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教案一等奖课件 伯牙善鼓琴优秀教案及反思

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编写的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指导文档。它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步骤、评估方式等内容,旨在指导教师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伯牙鼓琴教案一等奖课件,仅供大家参考。

伯牙鼓琴教案一等奖课件1

【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知音难得,知音难求。

3、当堂背诵本文。

【课前预习】(见导学案)

(一)、知识链接

1、认识列子:列子,名御寇,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是中国道家和哲学史上的著名人物。

2、了解人物: 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是一名樵夫。

(二)、我须知道

列子,名(),相传(),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伯牙善鼓琴》选自()。

(三)、我需掌握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善哉()兮()卒()援()舍琴()辄()......

(四)、熟读并会背诵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用笔划出文中你认为的重点词句)【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激趣。

2、有“知音”一词导入《伯牙善鼓琴》的学习。

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知音难得,知音难求。

3、当堂背诵本文。

二、快乐自学。

朗读板块:放声朗读,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字词句板块:

1、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圈点出导学案中快乐快乐自学部分的题目,把不理解的做上标记。

2、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伯牙善鼓琴》的故事。

问题探究板块: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具体表现在哪里?

2、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钟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3、本文所蕴含的道理?

二、通力合学

1、同桌相互背诵并给于评价。

2、根据快乐自学内容,互查互改,简要快速地对好自学答案。总结难记易错的词句做好标记。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组长带领组员积极讨论“问题探究板块”。做好记录,并PK其他小组。

三、精彩展示

展示1:美美诵读

展示2:字词句

1、考考你!

2、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展示3:问题探究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具体表现在哪里?

2、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钟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3、本文所蕴含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会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检测提高:

1、给下列红色的字解释。

志在登高山

泰山之阴

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所念

2、翻译句子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3、你能写几句关于知己知音的名言警句吗?

伯牙鼓琴教案一等奖课件2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伯牙鼓琴》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百余字。

我选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的纯真友情。本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全文的重点字词理解和全文的翻译,并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分析学生特点:

到现在为止,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文言文,他们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虽然有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教师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后让他们自学,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学生未必能深入理解,只要让他们有所体会就可以了。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分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教学理念: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另外,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以指导为主的教学理念,因此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的效果是比较好的。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而不是主导者,因此我把全班同学分为了八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同学。

在讲述第七单元文言文的时候,我尝试着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上课。然后为每个小组预设好具体的任务,并把每个任务的要求写在一张纸上,让各个小组抽签。而这些任务就是文言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重点就放在了字词意义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任务当中有简单的,有的是课本注解找不到的,这样适当地给他们一些有难度的题目,会让学生觉得有挑战性。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并让他们举手请求老师的帮忙;第二课时主要是汇报他们学习的成果。

五、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高山流水》水墨动画,这个动画只有三分多钟,大致讲述的是伯牙和钟子期两人相遇到相知的过程。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本文的一个辅助资料,又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朗读课文

1、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准课文节奏,读出感情。

2、师范读,学生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重点指导难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三)、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我为每个小组设定好了他们要完成的任务,有了明确的题目和要求,学生自学起来就有了目的性。从题解、文章出处的简介,到重点字义的解释,每一句话得翻译,再到涉及本文的相关问题,文章寓意等,都由学生通过合作自主学习。

而在他们汇报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有的字义理解或句子翻译会出现错误,这时让学生自己去判断、讨论、解决,而老师就作为一个助手帮他们做出一些补充说明。

此外,我会适当穿插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和解决。而在本课,由于课文中有一些文言虚词是他们没有接触过的,例如“哉”“兮”“夫”这些词语,尤其是语气词,对文章的感情抒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借此可以指导他们的朗读;此外,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例如形容山高的“峨峨兮”形容水势盛大的“洋洋兮”可以换成其他词,再为他们创设伯牙鼓琴的情境,让学生仿造句式完成句子。

最后,把每个小组提出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展示出来,让学生共同解决。

(四)学生质疑,共同探讨

在学习的过程中,由各小组提出问题;并让全班共同解决问题,老师作点拨。

1、伯牙和子期是怎么相遇认识的?

(师适当补充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

2、为什么题目是《伯牙善鼓琴》,而写得更多的是钟子期?

3、何是知音?何是知己?两者是否一样?

有一个小组提到,为什么题目是《伯牙善鼓琴》,而文中多次写钟子期。通过这个题目的解答,可以让学生拓展一些文言知识,通过举例子让学生知道有一些篇目是没有题目的,而后人在整理编辑的时候常常用文章的首句作为题目,例如《论语》中的《学而篇》,还有《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等。而还有一个小组提出知音和知己有何不同,虽然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咬文嚼字和钻牛角尖,但是通过补充一些资料对他们进行点拨,会让课文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

(五)教师总结

总结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六)课外拓展

让学生收集有关知音知己的诗歌。

(七)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伯牙鼓琴教案一等奖课件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伯牙鼓琴的故事及其文化背景,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

伯牙鼓琴的故事及其文化背景,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能。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伯牙鼓琴的故事及其文化背景;

2.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能。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播放一段关于伯牙鼓琴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伯牙鼓琴的故事;

2. 引导学生思考伯牙鼓琴这个故事的文化背景,如何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二)讲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能

1. 介绍文言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 讲解文言文的常见句式和结构,如何分析和理解句子的意思;

3. 给学生一些文言文的练习,帮助他们掌握基本阅读技能。

(三)小组合作学习

1. 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3-4人;

2. 每组发放一份伯牙鼓琴的文言文材料,让学生阅读材料并进行讨论;

3. 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帮助,达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4. 注意控制时间,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保障教学进度。

(四)汇报成果,课堂讨论

1. 每个小组完成任务后,让他们向全班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2. 让其他小组成员了解到其他小组的学习方法和思路;

3. 教师在汇报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疑惑和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五)总结

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以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感受;

2.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积累,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小组合作的形式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帮助。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控制时间,确保教学进度不受影响。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解答学生的问题,保障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伯牙鼓琴教案一等奖课件4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品味语言,明确“知音”的真正内涵,且能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3.能借助注释,结合资料袋,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伯牙鼓琴》故事。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走进课文

1.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出示:课题《伯牙鼓琴》。齐读课题。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出示“伯牙”的简介。你知道了什么?

2.伯牙鼓琴的“鼓”是什么意思(弹)你怎么知道的?对,看注释是常用的方法。还有什么方法?(插图、上下文、工具书)

3.学习任务一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①自由朗读课文

②指名读,注意节奏。(人名后停顿)乎语气词稍慢。

出示: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巍巍乎若太山

A谁能读好这一句

B哉字读正确了,你来读一下。善哉指名读,“哉”部首戈 注意节奏  “方”的意思。

C下面一句更难不倒大家,出示“少选……”

D少读音选shao (第四声)指名读,意思呢?

E齐读这两句

③(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这一句试一试,指名读

④出示:伯牙破琴绝弦……以为……

A为读音 wei(第四声)加上节奏练读一下  指名读

B谁来和老师合作一下

C齐读。

D送你们一个词“善哉”(妙  好呀)由衷赞叹,赞叹一下,指名读。

E弦,读音,这儿指琴弦,绝,断绝。绝弦呢?(再也不弹琴了)复?

F以为:认为  足:值得

G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意,同桌练说

H指名说

I伯牙向世人宣告了什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4. 锺子期是何许人也。出示钟子期简介 ,你知道了什么?

三、初解知音,理解课文

1.学习任务二

默读课文,想象画面,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伯牙和锺子期是“知音”?

出示: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汤汤乎若流水。

(1)这是怎样的画面(板书:伯牙鼓琴  锺子期听)

(2)志,心志,情志。“太山”大山。这句话的意思是——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读“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3)钟子期听后说:“……巍巍乎若太山”

(4)“善哉”什么意思?(很好,很棒!)表示赞叹。巍巍:若: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会怎么赞美他?(巍峨的高山  绵亘蜿蜒的高山)

出示图片太山:老师引读:志在太山,锺子期曰——伯牙之志是什么?(谁能告诉老师太山有什么涵义吗?)(远大志向,抱负,高山是志向的象征)

(5)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指名读,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6)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7)引读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子期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滔滔不绝的江水 水流湍急 淙淙流水)流水想到那些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江河盛大的宽广,如同一个人的胸怀,宽广的心胸!老师读伯牙句子,学生读锺子期。

(8)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是知音。(伯牙的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都能领会),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太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徐徐清风  皎皎明月 依依杨柳)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板书: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

(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志在太山  巍巍)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汤汤乎若流水。

(板书:志在流水汤汤)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如此知音,他心情一定是……

(快乐、激动、喜悦、欣喜不已、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带着这种感情读(学生感情读文)

⑧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锺子期死,伯牙是……

(板书:死  绝弦)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据史料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出示【课件4】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五、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虽然很短,但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

把书翻到100页,看资料袋。划出

2.师: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板书:难觅)《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典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引导背诵。

伯牙鼓琴教案一等奖课件5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采用多种方法理解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3.品读重点句,体会人物感情,感受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询问学生的感受。

2.介绍这首曲子的故事背景,引入本文。

3.出示全文,引导学生思考与之前学的文言文的不同之处。

4.介绍本文是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一则。

二、读通课文

1.自由阅读,要求准确发音,理解句子,多读难读的部分。

2.指名读,发现朗读中的问题。古文与现代文有许多不同,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

3.出示划好停顿符号的课文,学生自由练朗读。

4.检查朗读。

1)出示第二句,指名读,解释“哉”和“乎”的意思,范读,齐读。

2)出示第三句,指名读,解释“少”和“若”的意思,反复读。

3)出示第四句,学生练读,指名读。解释“弦”的意思,理解“足”值得的意思。

4)出示全文,多种形式读。指读,师生合作读,齐读。

三、理解文意

1.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了本文的两个人物是谁。

2.学生自学课文,理解文意的方法。

3.学生练自己说出全文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

四、感悟人物形象

1.XXX是音乐家,子期是樵夫,他们怎么会成为知音的?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到有关词句。

2.学生交流,发现XXX和子期都懂得琴,这是他们成为知音的原因。

3.引导学生想象XXX鼓琴时,子期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4.子期除了从琴声中听到高山流水,还听出了什么?这就是XXX的志啊!XXX的心意能够感动子期,这是因为他们志趣相投,心意相通。

5.师生合作读,学生感受到这样的语言充满了倾诉、回应和默契。

6.XXX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可以表现其他动人的场景,学生拓展自己的想象力。

7.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是XXX,遇到这样的知音,会发出怎样的感慨。

8.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着高山流水的旋律,感受着知音之间的相知相惜。相处的时间总是那么短暂,但这对知音却约定来年中秋在老地方相见。然而,世事难料,约定之日到来时,XXX却得知子期染病身亡的消息,看到的只有子期冰冷的墓碑。他的心情如何呢?

9.“高山流水,凄凉古怨,知音难觅,终身不复鼓琴。”XXX为何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奏呢?因为他觉得再也找不到一个真正的知音了。

10.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来比喻知音难觅或者乐曲高妙。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歌咏知音的名句,让人们铭记知音之间的情谊。

伯牙鼓琴教案一等奖课件6

教案概述:

本教案以教授鼓琴技巧和培养学生音乐情感为主要目标,通过学习伯牙鼓琴的背景故事,引导学生理解音乐表达的内涵和情感。同时,结合实际技巧训练,指导学生掌握鼓琴的基本技巧和演奏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伯牙鼓琴的背景故事,理解音乐表达的情感内涵。

2.掌握鼓琴的基本技巧,包括正确的姿势和手指动作。

3.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提高音乐感知和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

1.解读伯牙鼓琴的背景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内涵。

2.指导学生正确的鼓琴姿势和手指动作。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用音乐语言表达情感。

2.协调双手动作,同时进行正确的鼓琴演奏。

教学准备:

1.伯牙鼓琴的相关资料和背景故事。

2.一台鼓琴。

3.鼓琴曲谱。

4.适当的音乐配乐。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5分钟)

通过介绍伯牙鼓琴的背景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提出问题和想法。

第二步:讲解(10分钟)

解读伯牙鼓琴的背景故事,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情感内涵,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音乐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第三步:示范(10分钟)

老师现场演示鼓琴演奏技巧,重点讲解正确的姿势和手指动作。带领学生一起体验鼓琴演奏的乐趣。

第四步:实操练习(20分钟)

学生分组轮流进行鼓琴演奏的实操练习,老师逐个指导学生正确的姿势和手指动作,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巧。

第五步:情感表达(15分钟)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选择一段音乐进行演奏,并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尽情发挥音乐表达的能力。

第六步:总结(5分钟)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们对整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进行总结。

教学延伸:

1.学生可以尝试演奏其他古琴曲目或其他乐器,进一步提升音乐表达能力。

2.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的技巧和知识,自行创作一段琴曲,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

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在实操练习中的表现,评价其姿势和技巧的正确与否。

2.听取学生演奏的乐曲,评价其音乐表达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附加资料:

伯牙鼓琴的背景故事:

伯牙是古代中国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艺非常高超。他与好友钟子期经常一起聚会吟诗作画,分享音乐。然而,世事无常,好友钟子期突然去世,伯牙悲痛不已。

伯牙终日沉浸在对好友的思念中,决心不再奏琴。但有一次,他偶然听到一位路人在叩击竹子发出的声音,感到这个声音和他琴上的音符非常相似。从那以后,伯牙开始用竹子代替琴弦,用指尖敲击竹子,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表达对好友的思念和悲痛之情。

伯牙鼓琴是一种寓意深远的音乐表达形式,通过用竹子代替琴弦,以及手指敲击的方式,发出独特的音响,表达伯牙对好友的思念和悲伤之情。

伯牙鼓琴教案一等奖课件7

一、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教师让学生齐读课题和课文第一句话,理解“鼓”的意思。

(1)让学生说说,平时他们说“鼓”的时候指的是什么。

(2)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在课文中“鼓琴”是“弹琴”的意思。

(3)让学生明白在文言文中,“鼓”字有“弹”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旧知,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板书:看注释看插图)

3、教师示范朗读并简单讲解。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并注意指导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少(shǎo)选、汤(shāng)汤乎、复为(wèi)鼓琴者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知道课文讲了伯牙和锺子期这两个热爱音乐的好友之间发生的故事。

4、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句子并正确朗读。

(1)用多种方式理解句子,读好停顿。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①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善哉”,知道“善哉乎鼓琴”是“琴弹得真好啊”的意思。

②借助注释,说出“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的意思,知道“太”在这里是“大”的意思。

③通过“巍巍乎若太山”,引导学生理解“方鼓琴而志在太山”是说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大山;通过“汤汤乎若流水”,引导学生明白“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是说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流水。教师再让学生关注注释中“少选”表示“不久”,对照知道“方”也是表示时间,是“刚刚”的意思。

④借助停顿线,引导学生读好停顿,并告诉学生读到语气词“哉”“乎”的时候声音可以稍微拖长。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①引导学生理解“破琴绝弦”中“破”和“绝”表示动作,再通过“破坏”和“断绝”的词语让学生大致明白这两个字在这里的意思,进而能说出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把琴摔破,把弦弄断”。

②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并知道“为鼓琴者”是“伯牙为他弹琴的人”的意思,“复”是“再次”的意思,“足”是“值得”的意思。

③引导学生读好停顿。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学生齐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3)指名交流课文具体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组词等方式,指导学生理解难懂的句子,进而正确朗读课文,为后面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作准备。

二、聚焦句子,想象画面

1、聚焦“弹”和“听”的句子,自主学习。

(1)学生读课文,用横线和波浪线分别画出伯牙鼓琴和锺子期听琴的句子。

(2)同桌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1)学生朗读。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教师引导:读着句子,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预设:很高很高的大山,雄伟的大山;流得很急的河水,浩荡的流水……

(3)引导学生根据锺子期不同的回答,猜测伯牙弹奏音乐的特点。

预设:若太山——比较深沉,很有气势;

若流水——节奏很快,调子很高昂。

(4)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再让学生想象并交流伯牙的琴声是什么样的。

(5)师生配乐共读。

(设计意图)从根据文字想象画面,到配乐朗读,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的魅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结合材料,体会情谊

1、聚焦课文最后一句话,引出“知音”主题。

(1)指名朗读。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教师提问:锺子期死后,伯牙做了什么?为什么?

预设:摔坏了琴,永远不再弹琴了;因为在伯牙心里,只有锺子期能真正理解自己的音乐。

(3)教师追问: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他们俩?

(板书:真正了解自己的朋友——知音)

2、阅读材料,交流看法。

(1)教师引导: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有人说这样做不值得,也有人说应该这样做。请联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的看法。

(2)全班交流反馈。

(3)小结:是啊,是音乐让两人心意相通,成为了知音。知音已逝,演奏也因此失去了意义。

(4)学生再次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3、总结。

教师:后来,《高山流水》的乐曲便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民间广为流传,而成语“高山流水”则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4、配乐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课后材料的适时切入,引导学生深化对课文结尾和成语知识的理解。

伯牙鼓琴教案一等奖课件8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学习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学习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知识链接】余伯牙,春秋时代的琴师。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苟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林”,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岛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俞伯牙的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于期》。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

1、背诵《三字经》“人之初——千而万”

2、(教师在黑板左板书)

峨峨泰山洋洋江河

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

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生说,教师板书)如:

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蔼蔼云雾袅袅炊烟依依杨柳青青草色……

一。激情导入,揭题

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

2、读题解题:介绍伯牙后说说“绝、弦”是什么意思?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有名的演奏家,琴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这是一则文言文,学习这类课文的方法就是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先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提示学生注意断句停顿,读出节奏。

(过渡:同学们将课文读正确、流利了,也读得有些古文味了,那这则文言文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注释去看看。出示课件)

三、读懂课文,领会文意。

1、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2、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和课外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大家两人一组互相讲给对方听,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向老师求教。

3、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故事。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呀,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四。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1、探究一:什么是“知音”?

①学生反复读课文,勾画出钟子期和俞伯牙互为知音的语句写下来。抓住关键字“善”,反复品味。(听着琴声,钟子期仿佛看到了什么?此时他的神情又如何?指导学生读出激动、惊讶!)

②大胆想象: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这时,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

仿句说话: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

伯牙鼓琴,志在细雨,钟子期曰:“善哉,()兮如()!”

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像()!”

③指导朗读,板书“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人生得一知己,足已,想想此时伯牙的心境应该是,读出心中的激动与欢喜。一个所念,一个必得之,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把子期视为知音。板书:知音)

2、探究二:为什么要“绝弦”?

①过渡:碰到这样的知音,那伯牙为什么还要断弦呢?(就是这样一鼓一听,一弹一和,两心相印,其乐融融。约定的一年见面时间将至,伯牙坐船抚琴而来,但与他见面的是子期的坟墓呀。所以……也可借助学生的答题话语过渡)

②出示语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在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③指导朗读语句(此时,面对钟子期的坟墓,伯牙的心境如何?)

就是这种失去知音下的悲痛的心境下,读——

就是他痛失知己,肝肠寸断的情况下,读——

就在他悲痛欲绝的心境下,读——

④小结:可见知音难觅呀!所以我国的古诗常有提及“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自由读资料袋,读完袋,相信同学们对这个故事会有更深的了解,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那份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搜集表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25.伯牙绝弦

再无知音子期死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鼓琴教案一等奖课件9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凭借注释、资料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凭借注释、资料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主题导入,释题感知。

1.从单元导读揭题 。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单元导读中的这句话揭示了本单元主题。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大家可以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板贴:借助文字,展开想象

2. 今天我们先走进音乐的世界,去感受音乐艺术之美。请大家先来欣赏一段乐曲。

播放《高山流水》古琴音频

师:这就是名列中国十大古曲之首的《高山流水》。

3.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高山流水这个动人的知音故事,共同来学习第22课文言文二则中的《伯牙鼓琴》。板书课题: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吕氏春秋·本味》。“鼓”是“弹”的意思,伯牙鼓琴意思就是伯牙弹琴。下面请同学们带着理解再次齐读课题。

4.引出人物。

这篇文言文除了写伯牙,还写到了另外一个人。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102页找一找。

从哪一句话知道的?理解“之”,一个“之”字代表的就是“伯牙鼓琴”。这就是文言文行文简练的特点。板书:锺子期听之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这篇文言文讲的就是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伯牙用琴弹奏出了什么,钟子期又听出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你觉得难读的句子下面画上横线,多读几遍。 

2.反馈。指名读、齐读

 ◆多音字指导

①“少shǎo选之间”

  这里应该读第几声呢?Shǎo。为什么呢?

②“以为wéi世无足复为wèi鼓琴者”

  第二句就更难了?同一个多音字同时出现在一句话当中,这里该怎么读呢?

(过渡:你们看,借助注释不光能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还能够帮助我们辨别字音)

◆难读句指导

①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那这一句话应该怎么停顿呢?不着急,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就能停顿。

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足:值得

       适时范读,指名读,齐读

②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善哉乎是什么意思?(好啊)你结合注释来理解它,真棒。“乎”是一个文言虚词,有表示赞叹的语气作用。谁再来读出赞叹的语气。(指名读)      

巍巍乎是什么意思?高大的样子。读出赞叹。谁连起来把这两句话读一读。

指名、齐读(这样读古文的味道就有了)

◆指导读好文言文停顿

a.师范读,生听,该怎么读出文言文的节奏。

b.自由练读。

c.齐读:

  3. 理解文意

a.“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读到这,意思应该能理解了。

 出示:方鼓琴/而志在太山。(方:刚刚) 形状、正直、方向、方法、刚刚

“方”书中有没有注释?老师查了一下字典,有好多种解释,谁能选择一种最正确的解释? (是啊,我们学习文言文还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

b.下面谁能够试着连起来说一说这个故事呢?

C.指名说这个故事。                                  

三、读中想象,感悟“知音”

1.我们能从文中哪些句子看出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善听呢?

出示: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读这句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雄伟的高山,巍峨的高山,险峻,高耸入云)

谁能把这山之高读出来?指名读

出示: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指名读,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怎样的画面?(浩荡的流水、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那大家老师配合着来赞一赞伯牙的琴声好不好。师生合作读

3. 同学们,伯牙想到什么,就能弹出什么,钟子期听得懂吗?不仅听得懂,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哪个词是钟子期的评价?——善哉

3指导书写“哉”.哉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第三笔长横要稍稍往上提一点,口写扁一点,注意关键部件“戈”,保证字的重心稳定,斜勾要写舒展最后两笔要注意先撇后点。

生练写。

4.读文联想,句式训练。

伯牙在弹琴的时候想到了高山,想到了流水。请你发挥想象说一说,伯牙的琴声还可能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锺子期会说些什么?仿照课文说一说。

  伯牙鼓琴而志在___,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乎若____。”

出示:杨柳依依    清风徐徐     白雪     明月     炊烟    春阳      ……

5伯牙想到什么,就能弹出什么,他弹出什么,钟子期就能听出什么。一个善弹,一个善听,真是一对——知音啊。(板书:知音)

你觉得什么样的朋友才能称得上是“知音”呢?(志趣相投、患难与共……)

6.补充资料

伯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在当时琴艺就名满天下,被誉为“琴仙”,然而长久以来,人们喜爱他的是他琴声的美妙与动听,根本没有人能懂他借琴声抒发的志向和情怀,而今天,谁听懂了?(钟子期)

钟子期相传乃是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一介樵夫,就是一砍柴人,然而就是这个砍柴人不但听懂了伯牙的琴声,更听懂了伯牙的心声。

你对知音又有了什么深入的理解?知音跟身份高低贵贱无关,跟心灵相通有关。

体会伯牙得到知音的“喜”

(1)伯牙得一知音,心情如何?(欣喜万分,喜上眉梢、欣喜若狂)

 好一个喜啊,得一知音,那是怎样的欣喜万分啊。板书:得  喜

(2)小练笔:体会人物心情,想象画面练写

伯牙得一知音,欣喜万分,他会对钟子期说些什么呢?或者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

 伯牙得遇知音,欣喜万分,笑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

(1)同学们,伯牙子期相见恨晚,结为金兰之交,相约来年中秋再来这里相会,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汉阳江口,然而不见子期,见到的只是子期那冰冷的墓碑

(2)出示:钟子期死,指名读,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体会伯牙的悲痛欲绝

板书:失  悲

谁连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3)引读:

伯牙坐在子期墓前,又凄楚地弹起了那首高山流水,然后割断琴弦,摔碎瑶琴,你再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钟子期死,全班齐读。

四、“知音”文化拓展

过渡:琴已摔,弦已断,然而,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却成为千古佳话,流传了下来,伯牙子期就是知音的代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孟浩然在《示孟郊》中写道:

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孟浩然《示孟郊》

大诗人李白在《月夜听卢子顺弹琴》不禁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

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王安石也曾因痛失知音而无限悲叹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王安石《伯牙》

五、背诵课文

1.那么课文学到这里,谁能试着背诵课文。

    借助课件背诵

2.同学们,高山流水的故事不仅记载在《吕氏春秋》中,在《列子.汤问》中它叫《伯牙绝弦》,在冯梦龙《警世通言》中,它叫《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课后请同学们读一读。

结束语:

同学们,虽然知音难觅,但我们始终要心存美好,这就是经典的魅力。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愿同学们都能觅得知音!

伯牙鼓琴教案一等奖课件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节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要去认识两个古代的人物,一个是锺子期,楚国人,山村樵夫,也就是砍柴的人;另一个叫俞伯牙,也是楚国人,著名音乐家,官至晋国上大夫,他们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却演绎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走进第22课《伯牙鼓琴》。

二、任务一:把古文读正确、流利

1.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你认为有哪些字音、哪些句子容易读错,需要提醒大家?(锺、少、汤、为)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善哉乎,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志在流水!

善哉乎,汤汤乎若流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划上节奏线,就更好读了,可以怎么画?先读好这几句。

全文画节奏线,反复读,指名读。

齐读。

三、任务二:理解古文意思。

1.回顾复习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借助资料;反复朗读。

2.小组交流;

3.汇报。

有哪一句你们小组讨论后,还不是很确定的吗?

请哪个同学完整地说一遍。

四、任务三:感受锺子期与俞伯牙之间的知音情谊。

1.先看到故事的结尾: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钟子期死后,伯牙把琴摔破,把弦割断,并声明一辈子不再弹琴,因为他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值得为他弹琴的人了。

从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伯牙的悲痛欲绝,他们之间的默契等)到底他们之间有怎样的默契,怎样的心灵相通,让俞伯牙在子期死后如此的悲痛欲绝?请同学们回到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画起来,反复朗读体会,做批注。

2.重点感悟: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汤汤乎若流水!”

(1)指名读,有什么感受?(俞伯牙弹琴时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能听懂,在脑海里想象到那巍峨的高山的样子;俞伯牙弹琴时想到流水,钟子期的脑海里就能想到水浩浩荡荡的样子。)也就是他弹什么,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钟子期都能听出来。

(2)指导朗读,读出高山的巍峨。流水的浩荡。你想象一下,钟子期在听伯牙弹琴的样子是怎样的?(闭着眼,很陶醉的)会怎样说这两句话?(满含陶醉、赞赏的)谁来试读一下?

(3)你猜想一下,伯牙听到子期这样的评价、赞美之后,会有什么动作、表情、语言?(拉着他的手激动地说:你真是我的知音啊,只有你能听懂我的琴。)可能,以前大家听他的琴都是怎样评价的?

(3)拓展:我们可以想象,伯牙与子期常常都在干嘛?(一起弹琴、论琴、品琴)伯牙想到明月时、想到杨柳时弹琴,子期又会怎样说呢?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_!”志在______,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_!”

在茫茫的人世间,有一个有共同爱好,并且能够欣赏、听懂对方、了解自己志向的人,是何等的幸运和快乐呀!也正因为子期的懂得,伯牙的琴越弹越好,达到了最高的艺术境界,可是就在这样美好的日子里,传来了一个噩耗——钟子期死了。你想想此时的伯牙,会有怎样的心情?他会说什么?

再读最后一句,感受伯牙的悲痛欲绝。

出示资料,配乐读。

(4)想象子期的话,拓展延伸对知音的理解。

子期在天有灵的话,看到如此痛苦与绝望的伯牙,会对他说什么?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四、作业布置

1.搜集描写友谊的名言佳句,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小故事。

2.你有自己的知音吗?你们之间有怎样的故事?写下来。

伯牙鼓琴教案一等奖课件11

教材解析: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他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

3、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欣赏,知音难觅以及音乐的魅力。

4、探究学习,体会人物心理。

教学重难点: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朋友之间知音难觅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由“琴”导入

1、齐读课题,提出问题

同学们,伯牙鼓琴,“琴”是一种乐器,你还知道哪些琴?

2、学生各抒己见:钢琴、古筝、小提琴……

3、这些“琴”跟我们课题中的“琴”是一回事吗?(课件展示伯牙的琴:七弦古琴)

4、由“七弦古琴”引出《伏羲造琴》的故事。

5、简介伯牙。(课件出示:伯牙古琴,而六马仰秣)意在讲述伯牙琴技高超。

二、问题导入,走进课文

1、琴技这么高超的’伯牙有一天摔断了琴弦,从此不再弹琴,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伯牙鼓琴》。

2、出示【课件:课题】(板书题目: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课题。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3、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画停顿。

4、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5、点名读,齐读。(老师指导)

6、字体不断变化,让学生感受中国汉字的魅力。

7、背诵课文。

四、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1、借助注释思考,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预设答案:伯牙和锺子期成为知音的故事。)

2、锺子期为什么成了伯牙的知音?(小组合作学习)把关键的语句划上横线。

3、汇报交流:你找到了哪些关键的语句读给大家听。

(课件出示句子:方鼓琴而只在太山……汤汤乎若流水。)

4、预设交流

(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师:读了这一句,有同学要质疑吗?伯牙弹得好吗?锺子期会欣赏吗?我们看下去就懂了。

(2)我读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板书:伯牙鼓琴锺子期听)

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

(很好,很棒!)

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么赞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伯牙是个音乐家,他一切的艺术灵感都来源于自然界,除了高山和流水还有哪些动人的场景会出现在这优美的琴声中呢?

(预设答案:还会有杨柳、明月……)

2、师生合作演伯牙和子期。

①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②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③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

(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志在太山巍巍)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汤汤乎若流水。

(板书:志在流水汤汤)

⑤师:当他没遇到锺子期,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伯牙为什么把子期视为知音?

(预设答案: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样)

(板书:死绝弦)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讲述锺子期遇伯牙的故事。【课件:高山流水觅知音】

六、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虽然很短,但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生回答)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典故谱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4、引导背诵。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伯牙锺子期

知音

所念必得之

不复鼓琴死

伯牙鼓琴教案一等奖课件12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节奏

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音”这个词,源于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那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

过渡:伯牙为什么要断弦?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找寻问题的答案。

1、自由读文,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注意节奏和停顿。

2、指名读文,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指导读好语气词“哉、兮”。

3、生齐读课文

三、再读释义

过渡:这是一篇文言文,古文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所以要学习有法,一般是——读古文,释字义,连词句,说大意。

1、默读课文,借助注释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大意。

2、同位之间互相说给对方听。

3、指名说。教师随机指导个别字的含义,如“善”的含义等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5、反复读文,读出感情。

四、初解“知音”,

1、“知音”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谁是谁的知音?知音

2、学生说自己对知音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伯牙— 子期

3、哪些句子能说明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学生汇报,师板书:善鼓善听

4、师生共同读文,体会知音的含义 所念必得之

5、拓展思维:伯牙的琴声还能描述什么?想象画面,课件出示填空:“伯牙鼓琴,志在___,钟子期曰:善哉,___兮若___;志在___,钟子期曰:善哉,___若___;……”学生练习说话

6、配乐朗读课文

五、相遇相知

1、师介绍伯牙与子期相遇的经过

2、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共同解疑:

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3、伯牙听到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时,什么心情?在他的内心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

4、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六、深悟绝弦

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面对着子期冰冷的墓碑,伯牙悲痛欲绝,相传他写了一首短歌《祭知音》,师配乐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死了,伯牙这种无人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摔断的仅仅是琴吗?他还摔断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4、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够理解的生活中去,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再次配乐读文。

5、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该怎样安慰他?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将你的想法下下来。

七、回味绝弦

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八、作业布置

搜集有关知己、朋友之间情谊的名言名句

九、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伯牙(知音) 子期

得之喜

失之悲

伯牙鼓琴教案一等奖课件13

教学目标:

1.认识“哉、巍、弦”3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注意“哉”“巍”的写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少”“为”等多音字字音,读出古文节奏,并能熟读成诵。

3.运用借助注释、资料、插图、联系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在反复诵读中想象画面,感受艺术魅力,传承创新知音文化。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想象画面,感受艺术魅力,传承创新知音文化。

课前预学:

网上云游知音故里、汉阳古琴台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聊“知音”

1.课前同学们云游了知音故里、古琴台,联系你的生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知音的?

2.根据你们的理解,彼此心心相通,牵挂着对方,这样的朋友就是“知音”。(板书:知音)传承到今天的知音文化起源就是2000多年前《伯牙鼓琴》这个故事。(板书:2000多年)知音故里汉阳正在大力推广知音文化,想让知音文化走向世界。作为中国人,每一个人都有义务传承并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知音文化小小宣讲员”,把知音文化介绍给身边的人。

3.师生共同板书课题,指名解题。猜猜看,(出示课本中插图)谁是伯牙,谁是子期?

(设计意图:课前利用网络资源学生云游知音故里、古琴台,对“知音”有初步了解。课伊始结合生活经验交流主题阅读感受到的“知音”,唤醒学生情感体验。创设“知音文化小小宣讲员”情境,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做事中获得语文素养的发展。)

二、诵读文言,讲“知音”

1.当个合格的宣讲员可不容易,先要讲清楚知音的来源,讲好这个故事。讲好故事,先要读好故事。这是一篇文言文,读好文言文你有哪些好方法?

2.同学们很会学习,读好文言文先要读通顺,接着运用借助注释、插图、资料、联系生活等方法,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最后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停顿。大家已经预习了,会读了吗?要不再练习练习,相信大家会读得更流利。(出示)

学习任务一:我是小小宣讲员,我来讲“知音”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借助注释、插图、联系资料,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朗读。

预设:

A.声音响亮,读得很流畅。这句话中有个多音字“少”,老师查了字典,读“shǎo”意为“数量少”,读“shào”意为“年纪轻”,这里的“少”读哪一个读音呢?

B.你对照注释知道“少选”指的是极短的时间,“少”在这里是“数量少”的意思,应该读“shǎo”,真会学习,请你带着大家读一遍。

C.最后一句话中两个“为”你读得很准:以为(wéi)世无足复为(wèi)鼓琴者。你为什么这么读?

D.你能根据意思来判断多音字的读音,会学习。“以为”是“认为”的意思,所以读第二声;“复为鼓琴者”中的“为”是“给”的意思,所以读第四声。你能试着说说整个句子的意思吗?

E.说得真好,认为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理解了意思,相信你能读得更好,请你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

3.读文言文要注意停顿,当我们理解了意思就能读出节奏和停顿。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了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1)这么短的时间说出了故事的大意,了不起 。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故事理解了,再读一定会跟刚才不同。再练习练习,停顿难不倒你们。(自由读、指名读。)

(2)理解了意思,断句停顿读得多自然呀。老师也想读一读,可以吗?(师范读,并出示。)

伯牙 / 鼓琴,锺子期 / 听之。方鼓琴 / 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 / 鼓琴,巍巍乎 / 若 /太山。” 少选之间 / 而 / 志在流水,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 / 鼓琴,汤汤乎 / 若 / 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 / 破琴 / 绝弦,终身 / 不复/鼓琴,以为 / 世 /无足 / 复为 / 鼓琴者。

(3)同学们发现老师的停顿和你们哪里不一样?我为什么这么读呢?

(4)“哉”和“乎”都是语气助词,相当于现在的“啊”,表示赞叹和赞美,停顿要略长些。你真会听,相信你一定能读好。你来试一试。(指名读、同桌读。)

(5)现在你就是锺子期,我是俞伯牙,我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男生接读) 我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流水——(女生接读)

(设计意图:温儒敏教授特别指出,古诗文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兴趣,不宜要求太高。这一环节先是读正确,然后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其简单理解故事、讲讲故事,在理解基础上读出文言文节奏、韵味。教师适时在难处点拨,引导关注语气助词的朗读,使学生习得文言文诵读的方法。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不追求文言知识的传授,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形成文言的语感就可以了。这一学习过程,为理解知音文化,做“小小宣讲员”打下语言基础。)

4.读好了故事,我们就要讲故事了。文白对照着把故事印在脑海中,才能讲得流畅。同桌两人,一人说现代文,一人对文言文,试着讲一讲。

(1)同桌互讲,可以看书讲。

(2)真难不倒你们,不看书,还敢讲吗?指名同桌讲。(出示)

伯牙( ),锺子期( )。方鼓琴( ),锺子期曰:“( ),( )。” 少选之间( ), 锺子期又曰 :“( ),( )。” 锺子期死, 伯牙( ),终身( ),以为( )。

(设计意图:温儒敏教授说:“古诗文教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当堂成诵。”读百遍,熟成诵,义自现。)

三、想象画面,话“知音”

1.小宣讲员们,不知不觉故事就印在你们的脑海中了,现在我是去知音故里参观的游人,谁来给我讲讲2000多年前发生的知音的故事?

(1)指名讲文言故事。

(2)谢谢你的故事,太精彩了。可是我有个问题想不明白,为什么伯牙子期的故事就能成为知音文化的代表呢?(指名答)

2.你们不愧是“知音文化宣讲员”,博学多才,伯牙是楚国的上大夫,锺子期是位樵夫,伯牙不管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得懂,如此心心相通,心心相印,这可不就是知音吗?(指名板书:心心相通。)现在我们穿越一回,到2000多年前的楚国,你们都当锺子期,去到古琴台,听一听伯牙弹琴,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懂什么?(出示)

学习任务二:我是小小宣讲员,我来话“知音”

(1)默读课文,画出锺子期赞美琴声的语句,反复读一读,如果你就是锺子期,想象说一说:从伯牙琴声中,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__的画面。

(2)把看到的画面说给小组同学听,小组内选择一个代表汇报。

2.指名小组代表汇报。

(1)你看到了巍峨高耸的泰山,锺子期,就请你再深情地赞一赞,让我们也看到那高耸的泰山——(指名读、齐读。)

(2)你看到了波澜壮阔、波涛汹涌的江河,锺子期,请你再来赞一赞吧——(指名读、齐读。)

(3)锺子期呀,伯牙善鼓,你善听,伯牙心里想的,你全都知道,你真的是伯牙的知音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音乐的起始,是人内心的感动产生的。(播放解说太山、流水象征意义视频资料:太山古代指泰山,流水指江河,古代指长江与黄河。泰山、长江、黄河象征着中国古代文人的志向和气节)。锺子期呀,此时此刻,你还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

(4)你听出了伯牙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请你再来赞一赞伯牙的高山流水之志——(指名读、齐读。)

(5)身为山野樵夫的你读懂了上大夫伯牙的音乐中表现的“高山流水”,是伯牙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你和伯牙的纯洁友谊也如泰山般万古长青,如江河般延绵不断,是真正的知音。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呢?再来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他们的知音情——(指 名读、同桌读。)

(6)这段知音情,让《高山流水》成为享誉世界的“绝唱”。(出示资料)

1977年美国发射了两艘“旅行者”号宇宙飞船,飞船上安装了两张“地球之音”的唱片,这是为外星人特意设计的装置,可以在10亿年后仍发出声音。“地球之音”录有27段音乐, 《高山流水》古琴曲是首选乐曲。有人盛赞:“这是一首人类意识与宇宙共鸣的冥想曲。”

(7)这曲《高山流水》也让这段“知音情”成为千古绝唱。必须再来诵一诵,记住高山流水,记住这段知音情。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明确学习任务,教师适当点拨,自主深度学习就能真正发生。穿越到2000多年前,化身锺子期,把自己化作故事中人,深入人物内心,想象琴声中的美好场景,借助资料,感受伯牙琴艺的高超、《高山流水》的艺术魅力及伯牙的高远志向,引发对知音文化深一步的探究,做一名合格的宣讲员。)

四、迁移运用,传“知音”

1.现在再来讲讲这个文言故事,相信你们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又来了一位游客,谁来做“宣讲员”?

(1)指名一男生入情境讲故事。

(2)讲得真好,我被伯牙子期之间心心相印的知音情打动了。可我不明白“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他可是一代琴仙,大家都想听他鼓琴,为了锺子期一个人就摔了琴,从此不再弹琴,这岂不是太可惜了?

2.出示:

学习任务三:我是小小宣讲员,我来传“知音”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如果你是锺子期,泉下有知,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请你借助资料袋及搜集的资料,写一写你的想法。

3. 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写的片段。

4. 听你们一说,我明白了,作为知音文化的宣讲人,你们不仅了解了2000多年前的知音,伯牙以如此决绝的方式——“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去祭奠与自己唯一精神共鸣、灵魂相契的知音锺子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珍重友情、信守诺言的品质;还明白了知音文化传承到今天,早已不再局限于朋友之间的友情,它还代表着理解、认可、尊重与等待。

(设计意图:温儒敏教授指出,古诗文教学不可照搬文学史,过分强调字词、主旨理解……针对中高年级,要引导他们会意、感悟,不要给予过多限定,不要提供标准答案。阅读最好的方法就是角色进入,学生结合课前云游所得及资料袋中材料,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有的写道:我们之间的友谊也如泰山般万古长青,如江河般延绵不断,伯牙是我今生唯一的知音。有的写道:大家喜欢你的音乐,你要化悲痛为力量,把对我的友情融入到音乐中,让每个人都寻到自己的知音。有的写道:我不希望伯牙的音乐才华从此被淹没,相信你能找到另外一个懂你的知音……不管怎样的思考,都值得肯定,2000多年前的“知音”发展到今天,一定会有创新与发展。这一学习,学生不仅获得了语文素养,还提升了责任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

五、课后延学,发展“知音”

1.主题阅读一:《荀子·劝学篇》《列子·汤问》中“伯牙子期”的故事;冯梦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2.主题阅读二:文白对读《管鲍之交》《陆抗和羊祜》。

3.实地参观知音故里、古琴台,去做一名“小小知音宣讲员”。

(设计意图: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师“心中要有教书育人的蓝图”。做一名合格的“知音文化宣讲人”,课后继续进行主题项目化研究学习,把文言文中故事、人物和知音故里及其他知音故事联系起来,增强学生文化自豪感与认同感:俞伯牙、锺子期不再是虚幻的人,而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人。汉阳古琴台仍在,去看看古琴台,去访一访知音故里,读一读其他的知音故事,以“知音文化故事知多少”为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图片、文字、视频等进行生动介绍,使得知音文化在心灵里种下种子,以期若干年后生根发芽。)

本文由用户:xiaoyan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27660.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