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作文通用范文  关于认同的话题作文

身份认同是指个人对自己所属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它通过社会化过程中的经历、价值观和文化背景等因素构建而成。身份认同不仅仅是人们对自己的认知,更是对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的认同。它可以是国家、民族、家庭、职业等不同层面的认同,也可以是对特定群体或社区的归属感。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身份认同作文通用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身份认同作文通用范文  关于认同的话题作文

身份认同作文通用范文1

首先要是身份认同。作者在引言部分提出理解社会中的人需要两步,其一,借助符合逻辑合理性和道德评判一致性的思考——智慧;其二,认识到身份的多重性和群体完全不具备单一属性。对于后者,作者认为属性是个体属于一个群体的事实——群体之间的共同生活或拥有共同关联、利益,同时个体行为受到群体的内部制约,也可能是群体外的排他性制约。与其说作者关注内部制约,不如说他更关注由群体外部的排他性所强加的身份认同所造成的不公平。当外部强加给个体或群体身份的时候,是应该接受还是反抗?这之中有着千千万万种可能,当面对歧视,面对受过伤害或伤害过他人的集体记忆,面对强势的国内或国外政权,面对全球化的文化传播,面对持续同化的力量,这时承受身份的主体往往会对自身的身份认同产生混乱。如果出于公平的目的,那么定义其身份的客体,也面临着复杂的挑战,这正是作者带着不确定性的初衷建议读者使用智慧这一工具的原因。并且作者对如何归纳身份的多重性和冲突提出了建议——我的身份是我属性的总和,且存在一个综合与主导它们的某种东西。

其次,身份认同的困境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当我们确信身份认同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我们便可以在方方面面中来发现并且界定这种复杂性下的身份认同。这里,我主要想基于自身的身份认同来谈一些不同的地方。

领土与人民。首先将讨论一个问题,当我们自称中国人的时候,是指我们是中国公民,中华民族,抑或是生活在国内的人民?这三个说法其实是不完全等同的,中国公民指代具有中国国籍、依法纳税、享有政府公共服务的群体,中华民族强调拥有共同关于民族的集体记忆的群体,生活在国内的人民指代在中国领土内生活的群体,一个具有中国国籍的普鲁士人显然属于中国公民范畴,但却不属于中华民族,一个具有美国国籍却长居北京的汉人属于生活在国内的人民范畴,或许属于中华民族,但绝不是中国公民。虽然现实中我们却常常将此混淆,但或许我们会有一个权变的主导身份。正如一个未来或许会加入美国籍的中国籍在美留学生,当自认为美国副总统对中国的用语有所不妥时,他的中华民族身份会突然站起来,要求副总统道歉,虽然不知他应对哪个范畴的身份道歉(针对拜登的言论,张反驳说:“我的祖先挑战正统观念甚至早于他的祖先前往美洲。”他还驳斥了对他反应过度的批评,称“在经过4年辛苦学习后,毕业典礼演讲者突然对你说,你和你的国家糟糕透顶。你会有什么感受?”)。这之中还有一个使问题更加复杂化的因素——时间——如作者所说,随着时间的推进,所有的身份都可以改变,特别是当身份是集体性的时候。这里可以接着案例说,假如这位从小生活在美国,同时具有父辈灌输的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现实接触的美利坚民族的集体记忆,那么他的哪一个民族身份会站起来呢?当他站在中国领土上因为浑浊的空气无法自由呼吸,他的哪一个民族身份会站起来呢?这里并不是讽刺他,而是为了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和空间作用的淡化,即便适应性的身份认同也可能会出现困境。

代表性。这个方面在过去的讨论一直很多,而这里将谈到将代表性作为借口,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对不同身份的不公正对待。在国际层面,各个国家组成了联盟——由几个具有主要投票权的大国主看似主宰着世界的国际联盟。他们提出议题,在不同的立场上相互博弈,但最终会发现,这些国际联盟在联合强者的同时其实排斥了弱者,即他们在将强者拉入国际联盟这一集体身份时,已经将被排斥在外的弱者放入了另一个身份中,或者即使进入这一联盟,弱者也必须屈服于强者作出不公正的牺牲,国际联盟最终代表的总是具有相对发言权的强者的利益。以欧盟为例,他们为了缓和排他性冲突、减少交易成本,制定了共同遵守的制度,建立了统一的货币体系,形成了一个集体身份,然而这一决定却损害了一些中小国家依靠专业化分工而实现的贸易输出,他们几百年来的经济身份遭到颠覆。更不说,欧盟在其自身身份的界定上上存在边缘模糊的问题。

在一国之内谈论代表性,所有国家几乎共同走过的专制时期,统治者常常偷换概念,他们宣称军队为了国家和民族而牺牲,而统治者常常自居代表着国家和民族身份,所以事实是军队为了君主的圣战而牺牲。在民主已经得到普及的今天,我们仍然要问,国家的代表是政府还是人民?当政府宣称“中国决定……”,这是政府的决定,还是人民的决定?是否每个人的决定都得到了表达?虽然少数代表多数是事实上的不公正,但却很难克服,因为关注每个人的意见和界定人民将意味着巨大的交易成本。西方社会采取代议制的国家也对保护少数人做出了实践,他们选择给所有地区同样的投票权,或者按地方人口比例给予投票权,然而这对于公正来说并不见得有多大的效果。此外,议会的身份可能因为议员最终服务于给予其竞选席位的政党,而非选民而产生异化。

外部同化。教育和文化的传播会对身份认同产生潜在、深远的影响,虽然这种根深蒂固不可以消除,但可以改变。这一方面说明原本的文化可能会影响深远,另一方面也说明,持续的同化力量,不管是教育、媒体还是周边环境都可以产生身份认同。而这应验了以留学生为例体现的身份认同随时间变化而变得复杂的例子。作者在这里谈到了一个开放的问题,他指出离开了对自身的疑问性审视,向他人的开放就不能成功。这应该是相对于那些带有歧视和偏见的主观主义者而言的。在作者看来教育应当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对自身带有批判性审视,以保证发展内在自由的责任。因而教育不应当像我们现在所经历许多例子的那般,只局限于传播满足固有身份的需要,或者对加强原有身份认同有益的知识,而对其他身份的知识采取漠视或者扭曲的态度。就像每个国家历史课都在一定程度上过分强调当前文化的重要性,而对某些要素缺少纯粹客观的评价。因而,在时时存在的同化中,有必要如作者所说质疑身份认同而又不动摇自身的社会群体属性。即既因为对自身和外部主题差异而对彼此身份保持客观认识,不过分受到自己所在的不同身份群体制约,同时又与所在的身份群体保持协调,保证生活的正常水平。

最后,作者最终指向。正如作者在开篇所认同的多重身份与综合主导,作者试图在复杂的身份认同中求得一种自我身份与对他者身份的客观认识。对自身,在质疑身份的同时,又享有参与到社会中的生活。而对他人,在意识到当前存在的偏见与忽视的前提下,抱有一种公正与开放的态度。这正是道德评判一致性的思考,而思考的过程包含了合理的逻辑性——是谓用智慧看待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作文通用范文2

关键词:信息化 教师身份认同

摘 要:信息化时代,新的知识来源与教育手段及教育对象的特点要求教师对职业身份的自我认识进行调整,对外部认同进行争取,最大化地协调各种教育因素,确保教育效果。

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信息和信息交换遍及各个地方,人们的活动更加个性化。同时,知识的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形式,知识成了创造财富的主要资源。这种资源可以共享;可以倍增;可以“无限制的”创造。

信息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测算结果表明:在19 世纪人类的知识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初是每10年增加一倍,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近10年是每3年增加一倍,而在信息社会则是12个月就会 翻一番。这种“信息爆炸”的社会要求以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取和利用各种信息与知识。信息时代正以它固有的特性作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其非群体化和智能化的特 征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也十分明显。信息化时代教师身份的认同问题理应引起重视和思考。

一、信息化时代教师身份的内部认同

信息化时代教师身份的内部认同是指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个人及教育工作者内部对教育本质、教师本份等诸多问题的趋同化认识。

1、角色的转换

(1)传道者到指导者

信息化时代,知识获取的多元化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和信息。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和发布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和“容器”,信息化时 代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得知识,教师也应该自觉地从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转变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教师应该成为信息的收集、筛选、整 理、使用者,更应该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这一系列信息甄别、使用工作。湘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教材上的第一篇课文《忆读书》中提及的《满江红》、《声声慢》两首词 的收集整理工作,笔者先以《满江红》为例,向学生展示了一张知识卡,将通过互联网收集到的作者生平、原词赏析、其他作品等内容呈现出来,并详细地介绍了百 度、Google的搜索工具和关键词搜索法。课后学生在做《声声慢》知识卡的过程中很好地使用了网络搜索的功能,又大大拓宽知识来源的渠道,提高了学习能 力。

(2)施教者到为学者 传统教学中,国家统一编写教材规范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加之大部分教师自满于数年或数十年前师范专业的习得和年年月月教学参考上的“经路”。于是,越来越快地知识更新和信息传递与传统课堂的陈腐不变、了无生趣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

当下,信息时代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要主动承担起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的重任,自觉实现“教书匠”向“教育研究者”的转变,用孜孜以求和严谨治学的态度与时俱进。其实,这首先要求教师放下架子,端平身子,以学习者和思考者、研究者的身份投身教学实践。

笔者曾读到一篇名为《鲁迅作品到底为何会成为教学鸡肋》的文章。作者说“那些天天喊着要学生好好学习的教师,殊不知,他们自己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知识补 充,也可能跟不上时代的需要。遗憾的是,许多教师身边除了‘教学参考书’,最多也就是《读者》这样的‘心灵鸡汤’。”一个“时尚”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 好学之士,不仅中外的名著要读、教育理论书籍要读、与教学相关的书籍要读,信息技术素养也要培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要能够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设 学习情境,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要尝试编制教学软件,促进课程向地方化、校本化、个性化、综合化方面发展,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主动投身 课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依托信息时代无缝对接、资源共享的优势加强交流与学习,不断提高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水平。

(3)管理者到设计者 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信息化学习丰富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内涵,开阔了品德培养的视野。教师不应将自己禁锢在“灭火队长”的角色 中,发现道德走偏的蛛丝马迹,马上消灭。并非教师不需要参与学生的品德发育管理,而是教师更重要地是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建构具有前瞻性的道德价值 观体系。这样的设计者身份比之先前的管理者身份,与时代发展方向更加一致。网络信息虽新鲜、迅捷,但仍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通过网络渗透现代道德理念,积 极引导学生的内在道德价值取向,培植学生道德理想和信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2、媒介的更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按照这样的定义,现代的教师已经涵盖了教师以及一切可以传递信息的传统、电子媒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 获得知识的最重要源泉。然而在信息社会的现代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甚至也不是最主要的信息源,合理利用电视、广播、书刊的传播,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 统以及微机网络教学系统的发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索,学生可从许多途径来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直接提供信息,而 是,让学生获得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随着以微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以三个“一”(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为媒介组织进行的传统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打破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构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显得十分迫切。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微机网络,设计课件以及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电教设施开展教学,这应该成为每位教师必备的良好信息素质。

3、方向的转变

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化、资 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显著特征。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首先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能力。传统教学模式 是难以适应信息社会中知识爆炸式增长并且迅速更新换代的信息需求。信息化教育正为这种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

传统的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我们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了极大的抑制。正是如此,我国的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上频频获奖,但至今却没有一个诺贝尔奖,我们培养出的学生理论功底深厚而实践创新能力尚缺。

信息化时代,教师应自觉地利用良好的教育载体将学生培养方向由“重知识”向“重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创新能力上转变。

信息化教育资源全球共享的特征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探索式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使学 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性。探索式学习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便于公布自己的成 果,激发创新热情。笔者在担任某初中班主任期间,就建立了一个班级博客,每个同学都能登录通过因特网这个开放的世界发布自已的成果,使自己的成果得到大家 的承认,进而激发人的创新力。同时同学们也都将之视为收藏丰富的资源库,学习资料的收集、问题的探索、方法的交流就不仅仅限于本班同学、任课老师之间,大 量博友的关注、留言与评论给学生个性特长和创新力的迅速成长提供广阔空间。

总之,信息时代,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施教者、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道德价值体系建构者、未来 生活设计者,是合理且迫切的。教育具有了新的特征,教师也必将走出传统的角色,继而扮演新的角色,实现教师自我认同体系的重建成了时代发展的必然。

二、信息化时代教师身份的外部认同

信息化时代教师身份的外部认同是指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群体以外的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因素对教师身份和教育实质等诸多问题的趋同化认识。

1、学生的需要

信息来源新学期伊始,笔者做了一次小范围的调查,问学生喜欢怎样的老师。学生们的回答中多是出现“公正”“平等”“严肃”“慈祥”“和蔼”“幽默”“渊博”“严厉”“激情”这类的字眼。看似有些矛盾,实则是孩子对教师六个方面的期许:

(1)共同学习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只有教学的形式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课内外协助 生生信息交流,实现信息交流师生互动互通,和资源的共识、共享,对教师的要求提高。新时代背景下,信息来源的多渠道使很多学生在自己特别关注的兴趣点上知 道的可能比不少教师多得多,这个时候学生更喜欢那些谦虚地向学生学习,坦陈自己不懂之处的教师, 而不是那些不懂装懂、自以为是的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其实是在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个体独特的生命积累和经验,让学生感受到学校 学习比其他现代化的学习方式更具人性魅力。教学的互动、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励志良师 学生认可的教师不仅仅是指导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他们希望教师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提醒、鼓励、代替苛刻、责备、越俎代庖,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自身主动发展,在不断探索中进步,在进步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在成功的动力下继续前行。

笔者有个写作并不见佳的学生,一次作文片段训练中写出自己的一段经历以及真切的体会,笔者就是先把她的文章和老师的点评晒到网上,再在班上范读,结果此后 女孩的作文训练总是格外认真,写作水平渐长。后来她总对别人说:“不是老师的那次激励,我今天的作文写不了这么好啊!”如今,校园网、电子小报上,学生的 一篇篇习作、一份份优秀作业,老师的一句句肯定、鼓励和希望、建议都会让孩子更加自信又不断自励。

(3)平等关爱

现实情况下,许多老师习惯不经详细调查单凭借自己的主观喜恶判断学生的对错。面对刺头学生,老师常用“以暴制暴”的方式对待,以为有了威慑力才会令学生信 服。其实不然。当我们的拳头高高举起时,在学生心中留下的是怎样一种印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沟通就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人是有个性的,而且 个性的发展是受一定的环境与经历影响的,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只是表现的方式不一样而已。信息时代,学生有许多个性表达的通道,当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与不信任结成坚冰时,孩子只能寻求人以外的信息源,到最后宁愿沉溺“虚幻”也不愿回应人情冷暖的遗憾只会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形容枯槁。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 能否深入地了解到学生思想发展的深层面呢?我们不单要判断好坏,更要认真思考这个“坏”究竟归结于何处的问题,能不能避免。其实老师只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 生,也就可以避免许多由于误会而产生的错误,给学生一个平等面对老师的机会,让学生说出心里话,也就可以消除许多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让老师与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探究,让老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4)灵魂净化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 者”,用自己的品德、言行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具有很强的逆反情绪,尤其是中学生,他们处于青春叛逆期,不喜欢别人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 么是不应该做的。中学生相信自己看到的、感受到,教师以自己的言行感动他们,以自己的广博知识熏陶他们。使学生认同教师,让教师成为他们行为的楷模,思想 的智者,生命中的“灯塔”。

(5)时尚先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知识内容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如今的先生不如往昔那样凭着自己寒窗苦读积攒下的“一桶水”就可以倒给一批批莘莘学 子“一碗碗水”。桶中的水随时可能过时,教师的知识唯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才能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流”。较之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的教师,“时尚 先生”更容易吸引学生。学生喜欢前卫的思想、前卫的事情,如果教师嘴里时不时蹦出一两个新词,学生就容易被吸引。反之,排斥新事物、拒绝新思想的教师只会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产生隔阂,教师与学生很难达到有效沟通。从教育的角度分析,社会在不断发展,新的事物、新的思想不断产生,教师对各种新生思想有所涉 猎之后,才可以对不健康的事情及时对学生进行疏导。因此,学生的需要、教师的职业特点都要求教师工作要具有前瞻性。

2、家长的认可

家长对教师认同的标准其实很简单。一位工作踏实、教育教学严格认真的教师他们认同;一位理解家长、能够换位思考的教师他们认同;一位及时沟通、关注弱势群 体的教师他们认同。一次次家访中,真诚地探讨存有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一段段短信里,孩子点滴进步的及时通报;一本本家校留言簿里,书写工整、规范的近段 表现;一条条qq回复里,虚心纳建言、开城提良策;一次次内容充实、操作指导意义明显的家长会都会让家长支持学校和教师的工作,自觉调整教育偏差,争取家 校合作效果的最大化。

信息化时代,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其实变得更加便捷。qq留言、邮箱信件、电话联络、短信交流使得沟通不因时空的局限受阻。利用媒质加强联络、展示自己、获得 认可不失为一个良策。笔者所在的学校,大部分生源来自周边一个破产企业改制后的社区,学生的父母多为生计在外打工,无法与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沟通。我把学生 的情况通过邮件、短信、博文等形式回报给家长,大部分家长也能回信、留言,保证留守学生有人管,家教方向适时调。

3、社会的认同

客观的讲,由过去褒多贬少的态度到如今的褒贬纷杂,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评价正发生变化。社会批评教师的声音则越来越大,认同度越来越低。其实这种情况的产生既有教师队伍内部的原因,也有特定的社会原因。教师队伍中有偿家教、索拿卡要等现象的发生,使得教师形象日渐褪色。这一现象的产生既是 教师队伍廉洁性建设的弱化和道德建设的缺失,也是物欲横流的社会方向在教师队伍中的折射。加之,社会对执教行为的评价手段越来越丰富,从单纯的口头评价到 口、笔相授再到同时借助口、笔、网络等多种媒介评价,以及当前网络为主的评价体系,评价的影响和流传的时空被数倍放大。也就是说“坏事可以传万里”。所以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自觉维护教师形象就不单单是关乎个人荣辱的问题了,这其实是关系到整个教师队伍形象优劣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提高涤浊扬清的自觉性。同时,也要依附网络这个平台,大胆地展示正面的教师形象、展示自我。新的时代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每一位教师责无旁贷,教师要自觉担负起职业身份调整自我认同、获取学生认同、争取家长认同、赢得社会认同,实现教育诸因素最大趋同和教育效果最大化。

身份认同作文通用范文3

摘 要: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乡村进入城市。游离在城市边缘的他们越来越被社会各阶层所关注。《高兴》便是贾平凹饱含着对城市底层农民工的关怀创作的长篇小说。在作者笔下,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意象,透过对这一意象的分析,可以探寻其现实意义和文化隐喻,并对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生活境遇及身份焦虑进行思考。

关键词:《高兴》 肾 城市 农民

新时期是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时期,许多埋藏依旧的社会问题,往往会在此时浮出水面。一直以来,中国社会中都存在着明显的阶层划分,最显著的划分无异于城市人和农村人。城乡差异的日趋明显,使得农民与城市人的距离越来越远,使得农民成为了人们视域里的社会底层。在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农村与城市的空间距离被空前缩短,城市对农村的吸引更加直接强烈,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走进城市;然而,他们不知道,进入城市的他们只能生活在城市的边缘角落,即使进入了城市,他们依然无法成为城市人,仍旧只能挣扎在城市的底层。而在有了身边城市人“高层”的对比之下,这个“底层”更变得像是一个黑暗的深渊。社会为这深渊里的人取了一个尴尬的名字――城市农民工。

2007年,贾平凹在《当代》杂志上发表他的长篇小说《高兴》,这部小说描绘的正是这群城市农民工的生存图景。在小说中,作者以第一人称自述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以刘高兴、五富为代表的一群进城拾荒的农民,在城市的边缘和角落寻求生存的故事。在小说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这群在深渊中挣扎的人们的生活世界,通过一个个

啼笑皆非最后让人心酸的故事投射出了拾荒者们的精神图像,以及他们的命运交错与心灵变迁。在整部小说中,除了刘高兴、五富等性格丰满的人物形象之外,还有许多具有丰富意蕴的意象,其中一个意象在小说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贯穿小说始终,在整部小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就是那颗先于刘高兴进入城市的“肾”。

一、刘高兴的肾

肾,在中医上一直被视为人体生命存在发展的本源,明代名医李中梓在《医宗必读》就明确提出了“肾为先天本论”①。中医医理上认为,人体内的五脏皆与五行相对,肾对水,乃是“天一之源”②,而后“水生木而后肝成,木生火而后心成,火生土而后脾成,土生金而后肺成。五脏既成,六府随之,四肢乃具,百骸乃全”③。由此可见,肾是人体存在的本源,有了肾才有了五脏六腑,有了四肢百骸,人才能够存在于世。并且,肾藏精,而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以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④,可见,肾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西医对肾脏的研究也同样支持着中医上的这一观点。西医认为,肾脏有两大功能:第一,“肾脏是‘生命工厂’,能够产生很多与内分泌代谢有关的激素,与调节血压、生成红细胞与骨骼代谢有关”⑤;第二,肾脏是“净水机”⑥,能够过滤血液中的杂质,并将其通过尿液排除体外。肾脏的这两个功能都说明了肾的重要作用,可以说,肾就是人体发展和存在的源动力和发动机。

在小说中,正是刘高兴的“肾”将整个故事的引擎发动起来了。农民刘高兴为了能娶一房媳妇,便把自己的肾卖给了西安市的城市人。故事便这样开始了,卖肾之后,刘高兴就觉得自己与西安这个城市有了亲密的联系,并对西安产生了深切的向往。后来,婚事告吹之后,他便离开农村来到西安,找到那个移植了自己肾脏的西安老板便成了他在城市中艰难生活的精神动力和生活支柱。当他知道韦达很可能是那个大老板的时候,他对韦达一见如故,产生了莫名的亲近感。但是,命运同刘高兴开了一个玩笑――韦达移植的是“肝”不是“肾”。最后直到小说结束,刘高兴都没有找到他被移植的那颗肾,所以在五富死之后,他依旧没有离开城市,在城里踽踽独行,找寻他的“城里兄弟”⑦。

刘高兴的这个被卖掉的“肾”不仅仅只代表了刘高兴为了娶媳妇而付出的代价,有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

“肾”是刘高兴的身体中与生俱来的器官,是刘高兴得以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个体的“先天之本”,是“刘高兴”这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是在刘高兴长大了要娶媳妇的时候,却将它出卖,这种出卖既是可怜的又是可悲的。可怜刘高兴不得不依靠出卖自己的器官才有钱娶得一房媳妇,可怜他只有通过这种伤害自己的方式才能实现像娶妻生子这样的人之常情的愿望。但同时这种出卖又是可悲的!为什么刘高兴出卖的不是心、肺其他器官呢?因为那些器官都太重要了,失去了便会危及生命。也许在刘高兴心里肾已经是个不那么重要的器官了,他没有意识到“肾”才是生命本源之所在!用这样一个不那么重要的器官就能换到娶媳妇的能力,这笔买卖是划算的吧。他认为把肾卖给城市人对肾来说也是个好去处,所以自始至终,刘高兴都没有后悔过卖肾的这个决定,甚至还为自己的肾有幸被选中而洋洋自得。这是一种无知的可悲啊!然而在失去了之后,他却突然对这颗被出卖的肾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无时无刻不想着它,甚至对那个移植了这颗肾的素未谋面的城市老板也产生了深厚的亲近感,把他当作了自己的“城里兄弟”。

二、“肾”的现实隐喻

其实,农民都有这样的一颗“肾”,这颗“肾”是“农民”这个人类群体得以出现的本源,也是这个群体得以生长发展壮大的源动力。这就是农民的土地!有了土地,才有了农业生产,有了农业生产,农民才随之诞生。农民世世代代在土地上耕耘,土地给了农民食物,给了他们生存发展的动力。土地是农民的生机所在,是农民生活的起点和动力,因此说,土地就是农民的“肾”!然而,当现代化的影响辐射到了农村,农民们看到了城市的富裕和繁华、舒适和便捷,慢慢地被这些蛊惑了。经济上的弱势让他们对城市产生了憧憬和向往,土地的给养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所以当城市主动靠近他们的时候,农民们没有太大反抗就放弃了自己的“肾”,将土地以绝不相称的代价让给了城市。在这些土地变成了城市的铁路、高速公路或者是工厂厂房之后,农民甚至觉得与有荣焉,自己的“肾”也算是有了个好去处!农民天真地认为这份交换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改变,能够拉近自己与城市的距离,但是结果是怎样的呢? 结果是,刘高兴并没有因为卖了肾就娶到了媳妇,“卖肾的钱把新房盖起来了,那女的却嫁了别人”。刘高兴最后得到只是那两间并没有什么意义的新房和对城市的亲近和迷恋。而当土地变成高速公路之后,农民得到的只是一条更为快捷的前往城市之路,而不是城市认可的“城里人”的身份。城市对“肾”的接受给农民带来了假象,农民以为城市既然接受了他们的“肾”,那么对作为“肾”的原主人的他们也应当是被接受的。所以刘高兴义无反顾地带着五富来到西安,所以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了城市。然而,事实的真相是刘高兴没有看到自己的肾是经过怎样的精挑细选才被选中的。农民们也不知道城市是带着多么挑剔的眼光来筛选着他们的“肾”。他们不知道在城市的眼中,有价值的只有那颗“肾”,而“肾”的原主人是谁,与它没有半点关系。对于城市来说,“肾”并不是连结城乡的纽带,而是一件可供挑选的商品,一旦银货两讫,买卖双方就再不会有任何亲密的联系。

由于显著的城乡差异,使得农民骨子里就有着对城市的向往,所以在农民以为有了“肾”这一纽带之后,农民便觉得终于能够与城市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了。这时的他们被这一喜悦冲昏了头脑,他们看不到城市的谎言和自己的可悲。刘高兴因为这颗捐献给城市的肾,所以觉得自己“活该要做西安人”。他在刚来到的西安的时候,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城市,因此他为城市捡拾街道上被风吹散的垃圾,在城市的桥墩上写上“禁止大小便”的标语,他为维护这个城市的文明和卫生做了所有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虽然他也发出过“一样的瓷

片,为什么有的贴在了灶台上,有的则铺在厕所的便池里”这样对命运不公的诘问,但马上他就以“大树长它的大树,小草长它的小草,小草不自卑”式的自我安慰安抚了自己愤愤不平的情绪;不管城市人如何漠视、轻视,甚至侮辱他,不管城市对他拒绝的姿态是多么彻底,他都未曾因此怨恨过城市,就像他对五富说的“西安城不像来时想象的那么好,却绝不是你恨的那么不好,不要怨恨,怨恨有什么用呢,而且你怨恨了就更难在西安生活。五富,咱要让西安认同咱”。刘高兴接受了这不公的命运,忍受着这些虐待,为的就是这份认同。

这份认同同样也是无数进城的农民工渴望得到的。为了得到城市的认同,进入城市之后,他们积极地改造着自己,他们急于改变自己在农村的生活方式,尽可能的像城市人靠拢。他们从穿着到举止,都在不断地向城市人学习,力图通过改变这些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同时,他们还向城市人学习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就像刘高兴那样,即使物质生活极其贫乏,甚至食不果腹,他也总是坚持在闲时吹吹箫,看看收来的旧报纸,甚至可以奢侈一把,到芙蓉园里旅游一番。农民只能这样靠着自己盲目的尝试,来摸索城市的认同之路。他们试图改变自己的农民意识,试图以城市文明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跌跌撞撞地在城市的边缘和角落里努力着。但是,他们没想到城市的拒绝是那样的顽固,不管他们是怎样的努力,城市依然对他们不屑一顾!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肾”,受到城市的吸引来到城市,接受了尴尬的“城市农民工”身份,最后的结局却像黄八说的:“咱把力都出尽了,狗日的城里人还看不起咱!”“城市因‘现代’的优越在需要他们的同时,却又以鄙弃的方式拒绝着他们。”⑧

即使被如此拒绝着,刘高兴还是坚持留在西安,不是他不愿离开,而是他不能离开,因为除了城市,他已经无处可去了。五富的死正象征着进城的农民回归农村的无望。所以,失去了“肾”的刘高兴只能留在城市,汲汲寻找他的“城里兄弟”,等待着他的“兄弟”认同他们之间的联系和亲情。失去了土地的农民,更是无法再回归农村了。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他们在农村赖以生存的“本”,没有土地,农民还算什么农民呢?所以,他们只能留在城市,只能接受“城市农民工”这个尴尬的社会身份,在城市的边缘和角落,苦苦努力,期待着不知何时会到来的城市的认同。

三、对现下农民生活境遇的思考

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财富的积累,使得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物的包围”⑨,中国社会开始向消费社会转变,身在农村的农民也开始受到影响。一直以来靠土地吃饭的农民在消费时代迅速显示出了相较于城市的弱势地位,农民们也看到了城乡的悬殊差距,改变自身的生存状态成了他们亟待追求的生活目标。所以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成了一名打工者。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外延不断扩展,农村渐渐成了城市的“重工业区”,城市里不容存在的大型工厂进入农村,农民的耕地面积越来越少,这也使得越来越多无地可种的农民为了生计,被迫离家进入城市打工。农村开始出现“空巢”的现象,而城市却“人满为患”。

在这种境遇中,农民面临着多重的生存窘境,如经济的弱势、教育的缺失等等。但在其中最主要一点应该就是社会身份的认同问题。进入城市的农民,往往成了人们口中的“城市农民工”,所谓城市农民工指的是户籍在农村却在城市里工作的人,他们的社会身份既不是农村的农民,又不是城里的工人,这种社会身份的尴尬使得他们在社会上失去了归属感,而归属感的丧失会给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系列的问题,进而影响他们自己的正常生活,有的甚至会对社会产生报复心理等等。贾平凹在《高兴》中对农民进城之后的心理变化做了真实细腻的描写,并且将农民在身份认同上的尴尬和努力也透过刘高兴表现了出来。

城市化的进程已经不可阻挡,农民已经为融入城市交了入场券,那么城市到底何时才能够真正地接纳他们呢?城市农民工们的身份认同的焦虑到底何时才能消失?这些问题都亟待得到答案。

①②③ 李中梓:《医宗必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第6页,第6页。

④ 杨海发、姜殿德、王洪霞:《中医学与西医学“肾”的比较》,《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年第11期,第30页。

⑤⑥ 杨力:《中医肾与西医肾异同》,《祝您健康》2014年第10期,第16页,第16页。

⑦ 贾平凹:《高兴》,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

⑧ 孟繁华:《到“城里去”和“底层写作”》,《文艺争鸣》2007年第9期。

⑨ [法]让?鲍德理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作 者:闫文菲,河南大学文学院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

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身份认同作文通用范文4

题 目 浅谈汉化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意识

——以理县嘉绒藏族为例

专 业 社会工作

院 部 法学与社会学院 学 号 2005160091 姓 名 斯玛乃

指 导 教 师 蒋 斌

答 辩 时 间 2009年5月

论文工作时间:2008年11月至2009年5月 浅谈汉化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意识

——以理县嘉绒藏族为例

学 生:斯玛乃 指导教师:蒋 斌

摘 要:在世界多民族国家中,受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少数民族大都面临文化融合和民族认同的问题。少数民族的汉化现象普遍存在,相对于传统少数民族,汉化少数民族在语言、地缘、经济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出现了弱化和缺失的现象,现在仅有的身份认同方式是在血缘和户籍方面,特别是基于民族优惠政策方面,而基于民族优惠政策的认同方式却存在弊端,比如民族优良传统的丢失、民族多样性的降低、民族文化的消失等。本文针对这些弊端从语言、地缘、风俗等方面提出对策,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汉化少数民族 嘉绒藏族 身份认同意识

On the sense of identity amongst minorities assimilated by chinese Set Jiarong Tibetans in Lixian County as an example

Undergraduate: Si Manai Supervisor: Jiang Bin Abstract: Amongst many multi-natina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 problems of cultural assimilation and ethnic identity confront most minorities as a result of the impact brought by historical changes and social developement.Chinese localized minorities are exist in a great number,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inorities, those Chinese assimilated minorities have shown a weakening and deficiency in areas of geographical,economic life, religion and customs.Only three ways are available now when identifying Chinese assimilated minorities–blood strain, census registry and preferential policy, among which, the last one is highlighted, but there are still drawbacks in it, for instance, the loss of elegant ethnical customs, the decrease of ethnic diversification, the dispear of the ethnic cultures.This article proposes solutions of these drawbacks from aspects of language, geographical and customs, it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ement of miniority ethnic groups.Key words: Chinese assimilated minorities Jiarong Tibetans Sense of identity

目 录

引言……………………………………………………….1

一、关于嘉绒藏族的介绍……………………………………….1

二、少数民族的汉化现象……………………………………….1

(一)全国少数民族被汉化的现象…………………………….1

(二)藏族被汉化的现象……………………………………2

三、少数民族身份认同意识弱化的表现…………………………….3

(一)语言方面的缺失与弱化………………………………..3

(二)地缘方面的缺失与弱化………………………………..3

(三)经济生活方面的缺失与弱化……………………………4

(四)宗教信仰方面的缺失与弱化…………………………….4

(五)风俗习惯方面的缺失与弱化…………………………….4

四、汉化少数民族现存的身份认同方式…………………………….5

(一)基于血缘与户籍方面的认同…………………………….5

(二)基于民族优惠政策方面的认同…………………………..6

五、基于政策的身份认同意识的弊端分析…………………………..7

六、对策……………………………………………………8 结 语……………………………………………………8 注 释……………………………………………………9 参考文献…………………………………………………..10 致 谢…………………………………………………..11

引言

藏族作为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一员,具有其特殊的民族族史。理县作为嘉绒藏族主要聚集地之一,长期以来由于与当地汉民族、外来民族的共同融合,加之经济的发展使嘉绒藏族出现了严重的汉化现象。斯大林关于民族的界定认为:民族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1]而汉化少数民族语言、地缘、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出现了许多的变化。论文在探究汉化少数民族在语言、地缘、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出现的变化,同时剖析汉化少数民族如何意识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并对此提出对策,以适应新时期民族管理的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及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一、关于嘉绒藏族的介绍

嘉绒藏族在学术界一般被认为是藏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邛崃山以西的大小金川河流域和大渡河沿岸。在邛崃山以东的理县、汶川和夹金山东南的宝兴、天全、康定、道孚等地也有分布,约有37万人。嘉绒地区藏语全称“嘉尔木擦瓦绒”,是一个综合山名、水名与自然环境的名称。在小金和丹巴之间有一座闻名全藏的木尔多神山,“嘉尔木” 即此山之山神;“擦瓦”:居住在擦曲河流域的人;“绒”:农业河谷区。嘉绒是藏语对四川大小金川、理县藏族地区以及黑水藏族地区的地名称呼,区域包括今天阿坝州和甘孜州境内岷江中上游,大渡河上游的大、小金川地区。嘉绒成为藏族一个独具特色分支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历史渊源以及特定农耕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宗教、语言、建筑、习俗等方面。唐代吐蕃东进,驻军于大渡河、岷江一带,据险而守,军队与当地嘉良、东女、附国等各土著部落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独特的嘉绒藏族。嘉绒藏族的住房为石砌平顶寨房,墙上涂有白色的太阳和月亮图案。嘉绒话与藏语同属藏缅语系,通行藏文,但是嘉绒独特的方言使别的地区的藏族也很难听懂嘉绒藏语。清乾隆以前嘉绒藏族主要以信仰苯教为主,乾隆平定了大小金川之后,强令“兴黄废苯”,嘉绒十八土司管辖地的所有苯教被迫改宗黄教,但是苯教还是以迎合佛教的方式流传下来。石碉建筑是嘉绒藏族的标志性建筑,古碉文化也是嘉绒文化的重要内容。丹巴素有“千碉之府”的美称,每座石碉上都有历史演进的烙印。这种石碉是战、居两用的垒石建筑。

二、少数民族的汉化现象

(一)全国少数民族被汉化的现象

少数民族的汉化指的是少数民族在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文化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等各方面被汉民族所融合的过程,也是少数民族在以上方面接受汉族的一套价值观的过程。[2]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是由汉、满、蒙、回、藏等56个不同分支民族组成。其中,汉族居于主体地位,相对而言其他55个民族应属于所谓的少数民族。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关系,使汉族不仅在人口,地域 等因素中占据主要地位,而且在民族文化交融中处于绝对优势。而相对落后的各个少数民族则在不同程度上效仿汉族的制度、风俗等较为先进的方面以促进自身的发展。但是,随着当今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汉化”的步伐也大幅加快,直接动摇各个少数民族自身文化的独立基础,出现了少数民族被汉化的现象。

比如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也是少数民族汉化的一个典型。“壮族的传统文化在流失,而这种文化流失现象只要稍微留意一下,相信每个人都能感觉到,在衣、食、住、行、语言等方面出现了汉化现象。”[3]“阿昌族从明清以来就深受周围处于强势地位的汉族和傣族文化的影响,其社会发展基本上就是这种情况的结果。从地理位置来看,阿昌族正好处于汉族和傣族之间的缓冲地带或直接被其所包围,因此与周边的汉族和傣族之间既有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也有婚姻关系的存在。在族群认同的过程中阿昌族容纳了汉、傣等民族的新鲜血液,形成了典型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民族共生格局。”[4]

民族服饰则从另一个方面具体的表现出各个少数民族的汉化现象,经常会看到日常生活中的少数民族身着便于活动的汉化服饰,而佩戴本民族特色的饰品,这是不同文化的交叉在服装中的体现。比如“云南独龙族其传统服饰只有一条自织麻线条纹图案的长毯系扎在身上。”[3]而今天的独龙族人们随着经济的发展,他们多穿汉族的服饰,而独龙族唯一的服饰,独龙毯已经成为了他们服装上的装饰,亦或是民族的标志。少数民族的服装正受到汉族服饰的冲击,服饰汉化的现象正日趋加速。

从以上的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人口较多的壮族还是人口较少的阿昌族都正处于汉化的现象,而各个少数民族的服饰则受到了更多的汉化现象,综上所述,全国少数民族都存在汉化的现象。

(二)藏族被汉化的现象

藏族作为少数民族中的多数民族,加之其特殊的风俗、人文环境影响,长期以来一直备受关注,现在越来越多的内地汉族人来到藏族居住区工作或经商。由于受到汉文化的渲染,很多藏族年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无疑加快了藏族被汉化的脚步,势必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上发生根本的变化。由于生活环境、外来文化、经济发展、物质条件等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的影响,藏族汉化尤为突出,藏族传统习俗似乎已经在当地无法继续延续。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藏族与汉民族的通婚、藏族姓氏的汉化、藏族交流语言从藏语为主转变为汉语为主藏语为辅、婚丧嫁娶习俗的汉化、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等。特别值得一提是现在许多藏族把自己独特的藏历新年抛置脑后,陶醉在农历春节的贴对联、挂门神、吃饺子的欢庆气氛中。有些地区就从未有过藏历年!由于生活环境、外来文化、经济发展、物质条件等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的影响,藏族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汉化趋势。

三、少数民族身份认同意识弱化的表现

斯大林关于民族的界定认为:民族是人们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那么根据斯大林的定义汉化少数民族在其语言,地缘,经济生活以及共同文化上出现了那些变化呢?

(一)语言方面的缺失与弱化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曾作为该民族主要交际工具,在人际交往、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嘉绒藏族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里,作为双语民族,在其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道路中,形成一个突出特点,即经历以嘉绒藏语为主到藏含汉语言文字并用,再到以汉语汉文为主,最后由汉语汉文取代嘉绒语言的过程。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语言,中国的少数民族也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比如彝族有彝语、壮族有壮语,而藏族也有自己的语言比如前蔵语、后蔵语,安多语、嘉绒语等。并且各少数民族都以对本民族语言的掌握、运用作为对本民族身份认同的最重要的表现。理县传统上的藏民以嘉绒藏语为主要的交流语言。而现在理县许多年轻嘉绒藏族的婚恋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不再恪守上一辈的包办婚姻和受制于宗教信仰,他(她)们开始自由选择自己的婚姻和生活,从而导致与汉族的结合越来越多。由于与汉族结婚后,为了避免在语言交流上出现的障碍,汉语就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交流语言,从而丧失了学习和使用母语的环境,久而久之,乃至下一代,藏语在他们的生活中越来越远,不懂母语的人越来越多,再加上从小所受教育和所处环境,汉语就势必代替了藏语。由于婚姻、环境、时代等方面的影响,理县汉化的藏族共有的语言基本上为汉民族语言。其中一部分汉化藏族在对藏语的运用掌握方面基本是处于语言缺失状态,对于这部分汉化藏族而言嘉绒藏语已经变得很陌生,汉民族语言则成为他们交流的主要工具。其中另一部分被汉化的少数民族虽然对藏族语言有一定方面的掌握,但这方面都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诸如,碗、筷以及最基本的礼仪方面的知识的语言,而且对这类掌握了语言的用法但所说的语言语调基本上是不顺畅的,且语法基本是错误的。

(二)地缘方面的缺失与弱化

地缘是少数民族传统意义上身份认同意识的表现方式之一,传统上少数民族都是具有共同的聚集地,比如理县的甘堡藏寨,米亚罗的八角雕藏寨,以及夹壁乡的土司官寨,聚集地在一定方面也是身份的象征,而汉化少数民族对聚集地的意识却很模糊或者说是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汉化少数民族大多与这些藏族聚集地分割开了,汉化藏族在理县多居住于理县县城周边,以及在各乡镇的汉民族聚集地中,在这样的环境中汉化少数民族对地缘所代表的身份认同意义越来越淡薄。我们也发现许多在外求学和打工经商的人都有一个同样的经历。当在外地被人问自己来自何方才会想起自己来自一个藏族聚集的地方,才会 意识到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而一直在大城市中长大的汉化藏族对这种地缘所代表的身份认同意识有着缺失的表现,即使被问及父母的籍贯,或者直接说出藏族聚集地的名称时他们也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

(三)经济生活方面的缺失与弱化

在传统上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共同的经济生活方式,比如藏区的“二牛抬杠”是四川藏区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的耕作方式,但于此同时宗教信仰对农业耕作影响较大,为农牧民的生产规定了种种的禁忌,如不准开种“神山”或放生地,不准开挖矿藏和伐木,不准除虫、打猎、捕鱼以免杀生。不准兴修水利、饮水灌天,以免淹死虫蚁。请喇嘛念经防御自然灾害和祈祷神灵保佑。传统意义上的藏族以牧业为主要经济生活方式,手工业不发达,多为满足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藏民的副业门路广,有挖药、狩猎、采金、烧炭、驮运等。挖药是农牧民的主要副业,也是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汉化少数民族在经济生活上与传统的藏区经济生活有许多缺失与弱化的表现。比如藏区传统的“二牛抬杠”耕作方式已经不在是汉化藏族的主要耕作方式,汉化藏族接受外来先进技术,其耕作方式加入了外来的先进技术。而宗教信仰对农业的影响,汉化藏族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之中。对汉化藏族而言所谓的“神山”已不存在于他们的思维之中,对于他们而言“生地”只要不违反国家政策就会开发。而今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理县许多地区开始种植蔬菜,而蔬菜的种植就不可避免除虫。由此在经济生活方面汉化藏族与传统的藏族而言出现了许多汉化的现象。

(四)宗教信仰方面的缺失与弱化

在我国,宗教与少数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特殊联系。宗教浸染着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语言、体育、绘画、医药、建筑、生活习俗等各领域。有的民族习俗与宗教交叉、融为一体,不分彼此。有的原始宗教与封建迷信活动混在一起,不易分清。[6]由于宗教对少数民族有较大影响,宗教渗透到他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的影响远超过其它文化的影响,致使这些民族在心理素质、文化习俗等方面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宗教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而理县地区的嘉绒藏族的具有有以下传统宗教习俗: 传统上的藏区人们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在颈上系**做的“松旺”。对于一般的信徒而言其修行的方法有礼敬、供养和诵经,并逐渐成为藏族在日常生活中对佛、菩萨的信仰崇拜习俗。其中还包括献供、磕头、转经论、诵经、放风马、挂经幡,煨桑等宗教习俗。[7]而宗教对汉化藏族影响有减弱的趋势,无论是对他人宗教行为一般意义的认同上,还是自身的宗教态度和宗教行为倾向上,都可以看出这一点。许多汉化藏族人认为不但自己有钱后不愿意拿出一部分捐给寺院,而且也不赞成把家中的钱捐给寺院。同时,他们对“为众生而祈祷”的磕头行为和转经轮行为不能理解,而且其中一部分人对宗教生活中最重要的**转世的传统也表示了怀疑。[8]

(五)风俗习惯方面的缺失与弱化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从另一个方面表现出了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意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比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羌族的“挂红”等等,在传统上藏族也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理县地区的嘉绒藏族除了信仰藏传佛教之外,也存在民间原始崇拜与信仰,而对山神的崇拜是藏民原始崇拜的基础,甘孜州境内的康定县塔公区的“夏雪雅拉嘎波”(东方白牦牛神山),是全藏区与冈仁波齐峰齐名的四大神山之一。在小金和丹巴之间有一座闻名全藏的木尔多神山,“嘉尔木” 即此山之山神,是理县等地嘉绒藏族的神山。神山的崇拜要对神山进行祭祀和供奉,在神山上挂或散放“隆达”堆置“玛尼经堆”等。除了对神山进行崇拜外,还有对水的崇拜,其崇拜方式与对山的崇拜方式大概一致。藏区除了对自然界的崇拜外,还有祖先崇拜现象,崇拜祖先的灵魂以及对祖先的英雄崇拜。而理县汉化嘉绒藏族对与这一系列的崇拜表现的很冷淡,比如说对四大神山的名字,许多汉化藏族都不能说出其名字以及具体的地址,许多汉化藏族对于山神的崇拜所进行的祭祀和供奉已经不在举行,即使在神山上挂或散放“隆达”堆置“玛尼经堆”也只是居于形式。

传统上藏族父母都是请喇嘛或**为子女赐名,并且藏族是没有姓氏的,而在现在父母在给子女的藏族名字之前加上汉族姓氏,或者干脆起一个汉族名字。比如父亲的名字为“汪尔甲”,其女子的名字则为“汪雪莲”;父亲的名字为“斯玛郎”,其女子的名字则为“斯娜”或者“斯浩”。因而不能单纯的通过名字来辨别藏族身份。在婚丧嫁娶习俗也发生了不少的改变。如婚俗,模仿汉族简捷的婚庆仪式,丢弃了藏族传统的骑马嫁娶、唱哭嫁歌、坐“雍肿”、膜拜灶台等习俗,代替的是高档西装、婚纱、酒店司仪、洒礼花等等。再如丧事,虽然保留了一点藏族宗教习俗,但也依照汉族习俗穿孝服、守灵、做棺材、土葬,清明节时上坟烧纸、上香等等。由于经济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现在的好多藏族年轻人已抛开了青稞糌粑、酥油茶、酸奶和牛羊肉的传统饮食习惯。品味着生猛海鲜,体会着西装、休闲服带来的时尚,享受着霓虹灯下卡拉OK、迪厅带来的刺激,享受着桑拿、按摩带来的惬意。

从藏民族的过节礼仪方面来讲,如转山会,黄龙寺庙会,牧民节,看花节等一系列藏民族特有的节日 [9],并且传统上的藏民族还有插屋顶旗的习俗,而被汉化的藏族对与这一系列应该是藏族所独有的节日抛置脑后,陶醉在农历春节的贴对联、挂门神、吃饺子的欢庆气氛中。有些地区就从未有过藏历年!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汉化藏族在语言,地缘,经济生活以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经过这一系列的变化,汉化藏族已经很难自觉的意识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那么汉化少数民族在什么情况下能意识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呢?

四、汉化少数民族现存的身份认同方式

(一)基于血缘与户籍方面的认同

血缘与户籍方面的认同是汉化少数民族现存的身份认同方式中不可改变的 方面。无论汉化少数民族是否意识到了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在其身上所流淌的藏族人的血液是不可改变的。在中国证明自己的身份就是户籍,户籍上的籍贯在任何时候都有意或无意的提醒我们的民族成份,以国家民委、国务院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联合于1990年5月10日下发的《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份的规定》为例,对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份的问题作了如下规定:(1)确定公民的民族成份必须以国家正式认定的民族族称为准,不得以国家未确认的族称为自己的民族成份。(2)个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父或母的民族成份确定。(3)不同民族的公民结婚所生子女,或收养其他民族的幼儿(经公证部门公证确认收养关系的),其民族成份在不满十八周岁以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满十八周岁者可由本人决定,年满二十周岁者不再更改民族成份。(4)不同民族的公民再婚,双方原来的子女如系幼儿,其民族成份在十八周岁以前由母亲和继父或父亲和继母商定;双方原来的子女已满十八周岁的,不改变原来的民族成份。(5)不同民族的成年人之间发生的收养关系、婚姻关系,不改变各自的民族成份。(6)原来已确定为某一少数民族成份的,不得随意变更为其他民族成份。所以说无论汉化少数民族是否意识到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在看见自己户籍的时候就能意识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无论汉化藏族是否意识到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其血液和户籍的认同是不可改变的一个方面。

(二)基于民族优惠政策方面的认同

首先从就业机会而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政府的有关法律规定: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各级行政首脑官员必须选自当地的自治民族,在公务员录取时优先招收当地自治民族。积极扩大少数民族干部的数量。在招工、征兵及招收其他各种工作人员时,在民族地区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少数民族或给予适当照顾。除《民族区域自治法》对民族自治地方民族干部配备的法律规定外,国家还制定了其他相关政策来拓宽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渠道,如1993年颁布的《城市民族工作条例》规定,在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城市的人民政府、少数民族聚居的街道办事处,以及直接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服务的部门或者单位,也应当配备适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

其次从教育机会而言,国家针对少数民族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如适当放宽少数民族入学年龄、免收杂费、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特殊措施,在民族地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通过创办民族大学和民族学校,在普通高中等学校举办民族班,为少数民族学生专门举办预科班,设立寄宿制民族学校等,发展各类民族教育;在招生录取时对少数民族学生给予适当照顾,主要是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时对少数民族考生放宽录取标准条件;实行民族语言教学和双语教学等。

再次从婚姻与人口政策而言,国家在保证婚姻、计划生育的基本政策在民族地区有效推行的同时,还针对各民族特点制定和实施了一些特殊政策。在结婚年龄上,各民族自治地方根据《婚姻法》均制定了变通条例或补充规定,一般规定“男不得早于20周岁,女不得早于18周岁”,比《婚姻法》规定的年龄低 2周 岁。在计划生育上,虽然少数民族与汉族一样也实行计划生育,但国家规定少数民族计划生育的具体政策可比汉族适当放宽。另外,我国根据各民族的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的计划生育政策,具体要求和做法由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总的原则是,人口密度大、资源相对不足的地区与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的山区、林区、牧区有区别;城镇与农村有区别:边境地区与内地有区别。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传统的民族群体对于本民族的认同主要源自血缘与文化上的认同基础,而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民族成份”制度将民族认同同国家制度联系起来,使得民族作为一种社会身份被以法律、规章的形式确立、固定下来。这样,少数民族成员从出生申报户口、上学、就业到结婚等,不断在确认着自己的“民族”身份。同时,通过实施与“民族成份”制度相联系的民族优惠政策,少数民族的“民族成份”又同自身的利益联系起来,这进一步体现了了汉化少数民族群体的民族认同选择。上述选择除受国家民族成份规定影响外,也同国家实行的针对少数民族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相关。直至今日,作为个体而言,汉化少数民族是在需要填表登记时才知道自己的“民族成份”的。许多年轻的汉化嘉绒藏族是在上学报名时才知道自己是藏族。

五、基于政策的身份认同意识的弊端分析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汉化藏族意识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除了血缘与户籍不可改变的认同方式外,汉化藏族意识自己的少数民族大多是在涉及与自己有关的优惠政策时才能意识。那么基于政策的身份认同意识会产生怎样的弊端呢?

首先,民族的优良传统丢失。少数民族具有许多的优良传统,比如说藏族就有称“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能歌善舞的优良传统,而汉化藏族基本已经失去了这种优良传统。传统上的藏族俗有豪爽,耿直等性格特征,而汉化藏族的这种性格基本是处于了弱化的状态。因而我们说少数民族的汉化有使民族优良传统丢失的趋势。

其次,民族多样性也降低了。按中国传统习俗一个家庭孩子的族别通常与其父亲相同,但在理县地区则有一个现象,即一个汉民族男子与少数民族女子结婚通常他们孩子的族别都是少数民族,然而孩子接受的基本上是汉民族文化,因而不能自觉的意识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但作为家长则认为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文化,能否意识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并不重要,为了孩子能在以后的考试、招工、招干以及其他方面的到一定的优惠政策于是其户籍族别为少数民族。基于这样的原因在近年来少数民族的人数逐年上升,但接受少数民族文化的人数却不多,少数民族传统也丢失于此同时带了的是民族多样性的降低。

再次,少数民族文化将会慢慢消失,对文化,历史,音乐,民俗等研究造成极大的损失。综上所述我们可看出少数民族接受少数民族文化的人逐渐趋于减弱的状态,汉化少数民族基于政策意识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并且在语言、地缘、经济生活以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的弱化和缺失的表现。而少数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是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随着少数民族汉 化人数的增多,对民族文化的弱化和缺失的表现,少数民族的文化慢慢消失,对文化,历史,音乐,民俗等研究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六、对策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汉化少数民族基于政策的身份认同意识,对少数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对这些方面的弱化和缺失的表现,提出以下对策:

(一)在语言方面,可以用计算机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此外,还应该用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手段对语言进行保存。嘉绒藏语属于藏语中的土语,没有文字,其传承只能依靠口传,因而对于嘉绒藏语的保护对策具有特殊性,就需要依靠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手段对语言进行保存。

(二)在地缘方面,建立专门藏寨,保护民族传统。建立专门的藏寨加强民族之间的交流、增强民族凝聚力,于此同时通过藏寨的建立,开发藏寨旅游,由此来提高少数民族的收入。

(三)在风俗习惯方面,加强少数民族后代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加强对文化,历史,音乐,民俗等方面的学习与传承,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减少少数民族文化、历史、音乐、民俗方面的损失。少数民族文化、历史、音乐、民俗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通过对此的保护减少损失,通过对文化的了解,学习,由此加强民族多样性。

结语

汉化少数民族在语言,地缘,经济生活以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并出现了弱化与缺失表现。由于这一系列的变化是汉化少数民族已经很难自觉的意识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而是在通过不能改变的血缘和户籍才能意识,特别是在基于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是才能意识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而基于民族政策的少数民族身份意识却出现了较多的弊端,比如民族的优良传统丢失,民族多样性也降低了,少数民族文化逐渐消失等。随着少数民族汉化趋势的加强,民族文化的弱化和缺失表现越来越严重,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音乐、民俗等的保护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因此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采取有利的措施,保护少数民族优良传统、少数民族多样性和少数民族文化,并且使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真正建立在传统的文化基础之上。

注释

[1]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294. [2] 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38. [3]平果梦子.壮族的严重“汉化”令人担忧[EB/OL].,2009-4-2.

[6] 杨岭多吉.四川藏学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37..[7] 徐君.四川藏族风情[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0:23-25.

[8] 王亚鹏,万明钢.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2003,4: 56—66. [9] 徐君.四川藏族风情[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0:23-25. 参考文献

[1] 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 余海波.纳西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意识[J].2008. [3] 徐君.四川藏族风情[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0. [5] 钱超英.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J].2000,4.

[6] 菅志翔.民族优惠政策与民族意识——以保安族为例[J].2008,1.

[7] 白志红.藏彝走廊中“藏回”的民族认同及其主体性——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藏回”为例民[J].2008,4.

[8] 《阿坝藏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阿坝藏族自治州概况[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1996.[9] 朱宁虹.中华民俗风情博览节日娱乐[M].中国物资出版设,2008. [10] 九月,赵剑峰.民族身份对我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EB/OL].

[11] 谷禾,谭庆莉.学校教育与云南跨境民族身份认同的塑造[J].2008.[4] 王亚鹏,万明钢.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2003,4.

致 谢

本论文是在蒋斌老师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蒋斌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蒋斌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蒋斌老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蒋斌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本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法学院所有老师的关心和帮助。在此感谢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

在四年的学习期间,得到各位同学的关心和帮助,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是无法完成我的学士学位论文的,同窗之间的友谊永远长存。斯玛乃 2009年5月

身份认同作文通用范文5

身份的嬗变,认为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主体很可能产生一种分裂的文化身份认同,引起急切的身份焦虑,造成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多元文化背景使奥巴马在逐渐理解和包容中,建立其自己独特的文化身份认同。

        【关键词】 奥巴马;文化身份/认同;构建

        一、引言      

        文化身份/认同近年来备受关注。作为文化研究的一个分析工具,身份是一个族或个

体界定自身文化特性的标志。身份不是由血统决定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身份的形成是具体的历史过程,特定的社会文化以及政治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特定历史社会中不确定的主体的身份特别有考察的价值。

        对于社会历史中不确定的主体,他们的多文化背景使他们觉得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了解两个世界,却不属于任何一个世界。不同的文化背景集结与一身,不同的社会影响同时呈现于眼前,认同与反叛的心理矛盾纠结在一起,他们无法完全融合于任何一个文化环境,也无法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

        总之,无论对于曾经被边缘化的奥巴马个人而言,还是对于整个被边缘化的美国黑人体来说,探讨其个体或是整个体的身份认同和构建问题都是很有价值的课题。      

        二、巴拉克•奥巴马的文化身份认同与建构      

        巴拉克•奥巴马出生于夏威夷,父亲是肯尼亚黑人,母亲是美国白人,继父是印度尼西亚人。奥巴马6岁随母亲到印尼与继父一起生活,后又回到夏威夷跟祖父母生活,之后到美国生活工作,期间到肯尼亚生活过一段时间。亲身经历多元文化的差异,奥巴马成为具有非洲身,亚洲心,美国精神的混合体。在不断的了解、思考和适应的过程中,奥巴马最终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文化身份:各人种混杂的大熔炉—美国的总统。

身份认同作文通用范文6

文化是一片,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它是民族之魂的源源流长,是国家兴亡的根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灵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灵魂之源,一个国家的兴旺,除了文化,就是文字。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文化的精髓是“文学”、“思想”、“精神”、“思想”等等。中国是一个文学界最伟大的国家,也是一个最古老、最古老、最古老的国家,文化的内涵是丰富而深远,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基石和精神支柱。

古往今来,文化的精髓是:精神、思想和思想的统一。我们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精神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们都是一种精神的凝结,一种智慧的凝结,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民族自信与自豪的力量。

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精神,是一个民族文明的精神基石,是一个民族文明的精神载体。我们要把它看成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精神财富、思想根基和精神支柱。在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中国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身份认同作文通用范文7

单纯就“认同”一词进行阐述,我认为这一个词语就蕴含两方面的意思:认可、同意。一些同学可能会说了,认可、同意不都是一个同意的意思吗?

实际上看,不是这么简单的。认同,有着比同意更进一步的意味。我们说同意,往往就是别人提出一个要求、一个建议,你同意去执行,这就是同意。而认同有着两方面意思,第一是认可,就必须要判断者首先清楚明白地认识到这个事情。第二才是同意你去执行。

我们单纯从字面意思上来说,认同就是一个较为谨慎的、官方的’词语。通过对于“认同”字面意思的了解,再折射我们生活当中,我们就不难发现很多生活上犯错误的事情均是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很好的认同所造成的。

生活当中一部分人在从事某些工作时候,在没有认识问题清楚之前就盲目地同意了,这就导致了错事的 产生。

所以,同学们我们一定要把关好自己的工作、生活,凡事需在得到“认可”以后才开展进行起来。

身份认同作文通用范文8

文化认同是指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在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是对人的精神存在作出的价值肯定,它主要通过民族本身的特性、习俗以及生活方式,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流传至今,融合了人们的各种认同,从而阻止了不同的认同之间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的成败取决于诸多因素,加深对不同文化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微观文化知识的了解,才能有效顺利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民族优越感是影响跨文化交际双方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几乎所有的文化传统都标榜自己的价值,所有的民族都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天然的优越感,主观盲目地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信仰都是正确的,并觉得自己民族的一切都优于其他民族客观存在。民族优越主义者固守自身文化方式,盲目排斥甚至压制其他文化,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果交际一方有意忽视与自己不同的文化与习俗,那么双方的交际沟通就会出现障碍。

固定思维模式和种族偏见是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主要思维定式。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不可能有一个一切社会都承认的、绝对的价值标准,更不能以自己群体的价值标准评价别的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的固定思维模式和种族偏见容易对其他文化产生否定反应。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首先要承认和接纳人类的多样性,给予不同民族、种族和文化群体平等的地位,倡导文化平等、宽容与尊重,彻底去除民族差异和种族偏见。

中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个人价值因素。价值观是文化中最基本的部分。由于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其文化思想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思想意识中,其社会关系更强调人性化和共存化的相互帮助与协调关系,这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潜能、个人目标和个人利益等显然不同。但交际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都是本民族价值观的反映,因此不同的价值观在跨文化交际中必然会产生文化冲突,从而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不仅是生活习俗和语言行为的差异,也包括个体思想观念的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场合中,宜遵循文化交际原则,努力寻求一种符合各自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跨文化交际路径。

加强教育在文化认同中的培养和引导作用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途径。教育具有选择、传承和传播文化的功能。提高社会交际的水平是实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西方社交礼仪既有一些共同之处,也有许多差异。交际双方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应该了解对方的民族特点、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等相关知识,并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对方的生活与语言习惯,求同存异,实现有效沟通的目的。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平等与等级观念、时间概念、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等,以获得对方的满意和认可。

身份认同作文通用范文9

青春期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也是他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在青春期,青少年正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希望被人认可和尊重。

归属感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的感觉,以及与他人的关系和归属感。青少年在青春期经常会感到失落、孤独和困惑,因为他们正在寻找自己的身份和社会角色,试图找到一个在社会中被认为有价值的地方。因此,归属感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身份认同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感受,包括相信的价值观、世界观和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青少年在青春期面临着许多影响他们身份认同的因素,包括家庭、同伴、学校、文化和媒体等。他们需要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验来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

在青春期,有些青少年可能会有问题,例如拒绝接触社会、无法适应新环境、对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感到困惑、对未来感到迷茫等。针对这些问题,家庭、同伴、学校和社区应该为青少年提供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社交网络,加强自尊和自信。此外,父母对子女的支持、理解和鼓励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掌控、自我决定、自我管理和自我表达的机会。

总之,青春期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是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具有积极和适当的支持和引导的家庭、学校和社区可以帮助青少年实现身份认同和自我发展,进而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社会成员。

身份认同作文通用范文10

认同权威随笔

一个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的人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最容易引起别人的重视、认可、模仿,这就是权威认同,而它所产生出来的社会效应即权威效应。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就曾向世人宣示:“走吧,跟着权威!”这似乎已经揭示出了人类的一种普遍本性,以及权威在人类群体中的重要性。这究竟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

“权威效应”普遍存在于社会,这其实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服从行为,他们之所以那样做,主要是担心不服从会带来一些自己难以承受或不想面对的恶果。在诸多情况下,这样的目的性会产生两个完全对立的后果,也就是说,服从权威可以带来双面性的效应。

服从权威并非一件坏事,也不完全会造成什么消极的后果,比如,服从国家的法律法规,权威人士倡议的社会公共准则等,就会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服从于父母的`教导,老师的批评会使一个人更健康完美地成长;服从于上司可以得到加薪、升迁的机会。这也就是一种“赞许心理”在激发和驱动。反过来说,一个人若是违背这些规则,就会带来一系列消极的效应,尽管其中有些结果对服从者来说会带来暂时的积极效应。

很多人在为自己的罪责、做过的愚蠢的事情开脱时,常常以“我只是跟着别人这样做”的借口来开脱。作家斯诺也曾说:“更可怕的犯罪是以服从而非反抗的名义实施的。”在这种语境下,此人就把自己跟从的人视为一种权威和责任的全部背负者。这也恰恰说明了服从权威会带来的第二个好处,即人们对于权威的服从有时能逃避一定的责任,并以此来减少自己的罪责感。这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组织惨无人道地谋杀了大量无辜的人民。还有的一种权威服从就是“确保安全”心理。执行者本身就是一个缺乏主见或对某项事情无知的人。他的服从主要是认为权威人物有一定的正确性,能产生一个更可靠、保险的系数,以此来给予心灵上的安全和慰藉。

不管多么简单的定论我们都不能凭借主观臆断,即使是服从权威或权威效应的确存在,但没有经过严密的实验研究和理论论证,还是不能妄断其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对于“服从权威”——人类的这一特性。

在职场中,上司若能将权威效应发挥得恰到好处,往往比命令和规章制度更具掌控力。对于权威效应的发出者来说,如何利用好它将是一个难题,因为人人都愿意服从权威,如专家、领导、英雄,而人人都可能会怀疑权威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在现实生活中,权威效应无处不在,而且影响广泛。但对于普通人,没有专家的博识、政治家的手腕、名人的魅力,难道自身就无法发挥权威效应了吗?不是的。当你和陌生人第一次会面,你无可挑剔的礼仪就是在树立权威;当你在和客户谈判时,不偏不倚地解决了一个尴尬,你就为自己赢得了一份威信;当你在一位年轻人面前,即使是“蜻蜓点水”地介绍了自己的人生经验也是在赢得一份尊重;当你在演讲中能拿出自己的实战心得,就会赢得更多人的支持。 所以,权威效应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适用,都可以利用它来说服他要征服的人。

身份认同作文通用范文11

我一直以为我的教育是从儿童时代起,从我们的孩子开始,从儿童到儿童,从儿童开始,从儿童开始的,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孩子,而非是培养孩子的能力,而是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是孩子能够自力更生,能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的培养。我们的父母和教师都认为孩子的能力是有差距的,是没人要求的,所以我们一直认为我们的孩子会很好的发展,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都有所差异,每个个体的身边有不可复制的因素,我们的孩子也不尽相同,我们的老师也是如此。

在这本书的第十五章中,作者提出了“认可”的重要性,我认为这个标题也让我想到了我们的孩子们,他们都是很喜欢做一些小小的事情,有时候会很喜欢,而有的人做的不好或者没事情时会感到无力,所以我们的老师和教师应该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和宽容,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而不是一味的去指责孩子的不对,而是去指责那些不懂事的,他们的行为有时候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因为他们的行为有时候我们也是不理解的,但是这样就可以让我们对孩子们少一些伤害。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作者的教育理念是很棒的,我们的老师也是很有爱的,因为有了他们,作者和我们一样在成长。

身份认同作文通用范文12

认同

常常听到长辈们说:“中国是个人情大国,走到哪儿都得或多或少地讲点人情。”对此观点,不敢认同。

诚然,中国经历了漫长的“人治”时代,重人情轻道理的观念根深蒂固。也许正因为这样,重人情千百年来逐步形成了一种人的文化、社会的文化,甚至是国家、民族的文化。帝君主身边有宠臣,父母膝下有宠儿爱女,感情的亲疏,确实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一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俗话说“虎毒不吃儿”,身边至亲近的人,当然也是至可信赖的人,这确是无可厚非。记得在看一部电影时听到这样一句对白:“中国人和洋鬼子有什么不同?就是中国人有人情味!”这句话我记忆犹新,我常常为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有机会体验人情味这种炎黄子孙所独有的文化而自豪。

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所学的知识的增多,我对“人情重于道理”、“不讲人情”处处路难行”这些看似实在的论断产生了怀疑。社会上充满了情与理的抉择,我们应该怎样去作出判断?是讲人情,还是重道理?我深切感受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感情亲疏不应继续成为正确认同事物的障碍,信奉道理在我这个涉世未深的青年人眼中是应当高于一切的。

最近湖南省掀起了向郑培民同志学习的活动,有记者便专门采访了他的家人。其中,他儿子的一番话令我深有感触。他说:“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想过要凭借父亲的职位去帮助自己干什么,走进社会后也没想过靠关系,因为我知道一到了父亲这一关,我肯定是过不了的。”感情亲密,并没影响郑培民清醒认识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他没有因为个人利益而抛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旧踏实勤恳、无私奉献。他们父子的这种高洁情操,在当今社会实属难得。

尽管中国有悠久的“人情大国”的历史,虽然把“重人情轻道理”变为“道理高于人情”这条路十分漫长,也将会十分难行。但作为未来社会主人翁的我们,拥有决心,拥有魄力,必定会将这条真理之路走阔、走好。我坚信,面对情与理并不难作出抉择。感情亲疏将不会成为我们新一代接班人正确认同事物的障碍!

与我有关

不知何时,这样一句话时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与我无关”。于是,光天化日之下,有人抢劫行凶,肇事逃逸,你低头匆匆而过,“与我无关”,明哲保身为好;于是,雪灾、地震的捐款中一毛不拔,助学救贫的基金你一分不捐,与我无关嘛!然而,真的如此吗?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先生的警戒之言回响耳畔,“与我无关”?不,你并非生活于真空的瓶子之中,世态冷暖、国家兴衰与你息息相关。“与我无关”不过是懦夫自保的借口,不过是麻木者自我安慰的理由;在道义与责任的拷问下,这些搪塞之辞就如阳光下的积雪,转瞬即逝,根本立不住脚。

社会就像一个日夜不息、运转不停的机器,每个人都是其上一颗不可或缺的螺丝钉,如果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衰果真与你无关,那么,你的作用又在哪里?你人生的价值又如何体现?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拥有国家责任感,才有了屈原的《离骚》,才有了文天祥的《正气歌》,才有了梅兰芳的蓄胡罢演,才有了刘和珍的为民请愿……爱国主义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国家责任感是责任意识的最高境界。

或许你又会说,我对于社会不过是一粒沙,微不足道,不过是一滴水,平凡无奇。国计民生的大事,我的努力不过九牛一毛,雪灾、地震的大难,我的付出也不过杯水车薪,无力回天。然而,朋友,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再大的困难除以十三亿也会变得可以承担,再小的奉献乘以十三亿也会变得重如泰山。你的一小步,对于社会就是一个飞跃,为什么不把自己纳入社会这架机器,发挥自己的作用呢?或许我们很难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但我们可以坦然地告诉子孙,我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了应有的贡献,我无愧于心。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从中我们看到了强烈的责任感,一种以天下兴衰、民间疾苦为已任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让鲁迅先生登上了二十世纪的巅峰,祓除苦痛,医治创伤。当他身披“民族魂”的大旗远去时,华夏的青史上也早已刻下了他的功勋。

朋友,放弃那看似充分正当,实则软弱无力的借口吧,那只是掩耳盗铃的自我安慰;重拾那被人忘却但日益重要的社会责任感吧,这才是中华民族再次崛起的阶梯。

在他人遭受欺侮时,请出手相援;在他人深陷苦痛时,请以爱呵护;当国泰民安时,我们才能自豪地宣布,这与我相关。

身份认同作文通用范文13

家庭对个人身份的情感认同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境之一,家庭对个人身份的情感认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身份认同不仅与家庭成员、家庭经历和家庭背景有关,更是与从小到大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影响密切相关。

首先,家庭是一个人最初的社会生活环境,亲人们的言传身教、家庭文化与价值观念,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个体的性格、智力和行为特征,进而影响其身份认同。如果家庭环境稳定和谐、互相尊重和支持,将会给予个人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身份认同,反之若家庭环境不和谐,个体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无望沮丧的情境下,将会给身份认同带来负面影响。

其次,家庭的地位、文化背景以及传承的历史都对个人的身份认同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家庭成员间互相传承家族的历史,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这些传承会被视为传统的高贵的文化,这些传承和文化能够传承给后代,尤其在今天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更加重要。而由于存在着家庭成员的不同文化和背景,造成的理念上的差异,对于专注于个人身份认同而言,会打乱自我认同的秩序,使自我价值观的统一性发生紊乱,甚至会产生社会排斥心理。

最后,家庭成员的教育方式和行为习惯影响着个人的价值观,尤其是对年幼的孩子,这些教育方式和行为习惯会成为孩子一生中的基础、根本、习惯,特别是早期经验,形成了自我意识的初步轮廓。父母是孩子的主要教育者,他们教育的方式和态度,语言和行为等等,都会在家庭中形成重要的样板,使孩子逐渐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和世界观。

总之,家庭对个人身份的情感认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从小到大接受的家庭环境、家庭文化理念、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都对个人的身份认同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家庭对个人身份的情感认同的作用,努力打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营造丰富多彩的家庭文化氛围,把握好教育的机会,引导孩子形成积极健康的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作文通用范文14

探索青春期的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

青春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它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是身心发育、认知发展、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对自己的生活、价值观和目标进行思考和探索,逐渐建立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存在、特点、能力和感受进行的认知和评价,是自我发展的基础。在青春期,由于身体和心理的变化,青少年开始感受到独立性和自主性的需要,开始寻找自我,尝试挑战成人世界和社会规范,追求自我实现和价值认同,这都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

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自我形象、角色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意识和认同,是构建自我意识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成分。在青春期,青少年开始对自己的社会地位、性别、文化背景、族裔和信仰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开始构建自己的身份认同,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然而,青春期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困惑的阶段。在探索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的过程中,青少年可能遇到自我怀疑、自卑、孤独、彷徨和焦虑等负面情绪,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家庭可以从关爱、引导、支持和尊重的角度来协助青少年发展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学校可以提供适当的教育、培训和资源,帮助青少年发挥自身优势和才能;社会则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发展机会和资源,让青少年在不同领域进行实践和探索。

总之,青春期的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是人生中必须经历的过程,是成长、发展和成为自我的关键步骤。青少年需要接纳自己,做到自信、坚定和积极,勇敢地面对和克服内外部的各种挑战,成为有思想、有情感和有责任的独立个体。

身份认同作文通用范文15

文化认同,是一个群体中的每个个体对该群体的主流文化产生的认同。这份认同感是个体在了解她所处群体的全貌时最初步形成的认同感而它可以引导个体进一步产生对该群体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前者决定着我们要和哪些人一起做决定,而后者决定着我们要做出怎样的决定。由此可见,营造出恰当的文化认同模式,对于一个社会乃至国家的安定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恰当的文化认同模式应该允许并要求每个个体在清醒、理智、完全知情的情况下作出认同与否的选择。若想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保证每个个体都有保持清醒、理智的能力。我们接触到群体文化最直接的方式便是欣赏文娱作品并提炼其中心思想。由于文娱作品必定带有艺术、浪漫的元素在其中,观赏者必须避免将在观赏过程中获得的情绪体验直接附加到作品所携带的思想、主张上。为做到这一点,观赏者必须接受过最基础的逻辑教育;未受过教育的人应该被告知不要盲信盲从、善于思辨。这是国家在设计教育模式时必须考虑到的。

  一个恰当的文化认同模式应该给予持异见的个体改变文化氛围的能力。如上文所述,文娱作品是其作者展现他所认同的文化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各类新闻及评论媒体也是个人表达其文化认同的重要渠道。对于这些渠道,国家应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限制,鼓励理性表达。33年前在大兴安岭的一场特大火灾发生的一周后,中青报的记者赶赴现场并发表了改变中国新闻界的著名的“三色报道”他们一改往日“小灾小歌唱,大灾大胜利”的路数,用振聋发聩的声音开启了尊重事实的新闻传统。正是当时改革开放的政策,保障了对当前不良思想倾向不苟同的表达的自由,这才能保证日后形成关乎国计民生的大认同。

  一个恰当的文化认同模式应该允许多元文化在群体中共存,并在不损害任何一方的内核的前提下对它们进行正向的引导与管制。细想一下,当你真真切切地对一种文化产生了认同,或许就意味着你将用你的余生去完成对该文化所规定的价值的实现,它将成为你人生的意义。特别是宗教与公益的文化,与娱乐甚至是艺术的文化不同,它们本身就对人生的意义做出了阐释。面对这类文化,管理者必须报以尊敬、谨慎的态度对待一是为了不损害他人追逐人生意义的权利,二是为了建立社会信任,维持社会和谐。特别是每当重大灾难事件爆发时,社会公益组织的援助可以大幅提升援助效率,更可以加大社会亲和力。二者都要以允许多元文化共存为前提。

  有了能理智做出选择的人们,才能有个体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改进的平衡;有了多组不断被人们评判、改进的平衡,才能为个体提供多元的文化选择。而只有当文化未被垄断,尚以多元的形态存在时,人们的思想才不至于干涸,才有理智与选择可言。这三方面看似单向地互为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实际上它们构成了互相促进的环状链条。即使在逻辑教育还未普及的今天,我们也可以通过不断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断提倡多元的文化来共同构筑一个有恰当文化认同模式的明天。

以上是关于认同的话题作文的相关内容分享,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感谢您的阅读!

本文由用户:zhenzhen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21929.html

(0)

相关推荐

  • 《三思而后行》作文范文400字

    在那个春意盎然的周日,森林举行了一次狂欢party,许多动物都来参加,刺猬蹦蹦一家也来了,大家都很奇怪,因为往常森林管理员害怕刺猬的刺伤害到其他动物就没有邀请它们。而这次是因为换了…

    小学作文 2023-06-16
    07
  • 《激烈的比赛》作文范文500字

    【激烈的比赛】 王若曦 我们期盼己久的运动会终于来临了。 加油,加油!随着一阵接下阵欢呼、吶喊声,勇士们的比赛开始了! 这次,我们拔河的对手是304班,他们班上场的队员个个力气都非…

    作文 2023-06-16
    03
  • 《我的同桌》作文范文400字

    我的同桌是赵宁逸,她高高的个子,留着一头齐刘海,平常扎着一个马尾辫。她有一张椭圆形的脸,脸上长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眼睛下面长着一个小巧的鼻子,鼻子下面有一张樱桃小嘴。 她是一个乐于…

    小学作文 2023-06-16
    03
  • 《说“书”》作文范文400字

    当我牙牙学语时,我就开始读书啦!哦,不对,是开始听书了,那是爸爸每天拿着童话书在给我讲故事呢。我时而用小手指着爸爸正在讲的插图,时而接上爸爸讲着的半句话,时而一把抢过书,呀呀呀不停…

    小学作文 2023-06-16
    05
  • 《鸟鸣》作文范文400字

    今天,我们一行人来到建瓯的一颗明珠——黄华山。经过了一个小时的步行,我们终于来到了黄华山公园。 走进去,一阵清脆的鸟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小学作文 2023-06-16
    02
  • 《那一处别样的风景》作文范文600字

    太多人的心中,都独自守着一处别样的风景,给其一生,或将其点缀,或将其摧毁。 我想,那一处别样的风景,有时会波澜壮阔。我记得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大海的背影,记着他忘我诵着明月之…

    初中作文 2023-06-16
    01
  • 《体验机器人编程》作文范文400字

    我们来到了太仓市科教新城实验小学小牛人创客中心,一起来体验为机器人编程的乐趣。 首先,一位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且让我们两人一组坐好。然后她告诉我们怎么样去为机器人编程。首先,机…

    小学作文 2023-06-16
    02
  • 《万佛湖之旅》作文范文400字

    前几天,我们一家人开车到万佛湖去玩! 到了那里的第一个晚上,我们住在月亮湾酒店里。第二天一早,我们一起去换门票,换好票我们一起入园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些小插曲。原因是我比身高时,看门的…

    小学作文 2023-06-16
    09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