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学反思:甜香氤氲里的语文之味
叶圣陶先生的《桂花雨》是一篇清新隽永、充满童年趣味的散文。它以“桂花雨”为线索,串联起作者对故乡童年生活的甜美回忆,展现了一幅温馨、祥和、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画卷。在多次的教学实践中,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逐渐加深,对于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字背后蕴藏的深厚情感,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一、教学设计反思:在“雨”中寻味,步步深入
最初的教学设计,我侧重于字词的掌握和对文章结构的梳理,将重点放在“摇桂花”的动作描写和“吃桂花”的味觉描写上。我设计了很多问题,比如“摇桂花的时候,‘我’和母亲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我’和家人是怎么吃桂花的?你觉得哪种吃法最有意思?”等,试图通过分析细节来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和生活情趣。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虽然学生能够回答出这些问题,但他们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缺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情感体验。他们只是机械地复制文本中的信息,缺乏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课堂气氛虽然活跃,但深度不足,仿佛只是蜻蜓点水般地浏览了课文,而未能真正沉浸其中,感受那份浓浓的乡情和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反思之后,我意识到,仅仅抓住字词和细节进行分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魂”,找到连接学生生活经验和文本情感的桥梁。因此,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将“桂花雨”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来解读,围绕“雨”字,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味觉、情感等多维度来感知和理解文章。
第一步:描绘“雨”之形,唤醒视觉印象。 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桂花盛开时节,微风拂过,花瓣如雨般飘落的场景,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美丽的画面。同时,我还展示了桂花盛开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视觉印象,为后续的理解做好铺垫。
第二步:倾听“雨”之声,感受听觉意境。 除了视觉印象,我还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雨”带来的听觉意境。我播放了轻柔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桂花树下,听着花瓣飘落的声音,感受那份静谧和美好。同时,我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描写“桂花雨”的声音的句子,比如“摇落下来的桂花,扑簌簌地落下来”,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第三步:品尝“雨”之味,激发味觉记忆。 “桂花雨”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它的香味和味道。我让学生回忆自己是否闻过桂花的香味,是否吃过桂花做的食物,引导他们分享自己的味觉记忆。同时,我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描写“吃桂花”的片段,体会作者对故乡美食的热爱和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第四步:感悟“雨”之情,升华情感体验。 通过视觉、听觉、味觉等多维度的感知,学生们已经对“桂花雨”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思考,“桂花雨”对于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作者在成年之后,仍然对“桂花雨”念念不忘?通过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家乡的特产,引发学生对故乡、对童年的眷恋之情。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发现学生更容易进入文本,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他们不仅能够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更能够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以及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二、教学方法反思:多元互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保证教学进度的完成,但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桂花雨》的教学中,我尝试采用多元互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小组合作学习: 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桂花雨”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可以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角色扮演: 我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比如“我”、“母亲”、“外婆”等,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人物的情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情境创设: 我在课堂上播放桂花盛开的视频,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桂花树下,感受“桂花雨”的美好意境。
创作表达: 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桂花雨”的理解,比如写诗歌、画画、唱歌等。
通过这些多元互动的教学方法,我发现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他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更能够培养自己的创造性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反思:拓展延伸,连接学生的生活经验
《桂花雨》虽然是一篇充满童年趣味的散文,但它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对故乡、对童年的怀念,实际上是对生命本真的一种追寻。在教学中,我不仅仅局限于对文本的解读,更注重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人生的意义。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 我让学生回忆自己童年时经历的有趣的事情,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烦恼。通过回忆童年,学生们更容易理解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
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意义: 我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家乡有什么特色,家乡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通过思考家乡的意义,学生们更容易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 我让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通过思考人生的意义,学生们能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积极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通过这些拓展延伸,我发现学生们的思考更加深入,他们不仅仅能够理解文本,更能够将文本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思考人生的意义。
四、教学反思的持续性改进
教学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的过程。在《桂花雨》的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连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设计,力求让每一堂语文课都充满活力,充满意义。
总结:
《桂花雨》的教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它不仅仅是教学生识字、组词、造句,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连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阅读,爱上生活。 “桂花雨”教学,是一场甜香氤氲里的语文之味探寻之旅,而我,仍需不断前行。
本文由用户:于老师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38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