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石》是一篇描写黄山奇石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散文,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了想象力。在教学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力图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体会黄山奇石的“奇”,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和语言运用的精妙,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通过一轮教学实践,我深深感受到这篇课文具有丰富的教学价值,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成功之处
- 抓住“奇”字,提纲挈领:
《黄山奇石》的核心在于“奇”字。在教学的伊始,我便引导学生围绕“奇”字展开讨论,让学生初步感知黄山奇石的特点。例如,我会提问:“读完课文,你觉得黄山奇石最‘奇’的地方在哪里?” 学生通过初步阅读,往往能发现奇石的形状奇特、命名奇妙等特点。然后,我将“奇”字作为贯穿课堂的主线,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奇石的形状、命名以及作者描写角度,从而使学生对“奇”的理解不断深入。
- 图文结合,激发想象:
仅仅依靠文字描述,学生很难真切地感受到黄山奇石的“奇”。因此,我大量运用图片和视频资源,将课文中描写的“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晓”等奇石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学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奇石的形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描写的准确和生动。例如,在讲解“猴子观海”时,我会展示不同角度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猴子的神态,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猴子在观海时可能在想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 朗读品味,感受语言魅力:
《黄山奇石》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了画面感。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我特别注重朗读训练。我先示范朗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节奏和情感,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如个人朗读、小组朗读、配乐朗读等。在朗读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句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并结合图片,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例如,在朗读“仙桃石”的描写时,我会提醒学生注意“从山顶上伸出来的”这个短语,体会仙桃石的悬空感和危险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奇石的“奇”。
- 巧设问题,引导探究:
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我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内容。例如,我会提问:“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石头描写得如此生动形象的?”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观察的细致程度。我还会提问:“你认为这些奇石的命名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命名的依据和意义。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联系生活,拓展视野:
学习《黄山奇石》,不仅要了解黄山的奇石,更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因此,我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享自己见过的奇石或者其他自然景观,并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我还会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黄山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其他著名的景点,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这些拓展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 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估计不足:
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黄山及其奇石的了解非常有限,甚至从未听说过黄山。这导致他们在理解课文时遇到了一些困难,无法充分体会黄山奇石的“奇”。
改进措施:
- 课前预习: 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时,要求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了解黄山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一些著名的景点,特别是黄山奇石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
课前热身: 在课堂的开始,安排一个“黄山知多少”的热身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关于黄山的信息,并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兴趣。
-
课堂活动形式较为单一:
虽然课堂上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图片展示、朗读训练、提问引导等,但活动形式相对较为单一,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改进措施:
- 小组合作学习: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完成一些任务,如分析奇石的形状、讨论奇石的命名、编写导游词等。通过小组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游客、导游、摄影师等角色,模拟游览黄山的场景,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
绘制思维导图: 引导学生将课文的主要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他们梳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
评价方式较为单一:
课堂评价主要以口头表扬为主,缺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改进措施:
- 建立成长记录袋: 收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业、练习、笔记等,作为评价的依据。
- 进行自评和互评: 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并对其他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评价能力。
-
设计趣味性评价活动: 例如,设计一个“奇石命名大赛”,让学生为课文中未命名的奇石进行命名,并评选出最佳命名奖,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采用了统一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改进措施:
- 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任务,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源。
-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口头汇报、书面报告、绘画作品等,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
对于拓展延伸的内容挖掘不够:
课文的拓展延伸部分,我主要集中在介绍黄山的其他景点和一些简单的奇石知识,没有充分挖掘课文的深层价值,例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保护自然环境等。
改进措施:
-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引导学生讨论黄山奇石的形成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 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景观: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观,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 推荐相关书籍和电影: 向学生推荐一些关于自然风光的书籍和电影,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后续改进方向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 深入研读教材,把握教学重点: 认真研读教材,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设计更多有趣、有效、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 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整。
-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 拓展延伸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挖掘课文的深层价值,拓展延伸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之,教学是一项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的工作。通过对《黄山奇石》教学的反思,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也更加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相信,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我的教学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为学生的成长贡献更多的力量。
本文由用户:于老师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39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