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认为君子有三种乐趣。首先,君子乐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追求道德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并且尽力维护家庭的和谐与稳定。他们还愿意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做出贡献。其次,君子乐于知人善任。他们善于辨别人的品行和才能,并且能够合理地安排人才的岗位,使每个人都能发挥所长,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最后,君子乐于执政。他们对于能够执掌权力,并为民众谋福利感到高兴,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能够实现公正和善治的机会。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君子有三乐任选一乐作文精选,欢迎大家阅读!
君子有三乐任选一乐作文精选1
孟子说,君子人生有三乐,其中之一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所谓英才,就是极佳人才。能够招纳天下的极佳人才,教育这些极佳人才,这是人生的快乐。孟子的这句话,表明了他作为老师在教授中学生时的一种快乐状态。
孟子是春秋时代的大儒,是一个学问渊博的大知识分子。那时候,群雄逐鹿,民不聊生。“春秋无义战”,讲的就是那个时代战争频仍的现实。打仗,老百姓自然没什么好日子过。孟子希望通过儒家思想的教化,培训出一些治国理政的高级人才来治理社会,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因此,在他的眼中,所谓英才,除了具有基本的聪明才智之外,恐怕还是要有儒家品质的人。即一个英才,应该是一个“仁义礼智信”的人,应该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人,应该是“忠孝悌廉耻”的人。具有这种道德品质的人,如果不傻不蠢的话,再稍加雕琢润色,自然能够成为之栋梁,为社会谋幸福。作为一个老师,能有这样的极佳人才来教,自然有成就感,所以当然就很快乐了。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人性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丑恶和贪婪的一面。其实,在春秋那个丛林法则盛行的时代,弱肉强食,杀伐攻略,依然是大行其道的现实。英才难得,仁政难行,孟子也只能对着长天喟叹。
英才好教,容易教,容易出成果,这是天下为师者的普遍心声。孔子曾说“朽木不可雕也”,说的就是蠢人难教的意思。能匠难用枯木铸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于是乎,放眼现在,一些航空母舰等第的学校,掐苗拔尖,招的尽是中学生。中学生好教啊,老师教起来那是快乐无限啊。三年中考和高考后,向社会放榜成绩,尽是一些压倒同类型学校的哄哄喜讯。隐藏拙点猛吹亮点,把自己吹得那真是牛逼闪闪的。教育家李镇西曾说,把患有各种疑难杂症和重症的病人治好,那样的医生和医院是有本事的;把较优的学生招来教,然后宣称如何牛气冲天,那是要打问号的。从这个意义上来勘验孟子的教育观,孟子未能免俗,他也喜欢教好学生。不过,孟子只是说出了自己的一种教育英才的快乐心态,他没有晒朋友圈,这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当然,孟子还说过“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做人较怕的是好为人师。在这里,孟子丝毫没有贬低老师的作用,他批评的是那些其实是“略懂”而要显示出“很懂”的人。这种人,谈天说地,总要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来。在他的本行内,他牛得不行;在他的外行里,他也能把清水搅得出泡沫来。这种人常常好为人师,久而久之就成了杠精。
劈柴看纹理,说话凭道理。孟子的两句话,彰显了教英才能获得快乐和不要好为人师的教育观。虽隔时空,仍能震烁古今,在当代依然焕发熠熠的光彩。
君子有三乐任选一乐作文精选2
君子有三乐
快乐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在我看来,快乐就是家庭和美,内心舒坦,事业有成就感。根据这个定义,真正有追求的君子,会像孟子一般,追求人生的三大快乐。
第一大快乐,是父母俱在,兄弟无故。
家庭是我们人生的起点,也是我们永远的港湾。家在,梦就在,一切美好都在。亲人是家最重要的东西。只要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我们就可以开开心心,也会觉得幸福无比。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尊兄长,爱幼小”,其实也是让我们爱护亲朋,充分享受家庭和美之乐。
第二大快乐,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人生在世,虽然都追求快乐,但不快乐的时候也常有。毕竟,不如意者常八九。然而,纵然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光风霁月,坦坦荡荡。“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我们要以乐观的心态去生活,用坦荡的心胸去包容,做事尽力而为,为人光风霁月。如此,就算最终结果没有达到预期,我们也可以坦然接受。毕竟,我们已经尽我所能,真正做到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样的过程,既充实又快乐。
第三大快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你应该给别人分享半个,这样美味就不是独享,而是共享。分享的过程,可以给他人带来收获,也可以给自己带来满足,无疑是一种莫大的快乐。当然,最好的分享,莫过于授人以渔,也就是把自己的知识、方法,分享给别人。如果可以“为人师”,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最终桃李满天下,无疑可以快乐无比!
这就是我理解的人生三大快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希望你也能跟我一样,追求这三大快乐,让人生之树长青,也让生命之河源源不竭!
君子有三乐任选一乐作文精选3
孟子在我心中向来是个有几分仙风道骨、精神健硕、白胡子飘飘的老头,会让人油然生出敬意的形象。这段话他说出来,立刻有隐隐浩然之气在其间流荡。
经典的意义就在于永远不过时,不随时间而褪色。两千多年前说的话仍掷地有声,响如金石。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看来简单,意却深远。父母兄弟,常伴左右时不觉有什么特别。争吵、笑闹、赌气、远离,多少年匆匆一聚。不曾想生命无常,父母有一天会老去,会离开这个世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兄弟姐妹也是,天有不测风云,谁也不知未来会发生些什么。到那时,一人颠沛流离,没有家可供这风挡雨之时,悔之晚矣。所以,不如,拥有时就开始珍惜。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大气磅礴,坦坦荡荡。另有一人,司马光说,“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古往今来,能在年老时坦然说出这句话的人,没几个。再数,要算上保尔。柯察金。做人要光明磊落,堂堂正正,谁都希望做这样的人。然而慢慢长大后,步入社会,再怎么要洁身自好,却难免从俗。光明磊落四字,说出来也气若游丝,不敢高声语。“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境界,非凡夫俗子可以到达“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所能的就是如此,足矣。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一“乐”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享有的,我有幸,得天下英才不敢说,但育人倒是真的。虽然暂时苦比乐多,但相信光明的极乐世界终会到来。
君子有三乐任选一乐作文精选4
所谓孟子三乐,概括讲就是亲情之乐,一家人身体健康和睦相处;自身之乐,做人处事一切都问心无愧;教育之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
第一乐,是家乐。家人都健在,可以在一起开开心心的生活,这也体现了他崇尚孔子的“孝悌之道”。其实很容易理解,如果一个人再幸福,而自己的亲人却不在身边,那也只会是有残缺的幸福。就像现在的孩子们,在遭遇到父母去世或是离异的情况下,影响最大的就是孩子。在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对家有无限的依赖,因为那里永远是他们的避风港。可是一旦破碎后,大部分的孩子心里便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他们没有了依靠,所有事情都憋在心里,自己去烦恼,他们更加羡慕那些拥有美好家庭的孩子们。无论孩子会这样,家长也是一样,都希望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因此,只有一家人幸福地在一起,才会感到快乐。
第二乐,是自乐。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或是所做的事都不后悔,这也是孟子身上所具有的品质。就现在的人们来说,总会有表里不一的人,而真正能做到不后悔的人又有多少呢?好比那些小偷,他们为了一时的贪念而做出违法的事情,可能当时成功后,不禁会有些许喜悦,可是仔细一想,他们真的很开心吗?他们所拥有的东西,是靠自己的努力得到的吗?当然不是,那么他们用的时候就不可能问心无愧。因此,即使他们的生活比以前好过些了,可是却还是快乐不起来,因为他们不可以心安理得。再如现在刚开始就业的人们,待他们事业稳定后,不免会有一颗进取之心在燃烧,希望可以有自己的一番事业,为此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过程中难免会有许多阻碍,可是他们从未放弃过,仍然拥有最原本的希望。最终,有的人成功了,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这时候他们肯定会很快乐,为自己当初没有轻易放弃而开心;而有的`人却并没有成功,但是他们也从来没有后悔,因为自己当初已经竭尽所能,努力尝试过了,只不过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而已,所以他们也是快乐的。我想人们做到对自己所做的事问心无愧时才会真正快乐。
第三乐,是可以得到优秀的人去教育他们。这也体现了孟子招纳天下有志之才。我想这个应该主要体现了老师的快乐,他们遇到过许多的学生,总会有一些是令他们引以为傲的人,这也就是他们从教的乐趣所在吧。
我想,一个真正快乐的人,至少要做到“家乐”和“自乐”,如果有更高的理想,可以再发展到“教育之乐”。这应该也就是“孟子三乐”的初衷吧。
君子有三乐任选一乐作文精选5
在《孟子·尽心》篇有这样一段话:“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段话告诉我们,孟子所说的“君子三乐”指的是这样的三种人生乐趣:父母都健在,兄弟也都没有什么灾病事故,从而得以躬行孝悌,这是第一乐;为人处事合乎道义,上不愧对于天,下不羞对于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而获得内心的安宁,这是第二乐;第三乐是君子传道、育人所获得的快乐,即能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使君子之道遍传天下、造福社会。
“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孟子认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也就是说,君子和常人根本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能够把道德良知存放在自己心里,时刻不忘,而这是常人做不到的。因此,孟子的“君子三乐”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道德境界上的主体内心体验,也就是说,这是君子才能获得的快乐。
父母兄弟都健康平安、没有事故,从而得以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人普遍自然的期望。这也就是“君子三乐”的第一乐。它的更深一层涵意是:躬行孝悌会给人带来道德的满足和快乐。因为这是人内心道德本性的需要。
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也就是说,人天生就具备了各种道德本性,只要返回自身寻求,做到诚实无欺,就能获得最大的快乐。因此,言行举止能合乎自己的良心本性要求,做到问心无愧,从而获得心灵的安宁,这便是一大快乐。这也就是君子的第二乐。
能得到天下英才,启发他们的心智,解答他们心中的各种疑惑,传授给他们知识,看到他们茁壮成长,并通过他们把真理遍传天下,为社会所用,泽惠百姓,这对君子来说,无疑也是人生一大快乐。
君子有三乐任选一乐作文精选6
孟子极其热爱教育事业,乐于为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往者不追,来者不拒”。他把收徒讲学、传授知识看成是人生乐趣之一:“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教”与“育”二字联用,也是第一次将教育天下人才视为乐事。四十岁以后,孟子就带领弟子游历各国,往来于诸侯之间,处处受到礼遇,曾在“稷下学宫”讲学。他的弟子众多,著名的弟子如万章、公孙丑、乐正子、公都子、屋庐子、孟仲子等。“性善论”与平等观在人性论上,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天生是善的,每个人生来就有怜悯同情之心、羞耻憎恶之心、恭敬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种心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萌芽。他认为,人生而就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者,无不知敬其兄者。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尤其重要的是,这些“心”皆为善端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里所谓的“四端”与仁、义、礼、智密切相关,是孟子性善论的集中体现。
君子有三乐任选一乐作文精选7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给文言文材料的作文,审题难度加大了不少。先看看这段话的意思。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病患,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情;上不愧(怍:惭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作文审题,关键就是能否看懂这段话的意思。看懂了,相对来说还是容易提炼出观点的`。
“第一乐”,应该说是亲情之乐,父母、兄弟,一家人和睦相处。可以提炼出观点,健康是福,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生命的重要性,要珍惜生命。与人相处,和谐社会。而此观点正好可以反思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子女结婚后不少都不愿与父母一起住,子女不懂得感恩,人情淡薄了许多。
“第二乐”,可以说是自身之乐,做人处事,一切都问心无愧。诣在告诉人们要凭良心做事,要诚信做事,要正直做事,做事要对得起天、对得起地。如果人人行事都能诚信正直,那整个世间就充满了温馨和谐。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绝育黄瓜”、“爆炸西瓜”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这些制假售假商贩们正是愧对于天,愧对于人。
“第三乐”,是说的是教育问题,可以说是“极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孔子说过:“中人以上者,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者,不可以语上也;生而知之者为上,熏染而学者次之,困而学者又次之,困而不学者,民斯为下也。”孔子所表达的意思相近于孟子的观点,说明教育者关注教育对象素质的高低,希望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来教育。这也正好与近年许多高校自主招生,争抢优秀生源的事件不谋而合。而“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教育公平原则也正合广大群众的共同要求和高等教育界“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迫切希望。我想对于教育的话题,学生应该有话可说的。
学生可以从这“三乐”中选出自己较熟悉的观点来立意。这次作文审题很关键,对文言功底不好的学生来说是个挑战。
君子有三乐任选一乐作文精选8
孟子在我心中向来是个有几分仙风道骨、精神健硕、白胡子飘飘的老头,会让人油然生出敬意的形象。这段话他说出来,立刻有隐隐浩然之气在其间流荡。
经典的意义就在于永远不过时,不随时间而褪色。两千多年前说的话仍掷地有声,响如金石。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看来简单,意却深远。父母兄弟,常伴左右时不觉有什么特别。争吵、笑闹、赌气、远离,多少年匆匆一聚。不曾想生命无常,父母有一天会老去,会离开这个世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兄弟姐妹也是,天有不测风云,谁也不知未来会发生些什么。到那时,一人颠沛流离,没有家可供这风挡雨之时,悔之晚矣。所以,不如,拥有时就开始珍惜。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大气磅礴,坦坦荡荡。另有一人,司马光说,“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古往今来,能在年老时坦然说出这句话的人,没几个。再数,要算上保尔。柯察金。做人要光明磊落,堂堂正正,谁都希望做这样的人。然而慢慢长大后,步入社会,再怎么要洁身自好,却难免从俗。光明磊落四字,说出来也气若游丝,不敢高声语。“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境界,非凡夫俗子可以到达“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所能的就是如此,足矣。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一“乐”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享有的,我有幸,得天下英才不敢说,但育人倒是真的。虽然暂时苦比乐多,但相信光明的极乐世界终会到来。
君子有三乐任选一乐作文精选9
每一个不曾快乐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现代人都在寻找快乐,寻觅幸福,寻求属于自己的一片安静的天地,怎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幸福呢?我以为能做到仰不愧天,俯不愧地,中不愧己,坦坦荡荡,清清明明,快乐就会如源头活水一样,源源不断,自心里汩汩而出。
无愧天地人,就是拥有了快乐之枕。
康德说,人世间有两样东西让我敬畏,一是头顶无比深邃的星空,一是人间道德法则。心灵上有所敬畏,头上放有三尺神明,为人做事就会有所忌惮,不超越做人的底线,不越过欲望的雷池,不践踏人性的尊严,君子勇于慎独严己,才会获得恒久的大安详,觅得人生的大安静,获得人生的大快乐。
东汉名臣杨震,有人夜半送礼 ,杨震严词予以拒绝,来人说,这件事没有任何人知道。杨震厉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曰不知?
杨震,仰不愧天,俯不愧地,中不愧己,这就是他一生行事的准则,做人的高标,快乐安详的枕头 。
抵御诱惑,不趋炎热,守住灵魂,砥砺品格;有坚持,有担当,有勇气;以良心为人生之塔,以良心为处世之基,始终坚持人间正气,保持一生清白,恪守心灵的底线,所以在宦官专权吏治混乱的东汉,杨震犹如一脉清流,而他“四知”之金玉良言更是掷地有声,永著史册,警戒后人。
当年路易十五说,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一个人像路易十五那样思考的.时候,他惟一的可能就是成为暴民,现实有人也正如此,他会心安理得地把三聚氰胺混杂在牛奶中卖出,而不屑一顾一个个大头婴儿痛苦的面容,“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绝育黄瓜”、“爆炸西瓜”频频发生,这些人,鼠目寸光,只要眼前!竭泽而渔,忘乎所以!良知泯灭,肆意的践踏的正是人性的底线!等待的必将是法律的之剑,快乐也自然消遁隐形!
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善待天地,坚守良知,快乐就永远在。如果每个人躬身自问:怎样才能仰不愧天俯不愧地中不愧己?或许那就是我们内心真正要寻找的温柔快乐的人生之枕?!
君子有三乐任选一乐作文精选10
无愧天地,快乐之枕
每一个不曾快乐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现代人都在寻找快乐,寻觅幸福,寻求属于自己的一片安静的天地,怎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幸福呢?我以为能做到仰不愧天,俯不愧地,中不愧己,坦坦荡荡,清清明明,快乐就会如源头活水一样,源源不断,自心里汩汩而出。
无愧天地人,就是拥有了快乐之枕。
康德说,人世间有两样东西让我敬畏,一是头顶无比深邃的星空,一是人间道德法则。心灵上有所敬畏,头上放有三尺神明,为人做事就会有所忌惮,不超越做人的底线,不越过欲望的雷池,不践踏人性的尊严,君子勇于慎独严己,才会获得恒久的大安详,觅得人生的大安静,获得人生的大快乐。
东汉名臣杨震,有人夜半送礼 ,杨震严词予以拒绝,来人说,这件事没有任何人知道。杨震厉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曰不知?
杨震,仰不愧天,俯不愧地,中不愧己,这就是他一生行事的准则,做人的高标,快乐安详的枕头 。
抵御诱惑,不趋炎热,守住灵魂,砥砺品格;有坚持,有担当,有勇气;以良心为人生之塔,以良心为处世之基,始终坚持人间正气,保持一生清白,恪守心灵的底线,所以在宦官专权吏治混乱的东汉,杨震犹如一脉清流,而他“四知”之金玉良言更是掷地有声,永著史册,警戒后人。
当年路易十五说,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一个人像路易十五那样思考的时候,他惟一的可能就是成为暴民,现实有人也正如此,他会心安理得地把三聚氰胺混杂在牛奶中卖出,而不屑一顾一个个大头婴儿痛苦的面容,“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绝育黄瓜”、“爆炸西瓜”频频发生,这些人,鼠目寸光,只要眼前!竭泽而渔,忘乎所以!良知泯灭,肆意的践踏的正是人性的底线!等待的必将是法律的之剑,快乐也自然消遁隐形!
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善待天地,坚守良知,快乐就永远在。如果每个人躬身自问:怎样才能仰不愧天俯不愧地中不愧己?或许那就是我们内心真正要寻找的温柔快乐的人生之枕?!
君子有三乐任选一乐作文精选11
孟子曾说过君子有三乐,其一是其素来提倡的孝悌之义,其二是个人品行、道德的修养,其三便是关乎教化和传承,而治天下、救百姓并不在其中。这是为什么呢?儒家素来提倡入世,以经世致用为读书之本,以兼济天下为最高追求,何以孟老夫子特别强调君子三乐与王天下无关呢?这便是我今日要发之议论。
内圣外王,历来被儒家视为对人的最高的评价,也是儒家子弟毕生的追求。然而内胜是乐在其中,外王却忧患不断;正如出世逍遥自在,入世则烦恼丛生。然而作为君子并不以快乐为其唯一追求,忧患与悲悯也为他们所珍视。在乐与悲的交替,在享受个人品行与精神丰满所带来的喜悦和济世情怀被残酷现实所打击带来的苦闷的双重奏中,中国的士人绽放出了最迷人的光辉,也为后人提供了最完美的榜样。
内圣之乐,是精神的胜利。孔子的弟子颜回甘于箪食瓢饮、乐守清贫,正是内在修行带来快乐的体现。明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心学领袖王阳明临终前的那句“我心光明,亦复何言”,同样向我们昭示心灵的光明、内心的宁静能给人带来最大的宽慰和那份面对生死的淡定从容。孟子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可见,当个人境界不断提升之时,物质上的欲望会不断的减少,而内心的快乐便能水到渠成。
那么如何能使快乐加倍呢?孟子也给我们提供了方法,那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自己思想通达了,自身修养提升了,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内圣。通过教化,使别人也能做到内心通达、品格提升,是更大的快乐,也是更高的修行。孔子弟子三千,开坛授道,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砥砺思想,在教育的过程中升华境界,无关物欲,只求仁义。然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内圣者慢慢走向外王,走向那无穷的忧患。
真正的君子并不会满足于“内圣”和自身心灵的宁静,他们把他们的视域投向了市井,时刻关注着大众的苦难。他们知道必须要用德教化天下,用仁治理天下,用礼来规范天下。然而事实却常常难以如其所愿。
外王之路,荆棘丛生。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理想的精神人格面对着纷繁复杂的世事,面对着无比尖锐的矛盾和争夺,面对无比残酷而又无比现实的苦难崩塌了。无力感与无奈感占据着那些有良心的士人的心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然则何时而乐焉?”范仲淹不禁发出此问。理想固然美好,兼济天下,多么崇高的字眼,但是现实让他们饱尝忧患。水深火热的凡尘,他们坐立难安;坎坷不平的世界,哪里还容得下内心宁静。
然而,忧患并不是一切。“眼因常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那些在外王之路上受尽磨难、悲天悯人的人,因为忧患而更加坚定,因为悲悯而更显伟大。他们的人格更加丰满,他们的思想更加成熟,他们的境界更加高尚。他们最终复归心灵的宁静,体会到人世最大的幸福与快乐。
这便是君子之乐!
君子有三乐任选一乐作文精选12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 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②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 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意思是说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 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君子三乐,就是指君子的三种人生乐趣。
父母兄弟都健康平安、没有事故,从而得以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人普遍自然的期望。这也就是“君子三乐”的第一乐。它的更深一层涵意是:躬行孝悌会给人带来道德的满足和快乐。因为这是人内心道德本性的需要。
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也就是说,人天生就具备了各种道德本性,只要返回自身寻求,做到诚实无欺,就能获得最大的快乐。因此,言行举止能合乎自己的良心本性要求,做到问心无愧,从而获得心灵的安宁,这便是一大快乐。这也就是君子的第二乐。
能得到天下英才,启发他们的心智,解答他们心中的各种疑惑,传授给他们知识,看到他们茁壮成长,并通过他们把真理遍传天下,为社会所用,泽惠百姓,这对君子来说,无疑也是人生一大快乐。
在《孟子·尽心》篇有这样一段话:“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段话告诉我们,孟子所说的“君子三乐”指的是这样的三种人生乐趣:父母都健在,兄弟也都没有什么灾病事故,从而得以躬行孝悌,这是第一乐;为人处事合乎道义,上不愧对于天,下不羞对于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而获得内心的安宁,这是第二乐;第三乐是君子传道、育人所获得的快乐,即能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使君子之道遍传天下、造福社会。
“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孟子认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也就是说,君子和常人根本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能够把道德良知存放在自己心里,时刻不忘,而这是常人做不到的。因此,孟子的“君子三乐”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道德境界上的主体内心体验,也就是说,这是君子才能获得的快乐。
父母兄弟都健康平安、没有事故,从而得以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人普遍自然的期望。这也就是“君子三乐”的第一乐。它的更深一层涵意是:躬行孝悌会给人带来道德的满足和快乐。因为这是人内心道德本性的需要。
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也就是说,人天生就具备了各种道德本性,只要返回自身寻求,做到诚实无欺,就能获得最大的快乐。因此,言行举止能合乎自己的良心本性要求,做到问心无愧,从而获得心灵的安宁,这便是一大快乐。这也就是君子的第二乐。
能得到天下英才,启发他们的心智,解答他们心中的各种疑惑,传授给他们知识,看到他们茁壮成长,并通过他们把真理遍传天下,为社会所用,泽惠百姓,这对君子来说,无疑也是人生一大快乐。
人生大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五千年文化长河渐渐东去,流照千古,直至今日,仍流淌在人们心里,这是教育之力。孔子之乐,在于三千桃李,誉满天下;醉翁之乐,在于一城百姓安于教化,得人生之乐;宋江之乐,在于一百零八条莽汉成为忠君爱国之义士;唐僧之乐,在于弟子们知错能改,修身养性,终成正果……君子之大乐,在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所以将此乐置于“三乐”的最高层次,便是意识到了这一点。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可以传承历史文化,诚为乐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教育天下英才,他们才有对先人的敬仰与见贤思齐;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不正是对民众的教化从而使他们懂得为国为民的大义么?这种种国粹,种种文化精华,便是在教育中得到了传承。试想,没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一大乐,当面对失却了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世人,面对失却了文天祥的一片丹心的世人,面对失却了岳武穆精忠报国之志的世人,面对失却了铁骨铮铮的苏武之节的世人,面对失却了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世人,面对失却了王进喜铁人精神的世人,谁还能不掩面失声痛哭,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呢?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国民精神见长,国力见强,重现泱泱大国之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才能怡然自足,得人生大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于国于民都是必要的,这便是在奉献,在付出,诚为乐也。人之初,性本善,一张洁白的大纸,伴着一声啼哭展开,没有教育,白纸将添上一道道污渍;有了教育,方显色彩斑斓之美。当人们感慨于如今“我爸是李刚”的强悍、“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空虚、“为党说话,还是为人民说话”的雷语,何不反思:与其现如今义愤填膺,不如从教育抓起,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造出个更美好的世界?那时,小康不远,大同不远,诚为人生大乐。
不必低吟“世人皆醉而我独醒,举世皆浊而我独清”而忧愤满怀,似屈子般郁郁而终;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从心所欲,不逾矩,如孔子般颐养天年,得人生大乐。人生匆匆几十载,这样过,这样活,才能有价值,有意义,快乐一生!
君子有三乐任选一乐作文精选13
人生有价值,心中乐自存
桂林市国龙外国语学校高2011班 谢程霖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唯有活得有感情、准则、目标,人生才会有价值,变得轻松乐观。
君子注重团圆之乐,因为他们有感情。纵观历史,多少游子远走他乡,闯荡四方,唯有孤独寂静陪伴他们,四海为家。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无不深切表达他们最渴望的快乐——团圆。因为有感情,才会更加真挚地表达感情,才会活得实在,活得真诚。这便是君子的最实在、最基本的乐——感情之乐。
正因为有了严格的道德、行为准则,作为君子,形成了德行之乐。德行的高尚,不在于身份的高贵,在于人格的伟大。南宋文天祥,虽为战俘,却仍然一身傲骨,满腔正气,挥笔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开心照汗青”的壮烈诗句,英勇就义;至于秦桧,作为国家重臣,却对收复失地的功臣,心存嫉妒,扣上“莫须有”的罪名,使得一代英雄含恨而去。在天下百姓看来,文天祥当然是受人敬仰的,秦桧必当是遭人唾弃的,只因他们迥乎不同的德行。因为文天祥有准则,才会毅然为国捐躯;因为秦桧没有底线,才会公然滥用职权。这便是准则的作用,它使人明确端正了自己的言行,安身立世,崇高德行。
除了感情准则,要实现人生的价值,还要有坚定的目标。君子以传授知识、流芳百世为目标,这也是他们的乐趣之一。春秋战国,战事连连,烽火连天,也迎来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为什么文化教育事业会在战火中欣欣向荣?因为人们都知晓教育的重要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便是对此最好的回答。儒家孔子、道家老子、墨家墨子,这些德高望重的先贤们,虽存不同观点,但都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教育后世的重任,只为实现那远大的目标。目标使人有向前行进的动力,教育使社会有向前发展的能力,终有一日,人类会与世界共进,实现自我价值。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只有心怀感情,行循准则,铭记目标,才会逐步向人生的价值靠近,才会成为贤明的“君子”,指引他人前进,到了那时,心中自然充满乐趣。
君子有三乐任选一乐作文精选14
父母俱存,我们足够快乐 孟子说过,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乃人生之乐也。
我认为此话很有道 理,现如今很多人都在抱怨日子过得很是无聊,找不到有乐趣的事情可以 做。我看倒不如回家陪陪父母,父母俱存,我们就足以快乐的生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注定会将 它们全部的爱倾注在我们的身上,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着他们的心。 我们从小受到父母言行、思想的的耳濡目染,他们就是我们的启蒙导师, 为人处事的榜样。
所以我们要感激我们的父母,正是他们让我们知道了是 非,认识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父母俱存,我们应该快乐,因为那最深 的爱还在,鞭策指引我们前进的人还在。
家是最温馨的港湾,是最安全的港口。当我们遇到了困难,受到了 委屈,不要在外面孤独徘徊不知所措,家中的父母永远焦急的眺望着我们 的身影,等待着给失意的我们一个有力地鼓励的拥抱。
所以,我们不怕面 对挫折,我们有足够的勇气重新站起来。父母俱存,我们应该快乐,因为 那永不疲倦的期待与鼓励还在,当我们失意是可以倾诉和依赖的人还在。
父母俱存,我们最应该快乐的是,我们有了向前奔跑,为自己的梦 想而不断奋斗的力量与执着,也有了生活下去的毅力和支持。地震时,原 本已经放弃了生的念头的高中生想到瘫痪在床的母亲,竟咬着牙奇迹般的 活了下来;逃亡在外十三的杀人凶手听到母亲病危在临终前想再见自己一 面的消息,竟毫不犹豫向公安局自首,交代了自己的全部罪行;为了让自 己的母亲在有生之年看到天安门,一年轻小伙子用三轮车载着历经七个日 夜终于来到了北京……父母俱存,我们真的很快乐,痛苦与悲伤都会变得 很渺小。
其实,我们生长的这片土地,养育着我们的祖国又何尝不是我们的 父母?与我们一起成长的十几亿炎黄子孙又何尝不是我们的兄弟?看到祖 国日渐的发达,日渐的繁荣昌盛,看到民族日渐的强大起来,我们怎能不 感到快乐、激动呢? 所以,兄弟在,我们快乐,父母俱存,我们足以快乐一生。
做人做事做到问心无愧 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社会里,就必然要与人和事打交道。
人,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动物,不仅有感性,更具有理性,并且不可能独立的生存。所以,在一个人的整个的生命过程中,就要不断的在做着事情。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锤炼出做事的一个准则:先做人,后做事。然而,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呢?做人做事的标准是什么?结合自己的现实,我坚持:做人做事做到问心无愧。
做人与做事是不可分割的。一个人的每一个社会活动,都是在做事,做事的积累,就体现了做人。
也就是说,人在做事,事成就人,既不存在不是人做的事,也不存在不做事的人。 通常而言,人们往往把做事分为做好事或坏事,做事对或错。
如何区分好与坏、对与错、是与非?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标准。有的认为自己做的事是好的、对的,而在别人来看则是坏的、错的,于是就产生了分歧和矛盾,甚至发展到纠纷和对抗。
所以,要对做人做事确立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应该是:问心无愧。 所谓问心无愧,就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如果一个人的良心都大大的坏了,还有什么可言?问心无愧,就是一个人在做某一件事的时候,要时时扪心自问:我这样做事,对当事人是没有愧疚的,是对的起他的,即使他一时不理解、不接受。
问心,问的是自己的良心。良心,是一种良知,是一个标准,一个尺度,一个最基本的、被大多数人所确认的规范,是历史的、传统的、社会公认的、合情合理合法的、道德的准则。
做事首先要合情。人首先是一种感性动物,感情是最基础的东西,一个人做事,起码不要伤害他人的感情;其次做事要合理。
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就在于有理性。这个理是公理,是公众承认的道理。
只有做事合理了,就会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承认;最后做事要合法。人是高级的社会性动物,那么,对整个社会而言,就必须有一个强制性的准则,这个准则就是法则、法律。
法,是整个社会的、用来约束和规范个人行为的、强制性的、用来调整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 反过来看呢?一个人做任何事情必须合法,然后要合理,再次要合情。
如果做事不合法,那么就要受到强制性的制裁,法是红灯、红线,一定不能超越。在合法的前提下,要合理。
当然,我们做的大多数事情是合法合理的,但,也往往有一些是合法不合理的。因为,理是大部分人认同的、没有强制性的道德规范。
对理的解释,称之为“理解”,现实中,对同一事情往往存在不同的“理解”。但,即使“不理解”,也不能违法。
合情,是对具体的当事人而言。我们做事,要顾及当事人的感情和接受能力,才能得到具体的认可。
当然,合法合理也未必合情,即使不合情,也要合理合法。从做事涉及的领域来看,合情涉及个别人或一小部分人,合理涉及到大多数或者公众,合法则涉及到整个社会。
反之亦然。 问心无愧,就是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无愧于法、无愧于理、无愧于情。
整个人类社会充满了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如何准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键就在于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否问心无愧,是否合情合理合法。
合情不能合自己的情,合理也不能合自己的理,当然,法更不是自己的法。既不能凭自己的感情用事,也不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做事之前要换位思考,假设我是对方,自己对所做的事情会如何理解。只有如此,才能化解矛盾,才能真正在“做人”。
“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是做人做事的一个最基本的准则。
孟子三乐 《孟子》云:“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夫天地间,王天下者必曰爱民,德化天下者,仁也。仁者爱人,治其国不以峻法,安其民不以刀戈。
兴文广教,使民知礼,劝课农桑,使民安息。民知礼而遵德法,民安息而富家国。
家国富而天下平,刀兵罢。刀兵罢则民生强,仓禀实。
仓禀实则民不思争,各安其家,恪守其土,日久则海内升平而乾坤安泰,故曰圣人爱民则天下大治。 天下大治,则万家和乐,万家和乐者谓何?一曰安宁,二曰富足,三曰齐家。
齐家以何?则曰孝悌,孝,敬养父母,悌,友爱兄弟。孝父母,不违父母之命,忧患父母之疾,荣焕精神,勿令父母忧。
悌兄弟,笃爱兄弟之心,和睦兄弟之情,同心共志,不教兄弟隙。孝悌之至,齐家协力,亲爱如一,上事宗祖,下泽子孙,则福昌万代亦不倾覆。
此为一乐。 欲齐其家,必曰修身,修身养性立德,宜人,信众,求智,无畏,克己。
《说文》尝云:“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君子者,温润如玉,故以玉喻之,君子立德,仁义智勇洁。
有此五德,君子坦荡于天地几无愧矣。此为二乐。
然君子修身齐家者,必以治国故。治国者君子,然君子以何来之?则曰启民智,择其英者。
启民智以何?教化天下,兴教育之功,破虚妄,除愚昧,则天下人人如君,人人如龙,君子毕至,治国何惧忧患,则天下大同计日而待矣。故治国,先行文教,文教兴,则何愁国不兴?文运昌隆,昭彰国势,圣人出,群贤至,麒麟出而呈祥,圣贤诞而文昌。
此为三乐。 国飨此三乐者,盛世之气象,人得此三乐者,人生之幸事。
三乐者,虽曰三乐,亦为亚圣之感叹,孟轲之志向。有此三乐,人生何忧,
君子有三乐
君子有三乐任选一乐作文精选15
孟子在《万章上》中有云:“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恕我直言,古今获此三乐者,为数不多矣。二乐属于自身修养问题,通过主观努力可以做到。三乐有自身努力的一面,也有是否有此机遇的问题。得天下英才,首先必须使自己至少成为天下英才,达到这一步委实不易。即使做到了,天下英才能否垂拱于教鞭之下,那就属于天意了。最难办到的是一乐,这不是自身能说了算或自身努力所能做到的。“父母俱在”而兄弟末必无故,反之,“兄弟无故”而父母未必俱在。人生无常,奈何奈何!苏东坡对人生的失乐园参透甚深,曾形象地以明月相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即使像苏东坡这样的千年不遇的一代历史文豪,也只有二、三之乐。那么,圣人孔子呢?他也无此第一乐,尚在母腹,其父已撒手人寰了。亚圣孟子本人,也是幼年丧父,由孟母一手把他带大。所以,无父之爱成为孟子一生的痛处,父母俱在之乐也成了了孟子一生的不遇之乐。由是给了我们一个人生的最大启示: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不是在有时而是在失去以后才感悟到的。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把握幸福和快乐?道理很简单也最不容易做到,那就是从当下做起。“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无疑是人生的最大乐事,也是最大幸事。中国人历来把少年丧父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定为人生的三大不幸,是为至理,从反面佐证了孟子之乐。但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却是人生的通病。大多数人尤其现在的人们,并不太在意和充分享受这一乐事和幸福,对父母表现得慢不经心或麻木不仁,对兄弟痛痒就更是漠然置之了。一旦有个山高水低,则捶胸顿足,悔之晚矣。更令人悲哀者,社会孝道沦丧,亘古未有!虐待父母已成司空见惯之事。世风日下,孤苦老人穷哭于道路;和风已去,六亲不认白眼于闹市。恪守孝道,乃为做人之底线,视底线不以为然,何事不出!冷眼观世风,何以为尘世之乐焉?钱也,权也,色也!
以上是关于孟子君子有三乐选其一乐作文范文的相关内容分享,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感谢您的阅读!
本文由用户:zhenzhen 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处理,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ktime.cn/21926.html