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变与量变》优秀教案汇总 《质变与量变》教学设计通用范文

通过质变与量变教案的实施,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质变和量变的概念及相互关系,掌握质变和量变的实现过程及意义,并能够运用质变和量变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以下是《质变与量变》优秀教案汇总,和《质变与量变》教学设计通用范文,欢迎朋友们来这里参考借鉴。

《质变与量变》优秀教案汇总 《质变与量变》教学设计通用范文

《质变与量变》优秀教案1

请两位同学上台做“钻木取火”的实验,让同学们亲身感受量变与质变的过程,再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我再总结量变与质变的含义:(板书)

  (1)量变的含义: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2)质变的含义: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播放一组图片:①苹果腐烂 ②河流污染 ③贪官落网,从中可以看出质变不等于发展,强调它有两种趋势:

  量变是相对静止的状态,质变是一种显著的运动状态。

  3. 实例解说,分析归纳。(20分钟)

  用多媒体展示荀子的《劝学》,提出“跬步”与“千里”、“小流”与“江海”有什么关系呢?从而总结出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这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1).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进一步分析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式:

  ① 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让同学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刚才所做实验“钻木取火”的原因,正是摩擦生热,温度上升引起的。而“跬步”与“千里”、“小流”与“江海”也正是数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

  接下来提问:除了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还有什么能引起质变呢?

  ② 构成事物的成分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我会先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大家再一起分析得出“构成事物的成分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再列举同学们所学过的化学中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碳(CO2),足球篮球排球等团队竞技的排兵布阵来进一步说明此结论。

  (2).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对这点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讲解:

  ① 事物的`发展最终都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我将用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发展来解释。

  ② 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提问:大家对“努力不一定成功”这句话的理解?

  总结:有了量变不一定就发生质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举例水的三种形态)

  课外知识补充:什么是度?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也就是事物的质所规定的量的范围。

  通过以上分层逐步地讲解,既详细有深入,可以真正让学生对重难点掌握透彻,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4. 课后小结,强化认识。(3分钟)

  强调本节内容的重点及要点:

  (1)质变的两种趋势 ;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5. 布置作业,实战演练。(2分钟)

  针对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性,我布置了两道题目,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做,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八、板书设计:(2分钟)

  我比较注重简练、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量变与质变

  一、量变的含义: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二、质变的含义: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举例:磨擦生热、燃点沸点、学习

  量变是相对静止的状态,质变是一种显著的运动状态。

  三、两者的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①、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

  ②、构成事物的成分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一起质变: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①、 事物的发展最终都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②、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九、结束

《质变与量变》优秀教案2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与研讨,使学生掌握事物质、量两种规定性及其统一于度的知识点,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与量变两种不同的状态,并且把握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把理论知识联系到现实中,学会辩证、联系、科学地观察问题,思考问题。

二、教学内容

质、量、度的涵义;质变与量变及辩证关系;量变的复杂性与质变的多样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质、量、度的涵义;质变与量变及辩证关系。教学难点:量变的复杂性与质变的多样性。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二节 量变质变规律

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面包放久了会变得干燥或者发霉,夏天吃剩的饭菜会变馊,商店里的物品都标有有效期,动植物死后会腐烂,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量变和质变的问题。

一、质、量、度(重点)

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要把握质量互变规律,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质、量和度,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1、质

(1)概念:质是指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

如何理解质呢?大家都知道,铁块和石头是不同的,粉笔和黑板檫是不同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不同的,这就是它们的质存在差别。铁块与石头不同,也是由于它们各自的质不同,铁块的质是金属铁,石头的质是碳酸钙,这是它们化学成分上的质的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是由于其根本制度不同,也就是质的不同而互相区别。扩展开来,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一不有它自己的特殊的规定性,也就是各自的“质”。(2)质与事物直接同一

事物的质是客观的。确认事物质的客观性,这是正确把握事物的基本前提。质的客观性在于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事物是客观的,事物的质也必然是客观的,二者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质和事物的直接同一有两方面的内容和含义。

第一,事物总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不具有一定质的事物在世界上是根本不存在的。例如,产品有优劣之分,人有先进与落后之别,没有某种质的事物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质又总是一定质的事物的质,脱离一定事物的质也是不存在的。质与事物的直接同一性还表现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当事物具有某种特定质的规定性时,此事物就存在,当事物失去了原有的特定质的规定性时,它就不再是它自身而转化为他事物了。(3)质与属性

事物的质是事物内在的规定性,但事物的质又要通过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以及同人或主体的关系表现出来。事物的质通过与他物的关系表现出来就是这一事物的属性。属性就是事物质的外部表现或者说是一物和他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质。某一种溶液到底是酸性还是碱性,或者是中性,只有将该溶液同其他物品发生化学作用并在同酸性、碱性、中性的比较中才能表现出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只有在同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比较中,才能表现出来并为人们所认识。要准确把握事物的质,还要把事物的属性和人的实践需要结合起来,比如:一只杯子,就有多方面的属性,作为饮器,它可用于盛水,作为文物,它可用于鉴赏;而对于人,社会科学主要研究其社会关系的属性,医学则主要研究其实生理结构的属性,所以把握事物的质要从事物的属性与人的实践需要统一起来。

2、量

(1)概念: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例如,体积的大小、运动的快慢、颜色的深浅、东西的轻重、分子中原子的多少和排列次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配置、人口的密度和增长速度等都是事物的量规定性。

(2)量是事物的规定性。量总是一定事物的量,离开具体事物的“纯粹”的量,在现实中是没有的,它只存在于思维的抽象中。数学是从“纯粹”形态上研究量的科学,它研究数和形以及二者关系的变化,但数和形的原型则是现实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即抽象的数学也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

(3)定量研究。在科学研究中,确定事物及其状态的性质,叫做定性研究;对事物进行数量分析是定量研究。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这也是认识事物的一般途径和规律,即先认识它“是什么”,再进行数量上、规模上、结构上的定量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意到掌握量的规定性的重要性,数学作为量的研究科学,也更显得重要了。

3、度

(1)概念: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和区间。(2)度的界限: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任何度都表现为一个区域、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存在着极限和界限,即关节点或临界点。在事物度的范围以内数量的任何变化只要不超出关节点就不会引起事物的质变,但变化只要超过关节点,就会急转直下,发生质变。如,在一个标准的大气压下,水的温度是0℃—100℃,0℃和100℃就是它的两个关节点,突破这两个关节点即是超过这个度,水就变成了冰或水蒸气了。度是质和量的互相结合,又是质和量的互相限制、相互规定。质规定着它的对立面量,如水规定着客观存在的温度是0℃—100℃;量也规定着它的对立面,如0℃—100℃则规定着与这个温度相对的质是水。质和量的互相结合和互相规定,使质和量双方在特定的度的范围内处于统一状态,形成某物之所以为某物的质和量的统一体;一旦某物的质和量的统一体发生破裂,也就是度的超出或破坏,某物就转化为他物而形成新的质和量的统一体。

(3)掌握适度原则。度的辩证原理要求我们在一切实践活动中都应当掌握“适度”的原则。我们在把握事物的质和量的关系时,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使量的变化破坏质的规定性和超出度的界限。相反,在很多场合下要求保持一定的度,从而使量的变化只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中道”、“中庸”就是讲适度的原则,要善于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不要主观任意地去超越它;当事物发展受到质的严重阻碍时,就要敢于冲破旧的度,促进事物的发展。我们要善于把适度原则贯彻到生活中去,把哲学的原理转化为自己的处事能力。

二、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重点)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通过量变和质变表现出来的。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两

种形式或两种状态。

1、量变: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事物的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它包括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组成要素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和事物功能的变异等形式。人们日常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和面貌。

2、质变: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显著状态的变化。质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的连续和渐进的中断。统一物的分解,相持、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就是质变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面貌。事物是否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有区别,但又有联系,它们之间是辩证的关系。量变不是质变,但又可以引起质变;质变不是量变,但又可以引起量变。量的变化在度的范围内进行,是一种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状态;但它同时又是一种向度的边缘或关节点不断推移的趋势,一旦达到并破坏度的关节点时,量变就引起质变。质变是原来量变的终结,又是新的量变的开端;在新质的基础上,又进行着新的量变。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如此相互转化、相互交替,构成了事物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过程,这就是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具体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是指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因为:首先,质变必须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质变本身是飞跃,具有突发性,但它却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以量变为基础的,由量变准备好了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高台始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人们常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滴水穿石”、“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都是讲量变之于质变的重要道理。其次,质变必须由量变来规定其性质的方向。在量变过程中,实际上存在着两种相反的量的较量,准备着质变的条件。所以说,质变依赖于量变,受量变制约,没有量变为质变创造条件,质变就不可能发生。(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任何事物都不会在单纯的量变上无限地持续下去,因为它们有度的限制,度的存在使事物的量变和质变连贯起来,当事物的量变突破事物赖以存在的度的范围时,质变就发生了,这是必然的。比如当水温加热到100℃时,水就会沸腾,然后变成水蒸气,改变了水的状态,促成了质变。同样,“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滴水穿石”、“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些都是必然的结果。

(3)质变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质变不仅体现和巩固量变的结果,而且会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如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质变不仅集中体现和巩固了中国人民长期斗争的成果,而且引起新的量变过程,即又开始了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伟大事业。质变打破了限制量变的框架,这就巩固了量变的成果,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新的结构内,开始更高层次的新的量变,使量变有了新的形式、新的广度和深度。

4、发展是量变与质变、渐进与飞跃、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

事物不断积累的量变,突破度的限制,实现质的飞跃,在事物内部产生了新的事物,这就是发展,发展体现了渐进与飞跃、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连续性是指事物只是在量上发生变化,表现为还是事物自身。间断性是指质变,从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渐进性过程的“中断”,而这种“中断”并不是发展的停止,而是出现了新的事物,以新事物取代原来的旧事物。事物的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就是连续性的量的积累达到间断性的质的飞跃。

三、量变的复杂性与质变的多样性(难点)

1、量变的复杂性

(1)量变的复杂性首先表现在量变形式的多样性上。量变形式有两种:一是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如饥饿的时候吃一个包子、两个包子、三个„„一直到吃撑的感觉。二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关系即排列次序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田忌赛马就是这个原理。(2)量变的复杂性还表现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分两种情况:一是事物根本性质未变而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可称为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如由劳务地租到实物地租再到货币地租的转化,都是同一封建社会生产关系所发生的阶段性部分质变。一是事物全局的性质未变而其中个别部分发生了性质的变化,可称为局部 5

性的部分质变,如原子核中增多或者减少一个中子,并不影响它仍然是这种元素,但它局部已经发生质变,形成了同位素。

阶段性的部分质变是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引起的。如人的一生,有幼年、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依次递进的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局部性的部分质变是组成事物的各个部分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所引起的。如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总的量变过程中,个别部分发生质变的情形特别明显,即通过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一个个地夺取阵地,最后取得全国胜利。部分根据地建立起革命政权,这无疑是质变,但当我们还没有取得全国政权的情况下,对于中国这个全局而言,这种局部地区的质变还是属于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又如先富带动后富。

2、质变的多样性

(1)质变的多样性首先表现为质变具有量的特征的两种情形:一是旧质的量在新质中仍然保持着,但发生了变化,如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或者固态后,分子运动仍然存在,但已经发生变化了。二是新质的产生出现了旧质所没有的量的规定性,如化学物质发生反应之后,就会出现原来物质所不具备的各种量的规定性(颜色、形状、气味等)。(2)从质变的激烈程度来看,还可以把质变划分为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两种基本形式。爆发式飞跃是新质代替旧质时采取激烈的外部冲突形式,经历的时间较短,表现为对立双方剧烈的外部冲突。自然现象中的火山爆发、炸弹爆炸等,都是爆发式飞跃。在社会现象中,对抗阶级之间的政权更替,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其飞跃形式一般也是爆发式的。非爆发式飞跃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而实现的,经历的时间较长,这种飞跃形式不发生剧烈的外部冲突。如生物物种的演化,语言的更新,科学的革命,人的世界观的转变等都是非爆发式飞跃。事物的发展采取爆发式飞跃还是非爆发式飞跃,主要看该事物的矛盾性质而定,同时也跟该事物的发展具体条件有关。

(3)质变的多样性还表现在社会领域的飞跃和自然领域的飞跃。在自然领域中,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各种自然力量的自发的、盲目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物种的进化等。在社会领域,活动的主体是有意识、经过思虑、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意图、预期目的的,如革命、暴动的发生。

在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这就造成了量变和质变错综复杂的情形。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只有把握量变质变的复杂性,才能遵循质量互变规律,促进事物的发展。

四、掌握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质量互变规律告诉我们,既要有彻底的革命精神,又要做踏踏实实、艰苦细致的工作。事物的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反映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一方面,事物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不能代替质变,所以,在量变已经为质变准备好条件、即革命的条件成熟时,就要敢于革命,促进事物的质变,反对改良主义;另一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俗语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革命条件尚未具备时,我们就应当扎扎实实地进行艰苦细致的工作,为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积累和创造条件,反对“左”倾冒险主义。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必须把宏伟的革命目标同科学的求实精神结合起来,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既要有战略目标又要分步骤地进行。既要有远大的革命理想,又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切切实实地从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做起,提倡干精神。对于一切好事,都必须注意量的积累,工作要一件一件地去做,知识要一点一滴地积累,世界观改造也必须从平时的好人好事做起。没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过程,就急于求成,想一蹴而就,这是不可能的。

总之,事物由于自己内部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量变中有部分质变,量变和部分质变引起根本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这就是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

《质变与量变》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①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用相关的哲学观点,结合实际,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重视量的积累等方法论要求加以说明。

  ②能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名言进行阐释。

    能力方面

  通过本框题教学,结合方法论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联系个人和社会生活实际,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判断和指导自己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能力。

    觉悟方面

  通过本框题知识的学习,认识到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的重要意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教学重点

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

教学难点

要坚持适度原则。

教学方法

“阅读—讲授——议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l)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2)什么样的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设计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复习学过的原理,导入本课方法论的教学,设计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为适度原则的提出做好铺垫。)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导人新课。

  量变和质变是密切联系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的变化只有超过一定的范围和限度才会发生质变。正确把握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我们看问题办事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1.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我们看问题、办事情的指导意义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30页第2自然段的事例后想一想: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因为做过了头而结果适得其反的事情?

阅读提纲

  ①寓言《杰米扬的汤》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②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因为做过了头而结果适得其反的事情?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个故事说明,任何事物都有保持其一定质的数量界限。好客热情也要掌握一定的度。在一定限度内,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事物的质.而一旦超出这个界限,量的变化也会引起质的变化。鲜美的鱼汤无疑是待客佳品,但过了量,岂不变成灾难?在自然现象和社会想象中,任何事物都有其“度”,这是普遍现象。所以,我们看问题办事情,首先要坚持适度原则。

  (l)要坚持适度原则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30页第3自然段至第131页第2自然段的内容。同时思考第131页第2自然段右边的“议一议”小栏目的问题。

  (同学阅读、讨论后,教师讲解、归纳。)

  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坚持适度的原则。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很早就注意到掌握事物的度的重要性。孔子说;“过犹不及”,指事情做得过了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战国时期著名辞赋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美人的美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他认为美是有自己的“分寸”的,略为超过这个“分寸”就太长、太短、太白、太赤,就不是美而是丑了。

  列宁说过一段很深刻的话:“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听起来耸人听闻,实际上是干真万确的。这里说的“一小步”,指的是超出了度的一小步。真理性的认识也是有度的,把真理略加夸大,超出这个度,就会变成谬误了。由此可见,适当掌握事物的度,对于避免错误,是很重要的。

  教材上举了很多事例,说明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各有自己的度。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事例,都必须坚持适度原则。如同学之间开玩笑要适度,评价、表扬、批评要适度等等。(可适当请同学补充事例,达到理解、教育的效果。)

  玩笑过头头破血流   7月20日零时许,山东青年樊景五酒后到湖里区寨上一食杂店门口,见其老乡郭某正与人打牌。因其与郭是山东老乡,平常关系也不错。樊便当众开玩笑叫郭绰号,并随口说了一句骂娘话,郭听后不悦,双方遂发生口角。樊先用雨伞打郭,郭则持木凳还击。随后樊一怒之下跑到路边拿来一把菜刀,朝郭头上砍。致郭轻伤,被湖里法院判刑一年。

两位好朋友住在酒店的同一个房间里,其中一位将另一位装有4万元现金的包“拿”走并藏在服务台里。公安机关破案后,犯罪嫌疑人辩解说自己是在和好朋友开玩笑,被害人也替他求情,希望司法机关不要追究他的刑事责任,然而法不容情,他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本案提醒人们,生活中的玩笑和幽默必不可少,但开玩笑时一定要适可而止,掌握好度,绝不能开玩笑过分以致触犯法律。

一名司机因交通违章民警正要处罚时,他却谎称自己患“非典”,无端制造紧张气氛,玩笑开过头结果被拘留。 5月20日下午3时30分,某混凝土有限公司的河北籍司机张某在无通行证的情况下,驾驶水泥罐车违章走禁行线,被北京丰台交通支队大红门队查获。当民警上前纠正其违章行为时,张某谎称自己正在发烧,可能是“非典”。民警随即问他:发烧为什么单位还让驾驶车辆?司机狡辩说没有确诊。见此情况,交通民警请示上级后立即拉起了警戒线,将其临时隔离,并劝告围观群众避免近距离接触。20分钟后,身穿防护服的120医务人员赶到现场,将张某送往医院。经查,张某体温正常,无疑似迹象。而张某此时却说是在与民警开玩笑。非常时期,张某为躲避交通违章处罚拿“非典”开玩笑,制造紧张气氛。根据相关法规,张某被派出所依法拘留。

(2)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提问:为什么量变要转化为质变呢?质变和量变哪个更重要?怎样才能促成质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如果事物的发展仅仅是事物量的变化,那么,某事物就永远只能是某事物。就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说,质变更为重要。因为,量变毕竟不等于质变,而没有质变,事物就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就不会有飞跃,就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一句话,就没有事物的发展。

  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我们就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突破其范围和限度,积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这时,如果瞻前顾后,畏缩不前,就会贻误时机。

  请同学阅读教材第131页第3自然段、第4自然段的事例。

  (学生阅读后,教师可就教材中的事例作适当补充说明。)

  教材中指出的在各种体育知识竞赛中,关键时刻却“瞻前顾后,缺乏信心”甚至“被一些莫名其妙的阴影所困扰”,结果痛失良机的事例和教训确实屡见不鲜。前者多属心理素质问题,后者则多属迷信问题。

  据报载,足球甲A联赛中的种种迷信表现就令人啼笑皆非,各队争穿白衣服就是一例。

  某甲A球队领队串队出征,连输数场,后来因故有几场缺席,该球队却连赢数场,于是,有人就说领队是“霉鬼”,有他在必输无疑,说的人多了,连领队自己也怀疑起自己来了。最后队里竟开会决定:最后数场保级之战,领队不得参加。

  某队在关键之役的前一天,由球队俱乐部董事长、总经理串领教练、球员共 10多人,到球场摆设香案、祭品,焚香祷告,求神保佑,连队里的洋球员也拈香肃立,令人忍俊不禁。还有的人怕冲掉了好运气,赛前不洗澡、不剃头、不刮脸。

一些中学生也对“运气”信奉有加,往往把一点小事或某种巧合视为不祥之兆、心里蒙上阴影,影响学习和考试成绩。

  (3)要重视量的积累

  佛家有一部《百喻经》,其中讲了一个寓言;“有那么一个人饿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饼子,觉得没饱,又吃了一个,一连吃了六个,还是没饱。于是拿起第七个饼子吃.吃到一半,饱了。这个人非常后悔,一面用手打自己嘴巴,一面自作聪明地说;“我今天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子。前面吃的六个饼子,都是白白的浪费。如果早知道这半个饼子就能吃饱,我应该只吃这半个就行了。”

  请同学们思考:寓言中的这个大肚汉代表了哪种错误的观点?

  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31页第5自然段。

  (同学阅读后,发言,教师归纳。)

  寓言中的大肚汉,代表了一种错误观点: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不重视量的积累,以为办事情不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只要搞某种突然的行动就能成功。

  实际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就不可能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2.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

  请同学们阅谈教材第132页第1自然段。

  (l)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确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十四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确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展望未来,我们应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抱有充分的信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每个人都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青少年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和形成世界观的重要时期,许多人从小立下鸿鹄之志,决心把自己培养成对祖国和人民有用的人才。然而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把自己培养成才呢?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注重知识的一点一滴的积累,加强日常的思想修养。革命前辈徐特立同志刻苦学习法语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1919年,徐特立同志去法国勤工俭学时已是43岁的人了。有人对他说,你这么大岁数了,学法文会有不少困难的。徐特立同志回答说:“事情可以慢慢来,我今天43岁,一天学一个字,7年可以学会2755个字,那时我才50岁。假如一天学2个字,到46岁就可以学懂一国文字。我尽管笨,但没有一天连2个字也学不会的。”果然,他凭着这股顽强的毅力;只用了四五年的时间,就能读懂法文科学书籍了。学习不可投机取巧,也不能好高务远,而应当老老实实,一步步深入,一点一滴积累,还必须有顽强的毅力和藐视一切困难的气概。

课堂小结

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德智体诸方面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质变与量变》优秀教案4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上册第四课第二节第二框题。本课既是对第二课发展观点的进一步具体和深化,又是在第三课矛盾分析法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状态,回答事物怎样变化、发展。因此,与第二、三课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由于本课内容从青年学生的实际出发,内容丰富,对于青年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有着非常直接、非常现实的指导作用,因而在唯物辩证法教学中历来受到格外的重视和欢迎。加之,本框是在前一框题量变与质变原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分析事物的发展,对学生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属于哲学方法论的内容。所有这些都使得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

  2、 教学目标

  基于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特别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本框的哲学观点,并以实例对其加以分析说明;并能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名言进行解释。

  能力目标:通过本框教学,结合方法论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联系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实际,进行观察、分析、判断和指导自己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能力。

  思想觉悟目标:通过本框教学,引导学生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学会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以下内容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内容。

  教学重点:把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即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从小事做起是本框教学的重点。因为这是全课的重要教学、教育目标之一,也是我们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其中也渗透了政治课德育教育的目标。

  教学难点:要坚持适度原则。因为这一原则对青年学生特别具有现实的启发、教育意义,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是比较难把握的,正所谓“知易行难”,所以需要加以特别的分析引导。

  4、 对教材的整合及处理

  前一框题在讲解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时说到既有数量的增减,还包括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因此,为了便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巩固和掌握,体现知识前后间的对应统一,我把本框教材最后部分的内容重视“优化结构”调整到前面重视量的积累这里进行讲述。

  二、说教学构思

  本框知识的逻辑思路是:怎样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即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知识容量不算多,要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时间较为充裕,但也必须作到重点突出,详略适当。所以,对于本框的难点,同时也是方法论意义的第一点“坚持适度原则”主要由教师讲解分析实例完成。对于后面的内容,为了体现哲学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便于学生理解,主要让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分析来总结方法论意义,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呢?这就需要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是艺术,是科学,它的本质在与创造。教育家孔子说过:“法无常法,贵在得法”,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将会有事半功倍之效。针对本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教法:

  三、说教法

  1、 事例教学法。为了贯彻哲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把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既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问题教学法、归纳分析法。通过对比、讨论等多种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启发式教育这一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渗透素质教育新理论。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 “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四、说学法

  1、 创造条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师生互动教学,把教师的教转化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防止教师进行单向信息的传递。

  2、 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转变被动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并能创新知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设计

  课堂导入的好坏,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和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导入时应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此,我在一开始便向学生展示我国三位航天英雄(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的图片,学生兴趣大增,然后请学生讲述我国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并加以适当的补充说明。此时,让学生从哲学上来思考,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因此我们要学会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2、新课讲授

  (1)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的方法论意义

  ①对教学难点“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教学,具体说明如下:

  请学生回忆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思考飞船升空的过程中速度是否越快越好?然后通过对飞船速度快慢对飞船影响的分析,说明要保持事物稳定的性质和状态就必须把事物的量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所以“要坚持适度原则”,并着重分析了什么是“适度”。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请学生联系实际讨论,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坚持适度原则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②关于不失时机的促成飞跃的教学

  首先提问学生思考事物为什么要从量变到质变?如果事物的变化永远维持在一定量的范围内会有什么结果?不会有发展,不会前进,所以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为了实现事物的发展我们必须使事物发生质变,发生飞跃,并且要把握时机。请学生根据神舟飞船发展历程说明抓住时机实现事物飞跃、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请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不失时机促成飞跃的事例。

  事物要发展,发生质变必须先有量变,所以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③关于“重视量的积累”的教学,有一点要特别注意:

  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积累到一定程度从而发生质变,因此为了实现事物的发展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请学生运用知识联系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说明这点,并对学生现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积累与以后自身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联系课本知识特别加以分析,以深化学生对现在知识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学生回忆前一框题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除了有数量的积累之外还有对结构的优化组合,所以在这里特别提请学生注意重视量的积累既有数量的积累变化,还有对结构的优化。并联系我国现在发展过程中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部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的政策对优化结构的重要加以说明分析。然后请学生联系学习的实际情况说明优化结构对学习效率的重要影响。

  (2)关于教学重点“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的教学

  请学生回忆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思考神舟飞船从一号到六号,实现从无人到载人的发展,其中无数次的对飞船的修改、设计,这些都与我国几代航天人的努力密不可分,才有了中国人千年飞天梦想的实现。所以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还告诉我们青年学生要学会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

  ①要学会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珍惜现在的学习

  ②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因为量的积累包括两个方面:好习惯、好思想、好作风的积累有助于提高个人的修养和行为,而坏习惯、坏思想、坏作风的积累则会使我们往坏的方向变化,甚至使我们走入歧途。

  (3)关于本框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本框知识有个整体的把握,本框小结即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的方法论意义和对我们个人的现实指导意义,请学生归纳总结。

  3、课堂巩固练习

  巩固新知识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过程,练习应以提高学生技能、发展能力为目标。高中哲学常识的教学更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各种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把握前后知识间的联系能力。据此,设计以下练习:请学生运用哲学道理全面分析“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典故。

  4、布置作业

  请学生运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分析我国21世纪“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六、说媒体

  虽然目前的教学装备已有很大改善,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但这节课我仍然选择的是传统教学手段,因为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使学生集中精力学习而不会把注意力放在多媒体上面,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质变与量变》优秀教案5

 课题:量变与质变

  目的:识记量变与质变的含义

  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理论的能力。

  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难点: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发生了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教程:

  【复旧】事物发展的原因:是内因和外因。今天我们学习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

  【导新】传说,印度国王打算重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发明人要国王奖励他小麦,第一格摆一粒,第二格摆2粒,第三格摆4粒,把棋盘64格全放满就行了,国王满口答应。

  1+2+2的平方+2的3次方+…2的63次方+2的64次方——1这个数字的麦子,大约是400多万亿斤,相当于全世界在XX年内生产的全部麦子。聪明的国王犯了一个错误,不懂得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不懂得量变积累的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导学检测】常考考点: 量变和质变

  1、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1) 哲学上把事物在数量上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①    的变化,叫做量变。量变是保持这个事物的②    没有发生改变的一种变化,可以理解为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量变是事物在③    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把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叫做④    变。质变是由一种事物向另一事物的根本转变, 是事物⑤    的改变, 是事物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飞跃。

  (2)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①    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 就不会有质变发生。②    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2)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形: 一是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 规律等方面的变化发展能够引起质变;二是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 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      和③     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 又必然会引起质变。④     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⑤    变—⑥    变—⑦      的量变—新的⑧     变这样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 , 由低级到高级 , 由简单到复杂 , 永不停息地岗前发展的。

  4)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 , 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⑨    

  [归纳分析]:

  一、量变与质变

  量变——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1. 含义

  质变——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荀子•劝学》

  p126名言: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水由0度逐渐加热,这个过程是量变过程;如果超过100度,由液态水变成汽态水,质变。

  每一节课知识的积累是量变;高考考上理想大学是质变。

  分析:量变——性质不变,矛盾双方力量发生变化,但地位没有变化,在统一体内部进行。

  质变——性质改变,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统一体破裂。

  凝聚趋势

  例:水逐渐加热。水

  扩散趋势

  2。原理:

  ⑴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

  例:名言——荀子、老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口吃不成胖子,一锹挖不出井来。

  有两种情形:①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外延的量变)

  ②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内涵量变)

  例: 从前有一个人,因饥饿一连买了六个烧饼吃,但是还不觉得饱,于是就买了第七个。刚吃了一半就饱了,那人很后悔,狠狠打了自己一个耳光,说:“我是多么的不会过日子啊,前面六个饼子被我白白浪费了,如果早知道这半个饼子就能吃饱,那我就不会浪费那六个了。”他的说法违背了什么哲理?

  例:化学中的同素异形体,如金刚石和石墨;甲醚和乙醇,两者性质也不同。在常温常压下,甲醚是气体,几乎不溶于水,乙醇是液体,溶于水。

  例:田忌赛马;象棋比赛;三个火堆。dog和god   

  例:“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 1855年,曾国藩率湘军与太平天国军大战失败,朝延问战果如何,手下在其中写道:“屡战屡败”,曾看后改了一下,变为“屡败屡战”。前者体现了将帅的无能;后者体现了将帅们忠心耿耿,英勇顽强,虽败犹荣。

  例:纪晓岚评卷:第一名:放狗屁;(是人)第二名:狗放屁;(这只狗还有其他作用)第三名:放屁狗。(只会放屁)

  例:高考分析结合当前的国有经济布局调整这一社会热点进行分析。(整体与部分)我国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⑵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①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p128      

  思考:是不是任何量变都会引起质变?(吃一个烧饼吃不饱)发展是质变,质变是发展。

  ②量的变化只有超过一定范围和限度才发生质变

  每人给我一分钱,全世界给我一分钱。

  水逐渐加热,0到100度内的量变,没有引起质变;超过100度才会引起质变。启示我们如果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必须把量变量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如果我们要改变事物的性质,必须突破一定的范围和限度。

  p129宇宙速度示意图

  诡辩:谷堆论和秃头论。思考——整数和偶数哪一种数多?(如果是在无限的范围内,两者一样多,因为任何一个整数都有一个偶数与之相对应。

  提问:事物的变化发展先从量变开始,一次量变到质变过程,是不是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新的事物又开始了新的量变,量变到一定程度,又会引起新的质变。

  ⑶事物的发展总是在新质基础上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读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

  杨利伟:普通的一兵——优秀飞行员——航天员——航天英雄

  航天:神一——神二——神六—-神七

  讨论:一根稻草能压死一只骆驼吗?

  [课堂练习]见活页纸

  [课堂小结]:(略)

  [教学随笔]:附:

投影设计

  一、量变与质变

  量变——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1.含义:

  质变——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2.原理: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①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外延量变)

  ⑴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②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内涵量变)

  ①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p128

  ⑵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量的变化只有超过一定范围和限度才会发生质变p129

  ⑶事物的发展总是在新质基础上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质变与量变》优秀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识记:

①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②量变和质变的辩关系;

理解: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能力方面⑴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体验,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和程度的变化,是不显著的变化,而质变是指事物显著的、根本质的变化。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⑵辩思维能力:通过事例论学习量变和质变的辩关系,提高学生辩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觉悟方面

认识到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既要注重量的积累,又要抓住质变,推动事物的发展。

教学重点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教学难点

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教学方法

“阅读——议论——讲授”相结合。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请同学背诵《荀子·劝学》。

(2)用幻灯出示《荀子·劝学》中的片断。(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熟悉的课文、事例人手,进行分析导入新课,引出概念。)

(背诵或出示材料后请同学继续阅读教材第126页第3自然段。)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请同学们思考:

①教材第126页第3自然段右下角老子的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②事物发展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那么,事物发展的状态有哪些呢?

(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引起同学思考,引出量变、质变概念。)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前面的事例都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先从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开始,经过逐步积累而达到显著的、根本质的变化。

第三节事物发展的状态

一、量变与质变

1.量变、质变的含义

(l)什么是量变

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

事物的量变不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也不论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普遍地存在着。

事物的量变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引起的,是矛盾双方在斗争中发生的力量上的增减。因为矛盾双方的斗争是在统一体内进行的,通俗地说,还在原矛盾的内部进行的,还没有引起矛盾双方依存关系的瓦解,事物还是他自身,没有变成另一事物。因此,在事物量变的过程中,有一个特点,就是事物的运动是逐渐的、不显著的。

(l)什么是质变 事物显著的、根本质的变化,叫做质变。

提问:事物的质是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

前面我们学过事物的质主要地是由事物内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事物质的根本改变(即事物的质变),说到底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是矛盾双方的斗争在力量的变化上达到了一定程度,使双方的主次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通俗地说,原矛盾的统一体破裂了。事物不是它自身,变成了另一事物。事物的运动呈现出显著变动的状态,这就是质变的特点。

下面,我们根据量变、质变的概念和特点的不同,来分析一个具体事例。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7页第2自然段的事例。

(学生阅读后,教师讲解。)

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整个过程,经过了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分别呈现出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和显著的、根本质的变化两种特点,这也正是量变和质变的区别。

100c≥100c

实际上,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2.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这一问题是本课重点之一,因为这是唯物辩法基本内容之一,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准确掌握运用这一原理,对做好各项工作有重大意义。

掌握量变与质变的辩关系,首先要区别二者: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显著的、根本质的变化。可见,“不显著”是量变的特点,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显著”是质变的特点,体现了事物连续的中断。

掌握量变与质变的辩关系,还要弄清二者的紧密联系。二者的联系表现在:

(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先从量变开始,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发生质变,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不过必须注意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形:一是量的增加或减少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质变;二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一定要引起事物质的变化。质变是旧质向新质转化的决定环节,是新旧交替的关节点。质变既是前阶段量变的结束,又是新阶段量变的开始。把握质变这一关节点,是正确理解量变和质变辩关系的关键。

量变是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质的变化;在量变过程中事物呈现相对静止的状态,在质变过程中事物则呈现显著变动的状态。可见量变和质变有着明显的区别。那么;二者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l)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①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7页第3自然段至第128页第1自然段。

教师提问:

1)水的物理质的变化(由液态到气态),是不是突如其来、凭空发生的?

2)如果没有原于序数即核电荷数的递增,会有元素化学质的变化吗?(此时可出示元素周期表,加深同学印象。)

(教师归纳、总结。)

液态的水变成水蒸气,是因为,由于水温升高,水分子的热运动渐趋激烈,扩散趋势增强,最终超过了水分子的凝聚趋势而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引起了物理质的根本变化。

从元素周期表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元素化学质的变化是直接依赖于原子核所带阳电荷单位数的变化的,并且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依次递增,元素的化学质发生着周期的变化。

可见,无论是水,还是化学元素,任何质变的发生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决不是突如其来、无缘无故地发生的。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不过,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是不是仅仅表现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上呢?在事物总体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能不能发生质变呢?这就涉及事物量变的另一种形式。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8页第2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看看教材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事物量变的另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是什么?同学们还能补充哪些事例进一步说明这种形式?

(学生阅读、发言后,教师归纳)

②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引起的质变(板书)教材上列举了很多事例,说明了事物量变的另一种形式;即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田忌赛马”说的是战国时齐威王与大臣田忌赛马,两人各出上、中、下三匹马,上马与上马赛,中马与中马赛,下马与下马赛,结果田忌三战三败。后来,事家孙膑给田忌出了个主意,以下马对上马,以上马对中马,以中马对下马,比赛结果,一败二胜,反胜券。由败到胜,是一个质变,但这一质变并不是由增加马的数量来实现的,而是由上、中、下三匹马排列组合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下面再补充几个事例。(教师可酌情选用。)

人数和素质相同的队,由于组成方式不同,会导致胜利或失败的不同质的结果;人数和素质相同的劳动力,由于组织和安排的不同,会引起生产结果的质的差异;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所涉及的就是各种要素和经济要素构成方式的变化,一个僵化的经济活动的组成方式与一个有活力的组成方式,必然会造成不同质的经济效果。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如音乐符号1、2、3、4、5、6、7,本身并不表达什么具体形象,但如同木头、砖头等经过人的劳动加工后就构成房屋一样,音符经过作曲家的创造,既能组成雄浑、美妙的旋律,也能组成使人意志消沉的靡靡之音。26个英文字母,由于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字、词,并且还能进一步构成宏篇巨著;流传千古。显然,这种质变决非仅仅由音符、字母的数量增减所决定,而是由排列组合的不同所引起的。

在学习上,运用这一道理,就可以科学地运筹时间,适当转换兴奋中心,合理地把读书与其他活动穿起来,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如在学校广为流传的“4十4<8”和“8一i>8”的“公式”,说的就是每天埋头苦读8小时效果并不好;每天学习7小时,抽出l小时锻炼身体,参加课外活动,学习效率反而会比原来更高。有些学生读了不少书,但仅仅满足于死记硬背,不懂得把一点一滴的知识排列组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就很难使自己的知识水平有质的飞跃。而有些同学则善于把已知的各种知识巧妙地结合、串联起来,应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指导自己的思想、工作和行动,就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金刚石和石墨的比较

提问;那么,事物的发展能不能永远停留在量变的水平上?

(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讲解。)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①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但是,量变毕竟不等于质变。而没有质变,事物就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就不会有飞跃,就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一句话,就没有事物的发展。所以,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事物的质变。

②量的变化只有超过一定的范围和限度才会发生质变。

请同学阅读教材第129页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

多媒体显示:

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20xx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在酒泉卫星发中心载人航天发场成功发升空。

已经于20xx年10月15日发成功的“神舟”五号雄姿

太空第一人杨利伟

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中说:“例如,问一粒麦是否可以形成一堆麦,又如问从马尾上拔去一根毛,是否可以形成一的马尾?”“这种看起来好像不相干的增减也有其限度,只要最后一达到这极点,则继续再加一粒麦就可形成一堆麦,继续再拔一根毛,就可产生一的马尾。”

教材上举的宇宙速度的事例和黑格尔的这段话都说明了,在“一定范围和限度之内”的量变并不影响事物的存在,不会改变事物的质。量的变化只有超过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事物才会发生质变,由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黑格尔那段话的后面,还有一段话,说明了同样的道理:“……据说有一个农人,当他看见他的驴子驮着东西愉快地行走时,他继续一两一两地不断增加它的负担,一直到后来,这驴子担负不起这重量而倒下了。”

请同学思考第129页“议一议”小栏目中的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一定的程度”、“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就是度。所谓度,就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或者叫关节点、临界点。

课堂总结

总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质变。并且,事物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质变与量变》优秀教案7

一、教材分析:

第四课的教学内容在全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体现了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有机结合,是特别有利于联系实际,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课。其中,第二节事物发展的状态共2框,是在第一节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变化、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事物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论述了学习量变、质变关系原理的重要指导意义。因此,搞好本节课的教学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要充分钻研和把握教材内容,分析和了解学生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教学对象是高三平行班的学生。基于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整堂课由浅入深,从有趣而又引人深思的寓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课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拨开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培养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理念: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而能力则是知识的内涵或精髓”教学中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在“量变与质变”教学中,师生围绕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精选材料,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些有趣的材料展开讨论,通过对材料进行步步深入的分析,从而获得抽象的哲学道理。

四、教学目标:

1、识记量变、质变的含义;理解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2、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理论的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问题,为下一框题进行正确的方法论、人生观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五、教学重点: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六、教学难点:

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

引入

新课教师激情朗诵《荀子劝学》中的一段名言。播放课件,出示四句哲理名言。学生听教师演讲,观看课件,接受视听信息的感染。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新课教学

1、名言赏析播放课件,出示名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高台,起于垒土;……学生朗诵并赏析名言,辨析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小组交流讨论;代表发言交流。课件图文并茂的演示方式可激发学生积极讨论交流。

2、归纳小结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归纳含义。选择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分析同学发言,归纳自己的观点。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得出结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交流和评价。

3、理解概念

①板书:“量变与质变”的含义。

②组织学生阅读教材127页内容。

③教师组织学生辨析

出示演示文稿强调要点。

①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理解“量变”与“质变”的含义。

②分析事例:水的相变。

③学生举例说明对“量变”与“质变”的理解。明确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培养学生自读教材与把握概念内涵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

4、辨析量变质变关系组织引导学生分析“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教师提出学生容易出现的两个误解:

①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

②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学生分组学习讨论,交流对二者辨证关系的理解。组织学生发表对①②两个观点的’看法,加深对“量变与质变”关系的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消除学生的误解。

5、辨析两种质变形式教师出示图片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学生分组讨论:事物在数量上的变化或者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通过典型事例的演示,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让学生明确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式。

6、归纳量变质变辨证关系原理

教师在学生讨论与辨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一起归纳总结“量变”与“质变”辨证关系原理,进行要点演示强调。学生与教师一起总结本课: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三、巩固教学

1、要点

归纳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整理。用简洁的语言和结构关系板书本节要点。学生同老师一起归纳知识要点。鼓励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构建自己对要点的归纳。完成多样化的概念图。

使学生对本节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图,并能发挥个性特点,

2、巩固练习

①出示图片学生用所学原理解释图示蕴涵的哲学道理。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应用原理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促使自己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自己。

②组织讨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让学生分组讨论,并阐述自己对此观点的理解。

3、课后作业布置作业,提出要求。课后按教师要求完成作业。巩固知识,强化能力。

八、板书设计: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食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数量、程度逐渐、不显著量变是质变的而前提和必要和准备量变与质变量变根本性质剧烈、显著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九、体验与反思

哲学常识中有些哲学道理在生活中处处有所体现,比如“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在讲《量变与质变》一课时,我围绕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精选事例和材料,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些有趣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材料的逐步深入的分析,获得抽象的哲学原理。课堂上学生积极探讨的气氛很热烈,反映好。通过练习测查,学生掌握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达成了教学目标。我深切地感受到与其对学生进行灌输,还不如引导学生在老师的必要帮助下,自己围绕学习任务开动脑筋,积极探讨,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有关知识,自己通过努力获取的知薯解更深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有效地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养成了积极主动的探究知识的好习惯。本节课课件的使用也促成了教学效果的达成,值得我以后积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十、设计点评:

本科的教学从整体上讲,有以下两点突破值得推荐:

一是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自然和现实生活的教事例,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具体事物的变化特征,从而总结得出量变质变的有关基本知识,反映了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

二是能够设计运用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具体事物运动变化的变化趋势及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思维,深化了学生对基本原理的认薯解,较好地发挥了辅助教学的作用。

《质变与量变》优秀教案8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量变与质变的原理这一框题既是对第二课发展观点的进一步具体和深化,又是在第三课矛盾分析方法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状态,即回答“事物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自觉处理好这一框题与第二课,第三课及第四课各框题的`关系,引导学生把握其内在联系,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识记量、质变的含义,理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能以正反两种实例,说明为什么必须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⑵能力目标:本课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的能力为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

  ⑶觉悟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问题,为下一框题进行正确的方法论、人生观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教学难点: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二、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在课改新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在充分估计学生的课堂反映情况的前提下,运用小游戏、漫画及具体事例,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获得能力,提高觉悟。

  (二)学法;

  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单独学习转为合作学习,获取学习转为探究学习,是新一轮课改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启发思考和组织学生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乐于思考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习动机,我设置了小游戏——请三、四位同学到讲台上“吹气球” 比赛,让学生参与课堂的开讲导入。这样,不仅使课堂充满趣味性,而且使学生带着一种积极的求知欲和参与探究的热情进入新课的学习。

《质变与量变》优秀教案9

1、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只有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

讲述“笨人吃饼”的故事,说明:没有一定的量的变化,质变就不会发生。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不会永远维持下去,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会引起质变,变为另一种性质的事物。

3、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这个问题是具体讲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所采取的两种基本状态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是本节的重点和核心部分,在讲质量相互转化的规律时,暂时抛开了质量互变的具体而又复杂的情况。

1.量度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

所谓量度,就是事物量的变化,即数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人们经常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就是事物处在量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或面貌。质变就是事物性质的变化,即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统一物的分解、相持、平衡和静止的被打破,就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或面貌。

量变和质变的区别表现在:

第一,从形态上看,量变往往是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往往是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第二,从内容上看,量变是原有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质变是原有度的突破、超出,是连续、渐进的中断。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原有的度,这是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例如,水处在量变过程中时,水分子之间的吸力和斥力大体相当,处在相对平衡的状态。随着水温的增高,水分子之间的斥力逐渐地增大,达到一定的限度,即标准大气压下的100℃,斥力超过吸力,水就气化了。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要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特定的度。在度的范围内,任何事物的变化总要经历一个过程,这就是量变过程。而变化的结果,原有事物的限度又必然要被突破、被超出,这也就是质变。所以,任何事物的变化,不可能永远只是量度,或者永远只是质变。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它们的关系是:

①量变转化为质变

这一点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就是说,任何质变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量变引起的,都必须有量变的基础。所谓质变,就是对原有度的突破。任何事物都有它保持自身存在的度,即保持自己质的量上的限度,要引起质变,就要使事物在量上的变化突破这个限度。如果没有这种量变的准备,就不会有质变。例如,黑格尔所说的秃子的形成,毛驴被压死,都是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所导致的质的变化。刘备给儿子的遗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明好和坏的作用也是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我们平常所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钢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千里之堤,溃之蚁穴”,“五层之台,起于垒土;含抱之木,始于本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这都是说,质变要由一定的量变作准备,没有量变也就没有质变。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这是讲的是质变的必然性。事物的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就会突破原有的度而引起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没有不能突破的限度。所以,质变是必然的,否认这一点,就否认了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在于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实际上,“没有量变就会有质变”这句话同时也说明了质变的重要性,说明量变的重要性正在于它为质变作准备。事物量变的成果最终地都是通过它所造成的质变体现出来的,离开质变,离开同质变的联系,量变就没有意义。不仅如此,而且如果没有质变,量变本身也最终会为旧质的框框所局限而停滞,最终会引出这样的结论:世界既无质变,也无量变,成为没有任何变化的一片死寂。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质变也就没有量变。

②质变转化为量变

就是说,质变不仅体现和巩固量变的结果,而且它会引起新的量度,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例如,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而推倒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这是质变。这一质变就不仅集中体现了和巩固了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成果,而且又引起了新的量变过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由此可见,质变是旧质向新质转化的决定环节,它发生在新旧交替的关节点上。这个关节点,如同事物发展链条中的纽结一样,既是前阶段量变的结束,又是新阶段量变的开始;既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结起来成为质量互变的契机。把握质变,把握这个关节点,是正确理解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关键。

总而言之,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则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不断发展。这也就是量变质变互相转化的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

3.把握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正确把握上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①在理论上,获得了一个坚持辩证发展观,批判形而上学发展观的科学武器。

在量变和质量相互关系的问题上,同唯物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往往采取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或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的两种极端形式:

这两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在哲学和科学(例如生物学)领域中都有着典型的表现。18世纪法国的一些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就把一切变化都归结为纯粹的量变,有的甚至认为,例如鲁宾在《论自然》一书中说,“在石头和植物中,可以找到同样的生命的主要原则,和在人类机体中所找到的一样。”这是把这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用力学的尺度观察一切变化的必然结论,这种观点已被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所驳倒。可是到了19世纪下半期,在生物进化等大量确凿事实面前,不得不承认发展的情况下,“在资产阶级那里,除了公开的极端露骨的反动的唯心论之外,还出现了庸俗的进化论,出来对抗唯物辩证法。”

庸俗进化论对生物进化的科学事实作了歪曲的解释,是对进化论的庸俗化。它认为生物的进化只是量变,没有质变;只有量的渐进,没有质的飞跃;只有连续性,没有间断性。这是一种实质上否认了发展(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的“发展观”。

形而上学发展观的另一中极端,在“激变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19世纪法国自然科学家居维叶搜集了许多曾经生活于地球上,后来已经灭绝的古生物化石,这是对生物科学的积极贡献。但是由于他不懂得辩证法,不能够解释一批批生物物种的灭绝和一批批生物物种的产生的真正原因,于是就把这种现象看作是由某种神迹创造的“实变”所引起的,完全否认了突然的质变是由量变准备起来的。这种只承认“突变”而否认量变的形而上学观点,早已被科学事实所否定,但是一些现代西方哲学家仍然在改头换面地宣扬它,生命哲学家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就是选择。他宣扬生物的进化是什么“绝对新的东西的连续制作”,这就把不停息的质变看成变化的唯一形式,从而在根本上否认了事物的量变。

这两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在政治上也有其突出的表现。割裂量变和质变,歪曲和否定质量互变规律,是“左”右倾机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根源。右倾机会主义,改良主义等,只要量变,否认和反对质变,用点滴的进化、改良来代替、取消对旧社会的革命改造和革命斗争。左倾冒险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则不要量的准备,一味地侈谈“质变”,在“革命”的词句下败坏革命。这两种危害革命的政治倾向,都是违反唯物辩证法的。

②在实践上,为我们的一切实际工作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思想原则。

这个原则就是:第一,要重视量的积累,没有一定量的准备,就没有事物性质的变化,也就是说,要反对那种不要量变准备盲动冒进的错误;第二,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也就是说,要反对那种在条件具备时不去变革,贻误时机的错误。

把这一思想原则应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就是要必须把远大革命目标和埋头苦干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因循守旧、停步不前,又要反对不顾量的积累,冒险蛮干,陷入空想。这是因为,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自己内在的逻辑,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客观过程。所以,要想开创新局面,没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是不行的。只想急于求成,就会欲速则不达。另一方面,又应当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又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不但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且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逐步消灭一切重大的社会差别和社会不平等。直到共产主义的实现,所以,这就又要求我们要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要用革命的精神对待自己的工作,那种胸无大志、安于现状,因循守旧的精神状态,是同历史对我们的要求,同新时期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的。

总之,自觉掌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就要把求实的精神和革命的气魄结合起来,做一个脚踏实地的革命者、改革家,有理想、有抱负的实干家。

《质变与量变》优秀教案10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全书的结构体系来讲,量变与质变阐述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从本课《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来说,本节“事物发展的状态”是联结“事物发展的原因”和“事物发展的趋势”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就本节“事物发展的状态”而言,本框“量变与质变”是第二框“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的哲学依据。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能够识记量变、质变的含义,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并能用正反两方面事例,说明为什么必须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理论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举一反三,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任何成功的取得都需要长期的契而不舍的艰苦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恒心、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的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这不仅是本框的重点,也是全课的重点。重点成因:①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②质量互变规律是指导学生看问题的重要方法。

  (2)教学的难点:“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难点成因:这部分内容教材没有展开,虽然普遍存在但不容易被感知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揭示。

  二、说教法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依据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遵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规律,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方法:

  1. 直观演示法:

  设置小游戏–请三、四位同学到讲台上”吹气球” 比赛,让学生具体地、直观地感受气球的变化状态,在此基础上关注事物量的积累与变化。

  2. 例证法:

  运用故事、漫画以及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哲理,使理论贴近生活,增强理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3. 启发式教学法:

  适时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景,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师生“互动”交流,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理解并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原因为本框探究事物发展的状态做好了知识铺垫。

  通过前三课的教学学生对抽象概念、术语已经不再陌生,也初步具备了运用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能力铺垫。

  高二的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关注社会生活,课堂上更是积极动脑,乐于发言使课堂充满活力。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搜集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并能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

  其次,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习,通过直观演示情景再现,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达到深刻领会并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

  再次,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小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民主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 情景设置,导入新课(2—3分钟)

  通过设置小游戏–请三、四位同学到讲台上”吹气球” 比赛,以学生参与课堂的形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采用这种直观的手段,把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事物的变化总是从点滴开始,然后积少成多最终使事物的状态和性质发生根本的变化。

  (二) 自主探究,合作共进(35分钟)

  设置展示教学目标的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在教学中按顺序分步实施。

  1.什么是量变、质变?(板书)

  首先请学生背诵《荀子·劝学》同时要求学生比较“跬步”“小流”与“千里”“江海”的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确如果没有“跬步”“小流”微小的,不显著的积累就没有“千里”“江海”的巨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阅读教材比较两个概念,归纳填写下列表格。

  项目 变化指向 变化状态 变 化 结 果

  量变 数量 程度 逐渐 不显著 性质没变,—-事物仍是该事物

  质变 根本性质 剧烈 显著 性质改变,—-事物变为他事物

  强调: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板书)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一重点,用多媒体显示《愚人吃饼》的故事,在笑声中让学生思考愚人的做法违背了什么哲学原理?然后讨论总结出以下结论: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进而分析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由于事物数量的增减而引起的质变”—“外延”的量变(板书)

  学生分组一组列举有关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些成语、俗语。另一组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举例论证这个观点。譬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等。

  水滴石穿(自然界)、再比如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等(人类社会)。

  最后共同学生讨论归纳以上变化的共同点–是通过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引起的。即“由于事物数量的增减而引起的质变”。教师强调事物数量的增减是“外延”的量变。

  学生思考:如果数量不变,事物能否引起质变呢?

  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内容比较抽象,所以我用多媒体展示乙醇和甲醚这两种不同物质的分子式,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图,让学生分析这里的质变是不是因数量的增加实现的?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得出结论:以上的质变事物总体数量并没有变,引起质变的原因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发生了变化。

  另一种是“由于事物的构成成分在结构上和排列顺序上发生了变化而引起质的变化”—“内涵”的量变(板书)

  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让学生分组讨论说明这一道理。

  第一组学习生活:英文字母的组合,音乐符号的组合,圆的面积、周长的计算公式。

  第二组社会热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进行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村区域布局的调整,这些结构的调整就是在现有的生产要素,现有资源的条件下,通过优化结构,实现这些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最优化结合,从而达到农民增收,农村经济上新台阶的质变。这些都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组合次序上发生变化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具体体现。

  第三组:学习、工作有何启示?学习上就要科学的运筹时间,合理安排;各种知识要融会贯通,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组合;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要全面发展。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证:

  a.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点拨说明:质变与发展之间既有严格区别的又有密切的联系,发展必须通过质变来实现,但质变不等于发展,上升的前进的进步的质变才是发展,否则只能是倒退。

  b.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

  (提问并讨论)为什么我们只能看到“水滴”却不见“石穿” ?有了量变不一定有质变,关键是量变只有达到(一定范围和限度)才会发生质变。(通过展示宇宙速度示意图以及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这一点)。

  提问:怎样理解这里的“一定程度”?

  教师总结:一定的程度就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文章来源: 在一定的范围内,事物的质不会因量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是,一旦超过这个界限,事物的质就会发生变化。

  c.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

  教师点拨清楚:一旦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必然发生质变,根本无法控制。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漫画《一切正常》透视现实生活中贪赃、贿赂犯罪都是从最初的点滴开始的,警示学生千万不可“勿以恶小而为之”。透视热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过度地向自然界索取使得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如果再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必将亲手毁灭自己的家园,因此中学生应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3、质量互变规律

  这部分内容是“量变与质变关系”的进一步扩展,重点向学生说明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而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的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三)课堂总结与板书设计(3分钟)

  强调三个问题:一,量变与质变的含义;二,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三,量变与质变这两种状态发展的无限性。

  (四)知识拓展(课堂练习)(2分钟)

  通过精选的两道题,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束(2分钟)

  以一首轻松、优美、贴近学生生活的配乐哲理诗结束本课,让本课的知识得到再一次的升华,并且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一次洗涤,既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又注重学生品格的养成,实现政治课既教书又育人的最高目标。

上面这些都是有关于《质变与量变》优秀教案汇总 的优质内容,相信以上这些内容中一定有大家在书写过程中所需要的东西。如果喜欢小编这期分享的内容,也请多关注本站。

本文由用户:qingfan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22569.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