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的储藏室教学反思
《大熊的储藏室》是一个充满趣味和智慧的绘本故事,讲述了大熊辛苦储存了一冬天的食物,原本计划独自享用,却被一系列不速之客打扰,最终被迫分享的故事。这看似简单的故事,却蕴含着深刻的关于分享、合作、友谊以及个体与群体关系的道理。我曾在不同的班级,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多次进行过这本绘本的教学活动,每次教学后,都或多或少有所反思。以下是我结合实践,对《大熊的储藏室》教学进行的反思,力求深入分析,同时保持易懂性。
一、故事本身的价值与教学目标的设定
《大熊的储藏室》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其展现了不同动物在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以及大熊从最初的自私到最终分享的心路历程。它巧妙地将“分享”这一抽象概念具象化,让孩子们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分享的意义,而非仅仅停留在口号式的宣讲。
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通常会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理解故事内容,梳理情节发展: 这是基础,要帮助孩子理解故事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时间线。
- 感受大熊的情感变化,体会其内心冲突: 大熊的情绪变化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理解大熊的愤怒、无奈和最终的释怀,有助于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题。
- 理解分享的意义,感受友谊的可贵: 这是核心目标,要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大熊最终选择了分享,分享给大熊带来了什么。
- 培养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故事,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 培养尊重他人和合作的意识: 通过故事引导孩子思考在群体中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尊重他人的需求,以及如何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二、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与改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环节的设计需要不断改进,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
导入环节的优化:
最初的导入方式往往较为简单,例如直接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吃什么?”或者展示一些食物的图片。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快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与故事的关联性不够强,无法有效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改进措施: 我尝试将导入环节与大熊的生活习性相结合,例如:“秋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了,小动物们都要开始准备过冬的食物了。你们知道大熊是怎么准备过冬的吗?”然后展示一些关于熊冬眠和储存食物的图片或视频。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还能为后续的故事讲解做好铺垫。
-
对大熊情感变化的深度挖掘:
在讲述大熊的情感变化时,最初我主要依赖于绘本中的文字和画面。然而,孩子们对于抽象的情感概念往往难以理解。
改进措施: 我开始运用肢体语言、声音语调和表情来更加生动地展现大熊的情绪变化。例如,当讲述大熊生气时,我会模仿大熊的吼叫声,并用夸张的表情来表达大熊的愤怒。同时,我会引导孩子观察绘本中大熊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大熊的情绪。此外,我还会结合孩子自身的经历,提问:“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你当时是什么感觉?”以此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大熊的情感。
-
关于分享的讨论引导:
在讨论分享的意义时,我发现直接提问“分享好不好?”往往只会得到“好”或者“不好”的简单回答。孩子们往往无法真正理解分享的内在含义。
改进措施: 我开始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孩子思考。例如,我会提问:“如果大熊一直不分享食物,会发生什么事情?如果大熊分享了食物,又会发生什么事情?”然后引导孩子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分别扮演大熊和其他小动物,体验不同选择带来的不同结果。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分享的意义,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和友谊。此外,我还会结合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引导他们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分享,例如分享玩具、分享零食等。
-
拓展延伸活动的创新:
最初的拓展延伸活动往往比较单一,例如画一张关于大熊的画,或者用橡皮泥制作大熊和他的朋友们。这些活动虽然能够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但与故事的关联性不够强,无法有效巩固孩子的学习成果。
改进措施: 我开始尝试更加多样化的拓展延伸活动。例如,我会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储藏室”游戏,让他们扮演不同的动物,准备过冬的食物,并进行分享和交换。或者,我会引导孩子们创作一个关于分享的绘本故事,让他们自己设计情节和人物。这些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能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此外,我还会鼓励孩子们将故事分享给家人和朋友,让他们在生活中践行分享的理念。
-
关注个体差异,进行差异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不同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有些孩子能够很快理解故事的内容,而有些孩子则需要更多的帮助和引导。
改进措施: 我开始尝试进行差异化教学。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我会鼓励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例如让他们分析大熊为什么最终会选择分享,分享对大熊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我会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引导,例如我会用更加简单的语言来解释故事的内容,或者我会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通过体验来理解故事的主题。此外,我还会鼓励孩子们互相帮助,让他们在合作中共同进步。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反思
在教学《大熊的储藏室》时,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和策略:
-
讲故事法: 这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表情,将故事娓娓道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
提问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孩子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理解故事的内容。
-
角色扮演法: 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体验故事中的人物,感受他们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题。
-
小组讨论法: 通过小组讨论,让孩子互相交流想法,分享感受,从而拓展他们的思维,并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
绘画法: 通过绘画,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些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优缺点。讲故事法能够快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容易流于形式,无法深入挖掘故事的内涵。提问法能够引导孩子思考,但需要精心设计问题,避免提问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复杂。角色扮演法能够让孩子体验故事中的人物,但需要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避免出现混乱的局面。小组讨论法能够促进孩子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但需要控制好讨论的时间和内容,避免偏离主题。绘画法能够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但需要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指导,避免孩子无从下手。
改进策略: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灵活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和策略,并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进行调整。例如,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我可以尝试采用更加生动有趣的讲故事方式,或者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活动。对于表达能力较弱的孩子,我可以鼓励他们通过绘画或者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合作意识不强的孩子,我可以引导他们参与小组活动,让他们在合作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
四、教学反思的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大熊的储藏室》教学的反思,我深刻认识到,要真正将绘本故事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活动,需要进行深入的备课、精心的设计和不断的改进。我需要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需求,更加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和策略,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未来,我希望能够进一步探索绘本教学的有效方法,尝试将更多的绘本故事融入到我的教学活动中,为孩子们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分享,共同提高绘本教学的水平,为孩子们的成长贡献力量。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我一定能够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教师。
本文由用户:于老师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38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