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竹石教学反思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的《竹石》是小学阶段一首经典的咏物言志诗,短短四句,寥寥数语,却将竹子坚韧不拔、屹立不屈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如何在课堂上引领学生真正理解这首诗的内涵,感悟竹子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内化为自身的品格,一直是语文教学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回顾我近期的《竹石》教学实践,以下是我的一些反思:
一、 成功之处:
-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诗歌教学,首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环节,我并没有直接抛出诗歌题目,而是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各种竹子的图片和视频,从竹子的形态、生长环境、用途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对竹子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我播放了竹笛演奏的音乐,营造了一种清幽淡雅的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随后,我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竹子的印象,例如:“竹子是绿色的,很挺拔。”“竹子可以做成笛子,声音很好听。”“熊猫喜欢吃竹子。”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为后续的诗歌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我利用 “竹”字偏旁的汉字,如 “笑”、“笔”、“等”、“简” 等,引导学生从字形入手,了解竹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逐句解读,理解诗意:
在诗句的解读上,我采取了“逐句解读,抓住重点词语”的方法。对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句,我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咬定”的含义,可以采用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模仿竹子扎根的动作,体会竹子紧紧抓住青山,不肯松手的决心。同时,我结合图片,展示竹子扎根在岩石缝隙中的场景,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苦。为了更深入地理解“青山”,我引导学生思考:青山代表什么?它可以代表稳定的环境,可以代表理想,也可以代表某种追求。这样,学生就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而是开始思考诗句的象征意义。
对于“立根原在破岩中”一句,我重点讲解了“破岩”的含义。我引导学生想象:竹子的根是如何扎入坚硬的岩石中的?它需要经历怎样的挣扎和痛苦? 通过想象,学生可以体会到竹子为了生存,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挑战困境的精神。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原”? 指的是竹子最根本的支撑力量,是竹子生命力的源泉。
对于“千磨万击还坚劲”一句,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狂风暴雨击打竹子的画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竹子所经历的磨难。我引导学生思考:“千磨万击”是什么意思?指的仅仅是物理上的打击吗? 它也可以代表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困难。而“还坚劲”则体现了竹子在经历无数次磨难后,依然保持坚强和刚毅的品质。
对于“任尔东西南北风”一句,我引导学生理解“任尔”的含义,可以采用替换词语的方法,例如:“随便”、“任凭”。 通过替换,学生可以感受到竹子面对外界压力时的坦然和自信。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思考:东西南北风代表什么? 它可以代表各种不同的诱惑,也可以代表各种不同的挑战。而竹子则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不为外界所动摇。
- 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诗歌的朗读是理解诗歌情感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来体会诗歌的感情。首先,我进行了范读,让学生对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有一个初步的感受。然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自由朗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朗读和分角色朗读,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例如:哪些词语应该重读,哪些地方应该放慢语速,等等。
在朗读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通过思考,学生逐渐体会到诗歌中蕴含的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 联系实际,深化理解:
诗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将诗歌的精神内化为自身的品格。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将竹子的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例如,我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学习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我们应该如何像竹子一样,克服这些困难?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身边具有竹子精神的人或事。例如,有些学生分享了自己努力学习,克服学习困难的经历;有些学生分享了自己参加体育锻炼,挑战自我极限的经历;有些学生分享了自己帮助他人,克服困难的经历。通过分享,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竹子的精神,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品格。
二、 不足之处:
- 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不够深入:
虽然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但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还不够深入。例如,我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挫折和困难,以及自己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通过回忆,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竹子精神的价值。
同时,我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还需要竹子精神吗?如果需要,我们应该如何发扬这种精神?通过思考,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竹子精神的时代意义。
- 拓展阅读不足:
在教学中,我主要围绕《竹石》这首诗展开教学,对与竹子相关的其他诗词和文章的拓展阅读不足。例如,我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苏轼的《于潜僧绿筠轩》、王维的《竹里馆》等诗歌,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竹子的形象和文化内涵。
此外,我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关于竹子生长和利用的科普文章,让学生更加科学地认识竹子。
- 评价方式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口头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例如,我可以采用书面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同时,我也可以采用一些具有趣味性的评价方式,例如:设计“竹子精神”奖章,颁发给表现突出的学生,等等。
- 教学方法略显传统:
虽然在教学中,我注重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但整体教学方法略显传统,缺乏创新性。例如,我可以尝试采用情景剧、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 改进措施:
- 深化生活体验,搭建情感桥梁: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引导学生将诗歌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例如,我可以设计一些“挫折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困难和挑战,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竹子精神的价值。
同时,我也可以引导学生采访身边具有竹子精神的人,例如:那些在工作中默默奉献的工人,那些在学习上刻苦努力的学生,等等。通过采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竹子精神的力量。
- 拓展阅读视野,丰富文化底蕴:
在教学中,我会注重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阅读与竹子相关的各种诗词和文章。例如,我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竹文化”主题阅读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竹子的形象和文化内涵。
同时,我也可以鼓励学生收集与竹子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故事,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通过分享,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竹子。
- 创新评价方式,激发学习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创新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例如,我可以采用书面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同时,我也可以采用一些具有趣味性的评价方式,例如:设计“竹子精神”奖章,颁发给表现突出的学生,等等。通过创新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中,我会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尝试采用情景剧、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例如,我可以组织学生表演《竹石》情景剧,让学生通过表演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同时,我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例如:制作《竹石》动画片,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诗歌的内容。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竹石》这首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力量,通过对这首诗歌的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感悟人生,并将竹子精神内化为自身的品格,成为一个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人。我将继续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体会“竹石”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将其转化为激励学生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通过更加深入地研读教材、了解学生、反思教学,我希望能为学生们带来更精彩、更有意义的语文课堂。
本文由用户:于老师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39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