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陷的保鲜膜教学反思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学生们在学习“大气压强”这个概念时,理解得并不透彻。虽然他们能背诵“大气压强是由于空气的重力产生的”这样的定义,也能完成一些简单的计算题,但对于大气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大气压强产生的原理,却常常感到困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用一个杯子装满水,盖上一层保鲜膜,然后倒置杯子。如果一切顺利,在水没有溢出的情况下,保鲜膜会因为大气压强的存在而凹陷。
这个实验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深刻的物理原理,也为我提供了一个反思教学的绝佳机会。回顾整个实验的教学过程,我发现自己在实验设计、操作指导、问题引导和学生互动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实验设计:精简而不简单,易操作且有内涵
最初,我简单地认为这个实验只要能让学生看到保鲜膜凹陷的现象,就能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然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小组都失败了,水流了一地,保鲜膜也没有出现凹陷的情况。经过观察和分析,我发现失败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保鲜膜的选择和处理: 并非所有保鲜膜都适合这个实验。有些保鲜膜太薄,很容易破裂;有些保鲜膜则太厚,不容易产生明显的凹陷效果。此外,保鲜膜的平整度也很重要,如果保鲜膜皱巴巴的,密封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 杯子的选择: 杯口必须光滑平整,否则会导致漏气。同时,杯子的材质也会影响实验效果。有些杯子壁太薄,容易变形,导致保鲜膜与杯口之间无法形成良好的密封。
- 倒置的速度和角度: 如果倒置速度过快,水会因为惯性而溢出。如果倒置角度不够,水也可能从杯口边缘漏出。
基于这些发现,我对实验设计进行了改进:
- 明确指定使用某种型号和厚度的保鲜膜: 确保所有学生使用的保鲜膜都具备良好的密封性和一定的强度。
- 提供平整的保鲜膜: 预先将保鲜膜裁剪成适当大小的正方形,并用熨斗轻轻熨平,去除褶皱。
- 选择壁较厚的玻璃杯或塑料杯: 确保杯子不易变形,杯口光滑平整。
- 强调操作要领: 在演示实验时,重点强调倒置的速度和角度,并提醒学生注意密封性。
改进后的实验成功率显著提高,但同时也暴露了另一个问题:学生只关注了实验现象,而忽略了背后的物理原理。他们看到了保鲜膜凹陷,却不知道为什么会凹陷,凹陷的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因此,我意识到,实验设计不仅要考虑操作的便利性,更要注重实验的科学性和启发性。我需要在实验中设置一些变量,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深入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
例如,我可以增加不同大小的杯子,让学生观察杯子大小对保鲜膜凹陷程度的影响。或者,我可以改变杯子中水的温度,让学生观察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通过这些变化,学生可以逐渐认识到,保鲜膜的凹陷程度与杯子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大气压强等因素都有关系。
二、操作指导:从“教你怎么做”到“引导你思考”
在最初的教学中,我倾向于详细地讲解实验步骤,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我的指示进行操作。然而,我发现这种方式虽然能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却也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他们只是机械地重复我的操作,而没有真正理解实验的原理。
例如,有些学生在实验失败后,会直接向我寻求帮助,而不是自己思考问题的原因。有些学生即使成功完成了实验,也无法解释实验现象。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调整了我的教学策略,将操作指导的重点从“教你怎么做”转移到“引导你思考”。
- 提出问题: 在进行实验之前,我会先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保鲜膜会凹陷?”、“大气压强是什么?”、“大气压强的大小会影响实验结果吗?”。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疑问去进行实验。
- 鼓励探索: 在实验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他们遇到困难,我会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的可能原因,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
- 提供支持: 我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例如提供实验器材、解答疑问、提供参考资料等。但我不会代替他们思考,也不会代替他们解决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我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他们不再是 passively 接受知识,而是 actively 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三、问题引导:深入浅出,激发思考的火花
问题引导是实验教学的关键环节。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实验的原理。相反,不恰当的问题则可能扼杀学生的兴趣,阻碍他们的学习。
在教学中,我发现自己提出的问题往往过于抽象和理论化,学生难以理解。例如,我会问:“大气压强是如何产生的?”、“大气压强与分子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过于深奥,难以回答。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开始尝试使用更具体、更生动的问题。例如,我会问:“为什么水不会掉下来?”、“保鲜膜凹陷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我们把杯子放在真空环境中,会发生什么?”。这些问题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此外,我还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我会先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然后,我会逐步提出一些更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验的深层含义。
例如,在学生理解了大气压强的概念之后,我会问:“大气压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如果我们去到高山上,大气压强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四、学生互动:营造氛围,促进合作与交流
学生互动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互动,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之间的互动往往不够充分。他们大多只是在小组内部进行简单的交流,而很少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采取了一些措施:
- 创建合作学习小组: 我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完成一部分实验任务。小组内部成员需要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 组织课堂讨论: 在实验结束后,我会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
- 鼓励展示: 我会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实验成果展示给其他同学,并接受他们的提问和评价。
通过这些措施,我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他们不再是孤立地学习,而是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五、反思与改进:持续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个不断反思和改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在这次“凹陷的保鲜膜”实验教学中,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操作指导、问题引导和学生互动等方面,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此外,我还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求。
总而言之,“凹陷的保鲜膜”实验教学给我提供了一个反思教学的契机。通过这次反思,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好的教学不仅需要精心的设计,更需要巧妙的引导和积极的互动。只有不断反思和改进,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这块看似简单的保鲜膜,也让我看到了自身教学的不足,以及未来提升的方向。
本文由用户:于老师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38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