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是一篇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的散文,它描绘了闽南乡村人们走搭石过溪的生动画面,展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团结互助的美好品质。在执教这篇课文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力求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得更好。
一、教学过程回顾与反思
我的教学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环节:
-
导入情境创设:我尝试通过播放一段闽南乡村搭石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搭石的形态和作用,并提问:“你们见过搭石吗?知道人们为什么要走搭石吗?”力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学生快速带入课文情境。
-
反思:导入环节效果尚可,能够引起学生初步的兴趣。但视频的选择还可以更精细,例如可以选择一段展现人们在搭石上互助的片段,而不是单纯展示搭石的静态画面,这样能更有效地预热课文主题。另外,提问的方式可以更加开放,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关于“桥”的经历或者对“人与人之间连接”的理解,从而更自然地过渡到课文内容。
-
初读感知,整体把握:我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他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
反思:在这一环节,我过于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而忽略了对学生朗读节奏、语调的指导,导致学生朗读略显平淡,未能充分体会文章的感情色彩。而且,让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式比较笼统,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可以尝试让学生在初读后,思考以下问题: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围绕什么事物展开描写?这样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
-
细读品味,感悟形象: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深入研读,例如描写人们走搭石时的情景,以及外婆和小女孩的表现。我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品读,如默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并引导他们运用想象,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
反思:这是教学的重点环节,也是我反思最多的地方。虽然我尝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进行品读,但对重点语句的分析还不够深入。例如,对于“每当上工、下工,一天不知要往返多少趟”这句话,我只简单解释了“次数很多”,而没有深入挖掘这句话背后蕴含的乡亲们劳作的辛勤和生活的艰辛,以及搭石对于他们生活的重要性。此外,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略显表面化,例如对外婆的描写,我主要停留在“小心翼翼、关爱他人”的层面,而忽略了外婆作为家庭主妇,在日常生活中承担的重要角色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挖掘更深层次的含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理解。
-
具体改进措施:
- 强化文本细读: 在备课时,要对重点语句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挖掘其背后的含义。例如,可以查阅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了解当时闽南乡村的社会经济状况,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乡亲们生活的艰辛。
- 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除了默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外,还可以尝试创造性的阅读方式,例如情境模拟朗读、配乐朗读等,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感情色彩。
-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例如:“你想象一下,当外婆扶着小女孩过搭石时,她会说什么?小女孩又会怎么想?”通过想象,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 结合生活实际: 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搭石一样的东西?有没有像外婆一样的人?”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并激发他们对美好品质的认同感。
-
拓展延伸,深化主题:我引导学生思考,搭石不仅仅是连接两岸的石头,它还象征着什么?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搭石精神的理解。
-
反思:这个环节旨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从具象的“搭石”上升到抽象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但我的引导方式过于直接,直接提问“搭石还象征着什么”,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可以尝试采用更加启发性的方式,例如,可以播放一段关于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互助的视频,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从而引导他们认识到搭石精神的现代意义。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搭石精神,例如,可以引导他们思考:搭石精神不仅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助,还可以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布置作业: 我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搜集关于“桥”的诗歌或文章,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桥”的理解。
-
反思: 作业的设计过于传统,缺乏创新性。可以尝试布置更加开放性的作业,例如,让学生以“搭石”为主题,创作一幅绘画、一首诗歌、或者一篇小短文。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让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二、教学亮点与不足
亮点:
- 情境创设较为成功: 通过视频导入,能够快速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
- 注重朗读指导: 强调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 尝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进行品读: 初步培养了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
不足:
- 对文本的解读不够深入: 对重点语句的分析较为表面化,未能充分挖掘其背后的含义。
- 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不够立体: 主要停留在表面描写,未能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 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缺乏创新性的教学活动,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作业设计较为传统: 缺乏开放性,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反思的深度分析
《搭石》这篇课文,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要真正理解这篇课文,需要深入挖掘以下几个方面:
-
搭石的文化意蕴: 搭石不仅仅是连接两岸的石头,它更是闽南乡村社会生活的一种象征。它体现了乡亲们在物质条件匮乏的情况下,利用有限的资源,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智慧。搭石的存在,也体现了乡亲们对土地的依恋和对家园的热爱。
-
搭石精神的内涵: 搭石精神不仅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助,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无私奉献: 铺设搭石的人,默默无闻地为他人提供便利,不求回报。
- 团结互助: 乡亲们在走搭石时,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共同克服困难。
- 安全意识: 乡亲们每次走搭石,都会注意安全,体现了他们对生命的尊重。
-
传承精神: 外婆和小女孩的举动,体现了搭石精神的代代相传。
-
《搭石》的现代意义: 在当今社会,虽然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搭石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不要忘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四、今后教学的改进方向
-
深入研读文本,挖掘深层含义: 在备课时,要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和人文精神。可以查阅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
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情境模拟、角色扮演、辩论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
设计开放性作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布置更加开放性的作业,例如,让学生以“搭石”为主题,创作一幅绘画、一首诗歌、或者一篇小短文。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让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总之,《搭石》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认字、识词,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并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反思,我认识到自身教学的不足,也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将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力求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得更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汲取精神的营养。
本文由用户:于老师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39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