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精选范文 读《品中国文人》心得感悟汇总

中国文人读后感有助于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文人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观点,进而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主题思想往往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引发共鸣和思考。以下是《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精选范文和读《品中国文人》心得感悟汇总,可供大家参考。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精选范文 读《品中国文人》心得感悟汇总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1

《品中国文人》是四川眉山作家刘小川的作品,共四册。作者以现代人的视角和情感,品读了中国历史上光辉璀璨的文人功绩,从屈原到鲁迅,读来倍感亲切。

翻开目录,我决定从苏轼读起。一方面因为苏轼和作者都是眉山人,另一方面因为苏轼是我心目中中国古代文人的偶像。记得几年前有一次与眉山的同行交流,他骄傲的介绍自己的家乡,说是“三苏”的故乡,我接上话也自豪的说起自己的家乡―凤翔,同样和苏轼特别有缘,当初刚刚考中进士意气风发的青年苏轼,成了大宋朝公务员,职业生涯第一站便是凤翔知府签书判官,27岁的他带着结发妻子王弗,在凤翔工作生活度过了三年的.美好时光。因着共同崇拜苏轼的渊源,感觉大家的距离瞬间拉近了许多。

苏轼诗、词、文、书法、绘画等方面的造诣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他是一位天才和通才,也是宋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艺家和科学家。尤其是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作者认为“中国古代,苏东坡这样的个体生命,可能绝无仅有”,“我个人对苏东坡总的印象是:他能看见生活。看见生活不容易,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国家、历史。换句话说,他具有总体把握生活的能力,纵向千年,横向万里。他既能看见普通人眼中的生活,又能看见普通人看不见的生活。宏观微观都胜人一筹,所以,称他为生活的大师。”

苏轼的一生有三个人对他影响至深――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于是,我紧接着阅读了欧阳修和王安生的篇章。作者没有单独介绍司马光,不过他在前面三个人的部分都是重量级人物。

唐宋散文八大家,北宋占六个,而欧阳修是旗手,旗下有三苏父子、曾巩和王安石,影响后世上千年。欧阳修为官多年一心为民胸怀坦荡,深得百姓爱戴,当然也得益于他极高的个人修养。被誉为北宋第一散文的《醉翁亭记》,文字如泉水之溢,一派天然。人、亭、山、泉、鸟,皆含醉态:酒醉、色醉、情醉、意醉,画图难书。欧阳修五十多岁时主持科举考试,看到苏轼的文章“不觉汗出,惊为异人”,以他文坛至尊的身份在京城奔走呼号:“三十年后,无人道着老夫也!”当时的苏轼还只是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足见欧阳修的胸襟。晚年的他为政为文,自号“六一居士”:集古一千卷、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再以一翁流连沉醉于五物之间。白发苍颜,朝气蓬勃,真率性情,着实让人敬佩。

拗相公王安石强劲变法,被作者评价为中国古代大文人中唯一影响了国家命运的人。王安石与苏轼政治上势不两立,此消彼长几十年,其实从另一种意义上他们是心照不宣的朋友,政治严重对立,文化高度认同。不同在于,苏轼主张渐变,王安石主张骤变;苏轼是民本思想,王安石是国本思想;苏轼是生活大师,兼具宏观与微观、理性与感性,王安石是轻视日常生活,理性有余感性不足,注意不到细微之处,不懂“生活世界”为何物。王安石犹如纤夫,拉着大宋这条船逆水而上。激流险滩,纤绳勒进肌肉,他咬牙瞪眼不吭气,还得使出拳脚,对付一拨又一拨强悍政敌,抵挡住内部乱箭,虽一生付与国事,但最终无力扭转,空余悲叹。有人曾用“法非不良,而吏非其人”来评价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假如大宋朝多一些像王安石这样的官员,变法的结果未尝不能改变。

历史,在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前行。通过品读一位位历史高人,把握其中历史规律,汲取中国文化精髓,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就能为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2

这个暑假 ,我读了刘小川先生写的《品中国文人》,感触很深,刘小川先生写的这部书,并不是像其他的文人传记一样只是平白的语言介绍人物生平,而是走进他们,通过文献和作品了解他们的生平,再将它们汇集在一起,娓娓道来,读起来并不会使人觉得平乏无味,反而像是与书中的人物联系在了一起,随着他们命运的颠沛自己的心也跌宕起伏着,让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屈原,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历史中我最喜欢的时期。

屈原的一生十分跌宕,服侍着一位昏庸的软蛋君主,几次被贬,又几次恢复原职,还要面对张仪这个强大的对手,是出色的政治家,变法试图让楚国富强成为霸主;也是出色的诗人,《离骚》在诗歌的历史上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地位。

屈原的出身是王室贵族,可谓今天的“官二代”,可是看看古代的“官二代”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他们与今天的“官二代”截然不同,他们也熟读经书,能诗能画,有修养有学问,而现在的“官二代”们却截然相反。看来,有的时候,我们不光要像外国学习,古人们的修养,古人们的品行,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的,我像这就是我们现在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所在吧。

屈原变法失败,被贬到夷陵,在夷陵的数年间,屈原写下了《离骚》,后来秦国想要进攻楚国,屈原被复职,屈原连齐抗秦,并取得了成效,本以为屈原可以继续为楚国变法图强,秦国的张仪却对怀王一番花言巧语,屈原被囚禁在了齐国,在囚禁的过程中,屈原写下了《抽思》。后来屈原又被流放,去了汉北蛮荒地,后来屈原又被召回,而这次怀王却被秦国拘禁。怀王死,楚顷襄王即位,屈原被流放到南楚洞庭,写下了后人不复望其项背的《天问》,最后,抱石投入汨罗江中自尽……

纵观屈原一生,文学上成就极大的作品都是在屈原被流放活着国家毁灭时写就的,说明困境并不可怕,我们要勇敢去面对,在困境中或许也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屈原的忠诚,才智,锲而不舍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品中国文人》这部书我还没有看完,我会继续我的阅读,并将感悟记录下来,学习古人的高尚品质,以提升自己。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3

在读到作者的这篇佳作时,最吸引我的不是其唯美绝伦的史诗、华丽的言语、愤世嫉俗的批判,而是题目——品中国人。

我赞同作者的大部分看法、观点。中国古代辈出文人画士,尤其是在唐朝、宋朝时期尤为显著。与西方世界有所不同,中国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历史,在西方,通常子女都会继承父辈、祖辈的职业,代替长辈一步步做下去;但在古时候中国,大多数有志青年都会参加科举,从而走上仕途,但也会有很多人因未中举而回家种地,这便是著名的“耕读传家”。回过去想想,当时不知埋没了多少有志之士啊。

换个角度,再来看一下那些所谓的“文人”。每个朝代、时期都会有一个杰出的文学巨匠。我曾有幸拜读过朱鸿老师的佳作——《夹缝中的历史》,这其中关于孔庙的那篇文章使我记忆犹新、感触良多。可以说,孔子的成名之路坎坷且又辛酸,他做过官、为各国君王献计献策、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却未曾受到过重用。正如刘小川老师所说的:“像孔子这样的人连年穿梭于列国,形如丧家之犬而大脑高速运行,想透了很多大问题。”这也就只有孔老夫子才能做到这一点,如果换做我,肯定早就选择放弃、老老实实地回家种地去了。我希望自己有时候也能像孔老夫子那样豁达、开朗,走在周游的路途上,却想通了许多道理。我觉得我有时候就很浮躁,遇到问题很少有机会耐下性子慢慢思考,我相信通过学习了这两本名作,在处事上应该会有很大改进。

不过,我发现读此类文章,作者的写作手法大多都有异曲同工之处。文章中多次出现过正反对比论证,总是先举出反例,再体现正面的人物有多么伟大。我钦佩田园居士——陶渊明,世人羡慕牡丹、喜爱莲花,唯独东晋陶渊明独爱菊。他原本在朝廷身居高位,享受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本以为他会就此沉沦,懂得满足,可谁又知他会就此弃官,从此过上隐居的生活。放在当今,如果我是陶渊明,我这么做首先会是被父母斥责一顿,再者是被同事、好友所嘲笑,可见他有这份意志可谓难能可贵啊!都说真正的文人都是正人君子,这倒不假,他们总是会用别具一格的言语点出社会中的种种缺漏,同时也带给读者一些深刻的道理。

这是我读完此书最大的感受,品人如品茶,要深入其中才能发觉精华所在。我相信这些文人的点滴,将化为我学习、生活中的动力。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4

我爱男作家的书,只因我爱上有血性的文笔.正如此书,血液与灵魂穿梭,文学与哲学交融,把人文艺术拉向一个新的高度.

文人的世界,有道不完说不尽的美.这美,暇思无穷…

众看当代人的审美观,舞台上的吼吼叫叫,是他们无比顶级的追随.百年之后,他们只不过是台上唱小曲的戏子,终究改变不了被人们娱乐消遣的角色.翻看历史长河,多少杰出文人的光彩是无法掩盖,每一个文人都有自己的棱角,都有自己的艺术,影响着华夏人民千年的艺术.

历史是河,文人就是河中那翻滚不停息的波浪.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司马迁则是最惊人的那颗骇浪,当科学家们拿着尺子衡量着长江与黄河的源头,司马迁则在几前年前就拿起了尺,量下了华夏人民的源头,秦始皇创下了万里长城,而汉武帝培养了大史学家司马迁.近来在杂志看到了一句这样的话,南唐后主李煜,是失败的皇帝,又是失败的男人.我不禁有点吃惊, 李煜是失败的皇帝,可是,又有谁可以写出像

这样的千古绝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问古今,谁有?在政治上失意,是古代文人的通病,李白,杜甫,苏东坡,谁没有?只是李煜文学上的成就远远胜于政治上的成就.

说李煜又是失败的男人,那更是大错特错了!大周后与小周后,两位绝代佳人,人称东吴时的二乔.大周后与李煜灵与肉的结合,可畏是人类情感的颠峰,小周后得知李煜的消息,被气的溢血而死.那个跳着金莲舞的绝世美人,调戏着皇帝赵光义,大力的挥霍着为之建金莲台,等到七月七之日,赵光义垂涎已久的日子,窅娘翩翩起舞,在无比风光的金莲台上,跳起了金莲舞,她娇娜的身姿始终是背对着赵光义的宫殿,绝世的容颜面向着南方,心里默默的念道,今天国主四十一岁大寿,窅娘为你跳金莲舞.好感人的一刹那,原来七月七日是李煜的生日.她得不到李煜,她的心却这般忠贞李煜,放着大宋江山的娘娘不做,七月七日,她香消玉损.所以李煜,这不是文人的魅力,又是什么的魅力?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5

最近,大家都读看一本书,《品中国文人》,老师说大家都读品中国女人都读疯了,是啊,刘小川的《品中国文人》在我们学校掀起了一阵品文人的热潮。

读完《品中国文人》之后,头脑中常常会想象嵇康刑场上一身绿袍坐弹那首《广陵散》时四下的鸦雀无声;陶渊明扛着锄头看着萎怏的豆苗时的无奈和困惑;浮华的皇宫中司马迁–

刘小川的风趣又不失文雅的语言,让我为之一拜,更能让我感兴趣的是,那多少文人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这其中,我最赞的是陶渊明。苏轼把他当榜样,刘小川研究了他三十年余久。其实,我未读陶渊明时,认为他是一个自傲之人,因为,他写的《五柳先生传》是自传,他自己夸赞的那么美好,唯独他也。可接近他后,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喜欢的是这种生活,这种不慕荣利的闲情。陶渊明生平简单,简单却蕴含着丰富。

在这其中,我为屈原而悲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这句名诗,形容屈原是在合适不过了,屈原的爱国,无人能比。乱世之中的小人之多,皇帝三番五次的贬它,又三番五次的召回他,把它当做奴仆,玩具,要时拿出,不要时扔掉,这样的对待,屈原完全可以当隐士,可他却一次一次的为国效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白。而我对李白有了新的看法,使昔日在我印象之中的高大形象沦为孤傲一世的形象。他不顾亲人,从不从小官做起,他想一步登天。为了这个,他又寻仙,弄得那些“仙人”处处躲着他。还别出心裁干他的所谓大事儿。他的形象实在让我大跌眼镜。

这些中国文人过着别样精彩的生活,留下异彩纷呈的文章,滋润着我们幼小的心。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6

在《品中国文人》中,我们通过本书看到了屈原漫步江边;司马迁埋头著书;司马相如操琴作赋。旷达笃定的嵇康、举目,悠远的陶渊明、豪气浪荡的李白,忧思纯美的杜甫,丰赡细腻的白居易、柔肠旗旋的李煌他们在天幕上永远闪烁,照耀着后世文人的心志与情怀。  

在这些大文人中,我最想谈的是一位朴素、劳作,不与世同流合污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是东晋诗人,他的曾祖父是东晋大将军陶佩。陶渊明出生在江山如画的寻阳郡柴桑县一个叫上京里的地方,字元亮,一名潜,世称靖节先生。陶渊明的著名诗篇大多是他四十岁以后写的,他四十一发时仕彭泽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职归隐躬耕田园,过上了安逸,悠闲的生活。427年十一月,寒冷的冬天,陶洲明死于贫病交加。  

中国历代辞官者,数以千万计,只有陶渊明将质朴生活的欣悦,通过朴素的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在他的诗篇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田园风光: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我们可以看到躬耕田园的.乐趣: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我们还可以体会到田园生活的悠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的诗朴素,通俗易懂,但在当时以及后来很一段时间并未受青睐。钟山荣的《诗品》将诗歌列为上中下三品,陶渊明居中品。但这并不能否认陶渊明的文采,萧统评价他的诗:语时事则指而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苏东坡提到他,永远以学生的口吻:渊明吾师、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陶渊明是中国历史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他,确立了人性的价值,审美的价值,开创了诗词中一种淡雅清新的境界。x他是中国的头号乡村歌手:房前屋后皆风景,一草一木亦关情!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那个手提一篮金菊花,慢悠悠向东篱走去的诗人向我们说。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7

我是中文系本科班毕业的,对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可以说非常熟悉,捧着《品中国文人》这本书,我仿佛捧着一杯烫烫的、香香的热茶,品一口,回味无穷,难怪刘小川给它命名为《“品“中国文人》。

刘小川笔下的文人,好像就像老百姓的左邻右舍,似曾相识。热爱祖国的屈原,忍辱负重的司马迁,性格直爽的嵇康,“种豆南山下”自然派的陶渊明,活力四射的李白…他们凭什么成为流传千古的中国文人?

凭屈原百折不挠的爱,对完美事物的追求,甚至用死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凭司马迁为了《史记》生命退居其次,官职,友谊…一切都不重要了;凭杜甫有一双看清普天下苦难的眼睛…他们都能先知先觉,因为他们善于思考,善于观察.他们都能坚持自我想法,是因为他们一肚的真才能。

《品中国文人》共叙述了十余位中国文化大家,这是一本必须经过品,才能解其中滋味的好书。而且要慢慢的品,细细的品。这本书让我深信文字所给予人的灵魂的力量,中国文人真的只能用品才恰如其分。

从书中我们了解到屈原三次流放,加起来可能有二十多年,踉跄足迹踏遍荆楚,与神巫、与草杯木鱼虫鸟兽对话,诗境,句法都是“走”出来的。流放出诗人,颠沛写华章。精神是自由喷射谋求着自由的表达。屈原以他的大悲之鸣见证了楚国之亡。他以楚声表达了楚国,楚国在他的笔下获得了重生。屈原那个年代,思想是活跃的,情感是奔放的,艺术是自由的,世界是敞开的,神灵是亲切的,自然是浑成的。

品过屈原再让我们走进司马迁吧,作者是这样描述的:司马迁独行多年,把孤独的兴奋尝了个够。短暂的停留,然后又上路,他总是在出发。路上的感觉真好,我们只能凭借想象概括:那些理性,感性加野性的融合状态,那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那奇妙的精神触角,那从天而降的喜悦,那郁闷之后的豁然开朗—–行文至此,真想跑到司马迁的快乐里边去,摸摸,看看。《史记》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方方面面的。它是史学和文学巨著,又是古典意义上的百科全书。它写西汉以前的时光,却远远越过今天,直指我们可能拥有的未来。有一定修养的中国人,如果不读司马迁,不读其人其书,那真是令人遗憾。

在走进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里,一次次被他们的执着感动着,眼里一次次涌着泪水。读书也是读人,被他们高尚的品格所感动。到了东晋,一个真心向往平淡,并在平淡中发现了巨大美感的伟大诗人横空出世,他的名字叫陶渊明。房前屋后皆风景,一草一木亦关情。今天手捧陶渊明的诗,仍会怦然心动,如遇美食,如见佳人。我们从陶渊明诗中可以获得巨大的精神养分,我们今天怎能错过?我们错过了陶渊明,岂不等于俄罗斯人错过了普希金,英国人错过莎士比亚,德国人错过荷尔德林?生活的智慧,现代人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

回头看看苏东坡这位全景式的生活大师,包括苏东坡强调的风俗、道德。“物质”跑出很远了,“精神”当奋起直追。说到底,人之为人,除精气神,余下还有什么呢?苏东坡他提升了人之为人的境界。他是令现代人目瞪口呆的生活大师,对生活永远高涨的热情和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像恒星一样燃烧。

解开苏东坡的快乐之谜,天性生快乐,智慧生快乐,磨难生快乐。身为女性,我们更应当了解我国的宋代最伟大的女诗人李清照,她优美、优雅、风骨天成,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亮出她光彩照人的身姿,从李清照的中我们了解到李清照性格很要强,同时,女儿太女人太又十足,这是李清照的感人之处。巾帼不让须眉,却保持芳香袭人的脂粉气。在以男人为主流的社会氛围中,李清照嫣然而入,纤手不让巨手,蜂腰压倒熊腰。碰上李清照,李清照碰上宋词,双方皆幸运。她常用的词牌,如《减字木兰》、《蝶恋花》、《菩萨蛮》、《浣溪沙》、《渔家傲》、《如梦令》等,也是毛泽东所喜用。李清照称得上是十一世纪末的新女性。二十一世纪初,仍然仍有榜样的力量。她生活的勇气给人印象深刻,她的作品闪耀着“女性之为女性”的夺目光辉。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8

暑假期间,我读了《品中国文人》这本书。拿到刘小川的《品中国文人》,心中有一份担心,作家型的小川何以选择这样一块硬骨头?能说出前人未道之言吗?但是一篇篇读后,此书对我有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作家用全新眼光处理着传统的材料。内容结实,文笔一泻千里,作者凭借几十年深厚的积累、良好的艺术修养,写出极带情感色彩,类同当年梁启超的新体散文,它们“不守家法”,信笔而来又舒卷自如,议论雄辩,别具一格。

在刘小川品述的文人中,有众人皆浊我独醒的屈原,有被汉武帝阉割的司马迁,有旷达笃定的嵇康,有举目悠远的陶渊明,有毫气浪荡的李白,有忧思纯美的杜甫,有丰瞻细腻的白居易,有柔肠旖旎的李煜,旷达明睿的苏轼,壮怀激烈的辛弃疾,有美女词人李清照,敏感深刻的曹雪芹„„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是乐观旷达、积极向上和风骨柔情。

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他的思想和创作屈原学识渊博。他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传说,都很熟悉;对于春秋以来各大国的历史和一些重要人物,也很了解;而对楚国先王的创业史,尤为精熟。在这广阔的领域里,他总结了许多经世治平之理,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在屈原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

司马迁,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众所周知,他是身体不完整的伟大的男人,汉武帝因李陵冤案而废掉了他的生殖器。悲剧发生在他四十七岁的那一年,从那以后,他称自己是“刑余之人”。他是在侮辱和愤怒中完成自己的伟业的。今人可能单从性能力丧失的角度来看他的悲剧,而在司马迁,侮辱是第一位的。

司马相如,西汉大辞赋家。三十岁以前他一直落魄,碰上卓文君,命运才出现转机。这桩使他名传千古的风流韵事,还带给他财运、官运。财、色、权、名他样样占齐了,一辈子过得舒坦。换成今天的思维,人们会一拍大腿说:这美女值,太值啦!

陶渊明,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又是什么人呢?他是苏东坡最崇拜的人。东坡先生提到他,永远是学生的口吻:“渊明吾师”、“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陶诗109首,东坡每一首都唱和了。在东坡看来,李白、杜甫还在陶渊明之下。苏东坡这种境界的人,尚且从陶诗中获得巨大的精神养分,我们今天怎能错过?我们错过了陶渊明,岂不等于俄罗斯人错过普希金、英国人错过莎士比亚、德国人错过荷尔德林?

李白,我国唐代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性情于常人有二,但李白的精神如天马行空,行云流水富有张力。文人坚持原则,美政思想和清洁精神是至关重要的。脑子装有尧舜孔孟老庄等等亚圣的思想可以修文人的性和身。他为人放荡不羁,一生喝酒寻仙渴望做大官报效祖国。他有家室,常年不归家,貌似置家人不顾,这点让我很失望,因他无对家人的责任感,我便毫不客气地将伟大的李白逐出我心中的秘密花园。但不可否认的是李白的诗句确实很伟大,《将进酒》、《蜀道难》等的气势让我叹为观止。不能因为他为人

让我不满意,而对他的诗句以眼带颜色而置之。《将进酒》是我最喜欢的诗歌之一。

杜甫,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个家道中落的满载历史的老人,他心怀天下慈悲的情怀很值得我学习。他早年与李白一起游学炼丹,参加科举考试不幸未中,晚年靠官场中的知己接济而生活。他死得比较惨,晚年在船中漂泊,几天不曾沾粮食,朋友送他几大桶牛肉和酒菜。谁知这牛肉是病牛,饿慌了的他猛吃一顿后,天天拉肚子,医治无效,加上年老经不起折腾,如一叶扁舟飘逝于苦难的人间海洋。他伟大的艺术照耀千古,我敬仰他佩服他,但因其不能处理好现实导致潦倒破落致死,这让我对他的欢喜之情退后三尺。

白居易,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李煜,南唐第三任国君,史称李后主。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郁孤台就像辛弃疾。不知赣县今犹存否?那是绝妙的天然雕塑。辛弃疾武艺高强,谋略过人,却长期受南宋朝廷的排斥,一身本领闲置。他出身于沦陷的山东,二十二岁就拉起两千多人的队伍,在敌后建立根据地,打击侵略者。他的军事论文《美芹十论》,显示出对金作战的非凡的战略眼光。可惜一腔热血化作东流水。“忍将万字平戎策,换作东家种树书。”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中国古代,妇女地位低下。古代史书中男人的名字浩若繁星,而女人的名字寥若晨星。宋以前,女人很难留下她们的名字,比如李白、杜甫的夫人,我们只知姓氏。名女人如五代十国时蜀国的花蕊夫人,风流文采,芳名远播,但她姓甚名谁、系何方人氏,却罕有人知。

曹雪芹,我国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著名满族文学家。中国长篇名著《红楼梦》的作者。一部《红楼梦》,写了金陵十二钗尚嫌不足,又要写金陵十二副钗。一大群女子,携带着她们各自的命运向我们涌来。而两百多年前,她们都在曹雪芹的眼前、笔下、睡梦中。作者化身为贾宝玉,与她们同呼吸共命运。亲历并见证豪门大族之败、封建大厦之倾。

鲁迅,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用自己的笔战斗着,用文字开始了和旧势力、封建思想的斗争,成为那个时代中的一杆旗帜。他用雷霆之语警醒世人,解放了一代人思想。

语言创造的文化,在历史传播中,难免带有种种的遮蔽,客观的语境变迁,人为的曲解利用,让原本清晰的图像变得模糊不清。从关注人性变化出发,将语言艺术看作是情感与心灵的外化,刘小川的品评直指生命本源,挣脱出了层层枷锁,他对古代文人前贤的理解有一种可贵的深度,例如对于田园诗人陶渊明,习惯的说法是他辞官归回田园,看作是仕途不畅的人生退缩,但刘小川的眼中,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一种人性价值的确立,他关注房前屋后的一草一木、写鸡、写狗、写桑麻、写炊烟,是用朴素的语言,将人生朴素的欣悦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朴素,以一个人的真为底色,情性真,感觉真,心灵真。陶渊明田园诗的文学价值,是对抗着当时流行的堆砌词藻,拿语言作排场的六朝文赋。对于宋代词人陆游的评说,作者认为,流泪疾书岳飞《满江红》,时时怀念唐婉的陆游,是词人博大情怀的反映,他爱国爱酒爱山川爱美女,由此,他鄙视一切野蛮与龌龊,这种爱与恨贯串陆游的一生,构成了他的光荣与梦想,狂放与落寞,欢乐与辛酸。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9

阅读了《品中国文人》这本书,苏轼多彩的经历迷住了我,让我在他的世界里,仿佛与他同呼吸共命运。

少年成名的苏轼,名震京师,一身傲骨,满怀抱负,学优而仕,忠君爱国。可“乌诗台案”却给了他当头一棒,但被贬的他没有回避自己的才学和实干,一直活出自己的精彩。无论是官升翰林学士,还是被贬海南、黄州,他都能保持着一颗鲜活灵动的心,不喜晴天,也无惧风雨!

我欣赏苏轼!

他是美好的发现者,不论身处何地,都能为心灵找到舒适之所;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历经世事一笑而过;他是盈盈月下的漫步者,不为名利所累,总能以“闲人”的目光去看官场的明争暗斗。“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在他的眼里心里,竹杖是跨越坎坷的潇洒,草鞋是踏平荆棘的乐观,蓑衣是面对挫折的从容,斜阳是寒风萧瑟里的希望。若把人生当成平静的湖面,我们在生活中拥有的伤心,直面的困难,遇到的小人……则是那一阵阵吹皱这一池湖面的大风,湖面的平静不会久,人生的精彩不会断,那份波涛起伏可以让人品味很久很久……我静静地想,默默地赞,解一道题,助一个人,献一份爱心,都能让我发现,世间的一切如此美好。

我欣赏苏轼!他心怀天地间最雅致的坦荡荡。于西湖种柳,于赤壁泛舟,于黄州酿酒,“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我心中飘然脱世的苏轼,我感觉他那黑洞般的精神伟力,足以吸引着我们这个蓝色星球上的一切生物。官场的险恶,生活的清贫,从不曾销蚀掉他乐观向上的心,从不曾击败他昂扬的斗志。亲煮东坡肉,日啖妃子笑……世间铭记着他的旷达与豪放。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于每件事后再去回想,有的心不必急,有的火不必发,有的人不用怨,有的事不要悔。从此以后,我想,我会牢记这份坦荡,认真努力用心做好每件事,成功是顺其自然,失败不灰心丧气,让每件事的经过充满自己独有的享受,对每件事的结局保持自己的见解,展示出生活中最美好的平凡朴素,生活出属于自己的那份坦然。

“大江东去,浪淘尽……”赤壁前,一身素衣,一张玄琴,一壶清酒,一溪烟云,这位只是凡人,却胜仙人的才子,吟诵了千年!他的一切,我们看来激情澎湃,听来心旷神怡,读来满口芬芳!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10

《品中国文人》一书从文人的角度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相结合,带领读者走进中国各位文人的生活,让我们更加了解中国各个时代的诗人。近期读完《品中国文人》的第三本书有些想法。曹操“古代收拾乱局者,自身当有乱的功夫。”,他以乱对乱, 是奸臣,也是盖世英雄。蔡文姬,王羲之,王献之,王维,谢灵运,怀素等人,也让我印象深刻,而让我感慨颇多的是,晚唐一位有名的女诗人— 鱼玄机。

当时的唐代正在走下坡路,但是,文化的繁荣仍然贯穿着晚唐时期。《全唐记》中有着两千位诗人,其中女诗人有百余位,但是单独成卷的仅有3位,鱼玄机就是其中之一。很多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人说她豪放,但也有人说她生活糜烂……但总的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她的诗有着高度的评价。“翠色连荒草,烟姿入远楼。影铺春水面,花落灼人头。根老藏鱼窟,枝底系客舟。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一首《赋得江边柳》让温庭筠赞叹不已。

鱼玄机才貌双全,但是一生坎坷,爱上了一个让她后半生陷入悲惨的男人—已娶妻的李亿,一个有才有貌的女诗人居然连一个妾都当不成。前期的她是幸运的,遇上老师温庭筠,温庭筠关心她,点拨她的悟性,而后她与李亿度过热恋。859年之前,她是幸运。当裴氏出现,她的幸福失去了。但是她又是一个勇敢的女人,她不辞山高水远,只身千里寻郎。在这个封建礼义的禁锢下的社会,这一点我无疑是敬佩她的。

对于鱼玄机这位豪放的女诗人的结局—因怀疑且嫉妒绿翘而笞死绿翘,断头身死,我不免有些疑惑,这究竟是野史还是正史?

自古红颜多薄命,鱼玄机也逃不过这个宿命。卒年二十六岁,身首异地,一代才女就此化作尘埃,但她留下的诗句,却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她当时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去触摸到她的感情脉络,在历史上留下一抹浓墨重彩。

《品中国文人》这一书,让我了解到当时文人的处境,获得一些知识,但是,本书仍存在一些欠缺。比如说,有一些故事跟一些文献对比,会发现主人公换了一个人的名字。作者词藻华丽,但是有部分语言是比较粗俗的,与第一部相比有一些退步。读多了,会感觉作者笔下的文人是同一个性格的,只不过是换了一个故事来描述。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11

今天读刘小川《品中国文人》一书,在嵇康章节中,有一段话读后非常深刻,内心为之一震。“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是说,山涛圆通,圆通的人八方点头;嵇康方直,很难与环境协调。人,都是有个性的,所谓官场吃掉个性,是指当官者、为政者(今泛指在体制内工作的)拿个性换取利益。这几乎是永恒的现象。

所以,古今中外为什么太正直、清高、怀有满腔热血的君子往往敌不过小人,可能有这方面的原因。

嵇康临死之时,没有把儿子嵇绍托付给哥哥稽喜,也没有托付给好友阮籍,而是托付给了已绝交的山涛,因为嵇康清楚,唯有跻身权利核心的山涛能保护嵇绍,托付给其他人可能嵇绍性命不保。事实证明,嵇康是正确的。山涛没有辜负嵇康的重托,不仅尽心尽力教育嵇绍,而且嵇绍长大后,还积极地推荐他为官。”嵇绍不孤”的成语也由此而来。

为什么刚参加工作、初入社会时棱角分明,慢慢的便会被磨平棱角。因为“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没有社会来适应人,只有人去适应社会。在工作中、生活上不断的变通、圆通,根据时势、形势和所处环境去不断做出调整才会取得成功。如果一味的方正、清高、孤僻,不与时势、形势融通,任性而来,必然会处处碰壁,痛苦不堪。

但也不可在变通、圆通中泯灭自己的理想、个性,流于平庸。而应在变通、圆通中坚守正道、保持独立的个性。变是为了“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不断跟上形势,适应形势,取得成功;坚守正道、保持个性是为了保持人性中善的一面,永远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要如何做。岳飞被害,未能实现收复失土、迎回二圣的壮志,是未看清当时政治形势和皇帝心思,未及时调整变通;曾国藩从最初兴办团练,征讨太平军时的处处碰壁,与官场同僚势同水火,到最后攻陷天津,平定太平军,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不断的在变通、调整,先是孔孟,后是法家,最后老庄,处理好了与朝廷、同僚、下级各方面关系,最终取得了成功,实现了自己的抱负理想,功成而身退。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12

一个偶然的机遇让我邂逅刘小川的了《品中国文人》,抱起书一口气看完了第一篇《屈原》,大笑于才华横溢的流氓文人张仪的各种斗法,啜泣于屈原悲愤遗憾抱石投江,这一夜,我穿越了两千年,陪伴屈原走完他颠沛流离的一生。心情波澜起伏,此时眼眶仍温湿。如若宇宙真的有多维次空间,我多么希望,两千多年前的你,能够感受到千万颗热爱您的心,那一丝宽慰,或许也能为你带去一点温度吧。我多么想深拥你,多想告诉你:你的爱国情结感动了华夏儿女两千年。你所处的那个时代,辩士策士们奔波于各国之间,国家意识淡薄,即便是孔孟夫子也都以诸国为国。而你!却自始自终以祖国兴亡为念,偏信偏听的楚王不以你忠贞耿直为宽慰,被流放羞辱,你却依然一颗冰心在玉壶。为你痛!为你致敬!

 这轮明月,你我共拥有。以茶代酒,敬你。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13

《品中国文人》是刘小川的著作。初听这名字,就让我十分诧异。脑海中浮现的是新华字典那般厚重的一套书。毕竟,想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整理出来写传记,那可要花费不少功夫!等我真正拿到书时才发现,每本书只有8—9位人物,均是历代名声鼎沸的人物。读完这本书,我感触极深——《品中国文人》刷新了我对文人墨客的印象。我尊崇刘小川笔下的文人墨客,尤其是鲁迅。

从小学起,我就喜欢读鲁迅的作品,读过他的很多篇文章,很多本书。从书中,我们读到的大多是极具讽刺意味的,像《狂人日记》《药》等等。在书中,他给人的印象总是严肃的。再看他的照片,更有一种威严扑面而来。乌黑而短的头发耸立在头上,一字眉时不时拧作一团。胡须也是短而黑的,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十分精神。一种敬畏感不禁从我心中油然而生。我印象中的鲁迅似乎总是一本正经,话语中总带有讽刺,是难以与之开玩笑和交流的人。但是鲁迅在刘小川的笔下却完全是另一副样子,刘小川的文章使我认识了一个生活中的鲁迅。

生活中的鲁迅其实很平和,无论对父母、子女、朋友、学生都是如此。他从不与人计较,心胸宽广,并且生活简朴——他往往把好东西留给别人。他其实也很爱笑。

然而鲁迅的一生却充满了坎坷,他的求学之路尤其阻碍重重。他的童年很美好,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大家庭中。但是祖父的犯罪坐牢耗尽了家产,而父亲又一病不起,这使年轻的鲁迅生活一落千丈。生活巨大的落差、他人的歧视和父亲的重病让鲁迅意识到了全家面临的危机和中医的落后。于是,他毅然决定到日本留学,学习西医来治父亲乃至国人的病。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又饱受侮辱与歧视,直到他遇到了藤野先生。在与藤野先生的相处中,他再次意识到了中国的落后、中国人思想的腐败。于是最终弃医从文,投入了拯救民族的拼搏斗争中。也正是因为鲁迅先生青年时期坎坷的经历,才成就了如今的“民族魂”。

从刘小川的笔下不难看出,鲁迅拥有着广大的心胸,是勤于思考、热爱祖国的。他在从自身的经历中不断思考着如何使当时的中国更加强大,如何使民族复兴,如何使国人不再受到外国人的羞辱与歧视。他在不断地审视社会,潜心寻找着一条开明和长远的道路。他将自己和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以及自己的思考用文字记录了下来,构成了他独特的幽默而不失讽刺与批判的文风。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民族复兴的渴望、对人民思想改变的期盼,他将无数爱国人士的心声全部融入了一篇篇促人深思的文章中。

鲁迅先生的品质,对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的人都有着深刻的启示。做真正的“人”,过真正的“生活”。他解剖过去,沉着冷静;活在当下,精神普照。他是精神世界最幸福的存在。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他被誉为“民族魂”不无道理。鲁迅先生早已随风而去,但这样的品格在现今社会依旧值得学习。他,正看着我们前行。

从中国文人们崎岖的人生经历中,我看出了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具有的坚持不懈,愿为祖国、民族出力的精神。我感受到了如今祖国的强大,我也看到了对未来的希望。《品中国文人》,品的是伟人背后的孤独,凄凉,他们之所以被称为伟人、中国有代表的文人,是因为他们走过了那条坎坷的路,在文化历史上成为了一颗颗闪亮的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14

周末回到家,翻开了这一本许久未看的书,读书确实有利于人的静心,尤其是读自己喜欢的书。这一次重温《品中国文人》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李白杜甫这样的大文豪,也不是王安石这样的政治家。他的名字叫做“曹操”。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是世人对他的评价,短短的十个字,可见其能力不凡。或许正如书中所说,曹操一直是想当一个能臣的,但在那样的乱世,汉朝如同一叶扁舟,承受着乱世的逆流,随时随地都有倾覆的危险。这样的乱世注定了曹操的命运。

  “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了后人对曹操进行批判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是正的如此吗?当时董卓被杀,李傕郭汜两人起西凉军造反,天子和一帮大在其他诸侯眼里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包袱,无人肯去搭救。但危难时刻方才可以见人心,曹操率部飞速前去营救,这竟然成为了后人对他批判的因素,他真的只是为了号令天下才救了天子吗?我笑而不语,因为心中早有评论。

  曹操戎马半生,参加的战役大大小小有五,六十战,其中无数的’战役都成为了经典。官渡一战,曹操击败了自己最大的敌人袁绍,统一了北部的广大地区,为他的帝王霸业打下了基础。数年之后,曹操率大军攻打东吴,或许是他内心的自负,导致了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失败,百万大军被一把大火焚尽。谁也没有想到那一次,竟成为了曹操最后一次前往江南,同时也让他的统一霸业成为了泡影。

  曹操这一个人,他的一生都是一个谜,他不断的在忠臣和逆贼之间改变着他自己。他是奸雄,同时也是一位英雄。想要了解他,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去品味他,去深入了解他。这样你才会发现属于他的魅力。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15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在这个图画视频充斥眼球的时代,阅读,似乎早已被遗忘。而我,也很少拾起书本,静下心来读一本像样的书。读《品中国文人》,原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不过,看过之后,发现这真是一本好书。

文人,让我想起穷酸,迂腐,文人相轻,也让我想起风骨,正气,君子,两袖清风,当然,更多的是后者。中国文人,尤其是中国古代文人,大多都是想通过做官来改变命运,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治国救世,是他们的终极目标。但是,中国的绝大多数文人,尤其是大师级的人物,总是命运坎坷,即便走上了仕途,也终因不会曲意逢迎,没能坐上高位,即便坐上权力高位,也终是位子没坐热,就被权臣陷害拉下马,或贬官或撤职甚或被流放。他们中多数人,因为理想破灭,现实不堪,最后郁郁而终。不过,无论如何,这些人都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真正的正人君子,从屈原司马迁到李白杜甫到曹雪芹,无不如此。有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也许正是在这种国家动乱,个人不幸的境遇下,文人,更多的能够冷眼看世界,思考国家民族前途,个人命运,才会写出杰出华章从而彪炳史册。对于这些人,尽管他们身上也有可能穷酸迂腐脆弱等等小毛病,但我对于他们,只有崇敬。

刘小川先生的这本书,对中国文人的品读评价,站在不同于其他文人作家品评的高度,用自己独特的视觉,用庄重也不失诙谐的文字,对中国文人特别是中国古代文人做出了非常理性的解读与评价。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屈原司马迁陶渊明等等这些大家中,作者对这些人都是怀着景仰之心来完成对他们的品读的,而独独只有对司马相如,似乎不那么恭敬。其实不是因为这个人没有文才,他写的《子虚赋》《上林赋》都显示了他的才气,也许因为他是御用文人?作者说“司马相如,勾引女人本事大,歌功颂德的本事更大,写了不少辞赋,华丽而空洞”,“司马相如是浪得虚名的平凡人物,文以人传……他这位粉饰现实的老前辈,以他的光芒照亮了这一流派,显现浑浊,映衬清流。”可见,在作者这里,文人,首先是人,只有能闪现人性的光辉人格的魅力,再配上文才,才能被人称道。对于这点,我是绝对认同的。

这里还要说说其他几位大文豪。

一是屈原。对于他,作者是景仰敬佩的。他有着超凡的才华,也有着赤诚的爱国心,是绝对的正人君子,然而最后却落得个含冤而死,这真令人扼腕叹息。文章在字里行间,都传达出一种悲痛,一种同情,一种崇敬。当然,这也感染了我。

二是司马迁。这个完成那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传世巨著——《史记》的真正的男人,他的正气,他的刻苦好学,他的才华,尤其他的为了成就事业而忍辱负重的品性,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作者对于他,是心痛,是敬佩,是爱戴。他说“幸亏有了司马迁。他传给我们的文脉,流淌着鲜血。文脉就是血脉。”“所谓道德文章,人品与文品,司马迁都足以垂范后世。”我喜欢这样的评价。

另外还要说说陶渊明。我个人觉得,陶渊明给人一种亲近感。作者也非常喜欢他,“今天手捧陶诗,仍是怦然心动,如遇美食,如见佳人。”称陶渊明为“渊明”,可见其喜爱程度。想到陶渊明,我总是想起“高洁”,当然也会想起菊花。这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大诗人,确实值得今天的我们好好学习。想想,我们,常常为了五斗米,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尽管这话这事并没有害人,然而却违背了我们的心性。陶渊明,他是真正的心地纯洁干净的人。正因为心灵的纯洁干净,所以他的诗,是天然的美玉。所以作者说他这个人“他是和蔼可亲的,就像我们的亲人”,“诗人中的诗人,真和美,到极致”,“渊明是中国最纯粹的诗人。而与之相应,他也是最纯粹的人。”说他的诗“伟大的诗篇,永远是人类生活的稀有事件。”可见其对人对诗都推崇备至。这不是美誉,因为事实如此。

应该说,中国古代文人,绝大多数都是有真性情的人,唯其真,才使他们在滚滚历史红尘中没有被淹没,而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并且越来越鲜活地活在我们心中。

对于其他,我就不说了吧。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真应该向大多数中国古代文人好好学习。学习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当然,如果你是文人,也包括向他们学习做学问。

上面这些都是有关于《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精选范文的内容,希望它们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书写灵感上的启发。如果喜欢小编这期分享的内容,也请多关注本站。

本文由用户:qingfan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23564.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