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人》教学反思
《竹节人》是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散文,以回忆童年游戏“竹节人”为线索,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热爱与怀念,以及对庸俗人情世故的反感和批判。我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力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体会鲁迅先生的复杂情感,并从中汲取人生启迪。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与不足,需要认真反思与总结。
一、教学目标与策略
在备课之初,我为这篇课文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鲁迅及《朝花夕拾》,掌握文中重点字词,梳理文章结构,理解“竹节人”的象征意义。
-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品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热爱与怀念,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
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 情境导入: 通过播放与童年游戏相关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 朗读感悟: 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包括自由朗读、集体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情感。
- 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童年对人生的影响,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如写童年故事、画童年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二、教学效果分析
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兴趣较高,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能够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具体表现如下:
- 语言学习: 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含义,能够理解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 内容理解: 学生能够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能够理解“竹节人”的象征意义,即代表童年生活中的快乐和自由。
- 情感体验: 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热爱与怀念,能够体会作者对庸俗人情世故的反感和批判。
- 合作探究: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 理解深度不够: 部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对鲁迅先生的复杂情感体会不够深刻。
- 个性化解读不足: 学生的回答过于统一,缺乏个性化的解读和思考,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联系实际不够: 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经历不够紧密,未能将文章内容与自身的生活体验相结合,难以真正理解文章的意义。
- 课堂气氛有待提升: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部分学生缺乏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反思与改进
针对以上问题,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
-
深化理解,挖掘深层含义:
-
历史背景分析: 在讲解文章时,不仅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还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所处的社会现实,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他的思想和情感。
- 重点语句剖析: 对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用意,例如,对“我的竹节人,确乎比别人好得多”这句话,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好得多”的原因,从而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自豪感和满足感。
-
情感升华: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结合当下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持童真,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
激发个性,鼓励多元解读:
-
开放性问题设计: 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解读,允许学生表达不同的观点,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例如,可以提问“你认为‘竹节人’除了代表童年生活,还可以代表什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提出自己的见解。
- 鼓励质疑精神: 鼓励学生对文章提出质疑,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
差异化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差异化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
联系实际,引发深度思考:
-
生活体验分享: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经历,将文章内容与自身的生活体验相结合,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童年玩过的游戏、经历过的趣事,以及童年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
- 社会热点链接: 将文章内容与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例如,可以结合当下儿童教育的现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
-
课后实践活动: 设计一些课后实践活动,如制作竹节人、写童年故事、画童年游戏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意义。
-
活跃气氛,提升课堂参与度:
-
游戏化教学: 将游戏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竹节人”知识竞赛、角色扮演等活动。
- 激励性评价: 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 创设互动平台: 利用网络平台,如微信群、QQ群等,创设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后也能进行交流和讨论,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案例分析
例如,在分析“我的竹节人,确乎比别人好得多”这句话时,我尝试采用以下策略:
- 提问引导: 我首先提问学生:“为什么作者会认为自己的竹节人比别人好得多?”,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 小组讨论: 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这句话的含义,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 归纳总结: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好得多”不仅指竹节人的制作精巧,更体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和自豪感。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好”是否仅仅是客观存在,还是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感受,体现了鲁迅对纯真童年的珍视。
- 联系实际: 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自己是否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例如,认为自己的玩具比别人的更好,或者认为自己的童年生活比别人的更快乐。
- 情感升华: 我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珍惜童年时光,如何保持童真,如何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容易与自身的生活体验相结合,从而真正理解文章的意义。
五、未来展望
《竹节人》的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引导。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并从中汲取人生智慧。
此外,我还将更加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深入研究文本: 对教材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深刻的学习内容。
- 学习先进理念: 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 关注学生发展: 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找到自信和乐趣。
- 加强教学反思: 坚持教学反思,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我一定能够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语文教师,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由用户:于老师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39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