《活板》的教学反思
《活板》是《儒林外史》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篇,以科举考试的荒诞为背景,展现了周进这一人物的命运沉浮,以及当时社会对于科举的病态追逐和对读书人的扭曲评价。这篇课文的教学,在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文化反思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回顾本次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反思:
一、 教学目标的反思:不仅是理解,更是批判
以往在教授类似古代小说时,常常侧重于情节梳理、人物分析以及写作手法赏析,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价值引导。对于《活板》而言,仅仅让学生理解周进的悲惨命运,以及科举制度的弊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制度为何会存在?它对个人、对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直到今天,我们是否还能从中吸取教训?
因此,在备课时,我重新审视了教学目标。除了传统的知识目标(理解情节、人物、写作特点)和能力目标(提升阅读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外,我更加强调以下两点:
-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科举制度,既要看到它在一定历史时期选拔人才的作用,也要深刻认识到它对人性的扭曲和对社会发展的阻碍。鼓励学生质疑,挑战传统观念,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 文化反思的深化:将科举制度与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进行联系,引导学生反思是否存在类似的价值导向问题,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避免重蹈覆辙。例如,过度追求学历、盲目跟风热门专业等现象,都可以与科举制度的弊端进行类比,从而引发更深刻的反思。
二、 教学内容的反思:聚焦关键,拓展延伸
《活板》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如果面面俱到,容易陷入琐碎的细节,反而冲淡了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采取了“聚焦关键,拓展延伸”的策略。
- 聚焦关键情节: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情节进行重点分析,如周进进贡院、嚎啕大哭、考中举人等。通过对这些情节的细致解读,揭示周进命运的转折,以及科举制度对他的影响。
- 拓展人物形象:在分析周进这一主要人物的同时,也要关注其他人物形象,如张静斋、汤知县等。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不同人物对科举制度的不同态度和立场,以及他们各自的命运。
- 延伸社会背景:将《活板》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了解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和衰落,以及它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同时,也要关注当时的社会风气、价值观念等,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活板》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 适度文学赏析:《儒林外史》以其讽刺幽默的语言著称。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感受讽刺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要注意语言的时代性,避免过度解读。
三、 教学方法的反思:多元互动,激发思考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反思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尝试采用了以下多元互动的方式:
- 情境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营造科举考试的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共鸣。例如,可以播放一些科举考试相关的纪录片片段,或者展示一些科举考场的复原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科举考试的庄严和残酷。
-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周进、张静斋、汤知县等,通过对话、表演等方式,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体验不同人物的命运。
-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一些问题展开讨论,如“科举制度的功与过”、“周进的悲剧是谁造成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当今社会的学历崇拜现象”等。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 辩论赛:组织一场辩论赛,让学生就“科举制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一话题展开辩论。通过辩论,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 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以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如PPT、思维导图、小品剧等。通过课堂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效果的反思:深度参与,提升素养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激发。具体表现为:
- 积极参与讨论: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展现出较强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讨论中,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能够对科举制度进行批判性分析,并与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进行联系,进行文化反思。
- 角色扮演投入: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表现出极大的投入,能够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自己的语言和动作,生动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能够体验不同人物的命运,增强 empathy。
- 展示成果多样:学生能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课堂展示,如PPT、思维导图、小品剧等,展现出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展示,学生不仅能够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还能够学习借鉴其他同学的优秀经验,共同进步。
总体而言,本次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文化反思能力都得到了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 时间分配不合理:在某些环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一些重要内容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和分析。例如,在分析科举制度的弊端时,时间过于仓促,导致学生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 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影响了学习效果。
- 评价方式单一: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时,主要采用的是课堂提问和作业评价,评价方式较为单一,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多元智能。
五、 未来改进方向:精益求精,不断提升
针对以上不足,我将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 优化时间分配:在备课时,要更加细致地规划时间分配,确保每个环节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和分析。对于重要内容,要适当延长讨论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 关注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针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辅导。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跟上教学进度。
- 多元评价方式: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时,要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如课堂观察、小组互评、作品展示、问卷调查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也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 加强资源利用: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社会资源等,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体验。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科举制度的历史,或者邀请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对科举制度的看法。
- 持续学习反思:作为教师,要保持持续学习反思的习惯,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活板》的教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通过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性分析和文化反思,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历史,反思现实,从而更好地把握未来。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升,努力将课堂打造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时代的重托,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新一代人才。
本文由用户:于老师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39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