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研究人类如何过优良生活,将政治视为实现人类幸福和共同利益的存在,探讨政治的本质、目的和组织原则,以及政治制度的分类和功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影响深远,不仅对后世政治哲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是关于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后感范文,和阅读《政治学》心得体会合集的具体内容,有需要的朋友快来看看吧。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后感1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哲学中的著名命题,它深刻地反映了希腊城邦政治生活和希腊人的政治理念,是西方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解读亚里士多德的这一命题,对于全面认识亚里士多德对西方政治文化的影响,理清西方政治学说的学理传承是十分必要的。
“人”是这个命题的主体,亚里士多德首先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他认为人是能够思维、有理性、讲究伦理的;人是能区分善恶并能用语言交流思想的,而动物却不能。他还以理性为标准把人与奴隶做了区分,他认为奴隶由于缺乏理智且只能感应别人的理智便只能成为别人的天然财产。相反,作为一个人,必须有独立的思维,否则仅仅是一个奴隶。当然,奴隶与动物也存在着区别:奴隶能感应理智,而动物却不能。
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年代,并不是所有的奴隶都是天然的奴隶,也不是所有的自由人都是天然的自由人。由此可见,他承认了社会因素对自然本性的影响,后天的人为因素可以把天生的自由人变为奴隶,也可以把奴隶变成自由人,而城邦应该追求合乎自然本性的社会正义。奴隶作为主人的财产,在城邦中没有任何政治地位。因此,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人”应该是排除了奴隶的“自由人”。
在这个命题中,“天生”、“本性”,同“自然”的涵义是一致的,即把政治、国家的终极原因归结为人的自然本性,或者说基于自然目的①。亚里士多德自幼受生物学方面知识的影响,对于“自然”,他采取生物学的观点来解释,认为事物的本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只有发展到最高阶段,事物才能充分体现它的本性,人也是这样。家庭和村落的生活虽然是较高的发展阶段,但最高的阶段却是城邦生活。只有在城邦里,人才能完成本性。所以,亚里士多德说:“无论是一个人或一匹马或一个家庭,当生长完成以后,我们就能见到它的自然本性。每一自然事物生长的目的就是显明其本性(我们在城邦这个终点也见到了社会的本性)。”也就是说,从个人到城邦是人实现其本性的过程,是人由不完全到完全,由基本意义到十足意义的发展过程。家庭生活和村坊生活只是人本性的中间转换环节,它们使得集体生活成为了可能。而城邦则是以实现人的美满生活为目标,因此,城邦生活是人的本性的完成。由此可见,人天生就不得不过一种群体生活,只有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人的本性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要理解“天生”的原因,还必须明白亚里士多德对城邦本性的逻辑界定。那么,什么是城邦的本性呢?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虽在发生程序上后于个人和家庭),在本性上则先于个人和家庭。就起本性来说,全体必须先于部分。”②接着,他以手和身体作比喻,认为离开了身体的手已经不可成为手,离开了城邦的人也不可称其为人③。他认为人类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在于人能区分真假和辨别善恶,而这一目的只有在城邦里才能得以实现。由此可见,虽然城邦在时间上虽然晚于个人和家庭,但在实现人类本性的充分必要条件上,城邦却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从人的本性和城邦本性两个方面揭示了人为什么“天生”是政治动物的内涵:“人性的特点更突出地表现为发展那些只有人类才有的能力。由于城邦是这些能力赖以得到发展的唯一环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发展在某些方面‘自然’是和本能对立的。正如橡树子‘自然’会发展成橡树一样,人性在城邦中也会自然发展它的最高能力。”由此可见,“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一命题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义――从人的本性而言,人是天生的正义动物;从城邦的本性而言,城邦是实现正义的天然环境。实际上,这两层意义不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那就是人的社会性问题。于是,“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便转换成了另一个命题:人是天生的城邦动物。只有城邦里人才能达到最高的善,人才称其为人。
但是,人类要过上优良的城邦生活也并非易事,因为一切事物的发展进步都不是“天生”的,这需要国家、市场和民众的共同推动,需要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社会条件。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后感2
关于政体的分类与评析,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什么是最好的政体和什么是最坏的政体,也是亚里士多德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长期的流行观点认为,亚里士多德心目中的最好政体是君主制。然而,国际学术界晚近关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研究对流行的观点提出了不少挑战。其实,既不是君主制也不是贵族制,共和民主政治才是亚里士多德追求的理想政体。亚里士多德之所以把共和民主当作最好的政体,是因为:其一,任何优良政体最终都会发生变异,而在所有的变异政体中,共和政体的变异相对说来危害最小。其次,共和民主政治条件下,最高统治权由公民轮流执掌,这最有利于城邦国家的政治稳定。其三,民主政治的权力基础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掌权有利于城邦的长治久安。最后,广泛的公民参与,有利于公民对城邦承担责任,从而有利于实现城邦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后感3
在政治上,亚里士多德坚决地维护城邦奴隶制,主张小国寡民,反对社会向大一统的奴隶制帝国转化。亚里士多德论述了城邦奴隶制的合理性。他提到,相互依存的两个生物必须结合,其种类才能得到延续。对于人类,这种结合的形式就是家庭。由于最初的男女关系和主奴关系而组成了家庭,“家庭就成为人类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建立的社会的基本形式”。后来,随着需要的扩大,人们把若干个家庭联合成了村坊,然后再由若干个村坊联合成为一个城邦,也就是国家。在城邦中,人类的生活可以完全获得自给自足的,可以获得真正的美满幸福,人的社会本性也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由此看来,城邦的形成是由于人类生活的自然发展而自然产生的,是社会发展的终点,是人类进化的完备形态。人天生是政治动物,不能离开城邦而生活,离开城邦的单独个人与野兽一般,不能称其为人。
亚里士多德指出,在城邦中可以实行三种政体:君主制、贵族制以及共和制。君主制是最好的政体,这种政体以一人为统治者并能照顾全城邦人民的利益。统治者应该属于中等阶级,富有的阶层掌权容易变成暴君统治,国家不能长治久安;贫穷的阶层掌权,容易发生内乱;中等阶层是贫富敌对力量的仲裁者,可以协调贫富之间的矛盾,是国家长治久安。其实,这不过是亚里士多德的一种政治幻想,社会还是向着大一统的奴隶制帝国转化而去。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逻辑上都能成为合格的“政治动物”,但这需要一定的过程。这个“过程”指的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严格地说应是社会正义化的过程。为了使“人”过上幸福与优良的城邦生活,亚里士多德提供了两种达到目的的途径――教育与法治。为此,他提出了一整套教育计划来克服人类天生的弱点。教育的内容包括读写、绘画、体操和音乐,既能锻炼身体,也能启发理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具有豁达的胸襟和自由的精神。通过教育使人们具有“三善”――外物诸善、躯体诸善、灵魂诸善。从而让人在财力、体格、德行三个方面都达到过城邦生活的品德要求。
对于“三善”,亚里士多德做了层次上的划分,他认为前“两善”是为了成就“灵魂诸善”。也就是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正义等内在的品质,只有这样,人才能参与城邦事务,成为有益于城邦的人,才能实现个人的幸福与城邦的正义。显而易见,亚里士多德把品德的培养和城邦的治理联系在一起了。所以,我们在培养人才时不能忽视人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育是改变的根本,但教育并不是万能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要使事物合乎正义,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④所以,法律必须受到尊重且保持至高无上的权威,所有公民都应该依法行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法律与现代意义上的法律根本不同,它与其说是一个法律制度,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模式,一种得到内心认同的行为准则。这种法律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需要满足两个标准:一是要符合城邦的根本利益,二是要符合公民的根本利益。一个共同体只有如此的法治才能维护社会正义,人们也才能成为优良在“政治动物”。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后感4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是政治学的开山鼻祖。他第一次将政治学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他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政治学真正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体系。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著述是一定历史背景的产物,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奴隶制已经发生了重大危机,社会力量开始发生变化,很多原有城邦的统治岌岌可危。亚里士多德站在陆续兴起的中产阶级的立场,与其师柏拉图希图通过一种理想主义的极端“哲学王”的统治理想相反,希图通过对现实城邦的考察比较以一种调和的中庸的更为实际的途径去寻求优良城邦的建立与存续,首先将政治学从哲学伦理学里分野出来,以分科学的方式去研究国家的理论、政体的理论、法治的理论等等。
《政治学》一书中,亚氏以城邦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所谓“至善”的城邦。书中,首先是对于理想城邦的探讨。全书分为八卷。第一卷应该是一个序言。政治学应当从何处开始。什么是城邦:一种追求至善的包含其他一切的共同体就是城邦。亚里士多德从一开始就批评了一种谬论即认为治城邦如治家,家长、主人、政治家和君主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区别仅在于治理人数的不同而已。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治国与治家是不一样的,家务管理者与政治家也是不一样的。
从第二卷开始,亚氏开始讨论各种政体了。政体的研究也是全书的核心和关键。“我们准备考察,对于那些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说,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什么。”亚氏认为政治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所以要研究所谓的理想政体,更要考察现存的各种不同的政体。理想政体应当是能够实际可用的,因此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由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实现的。这种处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中庸主义式的思想贯穿着全书的始终。“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第二卷中亚氏开始了对其师柏拉图及其理想政体的强烈批判。他认为,“城邦的本质就是许多分子的集合”,反对柏拉图整齐划一式的最理想的城邦组合形式。他还反对妻子财产共有等等柏拉图的共有制的思想。接下来,亚氏批判了柏拉图《法律篇》中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两种最坏政体形式的结合体—共和政体。在最后,亚氏还比较分析了斯巴达、克里特、迦太基等不同的政体形式,
城邦的基本要素是公民。公民的本质决定城邦的本质,所以要研究城邦,首先要研究公民。在第三卷的开始,亚氏开始讨论公民的定义。“凡有资格参与城邦议事和审判事务的人”就是该城邦的公民。这就是说,只有享受平等政治权利的人才是公民,只有由这样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才是公民。紧接着,开始讨论善良之人的德性与良好公民的德行是否相同。结论是:“即使不具有一个善良之人应具有的德行,也可能成为一个良好的公民。”
在此之后,讨论来到了全书的重点部分—政体的分类。亚氏将政体分为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两类。正宗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变态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亚氏对各种政体进行了比较。特别是对于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的比较。寡头政体崇尚财富,认为由富人当政,政治权利的不平等分配看做正义;平民政体追求自由,认为一切都应当平等,使政治权利的平均分配为正义。接下来,亚里士多德论述了城邦的权力归属问题。他认为,由多数人掌权是合乎公道的。
接着自然地转为各种政体的问题。当城邦中德性较高的人越来越多后,君主制开始逐渐被共和制和寡头制取代。但是平民政体,是众人德性堕落的结果。民众决断一切是永远和野心家的煽动与僭主的谋权分不开的。在亚氏看来,共和政体和贵族政体,都是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某种混合,区别在于前者倾向平民而后者倾向寡头。最优良的城邦,在亚氏看来,是中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政体,因为中产阶级人数最多,从整体上占有着巨大的财富,个人而言,既不富有,也不贫穷,所以能够保持整体上的稳定。而且 中产阶级讲求平等,注重德性,能够更容易做到“中庸”的美德。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后感5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最经典的著作之一,第一次为政治学划定了研究领域,将政治学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政体”就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亚里士多德系统地讨论了政治学的方方面面,还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最佳城邦,堪称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在这本《政治学》中,他不仅系统地讨论了政治学的方方面面,还对柏拉图在《理想国》提出的“美丽城”进行了批判,在这个基础上还构建了自己心目中的最佳城邦。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后感6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被公认为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书中所探讨的城邦、政体、教育与政治等等基本理论,对西方乃至世界的政治思想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为后世政治学的发展留下了众多的宝贵遗产。于我而言,读罢此书印象尤为深刻的莫过于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所阐释的法治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对于法治思想的真知灼见。然而在数千年之后的今天,人类对于法治思想的理论探索和具体实践仍然离不开亚里士多德的智慧,而今我国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的思想,也仍然可在其中追溯到先哲的思维之光,在思想的长河中依然熠熠生辉,让人不禁感叹亚里士多德的天才和人类经典书籍的生命力。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的法治思想并没有如同他对于城邦、政体等理论的大篇幅阐述,法治思想是散见与书中。但是,经过一些梳理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主要集中于法治的精神、法治的内涵、法治的实践、法治的优越性四个方面。
一、法治的精神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上的善就是——‘正义’,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正义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产生的一种美德,是事物的最高准则,所以他说正义是由人组成的城邦存在的最高原则,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正如他在书开头就提到:“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了完成某种善业——所有人类的每一种作为,在他们自己看来,其本意总是在求取某一善果。既然一切社会团体都以善业为目的,那么我们也可说社会团体中最高而包含最广的一种,它所求的善业也一定是最高而最广的:这种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就是所谓——城邦,即政治社团(城市社团)。”正义汇集了公共大众的利益,使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有了最高的准则即善。而法律的目的就是要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建立一种和谐、良好的秩序,法律就是体现正义、维护美德的行为规则。所以要有符合正义的社会秩序,就必须有合乎正义的法律,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法律的实际意义应该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进行正义和善德的制度。”从正义出发,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正义的体现,正义是衡量法律好坏的标准。在社会关系当中,民众服从法律就是服从正义,促进正义的实现是法治的终极目的。只有凭借正义的法律强制和惩罚力量,才能最有效地节制人们的情欲,使大家过上理性的生活,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现今,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把建设“法治中国”提上日程。这不仅是面对我国现有的复杂形势所提出的,更是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毕竟法治既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治理状态,也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国家治理模式。如何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只有实现法治、依法治国才能实现,才能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才能使人民在社会生活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才能构建富强、民主、文明的和谐社会。
二、法治的内涵
亚里士多德对法治的界定,被政治学认为是对于“法治”一词的权威和经典的解释。他在《政治学》中写到:“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所谓“普遍的服从”,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不论是统治者还是普通公民,都应该服从法律。亚里士多德尤其强调当权者要依法统治,他认为,统治权最终存在于法律之中,执政者必须实行合法统治,乃是法治的至高精神“在法律详尽的地方,当权者要严格执行法律;在法律未详细涉及的地方,当权者也不能依专断的命令行事,而应遵循法律原来的精神做出最公正的裁判。当权者的权力只是监护法律的权力,其权力一旦超出这一界限,就会引起政体的覆灭”当权者的法治意识不仅直接关系着法律的权威,而且影响着被统治者,因为“当权者所崇尚的东西,必然会为其他公民竞相仿效。”同时,亚里士多德强调:法治并不仅仅是依法来治理,更重要的是依良法来治理。而何为良法?亚里士多德给出了四条标准,一是良法的价值原则必须与人类社会的正义、公平相契合,这是法律的内在应有之义;二是能够促进建立合于正义和善德的政体,并能维护这种政体于久远;三是良法不得剥夺和限制自由,即“法律不应该被看作(和自由相对的)奴役,法律毋宁是拯救”;四是良法符合公众利益而非只谋求某一阶级或个人利益,因为“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所以法律应是公道的权衡,“法律的实际意义却应该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进于正义和善德的(永久)制度。”而今,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坚持依法执政,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这正是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所尤为重视的,面对法律单单拥有广大民众的服从是不够的,更重的是当权者的服从。只有拥有权力的官员严格遵循法律,恪守法治精神才能保证法治的实现,才能不至于引起执政基础的崩塌。这在今天仍需每一个法治国家时刻谨记。
依良法而治,在我看来就是认为法治的基础是要有良好法律。而所谓的良好的法律就是符合亚里士多德给出的四条原则的法律。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也提到了“良法”一词,“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只有把立良法放在第一位,才有实现法治的第一步。另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符合法律的应有之义;“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这正是要确保建立一个不剥夺公民和限制公民自由的良法;“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让社会主义法律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而且谋求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依良法而治。
三、法治的实践
如何实现法治,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也有提及,他从立法、执法和守法三个环节阐释了对于自己法治理想的实现方式。对于立法而言:一是要重视法律的制定和修改。二是根据政体制定相应地法律。三是立法权由中产阶级来行使。四是立法要综合考虑国家的实际情况。对于执法而言:亚里士多德主张加强“吏治”,“禁绝一切违法的举动”。“法律应在任何方面受到尊重而保持无上的权威,执法人员和公民团体只应在法律(通则)所不及的个别例上有所抉择,两者都不该侵犯法律。”对于守法而言: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两条原则,一是通过教育,培养包括执法者在内所有公民对法律的神圣情感,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即使是完善的法制,而且为全体公民所赞同,要是公民们的情操尚未经习俗和教化陶冶而符合于政体的基本精神(宗旨)……这终究是不行的。”二是实现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通过这三个环节才能实现法治,才能让公民对法律充满了热情和期待,对法律产生了一种高度的认同感,因而能够主动地服从法律并参与其中。当今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体实践与其也有共同之处。在立法上“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在执法上“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守法这一环节上,亚里士多德给出的措施与今天如出一辙——教育。要做到人人普遍守法,要使公民从感情上接受法律,使法律必须被信仰,为此就必须诉诸教育,这是走向法治社会的基础。我国作为一个拥有二千多年封建专制主义历史的国家,封建家长制的观念根深蒂固,加之过去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要实现“依法治国”,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作为此次全会提出的任务之一,必须利用教育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培育法治要求的人,使法治的实现获得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强大的力量源泉。在建立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如果仅仅靠国家的命令来推行法治,而不注重法治的力量之基,那么“依法治国”必将遇到极大的阻碍。
四、法治的优越性
亚里士多德通过把法治与人治进行比较来突显法治的优越性。首先,人治不符合正义,法治符合正义。人统治其他人的城邦,则会以统治者自己的利益为着眼点,是非正义的。其次,多数人比一个或少数人聪明。法治是依照法律治理,而法律是多数人制订的,所以法治实为多数人之治,“在多数人中,尽管并非人人都是贤良之士,他们聚集在一起就可能优于少数人——当然不是就每一个人而论,而是就集合体而论,好比由众人集资操办的宴席较之于一人出资的宴席。……多数人对音乐和诗歌的评价要强于少数人的评价。”所以在一般意义上,多数人比一个或少数人更加聪明,由多数人执政胜过由少数最优秀的人执政。再次,人有激情,有欲望;法律没有激情,也没有欲望。亚里士多德说:“崇尚法治的人可以说是唯独崇尚神和理智的统治的人,而崇尚人治的人则在其中掺入了几分兽性;因为欲望就带有兽性,而生命激情自会扭曲统治者甚至包括最优秀之人的心灵。法律即是摒绝了欲望的理智。”最后,法律具有稳定性,明确性。法律一经制订不是随便可以改变的,“轻率的变法是一种极坏的习惯。”而这正是人治往往难以避免的。对于任何法治国家而言,人治都是需要摒弃的最坏的最需要警惕的情况。我国法治进程的推进并不乐观,有法不依、违法不究、以权代法、以言代法、权大于法的现象仍大量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于“信访不信法”的例子。生活中,很多人宁愿相信行政首长的一句话也不愿等待法律的判决。这其实是法律的公正的不信任。究其原因,就是人治的思想还存在人民的心中,认为权力高居于法律之上,宪法至上、法律至上的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确立。我们必须树立法律的至高无上性,让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和认可,才能实现依法治国。
作为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明确提出了法治的思想,成为几千年以来法治思想的源头。他所提出的法治思想不仅仅是制度层面也包含了对于法治精神、法治内涵、法治实践和法律信仰的理解。令人惊讶的是二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同现代的法治观仍然有许多相似之处。虽然法治所包含的民主、自由与平等在今天内容上有很大变化,亚里士多德法治观的阶级偏见和历史局限性在今天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克服,但至今尚未对其法治的整体框架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动。尽管过去了千年,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仍然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闪烁着智慧之光,正如浩瀚星空的启明星,仍然指引了每一个追求法治的国家孜孜不倦的奋斗。今天的中国,正处在反腐和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然是根据先哲们的观点,结合自身实际走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一条法治建设道路。这条路并不容易,但是这既是法治中国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富强、民主、和谐、幸福中国的必经之路。法治不彰,努力不止。让我们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而奋斗吧!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后感7
东方人写书,一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这种玄而又玄的东西。
西方人比较实在,写的书也是实实在在,同样是古代的大知识分子,亚里斯多德比起老子来就要老实得多。
开篇就是:所有政治群体,都是人类为了完成某种善业而形成的组织。
这让我想起来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一次活动,读书的时候,宿舍每一层楼有一台洗衣机,洗衣机是用IC卡的,有一天晚上,半夜十二点,大家觉得这台洗衣机太吸钱了,于是就一起行动把那个控制盒给破解了,那时节,无需动员,不用口号,一下子就聚集了十几号人,大家群策群力,没多久就把这个控制盒给摆平了,从此洗衣不再用钱。
如今两相对照,发现亚里斯多德不吾欺也,呵呵。
这位老先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分析了古代城邦政治的三种典范(我刚看到这),感觉骨子里这位老先生还是个自由主义派,不喜欢搞计划那一套,也不喜欢墨守成规,很现实,但也是有理想的人。
当然,用老人家的思想来指导当今的政治,肯定犯了刻舟求剑的毛病,那时候的城邦多简单啊,现在一个国家的事情,乃至一个城市的事情,都要N倍于希腊的城邦,不过有些原则性的东西不会改变,比如,一个团体的政治要想稳定,就要让全体生活在这个政体的人感觉到有参与的机会,有做主的时候。
另外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于,西方人不说学而优则仕,而认为好的从政人士,要有才干,有德行,还要有钱,有闲暇。特别是有钱这一条让我觉得很有趣,东方人欣赏清官,认为为官清廉,到老死的时候家无遗财才是好官,但老先生认为没钱的人一居高位,很容易让权力为自己某利益,所以,最好当官的自己本身就有钱,这样无需公器私用以牟利,对那些行贿的人也有抵抗力。
从这本书看老先生,觉得还是西方人实在。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后感8
出于个人兴趣,读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起初以为这是一本和年代一样晦涩难懂的书籍,但是读下来发现,很多内容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适用性,因此做一简单摘录。
从第三卷开始,亚里士多德开始着重论述政体。首先,他提出了疑问:究竟何为城邦?
按照他的论述,“城邦是一种社会组织,若干公民集合在一个政治团体里,就成为一个城邦。”“无论使用什么名字,凡政制相承的,就可以说是同一城邦”。
这种论述,与当下十分流行的网络社群极为相似。比如某明星的粉丝群,不论名称叫什么,实际上都可以根据“粉”他的方式,划分为不同的团体,诸如理智粉、姐姐粉等等。一旦他们的性质发生改变,那么就会另起炉灶或是被原有的群体排斥出去。
他还提出了一个观点:“即是否必须参加统治职能的人方才确实可以称为真正的公民?”他认为这是肯定的,“不能把维持城邦生存的所有人们,全部列入公民名籍”。套用到现在,就是网络社群里绝大多数的人在他们的社群里,实际上并没有公民的权利,只是被统治的对象,和维持社群存在的基石。如同亚里士多德认为的,工匠、奴隶等,担任鄙俗的贱业。
而主人对于奴隶的统治中,两者都有所获利,因为主人虽然尽多地考虑自己的利益,但是如果奴隶死灭,主人的利益也就跟着消失了。这不得不让人想到了很多“流量主”“粉头”,粉丝以为他们是在替大家考虑,实则只是为了让他们产生更大的利益。
他认为,“僭主政体是一人统治,寡头政体是有产的多人统治,平民政体是无产的群众统治”。恰好,我们的绝大多数社群都无法实现无产(不掌握社群相关资源的人)的群众统治,而往往都是掌握信息资源的多人甚至一人统治。
根据他对寡头政体的四种形式的描述,寡头政体是随着资源的不断积聚,使得少数人与其他人拉开越来越大的差距,进而实现权力的集聚的一种过程。这让我想到了近期名为“吴鹏飞观点”的公众号,通过连续发布所谓的“独家”消息,而成为整个李跃华事件中的头号意见领袖,随后即可以鼓动他人向其所要达到的目的前行。
那么平民政体就是好的吗?也不尽然,在很多时候,平民会集合为一体而称尊。这样的“平民”,不以法律为依归,就包含了专制君主的性质,就会渐渐趋于专制。“平民领袖”们把一切事情招揽到公民大会,用群众的决议代表法律的权威。一旦群众代表了治权,他们就代表了群众的意志;群众既被他们所摆布,他们就站上了左右国政的地位。
这几天看到“烧伤超人阿宝”一事,颇有几分“平民政体”的架势:起初,他靠替医务人员发声而起家,联合一些同样为之发声的人一起,逐渐成为了医护人员心中的一杆旗帜。此时,他就得到了这些医护人员无形中赋予的权力,于是有了后面一系列的不当言行。而一些感觉不妥的医护人员们,则被扣上“保护阿宝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大帽子,被其摆布。
从前,总觉得政治是庙堂之上的事情,离我们很远。实际上,政治就在我们身边,很多人以为的自由意志、社会真相,不够就是受人摆布的提线木偶。我愈发觉得,学学政治学,虽然不能产生实际的效益,对今后的人生都会有所明示。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后感9
这是一本公元前出版的书籍,共分为八卷。卷一论家庭;卷二论理想城邦和优良城邦;卷三 公民和政体理论;卷四 现实政体的类别; 卷五 政变和革命 ;卷六 建立较为稳定的平民和寡头政体的方法; 卷七 政治理想和教育原则;卷八 青年训练。德按照统治者人数多少,统治者为谁服务和阶级三个标准 ,把政体分成正宗政体和变态政 体等两大类六小类十八个品种 ,认为这十八个品种的政体中的十四种都实行或可以实行法治 ,说明法治是治者的选择 ,是否实行法治决定于治者的态度
在当时,这本书的思想以及内容应该说是十分先进、前卫的,但是经过几千年的变迁,放在现在一定是已经不合时宜的了,但是我们还是能从中了解一些经典的思想,摸清一些历史的脉络。
其实刚刚翻开书的时候,看到作为古希腊先贤的亚里士多德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分类还提到了主奴关系,这让我感到愤懑。他说到主奴关系时是那么自然,仿佛从过去到未来都会一直存在且十分合理的存在,这在现代人的世界里是难以想象的。
正好最近也在看关于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情况的一本书,这两种政体风格迥异,又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谋而合的地方。而不管是哪种体制,都是驭人之术,而无论中外,古时的体制于今都不再相同。
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还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落到实处如何,还无法进行如此大的实验。只有经过实践,实事求是落地了的,才有更大的发言权。
该著作虽然年代久远,但是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吸收值得吸取的经验,转化可以适用的思想,为我们摸清古希腊历史脉络提供帮助。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后感10
经过两个月的挤海绵般的见缝插针阅读,我终于读完了亚氏的《政治学》一书,并做了一些浅易的摘编和介绍.一边阅读,一边为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而震惊,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代就能有如此见地之著述,他不愧为开西方政治学研究的始祖,《政治学不愧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
亚氏从中等阶层的利益出发,主张用加强中等阶层的力量的办法来平衡富有者和贫民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使奴隶主国家不至崩溃.他少年时师从柏拉图,受其影响颇大,但后来终于摆脱了柏拉图的影响,创立了自己的体系.
纵观《政治学》一书,亚氏更多的在本书中运用了类比,对比和例证的研究方法.重视经验研究方法,在本书第二卷中,他分析批判了柏拉图等人以及别的时期的前辈关于政体的思想,阐述了历代政体的兴衰得失,为他后来关于政治的各种精辟观点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有人说: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人类国家的政治体制开启了一扇窗的话,那么亚氏的政治学为国家政治体制撑起了一片天.在西方历史上,亚氏对后世欧洲的影响仅次于柏拉图.亚氏的教育思想,既师承柏拉图,又有独创性的发展.那么在这里我与大家简单分享下我读著作《政治学》的总结和感想.《政治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全书在对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后感11
有网友劝我读一下西方学术,觉得国学是虚头八脑的。听人劝吃饱饭,我就赶忙找了这本他推荐的入门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我看的这版是陈虹秀翻译的,时间匆忙,学识有限,浅读来感悟有一下几点:
1、国外典籍比较好的一点就是,感觉翻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去理解翻译,这样能保持观点的一致性,而国内经典修改一个字都有人跟你喋喋不休。这点有点像王弼解读《道德经》,有人说是王弼自己的理解,但其解读思想基本一致,纵观千万解读的王弼算是解读成功者。
2、古典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需要看其适用的环境和效果,还有就是是否有“考据”,国内现在流传的很多经典都被看作“伪造”,而国外经典这种争论好像比较少。现在经典的古希腊哲学著作是否源自古希腊,国内看到不同的观点的书籍不多,学者之间的争议也少了很多。
3、本书确定贵族、自由人、奴隶等概念的时候,平等的天平已经具备了主观判断。“正义即自然”,“正义即善”其实还是比较笼统的描述,这种提法我们的《道德经》里面也有。这本书可贵的地方就是有系统框架思想城邦、家庭、贵族、自由人、奴隶、政体、交易、教育等都有谈及,也有很多细节考究的地方,所以比较完整,可以这么理解他们是把人事结合在一起了,感觉我们的很多古典人和具体的事情是分开写的。但就其思想来看并不比我们古圣贤高明,而且现在治国政策方案已经远超那个时代了,所以作为历史参考或者比较可以学习一下,但是用这本书来否定我们自己,则是过于浅薄了。
4、思想的东西没必要觉得西方高明多少,很多东西要么是概念不同,要么是我们古人已有,现在的学人知识见地未知,以为西方高明。古希腊文明几经沉浮现在西方国家发光,其发光点跟东方没有什么差别。没必要厚彼薄己,况且古希腊跟希腊已经没有太多关系,这其中的演变,还需要细细考究。
5、很多人觉得我们5000年就是封建愚昧落后,要明白一点:不是他们比我们先进多少,而是用“强盗”的方式“闯”进来的,“强盗”的文明比“愚昧”的文明一点也不先进,我们不要乐于谈“强盗”,而要觉醒,防止他们的“强盗”行为。
6、细观近代屈辱史还是“思想”问题,并非是我们的“武器”落后,就拿现代来说如果我们早些觉察“芯片”制约,可能早些年努力一些或许就不会出现现在处处“受制”的局面。现在企业最大的风险就是要么只看眼前,要么就是“假大空”瞎谈,所以要立足未来,把握现在,有未雨绸缪之规划。
7、现在国家强调“文化自信”就是要唤醒国民的思想意识,不要唯西方,也不要唯历史。“唯西方”的现在已经觉察到行不通,因为规则是他们定的,除非你有足够的实力去谈判,他们随时也会跟你翻脸。现在出现了另外一种现象也让人担忧,就是“唯历史”,似乎古人的智慧才是智慧,于是能工巧匠、非遗成了主流,我们要传承的是“智慧”不只是“手艺”,我们要有古人在零基础突破的精神,不是拿古人的成就在这里沾沾自喜,“祖上”厉害,如果还靠祖宗的家业支撑,这样显得“后辈”无能。机械可以做到的事情,就不要反复说“人工”多么高贵,我们应该善于将古代的元素和智慧融合进现在的技术里面,走出独具特色的路,自利利他,这样才是好的“传承”。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后感12
读《政治学》,不得不先介绍其作者——亚里士多德。首先,我简单叙述下亚里士多德生平。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其对后世的影响力极大。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后感13
有一部在古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政治学》。读《政治学》,便不得不介绍其作者——亚里士多德。首先,我简单叙述下亚里士多德生平。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有人说: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人类国家的政治体制开启了一扇窗的话,那么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国家政治体制撑起了一片天。在西方历史上,亚里士多德对后世欧洲的影响仅次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既师承柏拉图,又有独创性的发展。那么在这里我与大家简单分享下我读著作《政治学》的总结和感想。《政治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全书在对 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全书共 8卷103章,按内容可分4部分。①第1、3卷,探讨城邦、政体等基本理论。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一种社会团体,追求最高最广的善业。人类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经家庭、村坊而组成城邦。政体按其宗旨及最高统治权执行者的人数,分为正宗与变态两大类。前者为君主、贵族、共和 3种,后者为僭主、寡头、平民3种。②第2卷,批驳取消私有财产和家庭的主张,评析当时的各种政制。③第 4、5、6卷, 论述现实中的平民、寡头、共和等政体的具体形态、变革原因及其防范措施,提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的政体。④第7、8卷,论述理想城邦中的道德、人口、疆域、民族性和教育等问题。《政治学》主要强调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和谐发展教育观和教育年龄分期。
在书中,他和他的老师柏拉图一样,把教育视为奴隶主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教育的政治意义,要求由国家创办并管理学校教育。他还把心理学引进教育学的讨论中。他首次提出的教育须依靠并适应自然、发展儿童天性中的潜在能力的思想,开启了后代资产阶级”遵循自然”教育思想之先河。他最早依据儿童发展顺序作了划分教育年龄阶段的尝试,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和谐发展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自然天性发展的思想,并以之确定了教育的年龄分期,对各年龄阶段教育的要求、组织、内容和方法等具体措施提出具体意见,要求成人应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对其进行教育。他认为人不同于其他动物,身心具有作人的某种特性。因而只有遵循这种特性,教育才能卓有成效。他把一个人从出生到21岁期间受教育的年龄按每7年为一自然阶段划分为三个时期:从初生到7岁为第一个时期;从7岁到14岁(青春期)为第二个时期;从14岁到21岁为第三个时期。他把课程分为有用和文雅两类的”文雅教育”思想支配欧美中等和高等教育达两千年之久。亚里士多德及他的《政治学》,既影响了阿拉伯的文化教育,促进了中世纪欧洲学校教育的发展,又对文艺复兴以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生及发展,起了相当大的启示作用。他对幼儿教育的专门论述及在道德教育中注重躬行实践的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实践仍有借鉴作用。须指出的是,他的整个教育体系,体现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其中充满了阶级的偏见和反动思想,这些都要需要批判的。
这也正是说明了在该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取之处。不过这大部分体现在他对政治体制方面的论述。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提出了“人从本性上说是政治的动物”的命题,阐述了城邦的起源、性质、目的、任务和活动原则,提出了关于公共权力、政体、法治等方面的理论。亚里士多德将政体分为四种:寡头制、民主制、混合政体、僭主政体。例如在谈到奴隶制的时候,我们已经看到,亚里士多德不是一个信仰平等的人。纵使承 认了奴隶与妇女的服从地位,但所有的公.民.在政治上究竟应该不应该平等,还仍然是 个问题。他说有些人认为这是可以愿望的,根据的理由是一切革命的关键都在於财产的 规定。他反对这种论证说“最大的罪行乃是由於过多而不是由於缺匮;没有一个人是因 为要躲避冻馁才变成为一个暴君的”。在我看来,他的诸多观点也是矛盾的!比如: 亚里士多德说,选举行 政官的办法是寡头制的.,而用抽签来任命行政官才是民主的。在极端的民主制裏公民大 会是高於法律之上的,并且独立地决定每一个问题。雅典的法庭是由抽签选出来的大量 公民所组成的,而不需任何法学家来帮忙;这些人当然易於被雄辩或者党派的感情所左 右。所以当他批评民主制的时候,我们必须理解他所指的是这种东西。他强调要以统治政党的经济地位来区别寡头制与民主制:当富人完全不考虑到穷人 而统治的时候便是寡头制,当权力操在贫困者的手裏而他们不顾及富人的利益时便是民 主制。君主制比贵族制更好,贵族制比共和制更好。但是最好的一腐化就成为最坏的;因 此僭主制就比寡头制更坏,寡头制就比民主制更坏。亚里士多德就以这种方式达到了一 种有限度的为民主制进行辩护;因为绝大多数的实际政府都是坏的,所以在实际的政府 中,民主制倒也许是最好的。 民主的政府比寡头制更不容易有革命,因 为寡头们彼此之间可以起纠纷。寡头们似乎都是些精力旺盛的家伙们。他告诉我们说, 在有些城邦里寡头们宣誓说:“我要做一个人民之敌,我要竭尽全力设法来对他们加以 一切的伤害”。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的整体是建立在社会的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上,在此基础上探讨国家的问题,他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认为人按照其本醒必须结合成共同性才能生存,国家也由此产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人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的。哲学最大的魅力就是它能把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复杂的世间万物抽象成具体的东西。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体制并非完美无暇的,它有一个致命的硬伤,他在国家的必备条件里说过,一个国家只有广阔的土地是没有什么益处的,但广阔的土地又是必要的条件,他眼中国土的最大限度是:能让所有的公民都可以互相了解,能够在一起召开并便于管理会议。这不仅让人有点失望,他所提出的政治理论尽限于雅典这么一个小城邦,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但是不具有一般性,根本不可能进行推广的。具体后人有没有借鉴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学说付出实施我也不知道的,即便是有我敢肯定也是失败的,因为这一些的理论看似和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自由平等很是雷同。但二者存在质的差别,那就是两种看似相同的政治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不同。前者是建立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奴隶制生产方式上,后者建立在高速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后感14
通读完《政治学》这本书之后,我们会发现事实上该书是一本未竟之作,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论述理想国家,包括了卷二、三、七、八,这部分是在未摆脱柏拉图的影响而从应然的视角去构思理想国家的;二是论述现实国家,包括卷四(政体的分类)、五(讨论各种政体覆灭更替的原因,以及保存政体的最佳方法是什么)、六(讨论了平民政治和寡头政治的专门组织),这部分是在他从应然视角转换到实然视角之后完成的。从整体的内容来看,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论述了城邦(国家)的目的和起源、政体及其分类以及相互转换、政体的变革和革命、理想政体的形态、中庸理论、分权理论,还论及了法治与人治、个人与国家、社会与国家以及教育等问题。但中心始终是围绕何谓理想城邦和优良城邦以及如何建立优良城邦并使之存续下去。
《政治学》通篇都洋溢着浓烈的伦理学的气息,他认为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善,必然要倾向于过政治生活,因为“人天生是政治动物”。伦理学研究的是个人的善,而政治哲学研究的是集体的善,国家政治就是要实现公民的最高善德,因此其论述理想的城邦就是能实现和达到至善的目的,而优良的的城邦就是使人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后感15
在每天早晚的地铁晃荡噪杂中读完了这本三年前买的书,惊异于几千年前的古人对于政体组成、政体瓦解、改革和革命等问题有如此全面的分析,大部分理论在今天看来也不过时。换而言之,今天我们的社会、政体、政治活动也不过是建立在几千年前的政治基础上一脉而成。
此外,对比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可以清晰看出中外文化的差异。孔子注重探讨个人修养,修身才能平天下;而亚里士多德更注重对组织架构的探讨,分析不同政治体系的运转,对于个人的品德,不过概括为善德而已,不再过多着墨。
另外的感慨:古人在信息不发达的条件下,纯粹靠着思辨,留着了很多深刻的思想。也许现代人在信息爆炸、娱乐繁多的当今环境下,这种思辨能力反而退化了。
以上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后感范文的内容,这些精选的优质范文可以在大家需要时提供一些帮助或是灵感上的启发,希望大家都能从上述模板中摘取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如果对大家有用,也请多关注本站。
本文由用户:qingfan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21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