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但愿人长久》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佳节怀念远在他乡的弟弟苏辙而作,寄托了浓厚的亲情和对人生、宇宙的思考。在执教这首词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将情感、意境、以及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体会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经过一轮教学实践,反思如下,希望能为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一、教学设计理念与目标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我秉持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设定在以下几个方面:
-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词的格律,掌握词的基本常识;理解词的意象和情感,背诵并能默写《但愿人长久》。
-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讨论、联想、想象等方法,体会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体会词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尝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思想内涵。例如,播放与中秋节相关的视频,营造温馨的氛围;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团聚的经历,激发情感共鸣;利用多媒体展示词的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词的画面感;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苏轼当时的心情。
二、教学过程实施反思
- 导入环节:情境创设与情感铺垫
导入环节,我首先播放了一段关于中秋节的民俗风情的视频,其中包括赏月、吃月饼、阖家团圆等场景。然后,我提问学生:“中秋节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你最想和谁一起过中秋节?”学生们纷纷分享了他们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刻,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反思: 这样的导入方式能够快速将学生带入中秋节的情境中,激发他们对亲情和团圆的渴望。然而,在时间把控上可以做得更好。部分学生的分享过于冗长,占据了过多的时间,导致后续的教学环节有些紧张。以后在进行此类活动时,需要对学生的发言时间进行适当的控制,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 朗读赏析:体会意象与情感
在朗读赏析环节,我首先范读了这首词,并强调了朗读的节奏和情感。然后,我引导学生进行自由朗读,体会词的韵律美。接着,我逐句讲解词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例如“明月”、“婵娟”、“千里孤坟”等。
反思: 在讲解意象时,我主要采用了讲解和提问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在讲解“明月”的意象时,我提问学生:“在你的印象中,明月象征着什么?”学生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例如团圆、思念、美好等。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意象的含义。
然而,在对“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句的讲解中,我发现部分学生难以理解苏轼当时的复杂情感。他们认为,既然是中秋佳节,应该表达喜悦之情,为什么苏轼会想到自己的亡妻?
改进措施: 在讲解这句时,应该更加深入地分析苏轼当时的心情。他既想念远方的弟弟,又思念逝去的妻子,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才让他写出了如此感人至深的词句。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理解他当时的处境和感受,从而更好地体会词中的情感。
- 讨论探究:理解哲理与感悟
在讨论探究环节,我提出了以下问题: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 你如何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
- 这首词给你带来了什么感悟?
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这句话表达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有的学生认为,这句话表达了苏轼对弟弟的祝福,希望他能够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美丽的月亮。
反思: 学生们对这首词的理解还是比较深刻的,能够抓住词中的核心思想。然而,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的发言过于简单,缺乏深度。
改进措施: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他们对人生哲理的理解。同时,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例如苏轼的生平事迹、其他类似的诗词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思想内涵。
- 拓展延伸:情感升华与应用
在拓展延伸环节,我让学生写一句祝福语,送给自己的亲人或朋友,表达自己的思念和祝福。然后,我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大家。
反思: 这样的活动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亲情和友情的珍贵。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效果评估反思
- 学生掌握程度: 经过本次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但愿人长久》,理解词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词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人生哲理。然而,部分学生对词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的巩固和练习.
- 教学方法效果: 多媒体教学、情境创设、讨论探究等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 学生参与度: 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然而,部分学生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
四、教学亮点与不足反思
亮点:
- 情境创设,激发情感: 通过播放视频、分享经历等方式,创设了温馨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 讨论探究,深入思考: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 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通过写作祝福语、分享作品等方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亲情和友情的珍贵。
不足:
- 时间把控,需要加强: 在部分环节,例如导入环节和讨论环节,时间把控不够合理,导致后续的教学环节有些紧张。
- 关注个体,仍需努力: 对部分内向的学生,关注度不够,没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 深度挖掘,仍有空间: 对词的 deeper layer的挖掘,例如苏轼更深层次的政治抱负和人生感慨,可以进一步加强。
五、改进措施与未来展望
- 加强时间管理,优化教学流程: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时间管理,合理分配各个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例如,可以对学生的发言时间进行适当的控制,避免冗长的分享。
- 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可以鼓励内向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鼓励。
- 深入挖掘内涵,提升教学深度: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词的思想内涵的挖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例如,可以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分析词中的情感和哲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思想内涵。
- 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积极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词的意象,播放与词相关的音乐和视频,引导学生欣赏相关的绘画作品等。
通过本次教学反思,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情感的培养和思维的提升。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和探索,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语文教育。我希望未来的课堂,不只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希望学生们能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汲取精神营养,塑造健全人格,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在人生的道路上,拥抱希望,砥砺前行。
本文由用户:于老师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39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