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还是小教学反思简短
“大还是小”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数学思想的概念。在小学阶段,它不仅仅是让孩子们学会比较两个物体或数值的直观大小,更是为他们后续学习数的大小、量的计量、以及比例关系等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回顾我本次“大还是小”的教学实践,我深感其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自身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不足。
一、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及反思
本次“大还是小”的教学目标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 认知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大”和“小”的相对性概念,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判断物体的大小。
- 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合适的比较方法(如直接比较、间接比较、重叠比较),比较物体的大小。
-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练习情况来看,认知目标基本上能够达成。学生能够意识到“大”和“小”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比较的对象而言的。例如,一个苹果相对于葡萄来说是大的,但相对于西瓜来说就是小的。
然而,在技能目标方面,学生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直接比较相对容易,学生能够通过肉眼观察直接判断出两个物体的大小。但当物体大小差异不明显,或者无法直接进行比较时,例如比较教室里两张桌子面积的大小,学生运用间接比较(利用统一的测量单位)和重叠比较(如果物体可以移动)的能力相对较弱。这反映出我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两种比较方法的示范和练习不够充分。
情感目标方面,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活动,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但是,部分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容易失去耐心,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教学方法运用及反思
本次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 情境创设法: 通过创设“动物运动会”的情境,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动物的身高大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直观演示法: 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大”和“小”的概念。
- 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探讨比较物体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 游戏教学法: 通过“比大小”的游戏,巩固学生对“大”和“小”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创设法和直观演示法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学生通过观看动物图片和实物展示,对“大”和“小”有了初步的认识。
小组合作学习法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和吸收。
然而,游戏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由于部分学生对游戏规则理解不透彻,导致游戏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混乱。此外,部分学生过于关注游戏的输赢,而忽略了对知识的巩固。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游戏规则的讲解,并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学习上。
此外,我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PPT课件,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虽然PPT课件能够呈现丰富的图片和动画,但它也限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减少对PPT课件的依赖,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例如,让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桌的长和宽,用天平称量不同物体的重量,等等。
三、 教学内容选择及反思
本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 认识“大”和“小”: 通过观察和比较,初步了解“大”和“小”的概念。
- 比较物体的大小: 学习直接比较、间接比较和重叠比较的方法。
- 生活中的应用: 了解“大”和“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来看,基本上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学生能够理解“大”和“小”的相对性概念,并能够运用简单的比较方法比较物体的大小。
然而,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我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介绍间接比较的方法时,我仅仅通过PPT课件进行演示,而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这导致学生对间接比较的方法理解不够深入,运用起来也比较困难。
此外,在介绍“大”和“小”在生活中的应用时,我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例子,而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例如,我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大”和“小”在服装选择、食品购买、家居布置等方面的应用,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 教学效果评价及反思
本次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 课堂观察: 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 口头提问: 通过口头提问,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 课堂练习: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 课后作业: 通过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堂观察和口头提问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能够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然而,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我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我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评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评价,例如,可以采用自评、互评等方式,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此外,我发现自己在评价反馈方面做得不够及时。由于课后作业批改量大,我往往不能及时将批改结果反馈给学生。这导致学生不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可以采用小组互改、学生自改等方式,提高作业批改的效率,并及时将批改结果反馈给学生。
五、 改进措施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还是小”的教学效果,我将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 加强实践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例如,让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桌的长和宽,用天平称量不同物体的重量,等等。
- 结合生活实际: 在介绍“大”和“小”在生活中的应用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优化教学方法: 减少对PPT课件的依赖,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 完善评价体系: 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评价,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
- 加强课后辅导: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加强课后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六、 总结
“大还是小”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也是学生学习后续数学知识的基础。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学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只有不断反思和改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我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我将继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未来,我将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
本文由用户:于老师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39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