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宁静、恬淡的山居生活。通过诗中的文字描写和意境构建,可以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下是《山居秋暝》幼儿大班教案汇总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通用范文,可供各位老师阅读参考。
《山居秋暝》幼儿大班教案1
活动目标
●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诗中的意境。
●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山居秋暝》古诗音频及图片。
活动过程
●出示图片“山居秋暝”,引导幼儿表达看图的感受,激发活动兴趣。
——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群山、泉水、竹林……)
——你能看出这是哪里的景色吗?(山中的景色)
——闭上眼睛想象你站在这样的景色中,你的感觉怎么样?
●播放古诗音频及图片《山居秋暝》,帮助幼儿理解古诗的含义及意境。
1.播放古诗音频及图片第一遍,帮助幼儿理解古诗中的时间。
——其实这幅图描绘的是一首古诗上的景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中描绘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呢?(秋天雨后的傍晚)
——诗句和图片分别是怎么告诉我们的?
小结:《山居秋暝》描绘的是初秋雨后,傍晚时分,山中的美丽景色。“暝”是傍晚的意思,诗中的“晚、秋、新雨”也表明了时间。另外从图片中我们也能发现时间线索,微微泛黄的树叶、空中的月亮、滴雨的竹林共同说明这是秋天雨后的傍晚。
2.播放古诗音频及图片第二遍,帮助幼儿理解“空山”的意境。
——秋雨后的傍晚,诗人走在山中,看到了哪些动人的景色呢?(明月、松林、清泉、石头……)
——你觉得山中还有其他人吗?诗人在哪句诗里写了人?(诗的第三句写了人:竹林里传来洗衣女归来的嘻笑声,渔船顺流而下轻摇水中的莲叶。)
——有美景也有人,猜猜为什么诗人还说是空山呢?
小结:山中树木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因为这是雨后的山景,给人十分安静清新的感觉,空山十分准确地描绘了这种意境。
●再次播放古诗音频及图片《山居秋暝》,带领幼儿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进一步感受诗中的意境。
活动延伸
●家园共育
家长陪同幼儿听“宝宝巴士故事”——《山居秋暝》,鼓励幼儿背诵古诗,进一步体会诗中的意境。
《山居秋暝》幼儿大班教案2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山居秋暝》。
二、介绍近体诗的常识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
三、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
1.简介王维
王维,字摩诘,是唐代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他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来,由于政局的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就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
2.品读诗歌 (教师范读,学生齐声朗读)
3.分析首联:
第一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的“空”在这里不当空空荡荡、一无所有讲,而是由虚空的意思引申为深远和宁静。“来”,助词,无义。与“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同义 。“新”,清新。词序应为秋晚空山雨后天气新。这两句是说,秋天的傍晚,在一个寂静深远的山村里,刚下完雨,天已放晴,空气十分清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概括地点明了“山居秋暝”这一诗题,又突出了新雨之后和晚来之时这样的意境,从而为第二、第三联的写景作了映衬。因此,这一开头的两句,读来似乎平淡,却很有兴味。
4.分析颔联:
第二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按照一般的说法应该是“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现在,诗人先写出“明月松间”和“清泉石上”两组自然景象,最后才作力点出“照”字和“流”字,这样就突出了“照”的状态和“流”的动态。这两个动词用得非常好。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动词运用得好,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得作用。还有,“明月松间照”的“松间”二字值得品味:这既显示了月光照在松林之上,又写出了月光透过松树间的空隙斑斑驳驳地洒落在地上。意境很美。
5.分析颈联: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的“喧”是指浣洗归来的妇女们在竹林中的喧笑声;仔细推敲起来,里面也包含着妇女们在竹林中穿来穿去的时候竹子晃动撞击发出的声音。“莲动下渔舟”是说水中的荷花摆动,原来是渔船摇过来了。这两句的写法是先写听到的“竹喧”声和看到的“莲动”景象,然后再写“竹喧”和“莲动”的原因,推出浣衣归来的妇女和沿流而下的渔船,从而构成一幅有层次、有节奏的电影镜头般的活动画面,显得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这就比“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样平铺直叙、和盘托出要好得多。
6.翻译前三联诗句(找1~2位学生谈谈前三联的翻译)
例:秋天的傍晚,在一个寂静深远的山村里,刚下完雨,天已放晴,空气十分清新。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密密的荷叶丛中,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
7.分析尾联:
诗的前三联着重写景,想象一下诗人给我们描绘地画面: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辉,石上清泉的响声,浣纱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花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它使诗人感到陶醉,所以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随意”,任凭、照例的意思,“王孙”本指贵族公子,这里指诗人自己。这两句原出于《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意思是说,王孙公子快回来吧,山中是不能久留的。在这里王维反用其意,说春天的景象虽然要照例地消失,我还是愿意留在山中,因为秋天山中的景物是美好的、值得留恋的;因为这里山村生活的图景是清新秀丽的,令人向往,使人陶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作者的感慨,一方面表露出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情愿隐居山林而不愿意做官的思想。
8.鉴赏要点
⑴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⑵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常幽静的。
9.小结
王维的这首山水名篇,通过对山村雨后自然清新的景物和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和闲适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10.布置作业
⑴背诵默写这首诗;
⑵这首诗你最喜欢的是哪句?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说明理由。
《山居秋暝》幼儿大班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律诗及近体诗的特点及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差异,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掌握“言—象—意”的诗歌阅读方法,品读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3)了解王维的思想及其诗歌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了解律诗及近体诗的特点,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体会诗人独特的心性。
(2)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诗句化为画面,把握诗歌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自然与生活,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意境及情感。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性情与心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入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开元年间,社会安定,经济富庶,以隐求仕的“终南捷径”成为时尚。而道教的归朴返真,佛教的净心明性的崇尚,为文人的漫游、隐居,及观照、把握大自然美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氛围、物质条件和思想基础。
另一方面,一些诗人在政治上曾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但最终因仕途受挫或不满现实,而半官半隐,漫游山水,甚至辞官归里,躬耕田园。由于他们大都拥有田庄,具备漫游隐居的经济基础。所有这些都为进行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创造了条件。
这一诗派的代表作家有孟浩然、王维、储光曦、祖咏、裴迪等。
这一诗派并无明确的文学主张,但相互之间常以所作山水田园诗酬唱切磋,形成了远绍陶渊明、谢灵运,近学张九龄的清淡自然的流派特色。作品通过大量细致入微地描绘自然山水,营造情景交融、物我契合的意境,发掘和开拓了绚丽多姿的自然美。
今天,我们来走进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
二、读诗
掌握诗歌节奏。
三、品诗
1.诗中有画。
(1)描绘诗歌所写的画面。
提示:明确写景的句子,找出景物,再根据诗歌对其加以形容(细致描摹)。
明确:山、雨、秋风、明月、松林、清泉、石、竹林、浣女、莲花、渔舟。
第一幅画面:“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画面:“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画面:“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画面:“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画面:“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2)请给这幅画起一个名字,并说说这幅画有何特点?抓住了哪些要素来构图?
明确:山间秋景图;
清新明丽、静谧安闲;
构图要素:物与人,光、色、形,
视觉、听觉,静态、动态。(以动衬静)
2.画中之意。
揣摩诗歌的主旨:全诗哪一句是中心句?
明确: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自可留于空山)
作者通过《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本意是劝人们不要在山中隐居),反其意而用之,暗示自己愿意长久地隐居于山林,表现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四、小结
山水田园诗:山水之景、山水之情(情景交融)
《山居秋暝》幼儿大班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古诗
二、介绍相关文化常识
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王维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
三、分析本诗
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物?地点:山中。时间:秋天傍晚下过一场雨后。
2、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是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丽与清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3、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
4、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颔联和颈联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
5、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非常宁静,清新,恬然。
6、我们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你的感觉仍然是“静”呢?以动衬静。正因为有这些声音,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更安静。
7、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景。
8、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怎么理解?任凭春天的百花凋谢,山中的美景还是让我留恋。
9、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那么美丽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0、山中明明有那么多美丽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还称这之为“空山”呢?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空”字显示了山野间的安静与宽阔,这与作者希望远离尘世与世俗的愿望正好吻合。
四、翻译全诗
五、分析格律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五言律诗。
2、对偶句有哪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哪些字是押韵的?后,秋,流,舟,留。
六、作业设计:
1、翻译全诗。
2、请尝试用一段话描绘这首诗呈现的画面。(200字)
七、板书设计:山居秋暝王维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王右丞集》。“天下文宗”,“诗佛”。“山水田园”派诗人。景物:明月,松林——静景清泉,山石竹林,浣女——动景青莲,渔舟
《山居秋暝》幼儿大班教案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与交流,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培养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诗歌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想象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
三、诗词导入
提问学生:说一说你知道哪些田园诗歌?(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进而引出古诗《山居秋暝》。
四、初读
1.题目:《山居秋暝》怎么理解?(诗人在山中居住时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的景色)
2.知作者: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3.点名读,指导朗读节奏。
五、析读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这首诗中描绘了哪些画面?
(一)雨后秋山图
1.你从哪句诗体会到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2.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呢?(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3.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4.指导朗读,读出诗人的淡雅。
(二)明月清泉图
1.颔联都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清泉、石)
2.这两句诗你怎么理解?(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3.试着想象,诗人在这样的优美景色中会听到什么?(听到淙淙的流水声,晚归的鸟鸣声)
4.配乐朗读,读出幽静。
(三)浣女渔舟图
1.这里具体写了哪些景?(竹、莲、浣女、渔舟)2.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相矛盾?(不矛盾)
3.你能试着说明原因吗?(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
六、品读
这首诗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诗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七、小结作业
作业:将诗中描绘的景色用手中的笔画出来。
《山居秋暝》幼儿大班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2.掌握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3.学习《山居秋暝》的艺术技巧,体味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2.理解该诗的艺术技巧。
3.体味诗人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外学习
板书:
1.王厂长的一番话,抛砖引玉,让我们接着讨论。
2.你放心去做,如果碰到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
问:大家看这两个句子,找找看里边有什么成语?这些成语用在句子中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那么应该怎么用?
(生回答)
明确:“抛砖引玉”是比喻用粗浅的、拙劣的东西(多指诗文、意见等)引出别人高超的、完美的东西。,这是个谦辞,如“我的这一番话,不过是抛砖引玉,还请大家提出更好的方法”;“鼎力相助”是指大力帮助,这是一个敬辞,表示请求或感谢时用,如“遇到什么困难,还希望您鼎力相助”。那么,这两句个成语为什么用错呢?是因为它谦、敬辞用错了地方。
二、导入新课
1.师: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我国的古典诗歌灿若星河,那么,我国的古典诗歌都有哪些类型呢?大家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板书:
2.问:我们刚刚回忆了古典诗歌的类型,那么,大家在本单元中找找看,哪些文章是古体诗?哪些是近体诗?
明确:《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是古体诗,《近体诗六首》里的是近体诗。
师点拨:近体诗成熟于唐代,唐以前的诗基本都是古体诗,唐以后的基本都是近体诗。但是,唐人既写古体诗,也写近体诗。
3.问:那么,如何鉴赏诗歌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之前说过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
(1)理解文意
(2)找形象(意象):人物、事物、景物→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营造了什么意境(对意象的内心感受)→表达了什么情感
(3)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及其生平经历
(4)分析艺术技巧→有哪些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在诗中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情感
(5)语言特点
师:我们前段时间用这个方法学习了两首古体诗,那么今天,我还就用这个方来学习几首近体诗。大家把课本翻开到32页,《近体诗六首》。首先看第一首,《山居秋暝》。
三、具体研习《山居秋暝》
1.学生齐读
2.解题
问:我们赏析诗歌的第一步是理解文意,解题又是我们理解文意的开始。我们看题目,《山居秋暝》,“山居”即山中居所,“秋暝”即秋天的傍晚。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主要是写景还是叙事或状物?
明确:写景。
问:既然是写景,那它的艺术技巧最有可能的是什么?
明确: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理清文意
(1)问:首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师示范:秋天傍晚,高山寂静,雨后初霁,空气清新,天气凉爽。
(2)问:颔联又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刚才老师已经给大家示范了一次,这次就请同学们自己来说说。
(学生回答)
明确: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了进来;清清的泉水从石上淙淙流过。
(3)问:结合注释,想想看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学生回答)
明确:竹林里传来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的少女洗罢归来;荷叶纷披,原来是打鱼船顺流而下。
4.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1)问:这三联都有哪些意象?
(学生回答)
明确:鱼、月、松、、泉、石、竹、浣女、莲、渔舟。
(2)问:这些意象组成的图画有什么特点?
明确:清幽、宁静、清新。
(3)问: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那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心态下看到这么清幽、宁静的景象呢?
明确:恬淡、宁静。
(4)问:看到这样清幽、宁静而清新的景象,作者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呢?
明确:喜爱。
(5)问:正因为喜爱,所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任凭春天的芬芳逝去,我依然要留下来享受这美妙的秋色。这里就点明了作者的心志,那作者为什么这么喜爱“山居秋暝”的生活甚至愿意留下来呢?
联系诗人的生平:王维深受儒、佛影响。他早年出仕,也曾有过积极从政、干出一番大事业的抱负。但朝廷奸佞专权,政治黑暗。面对黑暗现实,他既不愿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又不敢同他们决裂。因此后期他采取了半官半隐、全身远祸的生活方式,走上了寄情于山水的道路。这首诗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在王维的创作后期,他写的诗多抒发闲情逸致,幽境禅理。
明确:对官场黑暗的鄙弃,追求隐逸生活。
师补充:向这种在诗歌的结尾表达作者心志和情怀的篇章结构,我们叫做卒章显志。
(6)师:那好,我们现在来归纳这首诗歌的主旨。大家还记得我们归纳主旨的公式吗?一起来回忆。然后大家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把它写在纸上,待会儿请两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回答)
明确:通过什么……,表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美了什么……,批判了什么……。这首诗通过描写山中秋日傍晚静谧、清幽而清新的自然风景,表现了诗人对污浊、黑暗官场的厌恶,对安静纯朴的隐逸生活的向往(渴望/追求)的思想感情。
5.分析艺术技巧
(1)问:颔联运用了一种修辞方法,大家知道是什么?
明确:对仗。
(2)问:大家注意到没有,颈联也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是什么呢?
明确:对仗。
(3)问: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这样的手法叫做什么?
明确:动静结合。
(4)问:诗的题目以及首联一开始就已经告诉我们,这是“空山”,“空”就是空寂,但到了这里,我们发现这山有泉水声,也就是我们上边所说的动景,这是否矛盾了呢?
明确:不矛盾。山泉因为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反衬出山中的静谧、清幽,这种手法叫做以动衬静,如“蝉造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教室里很安静,静得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听到了”。
小结:我们一起来归纳这首诗的艺术技巧。
明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动衬静。
点拨:大家注意,像《山居秋暝》这样,在最后点明自己情志得手法叫做卒章显志。
四、师生齐读,结束讲课。
《山居秋暝》幼儿大班教案7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4、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5、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鉴赏诗歌。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三、教法学法: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教材分析:王维属于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这也是王维的代表作品,很能体现王维诗歌的特点。
学情分析:学会分析诗歌的手法与情感。对于学生而言是新的知识,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注重对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能够体会诗歌的情感,从而欣赏诗歌的美。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看黑板上“亦诗亦佛,佛性为诗,诗入佛境;半隐半仕, 仕不碍隐,隐在仕林。”这副对联写的是哪位诗人?(诗佛王维)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佛王维,感受一下他的《山居秋暝》的独特魅力!
二、识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略说)
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四、知背景: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五、析题目,初步感知:
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明确: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六、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七、明晰诗意:
王维的诗被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下面我们通过捉诗的意象,品味诗的意境来赏析这一特点。
1、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4、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5、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参考范例:“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
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6、总结画面内容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7、山中景色令人陶醉。我们体会了“诗中有画”的特点。八、再次诵读诵读指导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
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九、深入鉴赏: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不空,山中有人,有树,有水,为什么诗人写此山为“空山”?
结合诗局理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
明确:“空”实为静,人静,树静,水静,山静,让人心也静,这种静中透出的是一种心的空明与纯静。所以空山不是空空的山,而是宁静的山,纯明的山。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美在哪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诗句中蕴含了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明确: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
4、既是诗人心境空明,极力想表达山居之幽静,那他为什么又写了喧闹的浣女和下水的渔舟呢?
明确:浣女也好,渔舟也罢,还是在写山居的空明与纯静,写人心的宁静。诗人仅仅是以动写静,以闹写静而已。(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5、讨论: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明确: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清新、宁静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6、知人论世: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7、读下列文字: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王维
结合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倒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明确: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人淳厚、朴实,以人和而望政通。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总结:作者通过写空山中的清幽景色,表达出自己追求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以及希望留在山中,过上隐居生活的想法。动静结合,色彩绚丽,既有生机,又不失宁静,确实是一篇非常有画面感的山水田园诗。
上面这些都是有关于《山居秋暝》幼儿大班教案汇总的优质内容,相信以上这些内容中一定有大家在书写过程中所需要的东西,希望它们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书写灵感上的启发。如果喜欢小编这期分享的内容,也请多关注本站。
本文由用户:qingfan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25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