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以书信的形式,向青少年读者传授人生经验和智慧,引导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追求、探索、成长。每封信都涉及到一个与青少年成长密切相关的话题,如读书、交友、恋爱、立志等,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朱光潜先生的真挚关怀和深刻思考。以下是有关《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的内容。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1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作者是朱光潜,该书主要讲述了十二封作者旅欧洲期间从海外寄到某一家杂志社登载过的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我对一本书价值的评价有一个标准,就是能不能伴随一个人成长。书是不会变得,但是一个人随着时间成长,阅历的提高,这本书还能不能不断地引领你去发现自己,提升自己。《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在我心里就是这样一本书。
朱光潜先生给青年朋友们的谆谆教诲,是一位有真正学识和修养的长者写给你的温切话语。虽然是给青年的信,但并没有说教式的呆板。信中从青年关心的读书、修身、作文、社会活动、爱恋等种种事项,在先生的笔下如长者劝导一般语重心长,读起来亲切自然,使我受益颇多。
一谈读书。每天想方设法从各种事务中抽出一点时间读书,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如果不努力跟着跑,就会落伍后退,如果没有个在闲暇时寄托心神的爱好,就可能被恶习引诱。
二谈动。像我们正值青春年华,正是活泼泼的,而绝不该暮气沉沉。对于烦恼,应该有“不值得”的看待,去谈谈笑笑,跑跑跳跳。
三谈静。生活是第一位的,趣味是第一位的。眼见颜*,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去感受生活中的静。
四谈社会运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五谈十字街头。“习俗是守旧的,而社会则须时时翻新,才能增长兹大,所以习俗有时时打破的必要。”勇敢走向十字街头,打破习俗和偶像,自由伸张自我。
六谈多元宇宙。人常说“真善美”,要求我们待人真诚,做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事,有一个美丽的心灵,也就是心灵美的真人、善人……
七谈升学和选课。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学问这件东西,先要能博大而后能精深。所以,先考虑兴趣吧!
八谈作文。作文是如何用语言将自己所见所想表达出来,这个能力却表现着我们的水平,认认真真去练去坚持,总能有进益。
九谈情与理。朱先生将道德分为两类,“问理的道德”和“问情的道德”,并认为“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由此看来,想自己这样做一个感*的人并没有不好。
十谈摆脱。人生路途有舍才有得,“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与其畏首畏尾,徘徊歧路,不如认定一个目标,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十一谈在卢浮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效率越来越是人追求的指标,“效率”决不是唯一的估定价值的标准。不要贪容易,要耐得住寂寞去做一件事。
十二谈人生和我。人生途中,有些事是无法逃避的,只要走下去,人生才会精*。如果人生没有自己切实地去触摸生活中的温暖和*凉,索然无味的算什么人生?
如同朱自清先生说的“如入宝山,你绝不会空手回去的。”*时期的文人的文字总是可以让人在浮躁中寻觅到一处寂静。
我们的生活过得太躁。看完朱光潜老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后,这是我最大的感受。十二封信,每一封有着一个主题,本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在我看来却包含了所有。每一封信中都显示着这位美学大师的学识渊博,相比之下,我们太过渺小。渺小的我们可能一生本就达不到那种高度,却仍不肯踏实下我们那颗浮躁的心。
先生在开端便推荐的那些书目,坦白讲,看过的聊聊无几。每天,我们都忙忙碌碌,有时连午休的时间都被占用。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各种各样的大赛、学生会工作,每天忙到不可开交,没时间上课、没时间做作业、更没时间看书。每天熄灯后,静静躺在床上,好累,却想不出来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对被消费的时间又充满愧疚,无能为力的进入梦乡。一个月后,又发现我们想做的一件都没有做成。我们真的很忙吗?*,不忙,浮躁且急于求成。
每天抽出点时间读点书,在朱光潜先生看来这是最重要的吧,要不然也不会放在第一封信的位置。是啊,我们都在忙,不过应该每天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看看书,并不一定要获得黄金屋,至少可以修身养*,增加修养。俞敏洪大学四年读了800本书,现在想想,平均一天半一本书,这还是要算上放假的时间。我们四年下来,能看上80本书的人,应该都算不少了吧。我们缺少的不是看书的时间,而是一颗愿意静下心来看书的心境罢了。
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给我们的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长者的口吻,引发着我们的思考。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刘同,用他亲生的经历,引发着每个共鸣器发出自己声波;用他奋斗的经历述说着,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曾经说道:现在的学生,特别希望有人能告诉自己一个如何能够快速成功的方法,越来越焦急,可大多数只停留说,远离了做。
是啊,我们多么渴望成功,能够有一番作为,太着急了。一颗急躁的心,又怎能造就一个踏实前进的自己。刘同像哥哥一样劝诫着众多的弟弟妹妹“现在大学生很多说话会经常伤害到他人,用词不准确,需要多读书。”
诚然如此,每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的我们,是时候需要静一静了。“终南捷径”隐居是入仕的捷径,同样静心是我们成功最大的捷径。我们一直在苦苦追寻,奔波于各个讲座,希望能从中获取如何成功的方法,可我们却错过了最简便的一种。
《给青年人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写给青年朋友的信件。这十二封信以中学程度的青年为对象,并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就谁都是受信人,谁都可一读这十二封信。任时光流淌,时代变迁,翻看起这尘封的信件,悠然亲切,感慨万千。
当今的社会虽不再是动荡的社会,却已然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城市里,仰视着的天,快被高楼覆盖;夜晚的星空,已然可以彻夜通明。我们忙碌,或许因为不想面对空闲下来的独处;我们害怕黑暗,或许因为不想坦然面对内心遗留的角落。倘若如此,我们即便不忙也会试图让自己不知所措地忙碌起来,我们即便有时间读书也会没有读书的心境。朱先生的十二封信向每一个青年娓娓道来,细细阐述。在百忙之中,在尘市喧嚷中,我们偶然间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变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
十二封信的第一封便是《谈读书》。朱先生细心为青年讲述,再忙之时,也不应忘了读书。孙中山先生,奔走*不暇暖,平生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只要看孙先生写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便知孙先生不仅是一个*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
青年人读书不可仅限于课本,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究极窄狭。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籍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关于读书方法,朱先生最后提到。“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采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谈动》与《谈静》分别从两个视角审视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
“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烦恼。”歌德少时因失恋而想不开,幸而他的文机动了,埋头两礼拜著成一部《维特之烦恼》,书成了,他的气也泄了。故而朱先生谈动,旨在劝说青年人顺从自然本*,劝导有困惑苦闷的青年多走走,多动动,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至于静,朱先生妙语连珠,旁征博引。“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目送飘鸿,手挥五??。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倚仗柴门外,卧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这些字里行间,你便可以看到另一个世界,一个属于静的景象。懂得静的人,人生亦会更加丰满。
又翻过几页,沉浸于先生的文字之中。《谈多元宇宙》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封信,先生的见解让我豁然开朗。以前我只是觉得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但却不知这些见解和看法矛盾冲突的时候,领域内所坚持的那一群人与另一领域人的不解,既不是彼此的问题,而是彼此应该坚持自己的信条,才能维护领域内世界的完整*。
科学的宇宙在很大程度上会挑战道德的宇宙,这并非说科学不道德。而是,当科学的宇宙,有时和道德的宇宙相抵触的时候,科学家更在乎真理,而非社会信条。哥白尼的地动说,达尔文的进化论,他们在教会眼里都是不道德的,因为其直接辩驳和动摇了宗教与道德信条。两个世界既不是无法理解对方,而是不得不坚持自己世界的真谛,唯有这样世界才是成立的。道德的宇宙依旧有强大的力量,依旧有科学无法替代的作用。科学的宇宙同样而是如此。
有一个故事也是如此:有一天,一个*人,一个印度人和一位美国人游历,走到一个大瀑布面前,三人都看得发呆,*人说,“自然真是美丽!”印度人说“在这种地方才见到神的力量!”美国人说:“可惜诺大的水力都空费了。”我们需要看到彼此看到的价值,而不是彼此争执,我们需要感受到彼此能够创造的价值,而不是彼此排斥。人与人的见解如此,一个领域与另一个领域,一种文明与另一种文明也是如此。
风吹过几页,来到情与理的篇章——《谈情与理》。两者固然都很重要,先生特别强调了情的意义。“如果纯任理智,则美术对于生活无意义,因为离开情感,音乐只是空气的震动,图画只是涂着的纸,文学只是串联起来的字。”“因为离开情感,自然没有神奇,而冥想灵通全是迷信。如果纯任理智,则爱对于人生也无意义。”“生活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但要能够知,我们更要能够感。”
我并不想写尽十二封信的感受,留一点悬念,留一点神秘,期待读者你也会翻看起此书。毕竟笔者才疏学浅,难以道尽朱先生说言之精妙。正如先生所说:我们不应太讲究“效率”,要深入,要耐苦,不要象旅行者看名画似的匆匆走过。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2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应该是初中,它赫然出现在初中生必读篇目推荐中。当时我年少轻狂,对这种书单嗤之以鼻,加之小学时代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鲁滨逊漂流记》昏昏欲睡,就更加坚定了我啥都读就是不读它的心思。现在看来真是too young too naive。
第二第三次看到这个书名大概是在公众号“章鱼读书”上,陈章鱼介绍,“很多问题不分时代,只要是青年,都会经历。尤其推荐第二篇《谈动》,真是举重若轻,看看朱先生如何用很简单的方法,就能帮助我们排解内心的焦虑。”
怎么排解焦虑这一个卖点非常打动我。立刻就打开蜗牛读书翻了起来。
朱先生介绍的方法是谈谈笑笑,跑跑跳跳。我们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也是这样建议当代大学生的。听着非常朴实,但实际上非常有用,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肥宅青年而言,抓我们出去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完全就是走进了一个新世界。
今天来品咖啡看书摸鱼,听老板娘和其他客人讲讲自己的育儿经验和旅行见闻,也的确觉得耳目一新,身心轻松。有新鲜事物刺激头脑,人就不会囿于自制的困境,可能就是这么个理儿吧。
除了《谈动》,在其他篇章中朱先生的观点也很适合让年轻人如何缓解焦虑。
我觉得我们废柴大学生焦虑的原因之一是在生活的目的这件事上主次颠倒,容易在一个小领域上走牛角尖,自怨自艾。而朱先生则提供了很多生活小tips:
在《谈升学与选课》中,他指出:
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让大家脱离纯为事业而苟活的生存方式。
同样,他也在《序》中就指出:
中国,什么都只是吃饭的工具,什么都实用;因之,就什么都浅薄。”让大家除了关注饭碗之外,还关注些其他的东西。
而《谈人生与我》中他所说的:
在它们说,生活自身就是方法,生活自身也就是目的。”也是这个意思,生活,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把目光转移向事业外更加广阔的生活,可能就不会这么憋闷了吧。
焦虑本身是一种情绪。在情与理方面上,朱先生也有一些心得,集中论述于《谈情与理》中:
他固然是傻,可是世间有许多事项得有几分傻气的人才能去做。纯信理智的人天天都打计算,有许多不利于己的事他决不肯去做的。历史上许多侠烈的事迹都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
可以一言以蔽之,“仁”胜于“义”,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
其实都在指向他所崇尚的富有情感的,而非靠理智锱铢必较的生活。
在《谈摆脱》中他指出了悲剧的起源。在《谈人生与我》中他描述了痛苦的原因。可能明白了悲剧从何而来,就可以绕开它,过上快乐的生活了吧:
悲剧之发生就在既不肯舍鱼,又不肯舍熊掌,只在那儿垂涎打算盘。
“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业也不能成就。
为什么天天做明知其无聊的工作,说明知其无聊的话,和明知其无聊的朋友假意周旋?在我看来,这都由于“摆脱不开”。因为人人都“摆脱不开”,所以生命便成了一幕最大的悲剧。
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余的人苦痛,就因为这一部分人把自己比其余人看得重要。
最后在《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中,他又再次强调:
假如我的十二封信对于现代青年能发生毫末的影响,我尤其虔心默祝这封信所宣传的超“效率”的估定价值的标准能印入个个读者的心孔里去;因为我所知道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类似美国旅行家看《蒙娜·丽莎》了。
现代社会节奏太快啦,朱先生也是在提醒我们,效率不是唯一的标准。世界上还有其他东西也同样有价值。
除了我所关注的焦虑与生活外,这十二封信里还涉及了如何读书、如何作文、如何交友、如何休息、如何写作等年轻人关心的问题。可以说我的朋友孟实非常了解当代年轻人的弱点与兴趣所在了。也可能是古往今来年轻人都有这样的共性。
无论如何,迷茫焦虑的时候,听听别人怎么说总是没有坏处的。十二封信,再加上几篇附注,130分钟读完,也没有压力。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3
作为青年,我们总会关心一些事情,如:读书、运动、社会、情理、艺术、人生等等。有一本书,就是作者把对这些事情的态度囊括到十二封信中,指引我们前进。这本书就是《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写的书信集。作者在信中的观点全都用上一系列真实的例子佐证,令人信服。信中语言和蔼可亲,令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一阵阵挥之不散的暖流。
朱光潜先生对于“孝”的看法令我非常赞同。在当今这个时代,孝敬父母早已被纳入了法律,成了像他所说的那种“义务”。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深沉的,他们在每个人心目中的地位都是不可替代的。“孝”也是一种爱,一种源自于知恩图报的理所当然的爱,而不是你给我多少,我还你多少的酬劳。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所以当我们有能力报答他们的时候,请把孝敬当做义务而非报酬,尽心尽力地感恩,就像小时候他们耐心地教我们走路的样子。
这本书中令我最受益匪浅的是第十封信——“谈摆脱”。朱光潜先生认为:如果你对一件事情不感兴趣,那就摆脱它;如果“摆脱不开”,生命就成了一幕最大的悲剧。我仔细想了想,觉得的确如此。如果一个人循环往复地做一件不感兴趣的事情,就应该立刻果断放弃。因为做一件明知无聊的事情久了,心会累,热情会丧失,又有何意义呢?在我看来,摆脱不是喜新厌旧,也不是终结,而是从毫无意义的生活中解脱出来,是美好生活的重新开始,何乐而不为呢?
第十二封信——“谈人生与我”也让我感触颇深。朱光潜先生曾写道:“我们所居的世界是完美的,正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句话其实不是不通顺,而是蕴含深刻的道理:如果世界是完美的,那人们的审美、生活都将单调无比;正是因为现实世界有完美和不足,才会有成功和失败;有富裕和贫穷,才会有不同的生活状态;有生命的顽强和心灵的脆弱,才会有各种各样的人们……正因为如此,这个世界才是有趣的,精彩的,有意义的。我从来不赞同种族歧视、战争等令人发指的事情,谁都不想这些坏事发生。但在这样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总避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事情发生。尽管如此,还是有这么一群人,不断为消除世间不公而努力,那不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吗?这个有喜有悲、充满希望的世界,才是值得我们去奋斗、拼搏的!所以,人生的得意和消沉都是正常的,它们给世界带来了精彩,我们也应该用正确的态度去活出精彩的人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就像三伏天的凉风、三九天的阳光、新一年的春雨,抚平着、温暖着、滋润着读者的心。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重新认识了人生,让我更加信心满满地走向光明的未来!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4
这本书本来应该在中学阶段读的,但现在才开始读也不晚。
少年阶段阅读,可能心智没有那么成熟,还理解不了其中的意思,只能理解当中的描写方法;现在刚念完大学的青年,心智相对较成熟,读起来比较没有那么吃力。
那我就浅谈下对这本书所讲内容的所感所悟。
诚然,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下笔如有神!
这本书第一遍阅读大概花了接近三个小时,只是了解其大致内容;
第二遍再来细细阅读,觉得很有意思;
第三遍决定要慢慢品读,所读之处若是不明其义,则反复推敲和查找资料,所读之处若略有所感悟,于是便赶快记下读书笔记。
往后闲暇时光值得慢慢精读,再来细细品味朱老的思想。
第一封信,谈读书
今天,在这里我想和你谈谈读书。
首先,读书,它是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获得收获。
说说我自己的感受吧,以前上学读书从来不是什么学霸级人物,也不算学渣,用现在一零后小学生的描述来说,我算是个学逗吧,学习太逗了。
出来实习到现在工作,我觉得实践永远也离不开理论,没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很难在这个社会里生存。
我想以前读书,更多是被动式读书,老师让你读一点你就读一点,至于装没装进去就又是一回事了;而现在读书,不像以前了,已经学会了主动式读书。
因为爱上读书,似乎感觉已经思维也开始变得不太一样了,不再幼稚,不再说话不经过大脑思考了,想问题会稍微经过深思熟虑再去行动。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则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因此,阅读能塑造人的性格,可形成“隐性资产”,绝对是合算的长效投资,投资自己,永远不亏。
很赞同微友的一句话,三日不读书智商输给猪,话糙理不糙。要保持理智,就要保持时刻学习的心态,不断阅读获取新的知识。
这知识不是用来应付考试,而是用来规范自我,指导自我行事,不至于落入荒废之地。
至于怎么去读书:信中讲了些读书方法论:
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
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第二封信,谈动
动的意思是要动起来,心动起来,身体运动起来,生活一切都生动起来。
切记不可太懒惰,你这么年轻,怎么就轻易葛优躺了呢,做什么都缺乏活力了呢?
如信里写,朋友,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
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
我劝你多打网球,多弹钢琴,多栽花木,多搬砖弄瓦。 假如你不喜欢这些玩艺儿,你就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第三封信,谈静
前信谈动,只说出一面真理。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我想“静”也许是内心感受,心与心的独处时光,或是自己给自己的另外一个世界。
我喜欢静的时候,也许在图书馆,看书的时候很安静,进入到书中世界的时候很安静,很美好。
静像是给心灵净化了一切闹腾与不安的情绪一样,静能让我们心如温水,如微风、如白云 、如蓝天,一切都那么细无声,慢生长。
如信中所说,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
现代生活忙碌,而我们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
第四封信,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摘录【大事小事都要人去做。我不敢说别人做的不如我做的重要。但是别人如果定要拉我丢开这些末节去谈革命,我只能敬谢不敏(屠格涅夫的《父与子》里那位少年虚无党临死时所说的话,最使我感动】
边学边读
【敬敏不谢】:意思是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够接受做某事。 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 中国人蜂子孵蛆的心理太重,只管诱劝人“类我类我”!
【蜂子孵蛆 】:蛆是蚊子的幼虫,想用蜂卵来孵化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蜂子孵蛆形容那些不管事物本来性质,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愿望胡乱去做的做法,结果当然不可能成功。
第五封信,谈十字街头
摘录【所以站在十字街头的人们,尤其是你我们青年,要时时戒备十字街头的危险,要时时回首瞻顾象牙之塔。】
象牙之塔与十字街头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里都必经过的过程。
我们18岁之前的人生是活在象牙塔里的,那会的生活,没有受过什么大的挫折,无忧无虑,天真无邪,感觉世界没有坏人存在,每个人都是善良的,被家庭和学校保护得特别好。
但是这样的象牙塔生活不可能永远有,直到我们18岁长大成人,22岁大学毕业,才真正意义上离开了象牙塔,开始走向人生的十字街头。
站在十字街头,仿佛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你一样,想看你到底能展现出什么才艺,或高尚、过低俗、或优雅、或小丑般一样…
表现得好,有人鼓掌,赞赏;表现得不好,有人批评,有人嫌弃…
在象牙塔里,我们也许脸皮都会太薄,经受不住挫折,容易失败。
但能经过十字街头的我们,相信会历练出厚脸皮,不怕打击,越挫越勇!
希望身处十字街头的我们,在面对无数人的指指点点时,能始终坚持自己,摆正自己的心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看过微友的评论:他说社会往往鼓励青年人走出象牙塔,而朱老的这番告诫却显得更加温情让人感动:身处十字街头时,也不要忘记时时回顾瞻望象牙之塔。
或许也是在提醒我们,在尘世中能依然保留一颗纯净的赤子心。
第六封信,谈多元宇宙
首先什么叫做“多元宇宙”呢?
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标准。我们不能以甲宇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如果勉强以甲宇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则乙宇宙便失其独立性,而只在乙宇宙中可尽量发展的那一部分性格便不免退处于无形。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宇宙论。
朱老列举了从道德、科学、美术、恋爱这几个宇宙,从侧面反映了很多深层的意义。
此信需多读几遍,反复思考,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所在,由于当下理解水平有限,便不做过多的评论。
第七封信,谈升学与选课
摘录【升学问题分析起来便成为两个问题,第一是选校问题,第二是选科问题。】
【我们求学最难得的是诚恳的良师与和爱的益友,所以选校应该以有无诚恳、和爱的空气为准。如果能得这种学校空气,无论是大学不是大学,我们都可以心满意足。做学问全赖自己,做事业也全赖自己,与资格都无关系。】
从小到大,我们一般人都会经历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这必须而又慎之又慎的升学过程。
第八封信,写了谈作文
摘录【我以为向一般人说法,临帖和写生都不可偏废。所谓临帖在多读书。读书只是一步预备的功夫,真正学作文,还要特别注意写生。要写生,须勤作描写文和记叙文。】
九年义务教育加高中三年中等教育教会我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快速写作文,但是每次都是领悟够慢,思维不够开阔,见识太少,导致每次写作草草了事,中上边缘。
而现在主动读书,看得多,思考得多,就相对来说领悟得比较快。
而本封信主要探讨了作文是可以通过练习提升能力的。
简言之就是写作文要注重积累、反复修改、不断实践。
第九封信,写了谈情与理
摘录:【我们的生活应该受理智支配呢?还是应该受感情支配呢?】
这个问题值得深深思考…
其实我们生活中有些时候需要理智去思考问题,有些时候则需要感性思维去调和生活,这两者相依相存,不可分离。
每个人的心智能力都是不尽相同的,有些人偏理性,有些人偏感性;大部分男人偏理性,女人偏感性。
记得我身边有位被大家称为”生活美玩家“的张总,她就对自己的心智能力概括得特别好。她说:人有两大心智能力,一个是理性,一个是感性。理性的代表是科学;感性的代表是艺术。科学征服了世界,而艺术美化了世界。既然是个感性的人,也选择了感性的设计行业,何不把感性玩到极致必然要奔向艺术。
说到情与理,想起了这样一个心理测试:
各位,请你自然的把你的双手合十,然后闭上眼睛 3秒,然后睁开眼睛,看下你合十的双手。
如果左手拇指在上:说明你是个偏理性的人,做事爱动脑筋,不冲动,不容易被别人的语言打动,做事情逻辑性强。反之右手的大拇指在上面:说明你是偏感性的人,做事容易凭直觉,易动情,别人的言语对你有很大触动。
看下你是偏理性还是偏感性多点呢?当然,此心理测试,只起到相对参考作用,不排除其它因素。
呀,测试了下,原来Xiao另是右手拇指在上
第十封信,谈摆脱
摘录:【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业也不能成就。许多人的生命都是这样模模糊糊地过去的。要免除这种人生悲剧,第一须要“摆脱得开”。消极说是“摆脱得开”,积极说便是“提得起”,便是“抓得住”。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朱老谈摆脱,列举古今中外人物对待事物没有学会摆脱,因摆脱不开自己,导致了人生的悲剧这几个事例。其中事例就不一一详举了,大家看看这本书细细体味~
第十一封信,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
科普下:卢佛尔宫是法国皇家宫殿建筑群。始建于1546年,后屡经改建、扩建,至18 世纪成现有规模。在法国巴黎市中心。设计人为勒斯克等建筑师。
朱老自己在游览卢佛尔宫时,通过认真观赏《蒙娜丽莎》,从而讨论“慢”与“效率”的优劣问题。
最终得出结论:“效率” 决不是唯一的估定价值的标准, 所以我们能欣赏一般人的空想、 能景仰不计成败的艰苦卓绝的努力的人。
第十二封信,谈人生与我
摘录:【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记得微友这样评论说:这有点像戈尔曼的拟剧论,前台行为与后台行为。在前台,人们呈现的是能被他人和社会所接受的形象。后台是相对于前台而言的,是为前台表演做准备、掩饰在前台不能表演的东西的场合,人们会把他人和社会不能或难以接受的形象隐匿在后台。
仔细斟酌朱老的这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确实如此。人与人的相处、共事、交谈、玩耍等都是表现在前台,看的见,听的到。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世界,都是在内心深处悄悄观望着、对话着…
最后,借用夏丏尊先生的话。这十二封信啊,愿对于现在的青年,有些力量!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5
“ ‘太贪容易,太肤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对于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作者希望通过“这十二封信啊,愿对于现在的青年,有些力量!”虽是写在约一个世纪之前,现如今读起来,毫无违和感,反而如涓涓细流润心田,给人一种恬静的温暖的力量,如一个智者在给你款款而谈,让正值青年的人对读书、动与静、升学与选课、人生等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和思考。听了很多道理我们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人生的路还得自己去摸索着前进,套用朱老的《谈美》里的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6
作为青年,我们总会关心一些事情,如:读书、运动、社会、情理、艺术、人生等等。有一本书,就是作者把对这些事情的态度囊括到十二封信中,指引我们前进。这本书就是《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写的书信集。作者在信中的观点全都用上一系列真实的例子佐证,令人信服。信中语言和蔼可亲,令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一阵阵挥之不散的暖流.
这本书中令我最受益匪浅的是第十封信——“谈摆脱”。朱光潜先生认为:如果你对一件事情不感兴趣,那就摆脱它;如果“摆脱不开”,生命就成了一幕最大的悲剧。我仔细想了想,觉得的确如此。如果一个人循环往复地做一件不感兴趣的事情,就应该立刻果断放弃。
因为做一件明知无聊的事情久了,心会累,热情会丧失,又有何意义呢?在我看来,摆脱不是喜新厌旧,也不是终结,而是从毫无意义的生活中解脱出来,是美好生活的重新开始,何乐而不为呢?
第十二封信——“谈人生与我”也让我感触颇深。如果世界是完美的,那人们的审美、生活都将单调无比;正是因为现实世界有完美和不足,才会有成功和失败.尽管如此,还是有这么一群人,不断为消除世间不公而努力,那不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吗?
这个有喜有悲、充满希望的世界,才是值得我们去奋斗、拼搏的!所以,人生的得意和消沉都是正常的,它们给世界带来了精彩,我们也应该用正确的态度去活出精彩的人生!
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重新认识了人生,让我更加信心满满地走向光明的未来!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7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教育部新编初中语文教材指定阅读。本书是美学大家朱光潜先生的成名作。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朱光潜先生求学于欧洲,从海外寄回了这十二封写给青年朋友的信,最初登载在《一般》杂志上,后集结成册出版,多次重印。信中所谈皆是青少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话题,如读书、作文、爱恋、情理、修身、做人,凡此种种。作者劝年轻的朋友们,眼光要深沉,戒骄戒躁,不贪容易,更不能随了世俗、急于近利。这些信件正是朱光潜先生提供给现代青少年的成长指南,是充满了人生智慧的必读经典。
一、谈读书
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
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二、谈动
烦恼究竟是一种暮气,是一种病态,你还是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就这样颓唐沮丧,我实在替你担忧。
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三、谈静
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释迦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
四、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如今中国在学者只言学,在工者只言工,在什么者只言什么,结果弄得没有一个在国言国的人,而国事之糟,遂无人过问。
五、谈十字街头
学术思想是天下公物,须得流布人间,以求雅俗共赏。
我们要能于叫嚣扰攘中:以冷静态度,灼见世弊;以深沉思考,规划方略;以坚强意志,征服障碍。总而言之,我们要自由伸张自我,不要汩没在十字街头的影响里去。
六、谈多元宇宙
各人资禀经验不同,而所见到的宇宙,其种类多寡,量积大小,也不一致。
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标准。我们不能以甲宇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
恋爱是人格的交感共鸣,所以恋爱真纯的程度以人格高下为准。一般人误解恋爱,动于一时飘忽的性欲冲动而发生婚姻关系,境过则情迁,色衰则爱弛,这虽是冒名恋爱,实则只是纵欲。我为真正恋爱辩护,我却不愿为纵欲辩护;我愿青年应该懂得恋爱神圣,我却不愿青年在血气未定的时候,去盲目地假恋爱之名寻求泄欲。
七、谈升学与选课
学校文凭只是一种找饭碗的敲门砖。学校招牌愈亮,文凭就愈行时,实学是无人过问的。
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
八、谈作文
我们对于许多事,自己愈不会做,愈望朋友做得好。
每读到一种好作品,看见自己所久想说出而说不出的话,被他人轻轻易易地说出来了,一方面固然以作者“先获我心”为快,而另一方面也不免心怀惭怍。
九、谈情与理
“仁”就是问心的道德,“义”就是问理的道德。宋儒注“仁义”两个字说:“仁者心之德,义者事之宜。”这是很精确的。
我承认“养老”、“养小”都确是一种义务,我否认能尽这种义务就是孝慈。因为我主张于能尽养老的义务之外,还要有出于衷诚的敬爱,才能谓孝,所以我主张孝不是一种报酬。因为我主张孝不是一种报酬,所以我否认孝只是一种义务。
十、谈摆脱
黑格尔以为凡悲剧都生于两理想的冲突,而《安提戈涅》是最好的实例。
“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业也不能成就。许多人的生命都是这样模模糊糊地过去的。要免除这种人生悲剧,第一须要“摆脱得开”。消极说是“摆脱得开”,积极说便是“提得起”,便是“抓得住”。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十一、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
可是从那轻盈笑靥里我仿佛窥透人世的欢爱和人世的罪孽。虽则见欢爱而无留恋,虽则见罪孽而无畏惧。一切希冀和畏避的念头在霎时间都涣然冰释,只游心于和谐静穆的意境。
凡是第一流美术作品都能使人在微尘中见出大千,在刹那中见出终古。
科学愈进步,人类征服环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环境的能力愈大,的确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时也易生流弊。困难日益少,而人类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轻浮粗率,而坚苦卓绝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
十二、谈人生与我
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附录
生命是有机的,身与心虽可分别却不可割裂;没有身就没有心,身体不健全,心灵就不会健全。
人不能全知,也不能全无所知。一个聪明的作家须认清自己知解的限度,小心谨慎地把眼光注视着那限度以内的事物,看清楚了,才下笔去写。
青年人的情感来得容易,也来得浮泛,十个人失恋就有九个人要悲观自杀,就有九个人表现同样的姿态,过了一些时候,就有九个人都仍旧欢天喜地过日子。他们的言情作品往往表现一种浅薄的感伤主义。
人生的快乐有一大半要建筑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面。只要人与人的关系调处得好,生活没有不快乐的。
学与问相连,所以学问不只是记忆而必是思想,不只是因袭而必是创造。凡是思想都是由已知推未知,创造都是旧材料的新综合,所以思想究竟须从记忆出发,创造究竟须从因袭出发。由记忆生思想,由因袭生创造,犹如吸收食物加以消化之后变为生命的动力。食而不化固然是无用,不食而求化也还是求无中生有。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8
昨天,因为要到校本部参加几个活动,而且活动时间安排的特别分散,所以早早就决定在那里呆上一整天不回校区。早晨天刚刚亮,睁眼便是淅淅沥沥的小雨,雨点虽然不大,但是刮个不停的秋风把人整的够呛。这更加坚定了我之前的决定:妹的绝对不能在周末还傻逼呵呵的捧本四级单词书死去活来的背,得抽出点时间来看看“闲书”了。说是抽出点时间来看闲书,其实一天的时间下来基本上只干了三件事:早晨的体检、中午到天津电视台充当群众演员和晚上听关于党团知识的讲座。虽然这些事看起来是一些琐碎的小事,但是带给我的感触和收获特别的多。至于这些收获和感触究竟是什么我就不在这里说了,因为我发现我啰嗦了这么一大段的话,还是没有写到关于朱光潜先生《给青年人的十二封信》的半个字。
先生的几篇小文被我用零零散散的一个多小时给看完了。看完之后,我由衷的感受到了久违的一种内心的安顿,这种感受最近一次出现是在我高考之后读周国平散文的时候才出现的。我不像一些才人一般,能够在拜读过先生的作品后,论古述今、引章摘句、洋洋洒洒的写下上万字的溢美之词。但是我想尽我最大的努力描绘一下我拜读过先生作品后的感受,一则为了和朋友们一同分享我的感受,一则为了能够再次品味一番内心久违的安顿。
在第一封信中,先生便向我们提出了关于读书的问题。他认为当时的(当然,这也同样适用于现在的青年)青年在读书时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总是抱着非本专业的书不读的态度;第二,以为时常读课程规定的书便是一种读书习惯;第三,过分盲目的相信“青年必读书目”的谎话。在先生看来,读书至关重要的是兴趣,青年人读什么书应依赖青年人自己的兴趣选择,而非盲目听信“青年必读书目”的误导,这一则是因为人只有对自我感兴趣的事物才会有深入下去的倾向,一则是因为不同行业、不同兴趣的推荐书目的人所推荐的书目大相径庭。此外,先生还建议青年人每天抽出一点儿空闲时间读书,特别是读非本专业的书籍,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培养青年人读书的习惯,因为这种习惯在人到中年的时候是十分难以培养出来的。读书的习惯,一经培养出来,对人是十分有益的,它不仅能够帮助人开阔自己的眼见,拉近在世之人与业已辞世之人的距离,而且还能够使我们养成潜心静气、平稳踏实的心性。先生在第一封信中就向青年朋友提出读书的问题,可见先生对我们良苦的用心以及读书对于青年人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在谈完关于读书的问题后,先生紧接着在第二封和第三封信中谈到了动与静。所谓动,就是尽性,再说通俗一点就是放纵自我,从而使自我感到原始的满足。当然了,这种放纵必须是于己于他人都无害的。陶渊明在辞官归隐、常住草堂后,开始每天早晨把屋内的砖头搬到屋外,晚上的时候又把砖头搬回屋内。或许有人听完这样看似傻X的行为后要开始议论了:这不是脑子有病吗?搬来搬去什么也没有改变。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的想一想,就会发现并不是什么也没有改变。虽然砖头依旧是在屋内与屋外间移动,但是陶渊明本人达到了“动”的效果。终日下来,可以说这位老人从中获得了不少原始发自内心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外部的物质的增益无法带来的。青年在寻找“动”的乐趣的同时,还不应当忘记“静”的享受。所谓静,是指一个人的感受力。看看从古到今的一些诗人作家,他们的感受力都是超乎常人的,也正因此,他们才能从一些在常人看来稀疏平常的事物中找到乐趣。正如一句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平平的一汪活水,便可在诗人的笔下造出如此美景。青年,就是应该“动静结合”,过得朴实平淡,但却乐在其中。
在第四封(《谈学生与社会运动》)与第五封《谈十字街头》)信中,先生开始关注起青年与当时国情的联系。他鼓励青年人能不畏强权,站上十字街头向不合理的传统与习俗宣战,亦即,他强调青年人要打破俗规陈矩,敢于创新。这在今天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十分适用的。同时与之联系紧密的是先生鼓励青年们为国家、为民族大胆的做贡献。他援引蔡孑民先生的话“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来告诫青年人时时刻刻想着为祖国做贡献,时时刻刻不忘靠读书来为祖国做贡献。在当时的形势下,青年们是极易激动的,他们频频出现在各类的反对列强军阀的运动中。先生用此语既肯定了青年们的爱国热情,又深刻的指出了青年学生运动的方向:并非盲目的运动,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运动。在读到这两封信的时候,先生的一句话对我印象十分深刻:“一种社会最可怕的不是民众肤浅顽劣,因为民众通常都是肤浅顽劣的。它所可怕的是没有在肤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肤浅不卑劣的人。”个中意思,需要我们细细品味。通过这两封信,先生教导了青年应该如何处理自我与社会国家的关系。
从第六封信开始,先生给青年们的教导就主要着眼于他们自我的内在修养与人生发展了。关于青年的内在修养,第六封《谈多元宇宙》、第九封《谈情与理》和第十封《谈在卢浮宫的一个感想》分别教导了青年三种内在修养:对待不同事物的合理态度、理智与情感的抉择、正确的对待效率价值观。
先生是用“多元宇宙”的概念展开青年对待不同事物的合理态度的指导的。“多元宇宙”指每个人都存在于几个宇宙中,有“道德宇宙”、“科学宇宙”和“情感宇宙”等等。在不同的宇宙中,应当有不同的评判事物的标准。比如说在“道德宇宙”中,对某个事物的评判应基于其是善是恶,而在“科学宇宙”中,对某个事物的评判则应基于其是真是假。任何宇宙都不得侵犯其它宇宙,否则会引起难以想象的结果。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之际,正是因为伽利略与哥白尼被本应用“科学宇宙”的评判标准评判,但却被教会的“道德宇宙”的评判标准评判而受难。可见,青年在自我的生活中,应当时刻谨记采取合理的态度与方法来评判一件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事物的合理发展并体现出青年的自身修养。
在理智与情感的抉择中,先生是提倡青年多加关注情感的。根据佛洛依德一派的看法,理智永远都无法胜过情感,因为在某个人的行为发生的时段,它往往是内发不自觉的动用情感,只有当行为结束后,他才有可能用理智来给行动作评价甚至是下定义。先生通过“隐情感”这一理论以及为孝应当发自内心的观点(“问理道德”与“问心道德”之辩)解释了他提倡青年多加关注情感的原因。其中种.种教诲,不但有强烈的说服力,而且还不失强大的感染力,让青年既在感情上、又在理性判断上深深信服。
至于合理的效率价值观,先生给青年指出了盲目追求效率之蔽,这种为美国人欢迎并推广至世界效率价值观让人失去了平心静气享受生活的耐心。当紧密的时间表成为一个人行动的唯一依据时,他将再难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即使找到,也无法享受。试想想,如果一个人连生活的乐趣都找不到,他还可能做好什么唯需深入耐苦才能做得到的事。《蒙娜丽莎》或许会成为绝迹,因为观赏它的人只是花费一分钟的时间在画像面前感叹、赞美和拍照,人们从来都不能静静的伫立一会儿,仔细看看这世上最美的微笑。艰苦卓绝的品质,往往是与享受生活的性情结伴而行的。
先生剩余的四封信,一封为《谈升学与选课》,在那个时代就指出了枉以“欧美学校”自称的一些大学诓骗学生的现象,只不过那时的学生大部分是不了解实情,被骗进去的。而非至今愈演愈烈的“留学热”,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几十年前的问题,何以当今仍旧存在而且还过分变态?这值得我们思考。再说《谈读书》一文,先生明确的否定了“作文需要天赋”的看法,鼓励青年可以积极的练习作文,从临摹和写实开始,一直到写情,循序渐进,不断提升。这也是法国作家福楼拜教导其徒莫泊桑写作技巧中的一点,个中原因,无需多述。
至此,我已将近叙述完我从先生那里学到的东西,其中的第十二封信(《谈人生与我》)由于当时图书馆闭馆时间已到,没能读完。只剩下第十封信(《谈摆脱》),也是我体会最深的一封信,需要啰嗦几句。在这第十封信中,先生以一部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约前496—前406)的《安提戈涅》为引子,提出了青年应当如何处理矛盾的问题。《安提戈涅》整剧,共有三处矛盾,一处是国王身份的克瑞翁与家长身份的克瑞翁的矛盾,一处是国民身份的安提戈涅与妹妹身份的安提戈涅的矛盾,还有一处是儿子身份的海蒙与未婚夫身份的海蒙的矛盾。总之,每个矛盾都需要其面对者作出坚决的选择,要么成就其一,毁弃其二,要么成就其二,毁弃其一,如果矛盾面对者在选择方面犹豫不决的话,那就可能出现二者都被毁弃的情况。因此,先生告诉我们,处理矛盾最忌讳的不是权衡矛盾双方的利弊,而是优柔寡断的不肯做出选择。想想现在的大学生活,何尝不是如此?上帝给了我们每个人二十四个小时的时间,这是公平的,这种公平不仅仅督促着我们要加倍努力的学习、成长或是工作,而且还暗示着我们要懂得适可而止、学会知足,决不能既掰玉米、又摘西瓜,把二十四个小时妄想成一年来办事。
读罢先生的文章,虽说只是明白了一些简简单单的为人处世的道理,但这世间行的通的大道理,又有哪个不是简单易懂的呢?就算是一些复杂的道理,不也是要被学者们逐步剖析,直到化解为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简单道理才能够被社会接受吗?因此,学问无复杂与简单之分,就算是有,也是简单学问占主导地位的。写来写去,总是一些闲言碎语,最后还是比不过我们亲力亲为,真正的拜读先生的文章,只有这样,各人才能获得各人的感受,朋友也才可以拿他的感受与我的对比吧。因此,诸君须记,闲暇之余,不妨拿出先生文章一读。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9
读罢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感触颇多,话语虽平易近人,似多年挚友娓娓道来,却处处给人惊喜,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众多感触不便一一道来,便选取一些印象颇深之处发表一点陋见吧。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朱光潜先生对于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我深以为是。网上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我不思进取,却又不甘堕落”。正好处于低潮期的我感触良多。在浑浑噩噩度过了一个大一后,原本光鲜的梦想变得模糊,清晰规划好的前途开始渺茫,我渐渐坠入柔软却阴冷的泥淖,看得见光却又攀不上枝条。“愁”字漫上心头,挥之不去又不可视而不见。
但朱先生这时又恰似知道我的烦恼之处一般,谈到动静相宜的解愁之道。
“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朱先生如是说。其实这话说的略微有些晦涩了,颇有一点道家阴阳调和的味道在里面,但先生贴心至此,作了浅显的解释:
“如果把‘尽性’两字懂得透彻,我以为生活目的在此,生活方法也就在此。”
不过“尽性”二字,这一点我深以为然。但是,人生约束颇多,并不是时时可尽性而为的,而愁思偏偏就生在这不得尽性之处。我如一卷洪流,却偏偏郁于一方浅潭,四周怪石林立,高山巍然,奈我如何有十八般本领,也只能在这窄室中横冲直撞以泄心中怨气,久而久之便也成一汪死水。
对于这一点,朱先生又言:“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这看似简单,做起来又谈何容易,我有七情六欲在身,四面八方的纷扰扑面而来,想要提炼出“不屑”这一情绪,非长期修炼不可得呀。而若不顾自己本来心绪强行选择“不屑”,或又徒生其他心蛊。总而言之,这条解愁之道,我还需得边行边修炼。
虽说先生的“动”我学习得颇为艰难,但对“静”却得心应手。“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先生是这么说的。或许与我本身的性格有关吧,我平生最好之事,便是精致地“消磨时光”。一壶清茶,一卷诗书,一架藤椅,一帘好景,加一年数百变幻的岁月与一日更替不绝的时光,所为神仙逍遥,我怡然自得。对我而言,“静”比“动”更能纾解愁情,原是那袅娜的青烟,是可以燃尽世间纷扰繁杂的吧。先生在第一封信里就提到了读书,可见读书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如今,无论我们想要看什么书几乎都能通过各种渠道找到,就这一点,不知要羡煞多少前人。怪就怪在,选择多了,我们反倒不知道怎么选了。诚如先生所说,读了一本没价值的书就等于丧失了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正因为如此,对于选书,我们更是应该慎之又慎,就我看来,真正有价值的书应该是能够引起我们的思考而非只是看过就忘,消遣娱乐的工具。
在谈“静”中,朱先生指出人生乐趣的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静”是指心灵的空灵。唯有做到心灵的空灵,才能在这嘈杂的世界中去领略,去感悟。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所以在忙里偶然偷闲,闲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
在前头曾提到,最近由于学习之事,我有些许烦恼,而我与朱先生也在文章会友中渐渐熟识,他便在《升学》一信中告诫:“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可能我之前错误地定义了学习在人生中的位置,它是一件需要我去认真完成的事情,却不是一件务必完成的事情,我的选择取决于我的兴趣,取决于我想过怎么样的生活,而不是应该过怎样的生活。我需要对我的选择负责,而我的选择服务于我的生活,我将学习看作一种义务而将其与我的生活分割开来,那它必然成为我的负担,那我便不可能将其杰出地完成了。
论述至此,大都为鄙陋之言,观点浅薄,不曾有条理。我才疏学浅,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阅罢此书,我在前行路上便会多一位挚友了吧。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10
我对一本书价值的评价有一个标准,就是能不能伴随一个人成长。书是不会变得,但是一个人随着时间成长,阅历的提高,这本书还能不能不断地引领你去发现自己,提升自己。《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在我心里就是这样一本书。
朱光潜先生给青年朋友们的谆谆教诲,是一位有真正学识和修养的长者写给你的温切话语。虽然是给青年的信,但并没有说教式的呆板。信中从青年关心的读书、修身、作文、社会活动、爱恋等种种事项,在先生的笔下如长者劝导一般语重心长,读起来亲切自然,使我受益颇多。
一谈读书。每天想方设法从各种事务中抽出一点时间读书,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如果不努力跟着跑,就会落伍后退,如果没有个在闲暇时寄托心神的爱好,就可能被恶习引诱。
二谈动。像我们正值青春年华,正是活泼泼的,而绝不该暮气沉沉。对于烦恼,应该有“不值得”的看待,去谈谈笑笑,跑跑跳跳。
三谈静。生活是第一位的,趣味是第一位的。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去感受生活中的静。
四谈社会运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五谈十字街头。“习俗是守旧的,而社会则须时时翻新,才能增长兹大,所以习俗有时时打破的必要。”勇敢走向十字街头,打破习俗和偶像,自由伸张自我。
六谈多元宇宙。人常说“真善美”,要求我们待人真诚,做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事,有一个美丽的心灵,也就是心灵美的真人、善人……
七谈升学和选课。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学问这件东西,先要能博大而后能精深。所以,先考虑兴趣吧!
八谈作文。作文是如何用语言将自己所见所想表达出来,这个能力却表现着我们的水平,认认真真去练去坚持,总能有进益。
九谈情与理。朱先生将道德分为两类,“问理的道德”和“问情的道德”,并认为“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由此看来,想自己这样做一个感性的人并没有不好。
十谈摆脱。人生路途有舍才有得,“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与其畏首畏尾,徘徊歧路,不如认定一个目标,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十一谈在卢浮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效率越来越是人追求的指标,“效率”决不是唯一的估定价值的标准。不要贪容易,要耐得住寂寞去做一件事。
十二谈人生和我。人生途中,有些事是无法逃避的,只要走下去,人生才会精彩。如果人生没有自己切实地去触摸生活中的温暖和冰凉,索然无味的算什么人生?
如同朱自清先生说的“如入宝山,你绝不会空手回去的。”民国时期的文人的文字总是可以让人在浮躁中寻觅到一处寂静。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11
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须去就教于批评家和专门学者。
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许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
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
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的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
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我们对于许多事,自己愈不会做,愈望朋友做得好。
其次,我极羡慕他人做得好文章。每读到一种好作品,看见自己所久想说出而说不出的话,被他人轻轻易易地说出来了,一方面固然以作者“先获我心”为快,而另一方面也不免心怀惭怍,惟其惭怍,所以每遇年幼好友,也苦口劝他练习作文。
这些朋友的毛病都不在“见不到”而在“摆脱不开”。“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
释迦牟尼当太子时,乘车出游,看到生老病死的苦状,便恍然解悟人生虚幻,把慈父娇妻爱子和王位一齐抛开,深夜遁入深山,静坐菩提树下,冥心默想解脱人类罪苦的方法。这是古今第一个知道摆脱的人。其次如苏格拉底,如耶稣,如屈原,如文天祥,为保持人格而从容就死,能摆脱开一般人所摆脱不开的生活欲,也很可以廉顽立懦。
从草木虫鱼的生活,我觉得一个经验。我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世间少我一个,多我一个,或者我时而幸运,时而受灾祸侵逼,我以为这都无伤天地之和。你如果问我,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你如果问我,人们生活在这幻变无常的世相中究竟为着什么?我说,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别无其他目的。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说,人生是多么苦恼呵!我说,人们并非生在这个世界来享幸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
这并不是一种颓废的人生观。
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来,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比好一点,是神仙的生活,比坏一点,就是猪的生活——便呆板单调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这种可能而未能的状况就是无言之美。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12
我们的生活过得太躁。看完朱光潜老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后,这是我最大的感受。十二封信,每一封有着一个主题,本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在我看来却包含了所有。每一封信中都显示着这位美学大师的学识渊博,相比之下,我们太过渺小。渺小的我们可能一生本就达不到那种高度,却仍不肯踏实下我们那颗浮躁的心。
先生在开端便推荐的那些书目,坦白讲,看过的聊聊无几。每天,我们都忙忙碌碌,有时连午休的时间都被占用。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各种各样的大赛、学生会工作,每天忙到不可开交,没时间上课、没时间做作业、更没时间看书。每天熄灯后,静静躺在床上,好累,却想不出来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对被消费的时间又充满愧疚,无能为力的进入梦乡。一个月后,又发现我们想做的一件都没有做成。我们真的很忙吗?答案,不忙,浮躁且急于求成。
每天抽出点时间读点书,在朱光潜先生看来这是最重要的吧,要不然也不会放在第一封信的位置。是啊,我们都在忙,不过应该每天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看看书,并不一定要获得黄金屋,至少可以修身养性,增加修养。俞敏洪大学四年读了800本书,现在想想,平均一天半一本书,这还是要算上放假的时间。我们四年下来,能看上80本书的人,应该都算不少了吧。我们缺少的不是看书的时间,而是一颗愿意静下心来看书的心境罢了。
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给我们的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长者的`口吻,引发着我们的思考。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刘同,用他亲生的经历,引发着每个共鸣器发出自己声波;用他奋斗的经历述说着,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曾经说道:现在的学生,特别希望有人能告诉自己一个如何能够快速成功的方法,越来越焦急,可大多数只停留说,远离了做。
是啊,我们多么渴望成功,能够有一番作为,太着急了。一颗急躁的心,又怎能造就一个踏实前进的自己。刘同像哥哥一样劝诫着众多的弟弟妹妹“现在大学生很多说话会经常伤害到他人,用词不准确,需要多读书。”
诚然如此,每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的我们,是时候需要静一静了。“终南捷径”隐居是入仕的捷径,同样静心是我们成功最大的捷径。我们一直在苦苦追寻,奔波于各个讲座,希望能从中获取如何成功的方法,可我们却错过了最简便的一种。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13
我对一本书价值的评价有一个标准,就是能不能伴随一个人成长。书是不会变得,但是一个人随着时间成长,阅历的提高,这本书还能不能不断地引领你去发现自己,提升自己。《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在我心里就是这样一本书。
朱光潜先生给青年朋友们的谆谆教诲,是一位有真正学识和修养的**写给你的温切话语。虽然是给青年的信,但并没有说教式的呆板。信中从青年关心的读书、修身、作文、社会活动、爱恋等种种事项,在先生的笔下如**劝导一般****,读起来亲切自然,使我受益颇多。
一谈读书。每天想方设法从各种事务中抽出一点时间读书,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如果不努力跟着跑,就会落伍后退,如果没有个在闲暇时寄托心神的爱好,就可能被恶习引诱。
二谈动。像我们正值青春年华,正是活泼泼的,而绝不该暮气沉沉。对于烦恼,应该有“不值得”的看待,去谈谈笑笑,跑跑跳跳。
三谈静。生活是第一位的,趣味是第一位的。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去感受生活中的静。
四谈社会运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五谈十字街头。“习俗是守旧的,而社会则须时时翻新,才能增长兹大,所以习俗有时时打破的必要。”勇敢走向十字街头,打破习俗和偶像,**伸张自我。
六谈多元宇宙。人常说“*”,要求我们待人真诚,做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事,有一个美丽的心灵,也就是心灵美的真人、善人……
七谈升学和选课。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学问这件东西,先要能博大而后能精深。所以,先考虑兴趣吧!
八谈作文。作文是如何用语言将自己所见所想表达出来,这个能力却表现着我们的水*,认认真真去练去坚持,总能有进益。
九谈情与理。朱先生将道德分为两类,“问理的道德”和“问情的道德”,并认为“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由此看来,想自己这样做一个感性的人并没有不好。
十谈摆脱。人生路途有舍才有得,“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与其畏首畏尾,徘徊歧路,不如认定一个目标,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烦恼的秘诀。
十一谈在卢浮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效率越来越是人追求的指标,“效率”决不是唯一的估定价值的标准。不要贪容易,要耐得住寂寞去做一件事。
十二谈人生和我。人生途中,有些事是无法逃避的,只要走下去,人生才会精彩。如果人生没有自己切实地去触摸生活中的温暖和冰凉,索然无味的算什么人生?
如同朱自清先生说的“如入宝山,你绝不会空手回去的。”**时期的文人的文字总是可以让人在浮躁中寻觅到一处寂静。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14
《给青年人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写给青年朋友的信件。这十二封信以中学程度的青年为对象,并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就谁都是受信人,谁都可一读这十二封信。任时光流淌,时代变迁,翻看起这尘封的信件,悠然亲切,感慨万千。
当今的社会虽不再是动荡的社会,却已然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城市里,仰视着的天,快被高楼覆盖;夜晚的星空,已然可以彻夜通明。我们忙碌,或许因为不想面对空闲下来的独处;我们害怕黑暗,或许因为不想坦然面对内心遗留的角落。倘若如此,我们即便不忙也会试图让自己不知所措地忙碌起来,我们即便有时间读书也会没有读书的心境。朱先生的十二封信向每一个青年娓娓道来,细细阐述。在百忙之中,在尘市喧嚷中,我们偶然间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变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
十二封信的第一封便是《谈读书》。朱先生细心为青年讲述,再忙之时,也不应忘了读书。孙中山先生,奔走革命席不暇暖,平生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只要看孙先生写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便知孙先生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
青年人读书不可仅限于课本,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究极窄狭。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籍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关于读书方法,朱先生最后提到。“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采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谈动》与《谈静》分别从两个视角审视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
“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烦恼。”歌德少时因失恋而想不开,幸而他的文机动了,埋头两礼拜著成一部《维特之烦恼》,书成了,他的气也泄了。故而朱先生谈动,旨在劝说青年人顺从自然本性,劝导有困惑苦闷的青年多走走,多动动,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至于静,朱先生妙语连珠,旁征博引。“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目送飘鸿,手挥五妶。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倚仗柴门外,卧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些字里行间,你便可以看到另一个世界,一个属于静的景象。懂得静的人,人生亦会更加丰满。
又翻过几页,沉浸于先生的文字之中。《谈多元宇宙》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封信,先生的见解让我豁然开朗。以前我只是觉得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但却不知这些见解和看法矛盾冲突的时候,领域内所坚持的那一群人与另一领域人的不解,既不是彼此的问题,而是彼此应该坚持自己的信条,才能维护领域内世界的完整性。
科学的宇宙在很大程度上会挑战道德的宇宙,这并非说科学不道德。而是,当科学的宇宙,有时和道德的宇宙相抵触的时候,科学家更在乎真理,而非社会信条。哥白尼的地动说,达尔文的进化论,他们在教会眼里都是不道德的,因为其直接辩驳和动摇了宗教与道德信条。两个世界既不是无法理解对方,而是不得不坚持自己世界的真谛,唯有这样世界才是成立的。道德的宇宙依旧有强大的力量,依旧有科学无法替代的作用。科学的宇宙同样而是如此。
有一个故事也是如此:有一天,一个中国人,一个印度人和一位美国人游历,走到一个大瀑布面前,三人都看得发呆,中国人说,“自然真是美丽!”印度人说“在这种地方才见到神的力量!”美国人说:“可惜诺大的水力都空费了。”我们需要看到彼此看到的价值,而不是彼此争执,我们需要感受到彼此能够创造的价值,而不是彼此排斥。人与人的见解如此,一个领域与另一个领域,一种文明与另一种文明也是如此。
风吹过几页,来到情与理的篇章——《谈情与理》。两者固然都很重要,先生特别强调了情的意义。“如果纯任理智,则美术对于生活无意义,因为离开情感,音乐只是空气的震动,图画只是涂着的纸,文学只是串联起来的字。”“因为离开情感,自然没有神奇,而冥想灵通全是迷信。如果纯任理智,则爱对于人生也无意义。”“生活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但要能够知,我们更要能够感。”
我并不想写尽十二封信的感受,留一点悬念,留一点神秘,期待读者你也会翻看起此书。毕竟笔者才疏学浅,难以道尽朱先生说言之精妙。正如先生所说:我们不应太讲究“效率”,要深入,要耐苦,不要象旅行者看名画似的匆匆走过。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15
我们的生活过得太躁。看完朱光潜老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后,这是我最大的感受。十二封信,每一封有着一个主题,本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在我看来却包含了所有。每一封信中都显示着这位美学大师的学识渊博,相比之下,我们太过渺小。渺小的我们可能一生本就达不到那种高度,却仍不肯踏实下我们那颗浮躁的心。
先生在开端便推荐的那些书目,坦白讲,看过的聊聊无几。每天,我们都忙忙碌碌,有时连午休的时间都被占用。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各种各样的大赛、学生会工作,每天忙到不可开交,没时间上课、没时间做作业、更没时间看书。每天熄灯后,静静躺在床上,好累,却想不出来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对被消费的时间又充满愧疚,**为力的进入梦乡。一个月后,又发现我们想做的一件都没有做成。我们真的很忙吗?答案,不忙,浮躁且急于求成。
每天抽出点时间读点书,在朱光潜先生看来这是最重要的吧,要不然也不会放在第一封信的位置。是啊,我们都在忙,不过应该每天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看看书,并不一定要获得黄金屋,至少可以修身养性,增加修养。俞敏洪大学四年读了800本书,现在想想,*均一天半一本书,这还是要算上放假的时间。我们四年下来,能看上80本书的人,应该都算不少了吧。我们缺少的不是看书的时间,而是一颗愿意静下心来看书的心境罢了。
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给我们的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的口吻,引发着我们的思考。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刘同,用他亲生的经历,引发着每个共鸣器发出自己声波;用他奋斗的经历述说着,只要努力就***。他曾经说道:现在的学生,特别希望有人能告诉自己一个如何能够快速成功的方法,越来越焦急,可大多数只停留说,远离了做。
是啊,我们多么渴望成功,能够有一番作为,太着急了。一颗急躁的心,又怎能造就一个踏实前进的自己。刘同像哥哥一样劝诫着众多的弟弟妹妹“现在大学生很多说话会经常伤害到他人,用词不准确,需要多读书。”
诚然如此,每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的我们,是时候需要静一静了。“终南捷径”隐居是入仕的捷径,同样静心是我们成功最大的捷径。我们一直在苦苦追寻,奔波于各个讲座,希望能从中获取如何成功的方法,可我们却错过了最简便的一种。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以他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引导青少年读者正确看待人生的各种问题,教会他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这些信件不仅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反复阅读、思考和借鉴。希望本篇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内容对你有帮助。
本文由用户:学无止jin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22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