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学解》读后感精选范文 读《进学解》的心得感悟模板

《进学解》不仅是一篇具有文学价值的古文名篇,更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哲理的教诲之作。通过阅读此文,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人的教育理念和道德观念,欣赏古文写作的艺术魅力,领悟古人教诲与自我提升的方法,体会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以下是《进学解》读后感精选范文和读《进学解》的心得感悟模板,可供大家参考借鉴。

《进学解》读后感1

《进学解》是韩愈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3)写的一篇散文。“进学”就是通过勤奋和深思达到“业精”和“行成”的境地。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这篇文章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以下围绕读书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谈谈这篇文章给我的启发:

一、读书的目的

这篇文章在读书的目的上,列出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是“笑于列者”的看法,读书也难免一事无成;另一种是韩愈的观点,“进学”方可“业精”“行成”。今天离韩愈说处的时代已经过去1200年了,但是对于读书,拿“能否当官、挣钱”来衡量其功用的人,仍不在少数。当时,社会的主流是积极向上,崇尚科学文化的,因此,无论他人怎么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责任,我们必须用“进学”来促进“业精”“行成”,从而提高自身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事实上,许多的教育工作者已经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特级教师窦桂梅只有中师的文化程度,为了提高自身的水平,她博览群书,是书籍提高了她的理论水平,是书籍改变了她解读文本的角度,是书籍提升了她研读文本的深度,因此,她的课堂受到了学生的喜爱,也受到了全国各地教育工作者的赞赏。纵观当今的教育名流,哪一个不是从书籍中广泛吸取营养,从而高屋建瓴的?著名特级教师张光璎说得好:“优秀教师今天的精彩后面,是广读博览+辛勤耕耘+独立思考+汗水泪水,是多年的‘厚积’换来今天的‘薄发’……我们要时时想到教师自己就是一本书,力求使这本书有深度和广度,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没有荒漠,而是一片滋养学生的绿洲。” 

二、读书的境界

本文体现读书的境界主要有两种:1、豁达的境界;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韩愈虽屡遭挫折,但是他笑看风云,从文字中,我们丝毫看不出他的沮丧和颓废,有的只是一览众山小的气概。2、愉悦的境界;有人总爱把刻苦读书说得那么艰辛,其实,在读书读到出神入化的读者那里,读书自有无穷的乐趣。我知道,我国的外交家李肇星出生山东胶南平民家庭,生活穷苦,但是他却以读书为乐,为了读书,他可以每天往返十余里跑到西山读书避免他人的干扰;为了读书,他常常忘记吃饭;为了读书,他爬到院子里的大树上,中午吃饭的时候也不下来,母亲便把地瓜和水用篮子吊到树上……这些,你能说读书是受罪嘛?如果是,我们希望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这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三、读书的方法

本文所显示的读书方法,可以归纳为四种:反复吟诵、广泛涉猎、钩玄提要、联系实际。反复吟诵就是“口不绝吟”,尤其是对于经典作品,常常是在默读之中发现有会意之处,不觉朗朗成诵,甚至于摇头晃脑,忘情地、投入地反复诵读,这时,才有可能深入其中。广泛涉猎就是博览群书,如果说广泛涉猎是浏览的话,那么,钩玄提要就是精读,即抓住要点,得其精髓。在读书时,既要和书中的圣贤对话,更要联系自己和实际。韩愈广读“六经”“百家”,在“口不绝吟”“手不停批”之中,接通上古与近代,联系当前与自身,以先贤大使指导自己的学业与品行,并且不断地用先贤的言行来比照自己。在这种对话中,终至自身“业精”“行成”,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我觉得这四种方法对于读书十分有效,时光虽经历了一千多年,当时它们仍是当今读书人采用的好方法。

作家陈荣力写了一段很好的话愿与大家共享:“置身于喧嚣和利益的社会,我们一方面日渐浮躁,另一方面又常常陷于莫名的孤独。生存状态中的孤独是软弱空虚和无奈的,而惟有读书中的孤独才是充实自由和有力的,洋溢着旺盛的生机和活力。能享受这种孤独,珍惜这种孤独,或许也是读书的境界之一,人生的境界之一。”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做教师的更要清醒自己的头脑,守住自己的一份天地,在书籍中,与“崇高精神”对话,陶冶自己的性情。

《进学解》读后感2

晨起读了两篇季老随笔,读到“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自然便想到了韩愈先生的《进学解》。

 早年读这篇文言散文,只是囫囵吞枣地记了个大概,并没有仔细体会其中的深意。今日朗诵并抄写完全篇,狂妄自大地暗自讥讽韩愈先生:先生,您这是强词夺理呀!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先生对弟子的谆谆教诲:你们要在“业”和“行”两个方面有所造诣,便不愁不被重用。(这里“业”指读书学业,“行”指为人行事)第二部分是弟子对上述教诲提出疑问:先生之“业”“行”均颇有成就,然业精行成有何用?先生虽饱腹诗书为人勤勉,然仕途蹭蹬。先生已至此,不知以何资本来教导我们? 第三部分是韩愈先生对弟子疑问的解答。

 读第一部分时,对“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深表赞同,连连点头。继而读到第二部分,一方面慨叹先生学术之渊博品行之端正,另一方面也对先生艰辛坎坷的仕途之路深感惋惜。同时我也和文中弟子一样产生了同样的疑问:您博学广知又德行天下,但又落得此番田地,您说这些岂不矛盾? 带着疑惑,继续第三部分。先生以孟轲荀况作例,阐述了圣人虽有才华与德行,但未必圆满的道理。同时又指出自己虽学业勤谨,但所著之书并非现世之道;虽德行有为,却也不过常人。读罢,以我浅薄的学识涵养,暗暗讥讽:古人啊,尤其是有文化的古人啊!就是擅长强词夺理!破烂的人生都能让你们说出花儿来!

 不过,我虽肤浅,但大体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同时也深知这篇文章的文学分量,便做了进一步的文学赏析。

 上文中我曾两次提到“强词夺理”。第三部分内容中,确实有一些让人觉得强词夺理的话:“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我反复阅读,才体会出了其中的奥妙。这是反语呀!这是韩愈先生用反语来讽刺和泄恨啊!这就可以解释后面“动而得谤,名亦随之”这句看似奇怪却寓意深刻的无奈之语了。他意识到古往今来,总是“贤者少,不肖者多”,而贤者总是坎坷不遇,而不肖者却“比肩青紫”“志满气得”。

 韩愈先生的可贵品质体现在他虽饱腹诗书又一身正气却被污躁的社会所侵犯,但他坚持自我坚挺着没有被吞噬。这种操行与品质,在当今社会仍是最可贵的内在修养。同样,也适用于这个浮躁的年代中。

 抛开先生的内心活动,再谈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也是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咀嚼。第二段语气激烈态度强硬,让人内心不安。转而第三段非常自然地,火气全消,依然是谆谆教诲。同时又有诸多复杂的情怀掺杂其中,与第二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

 综上,我个人认为,本文前两个部分的价值体现在文学含量上,许多金句值得细细品味,同时第二部分涵盖了许多文学著作值得赏析。第三部分的价值主要建立在韩愈先生的内心思想上。

 这是一篇值得仔细品味的文章。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应该会有更多的感悟。今日潦草写篇心得,深感不安,恐玷污先生名作。望,海涵。

《进学解》读后感3

曾听一流行历史小说作者推荐古文观止,他说想要会写文章,熟读古文观止,保证你写文章如同砍瓜切菜。我在想天底下有如此宝书,恰好手中有这本书,我就捧起来研读。有一次看到一位文化人讲古文观止这部书的视频,韩愈《进学解》这篇文章被重点推荐。我读书的时候也读过这篇文章,当时没有什么收获。我在想是什么样的优秀文章让这位学富五车的文化人如此推崇,我心中顿时产生了好奇心,捧起了古文观止,翻到进学解这篇文章。当我看完文章之后,心情澎湃,不由自主的把整篇文章背了一遍。

当我读到“业精于勤,荒于戏”这几个字的时候,顿时脸红心跳。我很惭愧,以前我践行的是“荒于戏”这三字,“业精于勤”做得少,导致学业无成。直到最近才有所改变,耽误了韶光。如果浪费时间是违法犯罪,我一定罪责严重。一想到这儿,肠子都悔青了,此时之后我要改弦易辙,弃惰求勤。

我又读到了“撰言者必钩其玄。”韩愈老师每读到一些理论的时候,他必定要去验证理论的真伪。我觉的他这样的行为和现代数理化教学所推崇的实验精神不谋而合。我认为去实践我们听闻的理论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判断真伪的能力。最近很多人投资股票失败,显而易见很多人在股票投资上的判断能力很弱,导致自己成了韭菜被收割。所以我认为这些暂时投资失败的人可以学学“钩其玄”,去实践那些投资理论,辨别出理论的真伪,提升自己判断能力,方能百战不殆。

“障百川而东流,回狂澜于既倒。”入我眼帘。这句话是形容韩愈老师平生所为。读到这句的时候,不禁击节赞叹。想起网络上面一个笑话:如果外星人入侵地球,奥特曼会保护日本,超人会保护美国,那么保护中国的一定是像韩愈老师这样大智大勇之辈。先生不愧为时代的脊梁。

韩愈老师在遭到贬斥之后第二年写下进学解。在人生低谷的时候,没有选择抱怨社会的不公。作为文章宗师,不去粉饰自己是什么中国的代言人,亚洲的代言人,时代的代言人,不热心钱权。我想韩愈老师是不是预感到了,1000多年后很多自诩xxxx代言人的社会贤达最后下场都不怎么好,有的甚至坐牢。一想到这对韩愈老师的敬佩又多了三分。在身处逆境不忘告诫学生提升自己的修为,不去计较个人得失,一往无前。反观现在。中国正处在新冠疫情之中。正是由于一线抗疫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勇于任事,障百川之东流,回狂澜于既倒的气魄,新冠疫情才不致肆虐。对于这样的英雄心生敬意。缅怀在扛疫战争中失去生命的人。

《进学解》读后感4

《进学解》是韩愈以师生对话的方式,讲解自己治学和修德方面的经验,劝解学生怎样读书学习,不断取得学业和德行进步。时至今日,仍有借鉴意义。

作为学生,只要在学业和德行上刻苦努力,便不愁不被录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古往今来,凡是学业有成的人,都是刻苦学习,终身学习。就是要充分利用时间,长期坚持不懈,绝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业要勤,更是要多读书,读好书,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学业要勤,还要口手并用,眼到心到。学业要勤,更要理论联系实际,服从和服务于生产实际。学业和德行双修,对于学生来说,既要学习知识技能,又要学习如何做人。两者须臾不可分割,必须有机结合。

学业和德行双修这一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样,在工作中也是如此。既要尽职尽责,认真工作,又要尽心尽力,无私奉献,真正做到德才兼备。既要做事,更要做人。既要干成事,更要做好人。

《进学解》读后感5

韩愈的《进学解》是关于如何学与教的论述,其中也用比喻方式,阐述了人材的选用与发挥作用的问题,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见解,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道理。这句话看来平常,却说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现已成为大家熟悉的学习格言,不少人把它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前进。

后来又用简明生动的语言,阐述《书》、《春秋》、《左氏》、《易》、《诗》等儒家主要经典;《庄子》、《离骚》等古代书籍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以简明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之后又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材;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接着叙述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却大都未被重用,不是人才不好,而是不遇明主。

文中也鼓励学生努力进取,不要过多的考虑政府是否公正,个人能否被录用,得到较好的地位。这个观点从学习的要求上看是积极的,有利于学生成材。但对当时的政治腐败、官吏昏愦、用人不公的现实,韩愈在文章中却加以美化,这或许就是是他消极的一面吧。

《进学解》虽然篇幅很短,但内容极为丰富,既用精辟的语句说出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样的格言,说明了学习应遵守的规律,又用许多生动具体的实例说明什么是精和思;介绍了儒学经典和古代文献名著的精要,为学生点出头绪;并用具体生动、形象的比喻说出选材之要;特别是对当时社会的庸俗腐败加以讽刺,表现了一个有理想的士大夫在黑暗的现实中不妥协的精神。

《进学解》读后感6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这是作家梁衡对韩愈的评价,是韩愈为官的写照。他的为官之道从侧面可反映出韩愈本人有极高的素养,这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韩愈作品良多,《进学解》和《师说》带给我的影响尤为深刻。

《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这句千古名言道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成为大家熟悉的格言,那个“勤”字和“思”字,也曾激励过多少读书人,下过多少功夫而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纵观古今有学问有成就人的作为,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就是天道酬勤。是的,求知识,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轻佻,半点浮躁,半点投机。而必须是忍得寂寞,甘坐冷板凳,一本书一本书地读,一张卡片一张卡片地写,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地爬,才幸许有所收获。

韩愈在《进学解》中还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材。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

是不遇明世。这不仅教会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自己的闪光之处勇敢地呈现在大众的视野里,还有些倡导国家知人善任,善于发现培养人才的意味。

通篇文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了作者对于逆境而表现出的一种平和心态,这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心态决定一切,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历史终将证明,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经由改变态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拜读完大家韩愈的《师说》,心中感触颇深。的确,尊师重教是学问探讨上一个恒久的主题,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做学问之人必须谨记切不可闭门造车,固步自封,而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文章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 ,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这对我们的学习极有启发意义,要善于从不同渠道不同的人身上获得知识,实现信息集中化,从

而保证知识储备的最大化。

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

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

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

韩愈文章独有的韩式特色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获得新的启发与思考,满篇皆是适用于当今社会的生存之道,值得人反复推敲,细细品读。

《进学解》读后感7

1、《进学解》写的是一段当时作为国子博士(主要教授国子学生学业)的韩愈与国子监学生展开的一段对话,一问一答,语言精练,含义深远。

开头是韩愈对学生们施以教诲的一段话,颇为严肃。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进学解》)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一个千古名句。关于学业,韩愈是提倡勤奋的。据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名言也出自韩愈。从普遍的观点来看,古人主要是提倡勤奋刻苦的学习的。这粗看似乎并不特别。但如果有人说:应该是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一对比,就看出不同的学习态度了。近些年,以有趣的方式、促进快乐学习似要取代勤奋和刻苦在学习中的固有地位。

对于“行成于思,毁于随”后半句,网上百科的一般泛泛理解为成功的行动源于多思考,而不是随波逐流。这是延伸的理解,原意应该是一个好的德行源于多思考,而不是随波逐流。这也符合韩愈这样一个坚定捍卫儒家,排斥当时流行的佛道两家的人的思想情况。

两者核心还是强调多思考。***在《***八股》中有这样一段话值得一提:“孔夫子提倡‘再思’,韩愈也说‘行成于思’,那是古代的事情。现在的事情,问题很复杂,有些事情甚至想三四回还不够……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

此外,“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这句话也让人印象深刻。说的是,韩愈提醒学生们不要总是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够英明或者不够公正,影响自己学习精进。言外之意,自然是当时所处的外部环境是糟糕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安心学业。作为国子博士的韩愈无力改变现实,只能采取这种劝告的方式。

综合来看这段话,除了语言超凡脱俗、句子内含深意外,似乎与我们学生时代听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一些话差不多,无外乎是提醒学生勤奋,多思考,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作为一个学生安心学习,不要过多关注与学生这个身份无关的事情。即“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如果是尖子班的话,还可能听到类似韩愈这段话的中间那部分意思的话:你们中很多人应该感到幸运,进入这个班级……诸如此类。

在这种情况下,于是有学生提出质疑。而且是笑出来声音来的。即“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似乎韩愈所言大有问题。

2、我们来看《进学解》接下来的文字:

“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jū xià)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nóng)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进学解》)

开始就表明个人的立场,认为韩愈刚才所说的一番话有欺骗之嫌。但这个学生接下来用了许多细节来形容和概括韩愈这个人,说明他对韩愈并非草率反对,而是有着十分了解。这位学生先是说侍奉韩愈达数年之久,首先夸赞韩愈的勤奋程度,包括长期夜以继日坚持不断地诵读六经、翻阅诸子百家的书籍,对于史书类典籍和论说类典籍分别掌握其纲要和深奥隐微之意。

这段话里的“口不绝吟”“焚膏继晷”等词汇都成了形容学习刻苦的经典词汇。韩愈此人虽有“张狂”之名声,但却有坚实的学问作为基础,如此的话也就容易理解了。

其次,夸赞韩愈身体力行卫儒家、排佛道的行为。学生将这一行为形容为儒家“回狂澜于既倒”的壮举,颇有震撼之感。但这与后世对韩愈的评价基本也是吻合的。这就大概可以判断,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所能意识到的,很可能这是韩愈托学生之口而已,也可见韩愈作此文时对自己也有着极其清晰的历史定位,着实惊人。

最后,夸赞韩愈的文字和为人。说韩愈的文字吸收了古来经典的优点,包括艰涩的周文和殷文、语言精练准确的《春秋》、文辞铺***的《左传》、变化无穷的《易》、思无邪而华美的《诗》,一直到《庄子》《离骚》《史记》这些名作,以及扬雄、司马相如等人的创作,所以韩愈的文字内容宏大,波澜壮阔。其次说韩愈从小擅长学习,敢作敢为,又精通礼法,举止得体。

从中可见韩愈对于“自卖自夸”这件事是极为擅长的。这或许也是唐时“天之骄子”们的普遍心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颇令人向往。

经过这一番铺垫,才有下面这段尖刻的批判甚至说嘲讽:即“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zh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进学解》)

也就是说,这样拔群优秀的人在朝廷中得不到信任,没什么朋友能理解,经常被人指责和遭到贬谪,而且自己和家人跟着受苦受累,儿女连最基本的温饱都保障不了。这样的质疑也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三境界中第二境界与第三境界之间的矛盾,可以在历史和现在的许多场景中体现来,泛指缺乏成功前提下的任何艰苦不懈的努力。孔子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世俗成功的面前似乎成了一句空谈。

和韩愈其他的文章类似,这篇文字也有“师承”。曾国藩有言:“(此文)仿东方朔《客难》、扬雄《解嘲》”,三者均为一问一答的形式,且大意都是有人对作者“虽然有大才,但为何混得一般”的现象发起质疑,有着用现实的“失败”来否定作者人生道路的倾向性,使得作者不得不加以回应和反驳,来捍卫自己。而这个人质疑的人可能也是作者虚拟出来的,其实就是“另一个自己”,是内心不坚定的思想的拟人化体现。

与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不同的是,韩愈的《进学解》加了以上这一段“自我解剖”的话,使得整个对话以及随后的反驳显得更加生动。此外,韩愈此文设置在一个课堂的场景中,所以问答双方的对话更加活泼、委婉、严谨,不似前者尖锐。

3、据悉,《进学解》为韩愈在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任国子博士时期所作。韩愈时年四十五岁。据《旧唐书·韩愈传》记载:“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意思是,韩愈自觉才高但屡次被贬,于是作《进学解》以抒发心情。

不过,据《新唐书·韩愈传》记载,此时韩愈担任国子博士,却是升职。即“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说的是,韩愈举报华阴令柳涧贿赂有功,于是从尚书职方员外郎复任国子博士。

当然,自韩愈801年步入官场后,屡次被贬也是事实:803年在监察御史任上被诬贬为连州阳山县令。808年,任国子博士。但809年又改为地位较低的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又在810年降授河南县令。

无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都把《进学解》当成一腔愤懑之作。在这种情况下,韩愈的回应多少有些出乎意料之外,反而表现了泰然处之的态度。

我们来看接下来的文字。“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jué),欂(bó)栌、侏儒,椳(wēi)、闑(niè)、扂(diàn)、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进学解》)

先说了一通木匠和医师对于不同木材和不同药物的处理技巧,前者是量材使用,后者是储藏齐备,以备不时之需。韩愈似乎很愿意通过各行各业的人和事来举例,这也反映了韩愈对于较普遍人群和事物的关怀,而不是局限在士大夫的狭隘圈子里。

接着又说到丞相对于人才的使用也是因人而异的。这似乎是韩愈自我保全之言语。但恐怕也有一部分也是他发自内心的或者是他的自我反思。他接着写道:“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进学解》)举例了孟子和荀子这两位大儒的不遇,甚至略显惨淡的晚景。

经过这些例子,韩愈反躬自省说道:“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bì),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yì)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相传久服可以长寿)引年,欲进其豨(xī)苓(利尿药)也。”(《进学解》)

这段话中,韩愈历数了自己的诸多短板:他认为自己勤奋但没什么理论体系,言论虽多但没有把握要点,文字虽然奇特但是没什么用,虽然修行德行但不能出众。并且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吃着国家的俸禄,一家人勉强维持生活,自己东挪西抄作些文字和学问。但是,皇帝和大臣们却没有处罚和排斥,其实是幸运的。在经常遭遇毁谤,名声被毁以后,放在国子博士的位置上反而是非常恰当的。

这些话,想必也是韩愈在遭遇许多不顺时的自我开导和勉励的话,如此全盘托出可见他内心坦荡,宽厚。这可以令我们这些人汗颜。

所以,最后坦诚说自己没有才能指摘上级,这就如同指导工匠为什么不用小木桩做柱子,以及指责医师为什么用昌阳(相传久服可以长寿)做长寿药,而不是用豨苓(利尿药)做长寿药。这显然是荒唐的。写到这里,可以体会到,在韩愈战士般的形象背后是藏着外人难以估量的自醒精神的。鲁迅有言:“我的确时时刻刻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自己。”放在韩愈身上也是恰当的。

结果呢,《旧唐书·韩愈传》还有记载:“……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也就是说,韩愈因为此文还有了晋升机会,被当朝宰相所欣赏,后担任了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职务。

不知道这篇文章如何流传到宰相手里?这背后是不是韩愈的故意为之呢?

很大程度上,韩愈做到了面面俱到,合理解释了现状,让许多看客哑口无言;大篇幅介绍了自己的优点并提了缺点,自诩但态度总体诚恳;恰如其分地评价了上级和政府,没有不识时务地越轨,颇有政治智慧,并且成功吸引上级同情,着实令人敬畏。

《进学解》读后感8

《进学解》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古文,通过向学生训话的方式借以抒发牢骚之作。这篇文章篇幅短小,但语言生动,内容深刻,读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进学解》让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韩愈在文章中强调了“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这句话让我认识到,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和品质。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进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其次,《进学解》让我领悟到了修身养性的真谛。韩愈在文章中提到“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让我意识到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是受到自己的思想观念所支配的。只有拥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举止。因此,我们应该注重修身养性,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水平。

最后,《进学解》让我认识到了人生的不易。韩愈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他用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告诉我们,人生充满了变数和挑战,但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之,《进学解》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哲理的古文名篇。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不仅领略了古文写作的艺术魅力,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修身养性和人生的意义。我相信这篇文章将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进学解》读后感9

王国维有一段著名的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关于这三种境界的含义,大概的解释是指每个人人生最开始的经验积累阶段、有了目标的忘我拼搏阶段,以及从量变到质变的达到目标的阶段。从这第一到第二境界,很多人都会经历。但是当第三境界远远没有来到的时候,很多人难免会产生很多困惑,比如坚持有必要吗?是否应该改弦更张?

韩愈这篇《进学解》便是这一系列困惑的一个解答。韩愈所言有许多值得借鉴反思之处。如《进学解》标题“进学”所意,或能使你我的学业有进步。

本文由用户:qingfan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29646.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