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更愿意做我自己》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励志书籍,作者用自己的经历和思考,讲述了坚持自我、追求内心真实的故事。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做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也学会了如何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自己的信仰和目标。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美好,也让我更加勇敢地做自己。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更愿意做我自己读后感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我更愿意做我自己读后感赏析1
卢梭说:”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这话听起来自负,其实适用于每一个人。可惜的是,多数人忍受不了这个失去了模子的自己,于是又用公共的模子把自己重新塑造一遍,结果彼此变得如此相似。
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例如是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唯独不是他自己。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儿也没有冤枉他。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和事务的一架机器罢了。
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朋友。在所有朋友中,不能缺了最重要的一个,那就是自己。缺了这个朋友,一个人即使朋友遍天下,也只是表面的热闹而已,实际上他是很空虚的。
能否和自己做朋友,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更高的自我,这个自我以理性的态度关爱着那个在世上奋斗的自我。理性的关爱,这正是友谊的特征。有的人不爱自己,一味自怨,仿佛自己的仇人。有的人爱自己而没有理性,一味自恋,俨然自己的情人。在这两种场合,更高的自我都是缺席的。
这个更高的自我知道:自爱者才能爱人,给人以生命欢乐的人,必是自己充满着生命欢乐的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既不会是一个可爱的人,也不可能真正爱别人。他带着对自己的怨恨到别人那里去,就算他是去行善的吧,他的怨恨仍会在他的每一件善行里显露出来,加人以损伤。而只爱自己的人也不会有真正的爱,只有骄横的占有。如果说爱是一门艺术,那么,恰如其分的自爱便是一种素质,唯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能成为爱的艺术家。
人与人之间有同情,有仁义,有爱。所以,世上有克己助人的慈悲和舍己救人的豪侠。但是,每一个人终究是一个生物学上和心理学上的个体,最切己的痛痒唯有自己能最真切地感知。在这个意义上,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最关心的还是他自己,世上最关心他的也还是他自己。要别人比他自己更关心他,要别人比关心其他人更关心他,都是违背作为个体的生物学和心理学特性的。结论是:每个人都应该自立。这些都是心中的自我应该知道的。
心中的自我还须明白:有些痛苦是无法分担的。别人的关爱至多只能转移你对痛苦的注意力,却不能改变痛苦的实质。甚至在一场共同承受的苦难中,每人也必须独自承担自己的那一份痛苦,这痛苦并不因为有一个难友而有所减轻。
对于别人的痛苦,我们的同情一开始可能相当活跃,但一旦痛苦持续下去,同情就会消退。我们在这方面的耐心远远不如对于别人的罪恶的耐心。一个我们不得不忍受的别人的罪恶仿佛是命运,一个我们不得不忍受的别人的痛苦却几乎是罪恶了。
我并非存心刻薄,而是想从中引出一个很实在的结论:当你遭受巨大痛苦时,你要自爱,懂得自己忍受,尽量不用你的痛苦去搅扰别人。
和自己交朋友,还要做自己的一个冷眼旁观者和批评者,这是一种修养。它可以使我们保持某种清醒,避免落入自命不凡或者顾影自怜的可笑复可悲的境地。获得理解是人生的巨大欢乐。然而,一个孜孜以求理解、没有旁人的理解便痛不欲生的人却是个可怜虫,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在他人的理解上面的人往往并无价值。成为真正的自己很难,但一旦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你也会乐此不疲。
为别人对你的好感、承认、报偿做的事,如果别人不承认,便等于零。而为自己的良心、才能、生命做的事,即使没有一个人承认,也丝毫无损。我之所以宁愿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其原因之一是为了省心省力,不必去经营我所不擅长的人际关系了。
我曾和一个五岁男孩谈话,告诉他,我会变魔术,能把一个人变成一只苍蝇。他听了十分惊奇,问我能不能把他变成苍蝇,我说能。他陷入了沉思,然后问我,变成苍蝇后还能不能变回来,我说不能,他决定不让我变了。我也一样,想变成任何一种人,体验任何一种生活,包括国王、财阀、圣徒、僧侣、强盗、妓女等,甚至也愿意变成一只苍蝇,但前提是能够变回我自己。所以,归根到底,我更愿意做我自己。
我更愿意做我自己读后感赏析2
如果说爱是一门艺术,那么,恰如其分的自爱便是一种素质,唯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能成为爱的艺术家。——周国平
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也不会真正地爱别人,传递出来的只是一份谦卑的奉献;一个过分自爱的人,只会想要无节制地占有,不在乎他人的感受。
如何在自爱跟爱人之间取得平衡,就需要找到真实的自我。然而,真正成为自己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中,需要我们停下忙碌的脚步,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即使生活让我们负重前行,也要在心里留下一小片净土,喘息之余思考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
以前我不懂的如何取悦自己,我总是把自己放在最后来思考。放到最后的结果,就是自己慢慢会有满腹的牢骚,所以我现在也在慢慢学习如何爱自己。我觉得自爱,除了在物质生活上不要亏待自己,还要在精神上保持独立。只有自己内心富足了,才能分享爱,才能爱别人。
与内心的自己和平相处,关爱那个以理性状态奋斗的自己,真正成为自己!
我更愿意做我自己读后感赏析3
我的大学室友们一直相处的十分和谐,直到大一下学期,一个室友兼朋友开门见山的对我说:“你变了,你不再是我刚认识时眼中的那个阿瑾,现在的你完全颠覆了你之前给我的印象。”
对于她说的话,我没有任何反驳,一语中的,路太快,人会变,变好或者变坏,这是人活着的变态。的确,我是变了,但是一句“你变了”,竟伤得人心。
人不可能一直停滞不前,我是成长着的,发展着的。有句话曾这样说道:“在你跟不上我的时候,我不会等待你,也不会跟你道别,我只是要自顾自地往前走”。在你思想还停留在对我以前的印象和认可时,我已经自顾自的向前走了,而你还停留在原地抱怨烦恼气责我的种种改变。我不会解释太多,而在各种的感情世界里,我也一直是木讷的。
但是与其做你眼中的我,我更愿意做我自己。
周国平先生说过:“我们都知道,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儿也没有冤枉他。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和事务的一架机器罢了。”
大一开学,大多数人都属于情感融合阶段,很多想法停留在高中,不谋而合是正常的,你会自然而然的选择和你志同道合的人作为朋友。很多人的思维跨度期都是在大一下学期,想法开始出现分歧,你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一群室友一同做着某事,你不再满足于吃饭睡觉上课,你会跟随脑海里想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整个寝室出现了“不合群现象”。
就如,我不喜欢出去和别人娱乐,不喜欢每周出去和室友聚会逛街,凡事我不喜欢的活动我都会拒绝,我喜欢安安静静的看书,用手机阅读高中错过的小说,偶尔联系曾经好友,偶尔出去和志同道合的朋友看看电影,独自去公园走走。每当室友们说一起出去,我除了拒绝,没说其他。由于长久的拒绝,她们出去也不会再叫上我,而我也能感觉到自己的不合群,但是我很享受一个人的时光,我很享受这份孤独的时光,我不会为了所谓的人脉而去参加多样的聚会,我放弃了这所谓的拓宽朋友圈的途经,选择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努力去学习,去看更多的书,把自己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想认识更多优秀的人,那么只有把自己变得优秀。这就是我的大学生活。
说起朋友,我有很多朋友,小学的,初中的,高中的,大学的,旅途中的,但是在所有的朋友之中,我最好的朋友是我自己,我也是我不能或缺了的最重要的一个朋友。如果我缺了这个朋友,即使我朋友遍天下,即使我周围那么多人,我也感觉只有我自己,即使周围那么热闹,我的内心依旧是很空虚的。
或许有人说我太过自我,然而这个自我让我知道:自爱者才能爱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既不会是一个可爱的人,也不可能真正爱别人。如果说爱是一门艺术,那么,恰如其分的自爱便是一种素质,唯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能成为爱的艺术家。
我自高中起就喜欢一个人,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书店,一个人回家,一个人旅行……因为我知道每一个人终其本身都是一个生物学上和心理学上的个体,最切己的痛痒唯有自己能最真切地感知。在独自上路的过程中,我很享受自我。在某意义上,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最关心的还是他自己,世上最关心他的也还是他自己。要别人比他自己更关心他,要别人比关心其他人更关心他,都是违背作为个体的生物学和心理学特性的。
所以结论是:每个人都应该自立。
一度被认为自我的我早已经明白:有些痛苦是无法分担的。别人的关爱至多只能转移你对痛苦的注意力,却不能改变痛苦的实质。甚至在一场共同承受的苦难中,每人也必须独自承担自己的那一份痛苦,这痛苦并不因为有一个难友而有所减轻。
由此引出一个很实在的结论:当你遭受巨大痛苦时,你要自爱,懂得自己忍受,尽量不用你的痛苦去搅扰别人。
和自己交朋友,这可以算是一种修养。虽然成为真正的自己很难,但一旦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你也会乐此不疲,而且更不必去经营你所不擅长的人际关系了。
所以,归根到底,我更愿意做我自己。
我更愿意做我自己读后感赏析4
最近读了周国平的一篇文章《我更愿意做我自己》这一篇文章,浅谈一下我的读后感。
文章中提到:“多数人忍受不了失去模子的自己,于是又用公共的模子把自己重新塑造一遍,结果彼此变得如此相似。”最近经常出现的一个网络词就是“内卷”。学校的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内卷,家长们报了一个又一个补习班,唯恐自己的孩子落后在起跑线上。孩子们可能以为走上社会就会轻松一些。因为家长安慰对学习有情绪的孩子时会说:“等你考上大学了,就轻松了”。可是,进入大学,就要为走进社会做准备,我们又不能放松,为了拿奖学金考研考博拼命学习,或者为了将来可以有一份好的工作,早早去参加社会实践,结识人脉或积累经验。进入社会后,薪酬、职称是衡量我们是否成功的标准,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也为了我们的事业目标,朝九晚五变成了“996”工作制,就算有的人是朝九晚五的工作,但为了前途下了班还要应酬或者参加各种资格认证考试培训班。为了我们永远不能落后与于别人,只能继续努力前行。
因为我们用公共的模子把自己重新塑造一遍,每个人都是这么做的或者大多数人都是以这种方式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价值,是否有能力,所以,我们就在这种世俗的认知中来选择我们要走的路。
我们总是羡慕广告上的明星,他们是多么光彩照人,多么耀眼。因为想像他们那样,我们选择购买他们代言的护肤品或者衣服,这样我们就成为了看起来很像他们一样的人。
我们羡慕出现在商业头条的精英们,为了成为他们,我们去上MBA,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资格考试,去社交场合认识他们,这样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商业思维,有一天也会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站在金字塔顶端。
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思考过我们一定要走那样的路吗?我们一定要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吗?工作、家庭耗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也很难抽出时间来思考。我们只能在午夜梦回时分,想起我们曾经的梦想,但那又怎么样呢?第二天早晨起来还是走以前的路。
“认识你自己”希腊德尔菲神庙的三条箴言中的一条。认识自己是一条漫长的路。我们会为自己设定某一种角色:当我们成为理想的自己时,整个世界都是我想要的,那种生活应该特别幸福,特别美满。好像这种角色就是我们要成为的人。
可是,这个世界有那么相似的人吗?就算同时出身的双胞胎都会有两个不同的命运。大自然创造了这个世界,就连雪花都不会有相同的形状。花草树木都是有各自的命运,娇滴滴的玫瑰在人们的呵护下成长,被送到各种重要场合供人们观赏;而野外的雏菊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骄傲地绽放,它并没有觉得自己不如玫瑰那么艳丽,就不再开花,只要有一丝生机,就会吸收养分成长,尽情绽放。可是,我们很多人却在同样的标准下来衡量我们自己,结果卷得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只能下了班回到家躺在沙发说:“这么卷的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啊。”
其实,人生有各种各样的活法,我们完全可以找到一条独属于我们自己的路。不需要和别人竞争,而是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路,在这条路上我说了算,这才算真正的独立吧!
做自己,不再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也不会再和别人比较,少了比较,也就少了焦虑和压力,这样的人生会更加自在。我更愿意做我自己,这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指南,更是一剂解决人生焦虑的良药。
以上是关于我更愿意做我自己读后感范文的相关内容分享,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感谢您的阅读!
本文由用户:zhenzhen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23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