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杵成针》教学反思
《铁杵成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讲述了李白年幼时读书不用功,看到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杵,经过询问得知老妇人想把铁杵磨成针,李白深受感动,从此发奋读书,最终成为伟大诗人的故事。这则故事以其浅显易懂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一直以来都是孩子们学习和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过去几次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反思教学过程,力求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内涵,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动力。
一、教学目标的反思与修正
最初,我设定的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知识目标: 了解故事内容,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语句。
-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老妇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懂得“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仅仅停留在这些层面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能够记住故事的情节,也能背诵“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但往往难以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更难将其与自身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
因此,我开始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和修正,更加强调以下几点:
- 深度理解: 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更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老妇人为什么能够坚持,李白又是如何从老妇人的行为中受到触动的。
- 联系生活: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思考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或者是否需要更加努力。
- 行动转化: 最终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将“持之以恒”的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够坚持不懈,勇于克服。
例如,在讲解“铁杵磨成针”这句话时,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仅仅是拥有“功夫”就足够了吗?还需要什么?我会引导他们发现,除了“功夫”之外,更重要的是“深”,也就是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同时,我会引导他们思考:老妇人为什么要磨铁杵成针?她的目标明确吗?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并体会到目标的重要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进
过去,我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和提问法,先将故事讲述一遍,然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虽然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故事,但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参与。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开始尝试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 情境创设: 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创设故事发生的背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容易理解故事的情节。例如,我可以展示古代磨铁杵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生活环境,以及磨铁杵的艰辛。
-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李白和老妇人,通过表演的方式,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例如,我可以让学生分组扮演李白和老妇人,并让他们自由发挥,表达自己的想法。
-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一些问题进行讨论,互相交流观点,共同解决问题。例如,我可以让他们讨论:李白为什么会因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 开放式提问: 避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开放式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可以问:你认为老妇人能把铁杵磨成针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怎么做?
- 对比教学: 将《铁杵成针》与其他类似的寓言故事进行对比,例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持之以恒”的精神。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我发现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他们的思考更加深入,对故事的理解也更加透彻。
三、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化
最初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故事本身,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开始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
- 联系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思考自己在学习中是否遇到过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例如,我可以让他们分享自己在学习数学、英语等方面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通过努力克服这些困难的经历。
- 拓展阅读: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有关“持之以恒”的名人故事,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故事等,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 写作训练: 让学生以“我的一次坚持”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分享自己坚持做某件事的经历,以及从中获得的收获。
- 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制定一个目标,并制定详细的计划,每天坚持完成,例如每天坚持阅读半小时、每天坚持锻炼身体等。
通过这些拓展和深化,我发现学生对“持之以恒”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愿意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
四、学生反馈的反思与调整
学生的反馈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在每次教学结束后,我都会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的感受和建议。
根据学生的反馈,我发现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改进:
- 部分学生感到故事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会尝试增加一些难度较高的思考题,例如:你认为老妇人这样做值得吗?有没有更有效的方法?
- 部分学生对小组讨论感到不适应,不知道如何参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会提前布置讨论的议题,并提供一些讨论的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讨论。
- 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缺乏联系,难以产生共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会更加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思考故事的内涵。
根据学生的反馈,我会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五、对自身教学的反思与展望
通过对《铁杵成针》教学的反思,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品德,并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
- 深入研究教材: 不仅仅停留在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更要深入挖掘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
-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尝试运用更多新的教学方法,例如游戏化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倾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
- 提升自身素养: 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胜任教育工作。
总之,《铁杵成针》的教学不仅仅是一堂语文课,更是一堂品德教育课。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并将这种精神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毅力的人。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够把这堂课上得更好,让学生受益终身。
本文由用户:于老师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38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