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实践》的读书笔记 《管理的实践》读书摘要笔记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管理中,书籍如《管理的实践》成为了一部宝贵的指南。本书以实践为核心,全面探讨了管理的重要性和挑战。通过阅读,大家才能对管理的实践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明白管理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以下是有关《管理的实践》的读书笔记的一些相关内容,一起来看下吧。

《管理的实践》的读书笔记 《管理的实践》读书摘要笔记

《管理的实践》的读书笔记1

经典如同有内涵的女人,它不一定秀色可餐,但肯定会让人百读不厌。《管理的实践》读后几点感悟:

1、各门学科重要人物的重要著作值得认真学习与研读。

2、管理是一种实践,管理是一种需要有目标、有理论指导的实践。

3、管理中规划与执行的通则与概念同样适用于生活。

4、管理者需要通才教育。

一、学习无论作为一种技能,还是一种手段,本质上和管理没有什么不同。“管理需要有目标,有规划,有执行,有评估,有改进““管理的唯一的.价值就是创造外部价值“,学习何尝不是如此。

学习的目的其实就是在自身之外创造价值,学习也应是一种实践。学习不是闭门造车,自娱自乐的事情,而是要通过内部的积累创造外部的价值。

学习也是一门技能。如同管理一样,它也是需要目标,需要计划,需要进度,需要执行,需要反馈,需要评估,需要改进,需要总结。只有这样,你的学习才会更有成效,你的学习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二、管理是一种实践,管理的目的是需要创造价值。而规划与执行是管理中的两个要素,缺一不可,同等重要。

三、德鲁克认为,由于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质,管理者需要进行通才教育才能胜任。这种看法与查理芒格的“跨学科、多思维学习”不谋而同。掌握各门学科,特别是基础学科的基础理论,建立多种思维框架,这对于管理中的分析、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典只读一遍是不够,关于德鲁克《管理的实践》这本书,列入自己经典书单名列,日后重点学习与研读。

《管理的实践》的读书笔记2

1、各门学科重要人物的重要著作值得认真学习与研读。

2、管理是一种实践,管理是一种需要有目标、有理论指导的实践。3、管理中规划与执行的通则与概念同样适用于生活。4、管理者需要通才教育。一、学习无论作为一种技能,还是一种手段,本质上和管理没有什么不同。“管理需要有目标,有规划,有执行,有评估,有改进““管理的唯一的价值就是创造外部价值“,学习何尝不是如此。学习的目的其实就是在自身之外创造价值,学习也应是一种实践。学习不是闭门造车,自娱自乐的事情,而是要通过内部的积累创造外部的价值。学习也是一门技能。如同管理一样,它也是需要目标,需要计划,需要进度,需要执行,需要反馈,需要评估,需要改进,需要总结。只有这样,你的学习才会更有成效,你的学习能力才会逐渐提高。二、管理是一种实践,管理的目的是需要创造价值。而规划与执行是管理中的两个要素,缺一不可,同等重要。三、德鲁克认为,由于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质,管理者需要进行通才教育才能胜任。这种看法与查理芒格的“跨学科、多思维学习”不谋而同。掌握各门学科,特别是基础学科的基础理论,建立多种思维框架,这对于管理中的分析、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典只读一遍是不够,关于德鲁克《管理的实践》这本书,列入自己经典书单名列,日后重点学习与研读。

《管理的实践》的读书笔记3

终于开始下决心读一些管理类的书籍,第一本,就是这本赫赫有名的《管理的实践》,而德鲁克(又名杜拉克)的名头也早有耳闻。公司有一位副总以研究管理学著名,每每谈及一些引用时,都提到德鲁克。这本书的光环太多,管理学的入门经典,成本于1954年,60年过去了,仍依然经久不衰,像穿越了时空的限制,告诉我们经典的魅力。但是在看书时,你依然会觉得它对今天依然有那么多指导意义。于是,每每谈到精彩、精妙之处,真是令人拍案叫绝,不得不佩服大师敏锐的洞察力和深远的眼光和预见能力。

于是,在严肃和安静中开始阅读,我得承认我读得很慢,因为要静下心来思考。很多常见的论点、观点在大师笔下上升到了理论。于是禁不住不断地和现在所在的公司对比。《管理的实践》就像一面镜子,来评判每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书中几乎每个论点,都能从我现在的公司里找到正面或反面的例子,于是每每读到这些地方,就像理想和现实的无情对比,让我屏住呼吸去思考,或如获至宝,或扼腕长叹,不断地发现我们企业的管理之谬误弊端,及最终造成的不良后果。管理是一门科学,却又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于是它又是弹性的,同样都叫管理,在两个单位可能完全不一样,产生出完全不同的绩效来。

请跟我来,去对比这些经典管理语句和我在现实中碰到的例子。

1、衡量一个管理制度是否有效的标准就在于该制度能否将管理者个人特征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也许这样的管理才是永续的,在领导层变动时不经过太多震荡的。但想想我们中国常见的企业领导层更替,领导们都喜欢用自己的人,于是产生了“心腹”一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企业本是个人的平台,反倒成了企业成为个人恩惠经经营的载体。

2、管理层只能以所创造的经济成果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权威。

说白了,管理层只有在创造了价值,承担了责任才成其为管理层。而我们的现实中,却常见着是对下属的监督、控制,对权力的追逐,其本质是以所谓的职位和管理层来攫取自己的利益。

3、管理不仅是被动反应和适应,而是隐含了一种企图塑造经济环境的责任,在经济变动中主动规划、开创和突破难关的责任,以及不断铲除经济环境对企业活动限制的责任。

建筑行业的承包商在这一使命上的开发明显是低于其他行业的。DB、EPC、PPP等很多承包模式都先是由业主引入和应用的,承包商只能不断地去适应。

4、如果在面临“经济浪潮”冲击时,企业大刀阔斧地裁掉了训练有素的员工,那么当管理都实然决定要重整旗鼓时,就很难找到替代的人员,或是花很长的时间重新训练人才。

由于企业改制、人员安置等方面的不确定性,这两年企业人员分流、辞职流失的很多。本来锻炼出来的有海外经验的人才白白流失,其损失是巨大的。在企业所有的资源里,人力资源是最独特的。结果在新接到项目后,又开始临时招人,导致项目组成人员来源复杂、相互不默契,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差,这最后都体现在项目的运作效果上,其教训是深刻的。

5、管理层的功能和责任永远因其任务来决定,而不是通过雇主的授权来决定。

管理者层不能用掌权、掌多少权来衡量,可惜在我们这里,恰恰是这样。

6、组织特质决定了其成员会不断成长,还是停滞不前;会抬头挺胸,顶天立地,还是弯腰驼背,丑态毕露。组织精神卑劣,则产生的管理者也言行粗鄙;组织精神崇高,则能培养卓越的管理人才。

每一个企业都可以衡量一下自己的特质,好的可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坏的则可以成为中庸者、混日子者、搞关系者的天堂,从而让真正的优秀者失望离去,这样的企业最终也将会被市场所淘汰。

7、报告和程序应该是填表者的工具,而不能用来衡量他们的绩效。管理者绝对不可根据部属填写报表的品质来评估他的绩效。

做PPT的技巧、写工作总结的技巧能用来衡量工作绩效么?在这样的环境下,才有人慨叹:成绩是汇报、编制出来的,而不是实打实地做出来的。

8、管理者必须明白他和下属的关系是一种责任,而不是上对下的监督。

管理者的本质,有又多少管理者真正理解到这一层面呢。

9、对组织精神杀伤力最大的莫过于一味强调员工的缺点,而忽视他们的长处,不正视员工的能力,只怪罪他们的无能。

没有不合格的员工,只有不合格的管理者。当管理者们不断地批评责难时,有没有想过,自己有没有缺点,有没有给员工提供充分发挥长处的组织结构和信息沟通机制。

10、为了避免过度强调升迁带来的坏处,薪资结构中应该提供特殊表现的奖赏,奖金几乎相当于因为升迁而增加的酬劳。

对于海外员工的薪酬体系,可以好好思考。

11、企业不应该完全从内部升迁。内部升迁确实应该是企业的常态,但很重要的是,不要让管理层完全依赖近亲繁殖,结果变得自鸣得意,自我封闭。公司越大,就越需要人的品德也不过分。

中国人的特色,要用自己的人,要用心腹,要站对队。于是,都爱打清一色,都自我封闭,对企业的伤害太大了。可惜,在太多的企业、组织里,都是这样。

12、首席执行官越来越依赖这些高度形式化的口头报告来做决策,而这些报告的目的都是希望通过最少的讨论,让老板点头核准。

简直就是我们公司当前的针对性写照。

13、应该尽量多地让管理者扮演商人的角色,发挥经营绩效,而不是充当官僚;应该通过企业绩效和成果来检验管理者,而非借由行政技巧的专业能力的标准来检验。

我现在的企业基本就是个负面典型。有多么高水平的估价能力、合约能力不是你的绩效,而要看他在市场上投了多少标、中了多少标、预盈多少钱。

14、最打击员工士气的重情莫过于,管理者像无头苍蝇般瞎忙时,却让员工闲坐在那儿无所事事:无论员工表面上多么庆幸可以领薪水而不做事,在他们的眼里,这充分显现了管理者的无能。

德鲁克先生是在天上看着海外部么?

15、只有当员工确实有所成就时,他们才会有成就感,也只有当他们承担了重要的任务时,他们才会觉得自己重要。真正的自豪感、成就感和受重视感是奠基于积极、负责地参与有关自己工作和工厂社区管理的决策。

道出了普通员工的心声。

《管理的实践》的读书笔记4

《管理的实践》是第一本视管理为整体、率先说明管理是企业的特殊功能。本书以实际案例的实践为基础,以“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三项管理任务为主线,提供了管理观念、原则和工具,揭示了管理的本质,是一套极具系统化的管理知识。该书具有高度洞察性、前瞻性和启发性的优点。目标管理、参与管理、知识员工管理、客户导向的营销、业绩考核、职业生涯管理、事业部制分权管理、企业文化、自我管理团队,平衡记分卡等现代大部分流行的管理思想和实践,都可以在该书中论述中找到源头。

这本书采用“总分总”的方法。概论以管理之本质入手,阐述了管理世界的角色、职位、职责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的趋向。分述也就是本书的主体部分,而这部分内容又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西尔斯公司的故事为实例,为我们说明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以及企业的目标、成果与生产的原则等等。

第二部分以福特汽车的故事为例,阐述了“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有效性管理,同时也呈现了组织精神(即企业文化)的完整性。

第三部分以活动分析、决策分析与关系分析入手,阐述了企业建立组织结构的要求、选择原则,分析了几种不同组织结构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第四部分以其“绩效为核心的整体观”,主张雇佣整个人而不是一双手,以IBM的故事为例,描述了创新的实践价值,使员工有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创造颠峰绩效的组织。

第五部分描述了管理者及其工作、决策及未来的管理者是什么,尤其一再主张“责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最后一部分是本书的结束语,他主要强调的是企业管理者的社会责任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他充分认识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一个有责任感,敢于担当,对顾客高度负责的企业更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得到顾客的认可,因此也能活的长久。

下面是《管理的实践》中的德鲁克的一些主要观点概述:

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科学和专业。管理本质上是依据目标、业

绩和责任进行的管理。管理者和员工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责任上的差别。员工的权利不是来自于管理者授权,而是来自所承担的责任。区分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的唯一纬度在于时间。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将员工的目标引向组织目标。管理者需要在现在和未来之间取得平衡。因为管理能力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因而越是高层管理者越是应该集中与组织长远目标。管理者必须在多种目标、现在和未来之间取得平衡。管理是什么?管理是一个有着多重目的机制,即管理企业、有管理人员,同时也管理工人和目的。

德鲁克视社会和企业为有机体。德鲁克指出:“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管理作为企业的具体器官,具有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员工和工作三个功能。

德鲁克认为企业唯一目的和根本目的是创造顾客而非单纯的追求利润。企业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企业所需要创造的顾客就是整个的社会群体,也就是企业还需要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的主要职能一是营销,创造顾客;二是创新。要满足客户的要求,简单的各种生产要素组合是不能创造价值的,只有依靠企业的创新。如何实现创新,只有依靠管理者的管理和员工主动性的发挥。

同时,书中强调了责任。管理者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肩上所承担的责任,同时,要让每个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后,提高他们完成任务后的待遇,就可以借机管理他们的责任心。

《管理的实践》这本书更突出了“人”,同时也非常关注企业文化。一个好的企业文化能唤醒企业员工内在的激情与奉献精神。企业文化的目的,在于凝聚共同的愿景和一致的努力方向,使组织具有高绩效,且通过良好的工作绩效给员工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最重要的一点是企业文化中一定要有创新精神。第二部分:读书感想

在《管理的实践中》一书中,德鲁克的许多观点都与现代管理的理念相符,其中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论述,更是令我印象深刻。德鲁克认为社会责任是企业应该设立的目标之一。他指出:“企业是社会的器官,企业的行动对于社会也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当管理者由于他所具备的特殊能力而拥有了职权时,就应该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由于企业存在于社会之中,因此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生态系统,让企业能健康地运作,尽力完成其特定的使命,一个功能运转正常的社会便有可能实现。企业的唯一目的和根本目的是创造顾客而

非单纯的追求利润,而企业是构成整体社会环境的一个细胞,企业创造顾客不仅仅是满足顾客的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企业创造的不仅仅与企业发生经济联系行为的顾客,还有一切潜在的社会群体或者分子。因此企业所需要创造的顾客就是整个的社会群体,也就是企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是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器官,企业管理层必须获得充足的利润,以抵消经济活动的风险,保持创造财富的资源不受损害。此外,还必须增强资源创造财富的能力,从而增加社会的财富。

我的看法与德鲁克的观点基本一致。在我看来,社会责任是企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企业处在社会中,是社会构成的一分子,其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因此必须要承担社会责任。就好比鱼和水,水质不好,鱼也无法生存下去。

二、企业首先是作为一种社会组织而存在,社会属性是企业的本质属性,其经济属性只是第二位。因此,利润最大化不应该成为企业的唯一目的,社会责任也应是企业的目的之一。

三、企业的存在价值在于企业所做的社会贡献,企业的终极目的在于创造社会财富。如果企业不承担社会责任,只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损害社会利益,那就与企业的终极目的相违,企业也就没有存在价值了。

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出现于19实际的西方社会,最早由美国学者谢尔顿于1924年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但是企业的唯一使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传统理论使得企业在不顾一切地追逐利润的同时却忽视了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出现了诸多严重侵害消费者、损害员工利益、污染环境的实践。

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从2009年的三鹿集团“三聚氰胺重大安全事故”到最近的北京稻香村“假鸭血豆腐事件”,食品完全问题就一直充斥在百姓的生活当中。百姓何时才能吃上真正让人放心的食品?在将视线转向污染问题,07年的太湖蓝藻爆发事件,10年的福建紫金矿业溃坝事件,各种各样的工业污染破坏着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不仅表现在以上两方面,还表现在企业职工劳动权益、安全保护等方面。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新闻:某某地方矿井发生安全事故,导致多少人受伤多少人死亡。每每听到这样的事件,我都会禁不住感叹:“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在哪?中国企业何时才能真正承担

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造成上述现象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应该有一下几点:

1.地方政府盲目发展经济。地方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发展经济,因此许多地方政府片面追求企业的利润和税收,并以此作为衡量当地经济发展和绩效的标准。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发展会容忍和迁就企业的行为,对于一些高污染但经济收益高的企业,政府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包庇企业的违法行为。这样,企业会更加是无忌惮,导致企业社会责任进一步缺失。

2.缺少规范企业社会责任的系统的法律制度。尽管我国现行的法律有诸多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规定,如《公司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但其中只有《公司法》模糊地提到了社会责任外,其他都没明确的提到企业社会责任。而且《公司法》规定的公司社会责任只是道德上的要求,并非法律上的要求,因此事没有约束力的。所以,必须构建系统的法律制度,借助国家的力量遏制企业侵害社会利益的行为。

3.缺乏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进行监督的有效手段和途径。①中央政府鞭长莫及,没有过多精力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监督;②地方政府对于经济增长的片面追求,使得地方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监督也就形同虚设;③NGO等对企业社会责任监管的力度远远不足;④员工、消费者维权意识不足,因此也缺少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监督;⑤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够成熟,体系尚不健全,企业的不良社会行为并不会直接影响企业绩效,因此不会使企业产生自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

4.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还未形成重视社会责任的意识。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展不够成熟,企业想的更多是如何追求经济效益,以使企业可以生存和发展下去。为了降低成本,就会减少在安全、排污等方面的投入,也就出现了大量社会问题。而企业尚未形成重视社会责任的意识主要在于管理者自身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5.人们金钱至上的普世观念。在现今大多数人的眼中,金钱就意味着地位,拥有金钱就等同于实现了个人价值。为了金钱,人们可以漠视自己的社会责任,会无止境地向大自然索取。大量的社会问题也就随之而来。所以,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归根结底是人们自身社会责任的缺失。因此,要想改变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现状,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德鲁克认为:社会问题是一些弊病,但对于企业的管理当局来说,他们也是

一些挑战,是机会的主要来源。这是因为:企业的职能就是通过把社会问题转化为企业的机会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也为本机构服务。把社会问题转化为企业机会的过程中,最有意义的机会可能不在于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而在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即社会创新。这种社会创新会直接和间接地使公司或产业得到利益并得到强化。

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最高境界,是营造一个多赢的格局,包括企业本身。因此,管理者要以更广阔的视野来认知企业社会责任,明白它是一种让企业持续发展的投资行为,对品牌、企业形象、营销、吸引并留住人才、降成本增效益等各方面均有裨益。要记住“社会或经济体系能让任何企业在一夕之间就消失无形,唯有当社会或经济体系相信某个企业能有所作为,而且是必要、有用及有建设性的企业时,这个企业才能存在。

《管理的实践》的读书笔记5

作为一名习管理学的学生,听到提得最多有关管理”一字的名人就是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他对管理所做的研究对世人有卓越贡献及深远影响,被尊称为“现代管理之文”。德鲁克的著作《管理的实践》是第一部把管理涉及到各个领域进行系统性论述的书。

在书中,德鲁克对管理原则和概念有了清晰的提出,精辟地阐述了管理的本质,提出了目标管理(MBD)的概念以及对责任这一概念进行了诠释。关于企业管理彼得·德鲁克视“最大限度”理论为一种谬论,他认为利润是经济活动的客观条件,而不是专门的活动。他给企业做了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而谁是顾客?德鲁克认为“顾客即一种产品和服务的最终使用者”。对企业的定义,作者认为企业的唯一职能便是创造客户(价值)以及创新,利润是结果而不是目的。从企业的角度,我们要了解客户的认知价值是什么,而现实中,我们又需要什么样的企业。

关于企业管理的经理人员,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相当于其心脏,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团队甚至企业的能力。作为一个经理人,他必须承担两项特殊任务:懂得挖掘和发挥人力资源中整合的一切力量和在每一个决定和行动中协调眼前和长远的要求。而关于经管理论,则要将有关环境、使命和核心能力的假识都要符合实际。

《管理的实践》是彼得、德鲁克从实践中的总结,给我们带来宝贵经验。当我们身为管理者,无论组织的大小,我们需要将这些经验运用到实际中,在实践中感受,并得到自己的一套管理之道。

《管理的实践》的读书笔记6

1954年,这本书的问世,宣告了“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德鲁克也首次提出并界定了“人力资源管理”与“目标管理”的概念,进而奠定了这位“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历史地位,本书就是“管理学”的《圣经》,它影响了半个多世纪来无数的企业家与管理者。

前段时间,我在看十年前拍的著名纪录片《激荡三十年》(1978——2008),影片中,可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粉墨登场的一位位当年国内闻名遐迩、不可一世的创业者、企业家们,他们当年凭借自己的各种个人素质、魅力与魄力,带领企业开疆拓土,创造了一个个曾今惊动全国的商业神话,然而,“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几乎是每一集片子的常规剧情,除了有一家企业和一个人——海尔和张瑞敏,海尔是“活到今天”的中国知名企业,而张瑞敏也是为数不多的没有“走麦城”的老企业家。

本书开头,引用了张瑞敏的话:“当我带着许多问题求教于本书后,所获得的心得可归纳为一、二、三、四,即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只有两个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管理的三项任务;企业规模的四个阶段。这四点让你能跳出企业、站在创造市场需求的外部来审视和解决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进行整体的、系统的而不是局部的、孤立的管理,从而在驾驭企业从小到大的发展阶段中能够从成长走向成功。《管理的实践》指导你在实践中学会管理,并在成功的管理实践中得到升华。——张瑞敏 (海尔集团)”

半个多世纪前,本书的问世开创了“管理学”这门学科,30年后,一批名噪一时的中国企业家们,曾功成名就、声名显赫但终究逃不出“盛极而衰”的命运,就其原因,是他们没有觉得“管理学”是一门学问,他们觉得自己的成功,来源于自己的天赋异禀、来源于自己的刚断独行、来源于自己的直觉经验、来源于自己的八面玲珑,就如同书中德鲁克大师所说的:

(原书)“成长的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也正因为成长的问题就是成功的问题。成功的问题是最难面对的问题,因为我们总是认为一旦成功了,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此,大多数管理者都不明白,他们的态度必须随着企业成长而改变。他们老是喜欢争辩:同样的态度和行为在过去可以成功,应该在未来也能成功。”

对外不能与时俱进,对内不能更新迭代,总认为“一招鲜、吃偏天”,这是大多数企业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这个规律,谁也无法逆转,即便是德鲁克先生在本书中称赞最多的企业——西尔斯公司(1884年成立的、曾经是美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私人零售企业),就在去年(2018年10月)申请了破产保护,归根结底,依然是上述问题,作为德鲁克大师眼中“优等生”的这家企业,在先生成书后“活”了64年,依然因为因循守旧、管理僵化,逃不过土崩瓦解、轰然倒塌的命运。不禁让人唏嘘。

从去年学习宁向东老师的《清华管理学课》、到今天拜读大师的成名之作《管理的实践》,越深入学习、心里就越拔凉拔凉的,和许多领域与学科类似,管理学是一门需要理论+实践的学科,但和很多职业不同的是:一位医生在上手术台前、一位律师在上法庭前、一位核电站操控员在上机前……都需要在前期进行大量的理论学习和严格考核,然后再进行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当今相当一部分管理者却不用走“这条路”,一种情况是在实战中积累经验、论资排辈到自己后直接撸着袖子上场的,另一种情况是自主创业、搞到第一桶金后自我感觉良好的,以上两类人其实都会涉及到大量的管理技能补充,但是往往却没有经过系统的相关训练,前者觉得自己看都看懂了、后者觉得此时的成功证明了自己没必要去学习什么狗屁理论和管理学知识,“因为我对本业务熟悉,所以就会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因为我赚到了钱、所以我就应该是一位优秀管理者”、“因为同志们都拥护我、所以就证明我是一位优秀管理者”……就这样,《激荡三十年》那些反复上演的“兴衰存亡”企业史,就这样像歌曲的重复播放模式一遍一遍的演奏着……

其实到最后,就是一个问题——你觉得“管理学”是不是一门学科?许多人现在还秉承着一种面对“迷信”所谓“信则有、不信则无”的超然心态来面对这个问题。我个人表个态,我相信管理学、我相信管理需要实践不能纸上谈兵、我相信实践之前或者当中——需要学习前人的经验总结、知识积累、智慧结晶!

这本书便是最好的管理学智慧之书!

《管理的实践》的读书笔记7

当我读完《管理的实践》一书,让我对管理这门课程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让我了解到上课学习不到的知识。书中作者——德鲁克指出,“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管理作为企业的器官,是应该具有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员工及工作的功能。

第一次看到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但是细读下去才发现他书中阐述的管理思想是如此的美妙。德鲁克以他的深厚的人文素养,强调人的理想性、价值观以及决定力,是构成了组织绩效表现的关键资源。他指出,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能动、动态的器官。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喜欢他在书中所说的一句话:“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惟一权威就是成就。” 因此,我认为德鲁克会认为管理学的重点在于实践,在于最终的成就。当然这并不是说“知”不重要,若是没有“知”,那么实践就会没有目的,没有方法,最终将导致实践的失败。所以,当你意识到了“知”是为了服务于实践,而实践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好的现实的成果,那么很自然你就会深深的了解德鲁克的管理思想。

《管理的实践》这本书一共有29章,整体可以把他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的是德鲁克以一个企业为实例讲述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有关的问题以及企业的目标、成果与生产的原则。第二部分德鲁克以福特汽车的故事,阐述了“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有效性管理,同时也呈现出组织精神的完整性。第三部分则透过活动、决策与关系等三项分析,深入管理的结构、最终的检验标准及绩效,同时也说明了五种组织结构之优缺点,与适用的大、中、小型企业及其限制条件。第四部分德鲁克以其“绩效为核心的整体观”,主张雇佣整个人而不是一双手,以IBM的故事,描述了创新的实践价值,使员工有成就感与满足感,进而创造巅峰绩效的组织。第五部分德鲁克描述了管理者及其工作、决策及未来的管理者是什么,尤其一再主张“责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五部分的组成就是德鲁克所讲述的管理思想,也是这五部分令我对管理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德鲁克更深的了解。而且这本书对我们人力资源管理也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懂得如何帮企业雇佣人才,提高企业的绩效。

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阐述了管理的本质,同时他也在他的书中书中分析了企业应该建立怎样的管理结构趋发展,介绍了管理者对员工和工作的管理方法。从德鲁克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出,管理是一种观念而非技术,自由而非控制。管理是实务而非理论,绩效而非潜能。懂得这点对管理者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管理是责任而非权利,贡献而非升迁。管理是机会而非问题,简单而非复杂。我想就如何成为一位好的管理者提出我的一点看法。 德鲁克说: 许多人极力强调喜欢人、 乐于助人和能够和别人相处融洽的重要性, 认为这是管理者的重要条件。 但是单靠这些条件是远远不够的。每一个成功的组织,都有不喜欢别人、不帮助别人、很难相处的上司。上司就像是我们的的老师还有班长。但是尽管这类上司冷酷、不讨人喜欢、要求严苛,但是他培养了很多人才。他也比其他人缘好的上司赢得更多尊敬。因为他们懂得如何管理,不仅仅只会宽容。有时候老师对我们严格也是一样的道理。他们是想要培养更好的人才,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同样这样的要求也能塑造更好的自己这样的上司不仅要求下属一丝不苟,也严格要求自己;他建立高标准,期望下属能够始终维护高标准;他只考虑怎么做才正确,绝不因人而异。虽然这些管理者通常才华横溢,但是他在评价下属的时候, 绝对不会把聪明才智看得比正直的品格还重要。 缺乏这些品格的管理者,无论他是多么讨人喜欢、乐于助人、和蔼可亲,甚至才智过人、能力高强,都是危险人 物, 因为他们不适合担任管理者。 真正的好的管理者有一种无法学会的品质。所以中国人常说: “学做事,先做人。”我想,德鲁克应该会很赞同这句话。因此向要成为好的管理者拥有技术的同时也应具有一定的概念。

懂得这些还是不够的,因为管理者也应该懂得如何管理员工。因为管理员工是身为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职位越高的管理者用于管理员工的时间就越多。惠普公司的标准是:基层经理30%的时间用于管理工作者,中层管理者要用50%的时间,高级管理者用80%的时间。企业雇佣员工的时候,雇佣的是整个人。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有生产力,最多才多艺,也最丰富的资源。人力资源现在对于机器的地方在于协调,整合,判断和想象的能力。管理者应该鼓励并引导个人的成长,让个人的长处,进取心,责任感和能力都能对组织的绩效和优势有所贡献。这些对于管理者重要,也对我们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也重要。说到底,关于管理的一切,最终还是从人的自身入手。

管理的实践,虽然重在于实践,但是也是也有前提的思想。倘若思想出了差错,实践的出错也是无可避免的。所以好的管理思想十分重要,还有有好的管理制度。只有懂这些才能做好管理者。明白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知道如何运用人才,提高绩效。

《管理的实践》的读书笔记8

、实践领先于理论,要去探索本来的道理:很多事情都是像发现可以消灭细菌的真菌一样,顺着事物发展的规律就可以看到,实践中已经有了,可是会非认为要培养出没有其他杂质的细菌才能发现消灭细菌的物质。比如人的优势是整合类工作、人力资源是利用率最低的资源、人有主观要做好的愿望、管理者的目标要和公司目标align、CEO有时候职责太多了根本不可能做好那么多事。(然而是怎么发现和认识到这些本质道理?)

2、人:①人的优势在于整合类的工作。以前总觉得应该分工,人尽量做流程里的简单的单个环节的事情,这样效率才会高。但是作者不这么认为,ta认为可以机械分工的可以交给机械化,人的特点就在于可以整合分析,所以应该尽量让人完成可以整合分析的工作,单个人完成多个环节的整合。这一点蛮inspiring。② 人是有主观能动性要工作,要把事情做好的,不是为了逃避惩罚。因此要设立高标准,而不是最低标准。

Takeaway-对研究有借鉴的地方:

1、怎么研究企业业务?事业、目标、决策、生产

企业是什么?通过营销和创新,来创造顾客。

企业的目的不是最大利润,而是避免损失,以及最低利润,活下去。(研究要看企业能不能活下去)

1)事业:

分析顾客:企业的事业是由顾客决定的,他们需要的是什么,购买的是什么,怎么接触到他们。

分析营销和创新:企业有没有满足顾客需求、有没有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2)决策:

分析企业怎么做决策,尤其是时间维度下的企业决策,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分成两个部分:①生产性的:用于管理、技术或者专业人才;②摩擦性/寄生性费用。

生产性的管理费用代表了管理层对目标的时间衡量:管理费用是设法在最近几年和5年+的未来之间通过管理开支预算而取得平衡。管理费用完全由管理层决定,而不是过去的决策(比如资本开支)或当期要求(比如原材料、劳动力)决定。

3)目标:?

这部分作为研究者可能就是看一下最后的结果?

企业需要设立目标的关键领域(也是需要研究的关键领域):市场地位、创新、生产力、资源(实物+财力)、获利能力、管理者绩效和培养管理者、员工绩效和态度、社会责任。

4)生产:

分析生产制度:根据生产产品有不同的制度

2、怎么对未来业务做判断?

1)预测经济周期无效,需要找到无论周期如何都可以利用的工具。

① 找最坏的情况,来检验目前的决策。不能判断决策好坏,但可以看到最大的风险,最低的利润。

② 基本要素分析:找到已经发生且会影响未来基本要素,比如人口结构会影响住房需求,人口结构就是需要分析的基本要素。

③ 趋势分析(有点像极值分析?)。比如每一美元收入,一个家庭会花多少在寿险上;家庭用电等。

制定决策不能单靠预感,而应该理性推测。至少管理层要知道目标应该基于什么样的期望,期望值是否合理,当期望的情况没有发生,或者不在预期时间内发生,什么时候该检验目标。

2)未来的管理者才是企业真正的保障:关系未来的决策是预期,很可能出现猜错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管理层做好充分准备。今天的管理者必须有系统地为明天的管理者做好准备。名的管理者能够调整今天的决策以适应明天的环境。(研究到最后还是要研究组织,要就没有靠谱的组织,有没有靠谱的未来的管理层)

3、怎么研究企业组织?

1)管理者:

a管理者有没有清晰的目标(和企业目标一致,并且能根据目标自我管理)

b 有没有组织精神(高标准、管理职位本来有意义、明确的晋升章程、正直),

c CEO和董事会的作用有没有发挥出来,

d 有没有在培养管理者。

2)管理结构:是不是符合企业的事业要求;有没有分权;有没有适应企业变大

3)工作和员工:有没有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有没有充分激励(慎重安排*高标砖*充足信息*管理层愿景)

4、关于决策

制定决策不能单靠预感,而应该理性推测。至少管理层要知道目标应该基于什么样的期望,期望值是否合理,当期望的情况没有发生,或者不在预期时间内发生,什么时候该检验目标。

“大多数决策都是不完整的知识 — 原因可能是无法获得所需信息,或者掌握完整信息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和太高的成本。不需要掌握所有事实之后,才能能有好的决策;但必须了解还欠缺哪些信息,由此判断洁厕的风险有多大,知道严谨度和准确度有多高。”

《管理的实践》的读书笔记9

 1、各门学科重要人物的重要著作值得认真学习与研读。

  2、管理是一种实践,管理是一种需要有目标、有理论指导的实践。

  3、管理中规划与执行的`通则与概念同样适用于生活。

  4、管理者需要通才教育。

  一、学习无论作为一种技能,还是一种手段,本质上和管理没有什么不同。“管理需要有目标,有规划,有执行,有评估,有改进““管理的唯一的价值就是创造外部价值“,学习何尝不是如此。

  学习的目的其实就是在自身之外创造价值,学习也应是一种实践。学习不是闭门造车,自娱自乐的事情,而是要通过内部的积累创造外部的价值。

  学习也是一门技能。如同管理一样,它也是需要目标,需要计划,需要进度,需要执行,需要反馈,需要评估,需要改进,需要总结。只有这样,你的学习才会更有成效,你的学习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二、管理是一种实践,管理的目的是需要创造价值。而规划与执行是管理中的两个要素,缺一不可,同等重要。

  三、德鲁克认为,由于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质,管理者需要进行通才教育才能胜任。这种看法与查理芒格的“跨学科、多思维学习”不谋而同。掌握各门学科,特别是基础学科的基础理论,建立多种思维框架,这对于管理中的分析、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典只读一遍是不够,关于德鲁克《管理的实践》这本书,列入自己经典书单名列,日后重点学习与研读。

《管理的实践》的读书笔记10

经典如同有内涵的女人,它不一定秀*可餐,但肯定会让人百读不厌。《管理的实践》读后几点感悟:

1、各门学科重要人物的重要著作值得认真学习与研读。

2、管理是一种实践,管理是一种需要有目标、有理论指导的实践。

3、管理中规划与执行的通则与概念同样适用于生活。

4、管理者需要通才教育。

一、学习无论作为一种技能,还是一种手段,本质上和管理没有什么不同。“管理需要有目标,有规划,有执行,有评估,有改进““管理的唯一的价值就是创造外部价值“,学习何尝不是如此。

学习的目的其实就是在自身之外创造价值,学习也应是一种实践。学习不是闭门造车,自娱自乐的事情,而是要通过内部的积累创造外部的价值。

学习也是一门技能。如同管理一样,它也是需要目标,需要计划,需要进度,需要执行,需要反馈,需要评估,需要改进,需要总结。只有这样,你的学习才会更有成效,你的学习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二、管理是一种实践,管理的目的是需要创造价值。而规划与执行是管理中的两个要素,缺一不可,同等重要。

三、德鲁克认为,由于管理工作的特殊*质,管理者需要进行通才教育才能胜任。这种看法与查理芒格的“跨学科、多思维学习”不谋而同。掌握各门学科,特别是基础学科的基础理论,建立多种思维框架,这对于管理中的分析、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典只读一遍是不够,关于德鲁克《管理的实践》这本书,列入自己经典书单名列,日后重点学习与研读。

《管理的实践》的读书笔记11

  《管理的实践》是彼得。德鲁克先生于1954年出版的一本管理学著作,用他自己在序言中所介绍的,他认为这是第一本真正的‘管理著作’,是第一本视管理为整体,率先说明管理是企业的特殊功能、管理者肩负了明确责任的管理书籍。并认为这是那些准备只读一本管理书籍人士的最佳选择。

  德鲁克先生在本书中,首先介绍了管理的本质,之后针对企业、管理者、员工和工作这三个企业管理的内容重点介绍了管理的结构,最终归结到当一名管理者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德鲁克先生在书中强调了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企业的主要功能是营销和创新这样一个观点,这同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认为的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利润比较起来,的确大相径庭。德鲁克先生认为,利润只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约束条件,远远不构成企业存在的目的。但他同时承认企业必须有足够的利润才能经营,这是企业最重要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对自己和员工的首要义务。虽然我还不能充分理解他这一观点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但是我很喜欢他的这一说法,因为这让我感受到企业的存在具有了蓬勃的朝气和精神层面的追求,而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和经济价值。

  彼得。德鲁克先生在本书中阐述的另外一个与我日常工作切实相关的内容是企业对员工和工作的管理。他认为人类在精神和心理方面都需要工作,如果不工作,大多数人都会面临精神和身体的崩溃瓦解。因此管理层的任务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和参与感,唤起他们的工作欲望。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企业需要的绝不仅仅是还过得去的绩效,企业需要员工充分发挥潜能,达成最佳绩效。员工需要的也不仅仅是能有所表现的职务,他需要的工作必须能为他的能力和才华提供最大的发挥空间,给予他最大的机会持续成长和表现卓越。因此,他主张员工能做的规划越多,就能为自己的工作承担越大的责任,因此生产力也就会越高。如果员工总是听命行事,那么只会对工作造成伤害。

  彼得。德鲁克先生通过这种角度说明了企业通过这种管理方式,即让员工在工作中具有更多发挥自己主观能力的机会,并且让员工可以看得到自己的工作与企业发展的目标之间产生实际的联系,实现企业和员工以及员工的工作之间在工作目标和切身利益上的统一,最终就可以实现企业管理的目的。也就是说,如果员工在自己的工作中可以发挥的自由空间越大,员工对工作的热情也就越大,因而工作能给员工带来的成就感也就越强。由此我想到在团队工作中,作为中层管理者,在指明工作目标和工作程序之后,我也应该有意识的为自己的团队成员留出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团队成员能够有机会和余地规划自己的工作进程,并以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努力达成工作成果,进而获得工作中的成就感和个人专业技能的提高。就像彼得。德鲁克先生说的员工对企业的.要求,在基本的经济报酬之外,就是自我实现。员工在企业中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提高、地位实现,做完成的工作对企业具有意义,也就是实现了工作成果。

  彼得。德鲁克先生的这本《管理的实践》,对于我这样对企业管理实践不深入的人来说稍显枯燥和晦涩,但他朴实的语言以及书中所列举的企业管理的成功案例,的确让我对自己日常工作中所见到的、所感受到的企业管理的过程和片段产生思考并有所启发,尤其重要的是,他的那些理论让我对自己日复一日重复工作背后的意义有了一个更合理的观察和思索的角度,并把自己以前无意识的管理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管理实践,在带领团队实现工作目标的同时,也为团队成员和我自己的自我实现做出具体的努力。

《管理的实践》的读书笔记12

终于开始下决心读一些管理类的书籍,第一本,就是这本赫赫有名的《管理的实践》,而德鲁克(又名杜拉克)的名头也早有耳闻。公司有一位副总以研究管理学著名,每每谈及一些引用时,都提到德鲁克。这本书的光环太多,管理学的入门经典,成本于1954年,60年过去了,仍依然经久不衰,像穿越了时空的限制,告诉我们经典的魅力。但是在看书时,你依然会觉得它对今天依然有那么多指导意义。于是,每每谈到精彩、精妙之处,真是令人拍案叫绝,不得不佩服大师敏锐的洞察力和深远的眼光和预见能力。

于是,在严肃和安静中开始阅读,我得承认我读得很慢,因为要静下心来思考。很多常见的论点、观点在大师笔下上升到了理论。于是禁不住不断地和现在所在的公司对比。《管理的实践》就像一面镜子,来评判每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书中几乎每个论点,都能从我现在的公司里找到正面或反面的例子,于是每每读到这些地方,就像理想和现实的无情对比,让我屏住呼吸去思考,或如获至宝,或扼腕长叹,不断地发现我们企业的管理之谬误弊端,及最终造成的不良后果。管理是一门科学,却又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于是它又是弹性的,同样都叫管理,在两个单位可能完全不一样,产生出完全不同的绩效来。

请跟我来,去对比这些经典管理语句和我在现实中碰到的例子。

1、衡量一个管理制度是否有效的标准就在于该制度能否将管理者个人特征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也许这样的管理才是永续的,在领导层变动时不经过太多震荡的。但想想我们中国常见的企业领导层更替,领导们都喜欢用自己的人,于是产生了“心腹”一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企业本是个人的平台,反倒成了企业成为个人恩惠经经营的载体。

2、管理层只能以所创造的经济成果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权威。

说白了,管理层只有在创造了价值,承担了责任才成其为管理层。而我们的现实中,却常见着是对下属的监督、控制,对权力的追逐,其本质是以所谓的职位和管理层来攫取自己的利益。

3、管理不仅是被动反应和适应,而是隐含了一种企图塑造经济环境的责任,在经济变动中主动规划、开创和突破难关的责任,以及不断铲除经济环境对企业活动限制的责任。

建筑行业的承包商在这一使命上的开发明显是低于其他行业的。DB、EPC、PPP等很多承包模式都先是由业主引入和应用的,承包商只能不断地去适应。

4、如果在面临“经济浪潮”冲击时,企业大刀阔斧地裁掉了训练有素的员工,那么当管理都实然决定要重整旗鼓时,就很难找到替代的人员,或是花很长的时间重新训练人才。

由于企业改制、人员安置等方面的不确定性,这两年企业人员分流、辞职流失的很多。本来锻炼出来的有海外经验的人才白白流失,其损失是巨大的。在企业所有的资源里,人力资源是最独特的。结果在新接到项目后,又开始临时招人,导致项目组成人员来源复杂、相互不默契,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差,这最后都体现在项目的运作效果上,其教训是深刻的。

5、管理层的功能和责任永远因其任务来决定,而不是通过雇主的授权来决定。

管理者层不能用掌权、掌多少权来衡量,可惜在我们这里,恰恰是这样。

6、组织特质决定了其成员会不断成长,还是停滞不前;会抬头挺胸,顶天立地,还是弯腰驼背,丑态毕露。组织精神卑劣,则产生的管理者也言行粗鄙;组织精神崇高,则能培养卓越的管理人才。

每一个企业都可以衡量一下自己的特质,好的可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坏的则可以成为中庸者、混日子者、搞关系者的天堂,从而让真正的优秀者失望离去,这样的企业最终也将会被市场所淘汰。

7、报告和程序应该是填表者的工具,而不能用来衡量他们的绩效。管理者绝对不可根据部属填写报表的品质来评估他的绩效。

做PPT的技巧、写工作总结的技巧能用来衡量工作绩效么?在这样的环境下,才有人慨叹:成绩是汇报、编制出来的,而不是实打实地做出来的。

8、管理者必须明白他和下属的关系是一种责任,而不是上对下的监督。

管理者的本质,有又多少管理者真正理解到这一层面呢。

9、对组织精神杀伤力最大的莫过于一味强调员工的缺点,而忽视他们的长处,不正视员工的能力,只怪罪他们的无能。

没有不合格的员工,只有不合格的管理者。当管理者们不断地批评责难时,有没有想过,自己有没有缺点,有没有给员工提供充分发挥长处的组织结构和信息沟通机制。

10、为了避免过度强调升迁带来的坏处,薪资结构中应该提供特殊表现的奖赏,奖金几乎相当于因为升迁而增加的酬劳。

对于海外员工的薪酬体系,可以好好思考。

11、企业不应该完全从内部升迁。内部升迁确实应该是企业的常态,但很重要的是,不要让管理层完全依赖近亲繁殖,结果变得自鸣得意,自我封闭。公司越大,就越需要人的品德也不过分。

中国人的特色,要用自己的人,要用心腹,要站对队。于是,都爱打清一色,都自我封闭,对企业的伤害太大了。可惜,在太多的企业、组织里,都是这样。

12、首席执行官越来越依赖这些高度形式化的口头报告来做决策,而这些报告的目的都是希望通过最少的讨论,让老板点头核准。

简直就是我们公司当前的针对性写照。

13、应该尽量多地让管理者扮演商人的角色,发挥经营绩效,而不是充当官僚;应该通过企业绩效和成果来检验管理者,而非借由行政技巧的专业能力的标准来检验。

我现在的企业基本就是个负面典型。有多么高水平的估价能力、合约能力不是你的绩效,而要看他在市场上投了多少标、中了多少标、预盈多少钱。

14、最打击员工士气的重情莫过于,管理者像无头苍蝇般瞎忙时,却让员工闲坐在那儿无所事事:无论员工表面上多么庆幸可以领薪水而不做事,在他们的眼里,这充分显现了管理者的无能。

德鲁克先生是在天上看着海外部么?

15、只有当员工确实有所成就时,他们才会有成就感,也只有当他们承担了重要的任务时,他们才会觉得自己重要。真正的自豪感、成就感和受重视感是奠基于积极、负责地参与有关自己工作和工厂社区管理的决策。

道出了普通员工的心声。

《管理的实践》的读书笔记13

自从拿到管理的实践这本书后,一直没能系统地认真去看完,翻翻看看到现在总算看了个大概,说实话这书对我本人来说是有点厚,所以看完后一时头脑还是混混沌沌,不过正如这本书所说的,管理学说到最后就是要付诸于实践,因为书上所说的基本原理,通俗的说叫做大道理,有些还不是我所能实践到的,在于客观环境的各不相同,读完了这厚厚一本书,我也就大概了解一些就是管理其实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让企业各部分做最适合时机的事,以达到整体大于各部分总和的结果。

  管理的实践本书详尽地介绍了各种环境下会遇见的管理问题,其管理的主要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管理者把握住自己应负起的责任,正确平衡个人和组织的天平,准确找到公司发展的利益和员工发展的利益共同点。结合本人工作中感受颇深的是,必须让每一个公司基本员工都了解公司的意图,每一个人努力的方向与公司的目标保持一致。贯彻公司文化。虽然岗位的职责不同,每一个人除了负担起当前责任外,还必须考虑到公司整体的利益,否则你所做的部门努力就有可能对公司的整体利益产生损害。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组织需要个人为其做出所需的贡献;个人需要把组织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具,所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一半在于自身的努力,一半在于对组织的认同,只有在具备组织观念之后,才具有分工、程序、产品、服务、顾客等观念,应用到在平时的维护工作中才会正确地把握住事情的轻重缓急,才能牢牢地把握住一个度、成就一个从容应对的心态。

  管理学的核心:责任。责任心大家都会有,但现在有的并不代表将来还会有,如何将责任心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有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一点,有个故事说明这一种情况。故事说的是上帝和一群想成为天使的小孩子之间发生的事情。上帝给每一个想成为天使的小孩一个灯,要求就是这些人必须每天擦拭这个灯,确保这个灯处于清洁状态。之后,上帝离开了这群小孩。开始时,大伙很是热情地对待这个灯。但是时间一天天过去,上帝总是没有再次出现。大多数小孩逐渐放弃了,而且不断地嘲弄一个小男孩,因为他还坚持每天擦拭他的灯。终于有一天,上帝出现了。除了小男孩的灯,所有其它的灯全是厚厚的灰尘。于是这个小男孩成为了天使,剩下的其他人还是在那里唉声叹气:说早知道这个结果,我们也天天擦试自己的.灯了。

  试问:如果上帝再给这些小孩一次同样的机会,他们会怎样?可能会有人坚持到底,但还会有人放弃。责任,是一个很简单的词汇。但是有多少人能够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在时间的慢慢流逝中实践下来?我想很多人的工作能力都很足够,不是事情难得让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自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忘记了当初对上帝的承诺。

  管理的实践对个人的影响:在管理管理者一节指出,每个人都可以做好某件事情,但并不是谁都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三个石匠的寓言解释了什么是管理者,有人问三个石匠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回答;”我在养家糊口”.第二个石匠边敲边回答:”我在做全国最好的石匠活”.第三个石匠仰望天空。目光统统有神,说道:”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第三个石匠才是一个真正的管理者。

  这个寓言也可以套用在我们代维工作中,有人问三个电联代维人员在做什么,第一个电联人回答:”我在做最好的维护人员”.第二个电联人回答:”我在为签约通信公司维护好它网络通畅”.第三个电联人回答:”我在为电联公司创造利益”.

  我想我应该向第三个石匠学习,使自己的人生具有挑战性,更具有价值。

《管理的实践》的读书笔记14

最近读了彼得德鲁克大师的著作《管理的实践》,曾被人们与于高度赞扬的、为后世留下不可磨灭的功绩的著作,也给了我很多很多的益处。这本书写于1954年,那时的中国经济还是一片萧条,这本书不仅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企业家,同样也给当时中国社会的萧条带来希望的阳光。这本著作奠定了德鲁克在现代管理学学术史上的`奠基人地位。

《管理的实践》是第一本视管理为整体、率先说明管理是企业的特殊功能。德鲁克指出:“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这本书中体现到管理者肩负了明确责任的管理书籍。本书以实际案例的实践为基础,以“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三项管理任务为主线,提供了管理观念、原则和工具,揭示了管理的本质,是一套极具系统化的管理知识。现代所流行的那些所谓的管理思想,比如说业绩考核、职业生涯管理、事业部制分权管理、企业文化、自我管理团队等等之类的都在大师的著作中崭露头角。这样就表明了大师的管理思想才是当今经济社会的主流意识。

通读这本书之后,发现这本书主要分为三大块:概论、分述、总结。概论以管理之本质入手,阐述了管理世界的角色、职位、职责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的趋向。分述也就是本书的主体部分,而这部分内容又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西尔斯公司的故事为实例,为我们说明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以及企业的目标、成果与生产的原则等等。

第二部分以福特汽车的故事为例,阐述了“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有效性管理,同时也呈现了组织精神(即企业文化)的完整性。

第三部分以活动分析、决策分析与关系分析入手,阐述了企业建立组织结构的要求、选择原则,分析了几种不同组织结构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第四部分以其“绩效为核心的整体观”,主张雇佣整个人而不是一双手,以IBM的故事为例,描述了创新的实践价值,使员工有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创造颠峰绩效的组织。

第五部分描述了管理者及其工作、决策及未来的管理者是什么,尤其一再主张“责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最后一部分是本书的结束语,他主要强调的是企业管理者的社会责任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他充分认识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一个有责任感,敢于担当,对顾客高度负责的企业更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得到顾客的认可,因此也能活的长久。

企业是什么?是盈利能力?还是利润最大化?盈利不是企业和企业经营活动的目的,而是企业的一种约束因素。利润是对企业活动的检验。企业的主要职能一是营销,创造顾客;二是创新。企业存在的目的不能从自身寻找,只能从外部,从对社会的贡献中寻找,从客户那里寻找。要满足客户的要求,简单的各种生产要素组合是不能创造价值的,只有依靠企业的创新。如何实现创新,只有依靠管理者的管理和员工主动性的发挥。管理不是一件由许多体力劳动者从事的工作,而是一件需要由具有想象力和受过教育的人员进行理性分析和概念思考的工作。我们习惯上将管理者和员工看成根据指示行事、没有责任、不作出决策的人,这只能消除企业的精神和创新。如何检验管理和创新的成果?不是知识,而只能是业绩和成就。那种试图向管理人员颁发许可证,没有专门学历的人员不能从事管理工作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科学和专业。任何热衷于将管理科学化或专业化的尝试,试图消除所有的波动、风险和不可知的措施也就是在消除自由、创新和成长。管理本质上是依据目标、业绩和责任进行的管理。管理者和员工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责任上的差别。员工的权利不是来自于管理者授权,而是来自所承担的责任。区分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的唯一标准在于时间。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将员工的目标引向组织目标。管理者需要在现在和未来之间取得平衡。因为管理能力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因而越是高层管理者越是应该集中与组织长远目标。管理者必须在多种目标、现在和未来之间取得平衡。

管理企业的过程就是将社会利益变成企业的自身利益。而管理企业的终极之善是改变他人的生活。鲁克帮助我们充分的认识到个人和组织的关系,那就是组织要求员工要主动积极,以企业的目标为努力的方向,同时要求员工要自愿接受改变,而员工对组织的要求一般较为弱势。德鲁克却有着非常精辟的总结,首先,员工是一个人,通过职位建立地位,希望公平,正义,做事有意义,其次,员工要求企业建立标准,对员工良好业绩的关注。而公司部门在关注企业的目标过程中,在员工对企业的要求上是否可以再努力提高呢?两者在辩证统一中发展,缺失了其中的一个部分,企业管理就会面临困难,所以二者缺一不可,这有这样,企业才会更好的发展,才会创造出更大的自身利益。

《管理的实践》这本书更突出了“人”,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的光辉,同样也非常注重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这个词也是来自于德鲁克理论中。一个好的企业文化能唤醒企业员工内在的激情与奉献精神。一个好的组织精神应该强调个人的优点,强调他在这个组织能做什么,而不是他不能做什么,应该让员工取长补短,以此来协调组织内成员。好的企业文化必须让个人的长处有充分的发挥空间,肯定和奖励卓越的表现,让个人的卓越表现对组织其他成员产生建设性的贡献和引导作用。企业文化的目的,不在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在于凝聚共同的愿景和一致的努力方向,使组织具有高绩效,且通过良好的工作绩效给员工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最重要的一点企业文化中一定要有创新精神,这样企业文化才是一个企业的活力所在,企业才能不断创新,创造社会财富。

“全世界的管理者都因该感谢这个人,因为他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来理清我们社会中人的角色和组织机构的角色,我认为彼得。德鲁克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效地做到了这一点。”这是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对德鲁克的评价。一个管理学人才都如此说我,们又何不一读呢?一本优秀的著作就是一座挖不尽的宝藏,可以陪伴人的终生。这样的著作一旦诞生,就已经独立于作者、独立于时代,属于每个读者自己。这样的书是永恒的、跨越时空的。我想,“管理学大师中的大师”的彼得·德鲁克先生的《管理的实践》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管理的实践》的读书笔记15

 《管理的实践》是彼得·德鲁克先生于1954年出版的一本管理学著作,用他自己在序言中所介绍的,他认为这是第一本真正的‘管理著作’,是第一本视管理为整体,率先说明管理是企业的特殊功能、管理者肩负了明确责任的管理书籍。并认为这是那些准备只读一本管理书籍人士的最佳选择。

  德鲁克先生在本书中,首先介绍了管理的本质,之后针对企业、管理者、员工和工作这三个企业管理的内容重点介绍了管理的结构,最终归结到当一名管理者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德鲁克先生在书中强调了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企业的主要功能是营销和创新这样一个观点,这同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认为的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利润比较起来,的确大相径庭。德鲁克先生认为,利润只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约束条件,远远不构成企业存在的目的。但他同时承认企业必须有足够的利润才能经营,这是企业最重要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对自己和员工的首要义务。虽然我还不能充分理解他这一观点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但是我很喜欢他的这一说法,因为这让我感受到企业的存在具有了蓬勃的朝气和精神层面的追求,而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和经济价值。

  彼得·德鲁克先生在本书中阐述的另外一个与我日常工作切实相关的内容是企业对员工和工作的管理。他认为人类在精神和心理方面都需要工作,如果不工作,大多数人都会面临精神和身体的崩溃瓦解。因此管理层的任务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和参与感,唤起他们的.工作欲望。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企业需要的绝不仅仅是还过得去的绩效,企业需要员工充分发挥潜能,达成最佳绩效。员工需要的也不仅仅是能有所表现的职务,他需要的工作必须能为他的能力和才华提供最大的发挥空间,给予他最大的机会持续成长和表现卓越。因此,他主张员工能做的规划越多,就能为自己的工作承担越大的责任,因此生产力也就会越高。如果员工总是听命行事,那么只会对工作造成伤害。

  彼得·德鲁克先生通过这种角度说明了企业通过这种管理方式,即让员工在工作中具有更多发挥自己主观能力的机会,并且让员工可以看得到自己的工作与企业发展的目标之间产生实际的联系,实现企业和员工以及员工的工作之间在工作目标和切身利益上的统一,最终就可以实现企业管理的目的。也就是说,如果员工在自己的工作中可以发挥的自由空间越大,员工对工作的热情也就越大,因而工作能给员工带来的成就感也就越强。由此我想到在团队工作中,作为中层管理者,在指明工作目标和工作程序之后,我也应该有意识的为自己的团队成员留出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团队成员能够有机会和余地规划自己的工作进程,并以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努力达成工作成果,进而获得工作中的成就感和个人专业技能的提高。就像彼得·德鲁克先生说的员工对企业的要求,在基本的经济报酬之外,就是自我实现。员工在企业中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提高、地位实现,做完成的工作对企业具有意义,也就是实现了工作成果。

  彼得·德鲁克先生的这本《管理的实践》,对于我这样对企业管理实践不深入的人来说稍显枯燥和晦涩,但他朴实的语言以及书中所列举的企业管理的成功案例,的确让我对自己日常工作中所见到的、所感受到的企业管理的过程和片段产生思考并有所启发,尤其重要的是,他的那些理论让我对自己日复一日重复工作背后的意义有了一个更合理的观察和思索的角度,并把自己以前无意识的管理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管理实践,在带领团队实现工作目标的同时,也为团队成员和我自己的自我实现做出具体的努力。

在阅读《管理的实践》的过程中,能让人深刻领会到了管理的重要性和挑战。这本书不仅为读者揭示了管理的实践过程,还引导读者认识到管理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希望本篇的《管理的实践》的读书笔记内容对你有所启示作用。

本文由用户:学无止jin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22756.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