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水墨画》教案范文 《童年的水墨画》优秀教学设计

欢迎来到《童年的水墨画》教案范文大全,让你的备课不再苦恼!如果你是一名教师,那么备课是你每日必不可少的工作。而一份好的教案,不仅需要合理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深入浅出的语言,让学生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本文将为您提供一系列优秀的教案范文,让您的备课变得更加轻松和高效!以下是《童年的水墨画》教案范文和《童年的水墨画》优秀教学设计,可供参考。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范文 《童年的水墨画》优秀教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指导写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笔顺。

2.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学生:预习诗歌。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  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1)生书空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随机指导“墨”的写法。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请你打开课本,结合注音,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3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节。师随机正音。

预设点:

(1)染,出示演变过程,字本义:用取自草木的色汁浸泡丝帛绢布,使之着色。读句子,于文中识字,组词:染绿、耳濡目染。 

(2)碎:造字本义:岩石经过多次爆破最后形成的小石块。形近字:翠、醉

三、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自由练读。

2.生字组词,巩固识字。

3.指导书写“碎”。提示最后一笔出头,但不要写到从字上。

指导书写“爽”。注意笔顺,长横要像房顶一样盖住下面部分。

第二课时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师导入:同学们,美好的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着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诗歌—《童年的水墨画》。

二、整体感知:

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

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随便发言

师: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学习《溪边》

1.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个别读。

3.默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那些不懂的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不懂得

预设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学生同样不明白。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预设2:生:老师,我不明白“溪水给人影染绿了”这句话。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溪水给人影染绿了呢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话,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默读、思考

生:老师,我从“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师: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生:“染”字最好。这样把溪水当成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生:这样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谁给大家读出这美丽深的景色个别生读。

师:多美的想像啊!大家体会得真不错。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5.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自由读、个别读。

6.师范读: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自由交流。

思考一下,作者写孩子们快乐钓鱼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景呢

师总结:写景色突出了“平静”,为什么要突出平静呢联系《小儿垂钓》体会儿童钓鱼的专注。也更能体现钓上鱼后的欢乐。

四、学习《江上》

1.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自学《江上》。

2.出示自学提示,自学。

  思考《江上》是写什么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3.交流:

师:《江上》是写什么

生:游泳

生:戏水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更好

生(异口同声):戏水!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写儿童的。

生:都写童年的快乐的。

生:都运用了比喻的方法。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江上》没有写景色的美丽,只是写了儿童的戏水的情景。

师: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作,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 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样戏水你仿佛还听见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4.感情朗读。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五、学习《林中》

5.总结学法:刚才大家运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小节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等方法读懂。

6.请大家利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林中》

7.交流:文中有两个斗笠“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和“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意思一样吗

生畅所欲言:第一个斗笠指“蘑菇”,第二个斗笠指“儿童”

8.小蘑菇和儿童有什么相似之处呢都戴着斗笠,很卡爱。除了可爱,还能读出什么呢儿童的欢乐。在哪里能读出来

9.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可爱和欢乐。齐读并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五、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欢乐片断,你的童年生活一定更有趣味。说说童年生活的还可能发生在哪些地方

2.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3.共同交流,师当堂点播。  

六、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这首儿童诗, 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2. 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水墨画、染绿、扑腾”等词语。

3. 借助文字想象画面,充分感受溪边景色的迷人,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水墨画、染绿、扑腾”等词语。

4. 借助文字想象画面,充分感受溪边景色的迷人,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讨论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非常快乐,每天上山下河,捉鱼摸虾······)看来,同学们的童年真是丰富多彩。有位作家,他描述自己的童年,却用上了“水墨画”这个词,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出标注不理解的词。

(2)小组朗读互相纠正、交流词语的含义。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眼中的“溪边”是什么样子的。

(4)课文围绕溪边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促成的词。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进行朗读。

(2)朗读中,重点指导“水墨画、钓竿、浪花、清爽”等词语的读音。

(3)指导“墨”的写法和笔顺。

(4)课文写了“垂柳、山溪、钓竿”三方面的内容。

(5)说说你最喜欢那部分内容,简介原因。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你喜欢溪边的什么景物?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标注。

1. 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作简单的批注。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 小组交流,取长补短

4. 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预设一: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指导理解修辞手法的使用,并说说其好处。(拟人、比喻,更形象生动)

说话练习,说一句拟人句和比喻句。

出示图片,感受溪水的平静,碧绿。说说感受。

指导朗读,读出意境美。

预设二: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理解”染”含义,出示视频,感受溪边人影的朦胧美。

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读“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你眼前仿佛出现什么样的画面?

指导朗读,“染”重读,读慢些。

预设三: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边读边想象画面,人影为何会碎?草地上为什么会有笑声蹦跳?

再次朗读全文,说说你在溪边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指导再次朗读,尝试背诵。

5. 采用范读、齐读等形式进行朗读,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6. 想象你经常路过的小河边,学习《溪边》仿写一首诗。

7. 大屏展示,全班互评。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知道了溪边景色迷人,垂柳碧绿,山溪平静,孩童快乐。这样美好的画面让人忍不住想去亲眼看一看。作者童年的美好回忆,除了在溪边,还会在哪些地方呢?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搜集记录你的童年美好回忆。

六.板书

18《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

垂柳 碧绿

山溪 平静

孩童 欢乐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2.能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中难懂的词句。

3.能认识本课的6个认读字,能正确在田格中书写“染”“爽”等11个生字。

【教学重点】

1.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中难懂的词句。

3.认识本课生字,重点指导书写“染”“爽”,指导“爽”的笔顺。

【教学难点】

联系诗句理解难懂词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关联单元主题,导入新课

1.浏览单元导读页,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

2.导入新课,明确学习内容为一组儿童诗。

3.初读三首小诗。

二、初读课文,扫清朗读障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范读课文。

3.读词语

水墨画 染绿 碎了 钓竿 扑腾 拨动

葫芦 蘑菇 溅起浪花 清清爽爽

三、品读诗歌,感受童年美好

1.分别阅读三首小诗,读懂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1)结合上下诗句,理解难懂的词句。

——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中的“给”是“被”的意思。

——理解是上钩的鱼儿把人影打碎了。

——结合诗句的关联,理解蘑菇像斗笠,戴斗笠的孩子像蘑菇。

(2)结合插图和画面,理解难懂的词句。

——结合图片认识水葫芦、斗笠。

——结合课本上的插图理解孩子们像鸭群一样欢乐。

四、品味语言,感受画面美

1.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组诗的题目是“童年的水墨画”。

——学习“墨”字,了解什么是水墨画。

2.品读诗歌语言,感受语言美

——学习“碎”字,感受这个动词的运用,能感受到当时孩子们垂钓时的欢乐场面。

——关联《小儿垂钓》,理解溪边孩子垂钓的画面。

——从“水葫芦”的特点,联想到在水中钻上钻下的孩子。

——通过“抖落”一词,关联《所见》,通过想象感受孩子们在林中的欢乐场景。

3.小结诗歌中的欢乐画面

溪边——垂钓之乐

江上——戏水之乐

林中——雨后之乐

4.体会自然中童年生活

——朗读并想象画面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品味“染”字

——通过理解“爽”字的字形、字义,感受松树在雨后的“清清爽爽”。

5.朗读课文

五、指导生字书写

1.指导认读生字,观察生字的书写特点。

2.指导书写“染”“爽”。

六、作业

1.正确书写生字。

2.积累词语。

3.背诵《溪边》,抄写喜欢的诗句。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4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课文别有情趣的语言文字,感受作者对修辞的灵活使用;感受文字的诗意之美,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3. 体会作者像诗一般的童年。

教学重难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2.体会作者像诗一般的童年。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讨论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唤醒旧知:

1.课件出示生词“水墨画、钓竿、浪花、清爽”等。

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进行朗读,巩固生字词。

2.指名说说上节课文学习的主要内容。

学生互相补充

师总结:溪边景色迷人,垂柳碧绿,山溪平静,孩童快乐。。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学习课文《江上》《林中》两首诗。

1. 出示任务:

1)默读课文《江上》《林中》,边读边想象画面。

2)作者的快乐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圈画相关语句,并做简单的批注。

2.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 同桌互助,合作学习。

4. 全班讨论,教师引导总结。

预设一:像刚下水的群鸭,扇动翅膀拍水戏耍。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1)这段文字,你喜欢哪些词句?简要说说原因。

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作者比喻写法的好处,

3)并一起跟着音乐美美的读一读,读出戏水的快乐。

预设二: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1)这是一位怎样的小朋友?(水性好,非常快乐)

2)从哪些词语看出孩童水性好?(水葫芦,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3)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意。

4)给这幅画取个名字,有感情的朗读。(江上戏水)

预设三: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

1)仿照《江上》的学习方法,同桌互学。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找出文中的修辞手法。

3)给这幅画取个名字。(林中采蘑菇)

4)回顾课题,如何理解“童年的水墨画”?

(播放舒缓音乐)童年的欢乐在溪边,在江上,在林中,童年渐行渐远,但是那些美好的回忆和恬静的画面却一直印在脑海中。让我们再读课文,感受这份悠然恬静之美。

三.拓展运用。

1.作者在描写童年时,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对童年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2.作者是如何把童年的欢乐描写清楚的?(描写了所见、所听、所感)

3.屏幕补充,有什么发现?(动态和静态描写)

师总结:要想写好一篇文章,可以写出所见所听和所感,丰富内涵,同时可以用上动静结合的方法。

4.你的童年像什么?学习课文,为你的童年写一首诗。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知道了作者的童年是欢乐的,体现在溪边钓鱼、江上溪水、林中采蘑菇这些小事上。事情简单,却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希望同学们也主动记录你童年的美好瞬间,留作纪念。

五.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搜集与孩童有关的古诗,课后交流。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5

设计说明

《童年的水墨画》由儿童诗人张继楼的《溪边》《江上》《林中》三首小诗组成。《语文课程标准》在中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本课教学的重点意在借助诗歌这种体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意境之中。依据文体特征和教学重点,教学中主要以“感悟诗‘境’”为核心任务,以“读”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读中正音、读出节奏、读中感知、读中悟境、读中悟情、读中积累”,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获取丰富的感性画面,领悟童年的乐趣,获得情感的体验,感受儿童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形成丰富的语言积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和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回忆

1.播放歌曲《童年》,激发回忆:“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每当这首歌曲响起的时候,老师就会想起自己童年时那一段段美好的时光。同学们,在你们的美好的童年生活里,有什么难忘的趣事吗?(指导学生自由交流)

2.导入: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张继楼的脚步走进缤纷的童年乐园,去欣赏那一幅幅精彩的“童年的水墨画”吧。(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读生字“墨”,说说这个生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从字形上猜一猜它的意思。

4.猜一猜:童年的水墨画上会“画”些什么?

设计意图:在歌曲的渲染下,引导学生交流童年中印象最深的趣事,勾起孩子们相似的回忆,更容易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情景之中,引起心灵上的共鸣,为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打好基础。

二、初读指导,正音识字

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朗读三首诗歌,将诗歌读正确、读通顺,注意生字读音。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从这三首小诗中分别读懂了什么。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词语。

①指名朗读,读中正音。注意“染”是翘舌音,读rǎn,“爽”是翘舌音,读shuǎnɡ。

②齐读。

(2)理解部分词语:

①教师出示几幅水墨画,引导学生交流:知道什么是“水墨画”吗?这些水墨画上画了哪些内容?你怎么理解课文题目“童年的水墨画”?

②教师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课文中的“水葫芦”加上了引号,你知道是指什么吗?为什么要把孩子们称作“水葫芦”呢?

③教师课件出示斗笠的图片,质疑:见过“斗笠”吗?诗歌中讲谁戴着斗笠?(出示小蘑菇图片,对比感知比喻的恰当。)

④引导学生运用其中的几个词语来说一两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话。

3.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师生正音。

(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组织赛读,不仅要读准,而且要读出诗歌的韵味。

4.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

(1)自由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收获,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在三首诗歌的标题后分别加一个动词短语,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板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设计意图:“读”是诗歌教学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引导学生慢慢走进诗歌的意境之中,才能将诗歌独特的音韵美、意境美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中呈现出来。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运用实物图片和结合课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语,为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歌意境打好基础。在学生初读诗歌的基础上在标题后加一个恰当的动词,目的是帮助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溪边》

1.过渡:让我们先来走进第一幅“水墨画”,去欣赏一下在“溪边”发生的趣事。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自主学习。

默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溪边的哪些景物?用笔将描写的景物圈画出来。

(2)交流自主学习成果。

根据学生交流,在课件上呈现如下景物(或用图片板贴):垂柳、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鱼儿。

(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诗歌中“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和“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应该怎么理解?

(4)组织学生交流,明确“人影给溪水染绿了”的意思是人影倒映在溪水中,被溪水染绿了,这句话进一步表明了溪水“绿”“清”的特点。“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意思是钓上鱼来了,平静的水面被打破了。

3.想象诗歌画面,走进诗歌意境。

(1)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美妙画面呢?请同学们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学生交流时可以先交流零碎的画面,再组织学生将零碎的画面整合起来。)如,一条小溪边,高大的柳树垂下一条条碧绿的柳枝,平静的水面就像一面硕大的镜子,柳树正对着这面镜子在梳妆打扮呢!小溪的水碧绿碧绿的,像一条长长的绿玉带。小伙伴们安静地坐在溪边垂钓,人影倒映在溪水中,被溪水染绿了。一只红蜻蜓飞来,立在钓竿上。忽然,水面上传来“扑腾”一声响,平静的水面被打破了,原来鱼儿上钩了!一条闪着银光的鱼儿在草地上欢蹦乱跳,小溪边传来一阵阵欢笑声。

4.感受诗情,激情诵读。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幅童年的“水墨画”吗?为什么?(自由交流)

(2)是呀,平静的溪水,高大的垂柳,立着的红蜻蜓,钓鱼的孩子,蹦跳的鱼儿,欢快的笑声……这有动有静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有趣,怎么不让我们喜欢呢?请你带着这样的情感读出这首诗的趣味。(指名读、齐读,尝试背诵)

5.赏析诗歌,感受语言美。

(1)画出课文中你觉得精彩的句子,反复诵读,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组织交流。

句1: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打比方的表达效果。

(把“溪水”比作“镜子”,突出溪水平静、清澈的特点,把“溪水”比作“绿玉带”既突出了其平静的特点,又突出了它的绿。“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把垂柳当作了人来写,有了人的情味,使句子更有画面感。)

③有感情朗读。

句2: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染”字的表达效果。(进一步表现了溪水“绿”的特点。)

③有感情地朗读。

句3: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碎”和“蹦跳”的表达效果。(画面由“静”变“动”)

③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围绕“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悟诗情、赏析诗语”等步骤展开教学。“理解诗意”是学习诗歌的基础,这种理解必须注重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把握。于是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领略诗歌背后令人不断回味的深远意境,将诗歌所描写的人、事、景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思维的屏幕上,从而体悟诗歌中传递的童年趣味和作者的情感。适度引导学生体悟诗歌的语言之美,让内容与形式有效结合起来,凸显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说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2.组织交流并范写,重点指导:

“染”字右上角是一个“九”,不能写成“丸”。

“碎”左窄右宽,最后一笔“竖”不能写到两个“人”之间。

“拨”的右边是“发”,要与“拔”字区分开。

“爽”的笔顺是:横、撇、点、撇、点、撇、点、撇、点、撇、捺。

“墨、蘑”的各部分要写得扁一些,紧凑些,总体上不能写得过长。

3.将易错的和难写的生字在练字纸上书写,并组织反馈。

设计意图:加强写字教学,夯实读写基础。

五、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背诵《溪边》。

设计意图:巩固生字词,背诵并积累诗歌。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6

教材分析

《童年的水墨画》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它是一组儿童诗,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场景: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诗的语言生动活泼,课文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意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多彩童年”。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条,分别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和“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本节课重在落实第一条。

关注课后习题可以了解编者意图,本课课后设置三道习题,第一题考察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第二题指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三题考察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依据编者的意图。

《童年的水墨画》也是人教版语文五下第二单元的略读课文,五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独立阅读、交流感受并读出感悟。而三下作为精读课文侧重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学习理解难句的方法。内容上有变化,本课去掉“街头”,增加了“林中”这首诗,主题上更趋于一致。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上第二单元学习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理解的词语”,这为“理解难懂的句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理解词语和难句的方法有相似之处,学生可以迁移运用;但由于孩子们年龄小、生活在城市,对于课文所描写的乡村儿童生活不是很熟悉,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林中》,能说出在林中看到的画面。

2.巩固并运用所学方法学习诗歌,初步学习并运用查资料的方法理解难句。

3.结合生活实践进行说话训练。

教学重点

巩固并运用所学方法学习诗歌,初步学习并运用查资料的方法理解难句。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践进行说话训练。

教学过程

板块一:赏画导入回顾学法

师:童年是一首诗,是一幅画,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童年的水墨画,(出示水墨画)看看这两幅我们熟悉的童年水墨画,能说说画的内容吗?

师:其实这两幅画是18课前两首小诗的插图,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这两首诗,先来背一背第一首小诗,注意诗的节奏 。

师:从你们的朗朗诵读中我能感受到童年乡村生活的快乐。那就让我们一起合作朗读第二首小诗,我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男生读第三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两首小诗,学到了学习诗歌的好方法:抓词语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看插图来理解难句。今天我们将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第三首小诗《林中》。

【设计意图:用两幅水墨画来让学生整体回顾课文的内容和所学到的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开门见山,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板块二:赏诗想画用法悟趣

1.出示自学提示:

读小诗,用“___”画出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想象画面: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2.交流画面用法悟趣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读《林中》这首小诗?

师:谁来说说读了小诗,你都画出了哪些景物?(指名答)

预设学生没有画出“斗笠”:我画出了松树、松针、雨珠、小蘑菇、泥土、松林。

师:找到了林中的这么多景物,谁还有补充?

预设学生画出“斗笠”:我画出了松树、松针、雨珠、小蘑菇、泥土、松林和“斗笠”。

师:细心的同学找一找“斗笠”在诗中出现了几次?到底应该画哪一个呢?(预设:学生说出第二个)是否像你们所说的,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学这首小诗,相信你能从中找到答案的。

师:(老师指着图)谁能完整地说说我们在林中看到了什么?

师:请你借助这些词想象画面,说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师评价:山林中这么美,孩子们在林中玩耍(采蘑菇),多美好的画面啊!想象力真丰富,掌声送给他。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正如这位所描绘的那样。

【设计意图:借导图上的词语想象画面,进行表达训练,为创编小诗做铺垫。】

3.运用方法理解难句

(学生提出难句——学生互相帮助——老师引导运用方法来理解难句)

师:那么在读诗中你觉得哪句话比较难理解(指名说)

预设一:松树刚洗过澡一样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预设难点:松树怎么会洗澡呢?

指导朗读:谁能把松树的清爽读出来?(指名读)

师:谁还有哪句不明白?(指名问)

预设二: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预设难点:小蘑菇怎么戴着一顶斗笠呢?

预设三: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预设难点:“谁一声欢叫”?为什么一声欢叫?斗笠怎么像蘑菇一样?

(1)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斗笠”

师: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提出的这两个难句,这两个句子中都带有什么?(斗笠)

方法一: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师:你见过斗笠吗?(见过)给大家介绍一下斗笠什么样?(生:是个尖尖的草帽)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难句真是个好方法。

方法二:查资料理解难句。

①查字典

请同学们借助手里的字典来查一查“笠”字就可以知道“斗笠”的意思。

师:看来查字典可以帮助我们弄清难点,了解更多事物,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理解难句。

②查图

师:(出示“斗笠”图片)你看到的斗笠什么样?(尖尖的,像把小伞。)快看看,它像什么?(出示“蘑菇”图片)(蘑菇)具体像蘑菇的哪儿?(顶部)

师:是啊,斗笠像蘑菇顶着的菌盖。看来查图也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新事物,同样帮助我们理解难句。

(2)对比句子,弄清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谁来读读这半句?(指名读)同学们想想这半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蘑菇”比成“斗笠”)

指导朗读:多可爱的小蘑菇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看来这里的“斗笠”不是真的斗笠,是作者发挥的想象。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第二个斗笠的句子)?(指名读)同学们仔细看这句中是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斗笠”比成“蘑菇”)

师:先把“蘑菇”比成“斗笠”,又把“斗笠”比成“蘑菇”。多有意思的句子啊!自己体会着读读。(自读)

师:回顾之前的问题,我们画景物时应该画哪个斗笠?(第二个)哪一个是我们实实在在看到的。

(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一声欢叫”

师:那这句中的斗笠是谁戴着的?(孩子们)从哪里知道的?(一声欢叫)还从哪知道的?(题目或前两首诗)

师:能联系题目(或前两首诗)来理解真会思考。

师:孩子们为什么一声欢叫?

预设(孩子们在林中踩泥坑)有可能,想象力很丰富,谁还想说?(拿着树枝玩耍)也有可能。你来说?(他们在采蘑菇)你怎么知道他们在采蘑菇?(学生联系上句说)你看他多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难句啊!你们觉得谁说得更有道理?我们的推测一定要找到依据。

师:现在你们知道这首诗主要写了谁在哪干什么?(指名说)

(4)补白想象 指导朗读

①引导学生对于“一声欢叫”进行补白想象

(出示画面)师:现在你们就是林中采蘑菇的孩子们,雨后,你在松树下发现了那么多新鲜的小蘑菇,这时你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诉小伙伴些什么?

预设:伙伴们,快来看,这里有很多新鲜的蘑菇,快来采蘑菇!)

②指导朗读

师:读得轻快一些更能表达孩子们此时的兴奋与快乐。谁再来读一读。多么无忧无虑的童年啊!

【设计意图:顺学而导,问题由学生提出,在学生互帮解疑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理解难句,并教给学生新的方法——查资料(查字典和查图),实践中有提升,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

4.整读小诗 体会快乐

师:读懂了小诗,体会了快乐,那接下来就让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小诗。林中——松林下了一场雨——男生读——雨后,小蘑菇才偷偷钻出泥土——女生读——孩子们来到山林快乐地采蘑菇——一起读!

【设计意图:对比童诗,通过发现,体会组诗的特点,感受蕴含的快乐,为后面的自主学习诗歌做铺垫。】

4.对比童诗体会写法

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读出了小诗的画面,请你们观察这三首诗,想想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预设:对比发现,三首诗都是一个题目6行文字;描写儿童乡村生活;三首诗的题目都是地点;运用了比喻;诗歌表达的情感都是快乐的;三首诗都很押韵等。

师:一起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又学习了理解难句的新方法,是什么?(查字典、查图)其实这些都是查资料的方式。查资料是非常实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我们理解难句,成为了我们阅读的法宝。那就让我们继续运用今天所学的理解难句的新方法——查资料来学习新诗。

板块三:拓展阅读巩固学法

1.小组合作,学习新诗

师:这篇儿童诗其实有六首(出示新诗)这是原文中的另外两首小诗,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拿出粉色的阅读单,选择其中最喜欢的一首小诗,边读边想象画面,运用所学方法交流难句。

2.运用方法,交流汇报

(1)学习第一首诗

师:第一首小诗哪组同学想来分享?先来读读小诗。(指名读)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谁在哪干什么的画面?

预设:这首诗写了“有个孩子在街头看书”的画面。

师:你们觉得诗中哪句话最难理解?

预设:最后一句

师:有什么好方法理解这个难句呢?刚才我们查字典的方法不行了,查图也不行,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问爸爸)询问长辈可以、(上网查资料)这方法不错!我们就来上网查资料吧!

现场上网查资料:打开百度搜索,在索引兰里输入难理解的词黑旋风,我们选择比较权威的百度百科的内容,点击打开视频,谁来说说黑旋风是谁?(李逵)他是哪本书里的人物?(《水浒传》)

我们在查查浪里白条—— 点击打开视频,谁来说说浪里白条是谁?(张顺)他是哪本书里的人物?(《水浒传》)

(2)学习第二首诗

师:第二首小诗哪组同学想来分享?先来读读小诗。(指名读)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哪里的景色?

预设:这首诗主要描写了黄桷树。黄桷树也叫“菩提树”。

师: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下菩提树?怎么办呢?(上网查资料)我们除了可以上网查阅之外。还有方法呢。看,这是什么?一本叫《身边树木识多少》的书,可以通过查阅书籍来了解,请打开目录,找到菩提树,多少页?(129页)书上图文并茂,这样介绍的,谁来给大家读读。

师:我们又学到了查资料的一个新方式?(查阅书籍)

总结:今天我们学了查资料的这么多方法,查字典、查图、上网查、查书,其实还有其他查资料的方法,查资料帮助我们打开思路,教会我们思考,进行深入地学习语文,其实不仅我们语文学习需要,其他学科的学习也需要,它将是我们终身学习的一个好方法。请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好方法,静下心来,记在心里。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小组合作学习,巩固并运用学法过程中又学到查资料理解难句的新方法——上网查和查阅书籍,实践中再提升。 】

板块四:回忆童年创编小诗

过渡:作者张继楼给我们呈现出了几个精彩童年生活的片段。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让我们难忘的生活片段。

1.回忆童年

(播放孩子们快乐童年生活的美好瞬间的照片)

师:童年是一首诗,是一幅画,童年在海边沙滩,在山林清泉、在沙漠、在日内瓦、字滑冰场、在游乐园、在植物园、在动物园、在海洋馆、在公园、在庙会、在图书馆······

看到这些,哪些美好的童年生活片段出现在了你头脑中?

2.绘制导图

师:回忆你们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童年的美好画面,同桌合作学习,完成学习单第一题,用简单的词语写出在哪里你看到了哪些景物或人物?小组先确定一个地点,将地点写在中间的方框里,然后再用简单的词语写出看到的人物或景物。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我们先来分享一下,说说你们组在哪里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导图做支架,降低创编的难度,为突破教学难点做铺垫。】

3.创编童诗

抓住这些关键词来创编童年诗歌,互相说一说,不用写,最后选出代表进行汇报展示,比一比哪组学生获得“小诗人”的称号。(学生创编小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重在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发展学生语言,突破本节课教学难点。】

4.分享交流

师:哪组学生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预设:

板块五:布置作业

1.

师:徐志摩是个浪漫的诗人,他曾写了一首《花牛歌》,诗中写了花牛在草地上的很多趣事。(出示《花牛歌》)这首诗就藏在老师奖励给大家的书签里。

2.布置作业

师:课上同桌一起创编了小诗,课下每个人都自己来完成童年小诗的创编。(必做)

同学们今天学得这么好(认真),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礼物——小书签,小书签里还藏着《花牛歌》这首小诗呢,自己回家好好读读《花牛歌》这首小诗,遇到不懂的句子试着运用所学方法来理解。(选做)

【设计意图:推荐阅读,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独立阅读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的魅力。】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7

一、巩固复习,回顾内容

1.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来到了“溪边”,欣赏了富有童趣的“钓鱼”图,谁能把这首富有童趣的小诗背诵一下?(指名背诵、全体背诵)

2.想一想,上一堂课我们主要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首小诗的?(如:朗读、想象)

3.导入:这一堂课我们继续用这样的方法跟随作者的脚步,到“江上”、到“林中”去欣赏另外两幅“童年的水墨画”。

设计意图:加强背诵反馈,夯实语言积累,回顾学习方法,积累阅读经验,把握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

二、学习《江上》

1.指名朗读诗歌。

2.这首诗描绘的是孩子们在江上戏水的场景,读了这首诗,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同桌之间先相互交流交流。

3.组织学生交流。

句1: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1)说说吸引你的理由。

(2)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么“拍水戏耍”?(如:孩子们像泥鳅那样一下子钻入水中,一会儿又在不远处露出一个个水淋淋的小脑袋;孩子们在水里追来逐去,又喊又叫;孩子们挥动着双臂,猛蹬着双腿,正在比赛谁游得快……)

(3)这句话中说“像刚下水的鸭群”,谁像“刚下水的鸭群”?为什么把孩子们比作“刚下水的鸭群”?(突出孩子们游泳本领高,在水中灵活。)

(4)指导朗读。

句2: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1)说说吸引你的理由。

(2)说说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孩子们在水中十分欢快,水面上一双双小手不停地挥动着,溅起一片片浪花。他们互相追逐,互相泼水,水面上传来一阵阵爽朗的笑声。)

(3)读出欢乐。

句3: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1)说说吸引你的理由。

(2)读了这句诗,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一个男孩子忽然钻进了水中,不见了身影。一会儿,他从另一处钻出了水面,露出一个水淋淋的脑袋,乐呵呵地,露出两排白牙。)

(3)读出乐趣。

4.尝试将刚才想象到的画面连起来说说。

5.指导整体朗读,读出江上戏水的乐趣。

设计意图:教学中以“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为导读话题,引导学生走进诗歌,并展开想象,将简约的文字转化为丰富可感的画面,真切地感受江上戏水的乐趣。

三、学习《林中》

1.过渡:让我们再到“林中”去看看,那里又会发生什么童年趣事?

2.指名朗读。

3.作者在林中见到了什么?请读读描写的相关句子。

(1)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①“松树刚洗过澡”是什么意思?联系下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松林里刚下过一阵雨”呢?(相机引导学生体会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②你们看见过“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吗?(课件出示动态图片)说说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③指导朗读。

(2)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①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想看看小蘑菇戴着斗笠在树下开放的样子吗?(出示课件图片)

③指导朗读,读出小蘑菇的可爱。

(3)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①想象一下孩子们的样子以及采蘑菇的情景。(一群孩子戴着斗笠,挎着篮子,唱着歌曲,来到林中。他们在松树根底下、草根底下、土坡上找起蘑菇来。欢声笑语在林中回荡。)

②指导朗读。

③“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这里的两个“斗笠”意思一样吗?(不一样。前一个“斗笠”是指蘑菇的菌盖,好像一顶斗笠;后一个“斗笠”是指孩子们头上戴着的真正的斗笠。)

4.整体说说你在林中看到的画面。

5.指导整体朗读,读出林中采蘑菇的乐趣。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诗中所描绘的“物象”展开想象,感受“松林、松针、雨珠、小蘑菇、孩子们”所共同构成的林中意境,领略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四、拓展延伸,尝试表达

1.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这篇课文的作者用诗歌的方式回忆了童年时在“溪边钓鱼”“江上戏水”以及“林中采蘑菇”的趣事。那么,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童年趣事呢?(自由交流)

2.如果我们也能把这些趣事写成一首首富有童趣的小诗,那多有意思呀!请同学们学习作者的写法,尝试创作一首童诗,如果能够给它配上一幅反映童诗内容的画则更好。

3.推荐阅读,说说读了下面这首小诗,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街头(张继楼)

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

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设计意图: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首诗。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说:“诗歌,和儿童有着一种天然的默契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引导学生在诵读诗歌的基础上,回忆童年里的趣事,并学着创作童诗,意在唤醒学生的习作意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打开学生的表达之门。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8

教材分析:

《童年的水墨画》是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一组儿童诗,由诗人张继楼的《溪边》《江上》《林中》三首小诗组成。其中《溪边》一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垂钓的场景;《江上》描摹了一群水乡孩子江中嬉戏的欢乐场面;《林中》描写了雨后的树林里孩子们采蘑菇的欢乐情形。作者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的典型生活场景,展现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无穷趣味。诗的语言生动活泼,感情直率明朗,融童心、童趣于一体,多角度地展现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及无穷趣味。课文以“童年的水墨画”为题,中国的水墨画,写意而不写实,用笔往往简约、凝练,而本课的每一首诗都符合水墨画的特征,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幅儿童生活的欢乐画卷,诗中有画,令人回味无穷。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丰富的想象力,能感受诗歌的情感,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对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应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已经学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为理解难懂的句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利用两者的相似之处,学法迁移应用,并帮助学生进行梳理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识。对比三首诗歌的异同点,领悟组诗的特点,仿写诗歌,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此外,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一种心理需要,也是学习语言的途径。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比阅读及主题阅读等方法组织课堂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迁移能力。

    设计理念:

     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应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等引导学生用读诗歌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来理解难懂的句子,把语文要素落到实处。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让学生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染、碎等生字,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碎”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体会儿童生活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认会写染、碎等生字,能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碎”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体会儿童生活的快乐。

教学创新思路:

激发兴趣(导入、播放《童年》画面视频)→单元导学→整体感知画面(播放诗歌朗读视频)→聚焦《溪边》,欣赏画面(图片欣赏美景)→师生相互交流诗句内容→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享感受→学生结合图片串联画面→播放伴奏,师生合作读文→拓展古诗《小儿垂钓》与《溪边》作比较→小结。

教学准备:

教学助手(教育云)、希沃白板、希沃课件、班级优化大师、教师微课、《童年》音频、音乐伴奏、数字教材中的视频朗读、生字讲解等。

教学过程

课前过渡语: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见面礼,送给大家一首歌,会唱的同学唱一唱,不会的我们拍拍手。(播放音频《童年》,并出示童年画面视频)听着熟悉的旋律,老师仿佛也回到了像你们一样坐在课桌前等待放学的时光。

一、走进水墨画,导入揭题

1.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幅美丽的画,咱们一起欣赏欣赏。

出示: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齐白石画的虾,“书画三绝”之一郑板桥爷爷画的竹子。

教师:这几幅画大多寥寥几笔 但笔墨的浓淡晕染出了诗意的画面,像这样的画,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作——水墨画。(师生共同了解水墨画) 

2.教师: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学习生字“墨”)

墨是本课要学写的字,上下结构,黑的四点底两边的点要稍微大一点,底下是一个土,巧记:黑色的土地。

3.齐读课题,注意停顿。

4.《童年的水墨画》是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出示篇章页)从单元提示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预设1:运用多种方式理解难懂的句子。(这是要掌握的学习方法)

预设2: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习作要求“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预设3:写的是童年的事。

【设计意图】音视频的导入,使学生初步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与美好;欣赏名画,能让学生对水墨画有个初步的了解,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能初步领略诗歌的画面美;数字教材中生字的动画展示,能让学生更加规范的书写汉字。

【多媒体应用】教学助手(教育云)希沃白板、课件、《童年》音视频、水墨画图片及数字教材。

二、整体感知,揭开画面

1.走进童年的百花园,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学生放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这组儿童诗,写了哪三个地方?(自读检测,学习多音字“当”、“扇”)

2.播放诗歌朗读视频,请学生认真观看,并联系视频画面和诗歌内容,想一想,孩子们在每个地方干什么呢?

(依据回答,引导学生联系诗题,试着用上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将三幅画面说清楚。板书:溪边垂钓 江上戏水 林中采蘑菇。)

【设计意图】诗歌朗读视频更能直观的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理清思路,让学生在画面中感受三首诗中的景,整体了解每组诗中孩子们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多媒体应用】教学助手(教育云),希沃白板、课件、班级优化大师、诗歌朗读视频及数字教材。

三、聚焦《溪边》,欣赏画面

教师过渡:这就是藏在小诗中的三幅水墨画,画出了孩子们五彩的童年。就让我们先走进溪边,去仔细欣赏一下这幅水墨画吧!

1.请学生默读《溪边》。思考:在溪边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将描写的景物圈画出来。(“垂柳、溪水、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鱼儿”)

2.齐读景物名(边读边想象景物画面)。

3.出示景物图片,师生欣赏诗中出现的美景图。

4.师:在作家笔下,这些景物被联系在一起,会组成怎样的画面呢?引导学生借助诗句内容和图片来展开想象。

想象画面,理解“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垂柳当作人来写,它就像是一个长头发的小姑娘,对着镜子在梳头发!

想象画面,理解“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溪比作一条绿玉带。写出了山溪的绿,细长、平静。“山溪”指的是小溪两边都是翠绿的山,溪水水平如镜,翠绿的山倒映在水中。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诗句“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是什么意思?

山是绿色,垂柳也是绿色,他们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因而溪水也是绿色的了,人影倒映在水中自然也是绿色的了!

这句话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染”更凸显了溪水绿的特点,指导书写生字“染”)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从“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这两句诗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习拟声词“扑腾”)

一个小孩子安静地坐在溪边钓鱼,他的身影倒映在溪水中,被溪水染绿了。一只红蜻蜓飞来,立在钓竿上。水面上传来一声响,平静的水面被打破了,原来鱼儿上钩了!

5.指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想想鱼上钩后的情景和喜悦的心情,带着这种高兴的心情读一读诗歌。

6.指导学生结合图片将整幅画面串连起来说一说。

教师:这首诗中的景物如“活”了一般展现在我们眼前。同学们,每一首诗歌都蕴藏着丰富的画面,读这些诗歌,要学会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展开想象,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略诗歌的美。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它的美。

【设计意图】“读”是诗歌教学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引导学生慢慢走近诗歌的意境中。同时运用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意,然后引导学生赏析诗语,感受溪边的景色之美丽,环境之静谧。

【多媒体应用】教学助手(教育云),希沃白板、课件、班级优化大师、景物图片及数字教材。

四、回看画面,迁移运用

1.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读了诗,还赏到了诗中的画,就让我们带上这份童年的快乐,伴着好听的音乐,和老师配合着再读一读吧!(播放伴奏,师生合作读文)

2.教师:谁还记得我们以前也学过一首跟垂钓有关的古诗?

出示古诗《小儿垂钓》齐读

师:这首诗也是写钓鱼的,和溪边的钓鱼有什么不同吗?

生:《小儿垂钓》主要是描写孩子不愿被打扰,很专注的钓鱼,而《溪边》主要是写出孩子钓上了鱼之后的欢快。

【设计意图】在美妙的伴奏中,师生合作品读诗歌,再次引导学生感受景色的美,同时在对比朗读中想象画面,感受童年之美。 

【多媒体应用】教学助手(教育云),希沃白板、课件、班级优化大师、诗歌伴奏及希沃学科工具。

五、小结

同学们,《溪边》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欢乐片断,这种欢乐是我们体会过之后才能真正感受到的,老师希望每个小朋友的童年都能像画一样。那么作者为我们描述的另外两幅画又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9

《童年的水墨画》是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诗歌。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诗词表达的感情。从习作上,本单元的重点是丰富语言积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

       学习本课,要教给学生诗歌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理解难懂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享受童年,珍惜童年,并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句,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丰富语言积累、开拓视野、增进了解、激励自我。学生便可从“主题”的需要出发,积淀“主题”知识,丰富“主题”情感,提升“主题”精神。这样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体会字里行间流动的童真和童趣,读懂意思,读活画面,读出意境。

课前讨论:请你选择童年中印象最深最有趣的一个片段说一说。(3分钟选两到三个学生)

(一) 、导入课题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画。(PPT出现水墨画图配乐)。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谈谈你看到了什么?(PPT停在最后一图上)

生:水墨画或者看到的具体内容.

师:你发现这些画有什么特点?

生:简单、水墨构成的。

师:水墨画用寥寥数笔勾勒画面营造意境。作者张继楼是一位善于用诗作画的高手,他用寥寥数笔将童年的快乐也描绘成了一幅水墨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请读课题-——《童年的水墨画》(黑板贴课题)

(二)、初读,概况画面

师:《童年的水墨画》写了几首诗,诗名分别是什么?(生答三首诗名)

   (口头提出组诗概念)同一诗题下出现关于同一主题的几首小诗,我们把这样的形式称为组诗。(PPT将三首诗并排呈现对应组诗概念)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巡视指导,之后分别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三首,并随机指导朗读。)

师:听你们读书,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画面,现在我来画你们来猜。

 (黑板出现三幅简笔画,先江上、林中后溪边。同时PPT出现相应课件提示)

生:溪边垂钓图、江上戏水图、林中采蘑菇图。

师: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能从我的简笔画中看出分别对应的那首诗吗?(顺势引导读出对应诗句。)

师:作者起了三个题目描绘这三幅图,请看PPT(PPT出现溪边、江上、林中),发现这些题目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生:都写地点。

师:目光敏锐。其中这首《溪边》我最喜欢,每次读到这首诗,我仿佛回到了童年,现在请同学们听我读。(师有感情朗读《溪边》配乐)

师读:(配合动作,有感情读)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略微停顿)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美景?

生:仿佛看到了翠绿的溪水……

师:这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试着把节奏放缓,读出平静来。

生读。

师:如诗如画的环境真令人陶醉。(板书:环境)我们一起读。(PPT出现环境句: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师:这溪水真是好静好绿啊,哪一个动词告诉我们山溪很绿很绿呢?

生:染。

师:这个字妙在哪里呢?

生:“染”字突出了水的绿,将人影都染绿了,染这个动作本是人发出的,这里运用了拟人,生动形象。

师:是啊,一个动词点亮了整首诗。除了此处,染字还出现在别的诗句中,大家来读一读:

(PPT出现带“染”字的诗句:绿净春深好染衣|染白一为黑|看万山红遍层林竞染)

师:垂柳如丝山溪似玉,这么美的环境,如果是你会做些什么呢?

生:钓鱼

师:作者也是这么想的,他在诗中写了钓鱼这件(事)。(板书:事件)请找出诗中哪句描写钓鱼?

生:“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师:一开始钓着了吗?

生:没有

师:心情如何?

生:这么久了,鱼怎么还不上钩。(师:焦急)

生:千万不要来人呀,担心鱼惊走。(师:担心、害怕)

师:(老师说话声音轻一点)此情此景下正是应了古诗“路人借问摇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来同学们,让我们放低声音,别把鱼惊走,读读这句“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PPT要整体出现并标红这句)

师:鱼钓上来了吗?

生:钓上鱼了。

师:哪一句表明鱼上钩了,请读出来。

生: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赶紧把鱼拉上来,别放跑。请你读得请快点儿(生读)钓上鱼的心情如何?

生:很开心。

师:带着开心的心情再读这两句。

生: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诗人往往把自己的情感放在最后一句。作者就像一位摄影师,把镜头聚焦岸上的鱼儿和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将快乐的情感放大强调。这种手法就是特写。(板书:特写)特写本是摄影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请看这张照片:(PPT出现女孩眼睛图)

摄影师给了这张脸一个特写,这双眼睛便留在我们心中。作者张继楼真不简单,以诗作画,作者所表达的快乐情感就展现出来(板书“乐”),作者想表达的童年乐趣就呼之欲出(板书“趣”),这些孩子们鲜活的人物形象便留在我们记忆里。

师:现在我要考考大家,能不能尝试背诵溪边。(挖空读)

师:真不错,剩下两首请大家自学,请看自学提示。

(三)、自学

(PPT出现自学《江上》《林中》提示:

1找出诗中描写环境、事件、特写的诗句。

2找出动词,体会妙处。

3 同桌相互交流。)

(请三生报告自学成果,师要口头强调用“我发现”的句式说 PPT出现学习单模式,提示学生以填空的形式说话,师围绕刻画人物形象来点评。)

(四)、写作

师:同学们,老师想请你们一展身手,用诗歌的方式写写你童年生活的趣事。

先仔细观察这张写诗纸上的图片。思考这些孩子在哪里做什么,心情如何?

师请两个学生说一说。

师:同学们可以写图片上的画面也可以写自己童年生活的趣事。

注意写诗提示:(PPT出现仿写要求:1 选择熟悉的生活场景展开如:操场、公园、路上、街边、教室、树下、草地……..来展现童年生活的乐趣。2 恰当使用动词,学会用动词点亮整首诗。3使用环境+事件+特写的创作手法。)

评价5位学生。

师:张继楼的《童年水墨画》组诗还有另外三首,请同学们读一读。

师补充推荐书目。

结束语:孩子们你们确实是天生的诗人,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趣,期待你们更多的佳作。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难点: 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诵读古诗《村居》、《宿新市徐公店》,播放《童年》,让学生谈自己对童年的认识,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2.注意以下词语的字音和字形

肃然起敬 万象更新 诞生 孤苦伶仃

教 谕龙肝凤髓溺爱 蹿房越脊

浑浑噩噩 习以为常 光大门楣 椽子

做选择题和写话进行检测。

三、初读课文,感受童年。

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理清文意。

2.在文中找出重要词句,写出感悟或提出问题。

3.试着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总写作者对童年的感受

第二部分(2——13)写我童年的生活

第一层(2——10)交代我的生活背景,回忆童年在家乡的生活。

第二层(11——13)离开故乡,抒发思乡之情

四、合作梳理,回眸童年

1.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2.作者开篇即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

3.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 明确:1.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童年的苦难与享受;我最早的学习生涯:老师与同学;伤感中离开故乡,踏上新生之路。

2.作者的童年是物质和精神都饱受苦难的年代。在父母身边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吃的是红高粱面饼,连盐都无钱可买;“半个白面馒头”就是作者眼中最好吃的东西,家里“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见过”;在济南叔父家,“我”的物质生活好些了,但精神生活并不如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经常在梦里哭醒。所以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眼前没有喜气洋洋的红色,也没有生气勃勃的绿色,只是一片无奈悲凉的灰黄。

3.作者的童年可以说是苦难的童年,在苦难之中饱含着深沉的亲情、淳朴的乡情、诚挚的友情。叔父对我家生活的关照和接我去他家;我童年的享受吃到半个白面馒头;和同学玩。

五、把握语言,品味童年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言进行赏析。从用词、修辞、情感等角度进行。可能会出现的句子:

(1)4、5段中那些语句写出了“我”父辈生活的艰难?写父辈生活的艰难有什么作用? “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饿得到枣林里去捡落在地上的干枣充饥”。

父辈生活的艰难,是他们去济南谋生的直接原因,也为后文“我”离开故乡去了济南做铺垫。

(2)6—8段中“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是“我”三四岁时,奶奶每天给“我”的半个馒头。说明了当时物质条件的缺乏和家境的困苦。

(3)第8段中说“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我”写这些“琐事”的目的是什么?

这些琐事使我终身受用不尽。写这些琐事,一方面是为了激励自己前进,鼓舞自己振作;另一方面是为了激励后辈,让现在的孩子了解旧社会的苦难生活,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我们走进了季羡林先生的童年,展现了童年了生活的苦难,同时也包含了深沉的亲情、淳朴的乡情、诚挚的友情,揭示了童年生活对自己的深刻影响,相比之下,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何其幸福,让我们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七、布置作业

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以《我的童年》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这些就是《童年的水墨画》教案范文 的全部内容了,希望这期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小编也希望大家能多关注本站,以便后续更快捷地在站内搜索到需要的内容。

本文由用户:qingfan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27009.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