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听后感大全 听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有感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创作的一部著名交响作品,也是他最为知名和广为演奏的作品之一。这部交响曲的标志性特点是开头的短促四个音符,被许多人认为是音乐史上最为著名的旋律之一。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听后感大全,欢迎大家阅读!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听后感大全1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是古典音乐中最受欢迎、最著名、也是最常被演奏的交响曲之一。该作品也被称为“命运交响曲”,自首演之日起,就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极好的口碑。

第一乐章开头是由三短一长的四个音符构成的短句,即命运的敲门声,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

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第二乐章乐曲带有宗教色彩,略带悲凉而坚强。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温柔、起伏宽广而平顺的第一主题,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仿佛赞美诗式的对比主题在管乐声中辉煌地响起,将人们的心灵照亮。

第三乐章快板、诙谐曲,是决战前夕各种力量的对比。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发出了跃跃欲试的音调,小提琴却是无可奈何的叹息。命运主题依然凶险逼人,决战的第一阶段仍由命运取胜。但是,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伴随着低音弦乐奏出的舞蹈主题,引出了振奋人心的乐段,它象征着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

第四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开始是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先是由乐队全奏辉煌的第一主题,后是由弦乐拉出欢乐第二主题,表现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到发展部高潮时,狂欢突然中断,远远地又响起了命运的威吓声,但已是是苟延残喘了。于是,辉煌、明亮的第一主题再次响起,以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的欢乐。这场与命运的决战,终于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我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启发,我们不应该向命运屈服。只要我们勇敢的和命运作斗争,就一定会像贝多芬在《命运交响曲》中第四乐章那样获得胜利的无比的欢乐,我们与命运的决战一定会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而贝多芬自己便是对这部作品最好的诠释,二十六岁时听力日渐衰弱,这对于一个拥有伟大的音乐梦想的创作者来说是多么大的痛苦。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什么比听觉更重要?听不见世间一切悦耳的音韵,甚至包括自己的作品。但令人无法理解的是,在贝多芬众多的作品中,绝大部分作品是在他患上耳疾之后写出来的!也就是说贝多芬是在失聪的情况下,创作出如此美妙的音韵。或许是贝多芬对音乐无限的热爱,使他能够在失聪的恶劣环境下,成就如此的辉煌。他从未向命运低头,而是紧紧扼住了命运的喉咙!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听后感大全2

从形式上说,它比《第三交响曲》更集中、更紧凑,也更统一。四个乐章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乐章与乐章之间的联系,不仅在于戏剧性发展的进程,而且还在于一个特定的“主导动机”——作为整部交响曲的“核心”的动机。 

这个动机,贝多芬曾经说过:“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他的这个说法,不妨这样理解:生活中的矛盾、障碍和苦难,可以作为命运的象征,但是一个人应该使命运顺从他自己的意志,他应该成为生活和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天由命。他曾在书信上明确写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的《第五交响曲》同样反映他的这个主导思想。这个“命运的动机”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在各个乐章中反复出现,它的音响有时阴暗凶险,有时欢愉和神气,有时倔强而紧张,有时则悲戚和低沉,有如模糊的回忆一般。在第一乐章中,这动机是第一主题的骨架,又是第二主题低音部的伴奏,同时还是结尾段的基础。一句话,它的节奏型贯串着整个乐章,支配着整个乐章神速的发展。

总谱上显示的乐队编制是:2支长笛、2支双簧管、2支降B大调单簧管、2支大管、2支降E大调圆号、2支C大调小号、定音鼓C.G、第一小提琴组、第二小提琴组、中提琴组、大提琴组、低音提琴组,末乐章加入3支长号、一支短笛、一支低音大管

速度为二分音符=108

第一乐章C小调,有活力的快板,开始是著名的“命运敲门”的5小节简单的动机,由弦乐器组奏出,具有严重的威胁感,以后这一动机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持续出现在第一乐章中,并贯穿于整部交响曲,更增强了它的威胁感,随着暴怒的乐队全奏破浪前进,引入了抒情的第二主题,开头由圆号奏出,呈现随后乐思的轮廓,这种静谧安祥的气氛并没有持续多久,命运的动机并没有消失,它还在低音部蠢蠢欲动。当音乐的紧张度达到极限的时刻,突然出现新的转折,出现了一个英雄性形象,斗志昂扬地在大调的明朗、坚定地结束了呈示部。

经过短暂的休止,音乐重新回到了命运的主导动机,重复了前五个小节,形势更加凶险,经过一次渐强,又走出了原来的抒情主题,可是被圆号奏出威胁性主题无情打断,然后它无休止地反复,调性不安定地转换,力度明显地增涨,第二主题还时有出现,战斗性的段落也时而占据上风,原来十分活跃的那些八分音符的节奏进行,逐渐地给一系列二分音符的和弦刹住;音响从最强(ff)变成最轻(pp),这时候调性和音区的频繁变换,音调的低抑和不稳定,反映出动摇、怀疑和焦急等待的心情,好像命运的黑暗势力衰退了,陷于一种麻木的状态之中。突然“敲门的动机 ”又凶猛地闯进来了,它以乐队全奏的方式,减七和弦的和声,一直保持最强的音响(ff)和动机本身的不断反复,掀起了一次大爆发,形成了发展部的戏剧性高潮,并直接进入奏鸣曲形式的再现部。

再现部中,先前的战斗场面重又出现,但突然被双簧管的一段缓慢而悲戚的柔板(Adagio)所打断,随后它立即恢复激动不安的情绪,它想主宰一切的意志也增强了。

只是当大调的第二主题再度昂首出现时,乌云又逐渐消散,坚定、明朗的英雄性段落又出现了。不过,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并没有结束,这种斗争在相当扩展的尾声中反而愈演愈烈,形成了全乐章的最高潮——有时候凶恶的命运动机占了上风,有时候英雄性的进行曲式主题发出高傲而威严的音响,好像要把命运动机赶走。但是,命运的黑暗势力还是相当强大,这凶兆的主题暂时取胜了,它用敲门动机的强烈音响结束这一乐章。当然,斗争还没有真正结束,但通向胜利的道路还很长远,还要经历艰苦卓绝的战斗。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变奏曲式,与第一乐章的悲剧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一乐章一首的抒情性,体现了人们感情体验的复杂世界。在这里,平和的观察和深沉的思索,同温暖的感情和光明的幻想轮番交错,犹疑不定转化为坚定的决心。乐曲交替变化着两个主题,与第一乐章相呼应。第一主题是由大提琴与中提琴表达平静的温暖,象一首宣叙调,旋律气息宽广,节奏步调安详。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相对比,则是具有英勇气概的进行曲节奏。这个主题由木管乐器用柔美的弱音奏出,但是突然它的音调产生了一种不稳定的疑问,就在这一刹那间,情绪又连然转换,好像出现了一股不可置信的力量,把犹疑和动摇一古脑儿抛开,音乐转入 C大调,由于加进铜管乐器发展为全乐队的强奏,尽管节拍是三拍子,但其饱满的音响和附点的节奏,以及号角齐鸣的形态,都使这一主题具备进行曲的特点和英雄性的面貌,成为一支雄伟的凯歌。 

这两个主题的交替变奏成为这一乐章的动力,还有一些戏剧性因素不时闯入,在第二主题第一次变奏的开头,第一乐章的命运动机的凶兆节奏已经潜入进来,而在这一段变奏的结尾显得特别突出。而乐章的第一主题的一次小调的变奏音响严峻,感人至深。这一主题通过进一步的发展,变成刚毅而坚定,它的最后一次变奏音响宽广,像英雄性的战歌一般,表明英雄性的形象终于把一些沉思和犹疑彻底抛掉,它已经为斗争做好准备,对未来的胜利满怀信心。 

第三乐章,快板,深沉的谐谑曲,复三段体结构,开头极弱,陈述一段上行音阶,似乎是一个疑问,然后圆号以非常有力的斗志昂扬的强奏进行去节奏突然进入,好像是对疑问的坚定的回答。由一连串沉着、抑制的和弦组成。

在这一主题中既有急切的冲动,又有犹豫和顺从。它仿佛表现一个人内心不平静的感情。这一基本主题两次陈述后,猛然闯入一个非常活跃的新主题,它那敲门的节奏我们一下子就能认出,这是命运动机的一个变形。 它的音响威严,有挑衅性,在乐章的第一大段落中,可以看到那畏惧而悲戚的基本主题同命运动机三次轮番呈现,而且每一次都伴随着越来越尖锐和复杂的发展,命运动机的每一次出现都增强了一层戏剧性的紧张气氛,最后这阴暗的势力还完全占了上风。 

乐章的中段出现了明显的转折。悲剧性的小调转化为明朗胜利的C大调,主调和声的手法让位给复调声部模仿的生动呼应;现在,扰人的犹豫,不愉快的思索,尖锐的斗争,全部扫除得一干二净,到处是漫无节制的欢乐,充满了不可遏制的力量;一个情绪饱满强烈的民间舞曲的旋律,起先由低音提琴以略嫌笨重的舞步传了出来,这是真正晴朗的乐思,真正喜悦的情调,它的复调发展更有力地体现出民间欢乐的舞蹈场面。 

但是这种力量逐渐地低落下去,舞蹈性主题越来越轻微、深沉,最后在个别短小的下行音型中消失。乐章的第三段是第一段经过变化和压缩的反复。在这里,一切都沉入虚幻的迷雾之中,两个主题都用尖刻的顿音奏出,全部使用极轻的音量(pp),经常出现休止符。它们之间先前那种对比全消失了:开头的悲剧性主题的流畅进行也不见了,它的节奏近似命运的动机,仿佛完全被后者吸引住似的;命运的动机本身也音响变轻,它原有的威力丧尽了,逐渐被前者融化了。现在,几乎是一片寂静,但这又不是真的寂静。我们可以听到弦乐器微弱的深呼吸和定音鼓晦暗的跳动,开始在积蓄戏剧性的惊人力量,准备向胜利的终曲过渡。在弦乐器轻微的持续音背景上,传来命运动机在定音鼓上的遥远而神秘的节奏,在这长时间的等待之后,像试探一样从地深处升起了第一主题经过变化了的旋律,它郁郁不欢,多次被打断又重新开始,始终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但它以最大的力量,热情地坚持着,力图从阴暗和痛苦的深处冲向光明。终于,它跳入本位E音,打开了进人肯定胜利和光明的C大调的通路,它的旋律扩展了,最后在属和弦、下属和弦和主和弦相互交融的不协和音响中,以不断增强的力量直接转入那光辉灿烂的终曲。 

第四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纤细、朦胧的音色被一片辉煌胜利的音响所替代,三支长号在中部、一只短笛在顶部,一个低音大管在底部充分丰富了这段胜利之歌,充满了欢腾、光明和胜利的情绪。表现了人民群众的胜利和光辉节目的情绪,它那积极地一往无前的旋律进行、明晰的节奏、大量使用的和弦,以及强壮饱满的音响,都使主题添加了英雄性的光辉。它使整部交响曲所塑造的英雄形象焕发出耀眼的光辉,说明英雄在同命运的激烈搏斗中终于战胜邪恶的黑暗势力而获得最后胜利。

第二主题转人G大调,是一支生动欢跃的舞曲性旋律,它那三连音的节奏在所有强拍和次强拍上都得到强调。 结束呈示部的结尾段主题也在属调上,它的音乐再一次肯定整个呈示部的光明、欢乐和英雄性的特点。 

发展部饱满有力,主要是广泛发展活跃的第二主题,接近高潮时,音乐还越来越明显地插进命运动机的因素,它为第三乐章第二主题——命运主题的进入做好准备。中间经过几次舒缓的节奏,好像是一种对取得胜利艰难的历程的回顾和感慨。

当再现部开始时,欢乐和胜利的主题便以其光辉夺目的全奏迫使这种回顾销声匿迹。终曲的尾声很长,开始时出现一个号召性的新主题,这实际上是从乐章的第一主题和连接段主题衍化出来的,随后速度更快(Presto),是结尾段的主题重现。原来代表威胁性的主题也变成了一片欢呼之歌,最后则是第一主题以其硕大无比的威力长时间保持在光辉灿烂的C大调中——它的C大调和弦的轰鸣长达几十小节,似乎是对胜利的一种享受。命运的主题终于屈从于胜利凯旋的欢乐,黑暗的势力被彻底解除武装,光明和胜利是不可抗拒的。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在他的全部交响曲创作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恩格斯对这部交响曲有过很高的评价,他在给妹妹的信上甚至这样说:“要是你还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音乐也没有听过。” 这部交响曲原先并没有标题,后人根据贝多芬自己对这部交响曲的主导动机所做的说明,为它取名为《命运》。在讨论海顿与莫扎特交响曲时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如此具体地谈及其音乐激起的感情,这首交响曲却是从开始的明显威胁开始,以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结束,这是贝多芬英雄主义时期的代表作,也是他对困扰他的恶劣形势的征服。在他的交响曲中,人的胜利是同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他的《第五交响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满布荆棘的,但是对社会负有的崇高责任感,使人们格外奋不顾身去建立功勋。英雄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这就是《第五交响曲》的戏剧性冲突的整个发展历程。因此,这部作品实际上最深刻地阐释了贝多芬 “通过斗争从黑暗走向光明,获得胜利”的思想。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听后感大全3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67号,又名《命运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此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乐之冠”。

《命运交响曲》是以交响曲这特定的形式,淋漓尽致地表达命运的力量、绚丽、顽强、坚贞不屈、勇往直前……艺术与生活的水乳交融。

乐曲刚开始,“咚—咚—咚”三声强而有力的“咚”声在刹那间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命运在敲门!这命运敲门式的动机发展出了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它贯穿着第一乐章,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第一乐章主题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了给人以温柔、抒情和优美之感的第二主题。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出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之后,便是展开部。沉重的音乐告诉我们,威风凛凛的命运再次占了上风。但是,这看似强大无比的命运却并不能使贝多芬妥协,反而更激起了他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的信念。

第二乐章中,一开始曲调较为抒情,给人以安详之感,仿佛英雄正在深思该如何与命运搏斗。中提琴和大提琴的合奏使节奏富有弹性,而起伏的旋律则给人一种内在的热情与力量。接着,木管后铜管乐器先后奏出第二主题。在这音乐声中,我仿佛能看到英雄正在挥舞着双拳与命运搏斗,还有他斗争的信心与力量。

第三乐章描绘的是决战时的场景。一开始,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发出跃跃欲试的音调,小提琴却是无可奈何的叹息,可见第一回合命运取胜。可是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就在眼前。音调逐渐变得高亢而振奋人心,这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最后,便是小提琴自由自在的演奏。第一主题向上伸展,用一种不可抑抑制的力量把音乐直接导入那光辉灿烂的终曲。

第四乐章描绘的正是人民的狂欢。先是由乐队全奏出辉煌的第一主题,然后是由弦乐拉出欢乐的第二主题,表现了人民获得胜利后的欢乐。虽然中间也远远地响起了命运的威吓声,但从那越走越低的音调和越来越轻的声音中可见,命运还是苟延残喘,再也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潮流了。

这就是命运交响曲,高亢,激昂,催人奋进。这是贝多芬在饱尝人生磨难,忍受身体与心灵双重伤害后,向命运发出的挑战与呐喊,这是孤独的诉说,是病痛的呻吟,是愤懑的渲泄,是对人生多舛的烤问!

最后,明亮辉煌的第一主题再次响起,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向我们宣告着艰苦斗争后获得的胜利,诠释了黑暗世界终将走向光明这一真理。

当命运敲响你的心房时,你是否也能向贝多芬一样,持着乐观自信的态度,坚定而又不屈地接受命运的挑战?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听后感大全4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为著名且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这部交响曲的首个音乐动机在无数的电影、电视剧、广告片中被使用,从而使得许多人对它有着耳熟能详的印象。然而,当我亲自聆听这部作品时,我意识到它不仅仅是一个音乐外框架,而是一种关于音乐和情感的深度探索。

首先,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以其独特的形式引起了我的注意。作品的开头以一系列急促、有力的音符开始,伴随着强烈的节奏感和坚定的旋律线,这一部分被形容为“命运之声”。音乐在接下来的乐章中不断发展和转变,从一种无处不在、不可逃避的命运感转变为挣脱束缚并追求自由的声音。这种对音乐形式的巧妙运用,使得贝多芬的音乐表达了一种生命的旅程,引导听众探索人生中各种复杂的情感和经历。

其次,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给人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无论是开头的坚定和力量,还是乐曲中的激情和冲动,都给予了我一种鼓舞人心和自我超越的力量。通过贝多芬的音乐,我感受到了音乐家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的力量。在每一个乐章中,贝多芬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类生活中各种情感的思考和感受。无论是喜悦、悲伤、渴望还是愤怒,他通过音乐语言和乐器的交织编织,打动了我的心灵,使我感受到了情感以及情感共鸣的深刻。

最后,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给予了我一种对生活的勇气和希望。在音乐的旋律中,我感受到了贝多芬对生活的探求和挑战命运的勇气。他的音乐传递出一种不屈的精神和对未来的乐观。无论是在乐曲中还是在整个作品中,贝多芬以音乐的语言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保持坚持和积极向前的态度。贝多芬的音乐是一种启迪和激励,它给人带来了希望,让我相信自己可以克服所有的障碍和困难。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是一部经典的音乐作品,它远远超越了它的名声和流行度。通过这部作品,贝多芬带领我们踏上一段充满挑战、愉悦和深思的音乐之旅。它展示了音乐的奇妙力量,让我在聆听的过程中获得了心灵上的启发和情感上的共鸣。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使我认识到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它可以传达情感、启发思考并改变人们对生活的态度。这部作品将继续为世代人们带来愉悦和心灵的满足。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听后感大全5

第五交响曲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它结构严谨,手法精练,形象准确生动,层次清晰,各乐章都有很强的内涵联系,整部作品气宇轩昂,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它的中心思想是“从黑暗走向光明,通过斗争取得胜利”。

可以说,《命运》代表着贝多芬,或者贝多芬代表着《命运》。这是一首获得相当广阔知名度以及接受度的世界名作。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第五“命运”交响曲》不但代表了贝多芬的精神、而且是代表了人类永不向自身妥协的精神!

首先看《命运》的构思。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真的,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开门见山,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览无遗。或许这四个音符给所有人的影响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乐一开场就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我想,这正是贝多芬音乐才华与他个人精神最充分结合的表现!接下去,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你可以把主角想象成贝多芬乃至任何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或革命斗争史实。但我觉得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听众而言,主角应该是你自己!那么敌人是谁,很明了——命运!因为我想,每个人都有面对命运考验的时候。主题在重复着,恐怖的声音依然在回荡,似乎斗争者并没有征服这个强大的“命运对手”!我想很多听众在这里会感到一丝精神上的疲乏。

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虽然音乐是平缓的,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在经历了第一乐章激烈的挣扎之后,听众们在这里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剂疗伤药。第三乐章是快板谐谑曲,但是却听不到任何“幽默、谐谑的成分”。在这里战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阴云笼罩的战场,音乐的气氛也突然从平和转为阴暗。好像战士脚踏着牺牲者们的血迹在一步一步朝命运之神逼近,不断积累着力量和勇气。第四乐章的大幕即将徐徐拉开!

在此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命运交响曲》的第三、第四乐章是连续演奏的,从第三乐章最后一部分那平静、忧郁的缓慢突然跳跃到第四乐章一开始那突如其来、如同山洪暴发一般的合奏。其实这个手法来自于《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从引子转到正题的那一部分。正是由于成功写下了《第四》的首乐章,才给《命运》的终曲乐章带来了灵感。我想任何一个听众面对着如此汹涌而来的凯旋之声,心中应该无不感觉激荡——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战士在庆祝自己的胜利、人群在欢唱胜利的颂歌!听众也可以送一口气,甚至为作品的伟大而感到一丝快慰和激动。我想这正是为什么几百年来,有许多人可以从《命运交响曲》中获取力量、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压力、人生挑战的重要原因!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听后感大全6

20世纪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很多人开始寻找精神生活的满足。音乐以其独特的面貌和它方便收听的个性,深得所有人的喜欢。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和乐器还被作为世界性遗产储存在博物管里。19世纪欧洲音乐盛行,继莫扎特之后的贝多芬无疑成为欧洲月坛一颗耀眼的明星。在之后的20世纪,他的音乐传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就连现在《英雄》、《命运》等交响曲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首著名的曲子,在于它能否引起人们内心情感的共鸣。贝多芬的音乐激昂有力、催人奋进,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与感悟。这就是为什么他的音乐一直被音乐类教科书收录,不止今天,直至未来,他的音乐将被更多人学习,因为他的音乐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力量,指引我们前进而且在青少年的成长中具有教育意义。

1 贝多芬的简介

贝多芬全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贝多芬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他的父亲想把他培养成莫扎特一样的人物。贝多芬他从小酷爱音乐,幼苗时曾经跟随多位大师学习音乐。十岁时开始创作,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创作思想愈发成熟。他的代表作第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等等让他从一个小人物,变成世界瞩目的音乐大师。他的音乐包含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他的出现对于世界音乐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勋。直到1827年他逝世。这一代大师也离我们而去,这是音乐界的损失,也是我们全人类的损失。

在生活艰苦无比时,他的耳朵渐渐的听不到声音,失恋也无情地降临在他的身。许多人在事事不顺的时候总是埋怨老天对他的不公平,却没有想着用自己的力量去打破这些困难。贝多芬在困难接踵而来之时没有退缩。他用他的灵魂为人类谱写了一曲曲震撼人心的乐章。他用他的努力和顽强站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巅峰,在这方面无人能撼动他的地位,他就像一直屹立在我们前面的指明灯,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指引我们前进。

2 第五交响曲《命运》的创作过程和背景

这部交响曲早在1804年《第三交响曲》即将脱稿之际,贝多芬就已经构思和动手创作了,只是后来他改变了计划,先完成了《第四交响曲》。先后4年的时间,他与生活中的种种挫折、不幸抗争的同时创作也更加努力,他没有向生活屈服,他以他坚不可摧的意志和毅力战胜一个个困难。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能让他毁灭我!”所以这几年也使他的心里发生很大变化,创作思想逐渐成熟。最终创作出《命运交响曲》,所以这一段时间也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同时在大时代的背景下,这首曲子也反映了民族强烈的战斗热情,它有很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命运交响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3 《命运交响曲》的音乐赏析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又名第五交响曲《命运》,它是一部有很深寓意的有很强感染力的作品,它完美的诠释了贝多芬的艺术风格。《命运交响曲》结构层次分明,士气震撼人心,形象鲜明生动,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紧密内在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分。整部作品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气势宏伟,音乐高亢,情绪高昂,是贝多芬一生中的巅峰之作。全曲共有四个乐章。

3.1 第一乐章命运抗争前夕

第一乐章节奏欢快有力,旋律跌宕起伏。类似敲门的声音,处处表现命运着痕迹,命运的动机贯穿其中。这一动机体现了人们在抗争前夕内心躁动的、惶恐不安的情绪,这一情绪贯穿着第一乐章。使得第一乐章整体充满着力量,表现出勇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表现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强烈不满以及和命运抗争到底的坚定决心。紧接着,圆号的声音徐徐响起,引出第二乐章。这一段表现了贝多芬对于美好的生活的渴望和与命运抗争胜利的憧憬。这一段是他内心转变的真实写照。

展开部中命运动机再次加入,使得整个乐章变化更频繁。起伏的旋律表现出人们内心的不安,心底里那一点点不自信表现的淋漓尽致。抗争的结果会是怎么样的?人们对于未来的许多不确定性忧虑重重。但是,担心也就是一瞬间,这一瞬间过后的激昂有力的旋律迅速的淹没了之前的种种顾虑。再现部与呈示部的会和,整个乐章的气势变得更加有力,更加势不可挡。这一段表明了人民必将战胜封建社会的决心和信念。

3.2 第二乐章命运抗争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以及双重变奏的曲子,使这个乐章变得充满活力。第一主题安详、沉稳、抒情。抗争前夕片刻的宁静预示着更猛烈的,更疯狂的,歇斯底里的爆发。大提琴和中提琴的演奏,让这个旋律变得起伏,把这个主题表现的更有活力。第二主题由木管和铜管演奏,先抒情后表现出英雄人民的热情和豪迈的凯旋进行曲。第二乐章整体既表现了充满活力的人们,又表现了热情和豪迈的人们。这是第一乐章的承接,也是第三乐章的开头。通过这个过渡,使这个故事更加完整,听者能更清楚的了解这些和命运抗争者的心里活动。

3.3 命运抗争高潮

第三乐章大提琴和低音琴旋律沉重优美,小提琴声音高亢明亮。比喻了战争前夕双方力量的对比。本章是快板、诙谐曲。黑暗总会成为过去,人们即将迎来光明的生活。战争中的人民在欢快的舞蹈声中士气激昂,激流勇进,表现出乐观的心态。在第三乐章的最后,声音越来越大,气势恢宏,预示着人们对于斗争胜利的渴望,也表达了他对于黎明生活的强烈的期望。以此引出辉煌的第四乐章。

3.4 命运抗争尾声

第四乐章第一主题是大合奏演奏出来的,其内容大气恢弘,风格豪迈雄伟。第二主题是由弦乐引领,节奏欢快有力,旋律优美。其中的转折小的微不足道,但是这一点小小的转折表明的是封建主义苟延残喘的反抗,这一点反抗也淹没在历史的大潮流中。大气恢弘的第一主题紧接着跟上,豪迈的风格,预示着人们在这场战斗中取得了胜利。所有的人过着幸福安定的生活。

3.5 总结

这就是《命运交响曲》。它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他激昂、高亢、鼓舞人心。这是人们在饱经磨难生活中的呐喊,它是所有人在磨难中向命运的挑战,它是一个民族奋起向上的决心,它是寂寞的人诉说的心里话,它是人们心中愤怒的咆哮,是人们对命运的质问。从第一乐章到第四乐章,先由激昂的音乐和舒缓的音乐相结合,更能体现人内心的变化,表明人们内心惶恐不安的情绪。在第一乐章的结尾气势更强,引出第二乐章则是代表了更强的信心,也是一个人从迷茫到有方向之后奋起直追的勇气和力量。第三乐章的主要带表人们心中的希望,毕竟有希望才不会绝望。同时也表明人们心中对于光明未来的憧憬。第四乐章是凯旋的号角,让我们感受到了喜悦,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人们看到光明时的感动。完整的一首《命运交响曲》旋律跌宕起伏,它仿佛在向我们展示一场斗争中的整个过程。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听后感大全7

很小的时候在少儿频道看过一个迪士尼动画电影《幻想曲2000》,首先出场的便是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隐约记得这个影片的画面全程是一些简单而抽象的几何图形,一只光影的蝴蝶,穿过这个看似简单的二维世界,这世界中,有雷鸣闪电,有山崩地裂,有岩浆喷涌……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那么雄壮、那么有力、又无情,而其中却振翅飞舞着一只看似柔弱却贯穿全境的蝴蝶,是那么的不同寻常那样的有生命力。

因为这个动画片的影响,我特地去查了这首曲子,也了解了它的作者贝多芬。

贝多芬不是一个音乐天才,他在他每部作品上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他的音乐不似巴赫的音乐那样如大海般深邃,也不似莫扎特的音乐那样如天空般清湛,贝多芬的音乐是如大地一般坚实,给人安全感,给予人力量。他不是天才,他是由早期时的优秀,变为中期时的卓越,再到晚期的富有灵性。

学钢琴的朋友曾跟我说,贝多芬的很多曲子挺折磨人的,在于谱面明明是简单的,可就是让人有种弹不好的感觉。那应该是缺少了作曲家才特有的阅历和故事感吧?

命运是一首有故事感的曲子。不只是它的作者贝多芬的故事,也是无数在命运中风雨兼程的人的故事。

乐曲开始由建立在c小调上的弦乐器和单簧管共同强奏出四个富有动力的音型,贝多芬自己曾把这个音型比作“命运的敲门声”。再到第二乐章的双主题变奏,再到第三乐章表现出的动荡的情绪,再到第四乐章的宏大,贝多芬以音乐的形式表现着宿命和英雄意志。

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在最痛苦的时期开始构思并动笔写的曲子,那时他的双耳失聪已经失去了治愈的希望,他热恋的情人也因门不当户不对而离他而去,这对一个普通人而言已是致命的打击,更别提一个孤独的音乐家。他以此来表现自己对命运的抗争。

命运交响曲当然不止是在仅仅传达这些,它有更深层更有映射性的阶级含义,但于我个人而言,我将它当做了人生的励志之曲。贝多芬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而他其实并没有享受过欢乐,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孤寂与虚空中度过的,但他将所有不凡的力量都给予了聆听他的曲子的人。

每次听到第五交响曲,我总是能看到孤独而享受孤独,我的脑海中总是浮现汪国真的《热爱生命》中的一句: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听后感大全8

今天我们上了《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一课,语文老师先放了一段音乐,这便是贝多芬的代表作《命运交响曲》,我们闭上眼睛,认真地去感受这首名扬世界的曲子。我立即被那雄浑激昂的音乐给震撼了。

我心里的一切杂念被排除的一干二净。心,一下子静了下来,起伏迭宕的音乐让我的脑海随之而汹涌澎湃,让一切念想在这雄健的音乐中得到净化乃至升华。那只敲击键盘的手似乎在叩击着我的心灵,那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好象是在用音乐为情节告诉你一个英雄与命运抗争的故事:低沉时仿佛是遭受厄运的人们的痛苦哀叹和内心的矛盾斗争,不禁让人沉吟万千;高昂时仿佛是他明白了应该自强,于是奋起反抗,与命运搏击,让我们的心也为之振奋。

听着音乐,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作者,一个饱受苦难而不屈服命运的音乐巨人——贝多芬。

他年轻时双耳失聪,对于一个从事音乐的人来说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是丧失了听觉,可贝多芬没有永远沉浸在悲伤中,他默默接受了现实,把全身心投入到了音乐创作中,是他心中那执着的理想——热爱音乐,支持着他,激励着他。

有句俗话:事情是这样,就不会那样。具有坚强意志的人面对苦难时总是让自己适应并战胜它。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也许你自己尚未发现的一股惊人的潜力,当你陷于困境中,只要你有理想,发挥你的潜力,就一定能通向光明的。这时,你也许会不禁感叹到:原来有缺憾的日子同样能过得精彩。所以我们不必再为痛苦磨难忧伤、愤恨、无奈,而是要坦然、勇敢地面对它。弥尔顿、贝多芬、帕格尼尼被称为世界文艺史上的三大怪杰,他们一个是瞎子,一个是聋子,一个是哑巴。他们不都是胸怀理想,战胜厄运,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吗?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你美貌,就收回了智慧;给了你金钱,就让你失去了健康;给了你天赋,就再给你加上苦难。

厄运如同死亡的泥潭,在此间,你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深深地沉陷下去,要么奋力抗争,爬出死亡之地。而此时,人们若是任痛苦和绝望如同野草一样疯长,就会愈加消沉,那么还不如笑对现实,不再自暴自弃,努力抗争吧!在你接受了苦难的同时也保存了希望,那么,就为这一线希望奋斗吧!

人们对“命运”交响曲的名字似乎要比对“第五号”交响曲更熟悉,虽然传说是贝多芬自己的回答,当问到这首交响曲主题的意义时,他随口说:“这是命运在敲门”,因此“命运”的名字就这样流传开来。即使你并不知道这个传说故事,也不了解为什么人们对《第五交响曲》有极高评价时,但只要你亲耳去听完它以后,就会理解恩格斯这样写的理由:“要是你还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音乐也没有听过。”这句话并没有夸大其词。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精炼集中令人惊叹,它充分发挥了交响曲发展原则的能量,即,从一个小小的动机——核心的乐思,经过合乎逻辑的展开,最终构成复杂而大型的音乐作品。和海顿、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突破了古典奏鸣曲式的一些通常的模式,创造了具有强烈戏剧性的音乐。贝多芬不仅在第一乐章运用动机发展原则,还将第一乐章的主题动机(或它的变形)贯穿于整个交响曲套曲之中,从而使四个乐章间产生更为紧密的内在联系,交响曲的整体构思在贝多芬这里更加宏伟、缜密、严谨。

第一乐章,可以看到,贝多芬在这个乐章采用奏鸣曲式,是继承海顿、莫扎特的传统,但他的奏鸣曲式的各个部分,篇幅加大、作用增强。这个乐章是以一个三短一长的(也就是被称为“命运”的)动机开始的,没有引子部分,直接进入主部。这个趋向前进的节奏型动机,不断模仿、变换,构成了主部主题,使主题的本身就具有动力感。

贝多芬的连接部分不象过去的奏鸣曲式那样,只是些经过句,而往往充满了推进展开的特征,它在主、副部间,或在呈示、展开部之间,与前后融合,使各个部分不被隔断,音乐滔滔不绝地奔流向前。这里的连接部,用的还是主部动机的材料,给人感觉似乎是主题在继续,直至圆号在降E大调,(即乐章主调性c小调的上方三级关系调)上,吹出响亮的、成了大调的动机变体,副部主题就被紧接着引出来了。

副部旋律和主部主题的紧张活跃相比,是抒情歌唱性的,但即使如此,大提琴、低音大提琴仍用p的力度,轻轻地奏着主部动机的音型,它在继续发挥作用。

结束部以小动机的出现,干脆利落地结束了呈示部。而且,整个呈示部按传统习惯重复一遍。

展开部在贝多芬的奏鸣曲式中,成为最有特色的部分,它不仅篇幅扩充,主要是内在的紧张性大大增加。

《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展开部,由于调性的迅速移动而非常不稳定,象织布机梭子一样的小动机,上上下下、换着模样地活跃在各处,似乎要把这小小动机的各种可能性挖掘出来,音乐的力度在展开部中,大幅度地增减或极强极弱地突变,不同音区、乐器组(弦乐与管乐),对动机的模仿和对比并置,这些使整个展开部紧凑、果断,势不可当,在戏剧性高潮来到之时,再现部进入。

再现部里有一处出乎意料的处理,主部与连接部的衔接点,用双簧管吹出了一句缓慢、沉思的旋律,用它替代了原来坚毅肯定的动机陈述,象是在提出疑问,或者是要歇息一下,因为,自此以后,音乐再也没有犹豫地奔向尾声,那里再次用主部的动机积聚起力量,使乐章在又一次的高潮中结束。

第二乐章 在降A大调上,标记着“流畅的行板”的表情速度,这和第一乐章的“有活力的快板”不同,它的音乐庄重、深沉而有力量。采用了“双主题变奏曲”的形式,我们讲海顿交响曲第二乐章的时候,解释过“变奏曲”的型态,这里的“双主题”,意味着有两个主题依次交替地进行变奏。贝多芬是很喜爱“变奏曲”这种形式的,他不仅在交响曲的第二乐章用,还在第四乐章里也采用过。他的变奏曲不单纯是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的形态变化,而是更注重主题深层情感的变换与表达。

第一个主题旋律(A)气息悠长,它以中提琴、大提琴的饱满柔和的音色奏出,显得宁静、安祥,娓娓道来。它的后半部,是用最后的4个音(谱例括号中的音),扩展而成,那上扬的音调与第二个主题的气质近似,而且,到乐章结尾部分,这个因素得到了很大的发挥。

第二个主题旋律(B)是贝多芬式的风格,它的节奏型与音乐的气质都让人记起第一乐章开始的动机。当两个主题呈述完毕以后,就开始了它们各自的第一变奏,A主题仍然由中提、大提琴演奏,但用十六分音符的形态(见下方的潜例),B主题的变化相当克制,两个主题的变奏过程中,可以感到交响曲动机的影子。

第二变奏,A主题成为三十二分音符的音流,B主题慷慨激昂地在C调上呈述。这时,两个主题间的连接过渡越来越紧密,彼此铺垫、互为衬托。

到第三变奏时,A主题的进入,和前面C大调上的B主题成鲜明对比,它变成降a小调的旋律,贝多芬在这里的转调技巧快捷而巧妙。

A主题在小调上陈述以后,它那乐章开头的大调性旋律原形,用整个乐队的乐器配置强力奏出,第三变奏中未出现的B主题的英雄气质融合其中,充分发挥旋律最后的上扬音调,构成了恢宏雄壮的尾声。

第三乐章,改变了传统中的小步舞(Menuet)形式,用谐谑曲(Scherzo)替代,可以说它完全摆脱了舞曲的形态,不再是优美、典雅的娱乐性舞曲,而将泼辣、豪放的气质赋予这种戏谑性质的音乐,并具有戏剧性的激烈发展和严肃深沉的内涵。这一乐章的谐谑曲的结构是复三部曲式,莫扎特和海顿的交响曲中的小步舞也是这种曲式。大家可以加以比较。

第一大部分(A)回到交响曲的主要调性上(c小调),它包含了两个对立的因素。其中的第一个因素是,大提琴波动起伏的问句与其他乐器的答句。

第二个则是“命运”的动机,这两个乐思的对置,在反复出现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增强。

乐章的中段,调性转到同名大调(C),还是由大提琴开始的主题和对它的模仿(用专业术语,则是小“赋格段”),它欢快而略显笨拙。这个动机发展到高潮后,又逐渐安静下来,直到只剩下大提、低提的拨弦轻音,再现部就从这里开始,并且一直保持在这种轻轻的力度中,但内含着紧张的气氛。

再现部的特殊处理,造成非同一般地静寂,它积聚着、酝酿着、等待着„„定音鼓的敲击与“命运”动机的音调,渐渐明确起来,它终于迎来了交响曲的终曲乐章。

第四乐章 用奏鸣曲式构成,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将前面乐章已经逐渐形成的总体氛围,推向顶点。它起到总结、概括交响曲的作用。贝多芬在呈示部的四个部分,都使用了新的主题材料,它们之间虽然有对比,但英雄性的辉煌,欢庆胜利的喜悦是共通的,下面分别来介绍。

主部主题是贝多芬式的,在大调三和弦和它的音阶上构成,乐章的C大调主调性被大大地突出了,当然,这里的配器起了重要作用,整个乐队全奏,号角齐鸣,而管乐除去传统的乐器配置,又加上短笛、长号(三支)、低音大管,这样丰满、响亮的音响效果是海顿想象不出来的,但贝多芬和他这一代人的思想、情感是要通过新的音乐手段来表现的。

连接部的主题旋律舒展一些,但它由木管吹出的音响,同样具有号召性。连接部不断地运动前进,引导音乐进入副部。这是个弱起的三连音音型的旋律,象是一首欢快、活跃的舞曲,但同样内含着力量。

展开部的动力性发展,主要是利用副部的材料,它与“命运”动机在节奏上的内在联系,使它们在展开部中自然地溶在一起,将音乐推向高潮。而贯穿交响曲的“命运”动机,在展开部的结尾处,构成了一个单独的段落,它轻而柔和,这个独特的处理,是贝多芬为乐章的再现部与整部交响曲的庞大的尾声做准备。

尾声主要是运用结束部的动力性材料。交响曲在极快(Presto)速度中结束。

从《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尤其是第四乐章的尾声,可以看出贝多芬为了音乐内容的需要,将奏鸣曲式的传统形式更新、发展了。他的奏鸣曲式的尾声篇幅大大扩充,类似第二个展开部,在这个富于动力性的段落,经常是把前面的材料,再一次发挥,有时会出现新的材料。

《第五交响曲》充分显示,贝多芬结构作品的技巧和力量,而“交响曲套曲”的内在统一性,也集中反映在这部交响曲中,调性安排的逻辑(C—降A—c—C),动机的贯穿,以及整部交响曲情感内容的辩证统一,等等,是贝多芬创作的共性,也是他的杰作《第五交响曲(命运)》的突出个性。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听后感大全9

作为一名真诚而又独创性的艺术家,他亦把自己所谓宫廷艺术家的传统社会地位改变为自由艺术家的身份,从而确立了适应新时代艺术的新立场。他尊重人类精神的高贵,深刻,温暖,柔和,美丽和伟大,试图将这些在音乐创造中表现出来,所以他也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人文主义者,是音乐文化中的“普罗米修斯”。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创作于1804—1807年,并于1808年12月22日由他亲自指挥首演于维也纳皇家剧院。一提到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人们就会想到一个声音,这就是著名的“命运的叩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生活中的苦难,障碍,矛盾,可以作为命运的象征,但是一个人应该是使命运顺从他自己的意志,他应该成为生活和命运的主人,也可以认为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人们通过斗争争取自由,希望摆脱苦难掌握自身命运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共分4个乐章,四个乐章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它们被那个“著名的命运主题”贯穿为一体。不朽的命运主题——一个由4个音构成的简短有力的音调在全曲一开始便轰然而鸣,这是全曲的核心动机。

第一乐章: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快板,第一主题开门见山地推出主题—命运的叩门,命运动机支配着整个乐章的发展,声音冷峻威严,顽强甚至凶险,它环绕在四周不时降临,强调悲剧性因素,鲜明的力度对比,紧张的和声,活跃的进行造成一种惊慌不安的情绪,扣人心弦。第二主题一支歌唱性的抒情旋律温和舒缓的出来,命运动机在低音部顽强出现,它不断的重复,调性不断的转换,力度不断增长,形成一种巨大的张力,与第一主题展开激烈抗争,它的乐段全奏的方式,减少和弦的和声,音响力度最强音和“命运动机”的反复,形成了这一乐段的高潮,但是命运的黑暗势力相当大,英雄要取得斗争胜利的道路很漫长而艰巨,必须要有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

第二乐章:这是一段抒情的慢板,由双重变奏曲式写成,第一主题为深沉安详的行板,具有沉思性质,仿佛表现了一位大智大勇,沉着镇定的领袖人物在为一场至关前途的重大战役而运筹帷幄。第二主题是具有号召力的英雄色彩旋律,具有英雄气质,它包含有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群众歌曲音调,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和豪迈的气概。两个主题轮流变奏,低音区抒情的音乐主题与木管引出的英雄主题戏剧性展开,乐曲慢慢的从温情,柔弱逐渐发展成英雄豪迈坚实有力的凯旋进行曲。

第三乐章:这是一段诙谐的快板,有两个对比因素组成,在低音区,大提琴,低音提琴奏出神秘而沉寂的第一因素,接着由一连串沉着,抑制的和弦组成后一音素。当圆号带着命运的叩门声再次闯入时,声音响亮,威严,严峻,晦暗的C小调式在属,下属和弦相互交融的不和谐音响中,以不间断的情绪跨入辉煌灿烂开朗明亮的C大调。

第四乐章:这是一个规模庞大的胜利凯旋的进行曲主题,全段充满着光明和胜利的情绪,灿烂的阳光,鼎沸的欢声,使整部交响曲所塑造的英雄焕发出耀眼的光辉,最后的狂欢是对人的力量的赞美和歌颂。命运动机最后的挣扎,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步伐,辉煌的主题音乐再现,气势磅礴,代表人民取得最后的胜利。

听后感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贝多芬一生向命运抗争的宣言,也是命运交响曲的音乐主题,一首英雄战胜宿命的壮美赞歌,一次历经黑暗达到光明的凯旋。恩格斯曾如此评价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如果你还没有听过这首壮丽的作品,那你一生可以说是什么都没有听过。”之所以用如此夸张的严辞来形容,是因为人类心灵深处隐藏很深的某种东西出来了,成为人主宰自己命运的人格力量。

听完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我的内心被深深打动,当我了解了贝多芬创作第五交响曲时个人的遭遇时,再拿它和音乐中凝聚的强大力量做一个对比,则可以显现出贝多芬开阔的心胸和高尚的人格,这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虽然贝多芬自己的生活经历固然是产生他的音乐的基础,却因为他善于观察人类灵魂的深处,善于体会人类的感情,没有被一己之私蒙蔽,完全把自己的身心交给了艺术,他用自己的音乐给人类精神带来了灿烂的阳光,也是他用另一种方式来展现自己的生命活力。

欣赏完这部作品后,我也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想要牢牢掌握柱自己命运,那么在人生的道路上就得不断的勇敢向前,积极的面对,容不得有半点徘徊退缩。假如我们自己在人生之路上遇到某种苦难或是遭到命运的捉弄,那么就请去追寻一下贝多芬第五交响曲里展现的精神境界吧!这样一切都会变得微不足道,人生的意义比我们身边的一切都伟大的多,用心倾听他的音乐可以让人产生人性的内省,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展现了浓厚的情感和戏剧性,以及作曲家对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表达。这部作品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古典音乐的巅峰之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本文由用户:zhenzhen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29806.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