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正数与负数教学反思
“正数与负数”是七年级数学的第一章第一节,也是学生从小学算术到初中代数过渡的重要衔接点。它不仅为后续学习有理数运算奠定了基础,更是培养学生数感、符号意识和抽象思维的重要载体。经过几轮教学实践,我对这一节课的设计、教学策略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旨在提升教学效果。
一、教学设计反思:亮点与不足
1. 亮点:情境引入,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在引入负数概念时,我没有直接抛出定义,而是精心设计了多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例如:
- 温度计读数: 展示不同城市的温度,有高于零度的,也有低于零度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区分这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 盈亏记账: 展示小明开店的收支情况,有盈利,也有亏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
- 海拔高度: 介绍不同地区的海拔高度,有高于海平面的,也有低于海平面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
这样的情境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理解难度。学生能够快速地理解正数和负数是为了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产生的,而不是凭空捏造的概念。
2. 亮点:小组合作,探究本质,加深理解
在理解“相反意义的量”这一核心概念时,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常见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例如:
- 向东走和向西走
- 收入和支出
- 上升和下降
- 增加和减少
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或几个例子,详细描述其具体的含义,并用正数和负数进行表示。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分享,互相补充,共同完善对“相反意义的量”的理解。
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不足:概念辨析不够深入,易混淆
在引入负数概念后,我过于强调正数和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而忽略了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深入辨析。例如:
- 0的意义: 没有强调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导致部分学生误认为0是负数。
- “正”和“负”的含义: 没有明确指出“正”和“负”只是表示方向相反的性质,而不是绝对的好坏。例如,-10元并不意味着亏损了“坏”的10元。
- 实际应用中的陷阱: 一些学生可能会误解,认为只要看到“增加”就一定是正数,看到“减少”就一定是负数,而忽略了具体的参照物。例如,若以去年的产量为标准,今年产量减少了5%,则记为-5%,这需要明确参照物是去年的产量。
这些概念辨析的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在后续的应用中出现错误,例如:
- 将0误认为负数
- 将所有“减少”都记为负数,忽略了参照物的变化
- 无法正确理解正数和负数在具体情境中的含义
4. 不足:练习题型单一,缺乏挑战性
在巩固练习方面,我主要采用了书本上的基础练习题,题型相对单一,缺乏挑战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充分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例如,题目大多是判断某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或者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一些简单的相反意义的量。缺乏一些更深层次的题目,例如:
- 开放性问题: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可以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实际情境。
- 变式问题: 对书本上的例题进行变形,改变条件或者问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 综合应用问题: 将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与其他知识点结合起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策略反思:方法与效果
1. 有效策略:巧用数轴,形象直观
在理解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时,我使用了数轴这一工具,将正数、负数和0分别对应到数轴上的不同位置,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它们之间的顺序关系和大小关系。
例如,我会在数轴上标出几个正数和负数,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并引导学生发现:
- 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 正数越大,离原点越远;负数越小,离原点越远。
通过数轴的形象直观展示,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避免了抽象的思维,降低了学习难度。
2. 有效策略:游戏互动,寓教于乐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些简单的游戏互动环节,例如:
- “我说你做”: 我说“向东走5步”,学生就向东走5步;我说“向西走3步”,学生就向西走3步。
- “正负对对碰”: 将一些写有正数和负数的卡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找到与自己手中的卡片表示相反意义的卡片。
这些游戏互动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效果反思:整体掌握较好,个体差异明显
从整体上看,学生对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掌握得比较好,能够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一些简单的相反意义的量,也能够理解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
但是,个体差异比较明显。一部分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偏差,例如:
- 对“相反意义的量”的理解不够深入,无法准确判断哪些量具有相反意义。
- 对0的意义认识模糊,容易将其误认为负数。
- 无法将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与其他知识点结合起来,解决综合性的问题。
三、改进建议:精细化教学,分层辅导
针对以上反思,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 精细化概念辨析:
- 强调0的特殊性: 明确指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并举例说明0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海平面、气温0摄氏度等。
- 深入理解“正”和“负”的含义: 强调“正”和“负”只是表示方向相反的性质,而不是绝对的好坏,避免学生产生误解。
- 分析实际应用中的陷阱: 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实际应用中的陷阱,明确参照物的重要性,避免学生出现思维定势。
2. 多样化练习题型:
- 增加开放性问题: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可以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实际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
- 设计变式问题: 对书本上的例题进行变形,改变条件或者问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 引入综合应用问题: 将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与其他知识点结合起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 分层辅导:
- 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 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理清概念,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 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提供一些拓展性的练习题,鼓励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4. 强化数形结合:
- 充分利用数轴: 引导学生利用数轴来理解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的大小,解决实际问题。
- 创设情境: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轴上的模型,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5. 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
- 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小学学过的知识,例如,0的意义、简单的加减法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 在讲解例题时,要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逐步引导他们掌握解题方法。
四、结语
“正数与负数”的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的积累,更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将努力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掌握其应用,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也将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快乐。教学是一项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的过程,我将继续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由用户:于老师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38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