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哈德和葛笃德》读后感范文 《林哈德和葛笃德》心得体会合集

《林哈德和葛笃德》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教育的热情和理想。裴斯泰洛奇通过这部作品传达了他的教育理念,展现了他对社会教育的关注和贡献。他的热情和理想让我对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教育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以下是《林哈德和葛笃德》读后感范文和《林哈德和葛笃德》心得体会合集,可供参考。

《林哈德和葛笃德》读后感1

《林哈德与葛笃德》是一部社会教育小说,由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著。通过农民林哈德与葛笃德夫妇及其子女的生活故事,本书阐述了作者以教育改良社会的社会观和教育观,倡导新教育以发展人的本性和内在力量,提出教育与农业和手工业劳动相结合。

书中描述了一个名为坡那的小镇上的教育故事。在镇长胡美尔的教唆下,多数村民都染上了嗜酒、赌博、撒谎、偷窃等恶行,不积极劳动,导致贫穷和儿童无法接受良好教育。然而,林哈德和葛笃德夫妇坚持对孩子的教育,并最终在县长亚尔纳和牧师安斯特、少尉格吕菲等人的帮助下,改变了整个小镇的面貌。

书中的一些正面人物如林哈德和葛笃德,以及反面人物如镇长胡美尔,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林哈德虽然是一个较为懦弱及容易受人影响的人,但他的善良和努力也最终帮助他克服了困难。葛笃德则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爱心的母亲,她教导孩子们要保持善良的本性,自力更生,脚踏实地一步步走。

总的来说,《林哈德与葛笃德》是一部关于爱与教育的感人故事。它强调了教育对于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社区的重要性。同时,它也提醒我们,无论我们处于何种困境,我们都应该保持善良和爱人的本性。正如葛笃德所说,“人穷骨头要硬”。如果我们都能像林哈德和葛笃德一样,关心他人,愿意分享和帮助他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林哈德和葛笃德》读后感2

该书描述的是一个在名为坡那的小镇上发生的有关教育的故事。该镇在一个只为谋求个人利益的镇长胡美尔的教唆下,致使多数村民都染上了嗜酒、赌博、撒谎、偷窃等恶行,不积极劳动,大部分都一直处于贫穷,甚至吃不上饭,儿童都不能接受良好教育。但没有人想要去改变现状,因为没有办法对抗上层阶级的统治。

男主人公林哈德一家也是贫穷的,但妻子葛笃德坚持对孩子的教育。后来,县长亚尔纳带领下,与牧师安斯特、少尉格吕菲等人的协助下,整顿坡那镇的陋习歪风,加强对每个人的教育,特别是改革学校的教育,致使大部分的村民都改变贫困潦倒的状态。

书中描写了许多正面的人物,如:上述提到的人物。另外,还有反面人物,如:镇长胡美尔等。下面将描写部分印象较深并从中有所感悟的人与事。

首先是男主人公林哈德,他是一个较为懦弱及容易受人影响的人,被镇长唆摆嗜酒而葬送了每次辛苦所获的工钱,使家人处于饥饿,虽事后感到痛苦但不能逃出**,后在妻子及县长的帮助下戒掉酒瘾。其实,林哈德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在发现邻居小鲁迪偷自家的白薯时,并没有阻止,他相信如果不是没有办法,鲁迪是不会去偷的,而且阻止的话可能会让小鲁迪再也不能抬起头来,何况粮食还算充足,可以帮助到别人是好事。

另外,在接到盖教堂的工作中,也积极推荐其他像他一样生活贫困的人家,令他们得到工作,可以解决温饱。其实,大部分人都是善良的,但在利益当前可能就无暇顾及了,林哈德却做到了。与人分享食物、帮助别人找到工作,或许这些谈不上什么丰功伟绩,但无处不体现小善良,如果我们都能做到这种小善良,人与人之间就会充满爱。

其次要说的是本书中的一位灵魂人物葛笃德。葛笃德教导孩子,人穷骨头要硬,不能因为贫穷而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可以自力更生,脚踏实地一步步走,还要保持善良的本性。她时常教孩子要学会感恩生活,感谢那些带给他们幸福的人,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

关心孩子的成长经历,鼓动孩子要主动承认错误,反思自己的行为。在周六的祈祷上,葛笃德让孩子们感恩县长给他们带来了食物,在孩子回忆这周经历时,指出每个孩子的缺点,如:冲动、遇事不冷静严肃、学会沉默等。

告诉孩子们鲁迪一家所遇到的困难,询问孩子是否愿意提供小帮助,让孩子送去食物、多余的衣物。告诉他们要多关心身边的人,尽自己能力去帮忙。葛笃德在孩子学纺纱、缝纫的过程中也教会计算,让孩子在游戏中竞争加强学习兴趣,而且教会他们一门基本手艺,让他们能赚一点小钱。

葛笃德认为应该从小接受教育,还没懂事就应该开始纠正坏习惯,这样长大才不会容易染上恶习。她不求获得什么回报,只求做好自己本分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会,而且善良、积极向上、不妥协、乐于助人的品性让人尊重。全文也经常穿**的教育观念,注重孩子的德育培养,还有其动手能力的培养。

“一切只能从孩子的利益出发”“与其惩治,毋宁饶恕,与其指责,毋宁奖励”。县长亚尔纳以其独特的方法整治坡那镇的风气,鼓励人民积极劳动,鼓励孩子学习,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与学习。如果要用一个字去贯穿亚尔纳的教育,那就是“爱”。

亚尔纳虽身为上层阶级,但最关注的是贫苦大众的生活。他一直致力于改善贫困家庭的生活条件,提供职位让他们工作,提供技术培训,特别重视教育孩子,聘请少尉格吕菲取缔原来按书直说的坡那小学校长,大力支持小学教育的改革。他认为老一辈的思想较为根深蒂固,只能从新一代开始教育正直善良的品格,这样才能解决目前的问题。

我想,如果没有亚尔纳,林哈德一家与众多村民将不能够摆脱贫困,封建迷信的陋习、嗜酒撒谎的恶习会一直在小镇传播,孩子们不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不能成长为一个拥有知识与技能的人。

严师出高徒,谁说严格就不代表爱。校长格吕菲是一个严肃的人,他从不轻易笑,但他的确热诚地投入他的教学工作中,他不断思考什么教育才是最好的,参照葛笃德的家庭教育,在学校开展知识教育的同时重视动手实践。教导学生处世为人,要保持卫生,要有良好的时间观念。

他认为行动实践比言语教导优越,他带领学生餐馆各种工艺作坊,希望学生能从中找到自己兴趣所在,找到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另外,他强调要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富人孩子长期处于安逸的状态,使他们不屑于学习,变得保守笨拙,但他们学习能力很强,恢复得很快;穷人孩子虽没有教育条件,但他们往往手脚灵活,可从事一些操作性工作。

格吕菲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经过锻炼,尽其才,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在这种教育的引领下,使一些手艺得到传承,也令到孩子更容易发掘兴趣所在,为未来铺路。

如果说缺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人会变成怎样?我想镇长胡美尔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胡美尔从小缺少双亲的照顾,经常会饿着肚子,没有人像葛笃德一样教导他如何正确获得收益,他便走上歪路,偷窃、撒谎欺骗别人令自己获得温饱,也没有人正面指出他的错误,于是他便越走越歪,丧失人性。

幸运的是,最终他终于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并向所有的人都道歉了,最终他的诚心也获得了大部分人的原谅。我想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犯的错误负责,拒绝承认错误的人是可悲的,他从不知道自己错在**,就不会尝试改变,最终会被所有人离弃的。

可以说裴斯泰络齐是一个对教育充满热诚的人,他一生都致力于关注贫困儿童的教育。在该书中描述的对教育重视的人物往往带有他的影子,关注贫困人民的亚尔纳,重视家庭教育的葛笃德,引领学校教育的格吕菲等。我们的教育不应只关注智力的发展,应该学习《林哈德与葛笃德》中也关注德育、劳育的发展。

需知道21世纪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发展不全面的人是有缺陷的。我们需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人才,需要的是有知识又有动手能力的人才。

《林哈德和葛笃德》读后感3

《林哈德与葛笃德》是瑞⼠著名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奇编写的⼀部教育名著。这部名著以⼩说形式记述了有抱负的县长亚尔纳、少尉格吕菲等⼈与以葛笃德为代表的开明**为了实施改⾰坡那镇贫苦⼈民⽣活状况以及农村教育计划出谋划策、尽⼼尽⼒的故事,其中充分体现了作者裴斯泰洛奇的教育倾向与理想。

《林哈德与葛笃德》分为上下两卷,共四部,内容涉及⾯⾮常⼴,涵盖了经济、政治、⽂化教育、道德以及宗教等等。⾃然地,作者裴斯泰洛奇的主要教育思想都在⾥⾯有了充分的体现。下⾯我就简单地分享下这本名著给我印象⽐较深刻的感受吧!

⾸先,作者裴斯泰洛奇的教育思想在这部名著中体现得最明显的要数家庭教育和道德教育。慈祥亲民的县长亚尔纳、贤惠开明的泥⽡匠夫⼈葛笃德等⼈⾮常注意在⽇常⽣活中的接⼈待物等⼤⼩事上的规范表现,以⾝作则,以实际⾏动教导孩⼦注意养成良好的⾏为道德,努⼒⼯作,⾃⼒更⽣;热⼼待⼈,不计⼩事;乐观⽣活,不畏苦难。他们不仅仅这样教育⾃⼰的孩⼦,还积极地通过各种形式去教育其他孩⼦,⽤爱的⽅式去感化孩⼦们。在裴斯泰洛奇看来,爱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元素,这种爱包括母⼦(⼥)之间、师⽣之间、友邻之间以及社会上⼈与⼈之间的各种友爱关系。因为有爱,⼈与⼈之间才有和谐相处的希望,社会才会朝着有希望的⽅向发展。⽂中,县长亚尔纳不但是⾃⼰家孩⼦的慈⽗,他还是坡那镇所有穷苦孩⼦亲近的县长⽗亲⼤⼈;葛笃德在找教育⾃家孩⼦的同时也对鲁迪家的孩⼦进⾏着⼀样的教育活动;⾄于少尉格吕菲,与其说他是坡那镇⼩学的新校长,还不如称其为坡那镇⼩学⽣的⽗亲来得贴切。还有马莱丽、瑞诺瑛等⽼好⼈都在⽤最真切的爱为坡那镇穷苦⼈民的明天付出着⾃⼰的努⼒。

其次,裴斯泰洛奇的主要教育⽅法也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裴斯泰洛奇⾮常注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种教育⽅法主要体现在葛笃德与少尉对孩⼦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葛笃德在家中指导孩⼦们⼀边纺纱,⼀边识字、唱歌,做到⼯作学习两不误。还有,少尉格吕菲教给学⽣测量的⽅法后叫学⽣进⾏实地操作,带头领着学⽣种花种草,做蜡像等等这样通过将学习理论与⽣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法以巩固学⽣的知识。另外,裴斯泰洛奇认为教学内容应从简单到复杂,遵循⼉童⾃然发展规律。例如,葛笃德在教孩⼦们认字时,把字母写在⿊板上,⼤写字母与⼩写字母相结合,轮流教会他们读写相关内容;在教孩⼦们学习初级史地、⾃然知识时借助直观图画辅助孩⼦理解知识。就像这样,学⽣遵循⾃然发展规律,从简单到复杂,⼀步⼀步掌握知识。当然,著作中还体现了作者其它教学⽅法,我在这⾥就不⼀⼀概述了。

再次,裴斯泰洛奇将教育活动与农业、⼿⼯业⽣产结合起来,注重学习内容的实⽤性。少尉格吕菲当上坡那镇⼩学的新校长后,向学⽣们发布的第⼀通信息就是要求学⽣带上⾃⼰的纺织⼯具、农耕⼯具到学校来,还特意聘请了相关的技术能⼿葛笃德、马格丽到学校来辅助其开展教育活动。鉴于当时的社会发展环境,坡那镇的⼈民均靠农耕或⼿⼯业劳动来维持⽣计。县长及少尉特意将教育与当时⼈们息息相关的农业、⼿⼯业结合起来,在向学⽣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提⾼学⽣的实际操作能⼒。

虽说《林哈德与葛笃德》是⼀部教育名著,但是,在我看来,这本著作以相对⼤的篇幅塑造了以县长亚尔纳为主要代表的⼀⼼为贫民的⽗母官形象,更多地记述了亲民的县长是如何⼀步步地扫除改⾰路上的障碍从⽽取得最后的改⾰成果的⾟酸历程,向读者传达了⽗母官⼀⼼为民,不计回报的奉献精神。

《林哈德与葛笃德》系统地阐述了裴斯泰洛奇的乡村教育思想,意在改⾰农村教育,提⾼劳苦贫民⼦⼥的教育⽔平和⽣产劳动技能,从⽽改善农民⽣活的境况。然⽽,在这部⼩说⾥,或者可以说在裴斯泰洛奇的眼⾥,城镇市民都是蛮横⽆理的⼈吗?就没有那么⼀个市民具有好品质?说实话,暂且抛开他的教育思想不说,我觉得裴斯泰洛奇对城镇市民的偏见过于绝对,⾄少在这篇⽂章中是这么体现出来的。作者在描画县长这⼀⼈物时,把他塑造成⼀个仅仅关注和提升贫苦农民的⽣活境况⽽⼀路蔑视和**城镇市民,他这种做法使我感到⾮常迷惑。很显然,县长的为政⽅法在当今社会是绝对⾏不同的,在当时的社会境况下也未必⾏得通吧!

《林哈德与葛笃德》是我细读的第⼀本教育著作,也许是因为我读的是编译本的缘故,看完这本书,我仍觉得很迷惑,甚⾄搞不清楚这本书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也许这就是中外⽂化的差异吧。当然,⽏庸置疑的是裴斯泰洛奇的教育⽅法及其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同时这些教育技巧也是值得我们师范⽣去思考,去借鉴、学习的。为了进⼀步理解裴斯泰洛奇的教育思想,我还得看些裴斯泰洛奇的其他教育著作以辅助我的理解。

《林哈德和葛笃德》读后感4

 看到《林哈德与葛笃德》的书名,我本以为这本书是两个在教育界颇有名气的教育家的谈话实录。经过查看目录的介绍后,才知道这本书讲述的原来是林哈德与葛笃德这一对平凡夫妻身边所发生的故事情节,从而暴露出封建统治者的罪恶。研读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其中最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性格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葛笃德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她注重培养孩子们勤劳勇敢、正直善良、乐于助人的品德,还教育他们要学会感恩,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为他们祈祷祝福。孩子们在她的教导下显得非常懂事,他们有时候会把自己的晚餐送给镇上的一些贫穷孩子,使他们免受饥饿之苦。孩子们的表现正好与镇长小时候所受的教育形成鲜明对比。正是因为镇长小时候受到的不良教育,才造就了他今天的下场。所以,父母要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多与子女沟通,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平时要多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孩子面前树立起好榜样,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教育是可以改造人的。我们作为未来知识文化的传播者,应该要更加关注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例如:对于在班级里那些特别调皮捣蛋的孩子,教师不能采取一味责骂的方式,而是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和热情去了解他们、感化他们,与他们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并逐步帮助他们改善身上的不良习惯,让他们感受到被关心和被爱护的感觉。

   另外,裴斯泰洛齐认为,儿童劳动是发展体力、智力和道德能力的手段。我对这个观点也有了自己的看法。第一,健康的身体离不开体育锻炼,所以经常运动对身体的成长至关重要。第二,儿童由于年龄小,逻辑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往往都要通过借助具体的事物来获取知识。所以劳动操作是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第三,儿童要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必须要学会承担责任,对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做,不依赖于父母。所以道德能力的培养要与劳动相结合。

   总而言之,《林哈德与葛笃德》这本书很值得我们一读,它可以成为我们未来工作努力的目标,也引导了我们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林哈德和葛笃德》读后感5

约翰・亨利赫・裴斯泰洛齐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将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广大贫苦儿童的教育事业。《林哈德与葛笃德》是裴斯泰洛齐的伟大著作之一,小说塑造了一位优秀的母亲――葛笃德,她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和教育她的孩子们,并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感染着邻居家的孩子。她以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故事来培养孩子的道德和品行,这一切都深刻地体现了裴斯泰洛齐的家庭教育思想,同时也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从裴斯泰洛齐的观点来看,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因为母亲在孩子的教育中最能影响和感染孩子,孩子道德的萌芽便产生于母亲的谆谆教导之中;父母是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因此,父母应承担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幼年开始,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和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最早来自家庭教育。裴斯泰洛齐认为,家庭教育应当成为任何自然教育的基础,它是培养人品和公民功德的大学校。孩子道德观念的初步建立和获取知识的能力都来自于家庭,因此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二、葛笃德在教育孩子方面独特而新颖的智慧

1.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

在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家庭环境里,孩子较容易形成乐观积极、活泼开朗的性格,这也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更能促进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一个紧张、专制、恶劣的家庭环境里,孩子较容易形成消极悲观、自私冷漠的性格,无论是对孩子的心理还是健康成长方面都是极其不利的,也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非常重要。

葛笃德的身上有很多美好的品质,她是一个有很多优点的人,她善良、勤劳、正直、贤惠,无论教育孩子还是对待丈夫都有很多新颖独特的办法,并且都能让身边的人心服口服,她是一个值得后世学习的人物。首先,她很贤惠,总是告诫孩子们要讲卫生,即使贫穷也要让孩子们的衣着干干净净,总是把家里打扫得干净整洁,一切井然有序,教导孩子们要互相疼爱,学会分享,主动承认错误,整个家庭的爱十分和谐;其次,她教育孩子也一点不马虎,总是从细节做起,对孩子所犯的错误也严格教育,并能使孩子们主动认识错误并反省,让孩子们学会感恩,教导孩子不要忘记别人的帮助并且永远放在心上,永怀感恩之心。她能够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促使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从“做中学”,“教学做相结合”;此外,她在处理与丈夫林哈德的关系中,也充分体现了她非凡的智慧,用自己善良的品质使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使得林哈德戒掉了喝酒的不良习惯,并且和她一起教育他们的子女,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充满父母爱和兄弟情的、和谐的家庭氛围;再次,她是一个勇敢坚毅的人,敢于揭露镇长胡美尔丑陋的品行,为自己的丈夫讨回公道;最后,她是一个热心、淳朴的人,看到邻居鲁迪穷困潦倒的生活,她主动将自己家里为数不多的食物拿出来送给鲁迪一家,并且帮助鲁迪教育孩子。

2.让孩子学会感恩与分享

葛笃德教育自己的孩子从小要怀有感恩之心,经常教导孩子们要怀念故人,永远都记着故人对自己的恩惠,还教她的孩子们要敢于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说感谢的话,并利用周末为县长亚尔纳做祷告,因为亚尔纳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他为穷苦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并对葛笃德一家帮助很大。正如葛笃德的箴言所说:“对待恩人,对待亲人,要用灵性和血肉的一致来侍奉他。”同时,她也身体力行,极力帮助缺衣少食的邻居鲁迪一家,并让孩子们主动将自己的面包拿出来跟鲁迪的孩子分享。葛笃德也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在邻居鲁迪的孩子偷了白薯的情况下,非但没有责怪而且教育小鲁迪在需要的时候如何向别人索取。葛笃德把自己的爱给予子女,而且把她的爱给了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她是孩子们的榜样,孩子们学会了母亲是如何为人处事的。

3.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会时刻影响着孩子,有责任心的父母会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树立榜样,做很多事情都身体力行,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抓住生活的契机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葛笃德就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所以她平常很小心自己的言行,不能在孩子面前说的话,她都会非常注意,平时跟丈夫林哈德的对话,也尽量避开孩子们。葛笃德是个优秀合格的母亲,她在孩子们面前树立的榜样是成功的,同时也是值得每一个母亲学习的。

4.“严爱”与“慈爱”相结合,才能促成良好的家庭教育

对孩子的错误也不能一味地姑息和忍让,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必须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避免孩子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裴斯泰洛齐认为,“用单纯的慈爱教育是没有用的,只有慈爱与威严相互结合才行。”单纯的慈爱容易使孩子养成一些坏习惯,当耐心说服孩子而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时,可以采取轻微的惩罚方式。

葛笃德的一个儿子尼克拉为了看县长给的巴寸而惹恼了妹妹,于是葛笃德为了使儿子改掉慌张和粗心大意的坏习惯,惩罚他回到自己的房间,不允许他吃晚饭。当葛笃德带领着其他的孩子回到房间时,尼克拉特别内疚并请求妈妈吻一吻他。尼克拉明显感觉到母亲吻他的时候把伤心的热泪滴到了自己的脸上,自己也很内疚和自责。通过葛笃德适度的惩罚,孩子们都能吸取教训、改正自己的错误。

葛笃德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她对孩子的爱,让人不禁思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孩子们常年见不到父母,在家庭中父母的爱是缺失的,这极易导致孩子出现生理和心理问题。我国每年都有留守儿童因为缺乏关爱而导致冻死,饿死,甚至部分留守儿童自杀。这些都源于孩子们得不到关爱,幼小的身躯无法顶住生活的巨大压力,对于生活和生命不抱希望,所以令人心痛的事件频频发生。试想,如果他们的父母也能像葛笃德一样,把全部的爱都给予孩子,怎么会频频引发悲剧?

三、给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核心是孩子们在家庭中见不到自己的父母,缺少关爱,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孩子们很难见到自己的父母,在这种条件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体现为单亲式、隔代式、委托式及兄长式四种家庭教育新方式。在家庭教育中本应该父母担负起的责任和义务,全都丢给了社会、政府、学校以及家里的老人和亲朋好友。长此以往,孩子本应该享受的关爱长期缺乏,家庭教育更无从谈起,这样就对孩子的学习、心理、生活、品行及人身安全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问题不仅不利于留守儿童自身的成长,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可想,小小年纪的他们,心里承受了多少痛苦,一年四季见不到外出打工的父母,生活完全要靠自己打理,心理早早地便蒙上了一层阴影,他们还小,需要有人关爱,需要有人指引,人生才会踏上一条正确的道路。外出打工的父母也是为了挣钱让儿女生活,可是他们没有顾及到孩子的感受,没有考虑到孩子在这种缺乏爱的环境中是如何生存的,更没有体会到孩子缺乏家庭教育的后果,这种家庭的爱的缺失对孩子的成长和道德品行的培养是完全不利的。

1.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目前最现实的方法就是做好父母的思想工作。必须要做好父母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白外出打工是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孩子是整个家庭和社会的未来,假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了问题,怎么能确保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安宁,为人父母怎么又能放心在外工作。即使物质条件改善了,可是失去的更多,甚至是面对每年层出不穷的留守儿童死亡问题,所以父母双方要从长远考虑,尽量确保一方在家照顾孩子。

2.父母双方都外出时,有条件的父母要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即使生活条件差些,最起码孩子在精神方面是快乐的,有父母在的地方才叫家,能够使孩子体验到父母的爱与关怀,这是最健康也是最合理的家庭教育模式。

3.实在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也应给孩子找到最合适最可靠的监护人,细致并妥善地落实好孩子的被监护问题。同时要经常保持与孩子的交流联系,多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起居和学习情况,多与孩子进行日常的情感交流,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除了与子女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外,还要与子女的监护人、学校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询问孩子在家以及在学校的表现情况,看孩子是否有异样变化,与老师一起商议正确的适用于留守儿童的家校联合的教育方式。父母也尽量抽空回家,多给予孩子一些关爱,让留守儿童平稳地渡过“留守期”。留守儿童的被委托监护人也要承担起照顾留守儿童的责任,做到对孩子认真负责,尤其是确保孩子的人身安全;还要注意孩子的感情变化,及时疏导孩子,保持与留守儿童父母、老师的频繁联系;也要照顾好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给孩子合理膳食,不仅给孩子物质生活的照顾,而且要给孩子更多精神上的关爱。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最应该肩负起身上的责任,为人父母,迫于生活压力而外出打工,可是如果自己的孩子不能健康成长,打工有何意义?人生无论贫穷富有,有父母的地方才叫家,孩子们不能感受到父母的爱,性格心理等方面都不能健康发展,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葛笃德即使在生活贫穷的情况下,都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予孩子一个正确的引导,为孩子创造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已经不是一个群体问题,而是中国未来的问题,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关系着社会的公平正义、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关爱留守儿童,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每个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及留守儿童自身的共同努力,父母要把好家庭教育的第一关,才能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

《林哈德和葛笃德》读后感6

这部著作主要描述了善良、贤惠的妇女葛笃德在慈祥的县长亚尔纳的支持下改良生产、改革教育、改造社会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希望透过教育改革社会、改善贫苦乡村人民生活,提高贫苦儿童受教育水平的理想。

1. 裴氏心系贫苦大众、希望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变贫苦人民生活的情感和夙愿,主要透过平凡且开明的乡村妇女葛笃德帮助、教育不如自己家境况的贫苦儿童,以及亲民且有抱负的县长亚尔纳日常尽心尽力对待穷人来体现。

2. 道德教育是裴氏在这本著作中重点阐释的教育思想。葛笃德一家生活并不富裕,但这丝毫不影响她在点滴小事中教育自己的孩子竭尽所能地去善待别人、帮助别人。她的以身作则和无私的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引导他们不畏艰辛、努力生活。

3. 学习在生产劳动中进行,是至今都应提倡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裴氏希望孩子们所学的知识是之于他们将来的生活有用的,在坡那镇的学校里,孩子们边纺织(农耕)边唱歌、识字,学习生产两不误,且寓教于乐,实为乡村教育典范。

《林哈德和葛笃德》读后感7

《林哈德与葛笃德》这本小说是裴斯泰洛齐结合他自身早期的社会活动和教育实践的经验,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农村教育思相,裴斯泰洛奇刻画出一程怎样把衣村旧学校改造成一个合适当地人民需要、能真正为他们服务的新学校的图案,表达了他试图通过草新教育改善人民生活和提高贫困人民子女教育水平的强烈愿望。

《林哈德与葛笃德》下卷中很大笔墨都放在县长亚尔纳,少尉格吕菲对坡那镇的贡献上。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热爱人民。嫉恶如仇的县长的人物形象,亚尔纳对教育的关心和支持,懂得善用人才(指派少尉格吕菲为镇小学的校长),这样的领导才能带领一个地方发展起来,这是我对县长这一人物形象深刻的看法,如果每个***都像镇长胡美尔那样,唯利是图,剥削人民,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悲哀,还何来教育?

少厨说过这样一句话:他活着一天,就决不放会把坡都销穷人环境改善的措施。我不禁思考,当今社会不存在这样的人吗?有人真的会为人民,奉献终身吗?有,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都闻述着这样一个事实:社会总会有好人存在的!有许多教师为落后的山区学校而献身,他们都妻着给贫困孩子们带给知识的信念,年复一年地教育孩子,我从心里的深处敬佩那些像格吕菲那样为教育奉献自身的老师们。我认为格吕菲的行为思想也给当今某些只顾升学率,不顾教学质量的学校当头一棒,学校的教育宗旨要端正,要以教育和培养学生为主,让孩子成为一名有道德、有智慧、有劳动能力的人,这样,孩子才能改善自身生活甚至改造社会,格昌菲通过对教育的改革来实施他的理想,他设立新学校,实行新教育制度,认为”凡是为衣民和工入办好学校的,自己就必须彻底了解手工纱纺的孩子们和耕牧的孩子应该学会是什么,如果不了解,就应向精通纱访和耕牧的人不断下问”,格二年的教育信白学生的现性的发展,学校实行学习与手工业生产劳动的教备作念,促使儿童改善自身的生活状况。他提要出教师应该精通要交给学生的知识,让我配翻灌顶。教师如果不精通所教的知识,那就不要误人子弟。因此,作为一名师范生的我,必须认认真真学好自己的专业,学高为范,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裴斯泰洛齐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获得符合他的天性和社会地位的教育,这在书中少尉管理学校中也有体现出来,少尉给凡是想接受教育的孩子们机会,无论男女,让他们学习并精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也体现出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先进性,教育票适应学生的天性和发展特征。此外,少耐在教育学生时表现出的邦种诲人不卷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作为一名将来的老师,在努力精通所学专业和广阔自身的视野的同时,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征,为以后更好地进行多样性的教育做好准备。

《林哈德和葛笃德》读后感8

《林哈德和葛笃德》是一部深深触动我的社会教育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名为坡那的小镇上发生的有关教育的故事,裴斯泰洛奇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立体而鲜活的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冲突,从而深入探讨了教育的力量和意义。

在这个故事中,小镇坡那的居民在镇长胡美尔的教唆下,染上了各种恶习,如嗜酒、赌博、撒谎和偷窃。由于缺乏良好的教育,他们的生活贫困,无法摆脱困境。然而,男主人公林哈德和他的妻子葛笃德,尽管生活极度贫困,却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并努力教育他们的孩子远离这些恶习。

林哈德是一个懦弱而容易受人影响的人,他在镇长胡美尔的教唆下染上了嗜酒的恶习,使他的家人陷入饥饿。然而,在葛笃德的帮助下,他最终戒掉了酒瘾,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这个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使在充满压力和困境的环境中,善良和坚定的信念仍然可以战胜邪恶。

葛笃德则是一个坚定的道德捍卫者,她坚信人应该通过自力更生和脚踏实地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她教导孩子们要勇敢面对困难,保持善良的本性,并学会感恩生活。她的存在让人们看到,一个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可以成为人们在困境中的支柱。

此外,故事中的正面人物形象如县长亚尔纳、牧师安斯特和少尉格吕菲等,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为人们树立了榜样。他们不仅致力于改变小镇的面貌,更重要的是,他们帮助人们认识到教育的力量和价值。

总的来说,《林哈德和葛笃德》是一部关于勇气、信念和教育的社会教育小说。它深刻揭示了教育的力量和价值,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的困境。这部小说让我认识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塑造人格和价值观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改变自己命运的力量。

《林哈德和葛笃德》读后感9

“每一代人对于如何设计他这一代人的教育,都有一种新的愿望。”18世纪末、19世纪初著名的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约翰·亨利赫·裴斯泰洛奇也不例外。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贡献给了贫苦儿童的教育事业,并对当时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观点,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林哈德和葛笃德》一书集中反映裴斯泰洛奇许多有价值的教育见解,并被公认为裴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塑造一个乡村贤惠开明的农村妇女葛笃德如何教育她自己以及邻里的子女,以及她对教育改革的出谋划策的形象,系统的阐述了裴的乡村教育思想。他在**中表达了他期望培养的勤劳安分而不与恶劣环境相妥协的品质。

同时,也阐述了农业、手工业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兴办理想学校、改革社会的新观点。他指出: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因为“时代在进步,50年来一切都变了,学校还依然故我,这哪能培养出现代的人才,哪能适合时代的需要呢?”本**的情节简单,而它传递的教育思想理念深厚富有内涵,仍值得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好好研读和学习。

裴斯泰洛奇大胆构想,**在乡村里构建了一所理想学校。在理想学校里有个和善的校长,学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学习,而且学生们都注重道德,很有礼貌。“男孩和女孩都发育良好,被培养**世间顶天立地敢作敢为的男女”。

另外,**还突出地反映了裴斯泰洛奇的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坡那镇学校把生产劳动当做教育的中心,注意把生产劳动与读写算的教学联系起来。校长格律非总想探求一个方法,使他的学生中凡是没有恒产的都能获得一样可以谋生的手艺,只要挤得出时间,他就带领学生去参观镇上的各种工艺作坊。

葛笃德作为一名乡村妇女,时时处处以孩子为中心,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成长,这样一个贤惠朴实的母亲形象深入民心。也反映出作者的家庭式的母爱教育的主张。他认为,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满足子女日常生活的需要,喂养婴儿,关心他的生活,满足他的各种要求。

“爱的种子”在孩子的心田里萌芽并发展起来,这种爱使儿童产生对母亲的尊敬、信仰和听从的思想,然后把这种爱扩大到兄弟、姐妹,再扩大到对邻里及社会上去。同时父母也是最了解儿女的人,也最能观察到孩子的需要。葛笃德教育她的子女节省面包和其他东西,去帮助鲁迪一家的孩子,她的孩子们就在实践中养成勤劳、朴素、友爱、信任、守纪律、互助的精神和品质,而鲁迪的孩子则感受到了人世间最真挚的爱。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这句话充分显示教育与爱的关系。但仍有许多教育事业者。

反观我国教育爱缺失现象频有发生,近日“温岭幼师虐童”事件、幼儿园收“拥抱费”……更是令人发指,引发社会的热议,抨击教育爱的缺乏。裴斯泰洛奇设计家庭式的母爱教育的愿景,并不止于一代人的教育事业,即使到了现代仍需要大力提倡和践行。

爱学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教育园丁们,让我们一起行动,播撒教育爱的种子,让教育爱不只是一个空口号,让教育爱之花绽放出异彩!

《林哈德和葛笃德》读后感10

在因为疫情防控而囿于宿舍的这几天里,我每天都读大概200页的《林哈德和葛笃德》,阅读这对泥瓦匠夫妻在坡那镇的故事。这对我的专注力是个很好的锻炼,阅读的过程好在并没有很漫长,而是倏忽一下就过去了数个小时。瑞士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国度,但是裴斯泰洛齐让我看到了瑞士村庄世俗的那一面,同时也展现了作为贫儿教师的独一无二真诚情感。

《林哈德和葛笃德》或者说《贤伉俪》(我觉得这个译名更好)是一本小说,类似于《爱弥儿》,都是在16,17世纪民主浪潮下的欧陆产物,《贤伉俪》讲述了坡那镇的泥瓦匠林哈德和其妻子葛笃德的故事,全书一共有四部,第一部讲林哈德一家和亚尔纳(县长)制裁贪心恶毒的镇长胡美尔及其残党,第二部讲述胡美尔一行人被审判,牧师讲道,第三部讲述少尉在坡那镇开办学校,让学生生活学习兼顾,第四部讲亚尔纳对付不怀好意的贵族,证明自己新政的优势。全书一共70万字左右,其实只有不到四分之一讲教育,更多的篇幅集中在了亚尔纳治理原本支离破碎的坡那镇,建立制度并帮助林哈德及其他的穷人家走上正轨的故事。亚尔纳可以说是全书的关键人物,我觉得这本书甚至可以叫做《贤县长》,不是他的开明和民主,林哈德和鲁迪这样的穷人家估计一辈子都别想翻身。在开始之前,我们必须了解,坡那镇实际上就是一个世俗社会,而裴斯泰洛齐的论述全部基于这个世俗社会的道德和习俗,因而也是一种社会化的教育。我的读后感将集中评述他其中暗含的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我认为集中在葛笃德和少尉身上,前者是近乎完美的妻子,后者是直爽热情的教师模范。

葛笃德是裴斯泰洛齐在其中安插的又一个模范式人物,作为林哈德的妻子,葛笃德实在是太贤惠了,太精明了,简直就是天神下凡,她先是一手把自己的丈夫从胡美尔的陷阱里解救出来,又引来了亚尔纳这个贵人,还间接促进了坡那镇学校的建成,同时甚至启发了作为坡那镇学校教师兼校长的少尉教学手法,还作为学校的纺纱教师和另外一个女子帮助学生学习纺纱。总的来说林哈德和董永一样好命。葛笃德承担了全书中几乎一半的教化工作,同时,所有别人家的孩子都把她当成了“母亲”或者直白点,当成了干妈。这里可以看出,裴斯泰洛齐首先强调的就是母育,而这种母育具体来说就是一种家庭中的母爱和母育,即“家庭式教育”,这有点像夸美纽斯的教育四季中的春季也就是母育学校,在《爱弥儿》开头时让雅克也提到的类似内容。在这里我必须指出,裴斯泰洛齐也是一个自然主义的教育家,这是从他全书强调的教育适应自然的主旨中得出来的。亚尔纳为坡那镇所做的一切,实际上就是在塑造一个更好的自然环境,由此观之又有一些建构的成分。除此之外,本书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除了亚尔纳家是一个孩子(书中点明的,亚尔纳家有且只有一个儿子,也就是“少爷”),其他所有的坡那镇居民,只要有孩子的,都不止一个,这或许和社会背景有关,17世纪瑞士的农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家家户户基本都是贫农,再加上气候的不适,裴斯泰洛齐自己都很难种东西(书中提到,一种能制成红颜料的植物,价值很高),更何况那些贫农们呢,所以多生几个孩子以图出路可以理解,这也让裴斯泰洛齐在叙述坡那镇教育时都是以集体的方式来叙述的。这就完全和卢梭的想法一样了,在《爱弥儿》中,卢梭自爱弥儿长大成儿童,就一直让他接触其他的同龄人,尽管这些同龄人是让雅克精心选择的,但这也说明了卢梭和裴斯泰洛齐有相似的想法,那就是教育都要基于一种集体环境下进行,在集体环境下,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总览,同时也可以比较高效地管控学生,在这样的集体下,道德的形成和习俗的保持就有了保障,不会出现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隔阂,因为儿童实际上已经在适应社会,形成道德了,这种基于世俗生活和世俗社会的教育,是对曾经欧洲的家庭教师和私人教师制度的一种反驳,也是新时代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葛笃德还让自己所教的孩子们学习纺织,这一点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这就是生活教育,是一种通过技能传授进行的生活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不与日常脱节,同时也能保证学生将来基本生活技能的应用。杜威,蒙台梭利都有类似的思想,事实证明现在我们的学生正是缺少这样的教育。而这样的教育本质上也是从人的自然天性也就是求生需要而来。

让我们再看看少尉,少尉是其身份,他是一个退伍军人,来坡那镇创办了人民学校,并和葛笃德等妇女以及钟表匠达成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知识和生活的双重教育。少尉作为一个曾经的军人,首要的特色就是严以律己的示范性,因而他所做的一切也是理想化的,对学生一视同仁,刚正不阿评判学生过失,放下身份背学生过河等等。少尉在课堂上有绝对的权威,这种权威不来自于严刑峻法或者恃强凌弱,而是来自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来自于一种热情和爱,这也是裴斯泰洛齐中意的一种教育,即基于爱和情感的教育,这是裴斯泰洛齐对教育和儿童伟大情感的集中表现。少尉也利用他的慈爱,感化学生,使其回到家中用同样的热情去改变原本各怀鬼胎的村民,从而辅助改变社会。坡那镇的教育基于这样一个轨迹,那就是儿童本性的发展,对于儿童不同阶段的需要,裴斯泰洛齐在书中具体讲述了应该培育还是舍弃,但是核心还是基于他对于德育的重视,这种德育我们也讨论过了,是一种基于长辈慈爱和关怀而生的心悦诚服。少尉同时也注重生产和教育的关系,从他推荐学生进入葛笃德的家和钟表匠的工坊学习手艺就能看出来,这也是裴斯泰洛齐生前所做的诸多实验中的一个。

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史上是一只天鹅,他用自己的爱心和热情把教育和情感绑定到了一起,《林哈德和葛笃德》漫长而有趣,在被禁足的日子里,我随着裴斯泰洛齐的爱心和情感遨游在瑞士的村野之间,看到了他理想中的社会,也是每个自然主义教育工作者的桃花源。

各位小伙伴,《林哈德和葛笃德》是一部有深度的教育名著,它不仅让我了解了社会教育的问题,也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我相信这部作品会对更多的人产生启示作用,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希望它们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书写灵感上的启发。如果喜欢小编这期分享的内容,也请多关注本站。

本文由用户:qingfan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29635.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