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人者教己》读后感精选范文 阅读《以教人者教己》的心得体会合集

你有没有想过,当我们教授他人时,我们自己也在学习?《以教人者教己》正是一本关于这种思想的书。在读完本书之后,我深深地反思了教学的意义和方法。本书让我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为了教给别人,更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学习。在这些“《以教人者教己》读后感精选范文,以及阅读《以教人者教己》的心得体会合集”中,我将分享我的感受和反思,希望能够引起你的共鸣。

《以教人者教己》读后感精选范文 阅读《以教人者教己》的心得体会合集

《以教人者教己》读后感1

谈到学习,大多数可能想到的都是如何提高学习效率的问题,但很少有人会去思考为什么要去学习,学习这些东西到底对不对。那么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本可能会改变人一生的书籍《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它的作者就是戴维·博金斯是哈佛大学的资深教授,并用了50年的时间专门研究我们人类到底什么知识应该学习,什么知识不应该学习。为理解而教是戴维·博金斯教授长期从事的一个项目。生动灵活、具有适应性,而且明显是积极主动地理解与人们生活的世界、生活的方式息息相关的理解,称为“全局性理解”。戴维·博金斯教授有一次在课堂上问:“有没有哪位觉得自己对某一个概念是全局性理解的”。有一个小伙子举手说:“我理解欧姆定律:I=U/R,就是电流等于电压除以电阻”。教授说:“你能不能讲一下,你是如何全局性理解欧姆定律的?”这个小孩说:“我学了欧姆定律以后豁然开朗,因为我突然发现它和我们推算的导热管的气流量有关系。所以欧姆定律可以提供一种粗略的范式,比如说气流量等于气压除以导管的阻力。”这个小伙子用这套概念改造了家里的供暖系统,发现家里的供暖更有效了,没有以前供暖系统那么冷。其实,再深入思考一下,牛顿那个著名的公式:F=ma,就是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换一个说法,其实就是加速度等于外力除以质量,这与欧姆定律的电流等于电压除以阻力特别地相似。再往前推一步,我们会发现这个社会的贪污等于权利除以社会及法律约束。如果这个社会、法律的约束越少,人的权力越大的话,贪污就会越多。甚至再进一步延伸到传播学,谣言等于编纂谣言的水平除以公众的认知能力。如果公众的认知能力越低,编纂谣言的能力越强,谣言就越厉害。每一个层面的转变,都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因为值得学的知识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而且每一种知识都要按开放问题的方式来教学,都要实现全局性的理解,所费的时间也比原来的直接灌输要多得多。作者的建议是“聪明的采样”,就是不要求面面俱到,在关键领域选取关键的知识点就可以。作者的这些建议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鼓励和倡议,实践中将不可避免的遇到许多挑战,比如如何培养老师学会新的教学方法?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为本的知识结构,新的能力为本、应用为本的知识结构又是什么样的呢?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具备了我心目中一本好书的各种特质: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有独特的见解、有有趣的案例、结构清晰、文字晓畅,能把人们隐约感觉却难以表达的东西用简洁的语言说清楚。这本书值得向每一个教育变革的实践者推荐。

《以教人者教己》读后感2

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在《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给正之先生的信》开首有几句精妙的话,“大凡生而好学为上,熏染而学次之,督促而学又次之,最下者虽督促不学。”我们以此可以把学生的学习状况归纳为四个层次,其中生而好学与督促不学的人占少数,大多数人得到相当熏染、督促就肯学了。

学生之所以不肯努力求学,其实是因为学校里缺失了学习上的熏染和督促的力量。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更为重要。熏染是通过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实现环境育人,使被熏染者主动地接受学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环境的感染作用;而督促是让人被动接受督促者的命令、要求,激发不起学习者的主动性,效果往往不好。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而言,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唯有学而不厌的教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可以说善于读文、写文的教师都是好学的,这种精神无不影响着他的学生,学生佩服、喜欢这样的教师,他的学子们也一定是好学的,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例证。所以学校要培养出大量好学的教师,使不好学的教师和学生逐渐受自然的熏染或归于淘汰。另外还要改善扩充学问的工具。增加学生学习理论和实践的时间和设施,扩充学校的图书藏量,满足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总起来说:一、好学的教师同学,二、可学的工具,三、必学的督促,是我认为引导学生努力求学的要件。三者俱备,多数学生当不致骛外了……”。三者之中,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这些条件都达到了,然后加以督促,定期及无定期地考试,如果方法相当,确能辅助大多数学生上进、前进。

《以教人者教己》读后感3

读完全书,重要的几点收获:学习即理解,理解即思考,真正的学习是让值得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融会贯通。这本书,就是为了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知识是值得学习的?”或者换成学生的问法,就是“我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难道就“因为考试要考”,所以就要教学这样的知识吗?作者以数学中的“二次方程”为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学校学过“二次方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真的会用到二次方程吗?很少,少到几乎没有人。如果教学的东西我们的学生将来根本用不到,那这就不是值得学习的知识。由此可见,具有生活价值的东西是真正值得学习的。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从小学到高中,你学到的哪些知识在今天的生活中仍然有用呢?但是得把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和计算能力排除在外。作者认为值得学习的知识是对学习者的生活和未来有关和有用的知识,有助于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持续学习的能力。为了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我们必须掌握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以免自己掉进“兔子洞”。就如芒格查理曾说,我们要学习掌握不同学科的入门基础的思维方式,把它们放进我们的工具包里,犹如飞行员驾驶之前都要好好检查一下自己的工具包。跨学科的思维方式会让我们在看问题时拥有全局观,看到问题真正的症结所在。

《以教人者教己》读后感4

文中陶行知以大量的事例阐述这一道理。由此,陶公得出一条重要的学理:“这学理就是‘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事实的确如此。作为老师,要教育学生,要传授知识,要教授方法……哪一样不要先学呢?正所谓“学高为师”。文中有一事例:“我们平时看报,多半是随随便便的。假使我们要教小学生回家报告国家大事,那末,我们看报的时候,便不得不会精聚神了。我们这样看报,比起寻常的效率不知道要大得几多倍哩。这便是借着小孩子讲国家大事来教自己明了国家大事。这便是以教人者教己。”“以教人者教己”的核心就是教师要教别人,就必须先教会自己,自己先明白其中的道理,谙熟于胸。如果一知半解,或知之不深,教人从何谈何。这也是人们经常讲的,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要一桶水,甚至是一条河。因此,先学是关键。“为教而学”就是为了更好地胜任本职而学习,更好地服务学生而学习,更好地驾驭课堂而学习……只有自己先学,对所教有全面深刻的理解,自己“格外明白”,教育教学时才不会手足无措,方能得心应手。

《以教人者教己》读后感5

陶行知是教育界的典范,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我对他一直很崇敬。读了他的《以教人者教己》后,感慨良多,启发很大。

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中,教师是应当具备“以教人者教己”的素养的。他认为,教师在教别人知识道理的同时,受益最大的还是自己。因为,为了使别人明白你的观点,你会想方设法的预先做充分的准备,使自己格外明了,才不至于让自己陷入困境,丢了面子。

这一理念适用于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得有一桶水、一缸水、一塘水……只有当自己的知识多出学生一定量的时候,自己在课堂上的驾驭能力才能游刃有余,才能得心应手,才能应付自如。我们平时上课的时候,如果在课前备课充分,对学生了解透彻,对知识问题把握到位,到上课的时候,就能够淋漓尽致地发挥,就能够解答学生千奇百怪的提问;如果准备不充分,那就会在课堂讲解时没有头绪,东扯葫芦西扯瓢,学生也听得一头雾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学生、老师,两败俱伤。显然要想准备好一节课,教师必须多学习、多查阅、多思考、多探究,必须对所教授的内容了如指掌,这个过程就是自我提高的过程,就是“教己”的过程。比如,我现在教学生手工课时,就提前几天准备,自己反反复复地做练习,把要指导学生去做的各种手工件做熟练,找出窍门,然后才能在课堂上巧妙地指导学生去做。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有差异,有的一点就会,有的折腾半天还还找不到门路,想请老师做个示范。于是,我就拿起原料,三下五除二地做好了,学生们一边是惊叹不已地佩服,一边也看出了制作的技巧,很快就能得心应手。从这样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以教人者教己”所蕴涵的哲理。

《以教人者教己》读后感6

陶行知说:“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得格外明白。”的确,作为教师我们所教的对象是孩子,只有自己先融会贯通,学生才会佩服,才会喜欢倾听老师的课,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俗话说:“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得有一桶水、一缸水、一塘水……自己在课堂上的驾驭能力才能游刃有余、应付自如。陶先生也说:“教师是发展社会的灵魂,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要活到老,学到老,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教学之苦。”因为现在的学生,接触的信息渠道广泛,信息量大,所以我平时上课的时候,都要课前备课充分,比如在讲古诗时,我课前先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所处环境、作者当时想要表达的感情等等,到上课的时候,就能够淋漓尽致地发挥,就能够解答学生千奇百怪的提问,而不仅仅是教学生背会这首古诗,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因此我每次在讲一节课前,都会去多学习、多查阅资料、多思考、对所讲的内容了如指掌,其实这个过程也就是自我提高的过程,就是“教己”的过程。比如,我在教学生画参观路线图,列写作提纲时,自己先反反复复阅读材料,把学生可能忽略的地方预设出来,然后才能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去做。如果还有学生做的不到位,我会简单做个示范。学生很快就能把握要点,画好路线图,列出提纲。从这样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以教人者教己”所蕴涵的哲理。因为要教学生,所以自己便不得不格外明白了。这也是自己自省自练、自我提高的过程,日积月累,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今后,我还需要用陶先生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时刻想着陶行知先生说的“以教人者教己”,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用丰富的知识和能力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博学者。

《以教人者教己》读后感7

积水成流,集腋成裘。一个教师如果对于你要传授给学生的学问都采取“以教人者教己”的态度自省自练、自我提高,那么,你的学问、你的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就能够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博学者。大家知道,学生最崇拜老师,但是,他们崇拜的是学高德厚、能力超长的老师。而当你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博学者之后,学生就崇拜你、喜欢你、听从你,你让他们怎么学,他们就怎么学,你的教学就事半功倍。这样一来,你的教学目的就能顺利达到。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常年在外讲学,很少见到学生,但他要求学生怎么做,学生就怎么做,不管他们就行。为什么?就是因为魏书生学问深、方法好、威信高,而这些又是他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学习、积累、总结出来的。其实,也是“以教人者教己”的结果。

《以教人者教己》读后感8

 《以教人者教己》这篇文章是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师范寅会上的演讲词,原载于1928年2月12日《乡教丛讯》第2卷第3期。

  “以教人者教己”是陶行知先生办学校的根本方法之一。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师范寅会上时,分别举了邵仲香先生、韩凌森先生以及潘一尘先生的例子。邵先生因为要教学生计算纳税,所以先把纳税的材料融会贯通之后再来教学生而韩先生教武术的时候要一位同学发口令,由于该生要发口令,所以就必须对这套武术格外明了;潘先生则是由于要教小学生园艺,自己先学园艺,再进行教学生。从这些例证上,我们可以归纳出一条最总要的学理,哲学里就是“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这就是陶行知先生说的“教人者教己”。

 教学多年,让我明白,教师与学生是师生关系,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还是一种互动关系。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反馈给老师。老师要教学生,首先必须把学问上的事情彻底搞一个明白,这就是“以教人者教己”。学生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并把自己的想法反馈给老师,既丰富了老师的思想。也提升了学生自己的理解层次,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以教人者教己”。教学相长,学生在认知上让教师得到有益的补充,丰富了情感,发展了心智: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提升专业水平,提高教学效益。

 读了这篇文章,更让我坚定了——作为教师,一定要时时学习、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做一个与时俱进、知识型的教师。而读书是教师学习的最基本途径,坚持读书,做成长型的教师!

《以教人者教己》读后感9

“以教人者教己”,也不是陶行知先生的独到发明,也是他总结历代教学经验和自身实践的智慧结晶。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教学相长”的理念。“以教人者教己”其实就是这一理念的创新发展。但是,无论是“以教人者教己”,还是“教学相长”,都说明了一个问题:要想成为好老师,就要在学中教,在教中学;就要用丰富的知识和能力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绝不能误人子弟。

《以教人者教己》读后感10

陶行知先生在书中提出“以教人者教己”。就是说老师要想给孩子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就要求为师者要储备知识,博览群书。我班孩子对恐龙非常感兴趣,看到图书或电视上有恐龙,总会三五成群地聊个没玩,可我对恐龙几乎是一无所知,为了走进孩子们的世界,我翻阅了很多有关恐龙的书籍,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将内容烂熟于心,生成了一节综合课《我眼中的恐龙》,活动中,孩子们争先恐后,侃侃而谈。

这不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以教人者教己”?就拿我们班的特色篮球来说,孩子们都爱玩球,球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快乐,而且百玩不厌,于是我将篮球作为我班的特色课程开展,可是,篮球玩起来容易,要想玩好,玩出花样着实不容易,首先我要自己琢磨,怎样才能玩的顺溜,有难度,于是我给自己每天安排了2小时的练习时间,玩拍球,花样玩球……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已能将球运用自如了,孩子们那种惊讶、敬佩的表情同时也促使他们积极地投入训练中,熟能生巧了,在孩子面前才有说服力,孩子才会有激情学习、模仿,经过一学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训练,孩子们的球技甚至都超出了我的想象。由此可见,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己”的观点效力之宏大,正如他说的“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

《以教人者教己》读后感11

 今天学习了陶行知先生《教育的真谛》一书中的“以教人者教己”。什么是“以教人者教己”?陶行知说: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的确,作为教师我们所教学的对象都是孩子,如何让孩子喜欢倾听你的课;如何让孩子喜欢上你的课,我想这都是值得我们先去研究和探索的。

    陶先生强调教师要“以教人者教己”,换句话说,那就是言传身教。要学生学的东西,教师首先要弄明白,融会贯通;要学生做的事情,教师必须身体力行带头做样子。教育学生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有声的言教,一是有形的身教。对“言教”,“身教”的要求,陶先生有着精辟的论述和光辉的实践。即:言教,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陶先生说,教师是发展社会的灵魂,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要活到老,学到老,“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教学之苦。”他还告诫教师要做不落伍的教师,除了要学会为劳苦大众服务的有关知识本领外,还“必须专攻一门自然科学”,对自己的专业要精益求精,要敢于攀登科学高峰。“一个不懂科学的人,不久便不能做教师了”。

让学生做小老师,这样的事不是没有做过,但是,我还从来没有去仔细研究这样做的好处有多少。实话说,当初这么做,目的很单一,只是为了改变一下教学方式,让孩子觉得有一个榜样支撑。

《以教人者教己》读后感12

 读了《以教人者教己》,书中许多文章都给了我一些启示。陶行知先生在这篇文章里阐述了: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句话提醒我们应该怎样来做一个老师。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他说的教学生学的意思就是教师不能在课堂上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为饱,而应该是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经验知识,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这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就拿我们体育教师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个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教师,他的课堂会日渐单调、陈旧,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让学生获得快乐与帮助呢?

  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的学问,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走得更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导下,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

《以教人者教己》读后感13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的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这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教育以生活为中心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教育要联系生活实际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匹配的,通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可以避免空洞的说教,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的形象生动,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陶行知提出的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据生活需要,与生活一致这一思想在当今看来是不能全部肯定的。生活与教育不是完全同步毫无区别的,忽视了生活与教育的区别。以及在教学内容的传授方面,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是不可取的。而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并不是要去全然否定或肯定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而是应该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生发展的规律,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予以创新,那才是应该做的事情。

  另外,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也贯穿本书的始终。首先,要“在劳力上劳心”,做到“手脑双挥”。其次,懂得行动是知识的来源。读后感·再次,要求做到“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即:教人者先教己,教人者还要教而学,即知即传。最后,反对注入式教学。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概括起来就是:

  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举了很多的例子,比如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以教人者教己》读后感14

以教人者教己,是陶行知所在学校的根本方法之一。而在《以教人者教己》一文中,陶行知也通过举例论证,给我们了阐述了这个学理:“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

现在,我想说说自己关于以教人者教己的所思所想。

首先,就拿学生来说吧。由于所带的班级较多,有时候我就忙不过来了,于是我就会让优秀的学生帮助基楚较差的学生(学困生)做辅导。现在看来,我对优秀学生的这种要求其实就是在让他们体验以教人者教己。因为他们想要很好的辅导学困生,就必须时刻面临着学困生提出来的各种问题,而其中的任何一个问题让他们出现了困惑,那么这个辅导过程就可能遇到困境。所以说,这些优秀学生想要辅导好学困生,自己就必须得先学会和弄懂所学得内容。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己对所学的内容也会格外的明白。我想,我们现在常说的帮助别人学习的过程,其实也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就是这个道理吧。

现在,我想来谈谈读书。说实话,我读过的书不少,但是能够记住却不多。以前一直不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总觉得是哪个环节出问题的,所以我也时常去读一些关于读书方法的书,但是最后效果仍然不好。到了现在我才明白,原来是因为我没能以教人者教己的方式来读书。因为我平时读书,是为了读书而读书的,读过了就读过了,是没有多深的思考的,而现在想想,倘若我能以为读书而读书的方式去读书,效果就可能大不相同。

记得很清楚,去年暑假期间,关于《无声告白》一书,我写过好几篇读后感之类的文章。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因为为了写好那几篇读后感,我是花了非常多的功夫的——我至少就将那本书翻了三到四遍。说实话,这本书是我目前为止看过次数最多的一本书。现在回想这个过程,其实当初我就是在践行以教人者教己的这个理念,因为我想让别人知道《无声告白》在写什么,那么自己就得首先十分清楚地知道这本书在写什么,所以我就得必须将这本书翻来覆去地看。

《以教人者教己》读后感15

今天,读了陶行知的《以教人者教己》一文,感受更深刻了。

陶老在这篇文章中,对“教人者教己”做了详细的阐述。首先,讲了“邵先生教纳税计算”这个例子:

“邵先生因为要教大家计算纳税,所以就去搜集种种材料,并把这些材料融会贯通起来,然后和盘托出,教大家计算。他因为要教大家,所以先教自己。他是用教大家的材料教自己。他年年纳税,但是,总没有明白其中的内幕,今年为什么就弄得这样彻底明白呢?因为要教学生,所以他自己便不得不格外明白了。他从教税上得的益处比学生要多得多哩。为了培养创造型的人才,陶先生强调要从小孩子抓起,他强调要关心爱护和支持儿童的创造性活动,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六大”精辟见解,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敢想;解放儿童双手,使他们敢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清事物的本质;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敢讲、敢问;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探索、学习;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所爱学的知识,做所爱做的事情。”

我们常说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我们首先要有一桶水,作为施教者永远都要高于受教者,精于受教者,现在的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很多。为了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最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想陶行知先生说的“为教而学”。

这些便是《以教人者教己》读后感精选范文的精选内容了,以上这些精选的优质范文可以在大家需要时提供一些帮助或是灵感上的启发,希望大家都能从上述模板中摘取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如果对大家有用,也请多关注本站。

本文由用户:qingfan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21735.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