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杨业功纪念馆观后感心得  杨业功纪念馆参观有感精选

杨业功纪念馆位于中国某地,是为了纪念杨业功先生而建立的博物馆。馆内陈列着杨业功先生的生平事迹、贡献以及影响等内容。杨业功纪念馆不仅展示了杨业功先生的个人成就,更是向人们传递着艰苦奋斗、追求真理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让人们受到启迪和感召。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参加杨业功纪念馆观后感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参加杨业功纪念馆观后感心得  杨业功纪念馆参观有感精选

参加杨业功纪念馆观后感心得1

一位将军为何牵动了全社会关注的目光?一座纪念馆为何震撼了人们的心灵?走进杨业功纪念馆,凝视朴素的“三件宝”,聆听寒酸的“数字家产”,人们感受到一名共和国将军清廉为官的磅礴力量。

  正如习总书记所强调的,“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

  杨业功的一生,家居行止一切从简,物欲追求淡泊如水,这正是治国齐家的成功之道,更是为官做人的清廉之本。有了它,可抵挡物欲横流,可练就百毒不侵,可树立端方形象,可吸引万众归心。

  从“搪瓷碗”到“台灯座”,折射将军内化于心的俭朴习惯,让人在感怀中涵养节俭之气

  为共和国锻造倚天长剑的“导弹司令”,在物质方面却是超乎常人想象的淡泊。

  将军的旧居简陋得像一张过了时的黑白照片,细观之,让人潸然泪下,更令人肃然起敬。

  门窗破旧,墙壁斑驳,床是30年前用4个大木箱拼成;餐桌、衣柜全是20年前自制的;一只浅蓝色的搪瓷碗,从排长到将军用了30多年;一个旧乒乓球拍安上灯头、插座和开关就成了“台灯座”,绑在拐棍上,上下调节自如。

  “这是将军的家吗?”看着这份“数字家产”,参观者一遍遍问讲解员。

  一个周末,黄山学院几名大学生走进纪念馆,他们很难相信眼前的一切是真的。小餐桌上,静静地摆着那个搪瓷碗,一位来自农村的学生说:“在乡下都很少见到这种碗了,怎么可能是一个将军的家当?”

  一位打扮时髦的女学生拿起手机拍下图片,传到微信上,还特意加上了标题:“将军用的碗,你信吗?”短短几分钟,就收到10多个否定的回答。

  然而,当他们往前走上几步,一幅照片让所有人惊呆了,满腹质疑化成一脸热泪:病中的杨业功,穿着一件掉了扣子的旧棉袄,坐在用了20多年的小餐桌前,面前摆着那个浅蓝色的搪瓷碗,一个蛋糕,几碟小菜,这是将军过的最后一个生日。

  那位女学生流着泪,翻拍下这张照片,再次上传微信,写下这样的话:“这是将军的碗,难以置信但千真万确。敬礼,最可爱的人;敬礼,最可敬的将军!”很快,跟帖多了30多个“赞”。

  从军营到地方,从一座城到全中国,感动在悄然传递,思索也愈发深刻。

  当今社会,一些人热衷于个人享受,追求奢华生活,住房不厌其大,车子不厌其贵,菜肴必选高档,穿戴必是名牌。然而,杨业功却说:“生活简朴一些、平淡一些,欲望就会少一些,烦恼就会远一些,就能把更多的心思用在工作和学习上。”

  一位90多岁的老红军,坐着轮椅来到纪念馆,看到将军简衣素食,清贫自乐,老人几次语噎:“战争年代缺吃少穿,勤俭节约倒是不难,但在物质充盈的今天,尚能如此殊为不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在,军队的优良作风还在!”

  清正廉洁,在不少人眼里是个标准,但在杨业功那里,已经内化为一种习惯,秉持多年,至死不渝。

  从“旅行箱”到“三件宝”,领略将军简捷高效的工作作风,让人在激奋中秉承优良传统

  “军人生为战,廉将不可敌。”这是人们对杨业功的评价,话语中充满崇敬之情。

  纪念馆里,衣柜上放着两个满是划痕的旧皮箱,看起来并不显眼。一次,杨业功的妻子杨玉珍走进纪念馆,一看到皮箱便泪眼婆娑,哽咽着向大家讲述起来。

  杨业功经常出差,有时说走就走,家中常备两个旅行箱,一个装满了衣服、鞋子和生活用品,另一个装满了书籍和办公用品。每次出差回来,杨玉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两个箱子重新整理一遍。

  杨玉珍说:“我总感觉老杨没走,说不好啥时候就会提着皮箱出差去。”

  听到这里,在场的人都忍不住眼眶湿润。人们懂得,旧皮箱装的不仅是衣服书籍,更是一名将军对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秉承。

  纪念馆中央,还陈列着另一个老式皮箱,里面放着绿色军大衣、水壶和方便面,这便是杨业功的“三件宝”。用他的话说,水能解渴,衣能御寒,面能充饥,出差下部队,就不会耽误时间了。

  一句话,道出杨业功“打仗高要求、生活低标准”的精神境界。从当作训处长到基地司令员,“三件宝”一直跟随着他南征北战,留下无数感人故事。

  常年钻山沟,经常吃泡面,时间长了,杨业功还琢磨出“最优流程”:快到吃饭时间,先安排一人先行一步泡上方便面,自己带人继续勘察阵地,等他赶到,面已泡好,吃完就走,赶赴下一个点位。虽然很累,但大家铁了心要跟着这样的将军出生入死。

  今年春节,84岁高龄的老人黄霞思,坐着轮椅,带上一碟红烧猪蹄,放在杨业功的雕像前,流着泪喃喃自语:“杨司令呀,这是您最爱吃的菜,您尝尝吧。我年岁越来越大了,趁着还能动,多来看看您!”

  黄霞思是杨业功生前所在基地招待所的老职工,在招待所做了十几年的饭,他说:“杨司令员吃饭很简单,接待提倡‘禁酒、减菜、少陪同’,有几次菜上得多了,他就跑到厨房来,让我不要再做了。”

  北京的一位歌剧导演几次走进纪念馆,次次端详着“旅行箱”“三件宝”。在她眼中,这是一件件无比完美的艺术品,是一种高尚的化身,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弥足珍贵。

  从“立标杆”到“树镜鉴”,延续将军艰苦朴素的精神风范,让人在感动中永葆清廉本色

  “我家四口人,都拿工资,我的月收入3000多元,家庭月收入6000多元……”纪念馆二楼一角,滚动播放着杨业功在病床上写下的最后一份述职报告。

  一份家底,亮出了正气、亮出了党性、亮出了境界。人们驻足于此,凝视滚动的图片,默念一个个数字,将军音容犹若眼前。

  从一座军营到全军部队,从一座城市到整个中国,人们呼唤杨业功,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他们是在呼唤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回归,呼唤人民军队优良作风的弘扬,呼唤共产党人廉洁本色的坚守。

  追随将军的脚步,军民同举清廉之旗,孕育而生的一项项措施、一件件善举,汇聚起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巨大能量。

  习总书记号召党员干部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对照自己,见贤思齐,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第二炮兵部队坚决响应习总书记号召,广泛开展“远学焦裕禄、近学杨业功”活动。杨业功生前所在基地,持续10年开展学习杨业功活动,党委“一班人”坚持在“带头加强学习、带头服务基层、带头改进作风、带头整改落实、带头勤政廉政、带头推动发展”的“六带头”上抓落实,机关干部下基层坚持坐拼车、吃碰饭、蹲班排,有时干脆“自带干粮去办公”,官兵拍手称好。

  黄山市委把杨业功纪念馆作为“廉政教育基地”,干部接受廉政谈话前,必须到纪念馆接受教育,写出体会。市委领导10多次走进纪念馆,感慨地说:“以杨业功为镜,经常照一照、比一比,常想为官之德,常思清廉之道,长此以往,做人就有底气,做事就会硬气,做官充满正气。”

  领导率先垂范,黄山市机关干部走村串户带足“四个一”:一盒方便面、一个咸鸭蛋、一包榨菜和一瓶矿泉水,不给基层添麻烦。他们传承的,是一种精神;传递的,是巨大的能量。

  杨业功唤起了人们为党、为国家、为民族而奋斗的豪情!纪念馆里,网络上,人们纷纷留言表达敬仰之情:“一盏灯、一个碗,寻常之物却承载着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有杨业功这样的将军,富国强军的征程一片光明”。

  这是将军与百姓的共鸣。在这共鸣中,蕴涵着一个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的灵魂。

参加杨业功纪念馆观后感心得2

10月18日,我有幸在党支部的组织下,第二次参观杨业功纪念馆。记得第一次在部队里参观完杨业功纪念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杨业功同志是一个厉行节约,生活作风严谨的领导干部。

走进明亮的纪念馆,一眼便看到了杨业功通知的戎马身影。59个春华秋实,杨业功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对党忠诚”的誓言。在5个部分的参观活动中,杨业功同志身上那种敢于创新、励精图治的精神让我深深为之折服,在他的带领下,我军创立了导弹部队,发射了中国首枚导弹,提高了国防能力。虽然当时的科研条件很艰苦,但是依然活跃着他们奋斗的身影。作为首长的杨业功,从来没有特殊化,和士兵们同吃同住,在1999年的见过50周年国庆大阅兵上,他也是同普通战士一样艰苦训练,做好大家的表率。我还记得他随身携带的三件宝:大衣、水杯、方便面,这就是他孜孜不倦工作中的三个亲密战友,陪着他读过无数个忙碌的日子,见证了他一次次的成功与失败。

在参观的过程中,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我眼前,为我们再现了杨业功同志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讲解员一句句声情并茂的讲解萦绕在我耳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杨业功的英雄事迹,另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为之深深打动。”活到老,学到老”在杨业功同志身上真实的体现着。18岁的他虽然在高中毕业那年响应祖国的号召,弃文从武,但是,到部队的他依然不放弃学习,通过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和战斗能力,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是他依然以祖国安危为己任,扎实钻研,开拓创新,创造出一项项的新业绩。在他生命的末期,躺在病床上的他依然没有丢下学习,完成硕士论文,并在逝去6个月后收到了硕士生毕业证书。30多岁的他开始学习书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练习中,纪念馆墙上的书法作品是他成功的见证。在他那满满的书柜里,摆放着各类书籍。做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做为肩负祖国繁荣使命的青年们,更应该向杨业功同志学习,在学习和工作中扎实地、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

“携礼莫入”之门让我印象最为深刻。那时在杨业功同志上任旅长伊始,为了杜绝送礼之风而悬挂于他家大门口门楣上的横幅。在当下全国党员学习保持党员纯洁性的学习之风中,杨业功的这扇“携礼莫入”之门无疑是值得我们去用心学习的,而他也当之无愧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儿子的婚礼,只是在邀请亲友在家长聚聚,不大摆宴席;家人瞒着他到部队学习技术,被他知晓却劝其回家;下属送来家乡的土特产,却被之严厉拒绝……一件件生活中的小事中,都可以看出,在生活作风上,他是那样一丝不苟地严格要求着自己。节俭之风在他身上更是淋漓尽致的体现着,一件穿了十几年的棉袄,一个用三十多年的搪瓷盆,还有那部很普通的翻盖手机,都在向参观者们诉说主人的节俭。但是,在社会公益事业上,杨业功同志却十分地慷慨大方,捐助了数名家境贫寒的莘莘学子。想想如今的社会,办事要找关系,要请客吃饭送礼,这些不良的风气,让社会变得越来越腐败,而无数的官员也纷纷因为一贪之念而落马。名表、名鞋、名皮带成为有些官员被腐败分子侵蚀的根基,我想,作为官员、作为党员,应该多想杨业功同志学习,在生活作风上严谨一些,不要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腐败,厉行节俭之风,让每个党员心中都有一扇“携礼莫入”的纯洁之门,让我们的国家因为每个人的节俭而变得更加的繁荣富强,巍然的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为自己时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参加杨业功纪念馆观后感心得3

导弹司令杨业功,全军十大英模,其画像挂在全军连以上单位俱乐部。杨业功纪念馆2012年8月建成开放之后,已经成为火箭军理想信念基地,荣获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20余项殊荣。时过8年之后,回望参与杨馆建设的日日夜夜,我为自己的艰苦付出无怨无悔,为参与的这段战斗历程感到自豪,为抵近这个伟大灵魂、接受道德洗礼而倍感荣幸。

以英雄为范,可校人生航向;守初心而为,可致光明前行。追忆杨业功纪念馆建设历程,让我再与英雄人物共振绿色青春的激情,再次接受理想信仰的洗礼,让英雄往事与情怀再次温养我们的内心。以此文,致敬杨业功将军。

杨业功生前是我服役时的基地司令员,他是军事斗争准备前线的一员闯将,常年战斗在军事斗争准备一线,呕心沥血、终因积劳成疾,于2004年7月2日因病去世,享年59岁。2005年,作为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对他进行了高度的艺术化概括:“铸就长缨锐旅,锻造导弹雄师。他用尺子丈量自己的工作,用读秒计算自己的生命。未曾请缨提旅,已是鞠躬尽瘁,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他是中国军人一面不倒的旗帜!”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号召全党全军学习杨业功同志奉献、创新、务实、自律的“四种精神”,并被中央军委授予“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荣誉称号。

杨业功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导弹司令,他忠诚执著,清廉刚正,个性鲜明,才华突出,从战士到将军,是一个二炮部队土生土长起来的老兵。把杨业功的光辉事迹以陈列展览的方式呈现出来,是二炮官兵的共同心愿,也是二炮党委的坚定决心。2012年,经军委和总政治部批准后,基地党委决定在风景秀丽的黄山市区建立“杨业功纪念馆”,以杨业功浩荡之英风锐气,激发火箭军官兵铸就长缨锐旅,锻造东风战队。

我是2012年3月28日接到基地借调命令,其时,我司职于某旅队政治部副主任。当晚坐火车直奔黄山,下车后未及洗漱就直接到会场,参加了杨业功纪念馆(下简称“杨馆”)第一次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正式参与杨馆建设工作。

当时基地党委决定以军委向全军官兵发出向杨业功同志学习号召7周年为特别日子,确定以8月12日为开馆之日。从当天算起,总计建设时间只有四个月时间,工期非常紧。会议一结束,建设领导小组马上行动,在黄山市屯溪区稽灵山公园的西南角,从开挖山体土方开始,倒排工期,一边出施工方案、一边进行场馆建设,一边进行陈列设计、一边收集相关文物资料。每一天都当两天用,每一分钟都安排工作。

我当时与基地秘群处的戴晓明副处长、宣传处朱德华干事三人,组成陈列组,负责指导并参与杨馆承建企业的陈列设计工作。陈列组三个人,都是同年兵,都是副团级干部,都是宣传战线工作多年的老兵,但对人物纪念馆的陈列设计,又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毕竟,从部队的黑板报到宣传展板,再到大型展馆陈列,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需要从头开始学起。好在我们有一个强大的顾问队伍,为了实现高水平的设计,领导小组专门邀请了解放军军事博物馆设计处李跃进处长、上海著名展陈专家俞乐滨先生(辽宁雷锋纪念馆总设计师)、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一级美术师陈坚(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作者)作为杨馆的设计顾问。而我在陈列组的主要任务,就是担纲陈列大纲的起草和所有文案工作。

陈列大纲是纪念馆建设的核心灵魂,是体现陈列主题的基本指向。好在在此之前,杨业功作为全军的一个重大典型,他的事迹经过了充分的征集、梳理、提炼,基地也曾经建过一个“杨业功事迹展览馆”,这样就有了一个陈列的基础范本。但离一个展陈面积4000平米,定位为全军性人物展馆的标准而言,现有的范本和素材是远远不够的。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以更高的专业的标准来选、编、用。杨业功同志相关音像图片资料近200G,其中各种图片就有近4000张,资料不可谓不多。正是因其多,所以体现出杂,还存在描述不准要素不全的问题。所以要对每一张图片每一段视频都要认真看过,一张都不能少,一秒钟都不能放过。由于时间跨度大,不同时期的相片质量参差不齐,数量多寡不一,比如有些内容的图片过多,有的则稀缺;有些时段不缺,但有些时段的却难觅;一般性构图不缺,质量上乘的则不够。但作为严谨的历史展览,决不能为了内容的需要,随意进行加工创造,任意虚假取舍,故意改变原有图片的内容或指向。对最后挑选出可以使用的400多张图片,还要进一步进行“查人、查事、查资料”的比对考证,精心地进行裁剪修补,准确描述图片原有的意思。仅仅就“三查”,我们飞北京、去湖北、下部队、到老家,找当事人,查部队史,请他们对着图片回忆何时、何地、何事、何人,力争让每张照片的注释经得起历史与当事者的考验与审视,在准确性上做到无差错。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这些细活,我对杨馆征集到的任何一张照片、一段视频,一份手稿,所有的名言、事迹、年谱、荣誉、书法,都能了若指掌,如数家珍。

素材梳理与陈列设计是同步进行的。面对梳理出的杨业功500余份的手稿、书籍,600余件实物,数百张珍贵照片,数十小时的视频,如何取舍,如何组合,以什么最佳方式展示,遵照陈列艺术的规律,实现有序幕,有渐进,有华章、有高潮、有回望,有余音,这就如导演一幕大剧,需要一个精心精致、用情用智的脚本,这也是陈列组最烧脑的事。面对陈列大纲设计起草这个新领地,我仅有的专业经历就做过旅队军史馆。而杨馆,是一个要面向全国全军的英模纪念馆,建设标准不言而喻。面对这个新挑战,没有退路,用杨业功的话来说,“有困难,就压倒它!”在几个国家级顾问的指导下,我一边学习陈列大纲的起草方法,一边到国内军内各大纪念馆(军史馆)去实地寻师拜师。先后到北京解放军军事博物馆、天津周恩来纪念馆,上海钱学森图书馆(其本人的纪念馆)、鲁迅纪念馆、南京军区军史馆等著名大馆进行考察学习。这段时间,几乎每个周末,就飞到外地去看馆找资料,我们戏称,“把前半辈子没有坐过的飞机,都在这几个月内补上了。”

在反复的学习、揣摩中,我们把部队首长的指示、现有的素材、陈列的要求,摊开来、揉碎来、归拢来,重新再立起来、写出来,于千难万难中,终于拿出了陈列大纲初稿。领导小组马上邀请基地首长、专家顾问以及杨业功同志的家属,一起听取大纲汇报,大家在会上提出了上百条修改意见。结合大家的意见,我们再次外出考察,继续补充资料、调整优化框架、丰富展陈形式。周日一回到部队,马上加班,讨论考察结果,更新陈列大纲。三四天内,再次提出升级版陈列大纲,再次上会研究。这样以周为单位,如此反复,连续进行了七轮议稿,最后,到北京向二炮首长进行专程汇报,才终于定稿。整个过程,马不停蹄、笔不离手、键不停响,夜以继日,天天工作到晚上二三点才回宿舍。全部文稿加起来,有近百万字,可以编成几本厚厚的书。后来我整理文件、文档时,看到这些凝聚了二炮、基地首长,专家顾问和战友们智慧的每一个标题、每一处注释、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全部是从自己的指尖逐字输出时,竟然有点不敢相信,感触多多、难于平静。正是在撰写陈列大纲中,我们再次追寻老首长的光荣足迹,渐次抵近杨业功这个伟大灵魂,被他在军事斗争准备期间忠诚履行使命,矢志报效祖国,夜以继日铸神剑、不辱使命谋打赢的精神所感染,化为我们废寝忘食、忘我投身杨馆建设的最大动力,让我们在另一个“战场”践行他为党为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

陈列大纲定稿后,展陈设计公司马上开始了效果图设计。为了在紧凑的时间内,让设计师准确领会部队首长的意图,高效精准的展现陈列大纲精神,我和戴副处长直接进驻展陈公司的北京设计处,逐个专题逐个单元逐个板块进行跟踪指导。从整体效果到分组效果和具体图板,事无巨细,全部把关,每天要跟他们十几个设计单元对接,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由于工作强度大,导致我腰椎间盘病复发,在痛得受不了时,只好跪在椅子上,指导设计师调整方案。设计样稿出来后,迅速传到基地供首长审定,提出修改意见之后,又再度进行修改,如此反复数稿后,终于确定了样稿,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

为了赶工期,场馆一层建好就开始装修一层,装修好一层就开始布展一层,场馆内部和外部广场建设也同步进行,为了对墙体快速除湿,专门调用了十几台大功率洞库抽湿机来工作,往往一晚上下来,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水多达几十桶。每天还安排部队官兵和汽车连,参加建材装卸搬运和突击任务。工地上24小时灯光不灭,人声鼎沸。

正式布展前,开始启动解说员队伍的选拔和培训。在解说人员报到后,我负责对他们进行了政治课、军史课、杨业功史料课、军队礼仪课等进行了辅导。通过这些培训,让这些没有入伍经历的年轻解说员,了解认同军队、了解军营文化,特别是要深入了解杨业功的光辉事迹和伟大精神,让他们真正走进这个英雄的灵魂深处,做到知军爱军拥军,树立起用心用情为杨业功解说的思想意识与朴素情感。

胜利的时刻终于到来,成功的日子就在眼前。8月12日上午,黄山市屯溪区,新安江畔,稽灵山下,雄伟端庄的杨业功纪念馆建成开馆,基地部队举行了隆重在开馆仪式。军地领导、杨业功亲属、家乡代表以及上千名军民参加了开馆仪式。该馆由主体建筑、纪念广场和附属用房三部分组成的占地1.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718平方米,主展馆面积3906平方米。该馆以杨业功“奉献、创新、务实、自律”四种精神为展陈主线,分为前言、“忠诚使命、矢志打赢”、“勤学善思、求真务实”、“清正廉洁、无私奉献”、“勤奋进取、赤诚报国”、“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感动中国、彪炳史册”和结束语八个部分,充分展现了杨业功同志光辉战斗的一生和崇高的精神品质。

经过军地双方戮力同心、精诚合作,纪念馆从开工到落成,仅用了137天的时间,创造了黄山市重大项目建设的奇迹。建成之后,就列为第二炮兵理想信念基地、安徽省、黄山市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后来又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至今,已接待参观学习240余万,成为黄山市著名的人文景观,全军重大英模教育场所。

良将功成慷慨去,热血肝胆昭后人。从到基地参加第一次工作会议,到建成开馆,再加上的试运行时间,我参加杨馆建设近半年,做了许多艰苦的工作。因为长时间伏案工作至深夜,又在空调的环境中加班,开馆三天后,我的腰终于受不了,倒在了病床上,住进了532医院。经驻院的上海专家诊断,三四五节腰椎间盘严重突出,已具备手术指征。妻子专门从赣州赶到部队来服侍我。经过一个月的卧床治疗,才缓解了病状,返回了原单位。

一年后,即2013年3月,因为年龄到线,岗位有限,我列入转业对象名单。在面临副团级时间已经将满四年的时刻,虽然心中不舍脱下这身军装,但还是以老司令杨业功为榜样,未向组织提出半点要求,带着一身病痛解甲归田。

转眼间,告别部队已经7年时间了,杨馆竣工也已经8年了。回首人生,在我的22年军旅生涯里,把参与杨业功纪念馆建设,作为军旅人生的一个完美句号,不失为一种最好的结局。正是因为部队领导和组织信任,让自己参与到这项重大的工作,为自己的军旅生涯,留下一些永不磨灭的记忆,让自己的才学与汗水,以具象形式留存下来,实在无憾于人生。每当回望军旅生涯,回望浩瀚苍穹,总能看到天边那些闪亮的星,杨业功司令员,也在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在人生迷茫困顿的时候,这些时代先锋的光芒,总能照亮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坚守入党入伍的初心,坚持致良知,行光明。

参加杨业功纪念馆观后感心得4

那天,天空中下着小雨,凉丝丝的,我们参观杨业功纪念馆的队伍早早地来到了馆外等候参观。

当我们踏着庄重的步伐走进纪念馆时,映入眼帘的是杨业功巍峨的雕像,雕像上方的题词是“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这不禁让人肃然起敬。纪念馆分为三层,六个部分,展陈内容以杨业功“奉献,创新,务实,自律”四种精神为主线。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勤学善思,勇于创新”的精神。

“铸就长缨锐旅,锻造导弹雄师。他用尺子丈量自己的工作,用读秒计算自己的生命。未曾请缨提旅,已是鞠躬尽瘁。他是中国军人,一面不倒的旗帜。”这是2005年感动中国组委会对杨业功的颁奖词,之前我对杨业功的了解仅仅限于知道他是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现在参观了纪念馆,更进一步的了解他以及他的事迹,让我不禁在心里为这位英雄、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竖起了大拇指。

杨业功的一生都没有放弃学习,在他十八岁那年毅然响应国家的号召,弃文从武。但是,他在部队仍然没有放弃学习,通过学习不断地提高他的知识和战斗能力。纪念馆的墙上展示着杨业功算过的一笔账:“如果每天挤出4小时用来学习,节假日抽出一半的时间来读书,一年用于学习的时间大约2000小时左右,相当于83天。”事实上,杨业功确实也是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在杨业功同志身上真实的体现着,直到在他生命的末期,躺在病床上的他依然没有丢下学习,完成硕士论文,并在逝去6个月后收到了硕士生毕业证书。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向杨业功同志学习,在学习和工作中扎实地、不断地学习,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提高自我修养和综合素质,为祖国的发展奉献出当代青年人的一份力量。

杨业功喜爱读书,但是也不是死读书。在读书过程中,他不断地思考,使他的思想越来越敏锐,思路越来越开阔,在学习中不断地创新,更善于把自己所学的东西用于实践。

杨业功担任某炮基地司令员之后倾注心血最多的是军事斗争准备,关注最多的是新型导弹部队的建设。基地第一支某新型导弹旅组建之初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部队建设、训练体制、指导思想的转型。为此杨业功亲自参与研发“常规导弹缩

比飞行弹”,先后查阅了国内外几十种导弹发射技术资料,通过反复的对比和论证,最终成功地解决了制约部队训练的难题。现在,这种“缩比弹”已被全面引入了部队训练。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超前训练,提前介入”的训练模式,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后又提出了实行一个单元操作,多个单元观摩的训练方式,超前培养了又一批的骨干。他的这种吃苦耐劳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让我触动颇深。

杨业功的创新精神是十分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是他依然以祖国安危为己任,扎实钻研,开拓创新,创造出一项项的新业绩。创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是成功一项必不可少的要素,我们应该像杨业功一样学会自我创新,在学习中不断地开拓思维,勇于创新。

作为当代的一名大学生,我感触颇多,我们或许不能像杨业功一样冲在为祖国奉献的最前线。但是做好自己又何尝不是对祖国奉献的一种呢?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自我修养,对以后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是有担当的一代人,也是有创新思维的一代人。像杨业功一样勤学善思,勇于创新。我相信中国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也会越来越强大。就像一首歌里面所唱的“我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一样,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祖国的未来也会前途一片光明。

杨业功他用尺子丈量自己的工作,用读秒计算自己的生命。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勤学与善思是相互联系和相辅相成的。只有做到勤学善思才能从学习中才能开拓自己的思维,从学习中学会自我创新。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更应该向他学习,做一个勤学善思,勇于创新的人。

参加杨业功纪念馆观后感心得5

“披千里冷月寒星,望一路鼓角连营。此身已寄关山外,梦里犹伴兵车行。问世间何为时代潮头?建伟业,立奇功。”看到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阎肃写给杨业功的推荐词,在这个相对和平的年代,我仍感到一种马革裹尸的悲壮、军人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比起一般纪念馆,杨业功纪念馆中那份庄严肃穆更为明显,许是军人的一种浩然正气使然。

在和班里同学一起参观纪念馆时,我发现人群中有几位穿着朴素的老人特别显眼,他们认真观看着纪念馆的每个角落,时不时驻足思考,对于我们来说,那些历史只是遗留下的影像、书籍,而对他们来说却是逝去青春、鲜明的生活,那曾经一颗为国为家的充满激情的红心。本想上去和他们交谈几句,又怕打断了他们的回忆,默默用手里的相机拍下他们认真的背影后,“杨业功是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典范,是我军新型指挥员的杰出代表·······”,伴着前言介绍,我也开始了自己的参观,去了解这位风云人物的一生。

忠诚使命、矢志打赢;勤思善学、求真务实;清正廉洁、无私奉献;勤奋进取、赤诚报国;感动中国、彪炳史册,在几大块的介绍中,对这位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筑非常之业,建非常之功。作为导弹部队的司令员,在建设共和国“战略铁拳”和“杀手锏”部队的事业中,不负使命、矢志打赢,他无疑是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当代军人为国奉献的壮丽人生。

2005年杨业功同志成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颁奖词精准地概括他的生命价值,“铸就长缨锐旅,锻造导弹雄师。他用尺子丈量自己的工作,用读秒计算自己的生命。未曾请缨提旅,已是鞠躬尽瘁。他是中国军人一面不倒的旗帜!”

杨业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工作上,一年的三分之二都在外面。在纪念馆的众多照片中,我发现了一些他和家人的合影,只有2张,一张是和妻子杨玉珍的结婚照、一张是和妻子大儿子合影,下面的说明中写道“1977年春节,首次见到半岁儿子杨波涛时的留影”。试问,现在有哪个父亲会在儿子半岁的时候才第一次见到他?照片中妻子笑的很开心,她该是十分理解他的工作的,在杨业功去世后,杨玉珍同志也一直在各地宣传杨业功的事迹,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传播中国军人的奉献精神。舍小家为大家,那种牺牲奉献精神是军人的特征,对父母妻子非不爱而是把自己有限的生命与精力投入国家,维护国家安全与荣誉,实现国富民强、繁荣昌盛的中国梦。

杨业功同志是中国军人中的杰出代表,却不是唯一代表,还有很多像他一样的军人,如孟祥斌、陈大桂等有名或无名的英雄,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现当代军人的风采,为国家建设增砖添瓦,不计精力财力牺牲,甚至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展馆里放着的红皮鞋红得动人心魄,救跳水轻生女青年的牺牲孟祥斌却再也无法亲自为女儿穿上了。

在杨业功精神的感召下,其生前所在部队牢记使命职责,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不断提高军事核心能力,圆满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展示了风采。作为大学生,我们在感动之余还应该做什么呢?继续自己碌碌无为的生活?当然不只是这样,而是化感动为前进的力量。充分利用时间,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紧密团结在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建设“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强国梦,中国梦”!

参加杨业功纪念馆观后感心得6

四月十二这一天对我可以说是不同寻常的,是刻骨铭心的。这一天在刘方正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庄严的走进纪念馆。

走进宽宏明亮的纪念馆,顿时觉得汹涌澎湃的心一下子就停止了。首先看到的是杨业功庄严的半身雕像,接着导游就简短的介绍了杨业功的一生。杨业功是第二炮兵原副参谋长,先后参与筹建了我军第一个常规导弹旅,组织了第一枚常规导弹发射。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2007年7月因积劳成疾病逝。他四十年如一日,始终把履行打赢使命作为毕生的追求,为此他才有了“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壮志情怀。他把事业看的重于生命,就在生命的后期他依然不顾医生的劝告而坚持在病榻上工作数小时。他说“病魔只能摧垮我的身体,摧不倒我的钢铁意志”。这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怀,他倒下的是肉体,不朽的是精神!

紧接着导游带我们进一步参观,当走到导弹发射车模型时我停下了,因为平时我对军事颇有兴趣,所以我要好好观察观察。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坐在车里,记得小时候曾梦想着穿着绿军装风姿飒爽站在家人面前,认为这是多么自豪的一件事啊!我们一边看着一边听导游讲解一幅幅照片的含义,导游讲解的每一件事都深深的触动着我们。此时我在内心暗暗决定一定要以杨业功的精神为动力,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国家做出贡献。接着导游为我们讲解了当时六七十年代发射导弹艰难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前的贫困的中国,要想建立一支强大的导弹部队,可想而知那是多么的艰辛与困难。随着导游的讲解,一幅幅真实感人的图片,一件件发射场的遗物,无不向我们展示了杨业功为我二炮导弹事业的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胸怀。这时我们来到了一辆车牌号001军用越野车面前,导游说杨业功同志在99年国庆大阅兵时就是坐上这辆车接受江主席和全国人民检阅的。我们知道杨业功同志是0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在奖杯旁边放着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委员会颁发的证书上面是这样评价的:“铸就长缨锐旅,锻造导弹雄狮。你用尺子丈量自己的工作,用读秒计算自己的生命。未曾请缨提旅,已是鞠躬尽瘁。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你是中国军人一面不到的旗帜!”。接下来我们走到了杨业功生前家庭还原处,一眼便看到了破旧门匾上写着“携礼勿入”四个黑体大字。由此可见杨业功的清廉与正直。跨过门槛首先看到的是客厅,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一台破旧的老式彩色电视机,还有八十年代的桌椅。走进卧室导游第一反应便向我们讲解一台破旧不堪的台灯,导游说这盏台灯陪伴了杨业功十几年,彼此都产生了感情,一直都不舍得换。给与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杨业功每天都接触的饭缸(有时候一摔就掉瓷的那种),同时导游补充说有时候时间紧来不及坐下吃饭杨业功就带着他最喜欢的食物—泡面,这一点也可以从他与部下在一起吃泡面的照片中得到证明。参观的同学无一不为杨业功艰苦朴素、廉洁自律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他为我们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成为我们刻苦努力、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不知不觉我们走到了模拟导弹发射中心控制室,这时我都差一点跳起来,耸立在我面前的竟然是DF-15导弹模型,高大约四五米,直径90cm左右,对于我这个小小军迷来说可谓遇到“知己”了。其实我大部分流量都用在军事上了。更令我热血沸腾的是工作人员还让我们亲自按下模拟发射导弹的按钮,这么好的机会我是不会错过的,我就自告奋勇前去按按钮,随着倒计时10、9、8、7、6、5、4、3、2、1发射,我立刻激动的按下按钮,紧接着我的脚下在猛烈地晃动,如临真实发射导弹场景一样。大约一分钟听到了轰的一声巨响,报告首长“导弹命中目标”,好一场惊心动魄的导弹发射。至此杨业功纪念馆参观也就到尾声了。但是杨业功的精神却深深的激励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为实现复兴梦、强国梦、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加杨业功纪念馆观后感心得7

现在,神州大地上到处都在传颂着一位导弹将军的英名。他的名字让我们铭记心间,他的声音让我们热血澎湃,他的品格让我们肃然起敬,每每想到杨业功将军的感人事迹,我们都不禁泪湿衣襟。然而将星已殒,我们惟有把将军一生中信奉的、珍视的、遵守的、坚持的信念、人品、风范传承下来,才是对将军最好的纪念。这个星期我们在毛概老师的组织下终于如愿的参观了杨业功纪念馆。我们先进入了大厅,那里有一座杨业功的雕像。在大厅的上方,刻着“忠诚履行使命的指挥员”几个字,这是杨业功获得的称号。我们在一楼的展厅内,看见了杨业功写的书法作品、用过的生活用品,以及他在生命快结束时用过的手机、电脑。我们还了解了杨业功的一句名言:“军人不思打仗就是失职!”由此可以看出杨业功对工作的尽职。我们还参观了杨业功的家,在门上,写着“携礼莫入”。从此,这扇门就成了“自律之门”。在二楼的展厅内,我们还看到了杨业功看过的书和许许多多赞扬杨业功的报纸。讲解员还带领我们观看了杨业功少年及参加工作时拍摄的照片。在另一个展厅里,我们还观看了我国第一枚新型导弹——东风十五号的模型的导弹发射时的一段视频。最后,我们了解到杨业功死后被选择为二零零五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纪念馆内共分忠诚使命、矢志打赢;勤学善思、求真务实;清正廉洁、无私奉献;勤奋进取、赤诚报国;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感动中国、彪炳史册等六部分内容。在认真观看杨业功生平先进事迹短片,仔细倾听讲解员的深情讲述,驻足凝视馆内杨业功生前的珍贵图片、手稿、书籍、视频资料和必用水壶、大衣、方便面“三件宝”等实物资料,实地感受杨业功同志学习、工作和战斗场景之后,我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每当想起馆内视频资料中播放杨业功为了观察试验数据,冒着-20℃的严寒蹲在发射阵地;为了不放过一个“差不多”的小数字,亲自检查每台发射车的方向定位标准;为了让每个关节点做到分秒不差,亲手设计制订作战指挥流程图„„等许多感人至深的镜头时,我的眼眶就会被泪水浸润,一种感动、激动、神圣的情绪在体内不断地翻腾,让我明白“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道理,使我懂得奉献的崇高、伟大及其价值所在。

杨业功生前非常重视家风的培养。他对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有个“约法三章”:“不许干预我的工作;不许享受任何特权;不许收受任何钱财和好处。”杨业功对请客送礼深恶痛绝。有人不信,非要提着礼品到他家,但不是被拒之门外,就是被他连人带物“请”出家门;杨业功年近八旬的父亲患病住进了基地医院,医院想免费为老人医治,杨业功坚决不同意,交了全部医疗费;独生子结婚,他反复叮嘱不准对外声张,不收受任何礼金,只搞了一个简单的仪式„„

从这些事迹中,我们看到了杨业功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他的《公仆铭》有言:“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惟吾德馨。”正是他党性的真实写照。在他的身后,我们看到的也同样是一个正派廉洁的家庭。领导者清正廉洁的作风可以带出良好的家风,而“廉内助”向领导干部常吹“枕边风”,经常性地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言行予以监督,又可以促进领导干部严于律己、一心为公。杨业功有了这样的家庭在背后支持,他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挺起腰杆为官,坦坦荡荡干事。

“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杨业功生前的几个生活细节,令人感动:行车赶路途中,他总要拿出书本来“补课”,他说,自己的时间不是用天、用小时来计算,而是要用分、用秒来计算;57岁时,他报名参加了军事科学院的在职研究生学习;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仍趴在病床上,一字一字写就自己的研究生毕业论文。

杨业功的“以秒计生命”,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数十年矢志不渝。驱使他这样做的根本因素,就是他心怀献身使命的价值观。有了使命感的支撑,他才能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只争朝夕的劲头抓学习、强素质。当新兵,他参加团里大比武获得第一名;当作训处长,他倡导并参加了基地军事理论研究小组;当基地副参谋长,他提前学习了新型导弹技术,成为较早掌握新型导弹武器的领导干部。杨业功曾对人说:我练字时为何总爱写“锐旅雄师

在夫人杨玉珍的回忆中,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员杨业功总是很忙,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外面工作,即使不出差,到下班总要打电话催他回家。而一家四口人待在一起时间最长的,就是杨业功因病住院的8个月。生病期间,他练书法写得最多的;在弥留之际,出现在杨业功最后幻觉中的,依然是沙场点兵。4个字是“锐旅雄师” 杨业功将军是在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向杨业功将军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他忠于党和人民,使命高于一切的奉献精神学习他勇于面对新挑战,努力学习新本领,善于开拓新局面的创新精神,学习他深入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狠抓工作落实的务实精神,学习他以身作则、清正廉洁的自律精神,为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而不懈奋斗,“良将功成慷慨去,热血肝胆昭后人”,杨业功将军是一座丰碑,他为党旗添彩,为军旗增辉,将军高尚的品质和人格魅力,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当代学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勤奋苦读。

参加杨业功纪念馆观后感心得8

最近,我有幸参观了杨业功纪念馆,对杨业功先生的历史贡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参观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杨业功先生的精神和智慧深感敬佩和钦佩。

杨业功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为中国的独立、自主、自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曾担任曾担任过中国农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军事家、政治家等多种职务,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提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了中国农业、教育、科研等多个领域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杨业功纪念馆,我了解到了先生的生平事迹、贡献和成就,看到了许多珍贵的照片、文献和实物。我感受到了先生的精神和智慧,他坚定的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追求卓越的精神,都深深地激励着我。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当前中国的发展状况和面临的挑战,深深感受到了先生所提倡的“民族复兴”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认为,只有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尽自己所能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观杨业功纪念馆,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加杨业功纪念馆观后感心得9

说起来有些惭愧,在杨业功纪念馆建成之前,我对于杨业功的事迹并不了解,只是依稀感知到这是个很熟悉的名字。后来杨业功纪念馆建成了,就坐落在学校对面,建筑非常的宏伟、庄严。每次路过的时候都会在心里暗暗忖度:那该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终于,有了对他进一步了解的机会,那天揣着一颗略显激动的心踏进了那个大门,从此,那个名字之于我不再陌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之所以能成为如今的杨功也并非朝夕之力。杨业功出身农村,家境并不富裕,在淳朴民风的熏陶和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他养成了心地善良、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的品德,沐浴着党的阳光成长,对党充满了坚贞的朴素情感。中学毕业时,他向同学赠言道:“坚定不移跟着党,赤胆忠心为人民”,这也成了他励志进取的人生航标。上世纪六十年代,杨业功积极响应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怀着军人的梦想告别故乡,携笔从戎。自此,他便踏上了为之终身奋斗的道路。

“战争与和平”是每个军人都要面对的永恒课题。杨业功虽然是和平时期成长起来的军人,但他始终胸怀忧患之心,常思打仗之责,常说:“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军人不思打仗就是失职。”他在《和岳飞满江红》一词中写道:“何日请缨提锐旅,决战决胜伏强魔?”表现出了他的忧国忧民和壮怀激烈。同样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也要学习杨公居安思危的精神,这样能更好地使自己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

本身对纸张与墨迹结合有着特殊感触的我在看到那整面整面墙的书法时便震惊了,因为很难想象一个整天忙着研究导弹的人竟然能有那样的情怀。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所作的那首《和岳飞满江红》以及他题送给战友的“卓而不群”,那首词的书法给人的感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抒发了他当时内心一种喷薄而出的情感;而那“卓而不群”几个字方正且苍劲有力,正如他的为人——刚正不阿,而且我注意到最后那个“群”字并非我们常规的那种写法,而是将君羊二字上下分立,从形态上诠释了这个词的含义,体现出了杨公在书法上的独特造诣。

此外,令我感触较深的便是“携礼莫入”那几个字。据说那是1987年10月,

杨公任旅长那天,在自己门楣上贴上的。既是提示他人,也是警醒自己。古往今来,贪污腐败的现象一直未能断绝,但杨公却守住了这一承诺,而且这一守便是一辈子。这扇门,就是自律之门,拒礼之门,清廉之门。

1999年6月的一天,一名干部到北京出差,顺路看望正在组织阅兵训练的杨业功司令员。寒暄之后,这名干部拿出一沓宣纸,说给司令员练字用,杨业功当即打断对方,指着墙角的一堆废报纸说:“练字本来就是练心境,如果我用了你的宣纸,就等于破坏了我的心境,也就写不出好字来了。”这名干部虽被拒绝,但内心对杨业功的敬佩之情却油然而生。

参加杨业功纪念馆观后感心得10

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杨业功纪念馆。刚走进纪念馆,就看见杨业功的汉白玉像赫然展现在眼前。他坚毅的目光注视着前方,仿佛要把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整个纪念馆布置得宛如人民大会堂一般,头顶上是闪着蓝色荧光的天花板。

我们跟随导游观看了杨业功生前发射导弹和火箭时的情景,只听见“5,4,3,2,1”的发射口令的响起,导弹伴随着一阵云雾腾空而起,发出“隆隆”的响声。我们紧接着又参观了杨业功读书时存放书籍的书架。书架上满满的全是关于军事理论的书籍,当然军事理论方面的书籍是主要的,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书籍,例如关于计算机进制的书籍,在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关于二进制、十进制、八进制和十六进制的学习记录。笔记十分的工整,我们可以看出杨业功对知识执著追求的可贵精神。

没走几步路,我又被杨业功参加1999年中国国庆节的阅兵式典礼吸引住了,他站在战车上,目光依然是那么的坚毅,他的嘴角露出了微微的一笑,他似乎看到了中国军事发展的美好前景。整个阅兵式庄重而肃穆,士兵们都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响应国家和人民的号召。

我们又跟随导游走上了二楼,这层楼展示的主要是杨业功曾经的生活场所,里面的炊具、床具和其他的一些生活用

品都向我们展示出杨业功的家庭并不是很富裕,而以他担任福建省解放军司令员的身份和地位来看,杨业功的家境还是挺不错的,至少是属于中等水平的小康家庭,可是他却在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在他生病住院的那段时间里,他让家人不接受来自外界的一切礼品,保持了他作为一名伟大的共产党员应有的纯洁性,捍卫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尊严。我想杨业功之所以被允许和邱少云、黄继光、雷锋、董存瑞等七位公认的英雄人物并列在一起,受到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不仅是因为他非凡的敬业精神,更与他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是分不开的。我注意到杨业功生前发射过的卫星回到地面时回收的残骸,上面已经是锈迹斑斑,诉说着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走过的艰难历程。如今,它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静静地躺在玻璃橱窗里,让后来的人们尽情地瞻仰。在杨业功的心目中,每个战士都是”非常很好”的战士,而在每个战士的心目中,杨业功也是一个“非常很好”的将军。

不过,我又马上被另一个情景吸引住了。那是一幅关于杨业功光辉的成长历程的巨幅画像。它是由无数幅更小的图画经过反复叠加而形成的,它反映了杨业功从一名普通的农民成长为一名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的历程,从1963年18岁的杨业功应征入伍到2003年杨业功在上海长海医院去世为止,整整40年的从军生涯,杨业功始终走在军事理论变革的最前沿,他带领他的战士们攻坚克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在他取得如此之多的成绩背后,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挑灯夜战,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冥思苦想,更是他曾经洒下的辛勤的汗水。

杨业功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他吃住都和战士们在一起,说笑和战士们在一起,他从来不在战士面前摆将军的架子,他是那么的和蔼可亲,他是那么的平易近人,他已经和战士们血肉相连,以至于在他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的时候,仍然念念不忘他亲爱的战士们。他在临死前说的那段话发人深省,他说他用一辈子的时间实践了“三个代表”,他确实做到了,而且做得特别好,而且受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认可。我想,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学习和借鉴杨业功的地方吧。

参加杨业功纪念馆观后感心得11

4月27号,思政课老师组织我班同学参观杨业功纪念馆,从中我感受到杨业功将军对中国的建设做了巨大的贡献,且初步了解了杨业功是一位一丝不苟、清正严明、大公无私的领导。

  走进明亮的纪念馆,一眼便看到了杨业功将军的戎马身影。59个春华秋实,杨业功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对党忠诚”的誓言。杨业功同志身上那种敢于创新、励精图治的精神让我深深为之折服,在他的带领下,我军创立了导弹部队,发射了中国首枚导弹,提高了国防能力。虽然当时的科研条件很艰苦,但是依然活跃着他们奋斗的身影,。作为首长的杨业功,从来没有特殊化,和士兵们同吃同住,在1999年的见过50周年国庆大阅兵上,他也是同普通战士一样艰苦训练,做好大家的表率。我还记得他随身携带的三件宝:大衣、水杯、方便面,这就是他孜孜不倦工作中的三个亲密战友,陪着他读过无数个忙碌的日子,见证了他一次次的成功与失败。

  在参观的过程中,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我眼前,为我们再现了杨业功同志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讲解员一句句声情并茂的讲解萦绕在我耳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杨业功的英雄事迹,另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为之深深打动。”活到老,学到老”在杨业功同志身上真实的体现着。18岁的他虽然在高中毕业那年响应祖国的号召,弃文从武,但是,到部队的他依然不放弃学习,通过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和战斗能力,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是他依然以祖国安危为己任,扎实钻研,开拓创新,创造出一项项的新业绩。在他生命的末期,躺在病床上的他依然没有丢下学习,完成硕士论文,并在逝去6个月后收到了硕士生毕业证书。30多岁的他开始学习书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练习中,纪念馆墙上的书法作品是他成功的见证。在他那满满的书柜里,摆放着各类书籍。做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做为肩负祖国繁荣使命的青年们,更应该向杨业功同志学习,在学习和工作中扎实地、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提升整个中华的素质。

  杨业功对导弹部队事业执著追求,工作扎实深入,每年有100多天到部队检查指导,每个新建阵地都是亲自勘察、选点,所有点位都熟记于心。他以高昂的精神状态拼命工作,即使在病重期间仍然牵挂部队建设,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他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生活简朴,清正廉洁,秉公用权,不谋私利,在官兵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杨业功的生命里呈现着一种看似相悖的“景观”。他对部队的工作有着最为严格、最高标准的要求,而对自己的生活却完全是粗放式的得过且过;他在精神和道德情操上有着极高的追求,而在物质的欲望上却是极为的淡泊;他对世界局势、国家安危和军事变革的思考都处于时代的前沿,而待人处世却一直保持了真诚质朴的传统本色。

  至此,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杨业功在生命垂危的时刻,没有一句对家人要交代的话,他全部的牵挂和向往始终都是部队和战备。他是躺在病床上听着部队已经完成任务的报告后,绽放了他生命的最后一个微笑;他是在昏迷中喊着“一二一„„出发„„”的口令声中,留下了他生命的最后定格。

  杨业功,你是全国人民的骄傲!

参加杨业功纪念馆观后感心得12

天下者淅淅的小雨,点点落在脸上,凉丝丝的,让人不禁的庄重起来,这庄严的气氛,是上天在缅怀谁吗?如果是,我想必然是我们即将悼念的将军——杨业功司令。

我们参观的队伍早早的来到了杨业功纪念馆门外,等待参观。当身着戎装的军人缓缓地打开大门,我们踏着庄重的步子走进位纪念馆,“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题词首先映入眼帘,下方矗立的就是杨业功巍峨的雕像。纪念馆分为三层,分为“忠诚使命,矢志打赢”、“勤学善思,求真务实”、“清正廉洁,无私奉献”、“勤奋进取,赤诚报国”、“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感动中国,彪炳史册”六个部分,展陈内容以杨业功“奉献、创新、务实、自律”的四种精神为主线,其中主展馆面积3906平方米,馆藏杨业功藏有珍贵手稿、书籍500余份,珍贵照片4000余张,实物600余件。

参观中,我细细的观看了杨业功将军的先进事迹宣传片,认真参观了杨业功同志的生前的图片及英雄遗物,讲解员饱含深情的讲述、展馆中一件件简陋的生活物品,杨将军生前一幕幕感人的事迹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中一帧帧的展现,也深深地打动了我。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他出差用的箱子。里面装有他生活中的“三件宝”——大衣、水壶、方便面。用杨将军的话说,“水能解渴,衣能御寒,面能充饥,有了这„三件宝‟,就不会耽误时间,就随时都能出征。”

杨业功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个人的欲望如果只是追求金钱,他便永远得不到满足;而得不到满足便永远不会快乐。我没有很多钱,但我也有很多钱买不到的东西。”

身为我军高级将领,杨业功常自称为“清贫的富翁”,听了真是让人一阵怦然心动。采访中得知,杨业功就是这样一位精神上的富有者,他的为官清正、为人廉洁,称得上是坦坦荡荡,高山仰止了。

我想作为共和国少将的他,生活缺是如此简朴、节俭,家产如此单薄、甚至寒碜,真是让人匪夷所思!对比今天的一些乱花公费出差的官员,这些官员与杨业功相比,是不是该羞红了脸。

杨业功是从湖北农村走出来的,小的时候家里很苦,放过牛。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成长为共和国将军,成长为我国战略导弹部队的杰出军事指挥员。18岁的他虽然在高中毕业那年响应祖国的号召,弃文从武,但是,到部队的他依然不放弃学习,通过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和战斗能力。在他生命的末期,躺在病床上的他依然没有丢下学习,完成硕士论文,并在逝去6个月后收到了硕士生毕业证书。做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做为肩负祖国繁荣使命的青年们,更应该向杨业功同志学习,在学习和工作中扎实地、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

铸就长缨锐旅,锻造导弹雄师。他用尺子丈量自己的工作,用读秒计算自己的生命。未曾请缨提旅,已是鞠躬尽瘁。他是中国军人一面不倒的旗帜!

杨业功,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员。1963年8月从湖北省应城市入伍,196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2003年当选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少将军衔。2004年7月2日因积劳成疾病逝,终年59岁。我们永远缅怀他!

参加杨业功纪念馆观后感心得13

“披千里冷月寒星,望一路鼓角连营。此身已寄关山外,梦里犹伴兵车行。问世间何为时代潮头?建伟业,立奇功。”20xx年4月19日下午,老师带领我们参观杨业功纪念馆。在一幅幅照片、一件件遗物、一桩桩事迹面前,打开我记忆的闸门。

  杨业功是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员,是我国的“导弹司令”。他一心一意钻研我国导弹部队的发展,参与筹建了我国第一个常规导弹旅,并参加了多次重大军事演习和国庆五十周年大阅兵。于一九五五年发射了我国第一枚新型导弹。最终于二零零四年七月因积劳成疾病逝。

  我们先进入了大厅,那里有一座杨业功的雕像。在大厅的上方,刻着“忠诚履行使命的指挥员”几个字,这是杨业功获得的称号。我们在一楼的展厅内,看见了杨业功写的书法作品、用过的生活用品,以及他在生命快结束时用过的手机、电脑。我们还了解了杨业功的一句名言:“军人不思打仗就是失职!”由此可以看出杨业功对工作的尽职。我们还参观了杨业功的家,在门上,写着“携礼莫入”。从此,这扇门就成了“自律之门”。

  在二楼的展厅内,我们还看到了杨业功看过的书和许许多多赞扬杨业功的报纸。讲解员还带领我们观看了杨业功少年及参加工作时拍摄的照片。在另一个展厅里,我们还观看了我国第一枚新型导弹——东风十五号的模型的导弹发射时的一段视频。最后,我们了解到杨业功死后被选择为二零零五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人物忠诚。在夫人杨玉珍的回忆中,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员杨业功总是很忙。杨业功,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外面工作,即使不出差,到下班总要打电话催他回家。而一家四口人待在一起时间最长的,就是杨业功因病住院的8个月。生病期间,他练书法写得最多的4个字是“锐旅雄师”;在弥留之际,出现在杨业功最后幻觉中的,依然是沙场点兵。“感动中国”给予的颁奖词是:

  铸就长缨锐旅,锻造导弹雄师。他用尺子丈量自己的工作,用读秒计算自己的生命。未曾请缨提旅,已是鞠躬尽瘁。他是中国军人一面不倒的旗帜!

  铸就长缨锐旅,锻造导弹雄师。杨业功同志一生用尺子丈量自己的工作,用读秒计算自己的生命。未曾请缨提旅,已是鞠躬尽瘁。毕生奋斗铸“神剑”,不辱使命谋“打赢”。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成长为共和国将军,成长为我国战略导弹部队的杰出军事指挥员,杨业功之所以能在41年的军旅生涯中把每一分炽热都献给他所热爱的军营,献给他所追求的导弹事业,献给祖国的和平与安宁,是因为,他始终牢记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职责,始终牢记着一名当代军人的神圣使命,是因为他把国家的安全和统一看得比一切还重要。正如他自己所说,使命高于生命,责任重于泰山。

  杨业功对我国国防安全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一心一意想打赢、谋打赢、钻打赢,参与筹建了我军第一个新型导弹旅,先后参加了多次重大军事演习和国庆50周年天安门大阅兵。特别是担任某基地司令员期间,他和党委“一班人”精心谋划,精心组织,部队力量建设、战场建设、军事训练、人才培养和装备配套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部队战斗力得到快速提高。1993年我国首发新型导弹发射成功,杨业功就是现场的指挥员,我想对他来说,当时尊领他欣慰的事情就是亲眼看着自己指挥的导弹安全上天吧。

  使命、责任,能够焕发激情,能够激励斗志,能够成就大业。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是杨业功报效祖国、献身国防、建功立业的动力之源。

  人生苦短。如果我们每一位军人,每一位党员,每一位领导干部,乃至每一位普通的人,都能像杨业功那样牢记责任、不辱使命,或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或在平时工作中尽职尽责,一切以祖国的兴亡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一切以民族的利益为目标和追求,一切以社会的需要为基础和根本,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个人生命的价值也会在为这一事业的奋斗中化为一道亮丽的彩虹„„

  杨业功的为人和事迹让我们敬佩,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学习他身上优秀的品质,可以是他追求进步的学习方法,可以是他孜孜不倦的工作作风,可以是他清正廉洁的处事之道,可以是他无私奉献的献身精神等等,无论是什么,都值得我们用剩下的生命去细细品味。

以上是杨业功纪念馆参观有感精选的所有内容,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信息和启示。谢谢阅读!

本文由用户:zhenzhen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23449.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