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的思政元素是指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导和计划,可以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评价等内容。教案中的思政元素可以体现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价值观的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等方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案中的思政元素怎么写,欢迎大家阅读!
教案中的思政元素怎么写1
按习主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积极探索院校思政教育新途径,在坚持用好思政课程这个主渠道的同时,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新格局。他们的创新实践值得借鉴。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老始终以国家为重,把毕生精力全部献给祖国,最终成就了我国‘两弹一星’伟业……”5月20日,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班”课堂上,数据处理基础课教员李云涛在以“钱学森弹道”为例讲解相关知识点时,动情地讲起钱老的科学报国故事,勉励学员要像钱老那样奋发图强、勇攀高峰,为祖国航天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立德树人,教育之本。该大学党委认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思政教育内容和元素,强化课程思政德育功能,把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题教育、经常性思想教育同向而行、同频共振,构建起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该大学组织专门力量,结合自身特点研究制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狠抓课程思政建设质效。他们充分挖掘理学工学类、自然科学类、军事专业类等各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细化教学目标、优化教材教案、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使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实现有机融合。
“充分挖掘科技发展史、科学家故事、部队光荣传统等资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可以有效帮助学员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学习热情。”前不久,该大学召开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会,4名专业课教员的发言让大家深受启发。该大学领导告诉记者,他们积极做好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搭建交流互动平台,鼓励各类课程教员加强沟通交流,共同完善和更新案例册,促进教学资源与经验共享,有效提升了教员们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打造出一批课程思政精品课。
电路分析课程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原理现象,航天概论课上娓娓道来“两弹一星”创业史、载人航天发展史……三五分钟精彩讲述,三五句话触碰灵魂。导航工程专业学员周家民告诉记者:“专业课上灵活展开思政教育,就像训练场上的随机教育一样,更能点燃我们的学习热情。”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该大学领导深有感触地说,“专业课教员把专业课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再有机融入到教学中去,让学员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明显提升了思政教育质效。”
教案中的思政元素怎么写2
2020年9月4日、9月5日晚,**老师按照部门要求,一起在线上学习了有关课程思政的讲座。通过两个晚上的学习,让我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对师德ide理解有了新的感悟。培训中,**副主任**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浅。
其中**教授于**年3月18日参加过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她主要从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政治认同、价值引领,同向同行、共育英才三个方面来阐述了自己对思政课程的思考。强调教育首要回答的根本问题主要就是围绕“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结合丰富生动又新颖的案例绘声绘色地阐明了作为理论教师“当什么样的老师、是用什么样的方法”的问题。她讲到,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样的思政课讲座为教师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指明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并使思政课教师感受到了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培训中,熊教授还讲到总书记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六项要求,对如何上好思政课提出了八个统一。怎么才能深入理解这六项要求和八个统一,并把它有效落实呢?她认为:
一是要讲政治,要把讲好思政课当做一项事业来做。思政课的根本目的是价值引领,要有信仰,有担当,有情怀,全情投入,把讲好思政课当做毕生的一项追求。
二是要重视科研,尤其要重视教学研究。良师必定是学者,要想讲好思政课,必须有深厚的学术涵养,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并且践行。学者未必良师,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必须重视教学研究,要认真学习教学规律、教学方法,掌握教学艺术,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做到“配方”要更科学、“工艺”要更精湛,“包装”要更时尚,真正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具体谈到教学方法,她指出,思政课要有理论深度,从学理上把理论讲透,展现理论的魅力,做到以理服人,同时拿事实说话,增强理论的现实说服力。同时要有“讲故事”的本领,得把有意义的事情讲的有意思、有温度、有色彩,不枯燥、接地气,学生爱听,让马克思说中国话,让高深的理论说家常话。
经过这两个晚上的线上培训学习,让我明白:讲好课,是老师的工作和本职;
育好人,是国家赋予老师的使命。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面临的第一挑战—-教育观念,必须紧随时代车轮,不断地更新、拓展、充实、提高。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学习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提供思想政治素质,争做新时代的好老师,要做学生思想的传播者和实践者,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教书育人。
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应该将“四个自信”“四个意识”等新思想,新动态,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切实自觉地做到,以学校大局为重,正确处理好学校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切实做到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认真完成、学校的号召积极响应。其次要做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上的引路人。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帮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树立高尚品德,明白做人的道理。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把每个学生教育好,是教育的神圣使命。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教育办得越来越好,我们就定能培养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后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不断学习和反思,虚心向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学习,在物理、数学教学实践中,更加精心备课,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素材,如盐入水,在课程教学中巧妙渗透思政元素,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
教案中的思政元素怎么写3
关键词:医学专科学校;预防医学;思政元素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要求高等院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的全过程。会议明确指出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各类课程都应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高校德育不能单一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课,其他专业课、基础课的教师也要充分利用课堂育人的渠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预防疾病、健康促进、防止病残和延长寿命[1]。医学专科学校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基本的预防、医疗、保健及健康管理服务工作。医学专科学校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临床实践技能,还要较好地掌握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知识,还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因此,医学专科学校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育人作用,加强对学生道德修养与职业素质的培养。本文结合预防医学课程的特点,分析在预防医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意义,对在预防医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具体措施及实施路径进行简单探讨。
1预防医学课程的特点
随着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和慢病谱的转变,社会面临着医疗卫生支出快速增长的考验,治未病、将疾病关口前移、预防为主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医学生需要具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技能,预防医学已成为各医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2]。预防医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研究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及疾病的流行发生发展规律,探索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合理利用卫生资源,以达到预防疾病、健康促进、防止病残和延长寿命的目的[1]。学习预防医学能帮助医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运用预防医学的思维方法、基本理论开展卫生保健服务,帮助医学生在临床场所敏锐察觉公共卫生问题,完整认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从以治疗疾病为中心转变到以人为中心[1],为培养医学生良好医德、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奠定基础。
2预防医学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提升医学生的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医学教育要培养具有良好医德、能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医疗技术专业人员。预防医学作为医学生必修课,要在课程教学中转变医学模式,不再以治疗疾病为中心,而是以病人为中心,引导学生关注患者的需求,关心病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这样不仅能丰富医学职业教育的内涵,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高校教师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文化知识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教育的各环节和全过程。以往的医学教育更加关注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单纯依靠思政课程。为了充分实现“三全育人”和立德树人,在预防医学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使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护理学等专业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医德高尚的医疗卫生人才。2.3是抓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关键期的必然要求当前医学专科学校的学生大部分为“00后”,他们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大学时期是思想品质塑造的关键时期[3],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应紧紧抓住这一关键期,在知识文化教育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挖掘思政元素,将德育与智育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共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在预防医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具体措施
3.1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预防医学课程思政
元素修订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目标,结合预防医学的学科特点及学生学情分析,将思政元素融入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如在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中明确哪些章节内容可以与思政元素融合,明确相关章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主要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应用,而素质目标主要是对学生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引导。
3.2完善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与视频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充分挖掘各章节的思政元素,完善教学设计,重新制作课件,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件,避免生搬硬套,避免出现思政元素与课堂内容“两张皮”现象。在课程设计中,可将与课程相关的典型案例、时事热点、图片或视频作为教学资源,引出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将授课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3.3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利用科学信息技术拓展教学渠道,丰富教学形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积极利用职教云、学习通等平台分享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的视频、图片及课件,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还拓展了预防医学课程思政的宣传渠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预防医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实施路径
4.1将预防医学与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预防医学绪论部分中讲述扁鹊三兄弟从医的故事,引出我国古代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即“下医治已病、中医治欲病、上医治未病”,并将此思想与当今的三级预防策略相结合,体现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2将预防医学与高尚的职业道德相结合
在预防医学绪论部分讲述医学模式的转变,当前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示我们从过去的以治疗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提醒医学生在治疗疾病时将病人看成一个整体,要关心病人、关注社会,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提高,做一个有责任心、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在预防医学绪论部分讲述WHO提出的五星级医生的要求时,阐述未来医生的角色——卫生保健提供者、医疗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卫生领导者、服务管理者[1]。提示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要从伦理、费用等方面为患者综合选择合理的诊疗方案。在疾病的预防控制中,讲到“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这一章节时,可以播放我国医务人员抗击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学习医务人员以人民生命健康为先、不畏艰险敢担当的救死扶伤精神,结合医学生誓词,教育学生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崇高使命,激发学生对医生职业的热爱及职业自豪感,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高尚职业道德情操的医务工作者。
4.3将预防医学课程与爱国主义情怀相结合
在绪论部分讲述我国预防医学的作用与贡献时,阐述我国用全球4.5%的卫生总费用解决了世界近四分之一人口的医疗卫生问题,当前我国的平均期望寿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35岁提升到2019年的77.3岁[1]。此外,我国在重大传染病的防治上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激发了广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了广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4.4将预防医学课程与哲学思辨思维相结合
第一章“环境卫生”的内容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即人与自然的交互性、共生性、联系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之间内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我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要尊重自然规律。这一章也可以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4.5将预防医学课程中统计学部分内容与诚实守信相结合
预防医学中的统计学内容包括实验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收集准确的数据是统计工作的重点,收集数据要有科学的思路,不能伪造、编造和修改数据,只有数据真实可靠,才能保证统计分析结论的科学准确。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学术失信案例,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实事求是的品质。
5结语
预防医学是医学生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该课程授课可有机融入时事政治、典型案例、社会热点等内容,充分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明清.预防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1-11.
[2]于澄,姜爽,李璐.高校预防医学“课程思政”创新教学内涵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4):103-106.
教案中的思政元素怎么写4
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9〕47号),进一步深化新时代全省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中共山东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日前印发《山东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持“思政课是第一课、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第一学院”的建设理念,充分发挥学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聚焦“六个要”“八个统一”,实施“六大行动”,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方案》提出,实施课程体系拓展行动。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大中小学各个学段的思政课必修课;开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推动开设《沂蒙精神》地方(校本)课程,构建完善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引导学校规范使用国家统编统审教材,加强对地方和校本思政课教材编写修订、审核备案、出版发行以及选用使用等全过程监管。
实施教师培优育强行动。推动各市、县(市、区)将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纳入教师招聘计划予以重点保障,推动高校加快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确保基本达到国家要求;实施“五支队伍进校园”活动,动员校外社科理论专家、党政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时代楷模等兼职讲授思政课;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申报省级人才工程;每2年实施一轮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优秀青年教师培育计划,培养100个优秀团队和300名教学科研骨干;建设10至15个实践研修基地,开展省级示范教学培训和国内外考察研修;建立高校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制度,推动各地中小学在内部绩效工资分配时向思政课教师适当倾斜;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项访学交流计划;逐步扩大全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研究生招生计划;建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联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导高校建立完善优秀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传帮带制度。
实施教学提质创优行动。开展全省学校思政课质量监测;加强省、市两级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统筹指导各类学校思政课建设;推动建立区域内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和校内集体备课制度,建立健全中小学思政课教研员、高校思政课名师示范授课、巡回评课制度;每2年开展1次“金课”评选,定期举办全省学校思政课教学大赛或展示活动;实施“同城大课堂”活动,利用不同城市重要近现代历史事件节点,组织驻地学校集体备课、专题授课。
实施教研科研助力行动。加强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指导,建设“全省学校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库”;设立大中小学思政课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在教学成果奖中单列思政课专项,定期举办教学改革论坛;单独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定期评选优秀科研成果;推动省、市、县(市、区)三级教研机构配齐思政课专职教研员。
实施实践赋能增效行动。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在省内外建设首批100个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逐步扩充至200至300个;推动高校结合实际单独设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学分,分别从本、专科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和1个学分,开展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允许学生通过参加教师统一组织的实践教学或提交相关的实践成果申请获得相应学分;推动全省建设10个左右VR或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
实施学院强基固本行动。组织实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示范思政部建设项目,加大动态调整力度;开展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口协作;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培养计划,探索推动学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兼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组织书记;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础理论和重大问题研究,编写《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年度发展报告》;引导高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纳入重点学科予以支持建设,力争在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上实现新突破。
教案中的思政元素怎么写5
11月4日,学院举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情况汇报会。党委副书记王荣海,党委常委、副院长杨建国,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蒨出席。教务处及各教学单位部门负责人、分管建设工作负责人,教研室主任,校省两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专业及示范教学团队建设项目负责人参加会议。
杨建国首先对学院近两年课程思政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回顾总结,通报了学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四川省教育厅发布的相关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重要政策文件,持续采取的系列行动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效。
省级思政课示范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大学英语》《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数控机床加工零件》建设项目的负责人及团队成员,主要针对课程建设基础、课程建设思路与途径、建设目标要求与重点内容、课堂教学建设与教学团队建设、前期实施过程与初步成果、未来规划与预期成效等方面先后做了现场汇报。
王荣海做会议总结时强调,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内容,深入挖掘每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推动学院“三全育人”格局全面形成;要坚持育人导向,进一步推进学院课程建设行动计划,展开“课程思政”大讨论;要提升全体教师思想意识,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育人能力,不断创新育人手段;要切实推进全课程思政建设,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切实加强课堂教学建设,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形成校内外协同育人体系,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教案中的思政元素怎么写6
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一、基础课程思政元素
基础课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再者课程思政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新时代教育课程教学理念的创新与升华。要做好课程的思政建设,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融入思政元素:
1、教学内容的思政化,从课程内容的背景进行思政教育。在讲述课程所属行业的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典型人物案例时,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和国家发展,讲述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成就、相关历史人物的励志故事以及一些历史往事。.弘扬科学家精神,通过科学家的励志故事,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为将来报效祖国打下基础。无论是中国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赵忠尧、薛其坤等,还是外国科学家高斯、欧姆、法拉第、麦克斯韦等的成长过程都可以看出,要取得成功,必须付出艰辛,培养年轻人尊重知识、热爱科学、不畏挫折的品质。并要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如结合我校张雪松大国工匠工作室的成立,将工匠精神育人于教,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爱国情怀。
2、教学实施过程的思政化,在教学过程中,多设置一些让学生实操体验的环节,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团队合作、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勤于思考的优良作风。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理念的思政化,明确教学的第一目标是立德树人,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
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学生培养成就要高尚情操和崇高职业道德的现代化人才,在这过程中要将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
二、汽车运用与维修相关专业课程思政元素
现代汽车是一个复杂的集机械、电子、材料、能源、信息及美学等一体的高级知识载体和典型的机电液信息一体化产品,同时也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产销量和使用量庞大的载运工具和解决因能耗与排放造成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对象。因此学习“汽车理论”不仅会涉及技术进步和改革发展,与国情世事、焦点视野、责任意识等亦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结合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学习内容,选择与“汽车理论”关系密切的科技进步、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三个方面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
1、科技进步
汽车发展至今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现代汽车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产物。可以说一部汽车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汽车自产生以来各个阶段在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均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为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生态等社会问题,由传统的石化燃料汽车向新能源汽车特别是使用清洁能源汽车的转型,无疑是汽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汽车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同时也体现人类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智慧和精神。在加深学生对科技进步理解的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坚定学生的中国梦自信。
2、节能减排
环顾当今世界,能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随着绿色低碳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节能减排成为我国的重要国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高度关注的重点领域。研究表明,汽车不仅能耗高,同时尾气排放引发的空气污染是造成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压力和挑战,由传统的石化燃料汽车向新能源汽车的转型成为突破石油瓶颈、减少环境污染的关键。节能减排作为课程的思政元素有利于增强学生作为未来汽车工程师的专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是保障经济建设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安定和谐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安全意识的增强和安全行为的坚持在各行各业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国内外统计数据表明,汽车交通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安全事故损失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汽车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交通安全方面的负面影响,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将安全生产作为课程的思政元素能够使学生从国策的高度去深刻理解“汽车理论”中关于汽车安全行驶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能够在实践中模范树立安全意识和践行安全生产观。
三、课程思政举例之《汽车文化》
汽车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对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汽车专业,在职业教育中,汽车类专业偏向工科,汽车产业博大精深,汽车文化中的课程内容中涵盖了很多的文化精神,在整个发展历程中,体现了伟大的中国人民爱国奉献、团结协作、大国工匠、艰苦奋斗、冒险创新等精神,因此汽车课程性质、内容等适合进行课程思政改革,通过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热血沸腾,归属感会更加强烈,同时形成完整的汽车文化知识结构,唤醒学生对汽车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循着“中国汽车梦”这条线,
品味各个模块典型的人和事,领会汽车文化中的思想与精髓,培养爱国、敬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以《汽车文件》课程中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为例,让学生了解国家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及其在世界汽车工业中的地位,了解德国人卡尔·奔驰发明世界上第一辆内燃机汽车后,到现在世界上各种品牌汽车中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增强民族自豪感。首先说明本次课程的中心思想为《汽车产业 国之重器》,可以分为中国造车梦、汽车大国梦、汽车强国梦三条线来讲解,在中国造车梦中与这一时期中国人民的艰苦创业时期对应,主要讲述了汽车产业对国家的重要性,采用视频、图片的方式向学生展示1953年至1992年,中国人民艰苦创业的时期,中国人不畏艰难、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奋起直追,在汽车各个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对学生提出要求,希望同学们抓住战略转型机遇期,大显身手。
《汽车文化》课程作为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的基础类课程,对学校汽车专业学生的发展及汽车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课程思政在《汽车文化》课程中的应用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多方位提高学生的素质,让他们能够更快更好适应行业发展需要。
四、总述
课程思政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何培养人的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各项工作的生命线。
它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教案中的思政元素怎么写7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自20xx年起,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三、基本原则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四、主要任务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结合学校“徽文化与徽派建筑”方面研究优势,组织开展徽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10个十九大精神示范课堂和2个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1.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体现改革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
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结合学校20xx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学校20xx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专业系(教研室)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听课人员听课后须及时填写听课记录表,提交各教学单位汇总统计,报教务处备案。
5.开展课程思政授课比赛活动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生处(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对于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教案中的思政元素怎么写8
为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及《关于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使各类课程有效贯彻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授课教师担当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自觉意识,结合学科特点挖掘课程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有机统一、教书和育人有机统一。
二、工作目标
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通过改革试点、及时总结、经验推广,逐步形成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综合素质类课程为支撑、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辐射的课程体系,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建设一批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思政示范系列课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
三、主要举措
1.加强教师培训。充分运用教师入职培训、专题培训等载体,提高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识,使教师理解课程育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学教育所应有的题中之义,从而能够自觉开展课程思政育人,把科学的思维方法、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服务国家的理想和责任充分融入到各类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基础文明的养成,即热爱祖国、爱护公物、节电节水、关爱他人、懂得感恩。
2.激活教学组织。要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落实“两集两提”。通过集中研讨提问题,强化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磨砺坚强的意志、勇于担当责任,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通过集中备课提质量,统一教学目标,创新教学载体和教学方式,着力提升教学效果。在总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及时增补、修订教材和讲义中的相关内容。
3.挖掘育人元素。在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教书育人能力的前提下,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各类课程蕴涵的育人元素,善于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体现价值引领,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认识社会。通过课堂教学,在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握四个“正确认识”,即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发挥示范作用。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责任、教育方针和教育体系,其使命在于价值引领、人格塑造和政治素质的养成与提升。制定《大连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指南》,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作为重点内容,明确改革目标、实施步骤和任务要求。先行开展小规模试点,总结经验,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在形成成熟做法的基础上,推广到全校所有课程。学校首批将重点支持30门左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科方面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打造示范课程,发挥引领作用。
四、实施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强化顶层设计。
2.促进协同联动。建立党委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和学院各负其责、互相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机制,构建各学科专业任课教师的研讨交流机制,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讨,提出具体政策和措施,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3.强化工作考核。跟踪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将学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学院相关绩效考核评价。
4.提供经费支持。通过教改立项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立项课程给予1~2万元的建设经费。对于工作开展突出的学院和优秀课程给予奖励。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教案中的思政元素怎么写9
教案中课程思政元素这样写:
一、人生观价值观。
(一)人生观。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二、理想信念。
信仰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一)爱国主义。
爱祖国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
(二)民族精神。
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
四、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一)改革创新。
1.思想观念:突破陈规、大胆探索、敢于创造。
2.责任感与使命感: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
3.精神状态: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
(二)时代精神。
1.价值追求:人民至上、以人为本、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2.职业品格:廉洁奉公、爱岗敬业、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3.科学精神: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4.英雄情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博、敢于胜利。
五、道德修养。
(一)社会公德。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二)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二)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三)家庭美德。
人格平等、承担责任、相亲相爱、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四)个人品德。
爱国奉献、明礼守法、厚德仁爱、正直善良、勤劳勇敢。
教案中的思政元素怎么写10
一、教学目标:
专业知识目标:
1、掌握刚体的定义;
2、掌握刚体的判别方法及其应用
思政育人目标:
1、借助已学习的’质点模型,引出刚体概念,培养学生求实精神、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和辩证唯物主义精神;
2、从刚体模型深入挖掘爱国元素,融入专业知识讲授中,利用物理之实,激发爱国主义精神、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育人目的。
二、教学策略
1、导入新知,剖析新知
从前面已学习的质点模型谈起,辩证的引出刚体的概念。同一个物体,当形状和大小可以忽略时,可以看作质点模型;当形状和大小不能忽略,且形状和大小都不发生改变时,就可以看作一个新的模型—刚体。
刚体定义:在任何情况下形状和大小都保持不变的物体。(板书)
刚体是实际物体(固体)的一种抽象,是一种理想的力学模型。由于物体都是大量质点组成质点系,因此刚体就是各质点间的距离保持不变的质点系
通过刚体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和辩证唯物主义精神。
2、分析实例,巩固新知
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作为科技大国和科技强国,哪些领先世界的高科技产品可以看作刚体?通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领略我国在领先世界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095型攻击核潜艇、“复兴号”高铁、东风-41战略导弹、“神州十一号”载人航天器、“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嫦娥月球探测器等高科技产品,这些实物都可以看成刚体模型,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刚体模型理解。同时利用我国在这些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来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敬业精神和责任担当,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引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总结拓展
结合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我国强大的科技保障了我国的和平和繁荣,也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力量,但同时也使那些图谋世界霸权的国家开始打压我国的科技发展。而我们学生作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努力学习,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教案中的思政元素怎么写11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政元素如何挖掘 ?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是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提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下面是一些挖掘思政元素的方法和途径:
1. 深入学科知识:通过深入研究学科知识,寻找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例如,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背后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挖掘历史学科中的思政元素。
2. 关注社会热点:将社会热点和时事问题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与课程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思辨能力。
3. 引入案例分析:通过引入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问题的背景和影响,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4. 探索学科发展:引导学生了解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和前沿问题,引发对学科的思考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促使学生对学科发展的社会意义有更深入的认识。
5. 强化实践环节: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和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6. 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思考和思辨,以激发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思政素养。
7. 促进学生互动和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合作项目等形式,鼓励学生与他人分享思考和观点,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8. 借鉴优秀案例:研究和借鉴已有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了解其他老师在思政教育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借鉴其成功经验,为自己的教学提供参考。
总之,挖掘思政元素需要教师对学科知识、社会现实和学生需求的综合把握,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和思想品质。
教案中的思政元素怎么写12
课程思政元素包含:实践观、真理观、认识观和方法论。
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课程思政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各项工作的生命线。
它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
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教案中的思政元素怎么写13
课程思政反映了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从教学向教育的转变。课程思政的对象是学生,要实现铸魂育人的目标,课程首先必须有“魂”,而一门课程是否有“魂”,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魂”,也就是“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因此,课程、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思政中也是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的。
课程思政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健全人格的塑造者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者。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传授书本知识,还应该集“知、仁、勇”于一身,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这也意味着课程的重心随之发生了转变。对自然科学课程来说,它不再局限于传授科学知识,还表现为传播科学文化。科学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科学方法、科学规范、科学精神、社会价值等。如果说知识对应于强健的体魄,文化则赋予其特有的气质。通过知识和文化的滋润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塑造其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研究中的创造力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时,如何破解知识与价值之间的割裂问题,对教师构成了挑战。教师需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对不同类型的课程采取不同的方法。南京大学的“宇宙简史”课程放弃了传统的知识逻辑教学模式,首先对课程内容进行解构,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这一目标具体化为8个融合科学知识与价值观的问题,以问题逻辑重构课程知识体系,将课程目标由知识传递转变为价值引领,将知识架构从模块化的知识单元形式转变为跨学科的问题引导形式,让科学发展的脉络变得更加清晰。
教案中的思政元素怎么写14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高度下,课程思政在内涵上是传统教学改革的升华。“宇宙简史”课程在开展思政育人的过程中,既不是简单地做加法、贴标签,也不是单纯地以案例融入思政元素,而是引导学生不仅领略天文学的魅力,还了解人类宇宙观的发展历程、科学家的研究方法以及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特别关注科学家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在知识传授中呈现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科学文化的熏陶。
什么是思政元素?通俗地说,思政元素就是自然和社会中的真、善、美,是塑造灵魂、陶冶情操的一切元素。有人狭隘地将思政元素局限于我国当代的思想政治领域,其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充分吸收了全人类的优秀价值理念,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融入思政元素有天然与自然两种方式。所谓天然是指课程中的固有成分,例如在自然科学课程中的自然(宇宙)之美、科学之美、科学家精神等,它们是每一门课程中最值得挖掘、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资源。此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课程思政也要善于利用外来素材,它们可以跨越时间、空间、人物、学科,而且可以提供课程改革的新视角、新路径,关键是要和课程内容自然融合。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思政元素既蕴含在课程知识中,也外化于教师的言行中。课程思政的主战场是课堂,但也不限于课堂。从课程与教材一体化设计到课堂教学与课后训练一体化设计,课程思政是全方位、立体化的。
教案中的思政元素怎么写15
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对课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赋予了课程崭新的内涵。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顺应历史潮流,适应新时代要求。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尽管它面对的是教育微观的问题,但解决的是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课程育人的一体两翼,分别在显性和隐性的层面发挥作用。课程思政的定位、目标和过程分别针对教育的三个根本问题,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定位下,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实现德、识、能三位一体育人,具体路径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课程思政自身也具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功能。
一方面,课程思政的显性功能是提升课程的内涵和提高课程的质量。不少教师认为课程思政是游离于传统教学之外的附加行为,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课程思政不是对教学喧宾夺主,更不是特立独行,它首先是为提升教学质量服务的,是深层次的教学改革,因为只有高水平的教学活动才能吸引学生,进而影响学生。因此,如果担心课程思政会影响教学质量,只能说明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还不到位。
另一方面,课程思政的隐性功能是给知识和能力赋予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使它们由“标量”变成“矢量”。知识和能力本身是中性的,它们可以用来造福人民,也可以危害社会。人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后面应该加一句“价值决定方向”。课程思政的目标是既育才更育人,引导学生将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类福祉紧密相连。
以上是关于教案思政元素归纳总结的相关内容分享,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感谢您的阅读!
本文由用户:zhenzhen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22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