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是2005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茅海建。主要讲述了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史实,展现了天朝的内外问题逐渐积聚,最终导致其崩溃的过程。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天朝的崩溃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范文1
在这个假期,历史系主任给我们历史系学生推荐了很多经典书目,我选择了《天朝的崩溃》这本书,阅读后感想万千。
提起鸦片战争,每一位国人都能说出几句相关的历史,但是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其中的有些事情并不清晰明了,仍然存在着非常多的疑点。难道这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战役真的是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吗?而在茅海建先生的这本书里,我们的疑问大部分都得到了答案。
这本书讲述了与鸦片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于我们的历史思维的养成具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
这本书的一开始,讲述的是有关琦善卖国的内容。作者从对琦善心理活动的探究、从琦善卖国的动机探究以及对琦善卖国罪名的深究,都向我们表明了琦善并非使人们口中的卖国贼。但那又是因为什么人们对琦善一直存在非议呢?茅海建先生提出了忠奸理论和“奸臣模式”,并非是鸦片战争史独有的现象,而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常用方法。因为这种理论和模式具有掩护君主、掩护道统的特殊功能,因而屡屡被官僚士子们用来解释那些不能解释或不愿解释的历史现象。但是,这种理论的’局限性非常大,所以我们在阅读有关著作的时候,必须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探究。
接下来,茅海建先生又从武器装备、兵力与编制、士兵与军官方面为我们作了当时清政府军事力量和英国军事力量的对比。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当时清朝的军事力量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落后,事实上,从明末开始,中国就已经接触到了西方的火器。换句话说,我们面对的并不是落后的兵器与先进的火器的对抗,而是枪的射击速度、炮的射击角度等细微差别带来的严重后果。
有一句话这样说:“细节决定成败”。放在那时,真的可以说是无比确切了。正是这小小的差距,让那场战役中的清朝输的惨不忍睹,被迫打开国门,从此开始了屈辱的中国近代史。在书的最后,作者写了这样的一段话,让我颇为震撼,也把这句话作为我这非常浅薄的读后感的结尾吧!“
150多年过去了。19世纪是中国人屈辱的世纪。20世纪是中国人饱尝人世间一切艰难困苦的世纪。21世纪呢?人们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21世纪呢?也有一些黑头发黄皮肤的人宣称,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可是,真正的要害在于中国人应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21世纪?中国人怎样才能赢得这一称号——中国人的世纪?”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范文2
这本书是关于中国清朝时期的历史书,分为八大章,书的开始是关于琦善,他作为一个卖国贼,把自己的国家推到了水深火热之中
书中引入了一句名言“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这就是因为国家力量的悬珠,这就因为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告诉了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感谢《天朝的崩溃》还了历史一个真相,让我们感受到演变的轨迹,对这段历史,它的综合与解释理性中含着热忱痛切,令人悚然心惊,同时它也让我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研究历史,就是应该吸取历史所提供的那些失败的教训,进行自我批判,以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范文3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无比的沉重。
每一次看这本书,我的心就刺痛一次。
它给我带来的是无尽的思考和震惊。
其实我看这本书看了很久,我始终不愿意去面对,甚至想去逃避,我们的屈辱史。我们都习惯逃避痛苦,逃避错误。
错误意味着我们当初的决策出错了。殊不知,错误才是我们学习的最佳时机。
感觉自己和当时的人没差,一直在躲避着过去的苦楚,企图忘记它,而不是从中学习到有用的知识。所以才会有后面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是的, 遗忘痛苦是人类的本能,人生在世,何以追求,无非快乐二字。
如果我没有阅读这本书,或许19世纪的屈辱早已消失在灯红酒绿的世界里了。不会对我有着任何感触。
固步自封势必失败。
我很庆幸自己看到了这本书,也很庆幸有人写出了这本书。有人能够直面历史,从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去还原历史,给我们带来新的认识。
文章中批判林则徐,琦善等人并没有从鸦片战争中反思,在我看来,林则徐一方面考虑着自己的升官发财,一方面要去揣测圣上的旨意,精力已经消耗殆尽,根本就没有精力去考察如何制夷。加上人本来就有回避痛苦的天性,就更加不用说了。
可以说,他们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所以看不到我们今天看到的东西。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天朝的崩溃,主要是因为大清王朝固步自封,沉浸在自己的胜利当中,而不是选择开眼看世界,世界当时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科技的重要性。
而日本却能从中汲取教训,一定程度上是当时德川幕府的衰亡,政府的变更极大程度刺激了社会的变革,而当时的清王朝虽说已在走下坡路,但还没有达到要灭亡的地步。所以指望当时中国有什么大的变革,是不可能的。毕竟,大家都有求稳的心理。
道光皇帝的昏庸无能。道光皇帝没能看清局面,不思进取。其实这也只是一部分原因,另一部分则是体制的问题,你想,全国的大小事务,都要由皇帝一个人来处理,这样不仅很累,而且精力也消耗殆尽。而且一个人的决策往往有着很强的主观性和不稳定性,若非康熙乾隆等能人,其他人确实难以承受。
也由于生死大权全由皇帝掌控,官场中人的较为保全自己的方法,就是取悦皇帝,顺从皇帝的意愿,这样,自然不会有什么革新的念头了。
鸦片战争战败的原因
1.科技上面远不如英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时的中国还不流行热武器,加上仅有的热武器也粗制滥造。为什么会这样呢?明明四大发明都是源自中国的呀?
2.不知己不知彼,对方知己知彼,老祖宗的智慧都不知道了。当时的中国人,缺乏向外部学习的意识。以天朝自封。甚至于谈判的时候,也吃了哑巴亏而不自知。而英军在中国的那些年,早已对中国了如指掌。甚至于说中国官员的做派也都一清二楚。而此时的道光帝,连英国在哪里都不知道,可悲。
在今天,中国已不再是那个需要向列强跪地求饶的国家了,它已经有实力与西方列国叫板了。只是我们的文化自信却是缺失的。我们的文化饱受。
3.制度的问题。我国的军队集合起来,需要通过层层指令才能到达,在战争面前,缺乏应变能力。
4.清王朝的统治。已经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了。只是为了不损害当前的利益,所以就不能轻易改革。可以说是改弦易辙吧。加上,如果清王朝不覆灭,根据后来的“洋务运动”,也是只能动其皮毛,无法触及筋骨,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文中提及林则徐,谈到他,意思是林其实没有多大的神通广大,只是说他站的位置恰如其分,刚好被道光帝派去禁烟,所以历史成全了他。然而他只是和清朝的大多数人一样,没有意识到中国当时的位置以及危险,没有去反思为什么会战败。而是一味的取悦皇帝。在爱国这方面,我们无可否认。只是如此浅层次的爱国,又身居高位,或许也是害国啊。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初,清朝官员天真以为自己的城墙坚固无比,能够抵挡住英军的进攻。结果可想而知。
至于说有什么可以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呢?
唯有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制度的可取之处,我们才能防止这样的局面再次发生。
其他的,我暂时想不到。毕竟,当前的中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范文4
清朝,中国的最后一个王朝,它的崩溃标志着中国社会封建制度慢慢走向消亡。而使天朝崩溃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答案——《天朝的崩溃》。
书名看似是叙述整个清朝崩溃的经历,其实只是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再一次研究,通过鸦片战争结束后,中英两国所记载的历史来对整个清朝崩溃的原因进行分析,是这本书独有的特点,通过真实的历史记载,来推翻人们以往的一些观点,例如,对于“琦善这个人到底是不是卖国贼”?这一问题,他先将历史资料放出,再根据其他史学家得出的结论,来得出他的不同观点。一个个事例让人们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有理有据、清晰明了,可以说作者让枯燥的史实活了起来,这一点让我十分敬佩。
鸦片战争,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无论在何时想起都是一段令人感到耻辱的历史,曾经不可一世的清王朝,在自己自高自大的性情中,选择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与这个正在飞速发展的世界隔绝开来,沉浸在”天朝”的南柯一梦中。直至英国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但是清王朝皇帝道光和他的文武百官们还在想着天朝的士兵怎么会打不过?认为英国只不过是一个不懂文明,没有文化的野蛮国家。直到多次战败后,才幡然醒悟。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在当时已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工业、军事上已经把清王朝远远的甩在后面。在镇江战役战败后,清王朝不得不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巜南京条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为清王朝的错误政策,让中国被世界远远甩开,导致曾经的风光不复存在,只有被他国任意欺辱,也让中国人民在泥泞道路上艰难前行。这是多么沉痛的教训。
《天朝的崩溃》这本书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兴衰,是要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前进,而不能固步自封。读史而明智,这是这本书给我的启发一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如今,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中国人民通过不断学习,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如中国的高铁,北斗卫星、航天工程、华为的五G、三峡水利工程等。可以说,中国人又一次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中国的经济又一次走上了快车道,中国的未来又一次遇到了光明。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范文5
在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有很深的感触。在搜索这本书的时候,我也了解到了专家学者关对本书的争议很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的确是一本见解独到,推陈出新的好书。
都说研究一本书要先了解作者,我也去百度了一下关于他的简介。看完他描述自己动笔的缘由,虽不到被深深感动的地步,但还是对作者满怀敬意的。我看到了这个作者是在不含任何功利心的写作。他满怀勇气的发表了一篇他自己也知道争议很大的文章来纪念他的导师,缅怀中国近现代的屈辱历史。
自秦汉以来,唐宋元明清,期间又有五代十国大小无数国家,时间延续五千年之久,但多数已成过往云烟,总结前人们的历史成败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于今而言,对中国这个国家而言,研究近现代历史无疑是必须的。而在其中第一次鸦片战争更是重中之重,我曾听过一种言论:研究了天朝的崩溃,就是研究了近代的中国。
鸦片战争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研究当时历史的学者专家数不胜数。但是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作者自己全身心的进入那个时代,了解当时的道德观念,了解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按照那个时代的行为方式去观察末路的清王朝。清王朝在历史转折时刻看似荒谬的所作所为,重要人物看似无理的一言一行,以作者的观点看来,都有其合理性。历史进程中有偶然和必然,而作者只是用他独到的见解,做了最合适的解释。也正是这种观念吸引了我。我们眼中的荒谬,但当时人的眼里,应该是一种潜在的,被世人所默认的规则。
我们一直在用现代人的思维去看待那些历史,甚至嘲笑当时官员的思想,莫说了解,甚至我们对当时风俗一无所知。我还记得老师上课时给我们讲的一个故事:中国官员林则徐,曾经一度认为只要中国不出口给英国人茶叶,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如此天真的话令全班人都倒抽一口冷气,对西方人如此匮乏的认知,我们怎么能做到古人所言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在那个时代,又有多少人深以为然?中国天朝的崩溃实在是意料之中,情理之中。这历史不得不让我们反省。研究历史的专家学者何以计数?而站在那个时代纵观全局的人有多少?有勇气把自己的见解发表出来的人又有多少?
我很喜欢书里面的一句话:天朝崩溃了,但梦还未醒。一次又一次战争的失败,一次又一次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全国上下群情激奋,公车上书,弹劾官员,“爱国之举”一一爆发。除了清朝官员的狂妄自大,除了满清上下的贪污腐朽,是否还有别的原因呢?没错,这就是因为当时人们的世俗观念、道德主张早已与世界脱轨,他们在用他们认为正确的方式奋进,殊不知南辕北辙。朝中上下总有一些认清局势的人才,但这些人正在为自己的仕途担忧,掌权者为官员蒙蔽,官员默然不语,天朝的主权被侵犯,天朝的子民在浴血,几乎所有人对这等痛苦恍若未觉,因为他们都生活在天朝上国,尔等蛮夷的梦里。
角度不同,则结果相反。打个比方,如今看来,师夷长技者乃是爱国之人,但在当时,却为卖国之贼。换言之,茅海建先生的观点,无疑为我们推开了一扇窗。
接下来,我想描述一下《天朝的崩溃》这本书的具体内容。
绪论就给了我很深的震撼,作者由琦善其人说起,又为琦善卖国的罪名拨乱反正,最后还深刻的讨论了琦善卖国说的形成原因,从一开始,这本书的不同寻常就显现出来,在历史的大潮流下,作者站在了岸边,用最理智平静的目光看待是是非非,并不惧即将到来的狂风骤雨。随后又有关于清朝军事力量的描写,以及骤然降临的战争。严禁吸食,严禁海口,上文中曾被嘲笑过的林则徐拿出了清朝大官员的风采,禁烟活动进行的轰轰烈烈。这次活动,侵犯到了其他国家的利益,为日后鸦片战争的爆发点燃了导火线。
第七章中,作者重点讲述了那些平等与不平等的条约。文中跳跃有:中英签订的《南京
条约》和《虎门条约》,中美签订的《望厦条约》,中法签订的《黄埔条约》„„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令这个号称天朝的尊贵国家,丧失了尊严。
这本书,相对与一般著作而言,显然是有突破性的。作者于道德的角度说起,与当时时代背景下爱国者(或者称为卖国者)的种种抉择说起,虽然这本书用了推陈出新的方式进行了描写,但是,也难以改变历史内容的沉重性。自鸦片战争开始,天朝粉饰太平的皮被外国侵略者层层扒下,天朝血肉模糊,水深火热已不足形容其中滋味。而那屈辱的烙印,印刻在中国人的灵魂上,百年以来,国人并未忘怀。
再谈回这本书,经过资料查阅后,了解到这本书并非单单依靠国内资料修筑而成,作者也对英国保留的资料进行了深度了解。国内教科书太过片面,国人自小学起就在学习那些具有“局限性”的历史,我们认定林则徐的正义,却不知他缺乏常识的一面(抑或称为藐视蛮夷);我们认定孙中山的伟大,却不知他也曾签订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我们认定袁世凯的卖国行径,国人唾骂,却不知他也身怀爱国之心,做出的种种为国之举。那些珍贵的史实,十分需要这些敢于直言,敢于质疑的专家学者出现。
学术正是因为有争议才会有进步,越多的人关注于此,越多的人来研究,就会减少让珍贵史实蒙尘的悲剧发生。我觉得这学期的中国近现代史的课程,让我受益颇多。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范文6
当读完本书后,我对这段距今已近二百年的发生于”天朝上国”的耻辱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无疑在这段历史中应当有很多的罪人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遭受无数后人的唾弃与辱骂,但正如本书作者所言:”在天朝体制下,这种于制度,器物,士兵上面的差距,又岂是一两个人可以弥补的。”
本书号称”鸦片战争再研究,”主要从鸦片战争出发,以历史人物的变化为主线,又从各种角度上分析了战争失败的原因,最终完整的论述了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以及结果。我对作者清晰的思路以及他能够站在一个比较可观的角度上去冷静的分析整个事件和活跃在这个舞台上的每一个人物感到钦佩。不论是主和派的琦善、伊布里或者主战派的林则徐、奕经,作者都能从人物的性格、经历等出发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纵观本书,作者对各个名词以及历史事件的注解是最令我钦佩的,这是我看过注释最多的一本书,相信作者肯定在上面花了不小的功夫。而且本书最重要的是让我们了解到了晚清的一个官场环境,从京城到地方,一个七品甚至八品的小吏到了地方甚至比一省督抚还要厉害,主政一方的总督巡抚之间粉饰之风盛行,说之为胡编乱造都不为过。就拿奉旨剿匪的”靖逆将军”奕山来说,在道光帝不低于六道圣旨的催促下,这位深受皇恩的康熙帝的五世孙足足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才到达广东,而后手握数万大兵的奕山在对英的作战中被打的落花流水,英军一直逼到广州城下,开出了数条条约。最终交出了六百万的”赎城费”后英军才撤去。但是他是怎么汇报的呢?完全颠倒了历史舞台上的正反角色,英军反而成了祈和的一方,还借段永福之口说出一段自我表白的话”大将军奉命而来,唯知有战,”一何壮哉!再说整个战争的决策者——道光帝,这位以勤俭而著称的皇帝光是其自身对战争的态度就已经令人难以琢磨了。在英军已经进驻长江时他还不了解”英吉利”到底为何物,且其本身又在战与和之间反复,没有丝毫的坚决性。在这样的皇帝与大臣之间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大清王朝的余晖,而道光帝自己如果知道仅仅在十四年之后他的儿媳慈喜将带着一家老小匆匆逃出紫禁城奔向热河,不知又将作何感想。
在读完本书后,我不禁也要有同作者一样的问题:中国大陆与西方的差距比起一百五十年前鸦片战争时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我相信时间终会给我们答案。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范文7
转而想到,天朝是很喜欢树立道德楷模的。而天朝每有贪腐,即认为是道德约束不够。可是,人本质是自私的,怎么可能要求每个人都达到圣人的标准?结果只能是所有人都带着伪善的面具,却在背地里做见不得人的勾当。戴面纱的历史看过之后,会大呼原来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有种被历史课本欺骗的感觉。记得有人跟我说过这样的话,我们知道的或读到的历史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历史,所有流传下来的史籍其实都是别人所记录的,到底当时是什么情况,我们也只能通过别人的眼睛去观察。
尤其是作为宣传工具的历史教科书,更是披上了一层厚厚的面纱,或厚此薄彼,或被选择性遮盖。实事求是抗英战争中,对战双方在武器装备和军事制度上都存在巨大的差距。所以,天朝取得胜利几乎是不可能事情。那除了奋战到死,是否还有其他的道路?或者说明白些,是否议和就是真的是卖国?有时候,说出实话真得很难。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范文8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鸦片战争再研究”,作者茅海建是一位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教授,本书是对鸦片战争的整段历史做了全面的回顾,从战争的肇始到整个进行的过程以及最后的结束。
作者的视角是全新的,并不像以往的论述一样,落在“鸦片战争是中华民族走向被西方列强侵略的屈辱史的开始”这样的论调上。而是“以求真的态度”从许多被忽略的鸦片战争的细节中挖掘出一直以“天朝”的自称的清王朝为何从这场战争开始走向崩溃的原因所在。作者的论述重点落在了参与战争的包括道光皇帝、林则徐、琦善在内的共12位清王朝的关键人物上,他们被后世史学家或被称为昏君,或称为英雄,或称为汉奸,而在作者的笔下充分体现了钱穆先生所说的“对待历史要有温情和敬意”的态度,力图使他们的各自形象变得立体,摒弃只做单方面道德的评判,充分挖掘这些人在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上在当时背景下的表现。
正如作者文中所言:“历史的述说中夹杂着悲痛”。当然以上帝的视角去看待和批判历史人物,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从这些悲情人物的表现中我们却能吸取许多教训,这正是治史和读史的最大意义所在。
鸦片战争的肇始,在于当时工业革命后的已步入工业社会的英国需要将清王朝纳入世界贸易的体系中,他们通过输入鸦片换取白银和茶叶,获得商业上的利益。而此时的清王朝仍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从皇帝到臣民仍处于天朝世界观中:中国就是世界,而不是世界的一部分,其他要么藩属,要么是蛮夷。英国在清王朝的眼中只不过是蛮夷,在整个战争过程中都是以蛮夷对待,清王朝秉持的是,要么“剿夷”,要么“抚夷”。
从今天的视角看,农业社会的清王朝面对近代社会的英国,是落后的制度与先进的制度之间的抗争,无论在武器还是制度上,都是无法战胜的,鸦片战争一开始就是一场注定走向失败的战争。
这种后世看起来非常可笑的天朝的世界观可以追溯到儒家最早的“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的世界观中,这种观念已经延续了两年多年可谓根深蒂固,因此鸦片战争的惨败的教训一点也不曾引起清王朝的反思,从天朝梦中被唤醒。而相邻的日本,“黑船事件”之后同样被打破国门,却能从此走向革新的道路,最后甚至成了侵略天朝的列强之一。
而可怕的不是活在梦里,做梦总有被叫醒的一天,而是一直活在谎言编织的世界中,永远看不清世界的真相。而清王朝的真正腐败正在于除了皇帝外的所有的人都在撒谎,而皇帝是整个国家机器的中枢,所有的决断都来自于他。
是什么原因让人撒谎呢?正《维特根斯坦》开篇就写到的“当撒谎对我有利的时候,我为什么要说实话呢?”从个人的原因来说,撒谎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个人的官位和前途,在个人利益面前,哪里还有什么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正是清朝的专制制度,没有了决策的宰相制度,所有的决断都是在于皇帝一人,官员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让皇帝满意,这样的制度之下,人又如何做到不撒谎呢?
恐怕只有靠良心了,这也正是道光皇帝对臣民的要求,在道光的眼中,只要符合良心就一定能办好事,办事不利肯定是良心出了问题,因此道德的评判成了解释一切问题的标准。而且最大的弊端就是,皇帝永远都是正确的,错误永远都是在办事的大臣,因此随便给大臣一个汉奸的罪名,便可以把失利的原因推给了他们,大臣们就永远都是皇帝的替罪羊。
这也恐怕是我们中国文化里最可怕的一点,我们对事实的客观原因分析往往是忽略的,而是从人的善恶与忠奸等主观原因去寻找原因,因为我们有“诚心正意”的要求,而且我们还相信人定胜天。过分强调主观原因,无疑是盲目的。这正是整个清王朝的人犯的错误,同样的错误在今天还在不断的犯。
如果我们摒除主观的因素去分析鸦片战争,这场将中国从此带入世界的战争,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虽然这个过程是痛苦的,而150年过去了,我们的近代化如何了?
让清王朝走向崩溃的那些制度上或者文化上的问题是否已经完全解决了?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范文9
一、禁烟只是鸦片战争的起源表象,战争实质是文明的较量。
对中国而言,鸦片战争的失败是文明落后的必然结果。大清统治阶层的“天朝”思维逻辑,使得他们自始至终都把来犯者视为桀骜不驯的蛮夷。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能够从世界大趋势和中国社会本身去看问题,因而不可能看出问题的症结正在于他们津津乐道的天朝文明制度上。朝廷的“剿”“抚”摇摆不定,以冷兵器和战士的血肉之躯对付洋枪洋炮,天朝大败而归,他们口不服输,心亦不服输。战败后的天朝居然没有吸取一点教训,继续活在天朝上国的梦里。
二、林则徐等先驱睁开了眼睛,但可惜没有真正看清世界。
林则徐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在视这些为“奇巧淫技”的当时儒林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但林则徐等人对西方认识还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只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并没有如日本的维新三杰那样认识到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差距。他们以及他们在洋务运动中的接班人把战争的失败归因于在军事方面的技不如人,并没有率先从“天朝”的迷梦中真正醒来。
这不能怪林则徐,他在两千年儒家道统的浸润、几百年闭关锁国的封锁和“天朝朝贡”制度的自满下,依旧跳不出历史的大框架。
三、只有深化改革、政治昌明,才能有真正的现代化强国。
《天朝的崩溃》一书以大量的史料,揭示鸦片战争所暴露的当时中国人特别是清朝统治阶层的愚昧昏聩。
无数史实证明:鸦片战争及以后的失败,原因不在于主和的奸臣作祟,甚至不在于西方的船坚炮利,在于文明的落后以及缺乏对这种落后的认识,在于不了解这个世界以及缺乏追求科学进步的向往,在于当时的社会精英囿于儒家道统、不思改革进取,在于小农社会的散漫和缺乏紧跟世界进步潮流的有力领导。
180年后,在经历无数次血的教训与洗礼后,我们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开始重新走上民族复兴之路。我们民族需要真正的“开眼看世界”,深化对世界的了解。与180年前不同的是,我们不再闭关锁国,在世界舞台上已经有中国频道,取得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史为鉴”,正是面对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
唯此,才能真正解脱鸦片战争给我们民族带来的苦难。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范文10
琦善、奕山、牛鉴是著名的卖国贼,如果把鸦片战争搬上京戏的戏台,他们必是曹操般的大白脸。而林则徐、关天培、葛云飞,则是一个个正气凛然的名字,虎门硝烟、三元里抗英,一派全民族上下同仇敌忾、共同对敌的架势。从现在的历史书里,我们知道鸦片战争会失败,败在昏聩的皇帝、腐朽的社会制度、无耻的卖国贼。
但是这本书却有不同的观点:关天培、林则徐的红脸,奕山、琦善的白脸,其实是经过后人的描画,是为了意识形态的统一认识而特别实施的愚民教育的一种。关天培自己未必以为自己是为国捐躯,更多的可能是坚守了职位的本份;林则徐不一定是了解了世界局势因而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御敌方略,更多的可能是坚持为官操守维护天朝体统;奕山、琦善都曾是主战派,惜命、爱官的毛病是有的,但要说他们都为一己之私欲卖国求荣恐怕有失公允;连道光这个老皇帝,他当不好这个皇帝、眼界不高、谋略不深都是有的,但国是他自己的,总谈不上自己出卖自己。 作者通过此观点进而引出主题:鸦片战争的失败,究竟应归结于中国的落后和保守,还是应归结于琦善等人的原因?本书的核心问题,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能否取得鸦片战争的胜利?这是一场胜或负的结局皆有可能操作的战争,还是一场必定要失败的战争?如果战争必败,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作者不断地在当时的历史场景之下,提出假设,因为已经发生之事并不是最有可能发生之事,历史学家会注意到历史可能出现但未能出现的转机。
《天朝的崩溃》从兵力、武器、指挥、战术等诸方面证明当时的清军无论如何抵挡不了英国侵略军的进攻。文中关于中英双方使用武器、舰船、军队的编制以及作战方法,都有很细致的描述。例如对英国军舰的载炮门数,更是不厌其繁一一例举;对英军采用的战术,即战舰攻击正面陆军抄袭背后的近代军事学术,也是做了具体的分析。
首先清朝的兵力虽在人数上占优势,但当时的清军驻防分散,难以集中,调动也很困难,战斗力相当差劲。而英军在鸦片战争后期人数已经达到两万,可以算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军队,而且在大部分战场,清军迎战的兵力仅比对手略多或持平。其次从武器上说,清军的火器源于明朝末年,近二百年间几乎没有技术上的改进,发射的速度、准确性都比对手差,而且受资金等条件限制,难以更新,有的火枪竟是上百年的“文物”。大炮也类似,式样和当年明军阻击后金进攻时的红衣大炮差不多,铸造技术也落后,使用时经常被炸裂伤及自身,射程、准确性自然不高。更有很多士兵还使用大刀弓箭,无法和近代化的英军相比。最后制海权的丧失,我觉得是清军战败的另一重要原因。近代以来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英国的海军力量一直称雄世界,而在近代的战争中,谁取得了制海权,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这就是在50年后的甲午战争中日本首先要歼灭北洋舰队的根本原因。从这几点来看,清军实力实在无法和英国相抗衡,而且清政府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侵略者大的毫无还击之力时仍然做着天朝美梦。这也是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清朝方面从来没有把英国看成一个平等的对手,战败之后也从未吸取教训。
在作者看来,中国应该向日本一样,不必付出如此之大的代价,而应当尽快签订和约,再走自强之路。对此我不赞同,我认为当时,中国的改革势在必行,而签订合约后的安逸并不适合中国,抵抗、牺牲是一个必然付出的代价,直接投降的作法从中国人民的感情上是说不过去的,虽然这样一定充满了鲜血,但也只有鲜血,才能激励国人的觉醒;只有鲜血,才能推动中国的发展。历史是不可改变的,中国发展到这个样子,应该说被列强的炮火打开国门是一个必然,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似乎也是无可挽回,真正可悲的是战败后的中国没有能够及时走上自强的道路。
正如书中所说: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以史为鉴”,正确的看待历史。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我们要吸取教训,不断地鞭策自己,不在重复那些错误,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范文11
中华文明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东方的中心,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0年的天朝上国,2000年的世界中心,让我们极其自信,慢慢的就演变成了极其骄傲。再加上游牧民族的衰落对我们的威胁大大降低,皇权、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中华文明自我更新的能力极大削弱,固守传统,骄傲自满,蔑视其它所有文明。对西方文明的进步不屑一顾,满足于现状,这样的心态,这样的文明,和西方的发奋进取简直犹如天壤之别。
同样并不是说中国的精英就完全堕落了,中国仍有很多要立志匡扶天下,要做圣贤的读书人,比如陶澍、林则徐等,比如此时正在圆明园外修身养性的曾国藩。道光帝在近代史上看起来似乎很平庸、无能,但放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来看,他绝对算是一个不错的君主。鸦片战争之败,不是琦善、伊里布、牛鉴、奕山、奕经、杨芳、耆英、余步云等人投降、卖国;更不是清政府软弱、妥协。相反道光帝比谁都想剿夷,来个“大军剿杀”,杀得逆夷臣服投降,一溃千里……
然而,正如上面所说中华文明此时已经落后了,军事上已经几乎不可能取胜。即使重用林则徐、裕谦、颜伯焘等人坚决抵抗,最终也只有一条路__妥协。为了维护大清王朝的自身统治,为了维护自身的性命与官位,不管换做谁来指挥抵抗,最终也只能走到谈判桌上,乖乖地签订合约。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主张办法都是雕虫小技,毫无用处。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似乎让我重新认识了鸦片战争,也重新认识了中国近代史:对比鸦片战争时的东西方文明,西强而我们弱。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皇帝,满朝文武,整个国家的精英士大夫群体对此一无所知,并不知道自己落后了。而第一次鸦片战争则给他们敲响了警钟,随后接踵而至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一次又一次用铁与血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华文明必须要更新了。促进了我们民族的觉醒,或者说是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中华文明,为我们中华文明注入新的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也要感激近代史,屈辱与挫折最能令人奋进,中日战争就很好地诠释了这点。
春秋战国之后有秦汉,五胡乱华之后有隋唐,辽、金、元之后有明清,同样的我坚信近代史之后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必将重新走向另一个高峰。400年一个轮回,变的是王朝将相,历史人物;不变的是其中蕴涵着的厚重的中华文明。它源远流长、厚重坚实,让人自豪,令人骄傲。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范文12
在成为预备党员之后,我抽空阅读了茅海建先生写的《天朝的崩溃》一书,这本书带我重新认识了鸦片战争,给了我不少思考。
这本书如同茅海建先生自己所说一样“我选择鸦片战争这一中国近代化理应发生的起点,专门分析中国人,尤其是决策者们,究竟犯了什么错误以及如何犯错误的,试图回答一些问题”。它以皇帝与诸位官员之间发生的故事为脉络,带我们认识了大清的政治环境,揭示了历史的必然与偶然,茅海建先生写的这本书的内容带我们设身处地地感受了那一段历史,那些在现代人看来很荒谬的事情,在茅海建先生联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之后变得非常直观,我认为这是一本非常有研读价值的历史书籍。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茅海建先生对琦善和伊里布等人的看法,在传统的主流观点中,琦善与伊里布是卖国贼,而林则徐则是大家公认的精度英雄,但是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茅海建先生从各种文献以及当时的情境出发,他设身处地地用当时的道德观念思考问题,将琦善卖国的证据一一驳倒,作者认为,琦善在促成道光帝“清缴鸦片”这一决定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琦善的卖国说其实来源于他对待英国入侵的态度,琦善其实主张妥协,但是事情在口口相传中必定会变味,由妥协变为投降,再由投降变为卖国,这一步步的深入,使得琦善被戴上了卖国的帽子。林则徐确实值得称赞,但是林则徐致力于研究英国的历史,了解对手的实力和战术,这在当时有着极其先进的思想,这值得百年后的我们去缅怀和尊敬他,但是作为一代大师,他也不能逃出那个时代的局限性,最终还是无法阻止英军用坚船利炮打开我们中国的大门,使我们中国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看完这本书,我有以下思考。首先是表面上的一些思考,我们在看历史的时候,必须要带着思考看历史,有时候要辅助以必要的历史文献来说事,否则有些东西可能会被歪曲。就比如:现在日本教材中有些体现出不承认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情况。这个就是歪曲历史,历史永远存在,而史学家有些东西可能是错的或者具有认识的局限性。
第二,我认为在看待一个问题或者事件的时候一定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以那个时代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比如:我们现在去看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物轻物谁下落快这一问题的时候,往往会觉得亚里士多德脑子一拍就得出答案了,但是我们换到那个时代去思考问题就会发现亚里士多德还是为历史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再结合测量工具的局限,我们就会发现亚里士多德的伟大之处。
第三,每一个人都有功过是非,我们评价一个人要采取客观的态度,更多时候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尤其是在这个多媒体时代,在这个炒作横飞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冷静下来多思考消息的真假,不能一拍脑子就充当看客,传播负能量,没有一个世俗的人能超脱世俗,每个人都会受到某一个时代的局限性,正所谓“明哲保身”与“令为玉碎,不为瓦全”两者的区别,有句话讲得好,那就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最后一点就是: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我觉得这句话是永远不变的真理,尤其是在资源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这句话就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真理性。
以上就是我看《天朝的崩溃》这本书的感想,看完此书,我最大的想法是:我成为预备党员之后,要多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学会科技创新,为我们国家发展添砖加瓦。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范文13
有一次在网上寻找资料时不经意之间发现了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好奇心使然,我便稍微翻阅了一下,然后就被它所吸引,下边我就把《天朝的崩溃》读后的看法做一个总结。
作者在序言中探讨了琦善的卖国问题,虽然作者一再强调并非为“奸臣”、“卖国贼”正名,但琦善作为道光朝的一名大吏,在我所读书中,未见有人表扬过他,《天朝的崩溃》上来就为他作平反,起初不能不让我觉得似有哗众取宠之心,但展卷读完,我想,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视历史的国度里,没有哪个人物不在乎自己的声名,能够留芳千古是每个人的理想。所以琦善等一批“投降派”依照当时的标准竟然都是符合臣子之道的忠臣。主观上他们绝对是维护道光皇帝的正统地位的,在他们看来,他们所做的其实就是为臣子的本份所在。作者此观点进而引出主题:鸦片战争的失败,究竟应归结于中国的落后和保守,还是应归结于琦善等人的原因?当时中国的正确之途,究竟是彻底的改弦更张,还是只需要重用林则徐等力主抵抗的官僚?本书的核心问题,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能否取得鸦片战争的胜利?这是一场胜或负的结局皆有可能操作的战争,还是一场必定要失败的战争?当时清政府中有没有人可以领导或指导这场战争获得胜利?如果战争必败,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作者不断地在当时的历史场景之下,提出假设,因为已经发生之事并不是最有可能发生之事,历史学家会注意到历史可能出现但未能出现的转机。
《天朝的崩溃》从兵力、武器、指挥、战术等诸方面证明当时的清军无论如何抵挡不了英国侵略军的进攻。简要的比较一下:
一、清朝的兵力虽在人数上占优势,但当时的清军驻防分散,难以集中,调动也很困难,除训练、打仗外,很大程度上还担负警察的职责。而且当时的清军不论八旗还是绿营,战斗力都已经相当差劲。而英军在鸦片战争后期人数已经达到两万,可以算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军队,在大部分战场,清军迎战的兵力仅比对手略多或持平。而且这些人从各地、各省抽调而来,其战斗力显然不如整体编制的对手。
二、从武器上说,清军的火器源于明朝末年,近二百年间几乎没有技术上的改进,发射的速度、准确性都比对手差,而且受资金等条件限制,难以更新,有的火枪竟是上百年的“文物”。大炮也类似,式样和当年明军阻击后金进攻时的红衣大炮差不多,铸造技术也落后,使用时经常被炸裂伤及自身,射程、准确性自然不高。更有很多士兵还使用大刀弓箭,无法和近代化的英军相比。
三、历次战斗中清军的指挥者都是王朝的精英人物,像林则徐历来勤勉能干、琦善在封疆大吏中政绩最为出色、伊里布善于处理民族事务、裕谦是主战派中态度最坚决的,杨芳在嘉庆年间镇压起义屡立战功,可算当朝第一名将,差一点的奕山、奕经也是宗室亲贵中的翘楚。但结果是无一例外的惨败。
从这几点来看,清军实力实在无法和英国相抗衡,而且清政府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侵略者大的毫无还击之力时仍然做着天朝美梦。这也是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清朝方面从来没有把英国看成一个平等的对手,战败之后也从未吸取教训。对于远来的“夷人”,“天朝”知其“船坚炮利”,但也仅此而已,他们一直认为英军不擅陆战,只要一离开军舰就好对付。在战争中,朝廷的政策一直在“剿、抚”之间游移,剿自不必说,所谓“抚”也并不是投降的意思,而是“安抚”,也是显示天朝威德的一种形式,是夷人接受了天朝的恩赐而罢兵。
以作者的看法,中国应该向日本一样,不必付出如此之大的代价,而应当尽快签订和约,再走自强之路。对此我不以为然,且不说日本被西方列强侵略是在中国之后,已有前车之鉴,以当时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当时官场腐败的习气,深刻的思考战败的原因,发起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是困难的。更重要的一点是,抵抗、牺牲是一个必然付出的代价,直接投降的作法从中国人民的感情上是说不过去的。
正如书中所说: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所谓“以史为鉴”,正是面对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范文14
说起鸦片战争,国人再不懂历史者也能说上几分,但若要细细推敲、点点分析,却发现太多所谓细节所谓真相其实并不明了。一百多年来,关于鸦片战争的研究不胜其数,观点却是大同小异。我们难免会疑惑,这场被视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战争,它的形成、爆发直至失败真的只是我们所了解的“贸易争端”、“奸臣卖国”、“忠臣难封”这么简单吗?
这诸多疑惑,在阅读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一书后大都得到了解答。本书又名《鸦片战争再研究》,是茅海建先生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十余年所得的成果。与之前所读文献不同,茅先生除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海量史实外,更致力于站在当时的情景下,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去解读历史,使得许多在今人看来荒谬的行为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他用鸦片战争中决策的皇帝与诸位官员构建书的脉络,在官员们的决策做法中窥探大清国的政治军事环境,评价清王朝在此历史转折点的所作所为,揭示了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如作者自己所言:“我选择鸦片战争这一中国近代化理应发生的起点,专门分析中国人,尤其是决策者们,究竟犯了什么错误以及如何犯错误的,试图回答一些问题。”可谓推陈出新,别树一帜。
“历史学家可以说谎,但历史不会说谎。”本书使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作者对待历史极为认真的态度,这从书中丰富详尽的引用和注释便可见一斑,更难得的是其坚持事实、力图还原历史真相的努力。
在之前的认知中,琦善、伊里布等人就是“汉奸”、“卖国贼”,林则徐则是能救国于危亡却被构陷而壮志难酬的民族英雄。但在此书中,作者通过严格分析,将有关琦善“卖国”的证据一条条驳倒,告诉我们是琦善而非林则徐促成了道光帝“查剿鸦片”的决定,琦善“卖国说”的根由在于他不主张用武力对抗的方式制止英国的军事侵略,而是去企图用妥协的方式达到中英和解。于是,“妥协”便被视为“投降”,“投降”又被提升为“卖国”,帽子便这样一顶一顶加在了琦善头上。他同样告诉我们,林则徐固然有着值得称颂的业绩与精神,却绝不是大厦将倾时可支的那根“独木”,与同时期其他官员相比,他肯致力于新知的努力,了解了英国殖民的历史,做着当时官僚士子们不屑于做的事情,实为难能可贵。但他的见识水平、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使他未能准确了解对手的实力、战术,亦未能对战争做出正确的判断。他是一个寻求进步的人,但再伟大的人也有其局限性,作为个人,总是无法彻底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而当时人们对林则徐的盛赞和期许,更多是因为那是当时他们所能抓住的难得的希望;一百多年后的我们对林公的敬仰与怀念,多的是对那段苦难历史的侥幸与不甘。
历史学家与我们普通大众一样,生来俱有无可排遣的民族情结,但不应当演化为历史研究中对本民族的袒护。一个民族对自己历史的自我批判,正是它避免重蹈历史覆辙的坚实保证。因此我们需要明白,中国人在这个过程中究竟犯了哪些错误。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所谓“以史为鉴”,正是面对错误、分析错误,从而避免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历史学本应当提供这种力量。中华民族无疑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但我们不能忽视几千年历史沉淀所积累的民族缺陷,正视缺陷是消除缺陷的必要条件。这便是历史应当给予我们的价值。
回到书的内容。在阅读过程中,我不合时宜的想起了另一本似乎毫无关联的书——《三体》,脑海中总会浮现“歌者文明”对太阳系文明实行的“降维打击”。鸦片战争中的英国与中国似乎就可以贴切的对应这两个文明。就像《三体》中面对“黑暗森林”法则自以为已做好准备沾沾自喜的太阳系文明一样,当时的清王朝也仍然沉浸在“天朝”的美梦里,以为泱泱中华根本不必将区区“岛夷”放在眼里。于是,英国的“坚船利炮”和先进的军事理念就如一块二相箔,使得清王朝几乎毫无招架之力。这不是两个国家的交战,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对旧时代无情的全面碾压。在历史的车轮下,忠臣良将、义理仁心都不过是蚍蜉撼树而已,更何况这个旧时代已是千疮百孔、根枯叶烂。
在长期领先于世界背景下,“天朝上国”成为了我们的定位,清王朝的强盛也使周边地区的各国君主,出于种种动机,纷纷臣属于中国,向清王朝纳贡,受清王朝册封。至于藩属国以外的国家,包括西方各国,清王朝一般皆视之为“化外蛮夷之邦”,在他们的心目中,通商是“天朝”施于“蛮夷”的一种恩惠,是“怀柔远人”的一种策略。因此,清王朝在对外关系上,自以为是居于他国之上的“天朝”,不承认与之平等的国家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天朝”的对外体制,使中国成为一个世界,而不是世界的一部分。正如茅先生所说,“天朝”是一个梦,一个难以惊醒的梦。而当这个梦被强行打破时,我们才恍然发现自己的落后与无能为力。
茅海建先生从武器装备、兵力与编制、士兵和军官三个方面将中英军事力量进行了对比,使我们看到了二者之间巨大的差异和清军当时的种种乱象。当权力与金钱一样上市流通之后,即刻产生威力无比的社会腐蚀剂,当军队将财神像奉为战旗时,腐败已不可逆转,执法者犯法的罪恶足以致命。鸦片战争时期的清军,本是一个难得见到光明的黑暗世界。但当下流行的各种鸦片战争的论著中,一方面承认清军已经腐败,一方面却又只是利用一小部分在抵抗中牺牲的将士讲述“广大爱国官兵英勇奋战”云云。这种以偏概全的论调,难免让人觉得有“阿Q精神”的味道。
除去军事上的种种问题,鸦片战争暴露出的君臣关系问题更令人深思。天朝的落败,打破了当时的史料作者和著作家们固有的“天朝不可战胜,岛夷不自量力”的思想,他们虽然疑惑,却并不能从世界大趋势和中国社会本身去看问题,因而不可能看出问题的症结正在他们津津乐道的天朝文物制度上。他们认为剿灭才是天朝对待这些蛮夷之邦唯一正确的方法,而以此类推,败仗的责任自然不能推给皇上,就只能由不主战的大臣承担,而给他们带上“奸臣”的帽子,并且逐渐由“奸臣”变为“卖国贼”。对于在文化专制主义和儒家学说千年的影响之中形成的“君臣是非善恶忠奸”的理念,著作家和史料研究者们的行为不仅不是对当时社会忠奸理论的反思和改变,反而是为了使其更加稳固。于是我们看到:皇帝独断专制却又漫不经心,大臣战战兢兢却又谎话连篇。“知识给人力量,愚昧也给人力量,甚至是更大的力量。”在战争开始相当长时间之后,清朝自道光皇帝至各位大臣对英军的实力仍然模糊不清,以至于多次战争后清军的防御和战法都无创新。这又如何能不败呢?值此生死存亡之际,本应看到举国上下万众一心抵抗侵略,实际上却是上下欺瞒得过且过,实在令人扼腕。
其实早在明朝的时候,中国就有完成军事现代化的组织,也就是全面进入热武器时代。但没有成功,因为社会组织和生产方式不支持。而皇帝和大臣互相不信任就更是自古以来的问题了。这倒可以解释另一个我本不理解的问题:在当时的文献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对“汉奸”的指责?结合后来的“三元里抗英”中劝解三元里民众的余保纯成为了众人心中的“汉奸”一事,我想,在鸦片战争时期,“汉奸”可算是一个最不确定的称谓,一切不便解释、难以解释的是由、责任、后果,便可以被转移到“汉奸”身上。
在本书的最后,茅先生将清王朝与当时同样遭受列强侵略的日本做了对比,我们看到“黑船事件”之后的日本,是如何以与清王朝截然不同的态度开始奋斗与发展,终在“明治维新”后突飞猛进,甚至在鸦片战争结束52年后由当初的被侵略者成为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新的苦难。我思考着与作者相同的问题:在鸦片战争中牺牲的将士们,他们的血如何才算没有白流?以鲜血换来的成功是荣耀的,而以鲜血换来的失败更应当被重视。唯有牢记“血的教训”,认真思过,直至奋发图强重振辉煌,方可称作不辜负。一百余年前是如此,一百余年后更是如此。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也当如此吧。
鸦片战争,这是一段伤痛而屈辱的历史,但也正因为经历过这落后、蒙昧、痛苦的历史,我们才更能体会到,五十年后这个民族的觉醒,是多么的不易,又是多么的伟大。世界仍是百年前那个世界,幸而中国已不是百年前那个中国。茅海建先生在全书最末问道:“中国人应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21世纪?中国人怎样才能赢得这一称号——中国人的世纪?”我想,百年屈辱过后,重新在世界舞台上显现自己无可阻挡的实力的中国,定不会令我们每一个国人失望,不会令百年前在一片黑暗中仍能以血为烛的先辈们失望。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范文15
读毛海建《天朝的崩溃》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对历史的记录很真实,平和,没有那么强的政治和道德意味,力求以原貌还原历史。在书中,主战派和主和派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对抗与冲突和势不两立之后,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在探求抵御外侮与民族独立的道路上做出了诚恳的反思与深深地探究。
作者说:“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 历史学本应当提供这种力量。”这个观点在书中也得以印证,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
这一时期的正气凛然,让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历史事件,如林则徐虎门硝烟、三元里抗英,反映了全民族上下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共同抗敌的恢弘气势与团结一致的精神。也有让人恨之不得的卖国贼,如琦善、牛鉴、奕山等等。鸦片战争会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清朝昏庸的统治者,腐朽没落的政治制度和让人恨之不得的卖国贼。
但是我通过《天朝的崩溃》这本书,也了解到了,其实关天培在自己看来他只是坚守了自己处在那个职位的本分,而不认为自己是在为国捐躯;林则徐更多的是为了坚持自己为官的职业操守和维护天朝的统治体制,而不一定是因为了解了世界局势因而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御敌方略;其实我们口口声声称之为卖国贼的奕山也曾经是个主战派,作为封建社会的官员,他总是免不了贪生怕死的毛病,但是我们要说他们是为了一己私欲而卖国求荣,单从一方面去评定他们,未免有失偏颇。主战派不一定是为了爱国,而主和派的背后不一定就是卖国,在当时的清朝,经历了那么长时间的闭关锁国,经济发展、军事实力与思想观念远远落后于世界列强,若是一昧地以暴力对抗战争,清朝失去的不仅仅是半壁江山,很有可能是列强的铁骑踏足整个中国。这时候的主和派通过谈判与签订合约,却能保下部分的江山。我们都说李鸿章与列强签订了合约,他就是卖国贼,但是其实他也是个爱国之人,只是形势不允许,他必须做这个“恶人”。由于他不主张用武力对抗的方式制止英国的军事侵略,而是去企图用妥协的方式达到中英和解。于是,“妥协”便被视为“投降”,“投降”又被提升为“卖国”,所以说我们通过《天朝的崩溃》这本书,可以学会用更立体全面的辩证思想看待历史和历史人物。
天朝的崩溃,也是统治者的无能和封建思想封建体制的落后造成的,当时的清王朝也仍然沉浸在“天朝”的美梦里,以为泱泱中华根本不必将区区“岛夷”放在眼里。于是,英国的“坚船利炮”和先进的军事理念就如一块二相箔,使得清王朝几乎毫无招架之力。这不是两个国家的交战,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对旧时代无情的全面碾压。
“闭关锁国”一百多年以来,所谓的天朝早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而统治者却还在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 在战争开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统治者乃至大臣们对英国列强的实力依旧是模糊不清的,抵御外侮的方式没有得以创新。当时统治者与朝臣之间的相互不信任,上下不齐心,清朝失去民心,得不到社会的支持,这也是导致清朝覆灭和鸦片战争失败的重大原因。
读完《天朝的崩溃》,我感受很深。一方面,是对清朝腐败堕落的失望,甚至间接导致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落后贫穷,从而被列强极尽羞辱。另一方面,是对我生在这个祖国富强的年代的庆幸,对中国从衰落的泥潭里重新站立,爬上高山的骄傲。中国的崛起,脱不开往昔的落后带来的教训的帮助,我们应当对清朝时代中国所受到的迫害感到哀悼,也更要对我们学习到了这些错误而感到欣慰,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天朝的崩溃读书报告,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本站信息推送。
本文由用户:zhenzhen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23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