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怎么写 课程思政总结范文

在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不断探索实践,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将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那么,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怎么写好呢?以下是与之相关的15篇范文,来看下吧。

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怎么写 课程思政总结范文

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怎么写1

一、课程思政怎么写?

思政课的教师要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通过落实新课改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以事说理、以事喻理、以事彰理,既让学生通过生动的实践事例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又让学生自觉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使学生逐渐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在头脑中逐渐构建起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思政课老师还要运用好教学经验,掌握好教学规律,与时俱进地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讲透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以文化人,实现学生思想行为与新时代伟大实践的同频共振。

二、课程思政实施成效怎么写?

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如何讲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

首先必须吃透教材,理解和领会思政课教材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其次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做到有的放矢;

其三是广泛了解社会,了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其四是还要对其他各个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样能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程思政内容可以写哪些?

课程思政包括:

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

2.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

3.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教育;

4.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

5. 公民道德和民主法制教育;

6. 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

五、课程思政目标?

1、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手段和重要举措,因此,要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就要首先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

2、课程思政的主要任务是在各门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目标的实现,需要任务的科学划分及落实完成。大学生政治道德培养、理想信念教育,若仅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途径去实施,就难以体现协同一致和全方位覆盖,会导致主阵地抓不牢、形成教育盲区。

二、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路径

1、改革高校管理和评价体制、制度。

首先,应在管理体制上明确课程思政的主体责任。

2、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广大教职员工思想政治道德水平。

课程思政的实施基础是协同育人,一是所有课程教师的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协同,做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确保理论方向上的同向通行。

3、组织课程团队,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教学方法等。

在学校党委相关部门、教务处的统筹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本校专业结构和学科特点,组织建立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什么区别?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把立德树人作为最终目标。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含义是: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承载着培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使命。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教育,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根据学校条件和职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提高实践能力。

七、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区别?

要科学认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 辩证关系,必须坚持系统思维、辩证思维,从方法论意蕴把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从概念出发把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关系。

从字面上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似乎只是词汇的排序不同,其概念所指却大不一样。

首先要明确的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是高度抽象、概括、提炼的词汇。“思政课程”之“思政”,是“思想政治理论”的简称,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常简称“思政课”(即“思政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常简称“思政课教师”;“课程思政”之“思政”,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简称。

其次,从构词上看,两者均属偏正结构,中心项都在后面。即“思政课程”的中心项是“课程”, “思政”是修饰词;“课程思政”的中心项是“思政”,“课程”是修饰词。

因此,结合前文,前者强调的是“思政”这种课程形态,后者强调的是“课程” 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最后,“思政课程” 是确定的,而“课程思政”则是不确定的。前者指的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是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 “形势与政策”等“4+1”课程。后者则包括上述 “4+1”课程之外的所有课程。

需要指出的是,“思政课程”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不包括“思政课程”;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则包括“思政课程”,若从最广义上来说,从功能论的角度,也包括 “课程思政”所关涉到的课程。

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八、小学如何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一)在情境教学中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爱国教育素材,此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对教学形式进行合理优化,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引发学生的深刻思考,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这是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素材,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指引,根据语文教育的相关要求,对情境的创设做出适当的调整,让学生能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比如在《开国大典》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珍贵的历史资料向学生呈现开国大典的真实画面,通过这样的形式有效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学习体验下培养浓厚的爱国情感。

(二)在互动交流中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是思政课教育的重要一环,这是需要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合理引导,以互动交流为基础,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且在对话中帮助学生转变思想观念,让学生能够树立坚定的理想,并且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比如在讲解小学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过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结合周总理的生平事迹,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句话进行深入分析。在互动讨论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可以聊聊自己为何要读书,并且谈谈自身对学习的看法,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坚定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并且通过与他人的沟通,做到全面地认知自我,为了实现理想而制定具有可实施性的行动计划。

九、课程思政可以融入哪些思政内容?

学校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德才兼备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应当挖掘更多的思政内容,将其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呢。

在文学类、历史学类、哲学类专业课程中,教师带领学生畅游文化海洋,领略文学魅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带领学生在浩瀚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游行,感受革命文化的强大力量,培养学生鉴定的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哲学的海洋中构筑信仰的灯塔,助力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而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激发学生探索中国哲学魅力的兴趣。

在农学类、理学类、工学类专业课程中,教师可结合环境保护理念,在充满生命绿的农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增强学生奋斗发展国家农业的责任感。结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在充满运算与科学的理学中加强科学思维与辩证思维的训练和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击求真理的使命感,在充满创造和制作的工学中引导学生领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积极投身壮大国家的建设工程。

总而言之,专业课程不能只注重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应在课程中融入相对应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操守。古语有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先树人,后树才。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崇高精神的传扬者,教师承担着推进课程思政化建设,实现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

十、手印检验思政课程?

手印检验是一种实践性的思政课程教学方式,通常是在学生学习相关课程后,通过手印检验的方式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

手印检验通常包括两个环节:一是学生进行手印练习,学习手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二是进行手印检验,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手印任务,检验其掌握程度。

手印检验的目的是通过实践检验,促进学生对思政课程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手印检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课程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手印检验是一种实践性的教学方式,需要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如果您对手印检验有疑问,可以向专业教师咨询。

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怎么写2

通过全面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本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

1.制度更加完善,“课程思政”成果丰硕。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严格规范了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教学制度,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姚欣雅和杨学治两位同学分别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第四届、第五届“学宪法讲宪法”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提升了教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6人获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奖励;立项建设《宪法学》等 10 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2.实践育人扎实,学生法律实务能力显著提升。做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思想政治引领融合;2018 年“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入选团中央学校部联合中共昆明市委、市政府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暑期昆明实践专项行动10支实践团队;学院代表队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环境资源模拟法庭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3.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引领,意识形态阵地牢固。利用“一刊二报一站”强化思想政治的正面引导;管好媒体介质,未发生网络舆情;严把政治关,教材建设全部达标;教学坚守政治底线,弘扬正能量;取消了不规范社团,有效防止邪教渗透,2019 年度获学校意识形态工作优秀单位。

4.组织育人优化,强化战斗堡垒作用。加强支部建设,100%完成“支部达标创建”;加强党员教育培养,7 人获学校优秀党员、党务工作者称号;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2018 年度获党风廉政建设优秀单位;领导干部及党员教师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普法宣传,获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

5.思政队伍建设有力,形成示范效应。先后获 2017 年度全国辅导员工作优秀论文三等奖、第四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优秀奖,云南省辅导员工作论文特等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一等奖及最受学生敬佩辅导员等奖励 5 项。注重实战经验的理论总结,近五年公开发表思政论文 14 篇,获教育部高校辅导员专项项目立项 1 项,其他项目 8 项。

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怎么写3

金秋时节,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院培计划全国职业院校系统构建高质量思政体系暨顶层设计与融入实操案例分享课程的线上培训学习。首先,我要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培训课程主要围绕职业院校的构建高质量思政体系进行了系统性指导。此次课程分为七讲,专家们利用广博详尽的案例,对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课程体系进行指导,具有完整的逻辑结构。通过此次培训学习,我深刻感受到受益匪浅,下面我将简单对我的体会进行总结:

第一,谈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的曹建林教师运用非常合适的标题“随堂潜入心,润魂细无声”。在开讲前利用三个案例,针对学生的行为、学习习惯的问题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讲解,指出学生的实践技能也很要,但是为人处事也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讲到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目标。从三个层次进行详细讲解,重点讲解上极怎样讲,学校怎样做?教师怎样干?提出学校按照上极的指示,进行教学改革,提出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推进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革命,扬显以学生为主的理念,推动学校由“课程教学”向“课程思政”转化,“专业教育”向“专业育人”转化,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教师的教育目标,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合格建设者,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人是第一位的,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严格管理,教会学生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教师也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要做到。曹书记讲得非常深刻,我深感受益匪浅,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作为教师就要尽力教好每一位学生,教懂做人的道理,明白为人处事的重要性。

第二,梁长根教授讲授的“匠心筑梦”传递有温度技术,课程思政提升质量,主要讲述了四个部分,分别是对思政课程与课程四针的比较,通过对比讲解,我也深入了解,思政课程内容简单,而课程思政可以融入学生所有的课程中,这样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对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讲解,提出了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效地与专业课程融合在一起,通过职业岗位的调研分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建设一门课程课程资源的建设等等,最后利用实践课程案例详细讲解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从专业课程中发掘课程思政元素,要做到像盐溶于水中一样得自然,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学生接受起来非常容易,不排斥。真正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专业技能人才。

第三,盛宏宇教授针对课程四政讲解的“同向同行,润物无声”。精彩的讲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讲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教育人,把立德树人作为主要的讲授目标,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讲解是教学的关键。盛教授讲述了有关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发展,人们在担心主题人员会不会受到影响,以及机器人人工智能人脸识别,会不会不安全等等伦理问题,我国政策规定了有关人工智能发展的伦理政策,来保护主体人的权益。后面盛教授讲述了有关全国的课程思政比赛,讲解了课程思政比赛的评分标准,这样为我门更好地诠释了课程思政应当做到什么程度,为老师们指明道路。

通过此次线上直播培训的学习,我受益匪浅,收获很大。线上培训选的专家都是非常优秀的教师,他们利用生动的案例,对每一个观点进行详尽的分析讲解,讲得非常通俗易懂,让我们听课者能非常投入地听课,非常有兴趣地听课,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自己所教所学的专业中去。由于是线上平台的学习,还具备回放的功能,这样给我们一个反复学习的机会,真的是太好了。这也是我们今后教法改革的一个方向,同时每位专家的讲授方法,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学习点。最后再次感谢学院为我们提供一次这么优秀的学习机会。

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怎么写4

1. 团结校内校外资源,使德育主体更丰富

本学科当前已实现所有专任教师以不同形式参与思政工作,辅导员和兼任思政工作的教职员工团队稳步发展,校内思政教育队伍进一步壮大。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每年有10余位资深教授和青年教师担任研究生德育导师、班主任及新生之友,为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此外,多渠道引入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等校外资源参与培养过程,邀请10余名政府官员和专业社工人才担任校外督导,在调查和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2. 利用学科特色优势,使课程思政更专业

响应教育部“建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示范课堂”的号召,“特色示范课堂”建设全面落实。专业培养方面,将宏观政治和思想要求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改进《社会工作理论》、《社会政策》、《社会工作实习》等多门课程传统教学方法,使课程培养与思政目标相关联。通识培养方面,结合学科优势及社会需求,将《社会工作》、《社会调查》等传统课程升级改造为全校创新创业课程,引导学生用专业社工理念和实践技术进一步探索思政活动的内涵。

3. 健全服务学习机制,使实践育人更深入

在“顶天立地”立体实践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挖理论与实践之间有机关系,建立健全面向过程的“服务学习”实践育人模式,使研究生社工、本科生志愿者在参与社会实践的每个环节(准备、实践、反思、评估、持续培养)都有更细致的教学活动支撑。以此模式规范了本学科在浙江省红十字会、残疾人托管中心、杭州市拱墅区“三方办”等7个实践基地的教学模式,建立了“浙大-大关老年友好社区营造项目”、“浙大-申慧儿童社区教育项目”等多个志愿服务和社工实习项目,极大地提高了专业学习和思政教学质量。以2020年暑期和秋冬学年为例,本学科指导20余位研究生社工,30余位本科生志愿者(从全校200余名报名学生中选拔)深入基层开展专业的服务学习活动,在校内外形成一定影响力。

4. 巩固线上线下平台,使思政体系更立体

思想引领通过平台营造和组织培育为依托,在各方面取得佳绩。参与运营的“浙大社会学”、“公小管”微信公众号,过去几年来相继推出了“教授荐书”“我为我导打call”“每日管家”等品牌专栏,在学生中产生广泛影响,仅2019年就累计发布推文547篇,累计阅读量达128万余次。依托“对标争先”“思政先锋”以及“样板党支部”等线下活动,不断强化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各党支部先后通过学校“五好党支部”检查验收,多位师生获得校级优秀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其中卓亨逵还获得2016年浙江省高校优秀辅导员称号。经过言传身教及文化思想引领,约占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或锻炼,约20%到西部地区就业,其中又有20%到艰苦地区就业或支教。

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怎么写5

矿床学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教授学生矿床在地壳中形成条件、形成原因、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等,这门课程是资源勘查工程学生由基础地质工作能力向找矿工作能力提升的重要桥梁。矿床学的理论性很强且知识点众多,因此在矿床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难度也比较大,本文作者与专业课老师合作,结合实际探讨矿床学课程中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方法。

1加强教师合作,落实全面育人

在传统的大学教学模式下,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往往很难结合。大学对于教师,特别是专业课程教师的专业性要求很高,专业课程教师在本学科内虽然非常突出,但对于其他领域和其他学科了解往往不足;而大学中的思政课程教师由于授课的学生所属专业非常分散,往往也忽略了这些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对于思想政治教学的促进意义。这就造成了教学效果的片面化,无法完成全面育人的要求。在专业课程思政内容融入方法上专业老师虽然很懂专业,但是对于思政内容把握的往往不够准确且不够深刻。因此专业教师在思政内容融入上必须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紧密合作,在矿床学课程思政内容设计上,课程负责人先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将矿床学划分为11个教学内容部分,针对每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专业课程负责人首先拿出一个课程思政内容的预案,然后与思政老师对预案中的课程思政内容进行讨论。思政教师在逐章梳理内容的同时,协助课程负责人总结出该课程课程思政内容的主线导向,并对课程思政内容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事实证明这样多学科合作选择的课程思政内容既突出了全面育人的主题思想,在课程教学中也不会显得突兀,这样就大大增强了课程思政内容的实用性。

2专业课为导向,设计实践路径

在专业课教学活动中加入课程思政内容,实践路径是最重要的一环;如果实践路径合适,课程思政内容会融入专业课程内容中,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如果实践路径不合适,学生不但会对课程思政内容产生排斥,更会耽误本就有限的专业课程教学时间。在矿床学教学活动中,思政与专业教师团队最终选择从教师的实习和工作经历、功勋矿床的矿床案例和著名地质学家的感人事迹三方面为路径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比如在矽卡岩矿床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环节中,教学团队决定借助在罗布泊雅满苏铁矿调查中的工作实际,在教育学生发扬地质人艰苦朴素敢于拼搏的精神外,在利用野外钻孔真实的荧光照片引导学生体会野外工作中苦中有乐,建立乐观开朗的工作态度。在比如在介绍铀矿床的过程中,通过两弹一星工程背后地质人默默奉献的故事引出铀矿床的重要性,在案例分析教学工程中以相山铀矿田的地质地形图的分析为切入,讲述老一辈地质人为了中国核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再结合新疆铀矿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仍然是专业课教师,不管思政课教师设计的课程思政内容怎样合适,都需要专业课程教师将其合理的应用到教学中来。因此对于课程思政内容,专业课教师不能单单是记住和会用,更要对于这些课程思政内容认真学习和体会,不但能讲得出,更要讲得好,让学生记得住。

3结合思政课程,开展课外实践

如果课程思政单单是专业课在做,或者只是在课堂教学内容中加入课程思政内容,课程思政的效果很难发挥到最佳。在矿床学的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学团队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团队展开了深入探讨。根据学生的学习的特点,教学团队认为光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思政教学还不足够,教学团队结合矿床学的教学内容,在同一学期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程中加入了专业背景的实践教学内容和作业。这也是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过程中进行逆向的专业融入思政的一次有益尝试。教学实践证明,具有专业背景的思想政治课程让学生更易接受,教学效果更好。

4仍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针对矿床学课程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进行了很多尝试,也获得了很多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仍然面临一些问题。首先是课程思政内容的时效性问题,专业课程中有很多内容都是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的,这就意味着课程思政内容也需要随着专业课程内容的改变而改变,这中间有的课程思政内容可以继续沿用,有的内容必须更新,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师都必须认识到课程思政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其次,课程思政内容的教授对于教师的知识认知有很高的要求,为了能够讲好这部分内容,专业课程教师需要认真备课,特别是针对课程思政内容部分需要多看很多内容,同时需要熟练掌握教授内容,才能让学生感觉到内容平顺,让课程思政内容入脑入心。

5结论

总之,在矿床学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需要专业课程教师与思政教师互相合作,对思政教学内容进行认真总结,寻找合适的课程思政切入路径,这样才能让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内容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而行,形成合力,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怎么写6

前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就是“课程思政”。为了培养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必须利用好课堂教学这样一个主渠道,把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让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1]。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课程思政必须要把育人育材和传道授业解惑有机统一起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做人的工作,最终是要解决“如何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艺术专业课教师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政资源,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做人做事的道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融入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励艺术专业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及其民族事业中,着力培养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有担当、有本领、有理想”的“三有青年”[2]。要时刻注意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并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终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目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空间设计专业(包括室内设计和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校生为300人左右,这些艺术类学生往往比较自我和懒散,同时他们的文化课基础也比较差。由于高职院校对艺术生的考核更侧重于对其艺术素养的考核,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更加明显。笔者在艺术专业课教学中积极拓展了较多形式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并取得了良好的授课效果。为了进一步了解本校艺术类学生对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感受,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精心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空间设计专业大三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空间设计专业(包括室内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参考相关文献[4],结合本研究相关内容,精心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该问卷的着眼点包括学生对思政内容进入大学专业课程必要性的观点、态度,对专业课程讲授思政内容、讲授方式的看法,对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内容的建议等内容,问卷包含4个单选题和1个多选题,涵盖内容丰富全面。通过在课堂上发放问卷并且当堂回收的调查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发放135份,回收130份,回收率为96.3%,其中有效问卷为125份,占实际回收问卷量的96.2%。最后,使用Excel2010对问卷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对思政内容进入大学专业课程必要性分析。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空间设计类专业大三学生对思政内容进入大学专业课程必要性的看法是:44%的学生认为非常必要,5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6%学生表示无所谓。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艺术专业学生还是认为有必要把思政内容引入大学专业课程教学中。仅有极少数的艺术专业学生对课程思政抱有无所谓的态度[5]。2.2学生对进行课程思政的态度。对思政内容进入大学专业课程的态度是:59%的学生表示非常欢迎,36%的学生表示还好,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艺术专业学生还是愿意让专业课教师在讲解专业课程的同时进行课程思政。多数学生对课程思政表现出很高的学习兴趣。仅有极少数学生对课程思政感到毫无兴趣。2.3学生对课程思政作用的看法。对专业课程思政作用的看法是:76%的学生认为有用,能够给予他们积极向上的思想指导,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待人处事;19.7%的学生认为一般,学校有这方面的要求,那么听听也无妨;1.6%的学生认为没有用处,思政内容都是很理论性的,在实际生活中没有用处;2.7%的学生表示不清楚。由此可以看出,约有76%的艺术专业学生还是认为专业课程思政的内容可以使他们明辨是非,感悟社会,从中受益匪浅。约有20%的艺术专业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是学校的硬性要求,听听也无所谓。仅有极少数学生认为专业课程思政对他们没有任何帮助或者不清楚课程思政的作用。2.4学生对专业课程讲授思政内容方式的看法。对专业课程讲授思政内容方式的看法是:37.7%的学生希望老师每节课在讲专业课内容之前先讲一些思政内容;49.2%的学生则希望老师可以在讲解专业课程具体知识点的同时穿插性地讲授一些思政内容;8.2%的学生则希望老师每次专业课结束前,结合课程中的一些知识点总结性地讲授一些相关的思政内容;4.9%的学生则认为无所谓。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艺术专业学生希望老师在讲解专业课内容之前讲解一些思政内容,或者是老师在讲解专业课内容的同时融入思政内容。少数同学希望老师在专业课程结束前讲解思政内容。仅有极少数学生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2.5学生对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内容的建议。对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内容的建议是:30.3%的学生希望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内容的形式多样化一些;15.4%的学生希望能够多些互动;14.5%学生则希望课外活动多举行一些;25.8%的同学希望老师可以多针对当下的时事热点进行思政内容的讲解;14%的同学希望思政内容和专业内容能够结合得更加紧密一些。由此可以看出,希望课程思政的形式更多样化的学生人数最多,其次是希望课程思政结合当下时事热点的同学人数较多。除此之外,学生还认为课程思政可以多举行一些课外活动,并且和专业课的结合更加紧密。

3讨论与总结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也是“双高计划”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学校鼓励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并且取得良好效果。与思政课程有所不同,课程思政主要是根据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这样使思政内容就不会显得突兀,也不会使学生产生抗拒心理,从而达到专业课程授课中的育人效果。课程思政的目的是使大学生意识到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并努力实现自我发展,并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艺术专业学生作为一类相对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往往比较自我和较为敏感。这些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强,但理论知识的积累相对欠缺,因此,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内容对艺术专业学生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笔者根据此次问卷调查结果和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艺术专业课程思政作出如下的总结及教学反思:3.1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增加学生学习兴趣。高校专业课教师在教导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教师本人也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专业课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以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和崇高的敬业精神去感染和教化学生。通过提升专业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增加学生学习课程思政的兴趣[5]。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他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2关注学生需求,提升课程思政的价值感。专业课教师在设计和安排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时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增加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吸引力。专业课教师在讲解课程思政的同时还要适当补充时政材料和结合当下时事热点,从而使得课程思政既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能达到育人的效果。最终提升课程思政的价值感。3.3教学形式多样化,增加学生参与度。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其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价值理念等)融入到各门专业课程中去,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等。高校专业课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这样能够帮助专业课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5]。

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怎么写7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健康优先,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1]。基于当前我国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人民群众对于高技能康养服务的需求亦不断提高。由于政府和社会对康养行业的持续关注,康养行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伴随着康养产业结构的调整,康养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矛盾也与日俱增。部分以康复治疗技术、针灸推拿等专业为代表的高职院校康养专业群建设与产业发展契合度不深,康养人才培养规格和职业岗位要求匹配度不高,康养人才培养课程思政融入度不足等问题逐渐暴露,导致出现了康养人才医技、医德水平普遍较低,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康养需求。如何探索出一条紧密对接康养产业、医技和医德紧密融合的康养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径,满足国民日趋增长的康养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康养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概况

近年来,随着国家“双高计划”的推进,“医教融合”“医养结合”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康养专业群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康养人才培养中“课程思政”融合程度仍显不足。而“课程思政”与“医教融合”在本质上具有耦合性、共生性和亲和性的特点。课程思政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贯彻立德树人、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战场”和“主渠道”。“课程思政”+“医教融合”双驱动育人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推进重点领域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学校教育积极响应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的有效举措[2]。因此,必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康养专业群内各科目的育人作用,推动各类科目与思政课程携手同行,促成全成员、全阶段、全方向育人的协同效应[3]。康养专业群“课程思政”的建设,既是立德树人、培育人才的“规定动作”,也是改革创新医学教育、医学课程的“应然之举”[4],更是应对时代挑战、扛起健康使命的“不二选择”。因此,开展康养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优秀卫生健康人才、贯彻立德树人要求的必然选择。基于信息技术革命、产业升级推动的“新医科”诞生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医疗信息技术变革不仅对医疗卫生产业结构、也对高等医学教育模式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5]。为迎接“新医科”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与挑战,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进一步提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6]。因此,在“大数据”新医科”时代背景下,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推进医学教育课程思政改革建设是构建医学教学新理念的必由之路。

2“传统康复”

课程思政建设现状“传统康复”是康养专业群所有相关专业的入门课和基础课,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内核与社会科学哲理,其课程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是高职医学教学的核心专业课程。而该门课程中所蕴含的整体观、恒动观、组织观等思想成为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切入点。推进“传统康复”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凝聚作用,更有助于整合康养专业群基础科目的育人功能,最终实现全方位的立德树人的大思政教育目标。然而,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在以“传统康复”为代表的康养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一是课程思政元素碎片化、缺乏体系化、模块化,与课业内容融合不紧密;二是缺乏信息技术、大数据依托,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法枯燥、教学形式简单、教学手段单一;三是脱离临床实际及学生真实需求,导致课程思政融入程度不够,传统文化弘扬力度不足,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因此,探索“课程思政”+“医教融合”双驱动育人的方法,充分发挥临床工作者、高职院校教师、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临床工作实际、医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依托信息技术和网络育人的优势,结合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精准分析,充分整合教学内容中学生的兴趣点与关注点,发掘康养专业群课程中思政教学的核心元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巧妙地融入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模块设计中。构建“互联网+教育”临床工作者、高职院校教师、高职院校学生融合共创的大德育框架体系,并广泛实施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7],是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工作亟待解决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3康养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鉴于上述问题,课题组在总结此前已有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大数据”“新医科”时代背景,依托“大数据”信息技术,推动临床工作者、高职院校教师、学生(以下简称“医、教、学”)融合共创。医、教、学课程思政体系同建;医、教、学课程思政元素同构;医、教、学课程思政教学新方式同创;医、教、学全过程课程思政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同设;依托大师工作室,医、教、学课程思政临床同践,形成以康养专业群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为引领,以协同培育具有救死扶伤的医术、心存大爱的仁术、知识牢固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的康养人才为目标,具有康养专业群课程特色的“仁心、仁德、仁术”立体化多层次课程思政体系的改革新路径。

3.1医、教、学课程思政体系同建

高校教育要解决为谁培养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的重点课题。高尚的医德是施展医学技能的前提和基础。康复专业群的专业人才由于其服务群体的特殊性,更应该注重医德的培养。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思政教师的思政理论知识过硬,思政教学经验丰富,而康养专业群教师康养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临床、教学经验丰富。双方通过深入交流,可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将“大医精诚、仁心仁术”作为价值引领,充分吸纳专业思政教师思政理念,依托“大数据”信息技术,将课程思政点设置与康养专业群医德需求对接,科学设计思政教学活动,组织思政教学内容,重构“传统康复”课程体系,实现思政课岗对接的康养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康养专业群学生的职业荣誉感、成就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锤炼医学技能的同时,树立良好的医德风范。

3.2医、教、学课程思政元素同构

在“大数据”“新医科”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医、教、学各自优势,将行业医疗专家在临床工作中总结的思政要素及案例,专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凝练的课程思政要点,以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政体会相融合。依托“大数据”信息技术分析,从课程知识点中深入发掘、总结、提炼思政文化元素,添加相应章节的课程思政映射点与融入点,明确每章节所涵盖的课程思政知识,融思政教育于课程建设之中。同时将各章节思政文化元素重组、广度延展,深度剖析、发掘其德育内涵。通过挖掘重构,构建了“传统康复”各个章节的思政映射点与融入点,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包括“家国情怀”“文明和谐”“公序良俗”“科学精神”“医学伦理”“仁心仁术”“敬佑生命”“大爱无疆”等思政模块,最终升华凝练形成了社会主义信念和价值观、公民道德规范、医师职业素养的课程思政三大层面。将本课程各章节思政元素的“星火”串联整合成“燎原之势”的思政文化价值体系。相应案例设计如表1所示。

3.3医、教、学课程思政教学新方式同创

在“大数据”“新医科”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医、教、学各自特点,创新“传统康复”课程思政教学方式。专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将课程思政融会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PBL)、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BL)、团队式的学习(TBL),以及启发式、比较归纳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采用情景表演、翻转课堂等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体验,使学生产生共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依托“大数据”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借助信息技术,一方面,利用好雨课堂、智慧职教云课堂、超星学习通、问卷星等平台,灵活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复习,实现“课程思政”的长效性;另一方面,利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受学生欢迎的短视频平台,结合相关社会热点问题,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通过制作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微视频,提升“课程思政”的时效性。充分利用行业医疗专家平台,在临床实践教学工作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品德修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训练。在具体实践中,使学生深刻体会社会竞争的激烈,学会分析复杂的社会问题,学会用正确态度面对挫折、困难,不断增强学生对传统康养文化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学。通过医、教、学同创,最终实现扩展课程思政教学时空的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网络现实三结合的课程思政教学新方法,使学生对思政课程元素有充分理解。

3.4医、教、学全过程课程思政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同设

针对当前“课程思政”教学考核评价过程中存在的考核方式单一、缺乏量化指标、评价体系僵化片面的问题,基于“大数据”“新医科”的时代背景,结合医、教、学各自特点,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反馈评价的全过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能力的提高和发扬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引入“价值引领”作为监测指标,创新性地提出了涵盖调查问卷、量表及期末综合性思政感悟小结在内的“课程思政”教学全过程评价的新方式。基于统计学软件,大数据信息分析,通过调查问卷表与教师评价表(教学前与教学后分别测量),分析运用“课程思政新路径”教学的师生反馈,对师生进行诊断性评价。同时结合与未采用“课程思政”新路径教学班级在期末成绩及学生对整门课程综合性思政感悟的对比分析,得出“传统康复”“课程思政”教学的现实优越性。教学结束后,依据课堂中学生的参与情况、师生互动情况、课堂评价数据,以及听课教师建议等,认真总结反思“传统康复”“课程思政”新路径教学的不足之处,及时改正,整合完善,最终形成本门课程的思政体系。通过以上手段,将课程思政教学应用到实际课堂的全过程中,从而保证“传统康复”“课程思政”教学新路径的有效实施与健康运行。

3.5依托大师工作室,医、教、学课程思政临床同践

技能大师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优化、课程与教材开发、师资培养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具有示范、引领、指导作用[9]。鉴于此,国家了《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10]以及《部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试行)》[11],强调充分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技术技能革新成果和技术的推广运用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名医是医学领域的技能大师,在常年临床实践过程中,不但形成了重要的临床学术思想,而且也逐渐锻造了“科学精神”“敬佑生命”“大爱无疆”的优秀品格,这些优秀的品格,成为课程思政重要的元素。为积极响应国家“医教协同”号召,充分发挥名医大师在各方面的示范、引领、指导作用,学校成立了以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安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主任安军明为核心的名医大师工作室,并成立了名医师承班。学生通过跟师出诊、聆听大师课外学术讲座,提高了自身的心理素质、品德修养和专业知识技能。同时,在具体实践中,感悟大师高尚的思政品格,深刻体会大师“大医精诚”“大爱无疆”“救死扶伤”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达到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目标。

4结语

在“大数据”“新医科”的时代背景下,部分高职院校康养专业群课程思政缺乏体系化及大数据依托,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着诸如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法单一;脱离临床实际要求;课程思政融入不够、传统文化弘扬力度不足、难以引起学生共鸣等问题。为探究康养专业群课程思政改革新路径,课题组结合多年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依托“大数据”信息技术,以改革思政教育为目标,逐渐形成了以临床工作者、高职院校教师、学生融合共创,医、教、学课程思政体系同建;医、教、学课程思政元素同构;医、教、学课程思政教学新方法同创;医、教、学课程思政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同设;医、教、学课程思政临床同践为主要路径的康养专业群课程思政改革新思路。为响应“国家思政教育”,本研究探索了“课程思政”+“医教融合”双驱动育人模式,建立适应“新医科”发展的教育体系,为培养适应未来医疗模式的复合创新型医学人才提供了新的培养路径。

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怎么写8

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1],强调要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高校思政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和时展要求等。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本研究以外科护理学课程为例,充分挖掘该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将其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对护理学本科学生实施临床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力求使临床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1研究对象选取

某医学院校2019级200名护理学本科大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58名,女生142名,年龄19~22岁。外科护理学共计134学时,其中理论96学时,实践38学时。

2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2.1课程思政实践方案的制订

教研室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实施现状,总结并反思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程度、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和理解深度、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等,同时结合外科护理学章节内容、临床实践特点与护理学专业学生培养社会需求等,将守护人类健康的专业价值观、职业责任感及家国情怀等归入课程思政范围,形成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实践方案。

2.2课程思政德育目标

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明确临床专业课的育人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内容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促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将学科前沿知识融入课堂授课,着力培养学生科学创新、不断探索的能力和临床评判性思维,使学生最终能够运用护理程序为病人提供适合身心需求的整体护理等。

2.3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2016年,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专业课教学内容改革提供了行动指南[4]。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问卷调查显示:原有课程内容思政元素呈现挖掘深度不够、融入生硬等问题,修订后的教学内容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自然渗透,力求使临床专业课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2]。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筛选部分临床常见疾病、典型案例,采取情景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授课。以乳腺癌病人的护理为例,课前将病人自入院到出院的整体案例分发给学生,课下各组学生针对所负责的案例问题进行文献查阅、教材内容整理等,并进行组内充分讨论,最后以课件、视频或者现场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现。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分工合作、关爱病人、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临床评判性思维,使临床专业课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协同效应[2]。以外科护理学部分理论和实验课内容为例,将思政元素融入授课内容,具体见表1.

2.4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

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为日常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和参考。护理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结合章节内容、学生情感共鸣点、时政热点、对立德树人问题的思考和总结,将教学中积累的成功经验转化为可共享的教学资源[7],充分发挥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新媒体育人的功能[8]。

3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应用效果评价及反馈

(1)学生评价:学校教务处期末教学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对外科护理学授课效果满意度增加,多名授课教师获评优秀授课教师;(2)专家评价:外科护理学课程被承德医学院教务处督导组专家评为优秀课程,主讲教师获省级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校级课堂方案设计二等奖两项;(3)教学改革课题立项:该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两项,省教育厅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两项。采取线上视频会议的形式进行课程思政应用实况反馈,在临床专业课授课过程中适当植入当下热点事件,多分享真实临床情景案例,教育学生如何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如何更好地运用教材理论知识为病人提供整体护理。在实验课上,学生更希望体验虚拟仿真实验授课内容、真人实验操作项目等。这些内容互动性较强,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实验项目的真实度,加强对实验的掌握。教师应在实验内容中适当增加课程思政元素。

4讨论

4.1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课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实施主体、课堂教学环节的第一责任人[9]。外科护理学是护理学的重要分支,包含医学基础理论、外科基础理论、专科护理学基础理论及技术,还包括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对学生的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及人文素质等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教研室授课教师均为“双师型”教师,应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加强师德师风专题学习培训,使授课教师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与正确的政治素养、高尚的道德素质与良好的责任意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10]。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教研室评优机制,如课程思政案例评选、课程思政课堂方案设计比赛、课程思政课题申报及相关论文撰写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将课程思政相关成果融入专业课课堂教学,使临床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4.2完善育人评价体系

依据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德育目标,深入分析和总结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推动授课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进行及时反思和改进。与此同时,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时间可延续到学生毕业后,以持续动态地了解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3]。

4.3完善实验课思政元素融入环节

传统的实验授课为具体实验项目流程的示教,缺少临床真实案例及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注意事项等内容。为使学生真正置身于临床情境中感受病人的真实反应,日后应在适当增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真人操作项目的同时,构建临床真实情境并融入思政热点元素、职业素养元素等,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价值感等。

5结语

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怎么写9

分析化学是高等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理论的一门学科。分析化学是青海大学化工、新能源、环境、制药、农牧等工农科类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平台课,本课程是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开设,由于课程开设时间较早,因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后续课程教学有着重要的打基础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达到以下目的: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其基本的原理和测定方法,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让学生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的理论和知识,处理和解决各种滴定分析法的基本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正确掌握有关的科学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其今后更深一步地学习作必要的铺垫。在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之后,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分析化学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样品性质、分析对象设计分析方案。目前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教学过程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品格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虽然分析化学课程是一门理工类的基础课程,但是有必要在授课中引入思政的内容以提升学生所学课程中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同学们更好的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好的基础,因此对分析化学中巧妙的引入思政教学内容势在必行。

1分析化学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思想建设目标

思政育人的目标,对于分析化学这门理工科性质的课程而言,“课程思政”重在深度挖潜课程的育人元素,不能因为“课程思政”而去专业化、去知识化,实现分析化学课程“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充分挖掘分析化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含量、结构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学科,涉及到的专业知识点较多,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这些知识点完整充分的讲授给学生,在此基础之上需要仔细梳理分析化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其列入教学计划的重要条目和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将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起全课程育人的格局。在教学过程中应在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中寻找与德育知识体系的“触点”,顺其自然而不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开展德育教育[1]。通过在分析化学中引入思政教育希望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首先是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授课首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析化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展远大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奋斗目标。其次,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了解分析化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和本学科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政人文精神;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最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梳理。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作为一门理科性质的课程,不仅强调科学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

2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和举措

2.1授课要点。通过分析化学这门理论性较强课程的学习需要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使学生牢固掌握其基本的原理和测定方法,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去处理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入生动有趣的思政知识内容,使学生从理论上和思想上对本门课有一个更好的掌握。2.2思政映射与融入点。(1)充分搜集发掘课程中的思政育人案例。如将分析化学的知识与美丽中国相结合,将分析化学发展进程、实验仪器国内外差别,同改革开放40周年变化,同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努力拼搏精神相结合,将分析数据的严谨真实可靠,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相结合,将分析化学中所用知识同地方及我校实际需求相结合,如基于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讲解分析化学知识与三江源生态保护、环境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具体例子,使学生可以从分析化学学习中培养环保意识,提升科学素养;(2)认真梳理教材内容,注重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形成体系。关注国内外形势,将分析化学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关注分析化学发展前沿与巩固专业思想、加强学科和专业本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的教育,纠正学生中出现的不良风气,引导青年学生成才成人;(3)作为老师要言传身教、守住自己的底线、明辨是非,在思想上要按照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立德树人,要引导学生发展思辨能力,用正确的思想引导青年学生成才成人[3];2.3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采用理论授课方式,多角度的结合情景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方法,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思政育人内容贯穿到课堂中。2.4预期教学效果。使学生正确掌握有关分析化学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灌输严谨的科学精神以及正确的人生观。

3分析化学课程建设的预期成果

3.1深入挖掘本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和话语传播的有效性,避免附加式、标签式的说教。完善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和话语传播的有效性,避免附加式、标签式的说教。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特征、成长规律和价值取向,撰写体现“课程思政”的教学课件,课程教学实施教案;3.2按照思政目标修订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分析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修订上,除了涉及到的课程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外,将课程思政的内容引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中,系统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路径,并固化于教学大纲中,推进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全覆盖,如开展“课程思政”案例收集活动,学生课堂讨论环节等,优化教学大纲;3.3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在方法上注重开拓创新,融合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线上互动、课堂反馈等教学方式,巧妙地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于多样化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引导学生学习课程思政育人典型教学案例,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课堂讨论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能更好的掌握,提供案例资料;3.4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在课程考核和评价过程中,要根据课程思政的目标和要求,适当地加入思政内容,例如学术道德、法律法规意识等与专业从业人员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素养。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实践过程表现出来的思政素养,给予一定比例的平时考核成绩,体现思政特色的学生作业;3.5教学经验总结,提升专业化队伍和教学能力。通过“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经验总结,一方面教师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在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能力培养方面,着力总结研究如何建设高水平的思政教师队伍,如何开展富有针对性、示范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形成常态化的集体备课制度,并将教材话语转变为教学话语,提升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阶梯式成长特征,以及学生遇到的问题,总结归纳遇到的问题,不断优化提高我校分析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4]。

4将思政教育引入分析化学课程的预期效果

通过将“课程思政”引入分析化学课程中,自觉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发挥最大化,扭转专业课程教学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凝练“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水平,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实施,使同学们不仅可以学习到专业的知识,同时可以树立正确的科学精神,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价值引领的多重功能。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建设可在青海大学化学工程、应用化学、材料、制药工程、环境生态等专业大学二年级本科生教学中应用,并向其他专业课程推广[5]。

5结语

“课程思政”是党和国家对新时期教育的重要指示和要求,也是当代加强学生政治理论水平和德育教育必经之路,更是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水平,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能够使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家国情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怎么写10

一、思政教育走进中职数学课程的原因

中职数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中职学校每个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涉及学生面广,如果在数学课程中能适当融入思政教育,那么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将有很大作用。数学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育人的融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应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定义、公式的应用,还应发挥它的思政育人功能。因而,推进中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应结合数学知识、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发展史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中,无论是上哪一个专业、哪一个内容,都应想想能不能结合专业特点以及生活问题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把思政教育融入课堂中,真正做到全课程育人。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中职数学课程教学中,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实践。

二、思政教育融入中职数学课程的途径

(一)提升中职数学教师的育人能力,明理入心德育为先。在教育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给自己充电,拓宽思政教育的知识面,学习国家政治教育文件,关注时事政治,提高思想觉悟,坚定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如观看央视频道的“一堂好课”,学习先进的思政教育理念和方法,并把学习的思政育人方法结合中职数学课程,想想如何将数学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在中职数学课程中适时合理地融入思政教育。

(二)创新教学方法,让思政教育润物无声。中职数学教师除了要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牢记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应努力寻找新的适合将思政教育融入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好教学设计,尤其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思考把思政教育融入课程,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可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无形中接受思政教育,使思政育人润物无声。

(三)挖掘中职数学课程的丰富。德育资源,结合数学知识、数学应用、数学发展史等,从数学的内涵和外延挖掘思政元素,进而形成相关的教学设计中国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数学知识模块,还刻录了《九章算术》数学课本,比欧洲早,《九章算术》很多是对现实生活应用的积累,很好地体现了应用性,可以从中挖掘思政内容,提高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不盲目崇拜外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学设计是落实育人教育的重要抓手,我们应当着力组织和鼓励教师编写和制作融入思政教育,并体现价值引领作用的教学设计和微课。同时组织教师听有经验的教师的课或观看其他类型的融入了思政教育的课,通过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让教师感悟到数学课也可以实行思政教育,丰富教师的阅历,提高他们实施教学改革的信心,确保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实现“课程思政”。

三、思政教育渗透中职数学课堂的实践教学

推进中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应结合数学知识、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发展史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中,无论是上哪一个内容,都应想想能不能把思政教育融入课堂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一)生活问题数学化,挖掘思政元素。例如,在学习“有限区间”一节课时,课前,精心设置任务,学生利用手机或电脑搜索与汽车有关的限高、限重、限宽、限速等问题,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查询,学生了解了交通法规,增强了法律意识,让思政教育润物无声。在动手写课前任务的过程中,还可以意识到数学与生活常识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关注时事与数学的联系,挖掘思政元素。在讲区间这节课,讲到限重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时,播放2019年10月10号江苏无锡几辆大卡车超重导致桥塌了的视频,通过视频画面的震撼,引起学生共鸣,生命是伟大的,但是也是脆弱的。引导学生遵守交规,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负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在引入区间的概念时,播放2019年3月15日外媒记者采访总理的视频,根据总理的回答,找到关键问题,让学生思考:总理说的“区间”和我们数学上说的“区间”是一样的吗?通过学习,学生知道是一样的,都是表示范围的一种方法。将时事政治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用总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自信,展示了我们国家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激励学生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来感染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思政育人。

(三)小组合作探究,融入思政教育。区间概念引入和讲解结束后,各小组展开讨论,做中学,学中做,完成集合的交集和并集运算,教师巡视指导,最后由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成果。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得到了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育人作用不言而喻。在团结合作的环节,教师厚植团结一心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理念。我们必须头脑清醒,团结一心不仅要爱山水、爱花草,更要爱党、爱人民,立志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观。

(四)总结评价,强化思政教育。理想信念是精神支柱,社会发展中精神调节力一般有三种:宗教信仰、政治信仰、职业信仰,我们国家主要是政治信仰和职业信仰,所以在总结这个环节多融入这两种信仰,培养学生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以及脚踏实地为中国的复兴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有助于学生养成善于总结的习惯,这对他们今后的工作有帮助。同时,通过四维评价表进行自评和他评,教师提示评价标准和要求,让学生逐渐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态度,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融入思政教育。课后作业生活化,再次巩固所学新知识。学生应用区间定义、区间端点取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发现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动机,也在无形中让学生知道一些常识,例如(1)一列动车的运行速度定在180公里/小时与300公里/小时之间,用区间表示为[180,300];(2)某男学生的身高在160cm到170cm之间(包含160cm,不含170cm),用区间表示为[160,170),则可得区间的左端点是160;(3)北京奥运会举重冠军陆永参加的比赛级别,要求选手的体重在77.01kg到85kg之间,用区间表示为[77.01,85],则可得区间的左端点是77.01。看似简单的问题,不但可以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的联系,而且对学生起到了思政教育的作用。如开车应注意限速标志,不能超速;举重比赛,对运动员体重有要求等。因此,本节课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巧妙地将思政教育适时融入了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习了有限区间这个知识点,掌握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还懂得了遵守交规的重要性。同时,通过生活实例,学生感悟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课堂气氛活跃,小组讨论激烈,主动回答问题,提高了学习效率,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融合,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四、思政教育走进中职数学课程的意义

1.“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响应国家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改变教学方法,把思政教育融入中职数学课程是当今中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之前中职数学教学主要以数学知识传授为主,较少融入“思政课”的内容,把思政教育忽略了。有人认为只有做领导才要思想政治觉悟高,但是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因此,将思政教育适时融入中职数学课程,是必然的发展趋势。2.思政教育融入中职数学课程,可以促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中职生成长成才必不可少的教育。中国经济的不断强大,使工业迈入4.0的初级阶段。许多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对人才的思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企业或用人单位选人、用人都看重职业道德和价值观。中职生想求职成功、职业发展顺利、晋职成功等都离不开自身拥有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中职数学课程,是大势所趋,是中职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五、结语

通过“有限区间”这节课的实践,我明白只要我们努力探寻,思政教育可以与中职数学课程有效融合,为实现全课程思政育人出力。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中职数学“课程思政”施行缓慢。为了顺应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思政育人刻不容缓。中职数学课程要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离不开广大中职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应当担起思政教育的职责,尽心尽力挖掘中职数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真正做好思政育人工作。

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怎么写11

OBE是英文“OutcomeBasedEducation”的缩写,意思是成果导向,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大核心理念之一,明确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5]。自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以来,将近有2000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化。成果导向教育是先进的教育理念,现已成为国外教育改革的主流,用其引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思政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1工程教育认证下的课程目标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既是高等院校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又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开设学期为第5学期,主要研究不同受力状态下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截面设计。既是先修三大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实际应用,又是后续一系列专业课(“混凝土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毕业设计”等)的理论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该门课程的专业教育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材料基本力学性能,理解以近似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理解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基本理论,掌握构件设计方法及技术,可以应用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配筋计算、构造要求等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内容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12条毕业生能力要求,包括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与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其中8条均要求毕业生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考虑到“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课程特点,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混凝土结构教学团队编制了该门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并设定了4个课程目标,分别对应毕业要求2、3、4和8。其中,课程目标1重点考查学生对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概念和知识的掌握情况;课程目标2重点考查学生对不同受力构件设计方法及技术的掌握情况;课程目标3重点考查学生对适筋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试验的理解与应用;课程目标4重点考查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是思政报告的撰写情况。综上,该课程对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极其关键和重要,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非常适合开展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改革。

2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学生思想进步的指引者,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目前,专业课教师普遍存在“轻思政、重专业”的问题,认为“价值引领”是“思政课”的任务和责任,与自己无关,这是导致思政课与专业课程之间“两张皮”、各门课程之间“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合力难以形成的重要原因。作为高校专业课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不同,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原因及教学方法,提升自己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度。因此,提高高校专业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是课程思政教学融入专业课的基础。目前,“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教学方式多以填鸭灌输式为主,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很难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的提高也会受到限制。课后考核重在考查学生对课上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几乎很少涉及思政目标的考核。除此之外,“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公式、内容较多,理解记忆比较困难,而且实践性比较强。该门课程总学时为40学时,其中还包括2学时的实验,这对于讲授理论专业知识来说,就已经非常紧张。因此,需要任课教师统筹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课时占比,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努力将其打造成“双核心”课程。

3课程思政建设全过程研究

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毕业要求,结合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深入分析课程的专业目标和德育目标,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建立课程思政元素库和体现德育主题的案例库,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改善考核方式,将思政元素和案例融入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方案、教学课件、教学评价以及教学考核中,切实把思政教育工作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

3.1确定与课程目标相对应的思政目标

将课程思政融入“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不是二者在教学内容上机械归并,更不是“一节课两张皮”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将二者有机融合、巧妙结合起来。首先,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工程教育认证的课程目标,确定思政目标;然后,以“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专业知识作为载体,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映射点”;最后,探索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路径,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为目的。表1为“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内容的思政设计。

3.2多元化、多维度的教学方法

根据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教师应跳出讲授唯一的教学方法,可以利用一些创新性教学方式,比如翻转课堂、案例式、参与式、任务驱动式。在此,结合地方应用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及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课程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努力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首先,教师以“混凝土结构五种基本受力构件”为主线,打破传统章节限制,以“思维导图”形式梳理知识脉络,这样学生不会觉得公式杂乱无章、枯燥乏味。利用案例教学法,梳理一些常见的混凝土结构工程案例,如校园内框架结构的宿舍楼,剖析梁、板、柱、雨棚梁等受力构件的受力特点及可能发生的破坏形式。课后让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课程观后感以及课程感想;其次,教学过程中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养成主动、自觉学习的习惯,打造“轻松学习、学习轻松”的学习氛围,比如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主动做汇报、做课件或微视频讲解等;最后,充分利用线上优质课程资源,比如部级精品课程、中国大学生MOOC等,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笔者认为可以将线上资源作为预习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整个教学过程不能离开教师讲授、点评和总结。教师在整个过程要做到:讲授课程的重难点、点评学生的学习成效、总结学习活动成果,真正做到“授业、解惑”,完成“教书育人”这一关键任务。

3.3“混凝土-课程思政”的教学考核及评价

3.3.1思政教学考核

建立健全、操作性强的考核机制,使课程思政不仅仅停留在文字上,更要落实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参与程度。基于此,教学团队已经将思政成绩纳入最终考核成绩,努力做到专业知识与思政内涵相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课程思政成绩占比为5%,学生总评成绩=期末成绩×50%+平时成绩×20%+期中成绩×20%+实验成绩×5%+课程报告×5%。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17级、2018级及2019级学生(每届毕业生均为6个班)课程目标4的达成情况为例,详细说明思政教学效果,见表2。需要说明的是,得分率=得分平均值/满分值;课程目标4达成值=课程目标得分率×分项权重。由表2可以看出,近三届毕业生课程目标4的达成值均高于平均分达成阈值0.7的要求,达成情况良好,这也说明学生对土木工程师社会责任理解很好,并愿意在工程建设中践行。

3.3.2思政教学评价

对“混凝土—思政”进行教学评价及反思,是反映思政育人成效是否有效的最直接方法。在对课程目标4考核时,不仅仅依据课程报告,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笔者认为可以利用雨课堂为学生推送工程案例视频,将学生观看视频、讨论等设置为课程目标考核的元素,并计入学期末总评成绩。除此之外,还应该做好教学反思,检验“混凝土-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笔者认为,学期末可以用问卷星进行调查统计,了解学生关于课程思政的认识、融入方法及教学效果评价等的真实感受,以指导实践教学。教师及时总结,关注成效体现,撰写个人教学实践经验与思考,将成功的做法延用深化,应用到下一届教学当中,形成教学改进闭环。

4结语

本文基于OBE理念,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并探索该课程所特有的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课程思政的资源和素材,完善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混凝土—思政”的育人成效,为社会主义培养“又红又专”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

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怎么写12

职公共英语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几乎涵盖了全校所有专业,具有覆盖面广、时间跨度长、参与学生多等特点,兼具工具性和人文属性,是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课程。

1围绕课程核心素养搭建思政框架

立足“工学结合”的高职办学特色,按照“公民—社会—国家”为内在的逻辑主线,将教材筛选、整合为“文化底蕴”、“职场发展”、“社会参与”、“国际视野”四大模块,围绕着课程核心素养搭建了本课程的思政框架,具体内容见下表1。

2教学模式与路径

2.1确立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单元主题,确定单元的思政目标和思政融入点。对标新课标中关于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标准,确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参照系,建立课程思政目标、模块思政目标和单元思政目标三个层级的目标。

2.2开发内容

以思政目标为指引,开发思政教学资源。依据研发主题和思政目标,选择合适的思政融入点,深度发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开发教学内容。依托“学习通”、“中国大学慕课”、“蓝墨云”等在线教育平台与主题相关的音视频材料供学生课前预习,形成对课程内容的初步了解和认知。以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为依托,寻找符合单元思政主题的语言学习素材,通过问题导入,开展有效的交互式、研讨式、探究式的合作教学。

2.3任务驱动

构建一系列层次丰富的任务活动,将英语学习置身于真实且有意义的交流中,实现语言学习与价值塑造的统一。教师精心设计教学任务,确保任务设置融语言功能、思想内容、价值塑造于一体。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例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主题辩论、项目研究等,将学生置于一个个真实的语言场景中。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循序渐进的任务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不仅习得了语言知识,提升了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且在显性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设计中完成了隐性的思想深度的提升和人格品质的塑造。

2.4总结升华

在每一个任务完成的节点,教师要适当的对学生的语言技能和思想认识进行总结和升华,使学生明确每一个任务的目的和方向,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口语表达的逻辑性,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也升华了课程的思政内涵。以“目标→素材→任务→升华”为课程实施主线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变被动为主动,最终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

3考核方式及反思

公共英语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形成性考核为主。为增强课程思政建设,设置练习及考试题型时,适当增加主观题,在考察学生知识习得和能力养成之外,增加了思政考核目标。重点考核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努力程度及进步程度,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考评。同时考察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是否增强了文化自信,是否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从而多维度、多方面考核学生的学习结果。课程组成员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教研和反思,组织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培训和竞赛,积累经验,不断改进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4结语

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考核机制仍然不完善,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缺乏一个标准统一、可量化、可实施的考核机制,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不能被清楚地量化,学生通过学习后在思想素质上的提升也无法在短期内得到一个具体的可观测的结果。需要学校在政策机制上进一步完善对教师和学生课程思政水平的长期考核量化机制。今后在完善公共英语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水平和素养以及完善课程思政考核模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和探索。

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怎么写13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整体水平,按照《天津科技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和《关于天津科技大学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经济与管理学院结合自身课程特点,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进行了前期整体部署和全面推进,具体工作情况及成效如下。

一、成立组织机构,加强组织保障

1.学院成立由党委书记和院长为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的副书记、副院长以及纪检书记为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和系主任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及改革工作。

2.成立由教学副院长为组长,教学名师、教授及优秀教师为成员的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导、咨询、评估等工作。

3.成立由纪检书记为组长,支部书记为成员的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督查组,负责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实和督查等工作。

二、建章立制,统筹规划

1.按照学校要求制定了《经管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细则》,提出建设目标与思路,并从建设内容、建设范围、建设步骤以及考核与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2.建设步骤

自2020-2021学年开始(连续三个学期,即2020-2021-2学期、2021-2022-1学期、2021-2022-2学期),每个专业(学科点)按照3:3:4的比例,逐步开展课程思政改革课程建设,包括修订课程大纲,编制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写教案,总结课程思政典型经验、打造特色课程思政“案例库”等等,到2022年实现本科生、研究生所有课程全覆盖。

具体建设进度为:

2020-2021-2学期,各专业(各学科)所开设课程不少于60%;

2021-2022-1学期,各专业(各学科)所开设课程不少于60%;

2021-2022-2学期,100%课程全覆盖。

三、全员参与,全面覆盖

按照“每一门课程都要有课程思政”要求,动员全院教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各环节、全过程。主要内容为按照课程思政要求修订课程大纲,编制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案,总结课程思政典型经验,实现本科、研究生所有课程全覆盖。积极培育选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申报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切实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教学设计,发挥课程思政在教育教学中的引领作用。

四、课程思政建设初见成效

1.截止目前,经管学院开设全部课程均已完成教学大纲的修订,教案、教学课件以及案例信息均按照课程思政要求进行修订和完善,

2.阶段性主要成果

(1)示范课程

李妍老师负责的《经济法》课程教学团队和王晓燕老师负责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团队获得2021年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徐娜老师负责的《经济学基础》获得2020年天津市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精品课。

徐娜老师负责的《经济学基础与理性思维》课程获得天津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2)优秀教材

华欣老师主编的《新编国际贸易实务(第3版)》、蒋亮老师主编的《物流设施与设备(第2版)》、唐卫红老师主编的《进出口报关实务(第2版)》、姚伟老师主编的《知识管理》、王晓燕老师主编的《中级财务会计(微课版第2版)》等5部教材获得2021年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材。

(3)新华网课程思政案例

徐娜老师负责的《经济学基础与理性思维》课程获批并上线新华网高校课程思政案例课。

(4)党史专题课程思政精品课

于丽艳老师的《微观经济学》课程获批天津市高校“党史专题课程思政精品课”。

五、典型经验做法

1.学院高度重视

学院多次召开教研室主任会议和全体教师大会,党委书记李文福、院长华欣、及各位分管副院长分别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同时要求学院班子成员在与教师谈心谈话中必须要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必谈内容之一。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学院特别注重加强日常对广大教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以此潜移默化建设高尚的师德师风。

3.加强教材选用管理的制度建设

学院按照“天津科技大学教材审核管理办法”,对全部选用教材和教师主编、参编教材进行审核,把好教材选用与审核关,确保优秀教材进课堂。

4.加强课程思政研讨

从2020-2021-1学期开始,学院继续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全院教师认真学习“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天津科技大学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政策和文件,并进行研讨,使大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5.开展典型经验交流

自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以来,经管学院教师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在全院教师中进行交流共享。全院教师共上报课程思政建设经验19篇,截至目前其中6篇被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报道。

6.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学院绩效考核

在新修订的2020-2021年度学院绩效考核文件中,明确规定课程思政专项项目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纳入学院奖励性绩效考核。

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怎么写14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思政课“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案例式教学就是思政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案例式教学生动具体,易于学习和理解,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教学相长,能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宽泛的案例式教学既无法照顾到学生的学科背景,又稍微缺乏教学的针对性。在思政课中开展基于学科背景的红色案例教学,则能很好解决上述问题,进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增强大学生获得感。

一、基于学科背景的红色案例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案例是对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富有意义的陈述。红色案例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各个历史时期所涌现出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的叙事性追述。一个个鲜活的红色案例是培育学生们民族责任感、厚植家国情怀的最好教材。基于学科背景的思政课红色案例教学首先是一种以红色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与其他学科运用案例教学的情况相比较,基于学科背景的思政课红色案例教学体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

1.政治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政治性是思政课的首要特征。思政课红色案例教学很好地遵循了这一原则。在案例内容的选取上体现出鲜明的政治性。红色案例主要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蕴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很强的政治教育功能。在案例分析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统一起来。北京印刷学院作为出版传媒行业特色型高校,学校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文化属性,对人才培养的政治素质要求更高。思政课红色案例教学能很好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2.学科性。为了提升思政课红色案例教学的吸引力和针对性,红色案例的选取须与学生的学科背景有关联,由此赋予红色案例以学科性的特点。北京印刷学院是围绕出版传媒全产业链办学的出版传媒大学,“印刷与包装、出版与传播、设计与艺术”领域中的印刷、出版、设计等学科特色鲜明。学生的专业大都与这三大学科相关联。因此,红色案例的内容主要是体现学科特色的红色印刷、红色出版和红色设计。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基于学科背景的红色案例教学非常有必要。红色案例内容与学生的学科背景有关联,易于学生理解,引起学生的兴趣。案例教学本身所具有的互动性、启发性等特点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实现育人目标。关键词:思政课;红色案例教学;学科背景案例教学所使用的案例是有区别的。印刷学科背景的学生主要使用的是红色印刷案例;出版学科背景的学生主要使用的是红色出版案例;设计学科背景的学生主要使用的是红色设计案例。

3.启发性。红色案例类似于故事,但又不是一般的故事,主要是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学校还有出版传媒行业故事、学校发展故事等,通过讲好故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同时,不仅教师讲,而且要组织学生自己讲。在讲故事的基础上,开展讨论、展开互动、引发思考。

二、红色案例教学对思政课教学的积极作用

1.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学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因此,讲好思政课不容易,既不能把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也不能只是空洞的价值观说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思政课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思政课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红色案例教学不失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红色案例教学内容都是与学生学科背景相关的真实事例,生动具体、形象直观,容易产生带入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内容上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红色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在不停变换身份、转换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运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分析案例,与学生一起思考,及时调节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有助于大学生养成科学思维方法。思政课教学内容非常广博,“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如此多的理论知识“灌输式”的讲授,对思政课教师本身综合素质是一个考验,学生能不能接受、消化、吸收,内化为自身成长的养分也是一个问题。红色案例教学要组织学生讨论,开展课堂互动和交流,启发学生更多的思考。也就是说,红色案例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养成。

3.有助于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育人合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合力的形成有赖于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对各自所属学科和所教内容的基本了解。没有这个基础,要形成育人合力是比较困难的。相较于专业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了解,大多数思政课教师囿于自身学科,对学校的其他学科并无太多认识。基于学科背景的思政课红色案例教学,思政课教师要参与编写红色印刷、红色出版、红色设计案例。要想把这些案例很好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还要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印刷、出版、设计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而加深对学校学科特色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思政课教师主动发挥学科优势,对接一门课程思政,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红色基因”,着力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提升育人效果。

三、红色案例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

1.做好红色案例资源开发,建设教学案例库。因为思政课红色案例教学是基于学科背景的,所以现成可用的案例并不多,首先需要做好红色案例的开发和编写工作。在日常教学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已经积累了部分红色案例。同时,新闻出版学院编写《北京红色出版》和设计艺术学院编写《北京红色设计》两部“北京红色文化丛书”。这些都为思政课红色案例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更好开展红色案例教学,结合学校出版、印刷、艺术等学科特点,由学校统筹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学案例编写工作,案例编写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思政课教师是案例编写的主体,新闻出版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等部门指定专人参加,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红色出版教学案例集”“红色印刷教学案例集”“红色设计教学案例集”课程教学案例的编写,推动思政课教学内容进一步贴近出版传媒行业、贴近时代、贴近学生。学校将红色案例库建设纳入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2.开展集体备课,依据知识点选取红色案例。每一门思政课都是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的,需要多名教师共同完成一门思政课的教学工作。因此,集体备课在思政课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可以发挥集体智慧,弥补主讲教师的不足,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水平。红色案例教学在具体实施前,也必须经过集体备课讨论研究。集体备课要根据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知识点选取合适的红色案例。一方面,案例教学要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要提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集体备课要就案例教学的预设问题和具体实施步骤进行协调统一,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做好红色案例教学,提升教学实效。研读案例是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做的工作。教师研读案例是顺利推进红色案例教学的基础,学生研读案例是有效开展红色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思政课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课程微信群将案例电子文稿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提前研读,熟悉案例。在前期研读案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是红色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因为思政课教学主要是中班授课,人数较多,不宜直接进行全班大讨论。可以先进行小组讨论,小组人数以6人~10人为宜,小组的形成以学生自由组合为主,辅之以教师的合理调配。通过小组讨论形成讨论意见,再由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在汇报时,任一学生均可进行提问和质疑,进而引发全班讨论。例如:在讲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时,我们运用的案例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中华书局”,通过研读中华书局的发展历史和改造历程等案例资料,让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步骤和特点以及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

4.及时总结红色案例教学,不断完善红色案例。总结红色案例教学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教师在学生讨论结束后,对案例教学的整个流程和学生讨论意见进行归纳总结。这是红色案例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既能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也为后续课程内容的学习埋下伏笔。第二个层面是教研室以集体备课的形式进行总结。总结红色案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红色案例教学总体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红色案例教学是否存在不完善之处以及如何改进等。通过两个层面的总结,能够为红色案例教学的持续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工作任务发展变化较快,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只有不断备课、常讲常新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基于学科背景的思政课红色案例教学是学校落实“常讲常新”,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红色案例教学还要根据时代环境、课程内容和学生思想实际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和完善,实现与时俱进。

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怎么写15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深入挖掘各类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各教学环节育人功能,形成各类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建设目标

  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知识、能力、价值塑造有效融合到每门课程当中,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两年之内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建设一批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思政示范系列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培养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三、基本要求

  1.挖掘、激活、利用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

  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

  工程技术、实验类专业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树立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精神追求。

  人文艺术类专业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家国情怀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精准把握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重点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新发展理念教育,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发展观和人生发展观。

  加强“三大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加强专业职业素养教育,把专业职业素养教育同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加强职业道德、专业伦理、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

  加强法治教育,在相关课程中渗透法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治意识、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思维,坚定大学生的法治信念。

  四、重点任务

  1.创新教学设计。完善现有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在教学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探索最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根据“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活动,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将“课程思政”建设情况作为专业评估、学位点申报的重要观测点,将“课程思政”的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

  2.提升教学能力。组织专题辅导,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深入解读,加深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及原则等的理解。开展学习讨论活动,以提高每位老师对加强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教学观摩、教学竞赛、教学研讨等活动,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责任单位: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研究生院)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责任单位:人事处教务处)

  4.建设示范课程和示范专业。制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评价标准,开展示范课程遴选活动,打造200门左右示范课程,发挥引领作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示范课建设,实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计划。在“课程思政”有基础,思政元素较充足,能体现学科优势、教学优势、课程优势的本科专业中遴选部分专业,打造成“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

  5.开发特色课程。结合时代特点和安徽特色,发挥学校学科优势,采取名家授课、专题讲座等形式,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充分利用教育信息技术,加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开发一批在线开放课程。(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

  6.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明确团队教师的选拔要求和育人责任,建立团队教师的培养机制、运作机制和协调机制,培育20个左右“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培养一批首席专家和教学名师,不断增强团队整体教学能力,发挥团队示范作用。(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

  7.完善课程评价。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者“育德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教学比赛、课堂优秀教学奖评比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的观测点。(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

  8.总结典型案例。总结“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好、学生反响佳的教学案例,形成参考性强、推广价值高的典型案例,为提升课程育人效果提供参考借鉴。(责任单位:党委宣传部教务处研究生院)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建立由党委宣传部牵头负责,教务处、研究生院、人事处、学生处、团委、教师发展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机制。

  2.强化工作考核。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学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学院绩效考核评价。

  3.完善激励机制。将课程思政工作纳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试点或立项课程给予课时工作量上的相应比率增加,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以上就是有关“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怎么写”的全部解答。总之,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显著,不仅增强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

本文由用户:学无止jin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23231.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