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法的运算性质教学反思
减法的运算性质,包括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以及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差不变。这两个性质是小学阶段简便运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后续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多年来,我一直在教学这一内容,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力求找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计算中。
一、教学目标的反思:不仅是计算,更是思维的培养
最初,我的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的运算性质。
-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差不变的运算性质。
- 能运用这些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这样的目标过于狭隘,仅仅关注了“计算”这一层面,而忽略了更重要的“思维”层面的培养。例如,理解运算性质的本质,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单纯地记忆公式,而不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很容易导致学生在遇到变式题时束手无策。
因此,我的教学目标逐渐调整为:
- 深度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深入理解两个减法运算性质的本质,知道它们为什么成立,以及它们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 迁移运用:培养学生将减法运算性质迁移到其他数学知识,如小数、分数的运算中,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思维发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策略的反思:从灌输到引导,从模仿到探究
过去的教学策略,我更倾向于“灌输”式的讲解,即先给出运算性质的结论,然后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强化记忆。这种方式短期内可能见效,学生能在课堂上完成作业,但在长期来看,存在以下弊端:
- 死记硬背,缺乏理解: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公式,而没有真正理解其背后的原理。这导致他们遇到稍加变化的题目,就不知道如何下手。
- 缺乏自主性: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 难以迁移运用:由于理解不深刻,学生难以将减法运算性质迁移到其他数学知识中,更难以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弊端,我开始尝试新的教学策略:
-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引入,例如,小明买东西找零钱的问题,或者小红分苹果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 引导探究,自主发现:不再直接给出运算性质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活动,自主发现运算性质。例如,可以通过几组算式(如:20-5-3和20-(5+3),15-8-2和15-(8+2))的计算,让学生观察结果是否相同,然后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会相同,从而发现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的运算性质。
- 多种形式,深化理解:利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游戏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理解减法运算性质的本质。
- 变式练习,灵活运用: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包括口算、笔算、应用题等,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减法运算性质,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注意设置一些陷阱题,比如:20-(5-3)和20-5-3的对比,引导学生区分括号前是减号的情况和括号前是加号的情况,加深对运算符号的理解。
- 注重算理,揭示本质:在讲解运算性质的过程中,要注重算理的讲解,例如,可以用线段图来解释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的运算性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运算性质的本质。
三、教学内容的反思: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到动态
最初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减法运算性质的讲解和练习,缺乏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这种单一的教学内容,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也难以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为了改进教学内容,我开始尝试以下做法:
- 联系实际,创设情境:将减法运算性质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创设具有真实意义的情境,例如,购物、旅游、运动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 拓展应用,解决问题:设计一些需要运用减法运算性质解决的实际问题,例如,计算商品的折扣,计算路程的长度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与其他知识联系,形成体系:将减法运算性质与加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等联系起来,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否适用于减法?乘法分配律是否可以推广到减法?
- 渗透数学思想,培养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例如,转化思想、建模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可以将减法运算性质与加法的结合律进行类比,渗透转化的思想。
- 关注动态变化,提升能力:设计一些具有动态变化的题目,例如,改变题目中的数字、改变题目的条件、改变题目的问题等,让学生在动态变化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的反思:从结果到过程,从单一到多元
过去的教学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难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了改进教学评价,我开始尝试以下做法:
- 关注过程,重在理解:不仅关注学生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例如,他们的思考过程、解题思路、表达能力等。
- 多元评价,全面了解: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例如,课堂观察、小组讨论、作业批改、测试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 及时反馈,促进发展: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发展。
- 自我评价,培养反思: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他们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制定改进计划。
- 小组评价,互相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评价,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五、具体案例分析:从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
以“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这个性质的教学为例,我曾采取过以下教学方法:
-
方法一:直接给出结论,大量练习巩固
这种方法简单粗暴,直接给出公式:a-b-c = a-(b+c),然后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强化学生的记忆。但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只会机械地套用公式,遇到稍加变化的题目就无所适从。
-
方法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究,但情境不够真实
我创设了一个“小明买东西找零钱”的情境,让学生计算小明总共花了多少钱,以及小明还剩下多少钱。这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有所进步,但由于情境不够真实,学生难以真正理解运算性质的本质。
-
方法三:创设真实情境,小组合作探究,注重算理讲解
我创设了一个更加真实的情境:小红带了20元去超市,买了5元的饼干和3元的牛奶,还剩下多少钱?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一种方法是:20-5-3=12(元),另一种方法是:20-(5+3)=12(元)。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思考为什么两种方法的结果相同。同时,结合线段图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运算性质的本质。这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不仅理解了运算性质的结论,还理解了其背后的原理。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深刻认识到,要真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减法的运算性质,不能仅仅依靠机械的记忆和大量的练习,而是要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注重算理的讲解,并结合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改进。
六、未来的改进方向:持续反思,不断提升
虽然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我对减法的运算性质的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在课堂上要多与学生互动,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根据他们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 设计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设计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练习题、教具等,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 加强自身的学习,提升专业素养: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要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减法的运算性质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公式记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才能真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性质,为他们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不断努力,不断探索。
本文由用户:于老师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38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